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初中英语教育教学主张(集锦)

初中英语教育教学主张(集锦)

初中英语教育教学主张第一篇:初中英语教育教学主张《龚海平的中学英语教学主张》读后感龚海平老师是英语特级教师,作为新教师,拜读大师的作品自然是一种极佳的方式,所以我读了这本《龚海平的中学英语教学主张》(以下简称《主张》)。虽然完成了一个学期的。

初中英语教育教学主张

第一篇:初中英语教育教学主张

《龚海平的中学英语教学主张》读后感

龚海平老师是英语特级教师,作为新教师,拜读大师的作品自然是一种极佳的方式,所以我读了这本《龚海平的中学英语教学主张》(以下简称《主张》)。虽然完成了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我仍然觉得自己对英语教学理解不深。每天都忙忙碌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讲评练习,一天天这么过下来,我到底在忙什么?我还不太清楚。怀着这样的疑惑,我读了这本《主张》,看看大师怎么说。

我读书必先读目录。上来第一章就讲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我大学时或多或少接触过,至少也听说过,但是很惭愧,我并不是很能理解这些理论。仅读目录,我就深感自己理论知识的匮乏。第二章谈了英语语言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我们都在批判“哑巴英语”,而“哑巴英语”就是只重语言知识,轻视甚至忽视语言技能的培养。想要改变这种现象,这些途径也是要学习的。第三章谈教学方法,其中我对第四节“西方外语教学法的本土化”比较感兴趣,毕竟这一块我们还是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深感自己完全有必要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法。第四章谈课堂教学评价,评价的作用在当今教育中已越来越大,做好评价其实也很不容易。接下来,其实就是我的一些杂感。

本书第一章“中学英语教学的基础理论”的内容我是陌生又熟悉,比如“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简称TBLT)”,这个我经常写在教案里教学方法一栏,至于什么是“任务”,安排什么样的任务,课堂中怎么去完成任务,我并不是很清楚,我只能说我是依葫芦画瓢,照着师父做的来。恐怕我并不是一个个例,我们埋头赶路,却不知道我们走在哪条路上,这才是最大的问题。也许,不学习理论,随着经验的积累,弯路教训的吸取,总也能摸清英语教学的规律。但是,耽误个人成长不说,在走弯路的过程中难免会耽误一批甚至几批学生,身为教师,唯有这件事是万万不能做的。除了介绍前沿理论,《主张》这本书还有一大优点,那就是不干讲理论。干讲理论总是很枯燥、很难理解,书中给出了很多实例,从课堂实录到杂志报刊甚至网络素材,十分丰富有趣。

《主张》第二章谈语言技能,连小学生都知道英语有“听、说、读、写”四门功课,关键这里面的顺序是有道道的。我在高中、小学都实习过,现在在初中任教,我让各个学龄段的学生回忆母语的学习过程,然后去发现自己英语学习的问题在哪里,无论是什么学段的学生,他们的回答惊人的一致——忽视听力。这正是问题所在,我很想知道这个问题怎么终结,怎么才能让孩子真正学会外语。我个人非常注重听力,但苦于没有教授学生的方法,而这次我在《主张》里找到了路径。具体方法我不再阐释,其他三个方面也有详细介绍,我也不再赘述。

关于第三章所谈到的教学方法,《主张》不但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还告诉我们不应该做什么。另外,这一章还引进了“前语篇(Pretext)”等新概念,很值得借鉴。还有西方外语教学法的本土化问题。《课标(2011年版)》我从大学学到现在,很多提法很正确,但是没有具体的方法指导,无从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但是,西方很多教学方法已经研究得相当系统、完备,我们为什么不拿来用呢?当然完全是拿来主义也行不通,我们的国情跟西方太不一样了,照搬照抄恐怕要走弯路,所以西方外语教学法必然要经历本土化的过程,最终要达到的效果,在我的理解是教师教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融会贯通。

