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工作的突破与发展
第一篇:民政工作的突破与发展
突出重点创新突破推进民政工作跨越发展
——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推荐材料
安康市民政局
安康市地处陕南秦巴山区,自然条件差,贫困面大,民政部门承担社会救助和管理工作面大量广,任务繁重。近年来,市民政局在省民政厅的大力支持指导下和各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民政为民、为民服务”, 找准切入点,创新思路,实施项目带动,突破发展,着力打造项目民政、品牌民政、创新民政、和谐民政,实现了由传统民政向现代大民政格局的转变。
思路:引领民政创新
思路决定发展出路。市民政局党组正确分析民政工作现状,有效针对贫困山区实际,审时度势,探索创新,突破发展。从2005年提出的以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主线,到2006年的实施项目带动、实现三项重点工作突破(五保集中供养、扶优工程、民间组织培育发展),2007年的完善体系、打造平台、推进突破、办好十件实事, 2008年的推进“八大体系建设”、实施“十大工程”,建立健全体系完整、科学有序的民政救助、保障和管理体系,再到2009年的完善九大体系建设、实施十项重点工作,推进民政工作体系化、规范化、标准化、项目化,使项目带动民政工作成效彰显,重点工作
突破发展,难点工作创新发展,常规工作整体发展,大民政格局初步形成,快速步入全省民政工作前列。2010年市民政局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先进集体,被省委省府表彰为爱国拥军模范单位, 2005年以来全市行风政风群众满意度测评民政系统连续六年蝉联第一,被评为优秀单位, 0
7、0
8、0
9、10年连续四年精神文明“创佳评差”竞赛活动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最佳处局; 0
8、0
9、10连续三年市政府目标责任综合考核获一等奖;0
7、09和10年年省民政厅综合考核获先进单位,2008年获社会事务管理、社会福利工作先进单位。五保集中供养、农民安居工程、农村社区建设、灾害救助、扶优工程、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双拥等重点工作创出了特色,在全省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赢得了全省山地自然灾害演练现场会、全省减灾救灾工作暨灾后民房重建现场会、全省福利彩票工作会、五保集中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现场会、双拥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召开,扶优工程作为优抚工作的创新之举在全省推广,基层民主管理和村委会换届选举作为全省、全国的先进典型推广,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典型经验,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地级市在全国民间组织管理工作会上交流,引起了民政部领导的高度关注。
数字:凸显跨越发展
坚持抓重点,抓关键,抓突破,集中精力,推动重点民政工作突破发展,整体民政工作和谐、健康发展,有力地促
进了社会和谐。
(一)城乡社会救助卓有成效。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应急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保障困难群众40余万人,建立了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近五年全市发放城乡低保救助资金10亿余元,城乡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和低保金的社会化发放,城市低保2009年底保障对象24252户、49224人,月人均补差从2005年的55元提高到2009年的163元,提高了196%;农村保障对象由2005年的2.4万人、月人均补差25元,提高到2009年的26.8万人、月人均补差70元,分别提高了10倍和1.8倍;医疗救助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普遍建立;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从人年360元提高到3200元,提高了7.9倍;五保集中供养率由1.5%提高到67%,提高了44倍;教育救助不断深入,圆梦工程大学生救助4年来全市各级民政部门累计救助1600人;救助站实现全国联网微机管理,管理服务不断加强,全市救助量由2005年的1000余人次增加到去年的5000人次。
(二)灾害救助创出山区特色。自然灾害救助应急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建立“三预防、三应急、三规范”三位一体的灾害救助工作体系,“乡自为战,预警到户,责任到人”的山地灾害应急救助经验在巩固中发展。累计拨付救灾资金13亿元,夺取了“7.18”特大灾害及多次暴雨洪涝泥石流灾害和汶川地震等救灾及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2008年“5.12”抗震救灾受到民政部嘉奖表彰,7.18”救灾工作分别受到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表彰。减灾宣传教育不断强化,
防灾预警更加具体,全面完成市、县区、200个乡镇(办)和重点村的防灾预案,初步建立了四级防灾预警体系;减灾安居工程卓有成效;防灾减灾深入推进,副县级规格的市减灾机构在全省率先成立。
(三)基层组织建设突破发展。城乡社区建设突破推进。近三年全市共争取省上补助资金4562万元,建成5个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94个城市社区服务站,新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83个,同时积极引导和组织卫生、科技、文化等服务进社区,社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有了新提高。以“四个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工作深入推进,“一会两组”、“一事一议”等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村务公开面进一步扩大,公开内容全面,形式灵活,效果良好。第
六、第七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全面完成,99%的村实行了村务公开,新任村干部培训形式多样,村民自治典型彰显,我市基层民主管理和村委会换届选举作为全省、全国的先进典型被广泛推广。社团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管理规范推进,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取得突破性发展,实现从零到村村有,占全省多半以上,在全国名列前茅。
