范文网 论文资料 建筑装饰行业调研报告(精选)

建筑装饰行业调研报告(精选)

建筑装饰行业调研报告报告具有汇报性、陈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的格式,正确编写报告,报告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那么在写报告的时候,应该如何写才能突出的重要性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建筑装饰行业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

建筑装饰行业调研报告

报告具有汇报性、陈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的格式,正确编写报告,报告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那么在写报告的时候,应该如何写才能突出的重要性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建筑装饰行业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建筑装饰行业调研报告

建筑招聘行业报告:建筑行业最新热门求职岗位

/就业指导 土木英才网最新数据统计报告显示,最新热门职位有, 结构工程师,电气工程师,给排水工程师,建筑设计师,施工员。这五个热门职位,从以往来看,其实也没有什么变化,一直都是建筑行业相对热门的职位。但是从今年来看,每个职位的需求量急剧上升,当然这也主要是土木英才网一个最新的统计数据,土木英才网仅仅是土木行业里面最有威望的一个招聘网站,它并不能涵盖了包括传统的土木行业招聘情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随着土木英才网的知名度的急剧上升,导致了土木英才网(http://job.co188.com)的最新统计数据也在攀升。

结构工程师

结构工程师岗位每天被求职者访问次数有14424 次。结构工程师最新要求1-3年相关工作设计经验以及一定的产品管理、项目管理经验;熟悉结构设计开发流程,懂得模具的设计知识,了解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能够熟练使用AtuoCAD软件,同时根据企业需要熟练使用Inventor,Pro/E,UG和Solid works等三维辅助设计软件中的一种,工作主动积极有责任心,动手能力强,做事仔细有条理,逻辑思维能力强。 电气工程师

电气工程师岗位每天被求职访问次数有7877次。电气工程师一般参与工程的初步设计的审定及施工图纸的会审,主要审查电气设计是否符合该项工程的要求及电气设计是否合理。参与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主要审查施工单位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及施工力量,能否满足该项工程的技术及进度要求。 施工过程中抓好质量及工程进度。

建筑设计师 建筑设计师岗位每天被求职者访问次数有4130次。建筑设计师根据设计要求完成建筑风格、外形等总体设计;提供各种建筑主体设计、户型设计、外墙设计、景观设计等; 协助解决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施工技术问题;参与建筑规划和设计方案的审查,建筑图纸修改.

给排水工程师

给排水工程师岗位每天被求职者访问次数有6340次。给排水工程师负责项目给排水专业设计审核;负责给排水施工技术及现场管理工作;负责相关专业的外部协调;负责招投标技术评审; 组织专业工程验收及配合工程结算。

施工员

施工员岗位每天被求职者访问次数有6815次。施工员的工作就是在施工现场具体解决施工组织设计和现场的关系, 组织设计中的东西要靠施工员在现场监督,测量,编写施工日志,上报施工进度,质量,处理现场问题.是工程指挥部和施工队的联络人.

第二篇:武汉建筑行业调研报告

武汉市民营经济百亿行业——建筑行业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市工商联《关于开展打造我市民营经济百亿行业调研活动的工作方案》的部署,2007年9月,由市委统战部、武汉市工商联、武汉青年国民经济研究所组成的课题组,对全市民营建筑行业进行了全面调研。在这次调研活动中,课题组通过面向全市建筑行业民营企业下发调查问卷,走访重点民营建筑企业,认真听取各方面的反映和意见,对武汉市民营建筑行业进行了初步的摸底,着重分析了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武汉市民营建筑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武汉市不断完善民营经济的法规和政策,突破性地发展民营经济,民营建筑经济不断壮大,经济总量已经占有总体建筑经济的半壁江山,多种经济成份的建筑业企业并驾齐驱的发展局面已经形成。从历史看,武汉建筑业民营企业大多起步于上世纪中后期,且大多是从个体经济演变而来,经过多年的市场磨炼和艰苦创业,已经走出了一条依托当地资源和企业自身优势,面向市场需求和未来态势的稳步发展路子。特别是近几年来,国有和集体建筑企业纷纷加快改革改制步伐,民营建筑企业从少到多,从弱到强,武汉市总体民营建筑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的规模,对武汉市建筑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武汉民营建筑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特点主要体现在:

1、生产规模扩大,民营建筑比重提升。由于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对高速公路、铁路、电网等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大力推进商品住房建设,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武汉市民营建筑业企业总产值、竣工面积稳定增长。统计显示,2006年我市建筑业实现总产值962亿元,民营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产值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一半以上,超过60%的民营建筑企业对行业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非国有经济的比重显著提升,更有利于这一劳动密集、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行业的新陈代谢,促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总体建筑业企业改革,为武汉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企业施工技术水平提高显著,市场竞争力加强。武汉市民营建筑业企业技术水平提高显著,建筑产品的产品结构由原来的单一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技术含量由低变高,企业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资质等级普遍提高。我市是传统的建筑业大市,建筑企业总体资质水平位居全国城市前列。据统计,2006年武汉市建筑业在中部6省省会城市中总产值、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拥有一级以上资质等级企业数等各项指标均居第一。其中民营建筑企业的贡献功不可没。随着1996年建设监理制度在全国的推广,以及《建筑法》和《招投标法》的实施,武汉民营建筑业企业紧紧围绕提高工程质量、效益水平,不断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建筑管理,建筑业市场日益完善,招投标面不断扩大,工程质量管理进一步得到加强,工程质量明显提高。

3、房屋施工和竣工面积继续增长,武汉市民营建筑业总产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在全国的位次前移。据统计,2006年武汉市民营建筑施工面积同期相比增长超过20%,2007年上半年签订合同价款的增加,为全市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建筑业生产大幅增长的带动下,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本次调查显示,80%以上产权清晰、机制灵活的中小民营企业,企业组织机构日趋合理,已初步形成以总承包或高资质优秀企业为核心,专业化、劳务企业与其合作的企业群体。武汉民营建筑业生产出现稳定增长,生产经营保持较好增长势头。

4、武汉民营建筑业企业经营情况继续好转,工程质量管理进一步得到加强。随着1996年建设监理制度在全国的推广,以及《建筑法》和《招投标法》的实施,通过推进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武汉民营建筑业企业紧紧围绕提高工程质量、效益水平,不断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建筑管理,建筑业市场日益完善,招投标面不断扩大,获黄鹤奖、鲁班奖、詹天佑奖的民营建筑企业开始涌现,工程质量明显提高。