最后一章讲教学评价,关于评价本身我主要是接受学习,但是对最后关于“双语学习”的部分还是颇有感触的。所谓“双语教育”其实是一部分课程用母语教学,一部分课程用外语教学。《主张》里举了英语教授数学课和美术课的案例,这是真正使用外语,而不是模拟的交际。但是,目前实际情况是,哪怕在我们这样一所“外国语”学校也难以真正推行。原因很多,我这里不谈,但结果就是我们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了创设语言环境,经常自己要“变身”为数学老师、美术老师、音乐老师等等,负担重不说,学生仅在模拟的语境中使用外语效果也并不尽如人意。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于我而言,未来的职业生涯只能不断学习、探索,也许有朝一日我也能有我自己的教学主张。

第二篇:教学主张

学习摘录

一、名师应当有也必须有自己的教学主张

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就是很好的例子。它解决了人是怎么学习?教师怎么样教学?学习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在哪里发生的?抓到了教育教学根部的一些问题,寻找教育教学的本质上的密码。而这种情境,有一种召唤力。“解决了符号学习所带来的断层”(李吉林),教师是一个“长大的儿童”,与文本中的儿童相遇。

这种主张又不是口号式的,而是有一套操作的体系。

再看看当下的教育教学的态势,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全国是比较“热闹”的。相对而言,在初中、高中相对比较平静。这种安静和平静,表现了大部分老师都有一种认同的感觉。而小学语数界,感觉到一种推动的力量。

1.教学主张是名师成长和成功的关键因素。

一个有深度的老师,应该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张兴华的成功可能就是他的教学主张:心理机制与学习动力。从小学数学心理的角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研究方向。多才多艺,风情万种(朗诵、唱歌等都很精通)。但他的成功不完全在他的技巧上,而是在教学主张上。教学主张是名师的“一道坎”。也可以说是一个门槛,有没有一只脚跨进这个门槛很重要。

2.教学主张是名师成长的基本动力。

南通的五朵金花,有的金花在不断散发着花香,但有的名气就渐渐的淡化。有没有鲜明的教育主张,是这种分化的重要因素。教学主张标志着自己生命的永恒,不断在垫起自己生命的高度。要是自己的名师之路永远走下去,来一点教学主张吧。好的教学主张也可能是一口水井。开掘不完。王笑梅:我的教学主张,生命语文。语文的生命不和儿童的生命结合起来,语文也就没有生命了。生命语文不只是在生命上,而且像一个泉眼。

再看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推动者她不断前行。 3.教学主张是名师的一张名片。

代表着教师在教学派别上的一个追求。实际上是一种见解,是一个身份。是这一个那一个,而不是这一群那一群。钱梦龙老师提出“三主”的主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尽管有很多缺陷,但就这“三主”让他走到了教育家的行列。

4.教学主张是名师教学风格的内核。

教学风格应该有它自己的品格。“风格是思想的血液”(福楼拜)“风格是思想的浮雕”(格林斯基)都告诉我们,教学风格不能没有思想,不能没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没有思想的教学风格,只能是一个空壳。

二、何为教学主张

不是根据词典、辞源上的解释,要给其以教育学和文化学上解释。 1.教育主张植根于教育思想,是教育理念的深化与聚焦。

使理念成为自己的信念。素质教育应该成为名师的教育主张,用大手笔写大文章。追求所谓的精致,就会缺乏大气。庄子讲:大智闲闲(宏大,关注宇宙、人生、心灵世界等本质问题),小智间间(细小的东西);大智炎炎(有穿透力,很会鼓动、鼓舞),小智澹澹。

中国教师的“中国功夫”是我们的秘密武器。杨启亮:“小学教育应该扎扎实实打基础。”瑞典:这个世界是属于儿童的,他们是我们这个世界中的天外来客。说其是“天外来客”,是因为我们没有认识他们。基础教育形成的基础观、儿童观应该在基础完成。

课程改革到现在为止,大势已定,但困难重重。语文教学要回归。“回归”在文化学上不是复古,而是要回到本质上去。课改好比森林之旅。走进大森林有高大、深邃、迷人的感觉,但最终要走出大森林。手中的罗盘就是课程改革的方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教学主张。