(四)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创新发展。各项优抚政策全面落实,建立优抚补助自然增长机制,近四年争取优抚资金2亿余元,优抚补助大幅提高,先后6次提高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确保了优抚对象生活水平与社会总体生活水平同步增长。突出 “解三难”,大力实施“扶优工程”,近几年投入补助资金2000余万元,扶持1200户困难优抚对象建房、2600户困难优抚对象发展生产,资助1.5万余名重点优抚对象参加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出台了《安康市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实施办法》。双拥工作创新发展,建立军地联席会议制度,2007年汉阴县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县”,2010年市上增设了双拥办,增加了编制和副县级领导职数,市上和3个县被表彰命名为省级双拥模范城(县)。安置改革不断深化,积极争取制订实施优惠政策措施,市上和大部分县区出台了《扶持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暂行办法》,坚持培训先行,加强宣传引导,推进自谋职业,近四年自谋职业500余人。军休干部管理不断深化,管理服务不断规范优化。
(五)社会福利事业和专项社会事务管理稳步发展。以福利机构建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快速发展。敬老院建设跨越推进,五保集中供养达60%,市县民政福利事业单位建设和自身基础设施建设长足发展,福利彩票发行量连年攀高,五年来累计完成销售额3.35亿元,筹集社会公益金1.2亿元。婚姻登记规范推进,十县区全部实现集中登记,全省联网,管理服务不断提升,有5个县为为“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窗口单位”。殡葬管理不断深化,殡仪馆、城区公墓和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加大力度。区划地名不断规范,地名数据库和城市设标全部完成,“平安边界”创建深入开展,陕、渝、鄂、川4省32地市平安边界创建协作会在我市举行。市、县民政自身建设不断加强,10县区200个乡镇办事处全部恢复了乡镇民政所,乡镇民政干部从175人增加到557人,聘请村级民政信息员2273名,为今后民政工作的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行风:彰显民政人本色
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是为民情感和为民理念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大民政工作题中应有之义,是推进各项民政工作又快又好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要求,也是民政系统内练素质、外树形象的有力抓手。近年来安康市民政局坚持把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密结合、与作风建设年活动紧密结合、与推进民政事业大发展紧密结合,把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发挥"解决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的职能作用,以行评为契机,以整改为载体,以实效为目标,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通过政风行风评议活动,安康民政人面貌一新,勤政为民,民政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民政系统政风行风得到根本好转,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连续7年全系统无违规违纪案件发生,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从政。安康市民政局在市政府组织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总评中连续六年位列行政管理部门第一,连续五年被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2010年市民政局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窗口文明示范单位,收到了良好社会效果。
第二篇:浅论制约国库业务发展的瓶颈与突破
文摘要:本文在对人民银行国库业务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制约国库业务发展的因素,试着从转变工作理念、改进方式方法、完善系统功能、加强监督管理等几个方面提出加快国库业务发展的建议。
一、新形势对国库核算提出了新要求
(一)财政改革对国库业务提出新要求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要求财政收入直达入库,财政支出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商。国库现有的核算手段,还不能完全满足这些需要。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一方面细化了收支科目,将会极大地增加国库会计核算业务量,另一方面也将带动财政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推动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内管理的进程,进而引发理顺预算外财政专户与国库单一账户关系的问题。这样大大地增加了国库业务量,需要更快捷的国库核算体系。
(二)征收机关等相关部门发展对国库业务提出新要求
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海关、税务、商业银行等部门的数据不断呈现全国集中的态势,迫切要求国库部门进行必要的信息集中和资源整合,配合税务部门的大征管格局,解决实时缴税、异地缴税等问题。
(三)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对国库业务提出新的要求
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和柜员制的实行与业务电子化和自动化、理财等新业务的推广,使得业务量大增,要求国库部门的核算技术与之相配套,更好地发展新业务,切实提高效率,改进服务质量。如减少纳税自动化、拨款和工资自动到账等传统业务处理的占用时间。
(四)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对国库业务提出新要求
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后工作重心转移和信息资源全面整合的发展态势,促使国库会计业务需要明确集约化、信息化、高效率的发展方向;县级机构布局调整和会计、国库、发行等业务系统、人员的整合,要求国库会计工作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五)国库本身职能和作用的发挥也对业务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库当前会计工作中的横向联网、信息集中、风险防范、TBS优化、各业务系统整合、制度建设以及基层国库核算人员严重短缺等,需要统筹当前与未来进行合理安排;统计分析、预测的深化和现金管理等业务的开展迫切需要全面、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给予支持。[1]
二、当前制约国库业务发展的瓶颈
(一)国库管理观念的制约
1.传统理念束缚着国库业务发展。目前国库核算电子化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对计算机技术下的核算方式和理念认识不够,就会计作业而言,目前的国库会计核算系统主要还是通