5、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民营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增速减缓。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建筑业企业所吸纳的就业人员的增速逐步减缓。据武汉市建委统计,武汉市建筑业现有从业人员30万人,85%是农民工,1/3尚未取得职业技能证书。持证从业人员中,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不足10%。建筑业技能人才结构目前呈金字塔形,即高技能人才少,初、中级技工数量不多,大部分是未经系统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他们往往“放下锄头,拿起瓦刀”,直接进入施工一线作业。这在武汉众多民营建筑企业中表现最为明显。最近统计显示,建筑业发生安全事故死亡的人员90%以上是农民工。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已经制约着民营建筑的健康快速发展,建筑从业人员素质有待加强。

武汉市民营建筑业主要问题

通过发放回收的企业数据分析看,近年来,武汉市民营建筑行业的发展出现新的态势,突出体现在,仍有为数不少的中小民营建筑企业成长乏力,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表现不强,企业营运能力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数据显示,很多企业的发展瓶颈受到资金的严重制约。武汉市民营建筑行业仍然存在着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1、建筑业总产值增长后劲不足,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仍不牢固。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进一步深入,民营建筑业的发展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性过强的矛盾愈加突出,直接导致建筑业总产值增长后劲乏力。建筑业企业之间的压价竞标现象越来越突出,企业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从本次调研的结果看,有近六成的民营建筑企业自有资本金严重不足,不得不长期依靠银行贷款维持周转,财务成本日趋扩大,债务负担长期积累,企业资产负债水平升速很快,民营建筑业仍然处于弱势的地位。行业在招投标中假招标、垫资等破坏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现象依然存在;工程建设市场信用体系不健全的现象还没有根本性的好转,拖欠工程款现象依然不断发生,侵害施工企业的权益;导致市场秩序混乱的要害,在于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局面没有明显的改观。

2、建筑业企业生产能力过剩与生产任务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据调研结果看,武汉三成以上的民营建筑业企业没有工作量,处于等米下锅的状态。相当部分建筑业企业缺乏优化组合社会资源的能力,有些建工集团,实际上是由若干中小企业堆砌而成,母子公司都在同一领域低水平竞争,缺乏竞争层次和核心竞争力。经济效益不高,企业负担沉重。建筑施工行业长期以来利润率维持在2%~3%,属于国民经济中的低利行业。而负债率高居不下,债务负担沉重,已制约了总体建筑业的良性发展。由于建筑市场发育尚不完善,体制和机制还未完全理顺,综合执法体系有待强化,市场主体缺乏信用意识、履约意识较为薄弱,加上建筑市场供求失衡等等原因,致使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明显滞后。

3、带资施工屡禁不止,工程款拖欠依然增长。尽管带资施工没有法律的强行规定,也虽然行业管理部门建立了防止工程款拖欠的各项机制,但由于建筑业生产能力过剩,增产不增收,市场竞争激烈,行业管理对建设单位制约机制尚不健全,任意压级、压价、带资施工屡禁不止,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为产生新的拖欠埋下隐患。本次调研过程中,过半的企业都提到了工程款拖欠问题,比如开发商搞阴阳合同,一份对付监管部门的检查,另一份专门对付建筑业企业的结算,形成拖欠的情况反映不到监管部门,使建筑业企业蒙受不白之冤,减少利润。尽管武汉市相关部门已在探究和初步建立规范建筑业各方主体行为的长效机制,但在短期之内,建筑业还将处于市场规范程度较低的局面。为了释放自身生产能力,各建筑企业竞相压价、恶性让利,其结果必然导致行业整体利润率过低。

4、技术创新相对滞后,建筑工程质量堪忧。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是全面提升建筑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基础,也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对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本次调研发现,只有少数的品牌民营建筑企业在代表性工程质量达到国际标准。黄鹤奖、鲁班奖、詹天佑奖等建筑业标杆奖项只有几家具有实力的民营建筑企业获得,大多民营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一些企业为利润所诱惑,容易忽视质量。有的建筑企业质量管理走下坡路,组织不健全,人员素质低,质量管理名不符实。有的建筑企业故意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维持在行业的微利和高负债率状态,这样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企业依靠专有技术和企业标准领先市场的意识还不强;企业之间或与科研机构、相关院校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合作机制;同时政策方面对民营建筑行业缺乏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知识产权保护不够,这点在武汉民营建筑企业界表现最为明显。

5、建筑业队伍严重膨胀,关键性技术管理人才匮乏。建筑业企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生产领域广阔,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容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员。队伍出现严重膨胀,导致从业人员素质难以提高,直接导致了建筑领域的不良竞争。不少民营建筑企业中大多数管理人员都是技术出身,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综合性人才严重匮乏,熟练型技工的断档,也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这也是建筑质量得不到保证的一个主要原因。冗员严重,历史负担沉重,工资费用增长幅度居高不下,经营环境恶化。

6、采用粗放经营模式,市场开拓能力不强。重项目、轻收益、轻管理,再加上管理人才匮乏等原因,致使企业管理水平一直处于较低状态。另外,企业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工程项目点多面广,客观上增大了企业管理上的难度。尽管许多民营建筑企业在上述各个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市场开拓能力的提升仍有很大空间。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部分优秀民营建筑企业已经具备了承接较大工程的能力,但在国际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领域,尚有待拓展。

7、融资能力普遍较弱,资源整合能力有待提高。通过调研问卷显示,有80%以上的民营企业都反映资金问题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无论是从企业承接项目,还是从企业发展来讲,资金运作和融资能力都是建筑业成功经营的关键因素,对于武汉市民营建筑企业来说,融资渠道相对狭窄,主要还是依靠银行贷款给予支持,缺乏整合企业优势资源的能力,无法有效地发挥总体资源的协同效应。

8、.品牌管理重视不够。走访发现,武汉市相当多的民营建筑企业长期不重视公共宣传的作用,只是在施工项目现场悬挂标语和标识进行小范围的营销,或者制定了品牌战略,也大多华而不实。调研发现,优秀民营建筑企业新八建设集团对诸如商标、形象、企业文化切实重视品牌维护,企业发展势头快速健康。

9、建筑节能迫在眉睫。从实地调研的情况看,尽管武汉民营建筑企业加大了建筑节能技术的投入,但造成建筑不节能的原因也很多,有的是产品原因,很多用电设备本身能效低,有的是系统设计不合理,加重了负荷,再就是施工过程中的监管措施不利,造成节能项目难以落实,这样造成巨大能源浪费。可喜的是,有不少的企业正在主动申报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这样的行动也预示着武汉民营建筑企业的质量管理认识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武汉市民营建筑业发展趋势

预测数据表明,未来10年内建筑业的增长将会领先国民经济增长2个左右的百分点,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建筑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将会增加。所以,从宏观面来看,建筑业在未来还将有一个持续稳步的发展。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铁路、公路、城市轨道、水运港口、房地产、城市建设、能源建设和能源调度工程、冶金、化工、电子工程等建筑市场热点方兴正艾,未来几年里建筑业发展前景广阔。与此相应,民营建筑行业的产业地位还会进一步增强,从而为从业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武汉市民营建筑业发展继续走强。