2.教学主张源于学科及其特质的把握。

要和自己对教学的认识有比较深的把握,超越学科又回到学科。课程是学科的本质。

语文就是语文。苏州黄厚江老师:语文要和生活密切相连,但语文不是生活,生活也不是语文。是与语文中的生活,生活中的语文。语文的人文性不是文学的人文性。

3.教学主张连接着理论与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概括。

是一种双向建构,主动靠近理论,学习理论。将理论个性化。孙双金对语文教学开始概括:小脸通红;小手常举。后来寻找到情智理论与情智教育。但经过论证,为什么还要坚持情和智并提呢,是因为突出二者。情感是人的生长的一种本质力量。触摸到了情感就可以认识一个人的整体面貌。理智感、道德感是一个人情感的整体内容。“四小”提升到“情智语文”“情智教育”。只停留在经验不上升到理论,不行。名师要增强理论素养。

4.教学主张是一个综合体,是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整体建构。其中有思想、观点、见解、灵感。 教学主张是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教学改革的独到见解,它是一个自足自洽的整体,具有一定的原创新,内在的包含着教学研究和实验行动。

三、在教学主张引领下追求自己的教学风格

1.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的关系。主张是风格的理论基石,教学主张偏于理性,教学风格偏重感性。

2.教学主张对名师成长的意义。

教学风格是教师成熟的标志。教学风格让自己清楚知道自己站在哪里(余光中)。

教学风格让教师追求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有风格的艺术作品才是美的(罗丹)。

风格是在虚实之间,实者虚之,虚者实之,这样才能成为艺术家。(余光中),所以,艺术是在虚实之间的一种转换。有风格的教学才是美的。风格既表明现在又指向未来。风格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雨果)。

3.风格的定义

风格是艺术创造活动中,创造主体与客体的本质联系,通过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的独特个性和整体的审美风貌。(天津张武升)

风格是众多合唱声中独唱者的旋律。

没有独特性就没有风格,没有教学风格。这种独特性说到底是一种创造性。创造是需要标新立异的。这种对平庸的挑战,往往需要叛逆性。

中国北京三大怪:中央电视台的斜楼;奥体中心的鸟巢;人民大会堂旁边的国家大剧院属于建筑上的标新立异。 教学风格在鲜明的个性上面做研究,更多表现为方式或语言上。古印度中,风格是语言的艺术。

4.风格应该有文化品位

风格是文化的载体,风格没有好坏之分,却有高下之别。文化品味表现在:思想张力(浙江郭初阳:《以言说抵抗沉默》);精神气质,往往表现在文学作品上;智慧品质,苏格拉底:“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智慧是在不言说之中。孔子的《论语》,就是暗含着的大智慧。用“水”来做比喻。

教育风格要植根于文化土壤之中,智慧就是在文化土壤中冒出来的的一个个嫩芽。

四、在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的形成与表述 A、漫长的过程

1.是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2.既是一个追求的过程,又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3.是在刻苦磨练的过程,而非轻松等待的过程。

灵感是上天对艺术家的心灵质之吻,是对一切生命的发端和启动。 B、教学风格形成的阶段 1.梳理自己的经验。 2.从经验走向特色。 3.从特色走向理论建构。 4.验证和完善。

其中最核心的环节定为课题,通过课题来完善和实施。 C、教学主张和教学风格的表述:两种方式——术语化和描述化 比如,小语中“××语文”,不是将语文窄化,而是从一点来说语文的特点,还是语文。再比如,“××语文教学”;还有扬州的“亲近母语”。

D、教学风格在于教师心智的丰富和人格的独立

1.名师应该有走出队伍的感觉。季羡林:“生命是一支队伍,走得快的走出队伍,走得慢的跟不上了,就离开了队伍。”

2.名师要有被追逐的感觉。

3.名师要有成就感。人的意义不在于他的成就,而在于他所祈求和追求成就的那个东西。那是最宝贵的财富。

4.名师应当有幸福感。幸福在于意义。无限的意义才有无限的幸福。幸福是具有德性的实践。

5.名师应该有崇高感。

6.名师应当学习。泰戈尔:不要试图填满生命的空白,因为音乐就是来自那空白的深处。青年人不能不热闹,人也不能永远热闹,总要安静下来。

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学习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名师不是思想家,但应该是思想者。来自于批判、结构、重构。不断质疑、反思、批判。