过电脑模拟原有的手工核算来控制作业,均采用以总分账户的“双线”核算方式,体现“仿真性”的特征,会计作业效率的提高并不彻底,还未充分发挥电算化的优势。国库会计核算信息没有实现共享,数据层层传递、重复录入。会计观念未能适时更新,如共享收入退付的业务处理设计,仍然建立在上级国库随时有足额资金备付这一会计假定之上。国库会计仍停留在按日批量处理、逐级上划的方式上,大量的税款仍采用手工方式录入,造成了各级预算收入到账速度缓慢,在途资金占用较大,影响了各级政府对库款的有效运作;支付系统的利用效率不高,内部处理环节多,横向联网面不大。特别是按现行核算方式,县支库的资金汇划必须通过中心支库,这样环节多,业务量大,根本无法实现国库职能的拓展,如国库直接办理直接支付和社会保障基金收付等等。
2.国库应用系统众多,存在众多缺陷。目前国库业务系统主要有:国库会计核算系统、国库收支统计分析系统、综合业务报表系统、国债收款单管理系统、财税库横向联网系统等,一些地方还存在同城票据交换系统,这些业务系统普遍存在业务功能单
一、系统相对独立、数据信息分散、数据使用效率低、数据质量不高等现象,其数据标准差距较大,系统的整合比较困难,同时这些系统之间未实现数据资料的自动转换和传送。如国库收支统计分析系统,其主要功能只是针对国库会计核算系统产生的数据进行再分析,忽略对财政体制的研究以及国库资金运行对信贷资金、货币政策的影响等这些独特的视角分析,反映内容不全面,达不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发展的分析效果。
3.国库管理制度滞后。相对于国库外部改革的深入和国库会计电子化水平步伐的加快,国库会计制度建设就显得十分滞后。一是现行制度不能涵盖整个国库核算业务的全过程,存在制度空白点。如国库制度主要依据颁布较早的《国家金库条例》和《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则》等,难以统一操作性,存在规范运用国库业务制度的盲区。二是岗位设置与国库人员不足之间的矛盾表现突出。如果按照新的操作规定要求,岗位设置过多,基层国库人员有配备不足的问题,势必造成兼岗现象的存在,某些内控制度形同虚设,会计核算的质量和风险防范难以落实到位。三是国库法规制度建设滞后,制约了国库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1)虽然规定了对财税机关具有监管权,但是对征收机关延压税款缺乏相应的监管及处罚措施,使得压票现象屡禁不止;(2)虽然规定了对财政预算拨款及收入退库业务具有监督权,但监督权仅停留在对凭证的审核上,对财政违规业务既无深入检查权、又无处罚权,使得监督权显得有名无实。[2]
(二)财政税务发展制约
1.财政税务机构设置的不配套。在乡镇,为了节约税收征收成本,税务部门在基层机构设置上一般是一个基层税务所(分局)管理若干个乡镇。同时各地还有许多特殊情况,设立了基层政府,如林场、农场和管理区,这些政府也有独立财政权,但是税务征收机构没有独立设立,这样就存在不配套的情况。
2.财政税务征收管理电子化发展不平衡。相对而言,国税部门电子信息建设程度较高,而地税和财政部门各地发展都不平衡,有的实现了全自动,有的实现了半自动化,有的还是手工方式,横向联网系统就是实例。这样也就影响到国库电子化、自动化建设,也同样影响到国库管理体制的改革。
3.纳入国库管理的资金范围不统一。有的将所在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纳入了国库核算实现了大国库管理,有的只是部分业务。如有的将社会保障各项基金收入,有的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非税收入和行政收入纳入了管理。
4.国库管理的职责不统一。有的国库管理了预算外资金的收支,有的也将社会保障基金的发放和粮食直补等支出都纳入了国库管理和监督。
(三)国库核算模式制约
1.国库机构设置存在缺陷。国库实行的是“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国库一级核算”的核算模式。目前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没有按照行政区设立,许多县级国库和全部乡镇级国库只能交由商业银行代理,致使人民银行国库机构设立与政府财政部门不相对应。由于人民银行人员不足,县支行无法单独设立国库部门,与会计、清算部门合属办公,国库人员不足,流动性较大,影响了国库工作的正常开展。近几年,由于进人渠道不畅,县支行人员基本上是负增长,造成县支行无法合理调剂人员,国库部门在人员、业务量和岗位设置三者之间的矛盾难以合理解决。
2.代理国库的大量存在,束缚了国库职能的发挥。代理国库业务方面受人民银行国库部门的领导和管理,人员由商业银行自己调配和管理,业务来源于财政、税务。这种业务管理权和人事安排权的分离,导致国库业务垂直管理难以实现。国库业务作为代理机构的中间业务,由于财政部门支付的代理费用很低,但又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收益与义务不对等,代理行积极性较低,同时也不符合商业银行的商业化经营方针。在国库业务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内控制度建设等方面与其自身业务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无法满足业务需要,更谈不上严格执行财政政策和对预算收入收纳、退库、支拨进行有效的监督,造成国库职责缺位。
3.人民银行国库管理体制与人民银行经理国库职能不相符合。由于人民银行的机构设置并没有严格按照行政区设置,因此存在相当一部分代理支库,这与人民银行职能不相符合。而且当前国库监督管理还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监督管理的对象过于狭窄,监督管理工作基本上停留在对纸制传票、报表、账薄的事后监督,这种依靠手工工作完成事后监督的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国库核算电算化和国库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更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国库资金风险。二是国库监督管理职能弱化,国库部门在实际的工作中只能对代理国库或下级国库进行监督管理,而对税收合法、合规性和财政资金的合理有效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对不符合规定的问题只能监督和建议,而不能实施相应的处罚。这种滞后的局面将不利于国库对预算执行监督职能的发挥。
三、加快国库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要加快国库业务发展,必须明确国库业务发展的长期目标,就是坚持“数据集中、信息共享、安全高效、实时监督、支撑发展”的基本思路,通过推进业务和科技创新,实现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转变和税收缴库电子化、财政支出网络化、综合管理信息化、业务操作规范化的目标,实现财政收入直达入库、财政支出实时到账、资金运行实时监督、国库数据充分共享,支撑国库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切实提高国库的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在预
算执行中的执行、促进监督和反映的作用,强化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职能,推动国库事业可持续发展,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制的现代国库奠定基础。
围绕国库业务发展的长期目标,从国库业务发展趋势来看,现有国库业务必然要从现有的管理方式和核算方式上突破,“一站式服务”将是国库业务的最佳突破,具体是以国库集中核算系统为平台,实现各业务系统、各部门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
(一)理念创新,实现国库数据集中化管理
