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师专业理论知识
第一篇:科学教师专业理论知识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理论与专业知识考试题
( 一 )、填空(42分,每空2分)
1、科学素养的四个核心因素是科学兴趣、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方法。
2、凸透镜有放大、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我国“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首次发射成功,首位航天员是 。
4、植物的叶一般可以分为_______ 、_______ 、_______三部分。
5、物体的冷热程度叫__________。要精确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___________。它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
6、人类生长发育和其他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全部来自食物,食物中主要含有蛋白质、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五种营养成分。
7、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我国科学家是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是三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9、热空气受热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就形成了__________。
10、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是:学生是__________的人,学生是__________的人,学生是具有__________的人。 ( 二 )、选择(20分,每题2分)
1、解剖白菜花的正确顺序是( )。
A、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B、萼片、花瓣、雌蕊、雄蕊 C、萼片、雄蕊、雌蕊、花瓣 D、萼片、雄蕊、花瓣、雌蕊
2、世界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多的动物是( )。 A、鸟类 B、哺乳动物 C、爬行动物 D、昆虫
3、下列物体,能溶解于水的是( )。
A、白糖、油 B、食盐、沙 C、氧气、白糖 D、白糖、沙
4、用眼睛、鼻子、舌头辨别物体时的顺序,依次为( )。 A、先看后闻再尝 B、先看后尝再闻 C、先尝后看再闻
5、月球的引力,比地球的小得多,只相当于地球引力的( )。 A.二分之一 B.六分之一 C.十分之一
6、我们在灯光下能看到物体,是光的( )。
A、反射现象 B、折射现象 C、辐射现象 D、直射现象
7、彩虹的颜色一般可以分为( )。
A、五种 B、六种 C、七种 D、无数种
8、下列不属于果实的是( )
A、无籽西瓜 B、香蕉 C、向日葵籽 D、萝卜
9、磁铁中吸铁本领最强的部分是在( )。
A、中间和两端 B、中间或两端 C、两端 D、中间
10、使用酒精灯的正确步骤是( )。
A、打开灯帽竖放,从下往上点火,用内焰加热,从正面盖上灯帽
B、打开灯帽竖放,从上往下点火,用外焰加热,从侧面盖上灯帽
C、打开灯帽竖放,从下往上点火,用外焰加热,从侧面盖上灯帽
( 三 )简答。(40分,每题8分)
4、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对人类有何意义?
5、在《沉与浮》一课教学时,老师发现有些学生是先放盐,后加水,再放土豆;而另一些同学先放水,后放土豆,再加盐;都使土豆浮起来了,你如何看待学生这一实验步骤?
第二篇:科学教师理论学习材料
小学科学“讨论课”课堂教学策略
【策略构想】
一、 “讨论式教学”的含义
所谓讨论式教学是指经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多边交流,互相探讨,以寻求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过程。
“讨论式”教学是创造力培养原则中积极思维原则和探索求异原则的最佳体现。是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参与、探讨、研究,富于发现性和创造性的现代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同时“讨论式”教学符合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乐意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讨论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讨论式教学有着厚实的理论根基。首先,认识活动主体学说认为:作为认识活动主体的学生,是具备丰富个性的能动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的展开既要重科学、讲规律,又要重情感、讲创造,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在指导学生的能动学习上。把一个班的学生均衡编组,在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有计划地向这些小组提出一定的学习任务,指导各组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讨论,互补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其次,团体动力学说认为:同辈团体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现实因素,课堂教学中要改变过去班组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要使班组、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帮助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使学生集体成为认识的主体系统发挥作用。第三,课内师生关系学说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现代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活动和双向活动,而是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交流思想感情,师生所有成员间双向交流,要达到这种合作交流形式,讨论式教学是首选的课堂教学方式之一。
三、讨论式教学法的意义
对于小学科学教材中不便通过课堂观察实验来掌握的,而且学生又只知“一鳞半爪”没有丰富材料难以形成概念的内容,宜采用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给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自主地抒发已见,当对同样的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时,讨论给予参与者解释自己观点的机会。这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仅解答了自己的疑问,而且在解决其他同学疑问的同时对自己所认识、掌握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参加小组讨论、倾听小组讨论结果的汇报等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作适当的指导,从而使学生真正地主动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科学课内进行有效的讨论式学习,让学生举一反三,集思广益,触类旁通,有利于学生在不断的互相启迪中加深自己的思考,使学生对科学的规律及概念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能推动科学探究的进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科学概念及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随时随地去研究大自然中的有关事物,这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等起着积极的作用。
【策略框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供情境激发兴趣感知问题提出问题
二、明确目标,展开讨论
依据目标制定计划合理分工展开讨论
三、交流总结,形成共识
组内交流集体汇报达成共识归纳总结
四、应用拓展,课外实践