有效教学现在走到了技术化的角度上了。教育是艺术,教育也是科学,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有效教学”。成尚荣《小学教材教法》——《价值追求:有效教学的核心》。

名师应当有自己创作的单间。香水中有百分之95是水,只有百分之5的香精。关键就在这个百分之5。 人要自信,但不要自恋。李嘉诚:“成功首先要花百分之九十的时间去想失败!

第三篇:教学主张

读《龚海平的小学英语教学主张》有感

——小学英语语法的教学方法

杨兴会

这学期,我读了《龚海平的小学英语教学主张》这本书,对小学英语语法的教学方法有了更深一层次的了解。人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交际,而不是为了显示他们可以记住各种各样的语法或语音规则。因此,通过创设一定的语境,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体会新的语言结构的形式,意义,功能和运用,进而养成良好的英语语感,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境界。以下几点让我最深体会:

一、通过话语交往活动来教语法。教课文时,不要直接从课文出发教授新的语法现象,而是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话语交往活动,来感知和体验这一新的语言知识点。

二、俗话说,寓教于乐。通过多年的实践认为,教师应以教室及校园为情景,以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为内容,以英语语言为载体,使语法交际化教学更富有真实性、形象性、趣味性和亲切感。在语法交际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教室内的装饰和设施以及交际活动的主体──全体学生作为交际活动的对象和内容。这样学生对语法就不会产生畏难情绪,而且效果也好。

三、真实地运用语法。小学的语法教学要从根本上摒弃传统的公式化,填鸭式的落后模式,倡导在师生话语交往的实践中让学生逐步感受,感知,理解新的语言结构形式,然后鼓励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尝试用新的语言结构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最终能够把新的语言结构形式灵活地运用于语言实践当中。

四、书中还给了一些教学范例,从教学范例中,我学到了以下几点:

1.通过模仿表达,训练学生的英语表达习惯。 2.通过话题交谈,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3.通过语境呈现教语法。 4.通过语篇录音教语法。

总之,语法是语言实践中感知,体验,理解,认知和尝试运用新的语言结构形式来表意的,我们不需要太强调语法知识或语法规则,不要机械性地教语法。

第四篇:教学主张[精选]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教学主张

在初中阶段学生总是觉得数学难、数学烦、数学枯燥无味、数学难以应用到实际、日常生活中难以用到初中数学,学生不喜欢,不感兴趣。我们教师可以在教学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史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数学、形成正确的数学观;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传授数学史的一些知识也为德育教育提供了舞台。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加深学生对数学理论的认识。教师可以用。通过数学名人轶事、千古名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

数学是人类最久远的知识领域之一。从结绳记数到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从量地测天到抽象严密的公理化体系的建立,五千余年的数学历史长河中,重大数学思想方法的诞生与发展是数学史中最具魅力的题材。“数学史研究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和一般文化的联系”。

数学史融入教学的一些策略

数学史的确值得引进数学课堂之中. 结合数学史到数学教育中的问题, 也一直是国际数学教育界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 20 世纪70 年代,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 HPM) 就已成为西方的一个学术研究新领域,美国学者的有关研究、论述和大力提倡是该领域创立与深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长期以来,虽然人们已认识到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许多重要意义, 并在教学实践中有所行动,但其困难和问题的存在也是显然的. 其中一个显著的困难和问题就是, 数学教学中需要采取哪些教学策略来融入数学史呢?可以说,这个问题目前还不为大多数的教师所充分认识和理解. 在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般来说,最常遇见的困难就是如何对材料适当地剪裁, 使其与课程主题融合,以达到数学史的利用能自然、协调,不至于过分突兀,这应是我们追求的最佳效果. 要达到这个目的, 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意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依据一定的目的,对数学史资源进行有效的选择、组合、改造与创造性加工, 使学生容易接受、乐于接受, 并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尽管数学教学中,数学史的利用随着施教者的不同和材料的不同,所采取的形式各异,总结出以下几种策略。