建立全国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所谓“一站式服务”,就是通过国库全国数据中心这一站来完成的,无论是人民银行,还是税务、财政等部门都是直接访问全国数据中心来完成核算、信息下载、信息交换和信息分析,国家资金清算也是统一由全国数据中心直接参与现代化支付系统进行清算,这样可以彻底改变现在这种分散式管理模式。通过数据集中系统,逐步实现各级财政收支信息集中、国库会计账户集中和资金往来集中;通过横向网络实现与各级财税、海关等部门的数据交换与共享;通过现代支付系统,实现财政收入资金直达入库和国库直接办理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这样减少财政收入入库环节,提高入库速度,最终实现财政收入实时划分、实时入库,减少财政资金支付环节,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到账速度,满足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要求。通过纵向网络,各级国库会计账户物理上集中摆放,逻辑上分散管理,各地国库通过远程终端登录数据集中系统进行业务处理,通过内部往来实现各自账务的自我平衡。
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支持各项国库会计业务的电子化、网络化、自动化处理,实现“业务自动处理,账务实时记载,信息按需生成”。数据集中系统应由数据仓库、业务处理层、系统连接层及操作终端等部分组成,其中数据仓库储存国库会计的基础数据,包括会计核算、管理过程中收到和生成的各类信息;业务处理层应包括会计账务处理模块、收支信息交换模块、收支信息实时控制与处理模块、资金往来处理模块、信息查询与打印模块、会计档案管理与查询模块等,同时还应支持统计分析预测、现金管理、国债兑付及收款单管理等其他业务模块的整合;系统连接层实现国库与财政、税务、商业银行等的联接以及与内部各用户的联接。当然,这必须人民银行、财政、税务、海关、银行等部门之间共同配合才能实现,才能突破目前的困境,因而必须制订长远的规划和切实可行的方案。
(二)方式创新,处理国库数据无纸化
随着国库电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运用电脑和网络进行数据处理已在国库部门广泛应用,国库业务操作和管理的电子网络化系统实现了国库业务的数据传输、账务处理和综合管理的自动化,从根本上改变国库业务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操作模式,进一步扩大了财税库行横向联网系统的推广面和覆盖面。一是全国的扩大,二是将所有的税费纳入,三是将所有的国库支出纳入。以国库电子凭证替代纸质凭证可以加快税款缴库的速度,提高预算资金周转使用效率,减少重复劳动,从根本上改变税票的传统传递方式。建立灾难备份中心和电子档案中心,实现国库无纸化存储。国库数据无纸化后,工作重心更加突出,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国库服务功能凸现,综合优势更加明显。
(三)职能创新,完善国库电子网络
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是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它决定了国库电子网络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就是以全国国库数据中心为中心,与财政、征收机关、商业银行之间建立网络联接,自动处理预算收入收纳、报解和预算支出拨付业务。国库业务网络化将是催生国库管理的第二次革命,它预示着单纯以会计电算化为主旨的国库电子化模式已过时,而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在国库、财政、征收机关、商业银行、上下级国库之间建立国库电子网络系统,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真正实现国库业务的网络化实时处理,成为了国库电子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阶段国库电子化工作的制高点。[3]
(四)业务创新,优化整合国库业务系统
国库部门应当会同科技部门认真研究国库业务系统的数据分布与数据信息的共享措施,设计统一的数据标准,简化、合并国库现用的业务软件,在确保系统不间断工作的前提下,重新设计、扩充系统功能。以全国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为中心平台,国库收支分析、预测、现金管理、国债管理等各业务系统实行整合,充分利用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提供的源信息,进一步发挥国库会计信息的作用,支撑国库为宏观决策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系统整合必须要有全局体系结构设计观念,其整体结构要具有高可用性及可管理性。在设计上应降低程序的耦合度,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达到集中监测、集中管理的目的,同时还具备可以分级进行控制、维护的体系结构。国库数据集中后,进一步加强对数据的分析与利用,地域限制被打破,统计分析的重点也将进行相应转变,将原来的区域分析为主向个税个案分析的方向转移,将纯粹的数据分析与经济金融形势相结合,借助各种调查分析手段,完善分析结果。
(五)体制创新,建立完善的国库管理体制
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是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它拓宽了国库的服务空间,使国库的服务对象由原来有限的辖区内的预算单位转变为面向社会广大商品、劳务的提供者和实行跨区域支付,成为公共财政框架中国库资金收付的枢纽。为更好地履行职能,客观上要求国库有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因此,在财政国库制度改革中,理顺国库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1.完整履行经理国库职能。淡化国库主体概念,虚拟国库主体,尊重核算主体。目前一些地方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创新,收回一些代理国库经理权,一个支行同时经理多个国库,也象中心支行一样一机多库。实现全国数据集中后,一个核算主体可以同时从事多个国库主体业务核算,这样创造条件逐步收回商业银行、信用社代理国库业务,各级国库完整直接办理各级财政业务。
2.尽快完善县级人民银行机构改革方案,全面推进机构改革。人民银行上级行应综合考虑经济、政治、金融、行政区划、发展前景、人员安置等因素确定县级机构的合理布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完善机构改革方案。应本着公开、稳妥、安全、渐进原则全面推行机构改革,避免因时间拖的过长而造成人心涣散,导致央行资金安全防范工作失控。
3.改革国库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基层央行经理国库职能。在中央银行管理体制改革的形势下,应进一步明确由人民银行总行领导、国库机构单设、人员编制和经费单列、业务垂直领导、会计核算独立的新的国库管理体制。根据基层人行改革和职能变化的实际,针对国库部门主要与地方财、税部门业务联系紧密的现状,逐步设立相对独立的国库工作机构。
4.立健全完整配套的国库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国库业务操作,用法规制度保障国库资金风险。随着国库业务发展,国库体制不断改革完善,国库监管的内容、范围、职责、措施、手段应在有关制度或法律中予以明确,为国库监管职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针对业务的发展和国库会计核算电算化程度的提高,对原有制度中一些与现时业务不配套、不衔接以及滞后的规定予以修订、补充,形成一套较为完整并与之相匹配的制度加以规范和约束,以适应国库业务的发展。