一、建筑施工行业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社会“稳定器”,发展空间巨大。统计显示,武汉建筑业提供了新增非农就业岗位的30%以上。随着武汉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持续增长,主要投资领域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能源建设,环境工程,城市建设的加快,建筑业的就业潜力还将逐步增大。这也给武汉民营建筑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投资规模的增长直接的收益者是建筑业企业,这也同样惠及到正在发展的民营建筑企业。

二、武汉市民营建筑业开始涌现行业地位突出、经济规模大、效益好,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资质内企业成为建筑市场主体。随着竞争加剧,武汉民营建筑企业开始进入优胜劣汰的局面。一批民营建筑企业调整发展思路,苦练内功,不断壮大。民营建企业新八建设集团,通过加大建筑科技创新力度,形成“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的产业内的协作竞争框架,成为武汉民营建筑做大做强的典范,也是湖北省历史以来首家当选“中国承包商、工程设计商双60强”荣誉的民营建筑企业。

三、武汉民营建筑业企业生产规模扩张趋势有所减缓,总产值增长速度略有回落,企业经营效益总体情况良好。民营建筑业发展速度回落的原因是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到位和落实,以及主要建材价格的大幅上涨导致建筑业成本上升,使得建筑企业利润下降;同时企业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而且国家在抑制投资过热的过程中,也控制了对建筑业企业的信贷,在这种情况下,武汉民营建筑业的发展速度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四、绿色成为建筑业新的发展方向。随着国家环保的政策的相继出台,建筑业也面临着各项施工及建材的污染限制问题。节能型的循环经济在建筑业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在调研过程中,环保概念符合时代要求、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健康理念得到绝大部分武汉民营建筑企业的认同,并已经有了大量的投入,采取了多种措施,并逐步进入到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五、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信息化呈加速增长的趋势,各类推陈出新的工具软件开始大量应用于建筑行业。这对提升武汉民营建筑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通过信息化拉动武汉民营建筑企业向智能型和管理型企业转化,助推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六、企业文化受到推崇。本次调研活动中发现,企业文化的构建在武汉民营建筑企业中得到高度重视。“文化兴企”的发展战略得到众多企业的认可和推行,尤其是处于快速发展的部分民营建筑企业,如新八集团的爱心文化对该企业健康稳步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武汉市民营建筑业发展建议

随着建筑市场化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市民营建筑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更为艰巨的挑战。在本次调研回访的过程中,我市众多民营建筑企业呼吁,相关职能部门尽快制定和出台促进和规范建筑施工行业发展的政策性意见和相关产业政策,为民营建筑施工行业的中长期发展提供政策指导和引导。同时在投资补助、财税优惠、行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等方面给予与其他支柱行业和弱势行业同等的激励和支持政策,促进公平竞争。市场也要求民营建筑企业尽快适应行业结构调整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要求,积极塑造关键竞争要素,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在新的形势下求得生存和发展。我们提出的建议是:

(一)、调控建筑业行业规模,加快建筑业行业组织结构调整,扭转市场供需严重失衡的局面。

当前武汉市建筑市场的供需严重失衡,是导致市场混乱,效率低下的基础性原因。必须综合利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压缩建筑行业的过剩生产力,是实现改革整顿规范建设市场,为民营建筑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坚持以竞争促发展,在市场竞争,特别是在参与行业市场竞争中提升核心竞争力。具体解决的途径,就是通过改革资质管理办法,实施新的资质制度,压缩施工总承包的数量。通过提高产业集中度,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积极稳妥实施企业资质改革方案,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实现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业务分包的合理结构。通过调整现行企业资质标准,引导一些施工总承包企业通过重组、合并,联合做强,通过资质改革的引导,国家扶优扶强改革政策的支撑,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大的民营建筑企业和集团。

(二)、武汉民营建筑业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形成产业内的协作竞争机制,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进行统一协调规划,实施“走出去”战略。

民营建筑企业更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减缓和化解行业市场过度竞争的压力。各企业按照发展规划,实行适合自己企业健康发展的战略定位,通过“总承包”、“多元经营”、“提升管理能力”、“科技兴企”、“人才兴企”、“专业化”等不同的战略定位,在市场的竞争中赢得生存和发展,指导、引领企业做大、做精、做专、做强。对大多数的武汉民营建筑企业来说,发展专业化生产能力是比较现实的,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积极鼓励在巩固和提高传统建筑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全方位开拓市场,培植民营建筑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多种途径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切实解决行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武汉民营建筑企业发展受到资金的制约影响很大,在成长过程中,要寻求银、企合作和企业与企业合作的多种方式提高资金运作能力,优势企业可考虑上市等办法,向社会筹集资金,通过滚雪球的办法滚动发展,力争压缩开发周期,快速获取利润。同时也要改变一味依赖资金求发展的思路,全面整合企业现有资源。资源不仅包括企业内部资源,也涵盖了企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外部资源。对建筑企业来说,主要的外部资源有:银行及金融机构、政府、专业承包商、建材供应商、业主、行业协会、大专院校的研究机构等,与这些资源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无疑将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四)、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加快建筑业技术进步。。

应促使武汉民营建筑业向"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劳务密集"有机结合体的产业方向发展。要用信息技术改造项目管理、施工过程、成本控制及行政管理等的水平。坚持以构建合理机制为目标,以制定技术经济政策为手段,全面推进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促进技术创新,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动力,产学研相结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营造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政策激励环境,实现各种创新技术所带来的效益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五)、积极调整所有制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对处于市场激烈竞争中的武汉民营建筑企业来说,企业的管理制度仍然是制约建筑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性、深层次原因。武汉民营建筑企业更须通过管理创新,建立系统科学的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和人的行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全行业的统计分析表明,民营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在中小型企业上表现更为明显,应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与发展商携手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因此,在现有改革基础上继续实施深化改革,调整产权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变革经营模式和机制,彻底改变传统的人事、用工、分配制度与政策,提高总分包机制下的项目管理与控制的综合水平,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不能回避的重要任务。

(六)、继续改革整顿规范建设市场。

不规范的建设市场使民营建筑企业在不公平的竞争中更处于劣势,健康发展的建设市场需要全社会及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监督。将于2007年11月1日正式施行的《武汉市建筑市场不良行为记录与公布办法(试行)》对我市建筑市场的115种不良行为进行了界定,具体体现在:一是继续加强市场准入和交易行为的管理,严格执行《招投标法》严厉打击市场欺诈行为。改善行业监管机制,包括对有形市场和招投标活动严格规范,严格中标报告制度、实施分包备案制度等。二是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和契约关系,积极探索创造条件建立工程担保、保险制度。三是强调严格执法,违法必究。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以经济手段和清出市场为手段,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同时通过加强行业自律,在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协调努力下,逐步建立诚信制度,为建筑施工行业企业的公平竞争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