故事策略

虽说数学史不等于数学故事,但是,数学家或数学界的遗闻佚事, 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的人格成长还富有启发作用. 譬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就是在上中学时, 听了他的数学老师沈元向学生介绍了, 哥德巴赫猜想这一难倒无数数学家的难题后, 其心灵受到了震撼,点燃起了他攀登高峰、摘取桂冠的热情, 从而他一生醉心于数学, 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再如, 十八世纪法国女数学家苏菲姬曼, 就是受到阿基米德故事的“煽动”, 迷上数学而终生无怨无悔. 据说, 苏菲童年时正值法国大革命发生,为了排遣难耐的孤独和寂寞, 遂被数学史家莫度西亚的《数学史》所记载的阿基米德传奇所吸引.相传,阿基米德正沉醉在一道几何问题时,对已经陷城的罗马士兵浑然未觉, 就莫名其妙地被杀死了. 这个悲剧让百无聊赖的苏菲神醉心痴,她想几何学若真有这种魅力,那真的值得探索一番了. 于是,她终于走上了数学研究的不归路了. 说故事的目的就是要设计一个教学情景,这个教学情景主要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同时,也可利用故事情景引出学生已有的数学概念,或是借故事情节引入要教的数学概念,也可以利用故事情节的铺设, 呈现给学生想要解决的问题等. 方法比较策略

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指出:方法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东西. 一切都在于良好的方法,有了良好的方法,即使是没有多大才干的人也能作出许多成就. 如果方法不好,即便是有天才的人也将一事无成. 数学教学必须要使学生明白,任何方法仅仅是许许多多的方法之中的一个, 其中有许多你可能联想都未曾想过. 那种始终认为自己是最正确的、肯定自己的思维都比别人的要高明,肯定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的行为,这些都是自负的表现. 而自负是思维的重大过失,它会扼杀真正的思维. 事实上,数学教学中涉及的许多问题,从它的历史到现在,经过数代数学家们的不懈努力,大都产生过不少令人拍案叫绝的各种解法. 如勾股定理,就有面积证法、弦图证法、比例证法等300 余种;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历史上就有几何方法、特殊值代入法、逐次逼近法、试位法、反演法、十字相乘法和公式法等;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历史上也有德漠克利法、穷竭法、割圆法、平衡法、开普勒法和沃利斯法以及现代的微积分方法. 通过搜集比较历史上的各种不同方法之后, 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每种方法的内在本质,而且能启发学生,这对培养知识面宽、有能力、有信心、灵活多变的人大有帮助. 追踪历史起源策略

数学固然起源于人类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但它决不简单, 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时间去体验、把玩并体会它的意蕴. 譬如无限的概念,“向人类头脑提出的挑战,激发了人类的想像力,是思想史中任何其他单个问题都无法比拟的. 无限显得既生疏又熟悉,有时超出了我们的领悟能力,有时又自然而易于理解,在征服它的过程中,人也砸碎了将自己束缚在地球上的镣铐. 而为了实现这一征服, 需要调动人的一切能力,——人的推理能力,诗一般的想像力以及求知的渴望. ”如代数符号的产生,代数符号早期是没有的,人们使用文字代替,到了古希腊人们才开始用单词表示,中世纪才开始用单个字母表示. 再后来人们才用特殊的字符来表示, ?每一次的演进,都凝聚了数学先贤们大量的心血和智慧, 都充满了古代数学家们的神思技巧;还有函数概念的发展,从笛卡尔给出最简单的函数概念出发, 经莱布尼兹、贝努利、欧拉、柯西、黎曼、狄利克雷、维布伦等人之手, 一步一步的发展,其间经历了大约六七次扩充,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函数概念. 追踪历史起源,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揭示或感受知识发生的前提或原因、知识概括或扩充的经过以及向前发展的方向,引导学生在重演、再现知识发生过程的活动中,内化前人发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占有镌刻于知识产生中的认识能力,这种认识能力正是构成创新思维能力的核心. 揭示思维过程策略