梳理总结实践应用联系生活拓展创新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习目标:关注身边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并在观察、思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操作要领: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围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知问题,并提出问题,明确任务和目的,为下一步的讨论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2.明确目标,讨论问题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围绕目标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形成小组意见。
操作要领: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或多媒体投影,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解决哪些问题,达到什么目的。然后依据目标制定计划、,组建学习小组并合理分工。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然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则在倾听中比较、修正、完善,最后综合整理,形成小组集体意见。同时,教师要巡视监督,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指导提升。
3.交流总结,形成共识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讨论的结果,并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结论达成共识。
操作要领: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先组织小组汇报,深化讨论的问题,形成思维争辩,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同时,教师要引导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走向深入,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结论。
4.应用拓展,课外实践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社会生活密切融合,达到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与创新的目的。
操作要领: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去,即课下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思考、探索,从而巩固认知、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掌握规律,完成课堂知识的迁移。
【策略解读】
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从而激活课堂。
创设讨论的情境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也是为了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能入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求知的愿望,是他们力求认识事物、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意向活动。因而要使学生在情境中有兴趣地参与,自觉地观察、积极地思考以后,进而发现问题,最后提出问题。也就明确了要探究的问题。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检测了学生对这一问题所具备的知识储量。在这个过程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讲故事、做实验、做游戏、猜谜语、做形体动作、唱儿歌、跳舞、竞猜、绘画等等。
导入情境的设计不能机械化,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来灵活处理。因此在导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能力。
本环节要注意以下事项:
(1)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情境,让学生有内容问。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语言、实验、电教等各种教学手段,创造出一种让学生善于提问的情境。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教师的预设要充分,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在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的问题时,适时引导,确立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3)教师要经常训练“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抓住重点,找准难点,紧扣疑点,使问题设计得有价值、有深度。
第二步:明确目标,讨论问题
明确学习目标是科学讨论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用简洁的语言或多媒体投影,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达到什么目的。然后依据目标制定计划、组建学习小组、合理分工。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则在倾听中比较、修正、完善,最后综合整理,形成小组集体意见。
这一程序是讨论课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组织能力的考查。在讨论前,教师应指导学生了解与教材有关的知识,使学生做好揭示已知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联系的准备,保证讨论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经过充分讨论后,学生可按相同的观点分组进一步讨论,以完善自己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既是平等的参与者,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通过插话提问、倾听、回应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要运用问题来启发、引导学生,推动讨论的进一步深入,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上有所提高。譬如:“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详细说说吗?”“你还有什么看法?”……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讨论时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和总结,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对讨论中的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提供多角度思路,使讨论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鉴于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思维灵活性较差,教师在讨论中要善于叫暂停,对学生的问题要善于控制,既要让学生有普遍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据理力争,又要培养学生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又不固执己见的学风。
讨论的形式有两种:
(1)分组讨论:在讨论课教学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选好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对讨论题逐个进行讨论,并由专人作好详细记录.。讨论中,要求学生就同一问题,各抒已见,有时甚至可以相互争论。当讨论开始偏离教学内容或纠缠于枝节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
(2)集中讨论:在分组讨论的前提下,全班集中讨论.。由各小组长选派成员汇报本小组讨论的情况:一是对问题进行讨论的结果;二是对某些问题存在的分歧。讨论中,各小组还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争论.如有些问题不能讨论出统一结果,由学习委员记录在案。
本环节要注意的事项:
(1)教师角色定位要准确,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时,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活动深入的促进者,激发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积极性。