(七)、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职工培训,不断提高建筑业职工素质。

武汉民营建筑企业人员素质的加强,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 的原则,完善建筑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和职业技能岗位培训制度,建立起建筑科技人力资源交流、培训、考核鉴定的社会化平台,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和建筑技术人员的合理流动,调整建筑业科技人才结构,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建筑工人技师考评制度的改革,将技术工人的培养纳入施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通过工作实践和有针对性的培养,形成由专业技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一般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人才梯队。积极探索企业核心骨干持股的股权激励机制,以及符合企业实际、行之有效的各种激励方式,吸引并留住人才。

(八)、坚定不移地推行品牌战略。

品牌是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品牌已经成为建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建筑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利器。一方面,品牌展示了企业的综合形象,具有不可估量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品牌是又一个建筑企业综合素质的标识,它不能被企业的规模和业绩所替代。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武汉民营建筑企业更要提倡全员营销理念,提高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保证在建工程质量、遵守合同承诺、提供优质服务、建立承包商的信誉、重视企业形象的创立,积极开展企业形象建设和管理,研究制订企业形象战略,力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成长。

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设规模的持续扩大,武汉民营建筑业发展步幅加快,从整体上看,发展的前景广阔,优胜劣汰的局势已经形成。面对新形势下的挑战,武汉民营建筑业在转型和变革的过程中,要积极应对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与各职能部门加强沟通,以战略管理提升为核心,以组织调整为突破口,以人力资源调整为重点,以企业品牌重塑为支撑,加强资源整合,构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切实提高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正确认识和把握速度、精品与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民营建筑业发展必将步入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的良性发展轨道。

第三篇:建筑行业“营改增”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2011年11月16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经国务院同意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营改增‛)。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改增‛试点。2012年7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自2012年8月1日起至2012年年底,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范围,由上海市分批扩大到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和湖北8个省市。试点地区简称之为‚1+8‛。2012年10月1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扩大‚营改增‛试点工作座谈会,要求要有序扩大试点范围,适时将邮电通讯、铁路运输、建筑安装等行业纳入改革试点。试点行业简称‚1+6‛即: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建筑安装、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文化体育业、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营改增‛是继2009年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之后,我国税收制度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加快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自‚营改增‛试点启动伊始,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等省市建筑行业就展开了全面的调查研究,调研集中的焦点是建筑行业增值税税率问题。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关于改革试点的主要税制安排,在现行增值税17%标准税率和13%低税率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租赁有形动产等适用17%税率,交通运输、建筑业等适用11%税率,其他部分现代服务业适用6%税率。围绕建筑业将实行11%的增值税税率试点地区组织的调研结果是江苏建筑业市场管理协会认为建筑业实行增值税率定在8%比较合理,北京市建筑业联合会建议6%-8%增值税率为宜,陕西对‚营改增‛测算后认为建筑企业增值税率定为8%较为合适。

2012年12月2日中国建设报、浙江省建管局和绍兴市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建筑高峰论坛在浙江绍兴召开,论坛研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建筑业‚营改增‛税率问题,争论激烈,莫衷一是。但是有一个共识:建筑业实行11%的增值税税率是无法承担的,将可能导致建筑行业全行亏损,全国建筑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时隔十天12月12日,我们将第十届中国建筑业高峰论坛关于‚营改增‛的讨论情况向武汉建筑业协会六届理事会第一次会长办公会汇报时,立即引起强烈共鸣。与会同志一致认为‚营改增‛关乎建筑业全行业的发展,要求协会组织调研,提出应对措施,以实现国家实行‚营改增‛的初衷--为企业减负。办公会第二天,我们即制定出协会2013年全年专题调研计划,将‚营改增‛调研放在四个专项调研第一位,并制定‚营改增‛专项调研通知和调研提纲下发各会员单位,开展为三个月的‚营改增‛专项调研活动。

二、“营改增”调研的指导思想、重点、主要对象和调研方式

调研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国家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法规政策,把介绍宣讲国家税改大政方针贯穿在调研的全过程,通过调研活动让武汉建筑行业管理层在思想上工作上高度重视‚营改增‛工作,企业财务人员熟悉掌握‚营改增‛政策法规,各类企业采取积极措施,积极参加‚营改增‛工作,做好应对准备。

调研重点:建筑行业‚营改增‛税增值税税率问题。通过各类企业对近二年经营状况的测算,用第一手资料说话,测算出武汉地区建筑企业如果实行11%增值税率,企业增加税负情况。

调研的主要对象是各类建筑企业的总会计师、财务主管、财务部门税务负责人员。

调研方式:一是向企业印发详细调研提纲;二是召开不同类型企业财务人员座谈会;三是选择业态不同、资质不同的企业走访座谈。

按照调研计划,从元月17日在市政府礼堂召开武汉建筑业‚营改增‛专题调研动员暨‚营改增‛简介专题讲座开始,到4月25日‚武汉建筑业协会‘营改增’操作务实暨试点行业30个典型案例解析培训班‛结束,历时三个月,我们组织二次税改专题讲座,有300多名财务员参加;向武汉建筑企业印发调研通知和调研提纲300份;在中建三局二公司召开了特大型企业调研座谈会、在新七集团召开中型企业调研座谈会、在洪山区建筑业协会召开辖区内小型企业座谈会,在中铁大桥局召开协会副会长单位总会计师调研研讨会四个座谈会计有150人参加,走访调查了20家不同类型的企业,和近百名企业管理人员座谈探讨,收到各类调研反馈材料50份。调研期间还在协会内部刊物《武汉建筑业》、《武汉建讯》开辟专版专栏开展研讨,共转载和刊发研讨文章和材料10篇。应《中国建设报》之约稿,3月1日在《中国建设报》发表《直面危机,从容应对,搞好建筑行业‚营改增‛工作》的政策研讨文章一篇。通过调研有以下主要收获。

主要收获

一是和初步掌握了武汉地区建筑企业对‚营改增‛税改的第一手材料,掌握了不同类型企业财务人员对‚营改增‛的思想反映。

二是向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介绍‚营改增‛工作进展情况,力所能及地宣讲了国家‚营改增‛税改政策法规,以及外地试点进展情况;在武汉建筑行业营造了关注‚营改增‛,学习‚营改增‛,应对‚营改增‛的良好氛围。

三是对企业财务人员进行了‚营改增‛的政策培训,使武汉地区建筑企业财务人员对‚营改增‛税改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消除了一些同志对‚营改增‛‚无动于衷‛、‚等待观望‛、‚希望无限期推迟‛的思想情绪,增强了积极应对税改的自觉性。