将数学研究中的思想和方法的要点原原本本地告诉学生,引导青年学生沿着科学的艰险道路作一次富有探索精神的、充满为真理而斗争的崇高动机的旅行, 使学生充分领略以前数学大师们的灵感,承受他们的启迪,可以从中学到他们的策略和经验等. 譬如, 讲数学的抽象性时, 就可以原原本本地向学生展示欧拉解决七桥问题时的思考过程,或是介绍牛顿发明万有引力定律时,关于把地球、月球抽象为质点来处理的曲折过程;讲反证法时,可以向学生详细叙述伽利略是如何更正延续1800 多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下落运动的错误断言的;讲类比时,可以向学生全面介绍自然数平方的倒数之和问题的产生背景、当时的情形及欧拉解决该问题时的奇思妙想等; 结合几何知识的学习,可以向学生揭示历史上有关几何第五公设的、令一代又一代数学家忙碌了二千多年的、各种各样的思考过程及最终的解决办法. 让数学史曾闪烁过光芒的火花,重新在学生的心中点燃。

前人的成功和失误,都是后人聪明的源泉. 数学史可以将逻辑推理还原为合情推理, 将逻辑演绎追溯到归纳演绎. 通过挖掘历史上数学家解决问题的真谛,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具体的现成的数学知识,而且可以学到“科学的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具有洞察力. 在初中阶段教学过程中,用追踪历史起源策略学习有理数和实数。在七上第一章学习有理数时。自然数的产生,起源于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计数的需要,随着生产的发展,在土地的测量,天文观测、土木建筑、水利工程等都需要测量。在测量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度量不尽的情况,这样分数就应运而生。引进分数是数的第一次扩展。最初计数没有零的概念,后来在生产实践中,需要记录和计算的东西越来越多,逐渐产生了位值制计数法,这样零就产生了。我国古代筹算中,利用空位表示零。引进零是数的第二次扩展。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负数就出现了,《九章算术》中就有正负数的记载。引进负数是数的第三次扩展。在第三章实数的学习是数的第四次扩展。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毕达哥拉斯(Pythagqras,约公元前580~前500)学派发现了单位正方形的边长与对角线是不可公度的,为了得到不可公度线段比的精确数值,导致了无理数的产生.当时只是用几何的形象来说明无理数的存在,至于严格的实数理论,直到19世纪70年代才建立起来.引进无理数,形成实数系,这是数的第四次扩展。高中还要学习数的第五次扩展。在学习有理数的运算可用比较策略,简化计算提高准确率。书本还为我们提供一些阅读材料,如圆周率,九章算术等,教学中可借助这些材料渗透数学史,增加课堂趣味,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史如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目前虽然总结出四个策略,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因此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认识数学史的作用,全面认识数学史的意义.并且深入挖掘数学史的教育要素,不断地开发、设计、反思和总结,把数学史的史学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再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形态,最后应用于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把数学史融入到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第五篇:马迎春教学主张

我做好教师,上好每节课

——“顺性而学,顺理而教”

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 马迎春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从教16年,每一年我对自己的教师职业、对我的课堂教学都会有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思考和认知。经过慢慢地学习和沉淀,统整李吉林的情境教学、黄亢美的字理识字和陈福校长的顺应教育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我提出自己的教学核心主张:顺性而学,顺理而教。

核心元素:语文教学的内理+儿童学习的本性

教学目标:着眼于儿童的学习起点,培养儿童的语文核心素养 基本模式: 基于学习起点 贯穿母语魅力

保证主体活动 突围课堂边界

下面我就结合相关理论与具体教学案例阐释我的教学主张的基本要义:

一、以“天性”为本源,创生母语教学的人本性

“天性”从词义讲“是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而儿童的天性则表现为爱玩、表现欲、好奇心、占有欲以及儿童本身的差异性。对于语文学习内容而言,学生每堂课每个人都不是零起点,根据学生的差异翻转学习、分层设标,因材施教,因此顺应儿童的天性, 就是以“天性”为本源,尊重儿童,发展儿童,引领儿童。让个性亮丽绽放,让