(2)要积极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组内评价、班级评价的作用得以发挥,要让学生对初步研究的成果进行争论和辨别,进一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探究精神。
(3)讨论要保证充足的时间。讨论时间究竟需要多长,没有定数,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控制。
(4)学生也要提前搜集相关资料,这样才能有话可说,有事可议。
第三步:交流总结,形成共识。
展示交流是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使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有深入的理解,逐步形成共识,直至得出科学的结论。在小组讨论、全班集中讨论的基础上,老师穿插其中,把握要领,
对每一个讨论问题进行再次辩证地分析、归纳、总结,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在讨论中取得的成绩,指出讨论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学生讨论中出现较大分歧的问题,要花大力气,详细、全面地分析产生分歧的原因。教师要适时引入科学术语、科学概念,使学生更加明确通过讨论获得知识或者结论,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有系统结构的知识体系。
本环节要注意以下事项:
(1)交流时教师要及时组织课堂,要求学生认真倾听、专心致志、善于对比,要学会容纳别人的观点,但也不能人云亦云,放弃主动性和自己的发现。
(2)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把握好各个层次学生的展现机会;。
(3)展示过程中有许多不预测的因素,课堂中教师要捕捉好课堂随机出现的各种因素,随机调整教学过程;。
(4)展示交流要充分发挥其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以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注重一个问题的多种思路与方案。
第四步:应用拓展,课外实践
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一种探究未知的教学方式,它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特点。讨论是出发点,应用是落脚点,创新是理想点。本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更重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课下进行有目的观察、思考、探索,从而巩固认知、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掌握规律,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创新,探求新知,掌握规律,深化本课认识主题,完成课堂知识的迁移。
本环节分以下两步进行:
1.梳理总结,实践应用
本环节教师要引入与生活实际较为密切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判断物质属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懂得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增强学、爱、用科学的兴趣。让学生懂得大自然、社会实践才是学习科学最广阔的天地。
2.拓展延伸,探究新知
教师要注重在本课探究主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拓展创新,使本课主题进一步深化。形式上要注重开放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但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认知特点、知识水平。既不能拔高、更不能低估学生,认真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把握拓展的宽度和深度。可让学生根据讨论的内容,写成一篇科技小论文,并在课下以座谈的形式谈谈在学习方法上的收获,总之根据课堂内容灵活掌握,不能偏离目标,达到创新拓展思维的目的即可。
第三篇:士官晋级培训班长消防专业理论知识题库
班长消防专业理论知识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灭火的基本方法有四种:一是冷却灭火法;二是隔离灭
火法;三是窒息灭火法;四是(D)灭火法。
(A)分离(B)关阀断料(C)开阀导流(D)抑制
2、液体物质的燃烧速度取决于液体的(C)速度。
(A)分解(B)氧化(C)蒸发(D)汽化
3、在火场上,可以根据烟雾的流动方向、温度和(C)来寻找火源。
(A)风向(B)风力(C)浓度(D)湿度
4、可燃物质开始持续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C)。
(A)闪点(B)闪燃(C)燃点(D)燃烧
5、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C)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A)稳定(B)扩散(C)失去控制(D)预混
6、消防中队的执勤力量有执勤人员和消防(A)组成。
(A)车辆(B)人员(C)工具(D)车库
7、公安消防中队的执勤(B)按责任区类别和消防站级别配备。
(A)人员(B)车辆(C)工具(D)队长
8、消防中队应根据《公安消防队执勤条令》和上级有关规定及实际情况使各项(A)制度具体化。
(A)执勤(B)管理(C)规章(D)安全
9、消防中队要贯彻有关条令、规定的要求,落实(A)。
(A)岗位责任制(B)执勤战备(C)交接班制度(D)灭火工作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共分(B)章
(A)五(B)六(C)七(D)八
11、水的灭火作用是由它的(B)决定的
(A)浓度(B)性质(C)体积(D)温度
12、下列物质发生火灾时不能用水扑救的是(C)。
(A)粮食(B)棉麻(C)钾(D)原油
13、在火场上使用泡沫灭火剂时,泡沫受热蒸发产生的(A)可以降低燃烧物附近氧的浓度。
(A)水蒸气(B)泡沫(C)氟蛋白(D)轻质泡沫
14、泡沫按发泡倍数可分为三类,其中高倍数泡沫是指发泡倍数在(B)以上的轻质泡沫。
(A)100(B)200(C)300(D)400
15、下列不是火场供水主要方法的是(B)。
(A)直接供水(B)打井供水(C)向远处供水(D)传递供水
16、用若干辆消防车或洒水车、运输液体的罐车等从水源处装水运送到前方供消防车出水灭火,这种方法是(A)供水。
(A)运水(B)串联(C)直接(D)传递
17、在火场上统一指挥、协同配合、准确迅速、机智勇敢、注意安全,这是(A)的原则。
(A)灭火战斗行动(B)火场破拆(C)执勤战备
(D)火场警戒
18、贯彻执行(C)对于保证消防指战员完成灭火战斗任务有重要意义。
(A)训练(B)执勤(C)灭火战斗行动原则
(D)火场供水
19、积极救人是消防部队到达火场后的(A)任务。
(A)首要(B)次要 (C)不重要(D)可以忽视
20、消防支、大、中队火警调度实行(A)执勤制度。
(A)24h(B)12h(C)8h(D)6h
21、消防中队在灭火战斗中由于本中队力量不足需要增援时, 应由(D)决定。
(A)通信员 (B)班长 (C)驾驶长 (D)执勤队长
22、消防中队单独投入灭火战斗时,火情侦察小组由中队火场指挥员、(A)三人组成。
(A)战斗班长和通信员(B)战斗正、副班长
(C)战斗班长和司机班长(D)司机班长和通信员
23、公安消防部队执行灭火与应急救援任务,应当坚持“救人第一,科学施救”的指导思想,按照(A)的要求,组织实施灭火与应急救援行动。
A、“第一时间调集足够警力和有效装备,第一时间到场展开,第一时间实施救人,第一时间进行排烟降毒,第一时间控制灾情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危害”
B、“第一时间到场展开,第一时间调集足够警力和有效装备,第一时间实施救人,第一时间进行排烟降毒,第一时间控制灾情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危害”
C、“第一时间进行排烟降毒,第一时间调集足够警力和有效装备,第一时间实施救人,第一时间到场展开,第一时间控制灾情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危害”
D、“第一时间进行排烟降毒,第一时间调集足够警力和有效装备,第一时间到场展开,第一时间实施救人,第一时间控制灾情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危害”
24、《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战斗条令》规定:灭火组织指挥的程序不包括( C )。
A、搜集掌握火场情况B、确定灭火作战方案
C、征求专家意见D、根据火情变化随机指挥
25、训练计划的制定、审批、下达必须依据(D)和上级指示,结合本单位的灭火执勤任务、训练水平、器材装备等实际情况,制定、审批、下达。
A、《消防法》B、《年度业务训练计划》
C、《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条令》D、《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业务训练大纲》
26、灭火救援业务训练基本原则不包括(D)。
A、从难从严原则B、训养一致原则