5.强化国库管理和监督。建立会计规范化管理框架和有效的资金风险防范机制,增强内部控制的效果;提高会计监督意识,完善监督措施,研究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的监督内容和方法,切实完整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监督职责,维护和保障财政资金安全。调整监管思路,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在经理国库、为财政提供服务过程中的监管职能作用,并建立财、税、库联系机制,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反映,切实发挥国库在财政资金运行风险上
的“预警”作用。国库数据集中后,国库资金风险也集中,防范难度加大,仅仅靠国库部门自身的规范管理达不到风险防范的目的和要求。因此,构建国库与财政、税务、审计、银行等有关部门的有效协调、管理与监督制约机制是非常必要的。财税部门要建立严格的电子化操作规程,加强对预算收支业务的监督管理。国库部门要进一步理顺财税库之间的关系,达成风险防范共识,保证各部门之间信息渠道畅通,充分发挥在预算收支过程中的“总闸门”作用,确保国库资金绝对安全。
第三篇: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难点与突破点
中国的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目前大约90%肉类、80%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送,食品冷链变革需要三位一体化。
难点:食品冷链体系尚未成形
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中国的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消费内需来看,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显。目前大约90%肉类、80%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冷冻食品产销冷链情况稍好,但由于部分产品流入集贸市场拆零散买,冷链存在中断现象。
针对这种现状,国内冷链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冷链经营主体出现问题。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大。而目前我国的冷链系统还只是一个早期的冷冻设备市场,掌握的冷链技术在很多食品种类上还不能完全应用,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没有建立生鲜经营管理体系。据介绍相当部分企业始终未能有效地建立生鲜经营管理体系。商品结构和销售策略定位不清晰,导致毛利偏低,损耗难于控制;没有整合生鲜食品的产业链。企业无法有效整合生鲜经营背后的各种资源。随着规模扩大,整体经营成本难以得到控制,“规模反而不经济”。同时企业也未能解决生鲜商品结构日趋严重的同构化和产品更新问题。
二是冷链设施和监管机制不完善。国内冷链设施设备严重不足。目前,我国易腐物品装车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80%-90%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仅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就达25%-30%,损耗量居世界首位(可以养活2亿人的营养基本需求),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的。造成这种窘境的直接原因是我国冷链设施和冷链装备严重不足,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提供低温保障。
我国冷链的实施没有国家或行业的专项标准。但只有一些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自己制定的一些标准,诸如冷藏链中对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没有强制要求执行。因此,在监管上也是空白,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缺乏具有执行力的食品质量监控体系。
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发展滞后。中国易腐食品除了外贸出口的部分以外,大部分在国内流通的易腐食品的物流配送业务多数都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食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食品物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食品冷链的成本和商品损耗很高。
食品冷链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由于中国业的产业化程度和产销一体化水平不高,从行业的初级产品来看,虽然产销量巨大,但在初级产品和易腐食品应链上。易腐食品的时效性要求冷链各环节必须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目前,我国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缺乏食品冷链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产业配套设施建设的误区。据介绍,在冷库建设中就存在着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轻视产地加工型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等非常严重的现象。
两大突破点
中国食品冷链发展需要突破两方面的障碍:一是要实现农产品现代化与现代流通体系接轨。中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产品标准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产品保鲜加工是农业生产的延续,是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二产经济”,更是农产品与现代流通体系接轨的关键环节。二是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正带动着以肉类、水果、蔬菜及水产品、奶类为代表的食品冷链保鲜市场的急剧升温。食品安全问题,只有通过优化、改造农产品流通渠道和流通方式,建立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信息管理体系,最终解决食物安全问题。
发达国家把产后贮藏加工保鲜放在农业的首要位置。如美国农业总投入30%用于生产,70%用于产后加工保鲜,意大利、荷兰农产品保鲜产业化率为60%,而日本则大于70%。产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产值比,美国为3.7比1,日本2.2比1,而我国仅为0.38比1。