四是围绕‚营改增‛建筑企业11%税率进行深入在研讨,进行了各种类型企业或单项工程税测算,得到了比较翔实的测算数据,对武汉地区建筑企业‚营改增‛税负变化有了较扎实的调研数据。

五是通过‚营改增‛专项调研,还了解到武汉地区建筑企业经营状况,建筑市场环境,企业税负及税外负担,以及本地建筑企业面临的诸多困难。武汉地区建筑企业不仅存在着全国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的‚三低一高‛,即产值利润率低、劳动生产率低、资金回报率低、工程交易成本高的问题。而且存在着产业集中度低的突出问题。

六是通过‚营改增‛专项调研,对协会开展大型调研活动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明晰,学习了专项调研的基本方法,锻炼提高了开展专项调研的基本功。

总之,为期三个月的武汉建筑业‚营改增‛专项调研达到了预期目的,形成了初步调研成果,为下一步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反映企业诉求,扎实稳步地推进‚营改增‛工作,提出了政策建议、工作措施,编写出了具有本地特点的武汉建筑业应对‚营改增‛的学习培训教材。

三、围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确定的建筑业实行11%税率的测算

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局印发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给建筑业确定是11%的增值税税率。这个11%的增值税率的理论测算是以一种十分理想的税收环境为前提,假设和建筑业相关的全社会各行业均实行增值税,无一遗漏地取得进项税发票,且在进项税率中,只有国家统一规定的17%、13%、11%和6%四档,不存在小规模纳税人、简易纳税法、进项税比例扣除法、甲供材料等实际问题。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的。

这次税制改革,建筑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税率一般纳税人定为11%,小规模纳税人定为3%。按《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应纳税额为当期销项税额抵扣当期进项税额后的余额。应纳税额计算公式: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小于当期进项税额不足抵扣时,其不足部分可以结转下期继续抵扣。‛而第十四条规定:‚ 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采用销售额和销项税额合并定价方法,按下列公式计算销售额: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税率)。‛ 而只有建筑业进项税扣除额达到经营收入的6.61%、服务业进项税扣除额达到经营收入的0.2%、租赁服务进项税扣除额达到经营收入的9.03%,各专业税负才能与营业税税制下的税负持平,便完全符合这次改革的初衷。扣除额大于上述系数,税负便有所减轻,扣除额若小于上述系数,税负就会增加。调研过程中,我们要求各类企业对2012年度实际发生的已缴营业税,换算成11%增值税进行税负测算比较。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该企业2012年度自行完成工作量确认的不含增值税经营收入为1174227.93万元,销项税额129165.07万元,按理论测算进项税额扣除时应交增值税22583.23万元,应交增值税小于应交营业税(1303393万元×3%=39101.79万元),税款减少16518.56万元,下降幅度为42.25%,企业税负是轻了;但按据实统计进项税额扣除时应交增值税76212.57万元,应交增值税大于应交营业税,税款增加37110.78万元,增加了94.91%,不少支出无法进行进项税抵扣,实际税负反而大幅加重了。由此可以推断增值税率在7.5%将于3%的营业税持平,低于7.5%的增值税率可减负,高于7.5%的增值税率将使税率提高。

同时,该企业还对2012年该公司某项目进行了营业税改增值税的相关测算分析。

该项目合同价9839.8万元,完工程度60%,2012年收入5903.88万元(含税),营业税实际缴纳177.12万元, 如换成增值税销项税为585.07万元。 该项目2012年总成本5587.02万元(含税),其中人工费1475万元,如转换成增值税可抵扣进项税79.28万元;材料费3088.26万元,如转换成增值税可抵扣进项税223.86万元;机械使用费436.83万元,如转换成增值税可抵扣进项税4.13万元;其他直接费299.38万元,如转换成增值税可抵扣进项税0.2万元;间接费用287.55万元,没有增值税票可以抵扣。

经过测算,假设2012年该项目营业税改增值税,可抵扣进项税307.47,扣除应缴纳增值税款为277.6万元,比缴纳营业税177.12万元多缴纳100.48万元,税负增幅为57%。

这个结果是暂不考虑附加税金情况下进行的,而且该项目尚属会计核算健全、资金成本水平较低、上游发票预计取得渠道相对顺畅等条件较好的个案。

(二)中型企业的测算

我们再以湖北某中型建筑企业的测算进行分析。该公司2012年收入为22677.92万元,实际上缴营业税680.33万元,附加税费95.25万元,合计为775.58万元。如营业税改增值税后,在现有的进项税抵扣条件下,需缴纳增值税1176.06万元,附加税费164.64万元,合计为1340.70万元,这样多缴纳税费为495.73万元,税负增幅为72.86%。

(三)专业建筑公司的测算

最后以某专业建筑公司的测算分析为例。仍不考虑附加税费情况下,参考该公司实际操作中的成本和发票取得比例,进行了相关的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测算分析。

假设某项高架桥专业工程收入为100万元,毛利率为12%,工料机的直接费占88%。其中人工占15%,为向个人支付的劳动报酬,无税票作进项抵扣。材料占55%,其中,可抵扣的仅有钢筋和水泥,占材料成本的30%,沙石料和其他辅料占25%,均无税票作进项抵扣;机械占30%,假设全部有税票作进项抵扣。则增值税销项税额11万元,减去可抵扣的进项税额5.808万元,需缴纳的增值税额为5.192万元。这样比实际需缴纳的营业税3万元,多缴纳了2.192万元,税负增幅为73%。

(四)小型企业的测算

由上面四类不同规模但均较为规范的公司实际项目的测算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内建筑市场大环境和行业现状下,如执行11%的增值税对不同企业的税负都将是大幅增加,这有违国家执行营业税改增值税后,为企业减负的初衷。

四、“营改增”对建筑产品造价、财务指标、企业管理、会计核算等方面的影响

(一)营业税改增值税后对建筑产品造价的影响 由于营业税是价内税,而增值税是价外税,是消费税,其税负应由消费者承担,这就完全颠覆了原来的建筑产品的造价构成。

一是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工程概预算、工程计价的构成基础发生了变化,所以《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与预算》部分内容必须进行修订,对外发布的公开招标书的内容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建设单位招标概预算编制也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二是由于要执行新的国家预算定额标准,企业施工成本单价也需要重新修改,企业的内部相应的各种预算定额也要进行编制。

三是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使建筑企业投标必须考虑的问题材料、劳务等一系列问题,而不仅仅只是成本和利润的测算。

所以,营业税改增值税不仅仅只局限于建筑企业本身,而是会引发国家招投标体系、预算报价、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国家投资项目)、甚至房地产价格及市场发展一系列的改变,对建造产品造价的构成产生全面又深刻的影响。