C、训战一致原则D、科学施教原则
27、( C )原则是指按照训练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全面、系统、严格、正规的训练,加强训练管理,保持良好的训练秩序。
A、分类施训B、从难从严C、正规系统D、训养一致
28、体能训练通常以( D )为单位,由中队长组织实施。
A、中队、排B、中队C、排、班D、中队、班
29、火场上从两个和两个以上方位同时向燃烧区域进攻的战术方法称为( B )。
A.堵截B、合击C.突破D.夹攻
30、灭火救援中要加强(A )和安全措施,确保行动安全。
A、个人防护B.协同配合C.信息反馈D.火场供水
31、灭火战斗中,公安消防部队的组织指挥原则是( D )。
A.救人第一B.先控制、后消灭
C.集中兵力打歼灭战D、统一指挥,逐级指挥
32、对因灭火用水过多可能造成建筑物、堆垛倒塌,船体倾覆和水渍等危害的,(C)及时进行防排水作业,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A.可以B.必须C、应当D.根据需要
33、现场救护训练是在灭火救援事故现场对伤员采取一系列 ( A ) 的医疗处理措施。
A、快速简洁B、高效简捷C、准确迅速D、快速实用
34、在现场急救中,一般应灵活掌握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 D )的顺序,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A、先老后幼B、先多后少C、先难后易D、先近后远
35、公安消防部队在参加抢险救援行动中进入剧毒轻度危险区时,应实施( C )级防护。
A、特级B、一级C、二级D、三级
36、士兵、警官单课目普考成绩( D )的,必须在限定时间内复训、补训。
A、不优秀B、不良好C、不优良D、不及格
37、.建立单位和官兵训练档案,考核成绩记入档案,并作为单位争先创优和官兵立功受奖、晋升等的
(D )。
A、唯一条件B、前提条件C、必要条件D、重要条件
38、公安消防部队在参与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中,个人防护等级不包括( A )。
A、特级B、一级C、二级D、三级
39、制定灭火救援预案应按(B)的程序进行。①科学计算,确定参战力量和装备;②确定范围,明确重点保卫对象;③确定作战术意图;④调查研究、收集资料;⑤严格审核,不断充实完整。
A、②→④→③→①→⑤B、②→④→①→③→⑤
C、②→④→①→⑤→③D、②→④→⑤→①→③
40、《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战斗条令》中规定:为使公安消防部队始终保持良好的战备状态,不断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保证值勤任务的圆满完成,公安消防部队实行(D)制度。
A、值班备勤B、 昼夜值勤C、战备D、等级战备
41、公安消防部队的灭火与应急救援组织指挥通常分为(A)层次。
A、五个B.四个C.三个D.二个
42、组织指挥一般按照下列程序进行:迅速调集作战力量,启动指挥决策系统,侦察掌握现场情况,(B)。
A. 部署作战任务,制定作战方案,指挥战斗行动,落实战勤保障
B、制定作战方案,部署作战任务,指挥战斗行动,落实战勤保障
C. 部署作战任务,指挥战斗行动,制定作战方案,落实战勤保障
D.指挥战斗行动,部署作战任务,制定作战方案,落实战勤保障
43、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截面积的水称为(A)。
(A)流速(B)压力(C)压强(D)流量
44、在火场上水带横穿道路时要铺设水带护桥,避免水带被车轮跨压,这是防止(C)的破坏作用。
(A)热(B)传递(C)水锤(D)升华
45、室内消防栓的出水口离地面的高度应为(B)。
(A)0.8米(B)1.2米(C)1.4米(D)1.5米
46、一支喷嘴口径19mm的水枪能控制的燃烧面积为(B)。
(A)10~20m2(B)30~50m2(C)60~70m2(D)70~80m2
47、我国防火规范规定:一般起火后,应在(C)内,全部疏散楼内人员。
(A)1~2min(B)2~4min(C)3~5min(D)5~7min
48、建筑物和堆物发生火灾时,火势向(B)方向蔓延最快。
(A)上风(B)下风(C)侧风(D)四周
49、在同样时间内,风力越大,燃烧面积和(C)也越大,需要的火场供水力量也越多。
(A)风向(B)火场湿度(C)燃烧周长(D)出动人员
50、高层建筑火灾主要立足于以(D)为主。
(A)自生自灭(B)控制
(C)消防队车载水扑救(D)建筑物消防给水设施自救
51、露天粮食堆垛火灾的特点是(A)。
(A)飞火多,易形成大面积火灾(B)易造成人员伤亡(C)不易用水扑救(D)易发生爆炸
52、撤离火场时,应当清点人数,整理装备,恢复水源设施,向( C )或有关部门进行交接。
A、公安机关B、当地政府C、事故单位D、地方党委
53、分解练习多用于( D )。
A、新项目训练B、战术训练C、较难的动作D、较复杂的动作
54、搜索的方法不包括( C )。
A、人工搜索B、搜救分队搜索C、技术搜索D、生命探测仪搜索
55、下列属于体能训练必训内容的是( D )。
A、立定跳远B、游泳C、爬山D、俯卧撑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业务训练与考核大纲》制定的依据是(ABC)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
B. 《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
C.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战斗条令》;
D. 《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业务训练若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 下列关于灭火救援业务训练的表述正确的是(ABC )。
A. 坚持“练为战”为指导思想;
B. 贯彻依法治训、按纲施训、科技兴训、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的方针;
C. 遵循训战一致、科学练兵、注重效益、保证质量的原则;
D. 以上都不对。
3. 部队年度业务训练分阶段进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
A.除灭火、应急救援、重大活动保卫和其他勤务活动外,业务训练与政治教育的时间比例为8:2。
B.入伍训练阶段,新兵训练通常为3个月(54天),业务训练与政治教育的时间比例为7:3;消防大队警官年度训练时间不少于60天.C.警官岗位专业训练、合成训练的年度训练时间不少于100天.“六熟悉”和预案演练时间不少于60%.
D.总(支)队机关年度训练不少于30天结合本单位实际确定体能训练在全年中安排,原则上每天1小时。
4.部队年度内必须完成大纲规定的训练课目主要是(ABCD)。
A.新兵入伍训练B.义务兵、士官应立足岗位C.班长注重提高指挥D.警官训练
5.训练考核分为(ABC)。
A.普考B.抽考C.补考D.面试
6.训练成绩分为(AC)。
A.单课目训练成绩B.月考核训练成绩C.年度训练成绩。
7. 各级组织实施业务训练必须(ABCD).A.深化训练改革B.要立足于灭火救援对象C.要结合实际D.要强化安全
8.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兵的一般职责(ABCD).
A.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勇敢顽强,坚决完成任务
B.刻苦训练,熟练掌握手中武器和技术装备
C.努力学习政治,不断提高思想觉悟
D.严守纪律,服从管理,尊重领导,团结同志,爱护集体荣誉
9.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内务建设,必须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 按照军队的条令(ABCD).
A.统一内务建设
B.实施正规的严格管理
C.增强军队的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纪律性
D.保持军队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
10. 公安消防部队各级指战员必须做到(ABCD).A.服从命令B.听从指挥C.严守纪律D.忠于职守
11. 战斗班长主要职责(BCD).
A. 战斗班长可以不用执勤
B. 掌握责任区有关情况和灭火作战计划
C. 确定战斗员的战斗分工
D. 往返途中的行车安全
12. 战备等级分为(BCD).
A.休息日战备B.经常性战备C.二级战备D.一级战备
13、灭火战斗中,公安消防部队的组织指挥原则(ABC).
A. 统一指挥B. 逐级指挥C. 越级指挥D. 不用指挥
14. 对辖区交通道路和消防水源应熟悉哪些内容(ABC).A.辖区内街、路的名称
B.辖区内人工水源情况
C.消防水池的容量情况
D.面积大小
15. 操作金属切割机切割物体时,对砂轮片转速和方向应注意(ABD).A. 先以较慢的旋转速度接近破拆B. 确定切割位置再加速旋转
C. 可以倾斜切割D. 沿着砂轮片的旋转方向运动
16. 灭火救援行动中主要应注意预防哪些方面的伤害(ABCD).
A. 防爆炸、防倒塌B. 防毒害、防触电
C. 防烧灼、防跌落D. 防窒息、防刺割
17. 灭火战斗中对进攻与撤退路线选择的要求有(ABCD).A. 进攻目标最近B. 使用器材装备方便
C. 掩护的进攻路线D. 利用有利地形
18. 熟悉灭火作战预案和抢险救援预案应分别掌握(ABCD).
A. 起火物品B. 进攻路线C. 疏散救人D. 作战注意
19. 战评总结的原则是(ABCD).
A. 坚持发扬民主B. 实事求是C. 每战必评D. 上评一级
20. 灭火救援业务训练应遵循的原则是(ABCD).