国际上比较成形的食品冷链有两种模式:一是以企业为主体食品冷链体系,这种模式在美国、日本和西欧比较普遍,日本7-11是其中的代表;二是以保证大量食品的一般质量、降低在途损耗的价格与品质模式,这种模式一般为发展中国家采用。他认为中国食品冷链可以采取企业导向型或平台导向型两种发展模式:企业导向型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和大型食品企业,发展以核心企业为轴心的食品冷链体系,串联供应链上下游,逐步形成覆盖分类食品产业的冷链保障体系。平台导向型是建设连接农产品主产区和消费地的食品冷链主干网络,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
超市需要配置生鲜加工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可以有效整合生鲜 供应链 的资源,实现加工生产和销售环节适当分离。在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加强成本核算和流程控制,并从强化产品跨区域性经营和自有加工产品的差异化经营上寻求新的利润支撑点。
中国食品冷链变革需要三位一体化,一个国家的食品冷链保障体系建设,单靠任何一方都是难以有效推进的,它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政府应当制定食品冷链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鼓励措施,加强行业规划的方向性引导;行业协会应发挥沟通协调作用,制定并落实行业整体规划和行业规范;企业应根据市场规则具体运作,合力推动中国食品冷链的逐步发展。
家乐福冷链保鲜措施家乐福货品的新鲜是与其精细的商品 采购 营运制度分不开的,“Reteil is detail”(零售就是细节)就是形象的写照。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需要 采购 、存货、销售等环节的密切配合,在营运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加一个控制点。 采购 和内部监控 采购 是保证生鲜食品质量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家乐福对于生鲜食品有严格的 采购 标准。这些 采购 标准基本上是通过严格的挑选,家乐福会在当地建立稳定的 供应链 ,有专门的供应商及时供应货品。在内部监控方面,家乐福中国区总部设有专人负责全国各分店商品的检验,每隔两个月要对每个分店的商品质量、库房、卖场和服务等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分析。
自有生鲜品牌的开发
“家乐福质量体系”是家乐福生鲜自有品牌,是具有最好的质量和安全保障生鲜。该产品本着长期合作的关系以确保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符合特定的质量水准。产地和类型及可追溯性是 供应链 的质量主要体系。已应用质量体系的定牌产品有:猪肉、三文鱼(鲑鱼)、柚子、荔枝、苹果、橙子。
库存控制
库存控制是生鲜食品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保证商品的新鲜度,必须做到一次订货量要适当,订货频率要高。家乐福针对不同的生鲜食品,设定不同的库存量,当天卖不出去就扔掉。即使有的货第二天可以卖,但这种货不符合家乐福的存货标准,一定要扔掉。订货
每个店都根据电脑反映的销量来订货,尽可能做到零库存。同时,家乐福尽可能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来最大程度减少缺货现象的发生,平时各门店都指定了相应措施,及时反馈缺货信息,此外还安排专人负责卖场巡视,掌握存货动态。为确保安全库存,家乐福尽可能选择当地最优秀的供应商,使其能在规定的配送时间内及时补货。
保鲜设备
超市中的冷冻、冷藏设备在食品保鲜中发挥着很大作用,所以,家乐福对制冷设备的要求很高。在选择制冷设备时,家乐福要求厂家必须有售后安装和维修服务,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保证制冷系统昼夜不停地工作,以保持商品的新鲜与质量。
第四篇:浅谈制造业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物流突破发展的“瓶颈”
制造型企业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能够在构建电子商务平台上通过信息搜寻、在线交易、网上支付等手段顺利解决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的问题,但是实体的物流问题却成为企业尤其是制造型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
电子商务的出现引领了世界经济领域的一场变革,而供应链物流作为一种新的物流实现模式,已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文章在研究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物流的理论基础上,着重研究了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物流在制造型企业中的运用与发展,以及在两者互相作用下构建的企业物流系统模式。
当今的世界在网络、通信和信息技术上的飞速发展以及因特网(Internet)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普及,使得任何一个商业组织都必须改变自己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来适应这种全球性的变化,而电子商务(E-commerce)的出现正是为了适应这种全球性的变化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也正是电子商务的出现引领了世界经济领域的一场变革。
所谓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整个商务过程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相对于传统的贸易方式,电子商务具有交易范围广、交易成本低、成交速度快、信息量大、全球化趋势明显等特点。为了在新的世纪中能够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越来越多的制造型企业也开始涉足电子商务,一般来说,在制造型企业的电子商务中包含了信息共享、交易谈判、交易实施、售后服务等四个步骤,分别对应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然而,制造型企业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能够在构建电子商务平台上通过信息搜寻、在线交易、网上支付等手段顺利解决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的问题,但是实体的物流问题却成为企业尤其是制造型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
制造型企业建立电子商务的最终目的是为客户提供优质、便捷、低价的服务,却因为物流发展的滞后,无法使电子商务的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建立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现代物流是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促进制造型企业顺利发展的关键。由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兴起以及供应链与物流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供应链物流的发展,使制造型企业能够在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物流的共同作用下成功发展。