(二)营业税改增值税后对企业财务指标的影响

1、对收入和毛利的影响

实行营业税的情况下,营业税是价内税,合同收入是包含营业税的,而增值税为价外税。实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由于建筑市场是买方主导的,业主在合同价格条款谈判上占绝对优势,即使改变了税别,相同标的物的合同价格变化不会大。

同时,建筑业增加值按收入法计算,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利息净支出和其他支出、大修理基金及营业盈余六个部分。由于企业在项目上取得的合同毛利、甲供材料、劳务、折旧、费用等多种事项都存在不能取得增值税发票的情况,无法抵扣时又加大了建造成本,这样会出现企业多缴增值税的现象,导致利润总额也将随之下降。

2、对资产、负债的影响。

在资产方面,由于增值税是价外税,建筑企业购臵原材料、固定资产等可按规定在会计处理上将11%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从原价扣除,资产的账面价值肯定会比实施营业税课税时小。在增值税进项税额从其原价扣除后,固定资产净值即相应下降,而负债总额不变的基础上可能导致资产负债率上升,资产结构也将随之变化,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负债方面,在诸多材料商无法提供增值税专项发票的情况下,企业可能会保留其债权关系,导致负债总额增加,同时,税改后的金融业,被划为简易征税类,贷款利息极可能拿不到专用发票,这样就不能进行进项抵扣,就会造成企业负债增加,同样会使企业资产负债率增加,对企业在各种评级中不利。

3、对现金流的影响

由于建筑行业项目周期长,年内各月度收支不可能完全配比。为按实际情况方便计价,目前建筑业普遍实行的是建设单位验工计价时,从验工计价和付款中直接代扣缴营业税的方式。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建设单位将不能直接代扣代缴增值税,直接由建筑企业在机构所在地按当期验工计价确认的收人缴纳增值税。现实中,建设单位验工计价后并不是立即支付工程款给建筑企业,往往滞后一段时间。这种种因素会造成销项税和进项税的极大不同步,这样必将导致企业经营性活动现金净流出增加,加大企业资金紧张的程度,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进行。

(三)营业税改增值税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增值税相比营业税,有更多可以进行税务筹划及管理的空间,建筑企业在税务管理上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其带来的税务思维的改变,不仅仅是财务管理,而是上升到企业全系统的企业策划和管理意识的改变了。如果企业管理层没有对相关规定深入学习,对企业内部构架设臵及管理文化、管理意识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求证,将造成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

同时,增值税是采用的是购进扣税法,进项税额抵扣问题应重点关注。企业各部门必须全方位、全流程增加管理意识及管理力量。建设单位招标概预算编制将发生重大变化,由于要执行新的定额标准,企业施工预算需要重新进行修改,企业的内部定额也要重新进行编制,可能分包商多为小规模纳税人,那么分包方是否有开具专用发票的资格,在签订分包合同时就应当充分考虑等等,不仅只是财务部门的职责,更主要的是企业乃至预算部门、经营部门、采购部门等系列相关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纳税管理体系。

(四)营业税改增值税后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首先是对纳税核算工作量和财务人员的影响。我国目前的建筑业营业税以工程价款结算收入额全额为计税依据,实行比例税率,计算简便,便于征管。如采用增值税,在购进材料、发出材料、与甲方验工计价、给分包方验工计价等各个环节可能都涉及增值税相关的核算。还要注意价外税的问题,将已税收入还原为未税收入。尤其是兼营多种应税产品的企业,在实际工作中还必须按不同产品分项目进行会计核算后进行纳税申报,其复杂性明显增加。

其次是建筑企业的财务人员对增值税比较陌生,在财务人员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下,现在需要一夜之间适应增值税的征管要求,时间紧,难度高,工作量剧增。这不仅要提高建筑企业管理人员纳税意识,也增加了大量的企业人力成本。

最后是具体会计科目的操作上,营业税会计核算科目较简单。而‚营业税改增值税‛后,企业会计核算科目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一般纳税人为例,为更好的进行增值税的会计核算,会计科目‚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明细账户内设9个专栏:进项税额(借方)、已交税金(借方)、转出未交增值税(借方)、减免税款(借方)、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借方);销项税额(贷方)、进项税额转出(贷方)、转出多交增值税(贷方)、出口退税(贷方),会计科目大大增加,核算方式也更加复杂,对会计帐务处理影响极大。

五、基本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

1、武汉建筑行业对国家‚营改增‛的税制改革态度积极,坚决拥护。对‚营改增‛设计初衷为企业减负,寄很高期望。希望通过‚营改增‛进一步规范建筑业市场,创造更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先进稳定的税务制度保障。

2、武汉建筑企业的领导和财务人员都认可增值税的先进性,但是结合市场环境和企业运营实际,又觉得增值税的先进性很难兑现。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对增值税既爱之又畏之。产生这种思想情绪的主要原因是,增值税是成熟市场经济的产物。增值税的实行需要两个必备条件:一是规范的市场;二是增值税发票。缺乏两个条件的任何一条,增值税都无法顺利推行。我国现在的建筑业市场不成熟,不规范,大量的经营活动不能提供增值税发票。在这样的情况下推行增值税困难重重。

3、武汉建筑企业无法承受11%的增值税税率。调研过程中各种不同类型企业测算结果表明,如果实行11%的增值税税率,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减负,所有的企业都将大幅增加税负。

4、武汉目前正处在城市大发展大建设时期,随着大量的BT、BOT大项目开工建设,建筑施工企业融资量大幅增加,垫资施工量大幅增加。大量的BT项目长期没有收入,不知如何缴纳增值税。长时间的大量垫资,建筑企业不堪重负。

5、‚营改增‛将大幅增加企业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 实行增值税,企业应以法人为单位缴纳增值税,这样企业的当期税负计算较为容易,但因大部分资产购臵行为发生在公司,所以很难单独计算某个工程项目的当期税负。同时,因为增值税发票管理复杂,需要增加专门人员登记、认证、核查、企业将增加较多专门人员。这些都给企业内部管理带来困难,并增加管理费用。

(二)建议

1、建议建筑业实行6%的增值税税率。

武汉建筑行业不同类型企业调研测算数据表明,建筑业实行6%的增值税税率比较合适。如果执行11%的增值税率将导致几乎全行业的亏损。如果实行6%的增值税税率,少数特级大型总承包企业可以实现幅度不大的减负,大中型建筑企业基本与3%营业税持平,多数的小型建筑企业仍然无法盈利。