A. 训战一致B. 从难从严C. 分类施训D. 正规系统
21. 建筑消防设施主要有(AB).
A.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B. 消防供水设施;
C. 消防救生绳D. 消防摇摆炮
22. 组织供水应遵循的原则是(ABC).
A. 就近占据水源B. 确保重点,兼顾一般;
C. 力争快速不间断D. 只供主战车
23. 在进入带电区域救援灭火时应采取哪些防护措施(AB).
A. 电绝缘服B. 绝缘靴C. 静电服D. 防火手套
24. 消防水源分为(CD).
A.水池B.消防栓C.天然水源D.人工水源
25. 室内火灾灭火的基本方法是(ABCD).
A. 隔离法B. 窒息法C. 冷却法D. 化学抑制法
26. 建筑消防设施主要有哪些(ABC).
A.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B.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C. 气体灭火系统D. 干粉灭火
27. 带电设备、线路火灾有什么特点(ABC).
A. 容易触电B. 蔓延迅速C. 燃烧猛烈
28. 地下车库火灾有什么特点(AD).A. 爆炸危险性大B. 难控制C. 形成烟雾大D. 易形成连锁反应
29. 简易通信联络方式有(ABCD).
A. 手势B. 旗语C. 哨音D. 灯光
30. 在实施抢险救援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ABCD).
A. 穿戴和佩戴好防护装具B. 携带对讲机和系好导向绳
C. 携带手提灯或佩戴头盔灯D. 携带必备的破拆工具
3、判断题
1、执勤战斗条令所称的执勤战斗,是指公安消防部队为完成火灾扑救、抢险救援及重要活动消防勤务而实施的战备与行动。(√)
2、公安消防部队是一支军事化、专业化的消防救援队伍,经常昼夜执勤,闻警出动,必要时开展执勤战斗行动。(×)
3、公安消防部队在执勤战斗中,必须贯彻“救人第一,科学施救”的指导思想,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和危害。(√)
4、公安消防部队在执勤战斗中,必须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健全并落实各项安全制度,避免和减少官兵伤亡。(√)
5、公安消防部队指战员在执勤战斗中,必须坚持依法执勤,文明执勤,做到服从命令,恪尽职守,机智灵活,勇敢顽强。(√)
6、执勤战斗工作是公安消防部队的重要任务,各级党委(支部)必须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
7、各级军政首长是执勤战斗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各级机关必须围绕中心,协调工作,形成合力,保证执勤战斗任务的完成。(√)
8、公安消防部队应当建立严格的战备值班制度,保证不间断值班。(√)
9、各级战备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履行职责,做好值班记录。(×)
10、公安消防部队应当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经常性战备教育。(√)
11、各级战备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履行职责,做好值班记录并建档保存。(√)
12、在补兵退伍期间、重要节日、重要活动或者其它特殊情况时,应当进行战备教育。(×)
13、公安消防部队应当严格执勤战斗装备的管理,保证随时处于完好状态。(√)
14、掌握本班人员情况,确定战斗分工。是中队战斗班长职责第二条。(√)
15、妥善处理本班战备工作中发生的问题,并及时报告中队值班首长。不属于中队战斗班长职责。(×)
16、公安消防部队在国家进入战争状态,全国或者部分地区处于紧急状态,国家发布戒严令以及发生特别重大灾情时所保持的准备状态为一级战备。(√)
17、公安消防部队应根据执勤战斗需要,分级分类制定执勤战斗预案。包括:灭火作战预案、抢险救援预案和重要活动消防勤务预案。(√)
18、公安消防部队接到火灾及其他灾害事故的报警或者上级命令时必须立即出动(√)
19、公安消防中队执勤人员,听到出动信号,必须按照规定着装登车。(√)
20、公安消防中队应当迅速、准确、安全地赶赴灾害事故现场。途中注意观察并了解灾害事故现场的情况;遇有另一起灾害事故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对策,并立即向上级报告。(√)
21、组织指挥原则是:统一指挥,逐级指挥。(√)
22、当发生重大、特别重大火灾需要调动多方面力量协同作战,或者参与处置其他重大、特别重大灾害事故时,应当由公安消防部队建立统一领导下的灭火救援总指挥部。(×)
23、公安消防部队在灭火战斗中的战术措施有堵截、突破、夹攻、合击、分割、围歼、封堵等。(√)
24、公安消防部队到达火场后,应立即组织火情侦察,不能将侦察工作贯穿于火灾扑救的全过程。(×)
25、火灾扑救中,应当积极疏散和保护物资,特殊情况可以忽略损失。(×)
26、根据灭火需要,应当合理实施破拆,防止因盲目破拆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7、火场供水应当正确使用水源,确保重点、兼顾一般,力争快速不间断。(√)
28、归队后,迅速补充油料、器材和灭火剂,调整执勤力量,恢复战备状态,不需要告通信指挥中心。(×)
29、群众遇险事件的救援工作属于公安消防部队社会救助工作范围。(×)
30、抢险救援中的照明、供水、结束战斗等行动要求,不能参照火灾扑救的相关条款要求执行。(×)
31、党和国家举行的重要政治活动。属于公安消防部队应当参加的消防勤务任务。(√)
32、具有地域、民俗、文化传统特点的群众性重要活动。不属于公安消防部队应当参加的消防勤务任务。(×)
四、简答题
1、应急救援预案演练包括哪些内容?
答:包括:1.接警调度2.途中指挥3.询情侦检4.现场警戒5.稀释降毒6.破拆撑顶7.救生救护8.堵漏输转9.现场洗消10.紧急撤离11.清理移交
2、《内务条令》的内容?
答:1.总则;2.军人宣誓;3.士兵职责;4.内部关系和礼节;5.;军容风纪和作息;6.日常制度;7.值班和警卫;8.安全工作。
3、辖区情况熟悉标准?
答:1.熟悉辖区消防重点对象分布、主要交通道路、多发性灾害事故等情况;2.掌握辖区消防水源分布、形式、数量和操作方法; 3.掌握保卫对象类别、数量、规模及内部消防设施情况;4.熟悉本级各类执勤战斗预案基本内容和中队作战实力;5.熟悉易发次生灾害事故的特性和防控措施。
4、公安消防部队执行灭火与应急救援任务的行动要求是什么?