供应链物流概述
1.物流的发展演化及供应链物流的兴起。
物流的由来应该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自从人类有了商业贸易以后就有了物流活动,古老的丝绸之路,明代郑和七下大西洋都是物流发展的见证,但人类真正意义上对物流的研究还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事情。1935年,美国营销协会最早对物流的定义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从生产地到销售点流动过程中的种种活动。这标志着物流走向近现代的开始,也是人类第一次把视线从生产转向物流。
现代物流经过企业家和工程师的不断研究和实践,先后经历了生产线物流、企业内物流、企业间物流和供应链物流四次有代表性的发展演化。
现在的物流正是供应链物流在制造型企业中蓬勃发展的物流,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兴起,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供应链物流与电子商务的有效整合,将会给人类社会以及制造型企业带来更加自动化、信息化、社会化、现代化和更高效率的物流系统。
2.供应链物流的内涵。
供应链(Supply chain)是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流和整合物流的概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以及价值链思想和价值增值的重点从生产过程转移到物流过程成为企业竞争性分析与战略的工具,使得供应链开始流行并成为企业间竞争的关键因素。
对于供应链通常的认为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这不仅是连接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更是一条增值链,使企业能够在供应链的整个过程都享受到供应链带来的收益。
而供应链物流是指在供应链管理思想下的物流,更是在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供应链与物流密切相关,物流解决了整个供应链中物的流动问题,而供应链解决了物是如何流动的问题,将供应链应用于物流中可使管理协调、统一,形成连锁的良好反应,也因为供应链物流涉及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源集成整合,所以又叫做企业外部一体化。
3.我国物流的现状和供应链物流在我国发展的展望。
我国物流的现状不容乐观,因为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都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物资流通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总体水平偏低,与制造型企业实现电子商务所要求的高效率、低成本有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1)库存大、周转慢;(2)物流观念落后,物流设施、设备状况比较差;(3)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率低,缺乏具有现代物流技术的人才。而供应链物流具有敏捷性、合作性、柔性、高满意度等特点,如果运用供应链物流技术对我国的物流进行改造,能够有望改善我国物流落后的现状,并且供应链的发展与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相辅相成,这也将成为带动我国制造型企业顺利发展的双驾马车。
供应链物流对我国制造型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促进
利用供应链物流能够有效地改善我国物流落后的现状,也能够对我国制造型企业正在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带来积极的作用:
1.供应链物流能够加快制造型企业电子商务的反应速度。
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动力,也是电子商务相对于传统商业模式的优势。依靠我国传统的物流模式无法使产品迅速的到达最终用户手中,快速反应能力只能在理论中体现,无法在实际中得到落实和发挥电子商务在我国制造型企业的作用。所以制造型企业建立的电子商务网站只有通过高度集成化的供应链物流,把供应链上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重新设计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简化物流过程,提高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性能,才能对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作出及时反应,以最快的速度把顾客需要的产品送到用户手中,以保证电子商务物流的通畅。
2.供应链物流可以降低制造型企业电子商务的成本。
目前,制造型企业建立电子商务网站,意味着企业将与更多不同类型的客户打交道,将满足客户更多不同的需求,多批次、少批量的订货和适时适地的配送以及提供给客户高水平、差异化的服务,但都会使得物流的成本上升,而为了保证随时随地能够给客户提供所需的产品,又必然导致库存费用的上升,那么为了避免物流成本的上升,把物流成本以至产品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就需要用供应链物流思想把企业的物流过程进行改造。因为供应链的实质就是一个价值链的增值过程,而物流价值(采购和分销之和)更占据了整个供应链价值的一半以上,通过供应链物流可以有效创造用户价值,降低用户成本。
3.供应链物流可以提高制造型企业电子商务的服务质量,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现代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要求制造型企业的电子商务能够快速传递和反馈市场信息,不断沟通生产和消费的联系,给客户提供优质优价的产品,及时把客户需要的产品适时适地地送到客户的手中,提高客户满意度。要实现这些目标,就要求制造型企业的物流能够做到及时交货,提高交货可靠性,加快响应速度,降低运输库存费用。因此,只有在企业中建立敏捷高效的供应链物流,对企业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整合集成,才能有效提高制造型企业电子商务的服务质量,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制造型企业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物流的影响
1.制造型企业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物流信息化的影响。
制造型企业为了让供应链物流与企业所建立的电子商务平台能够实现无缝衔接,通过条码、语音、射频(RFID)识别装置,自动分拣选取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球信息系统(GIS),智能交通系统(ITS)等物流作业自动化、信息化技术,达到物流信息搜寻的数据库化、条码化,信息处理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传递的无纸化、标准化、实时化,使信息化真正在物流运动中得以广泛应用,从而提高制造型企业供应链物流的效率,增强整个供应链的经营决策能力。