每个人成为唯一,成为真正的自己。我的课堂上,成长了小诗人王莹莹:“《如梦令》江上绿荫小草,想见故国春好,一树李子花,昨夜梦魂飞绕,惊晓,惊晓,窗外一声啼鸟。”也成长了网络小说家郝一鸽,小学六年级时,网络小说点击量已近20万次。我的课堂学生是自由的,思维是自由的,理想也是自由的。这样的氛围里,她们无拘无束,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发言都会让我们找到童年的味道。

二、以“字理”为路径,寻求母语教学的生态性

汉字是母语的书面符号,它本身就具有工具性。汉字又具有人文性,记得印度总理尼赫鲁曾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然而,一百年来西语东渐,汉字渐衰,语文教学根的失落……不少汉字布满尘埃,时至今日迎面不识。(字理教学范例)

16年“夜以继日”地钻研积累,16年“如痴如醉”地咀嚼体会!阅读汉字典籍2000余万字,制作、积累了字理演变动画300多个。我对汉字的痴迷,也感染了我的学生,他们也在字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找到一个瞭望传统文化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他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色彩和迷人魅力。刚刚升入初一的这届学生,在全市统一考试中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字理识字也成了的我教学特色。我曾多次在国家省市字理教学大赛中做观摩课,为省内外教师进行字理培训。今年5月份还将代表吉林省去北京参加全国识字与写字教学研讨会,并上观摩课。因为顺应汉字的字理进行教学,学生才爱识字、善识字、会识字,挖掘了字理本身的人本性,文理相生,文道相融。

三、以“开放课堂”为载体,重构教学边界的生活性

目前学科课程仍是国家课程的主流形式。如何以语文教材为载体,推进课程标准向学习目标转化,向学习过程转化,向综合化转化。在我校“开放课堂”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一主二合三分”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学科内和学科间整合的研究,采取“选点突破并以点带面”的策略,通过教材重组、协同教学、评价改革,改变教与学的方式等,从而给孩子呈现更广阔的教材,将课内与课外、书本与世界有机联系起来。

语文课教学《秋天来了》,我与信息、科学、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等多学科共同参与,我们读秋天,背秋天、画秋天、写秋天、找秋天、唱秋天,请家长进课堂采摘种植园成果,品尝秋天的收获……同时我带领班级学生,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开拓视野。多年来,我们走进走进工厂、走进乡村、走进社区、走进自然、走进军营……我们班开展保护松花江野鸭等系列活动,受到中央电视台的关注,并进行了专题报导。各学科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让文本变成得厚重,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四、以“核心素养”为目标,追寻母语教学的本体性

我认为,学好语文,是孩子成长的向善之源。语文里有人生的大智慧,有千百年沉积的历史规律,有千奇百怪的世事流俗,有涵咏心灵的丰富的传统文化。怎样让“教书”和“育人”双轨并行,我的做法是,让孩子在强烈的认知和建构未知世界的欲望下,以打牢做人底色、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自主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而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语言与运用”“思维与提升”“审美鉴赏与

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多方面的整合。

在教学中,我为孩子们打开一道阅读之门——价值阅读。通过优秀经典作品尤其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经典的阅读,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健康成长的能力、自强不息以及快乐生活的能力。课堂上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我们学习法国作家法布尔的《毛毛虫的故事》,我会推荐学生阅读他的《昆虫记》、《植物记》;学完《丑小鸭》我会推荐他们读原著,读整本书。学习课文《草船借箭》,很多孩子自觉找来《三国演义》、《三国志》对比阅读。班级内定期开展读书汇报交流,亲子读书竞赛等。读书,像一扇扇文明文化之窗,为学生打开了丰富多彩的世界。熏陶涵养,乐在其中。

采撷百花,酿成新蜜。呵护天性、尊重个性、启迪灵性,坚守儿童立场的教学观,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自主建构,在自主发展中学会选择、学会判断。顺性而学,顺理而教,这就是我的教学理念,也将是我一生不懈的职业追求!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