答:行动要求是第一时间调集足够警力和有效装备,第一时间到场展开,第一时间实施救人,第一时间进行排烟降毒,第一时间控制灾情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危害。
5、公安消防部队进入二级战备状态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公安消防部队进入二级战备基本要求:
(一)进行战备动员,通报情况任务,研究制定执勤作战方案;
(二)各级首长和值班人员在岗在位,总队、支队全勤指挥部成员集中值班,指挥长在作战指挥中心值守待命;
(三)停止批准休假,严格控制人员外出,总(支)队机关现有官兵95%的人员在所在城市待命,大(中)队现有执勤人员在岗在位率不得低于95%;
(四)责令专人及时收集、报告有关信息,及时对灾情、任务进行分析评估;
(五)根据需要调整执勤人员,充实一线执勤力量,落实各项执勤战斗保障;
(六)必要时派出力量在重点区域执勤。
6、班指挥员由什么人担任,履行哪些职责?
答:班指挥员由班长担任,履行下列职责:
(一)请领、分配本班战斗任务,组织指挥战斗行动;
(二)进行灾情侦察,组织战斗展开,观察灾情变化,适时调整力量部署;
(三)组织班、组协同作战和安全防护,处置紧急情况,向中队指挥员报告战斗进程。
7、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战斗的作战原则和战术方法有哪些?
答:公安消防部队在灭火战斗中,应当按照先控制、后消灭,集中兵力、准确迅速,攻防并举、固移结合的作战原则,果断灵活地运用堵截、突破、夹攻、合击、分割、围歼、排烟、破拆、封堵、监护、撤离等战术方法。
8、公安消防部队遇有哪些情况必须立即出动?
答:
(一)接到火灾及其职责任务范围内的报警或者上级命令时;
(二)上级检查执勤战备情况,发布出动命令时;
(三)其他需要立即出动的情况。
9、应急救援时,应当按照什么要求采取现场警戒?
答:
(一)根据灾害事故类型,依据侦察检测结果,科学、合理地划定警戒区域,设置警戒标志;
(二)清除警戒区域内无关人员,禁止现场群众和无可靠安全防护措施的施救人员、装备进入警戒区内;
(三)必要时采取禁火、停电等安全措施;
(四)需要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实行交通管制。
10、公安消防部队为完成日常执勤战斗任务所保持的准备状态为经常性战备,必须达到基本要求是? 答:
(一)全勤指挥部和各级值班首长及值班、执勤人员在岗在位;
(二)执勤战斗装备完整好用;
(三)随时做好灭火、应急救援出动准备;
(四)部队所有人员保持通信畅通。
11、论述高速公路火灾的扑救措施?
答:
1、搞好火情侦察。迅速查明事故车辆内被困人员情况,起火燃烧的车辆情况,火灾蔓延趋势,有无爆炸危险;查明是否为装载易燃易爆、有毒物资车辆、有无泄漏;
2、坚持救人第一的原则;
3、迅速截断火势,阻止火势蔓延,消除爆炸危险;
4、在消防用水缺乏的情况下,排除险情后,可在消防力量监督下,让汽车残骸自行燃烧熄灭;
5、尽快疏通道路,使高速公路堵塞畅通。
12、防范热辐射的措施有哪些?
答:
1、可以用水流、泡沫或强风来冷却受热辐射作用的可燃物品和结构;
2、疏散或用隔热材料隔离受热辐射威胁的可燃结构及物品;
3、同时要用水枪掩护等方法,加强指战员对热辐射的保护
第四篇:体育教师专业理论
1、体育知识、运动技能教学有什么意义?
答案要点:
体育知识是人们对于体育现象、事实及规律的认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体育知识为人们提供了有关体育信息,并为他们的体育行为奠定基础。通过体育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体育对于社会、个人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提高学生参加体育学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为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奠定基础。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体质、健康与体育的关系,较为系统的掌握科学合理进行体育学习、练习、锻炼的知识,为体育锻炼提供有效的指导。有利于体育文化素养水平的提高,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为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增加社会交往,丰富文化生活,更好地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提供文化基础。
运动技能是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的运动条件反射。它的形成是条件联系的不断建立与逐步巩固的过程。运动技能既需中枢N系统N元的暂时性联系,又需具有掌握该技能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形成经过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几个互相联系的阶段。它是指按一定技术方法要求完成动作的能力,它建立在运动技术之上。通过运动技能教学,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从事体育活动的运动技术。正确熟练的运动技能使学生在运动场上轻巧自如、漂亮潇洒地完成动作,使学生能快乐地体验运动的乐趣。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有效地增进学生健康、增强体质。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能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手段,经常用来锻炼身体有效的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有利于终身体育的开展。通过运动技能教学,学生掌握多项运动项目的手段,建立较多运动技能储备,为终身体育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运动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与教法特点?