2.制造型企业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物流网络化的影响。
在制造型企业中,供应链物流依托建立的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商业增值网(VAN)、电子订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互联网等信息交流技术和工具,以信息在网络中的传递驱动产品在空间的运动,并且同各个合作企业形成日益网络化的合作形式,则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通过网络这一虚拟平台打造一体化的供应链物流。可以说,以网络为平台,电子商务为手段的信息环境建设对供应链物流一体化起着很好的控制和主导作用。
制造型企业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物流模式
1.制造型企业自建物流配送系统的供应链物流模式。
自建供应链物流配送系统适用于那些规模较大,资金雄厚,物流在整体业务中战略地位重要,物流成本所占比重大,对物流的服务要求比较高的制造型企业。按照现代化、自动化要求设计自建的供应链物流配送系统与企业电子商务相结合,可以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优越性,在对经营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安排配货和送货路线,节省人工成本,有效减少存货积压,提高资金利用率。例如青岛海尔集团在海尔国际化战略指引下,实施物流重组,使物流能力成为海尔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达到以最低的物流总成本向客户提供最大的附加价值服务的战略目标。通过“一流三网”模式自建供应链物流系统。“一流”是订单信息流,这是海尔物流的中心;“三网”分别是全球供应链资源网、全球用户资源网、计算机信息网。“三网”同步运作,为订单信息流的增值提供支持,是我国制造型企业对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物流模式相结合的最好理解。
2.制造型企业之间或与其供应商,分销商共建物流配送系统的供应链物流模式。
如果企业规模较小,资金缺乏,物流量不大,自建物流配送系统不经济,可以在制订统一标准的基础上与其它有相同需求的企业共建物流配送系统,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信息沟通,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实现物流配送共同化、物流资源利用共同化、物流设备设施利用共同化和物流管理共同化。
3.采用第三方物流的供应链物流模式。
第三方物流(3PL)是一种实现供应链物流集成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它通过协调企业间的物流运输和提供后勤服务,把企业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的物流企业。这样可以使得制造型企业能够把主要资源集中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并且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实时交流信息。因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专业化物流管理能够充分提高供应链物流的效率,减少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这是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的也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物流模式。
4.制造型企业自建与利用第三方物流相结合的供应链物流模式。
制造型企业在业务频繁,物流量大的地区可以自建供应链物流系统,而在其他地区利用第三方物流,这是根据利益最大化原理做出的选择,例如DELL电脑集团。
5.采用第四方物流的供应链物流模式。
第四方物流(4PL)实质上是供应链的集成者,它被认为是集合并管理自身组织和附加服务供应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以更经济的方式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第四方物流主要通过合同管理和指导多个第三方物流的活动。制造型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把物流外包给第四方物流供应商,可以充分利用第四方物流的整合能力,把客户需要、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信息技术供应商、业务资源和业务流程集合起来,实现提高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对于我国来说第四方物流虽然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但随着我国在天津、深圳等地的物流园区实践,相信第四方物流的兴起应该为时不远。
结束语
有关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物流如何更有效的整合,国外的很多经验是值得研究和借鉴的。制造业是一个高度竞争性的行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竞争还有可能加剧。为了保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应用最前沿的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物流于实践,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对此本文虽已经进行一定的探讨,但还需进一步的总结,使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物流真正成为制造型企业的获利源泉。
第五篇:乡村旅游规划发展核心问题与突破口
综合考察滕头旅游发展要素和历程,可以将滕头旅游新一轮发展的基本问题概括为:整体文化氛围挖掘不足,目前旅游产品的需要提升,同时,整个滕头旅游缺乏明晰的发展主题与目标定位。造成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协调”、“旅游品牌内涵挖掘不充分”等,乡村旅游规划发展的战略思维是整合资源、拓宽思路、打造品牌、提升品位,以构建国际一流、国内闻名的的农村顶级旅游社区为目标,全方位打造高附加值旅游产品体系,引领国内国际乡村的新潮流。
在本区快的旅游规划开发中,滕头旅游应当把握时代特征,特别关注新的发展趋势和机遇,在新的市场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通过对新市场格局和新发展模式的分析,可以找寻滕头旅游的突破口,休闲市场的常态收益超过观光市场,这一市场的关注点不在名山大川,而在环境和空间体验,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培育出两大高成长性常态市场,将成为滕头旅游的核心目标市场之一:第一是周边城市群居民休闲市场,第二是公务考察与学习旅游市场。另外,长三角地区自驾游市场等也是重要的成长市场,滕头旅游应当紧密跟踪市场需求变化,通过全面引入现代开发模式,打造精品,创造价值。滕头应突破目前景区与村庄相对分割的现状,整体构建“美丽乡村(休闲体验)+和谐乡村(学习考察)+生态乡村(先进理念)”大旅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