我们建议实行6%增值税税率,还考虑到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五档税率中有6%。现在全国各地建筑企业都反映11%的增值税税率高了,建筑业无法承受。我们应该在试点方案框架内向下寻找与11%最近的税率档次。假设发达地区测算出8%税率与3%营业税可以持平的话,在《试点方案》内与8%最接近的税率也是6%。同时,发达地区的建筑市场比较成熟,企业赢利能力较强,统筹考虑全国建筑行业的均衡发展,实行6%的增值税税率是合适的。也符合‚营改增‛为企业减负的设计初衷。

2、建议明确建筑业劳务分包费抵扣政策。建筑业人工成本占比较大,我们调研中测算武汉建筑企业劳务成本占33%以上。而且劳务成本还在不断攀升。建议劳务分包企业实行小规模纳税人3%的增值税税率,施工总承包企业差额纳税比照按3%进行抵扣。

3、建议尽快着手修订《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与预算》。因为营业税是价内税,增值税是价外税,‚营改增‛完全颠覆了建筑产品的造价构成。为适应税改要求,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尽早着手修订《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与预算》,以维护建筑行业有序运行。

4、建议建筑行业‚营改增‛工作要切实从实际出发,制定周密的改革方案,稳步推进。具体建议:

(1)鉴于建筑行业涉及的上下游行业特别多,建筑行业‚营改增‛受制于行业内外多种因素多种条件的制约,最好相关行业都能提前或同步实行了‚营改增‛,建筑行业方有条件实行‚营改增‛。因此,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税务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税改政策制定比较完善的建筑行业‚营改增‛实施方案和配套细则。方案应提前半年印发企业,便于企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2)建筑行业‚营改增‛工作,要先攻克难点,再全面推开。建筑企业实行‚营改增‛千难万难,最难办的是无法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因此,建议组织专门人员研究具体办法,对建筑企业购进的材料进项税抵扣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

(3)根据建筑行业特殊情况,先制定过渡性税率安排,实行5年,再研究确定稳定的增值税税率。如果国家《试点方案》确定的11%增值税税率一时无法改变,建筑行业又无法承受,是否可以先安排6%的增值税税率作为过渡,实行5年,再研究确定。这样既可以不减少国家税收,又能实现‚营改增‛为企业减负的设计初衷。

(4)先确定期初抵扣政策。‚营改增‛后,建筑企业期初库存材料和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增值税的进项税的抵扣可以参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期初存货已征税款抵扣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5 42号)的规定执行,建筑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期初存货已征税款从‚营改增‛之年起5年内实行按比例分期抵扣的办法。每年抵扣比例为建筑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自‚营改增‛之年年初期初存货已征税款余额的20%。

六、关于企业应对“营改增”的工作措施

‚营改增‛这项重大的改革,最终要在企业落地生根,结出果实。如果建筑企业要想获得丰硕的改革成果,必须付出辛劳和汗水,做好应对工作。从调研中,我们以为以下几点尤其重要:

一是要对改革抱坚定的信心,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我国税制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我国30年的改革给中国建筑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建筑业从国民经济 的边缘产业发展壮大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我们有理由相信‚营改增‛也将给建筑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正能量。现在‚营改增‛已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这是国家大政方针,是必然趋势,应当引起建筑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一切‚等待观望‛的思想都应该抛弃。企业应主动积极组织财务人员学习国家税改方针政策,领会精神实质,消化新税制的内容,做好政策法规准备。

二是要做好测算和预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建筑企业应该尽早组织财务等专业人员,对本企业‚营改增‛前后税负进行测算对比,摸清存量,测算变量,搞准增(减)量,做出精确的财务、税务报表,做到成竹在胸。

三是收集研究‚营改增‛相关信息,向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科学的有价值的政策对策建议。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走访当地税务部门,了解政策信息,了解当地‚营改增‛工作进程与安排,适时跟进,做出相应的工作安排。

四是做好扎实的专业人才储备。‚营改增‛是专业性很强、很复杂、很细致的财务税务专门工作。增值发票管理,财务税务的管理工作量很大,需专业人做专业事,企业应该尽早做好‚营改增‛专业人员准备。

第四篇:建筑行业述职报告

述职报告

XXX,副经理,分管成本、经营和人事工作。现就近一年来我分管范围内的工作汇报一下,请领导批评和同事们指正。

一、 成本管理工作

成本问题是企业的核心问题,加强项目成本管理,能有效地降低工程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企业的生存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成本管理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管理,主要抓了以下几个环节:

1、材料成本管理。材料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项目总体的成本高与低。项目部从进场时就狠抓材料管理,按照公司提出的要求,首先从材料管理入手,坚持材料的市场调查询价。从供应商的选择,到材料进场的计量验收以及周转材料的退场方面摸索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了一定的资源,建立了一些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分公司针对材料需求和材料使用制定相应的奖罚制度,奖罚分明,做到“谁提料,谁负责”。加强材料现场使用的管理力度,降低材料采购成本,减少材料使用过程中的浪费。

2、加强工期管理。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压缩工期。目的是减少项目成本的支出,同时加强现场管理,制定科学的方案,合理调配有限资源,减少施工浪费。

3、优化施工方案。在制定对项目成本影响较大的施工方案时,采取对不同方案进行经济、质量对比分析的办法。通过集体讨论,优先采用能够保证一定质量要求,方案可行而成本支出较小的施工方案。

4、因地制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由于建筑施工流动性大,各个工程项目所处的地理区域、施工环境都不尽相同,如果对有

利的环境资源加以利用,能够减少一定的项目成本支出。

二、 经营开发工作

经营开发工作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时有真假难辩,鱼目混珠的局面,稍有不慎,就会误入歧途,让工作变得被动。我们所有的项目在运作前都采取规避风险的措施,对项目、合作人员都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和筛选。

1、坚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冷静地分析市场,确定企业自身的实力和在市场中的位置。密切关注市场动态,认真分析市场趋向,根据市场需求,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资金实力雄厚、回款能力好、社会影响大、利润高的项目上。

2、深化全员经营意识,大力宣传经营理念。坚持诚信经营,靠优质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去赢得市场、赢得信誉、赢得效益。坚持换位思考,保证在施工程质量,为业主提供满意的服务,强化施工人员“每个在施项目都是新起点”的经营意识,发展和加大后续任务量,真正做到干一项工程立一座丰碑交一方朋友,得到一批新的经营信息。

3、利用社会一切可利用的关系、渠道,进一步拓展、扩大市场。坚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大力宣传公司整体优势和综合实力,开通信息渠道,扩大信息储备量。

三、人事工作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之间的竞争,又是人才管理体制和模式的竞争。因此,我们始终着力于创建良性的软环境,触发人才潜能的发挥,用各方面的优势,去建设一个和谐、进取、平等、稳定的工作环境。