答案要点:
运动技能形成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1)粗略掌握动作阶段的动作特点及教学要求
①特点:粗略掌握阶段的动作特点该阶段大脑皮层兴奋过程扩散,内抑制不够,动作往往比较吃力、紧张、不协调、并伴随多余动作。
②任务: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形成动作的基本结构,防止与消除错误及多余动作。③采用的主要学习方法--重复法
④教学中应注意问题
A、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教师可运用语言与直观方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通过尝试性的练习,初步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B、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体验,要注意“分解”“定位”“助力”“阻力”等方法的运用。
C、要有适宜的运动负荷。为了保证新学动作完成的准确性。要适当控制运动负荷,使学生在体力比较充沛,准备比较充分的条件下练习。
D、及时进行外部评定,给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E、在粗略掌握动作阶段,课与课的间歇要尽可能短一些
(2)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的动作特点及教学要求
①特点:该阶段学生生理上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相对集中,动作比较协调,多余动作逐渐消失,能按技术要求比较顺利地完成动作。
②任务:在粗略掌握动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错误与多余动作,加深对动作规律性的理解,初步建立动力定型。比较连贯自如地完成动作。
③采用的主要方法---变换法
④教学要求:
A、主要采用完整法进行反复练习,加深学生对完整动作的体验,分解法主要起辅助作用(纠
正错误动作)。
B、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深入讲解,并做比较性的示范(正、误示范)。
C、适当加大运动负荷,可以让学生处在一定疲劳的条件下进行练习,以提高动作的稳定性。
D、要求学生自己对完成动作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E、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3)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的动作特点及教学要求
①特点:动作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的动作特点是,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在时空上都更集中精确,动作准确、熟练、省力,动作连贯、节奏稳定,可靠性强。
②任务:巩固和发展已经形成的动力定型;扩大技术变化的范围,以便在各种情况下灵活运用;根据个人特点,提高个人技术。
③采用的主要方法----间歇重复法、变换法、比赛法、综合法
④教学要求:
A、重复练习法和变换法、竞赛法的结合运用。
B、讲解与示范主要是用来提示关键和某些细节,解决实际问题。
C、安排更大的运动负荷,使学生在疲劳的状态下熟练的完成动作。
D、技术、战术、身体素质有机结合。
E、对学生动作掌握进行全面评价。
以上对动作技能教学的三个阶段的划分是相对而言的,实际上,三个阶段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由于学生的身体条件,体育基础、学习态度、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能力,身体练习的特点,以及场地器材条件的差异,动作技能教学三个阶段的具体特点,以及教学所需要的时间等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3、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原则有哪些?贯彻这些原则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答案要点: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教学原则是依据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的规律,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的基本要求。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原则有增强体质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自学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感知、思维、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安排负荷与休息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性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巩固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1)增强体质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体育教学中应在增强学生体质基础上,促进所有学生在智力、心理素质、美育和能力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贯彻该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A、树立现代体育价值观;B教学应保证学生身体得到全面发展,又能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在教学程序中,都应注意学生体质并促进其全面发展。
(2)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自学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体育教学中,同时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自觉积极的完成学习任务。贯彻该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A、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克服“学生中心论,教师中心论”等片面认识。B、教师应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师德高尚,知识渊博,技术全面,平等待生,威性高。C、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启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D、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任务,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3)直观、思维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的利用各种直观方式,发挥学生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并认真参加身体练习,使其掌握体育卫生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完成学习任务。贯彻该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A、扩大直观效果,注意尽可能利用多种直观方式,加强直观的目的性,并使采用直观方式恰当,效果提高。B、启发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积极思维,克服机械模仿,重复,加强运动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C、加强启发式教学,发挥语言直观作用。D、正确处理直观、思维与实践三者关系。
(4)合理安排负荷与休息原则:在体育教学中要使学生承受适当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并使练习与休息合理交替,以便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贯彻该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A、编写教案时,要写上负荷量、强度、休息时间和方式。B、安排生理负荷时,考虑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承受能力。C、安排心理负荷时,要与教学进程、生理负荷配合,高低起伏,节奏鲜明,起到互相补充,相互调节的作用。D、根据生理、心理负荷特点,科学安排休息方式和时间,以收到理想效果。E评价体育课堂的质量时,既要检查、分析负荷安排是否适宜,也要评价休息的安排是否合理。
(5)系统性与突出重点相结合:体育教学内容应当由易到难,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由简到繁,运动负荷由小到大,秩序渐进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突出重要内容和环节。贯彻该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A、教师要提高文化素养,深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了解本项教材的系统性,了解本项教材与其它教材的关系,这才有可能深刻地把握教学的系统性。B、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文件,保证教学工作的系统进行。C、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即要考虑本项目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也要考虑与其它项目之间的关系,在安排过程中,先后顺序。D、运动负荷要有节奏的逐渐增加。
(6)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相结合的原则: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平均水平,制定教学任务和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手段和安排运动负荷,并对特殊的学生实行区别对待,使全体学生的个性都得到良好发展。贯彻该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A、在国家统一要求下,注意国家、地方、学校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B、深入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国情,学校情况及学生情况。C、教师在备课、上课、课后辅导各环节中,都应将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结合起来。D、在编写教案时,应从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制定统一要求,又要在此基础上,在运动负荷、教学标准等方面对个别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E、在考核评定学生体育课成绩时,要体现区别对待。
(7)巩固和提高相结合原则: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及时交流信息,使学生经常复习所学知识、技术和技能,并且不断地提高健康水平、体育能力和思想品质。贯彻该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A、利用讲解、示范、练习、提问、评价等方式,保证师生间及时传递信息。B、增加运动密度和动作重复的次数,反复强化,不断巩固运动条件反射,提高技术水平,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C、通过提高、考查、竞赛等方式,巩固提高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D、布置课外、家庭作业,将课内外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巩固目的。E不断提出新的目标,培养兴趣和进取动机。
4、常见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方法有哪些?如何正确运用这些方法?