1、以工程项目为舞台,培养青年人才,让他们在施工第一线挂职锻炼。

2、从现有的人员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是企业人才获得的一个最重要的来源。使用部门要根据青年人才的具体情况安排工作,使他们在工作中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变为自己的技能,通过大胆放到关键岗位使用激发其潜能。

在上级领导和公司领导的领导下,我将继续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继续拼搏,为企业发展尽最大努力。

第五篇:建筑设计行业社会调研报告

2017上半年建筑设计行业市场行情社会调查 姓名:梁可,专业:设计学(建筑艺术设计),导师:吴爱民

建筑设计行业是建筑工程项目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然而,由于设计阶段投资占整个项目投资的比重较小,再加上建筑业的黄金时代以经过去,最近几年市场行情已经大不如前。作为一名建筑设计专业研究生,我深入上海设计单位一线,亲身体会,并和各个设计院所单位的同行联系得到第一手的数据。现阶段建筑设计单位主要存在一下几个问题。

一、设计费用回款慢

设计费用本就比较低,再加上现在住宅项目通常采用总承包管理模式,合同周期长,由于设计单位地位较低,一些正常合理的设计费用节点通常都满足不了。以某上海知名民营设计公司(员工人数30)为例,2016年设计合同总额约2500万人民币,实收不足500万,除去人员工资,以及公司差旅等费用,只能说勉强维持。更有甚者,一年到头设计费用回款不足总合同额的1/10。小型民企的生存空间十分狭窄。

二、加班强度大

2017年,房企拿地热度不减,设计行业也是欣欣向荣。赶进度,追产值,拼服务,造成加班成为家常便饭。短短几个月上海已经发生了多起年轻设计师加班死亡事件,建筑设计行业从以前的火热到现在的逐渐精细化。催生了一大批从业人员转行或者回到二线城市继续从事本行业。根据业内知名公众号“80建筑”报道,学校教育严重脱轨瞬息万变的建筑市场,五年的通才教育,大师教育,换来的是毕业之后面对各类具体设计的束手无策。高投入低产出的设计模式,导致几乎所有人都想转行,但是却很少有转行成功的。设计院里不乏30多岁就半头白发的主创,40多岁也需要在设计院日夜加班看图的总工。

三、转型时期的阵痛

2016年从普通学校到老八校,从本科到研究生,建筑系的就业率陡然下降。很多学校甚至跌到50%以下,国外留学归来的光环也逐渐暗淡,有时反而不受欢迎。从设计院到开发商,更愿意从务实的角度选择合适的人才,相比一些华而不实的学历,更多的实习工作经验,更低的薪水要求,承受更强的加班能力,成为企业考量的重点。而相比有工作经验的设计师来说,应届生往往没有优势。可以说,建筑设计行业供给侧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中国房地产粗放式发展,形成了大型房地产公司大规模开发的模式。动则几十万住宅开发的发展模式减少了设计需求,大型房企模式化、标准化设计也在降低设计难度。应该看到,尽管中国房地产保持了一定的增长,设计需求却在减少。

而如今的建筑设计行业生产能力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往往一个项目多家公司参与投标,为了提高竞争优势,不得不将设计费一降再降。尽管设计公司依然满负荷加班运营,营收却不断下降,为了保持利润,控制成本,建筑设计师收入跌入社会较低水平。激烈的竞争导致行业规则受到破坏,为了拿到项目,提供免费的前期设计,提供更多的设计方案成为常态。有观点认为这是建筑设计行业向服务业的转型,然而这样的服务却往往收获到的是甲方拖欠设计费的尴尬与无奈。

中国到底需要多少建筑设计企业,需要多少建筑设计师,可能难以给出统一的答案。但目前来看,这个数字已经超越了需求。如今每年依然有近万的建筑学毕业生踏入社会,如果不加以疏导控制,将来的就业问题将更加严峻。企业可以通过降薪裁员全身而退,而受伤的是那些寒窗苦读的学子。

15年是建筑设计行业的一个重要拐点,房地产热骤然降温,而作为下游产业的设计行业一时哀鸿遍野,“降薪、裁员”比比皆是,而接下来的16年,上游房地产开发商加速集中,设计院又开始忙碌了起来,但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大多数设计公司不敢轻易扩太大,担心后续市场持续性。两年的低潮,造成了现在建筑师青黄不接,不少建筑设计公司出现了“用工难”现象。“用工难”只是假象,实质仍是建筑设计作为夕阳产业的颓势渐显。若是真爱,想要继续扛起设计大旗,建筑师有必要研究下以下三点:

1、绿色建筑;

2、BIM设计施工一体化;

3、强化建筑师个人特点。

四、当下设计单位的发展方向

当前国内建设市场发展放缓,建筑设计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的外部条件和国内设计企业日趋成熟的内部条件的共同激发下,通过上市、并购等金融方式,谋求强强联手、资源快速集聚,从而实现企业集合级速度发展的模式受到广泛关注。资本运作可以带来快速规模膨胀和组织复杂化,但对企业管理提出严峻要求,如何保证并购企业管理的有序、活力保持和效率提升成为经营者必须面对问题,需要对传统设计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首先,是打造门户式开放平台。就西方市场发展经验来看,成熟发育的建筑设计行业是一个金字塔型的生态体系,位于顶端的艺术家工作室以个性化的创意见长,引领整个设计行业的设计风格;而金字塔中、下部则由商业性设计事务所、

规模化设计企业组成,其负责向社会提供更为功能化、高性能的城市背景建筑,以技术见长,可以满足绝大多数大众需求。整个生态体系自上而下,满足不同社会需求,达成良好平衡。此外,还存在不少专业事务所,可以在某个技术专项上具有优势。其二,服务思维创新:客户端方案。设计企业应当由直面市场转向直面客户。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技术条件使直面客户成为可能。传统设计行业的产品成果形式包括设计图纸、设计说明等资料,在互联网经济时代,设计行业应当积极由B2B向B2C转变,由设计服务提供者转变为资源整合者,直接面对最终使用者。现代设计企业将服务触角延展至使用者是一场管理思维的变革,其将重塑行业格局,强化设计企业龙头地位,从根本上改变项目最终建成效果受制于施工企业水准的行业软肋,实现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受控,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社会影响力和贡献度。

最后建筑设计企业的营销要突破专业壁垒,更多进入公众视野,在上级市场逐渐成为买方市场后,注重营销的引导性,不断通过产品价值提升和建筑美学灌输来确立自身品牌形象。建筑物具有产品和艺术品的双重特性,需要建筑设计企业在美学、价值观和技术层面多维营销,不断培养使用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和理解度,提升品牌美誉度,在更广层面上推动建筑设计行业发展。

(本文资料来自自己的亲身体会,及公众号“80建筑”,另有《建筑设计企业转型突围》一文)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