答案要点: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学途径和手段。常见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方法有:教的方法(语言法、示范法、完整法与分解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游戏法与竞赛法),学练法有(自学法、自练法、自评法)
(1)语言法:是指体育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方法。体育教学中的语言法的形式有讲解、口令、指示和评价等。
运用时要注意:讲解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讲解的目的性是指“讲什么”“怎么讲”“讲多少”要做到心中有数。讲解要正确讲解要正确是指所讲的内容应是科学的、准确的,即言之有理,实事求是。讲解要简明易懂简明是指用词得当,生动形象,讲得简要,听的明白;易懂是符合学生的程度,易于学生理解、接受,但又不是土语化。讲解应与学生思维相结合。口令和指示声音洪亮、发音准确、及时、声调、仪容与口令、指示的要求相一致,使学生感到严肃,势在必行。口头评定成绩以正面鼓励为主,否定评价要注意语气
(2)示范法:动作示范是教师(或指定学生)以具体动作为范例,使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动作要领并建立正确动作表象的一种教学方法。体育教学中对动作示范的要求有:
A、示范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每次示范应明确“示范什么”和“如何示范”。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学生的特点、教材等情况安排示范,如常速示范、慢速示范及重点示范三种。
B、示范要正确熟练
保证动作示范的正确,才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和概念。因此,体育教师能做出正确的示范是教学的基本功。
C、示范的43-f~和方向要有利于观察
示范的方向应根据学生的队形,动作的性质,充分考虑展示不同的示范面,如正面示范、侧面示范、背面示范和镜面示范。示范的位置应根据示范动作的活动范围、学生人数和安全需要而定,不论远近,均以学生看得清为准。
D、示范与讲解相结合
教师示范之前,应向学生提出观察示范时“先看什么”“后看什么”“重点看什么”。
(3)完整法和分析法:完整法是指从动作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与段落,完整地传授与练习动作技术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便于学生完整的掌握动作,不破坏动作技术的结构和动作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缺点是不易较快掌握动作技术中较难的环节与要素。
完整法一般是在动作技术比较简单,或动作技术虽然比较复杂,但分成几个部分学习会破坏动作技术的结构时采用。在运用时要注意:
A、在教简单的、容易掌握的动作技术时,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后,就可让学生完整练习整个动作技术。
B、在教复杂的、较难掌握的动作技术时,可以突出重点,先让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的基础部分,再逐步掌握细节部分,或首先强调动作技术的方向、路线等要素,然后强调动作幅度、节奏等要素。
C、简化动作的某些要求。如缩短跑的距离、降低跑的速度等。
D、根据掌握动作的需要,选用辅助练习和诱导性练习逐步过渡。
分解法是将一个完整的动作技术结构,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与段落,逐次进行学习,最后完整地掌握动作技术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可以使动作技术的难度相对降低,突出重点和难点,提高学习信心,使学生较快的掌握动作技术。缺点是容易割裂动作技术,破坏动作技术结构,因而影响正确动作技能的形成。
分解法一般是在动作技术比较复杂、可以分解,而用完整法学习又较困难的情况下采用。运用分解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A、划分动作各个部分时,应考虑动作结构的特点。在不改变动作基本结构的情况下合理划分。
B、使学生明确划分的技术环节在完整动作中的地位和相互联系,在分解教学时应为分解动作的连接做必要的准备。
C、分解法的教学时间不易过长,最好把完整法与分解法结合起来运用。
(4)预防与纠正错误法:是教师为了防止和纠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动作错误所采用的方法。运用时应注意:
A、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只有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B、要善于运用辅助练习,诱导练习,转移练习来纠错
C、要善于在几种错误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抓住主要问题,并逐一的加以解决。同时指出几个错误,学生则无所适从。
D、对全班共性的问题,要停止练习,采用正误对比等方式,加以纠正,个别性的问题是不中断练习,进行个别纠正,决不可用纠正错误动作占用过多的时间。
E、教师在纠正错误动作时,先肯定学生的进步,再指出错误,要耐心细致,循序善诱,讲清道理,激发学生产生纠正错误动作的愿望、激情、信心,切不可讥讽挖苦,造成师生感情
上的别扭,对女生尤其应如此。
(5)游戏法与竞赛法:游戏法是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完成预定任务的方法。运用时要根据教学目标、任务,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形式;引导学生根据规则要求,发挥创造力;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科学安排运动负荷;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
竞赛法是指在比赛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运用时把比赛作为一种发展体能的方法,防止为比赛而比赛;比赛法不宜过多使用;运用比赛法不要局限于某项目的正式比赛,可根据发展体能的需要用于各个方面。比如:游戏比赛、教学比赛、身体素质比赛、技术比赛、测验比赛;用此法时,注意培养儿童少年的竞争意识,公正态度、团结协作精神,高尚体育道德作风,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5.常见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学练法有哪些?如何正确运用这些方法?
答案要点:
学练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定的要求,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与练习的方法。学练法强调学生学习的自律性,从目的、内容到效果评价都具有自我教育的特征;强调激发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常见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学练法有自学法、自锻法、自评法。
(1)自学法:自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学习理解掌握动作的技术方法。运用时注意:①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知道看W)。②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的先后顺序)。③指导学生在观察中要动脑筋(感知+思维)。
(2)自练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身的独立活动为主,有目的地批复进行身体练习或实际操作,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形成巩固提高运动技能的方法。
运用自练法的要求:①提高学生对自练法的认识(重要性认识)。②教师要教会学生自练的方法(理解并能运用模仿练习法、反馈练习法和强化练习法)。③创设自练的环境与条件(分组练习、个人练习、自由练习的形式)。④课内外有机结合。
(3)自评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相对独立地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所掌握的运动技能进行判断,促进知识与运动技能学习的方法。运用自评法的基本要求:①教师要传授自评法的基本要求(目标、动作规格)。②创造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条件(提问、解答等形式,形成自我评价、学生间评价、教师评价)。③及时对学生自评情况进行分析(主观及客观分析)。
第五篇: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理论
有关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理论:
(1)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 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反思性教学从总体上讲,有利于教师掌握实践性知识,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的转变
(2)校本培训与校本学习、校本培训是指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学校组织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教师的学习和工作需要、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善学校和教学实践为中心的计划、课程与活动。能较好地满足教师发展的实际需求;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培训方式方法更加灵活多样;培训成果转化为改进学生学习效果更为有效; 增强了教师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降低了培训成本。不足之处有:培训质量受制于校长的重视程度和学校发展的动力;办学条件的差异可能导致校本培训发展不均衡;研发能力不足是制约校本培训长效开展的瓶颈;缺乏培训共同体的支撑容易导致校本培训自我封闭;评估与监督机制不健全,容易流于形式。
(3)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这一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是由学校和大学教育学院共同创建的一种“新型学校”,旨在为未来的教师有效地获得临床的教学实践经验。一般由一所大学的教育系(或学院)与大学所在学区的一所或几所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其目的是改善教师职前培养的水平,鼓励教师专业发展。在我国目前尚处在引入、创建阶段。在有关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方面,有论者提出了以下发展策略:关注教师的需求,激发教师主动地学习;注重专业引领,强调沟通和对话;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师的发展;引导教师在反思中成长;完善激励和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