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优秀教案板书设计
教案的书写过程是对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的整理过程,包括教学课时、教学时间、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过程,导入、讲授、讨论、作业、板书,还有教学后的反思和小结,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总结提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背影优秀教案板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背影优秀教案板书设计
找骆驼教案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课前准备
师生分头搜集一些测试观察能力的图片,也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观察画面,激趣导入
①教师引述:老师这里有一些挺有趣的图片,它能测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强不强。同学们想不想一比高低?
②出示图片或显示课件内容,开展观察竞赛活动。
③教师导学: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也会有许多发现的。《找骆驼》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想不想学一学?
朗读课文,理出线索
①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全文。
②学生根据提示思考课文内容。
a.老师出示问题。
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
老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b.教师提出要求:看谁课文读得认真,看谁问题答案找得准确、完整。
c.学生按问题提示和要求,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让几位同学把寻找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d.然后在交流中,把答案逐渐补齐。
根据线索,比较异同
①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以后的表现,你觉得他和老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换一下看法。
②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交流要点:
a.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后,可能因为心急,到处乱找,结果没找着。
b.这位老人在走路时能留心观察,所以发现了路上的骆驼脚印、脚印的深浅和方向、路边的蜜和米,以及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的牙齿印等。
这位老人还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认真思考,于是就知道了骆驼的许多特点。
③组织学生评价商人和老人。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找骆驼这一幕,你想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
角色朗读,表现人物
①小组内分配好角色,讨论一下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然后开展角色朗读,并互相评议。
②展示角色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
《找骆驼》教学设计二
江苏无锡
盛慧
学习目标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课前准备
师生分头搜集一些测试观察能力的图片,也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谈话导入
《玩出了名堂》,告诉我们列文虎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发现了微生物。
今天要学习的“找骆驼”这篇课文,又将告诉我们什么呢?
初读课文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课文。
③指名上台分角色朗读课文。
④学生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细读深究
①教师引述:老人没有看见商人丢失的骆驼,怎么会知道这头骆驼的特点呢?下面我们细细读读课文,寻找一下问题的答案,好吗?
②自由组合或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合作填写下表。
老人看见了什么
知道了什么
③每组推荐一人上台边展示边介绍。
④师生评议。
交流体会
①请同学们对故事中的商人和老人分别发表个人的见解。
②谈谈读了这个故事后受到的启发。
③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留心观察或不注意观察的事例。
情境表演
①自由组合,设想故事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特点,创作表演课本剧。
②指名上台表演并评选最佳小演员。
第二篇:找春天教案和板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找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广西来宾市象州县寺村中心校东校区 廖云青
教材简介
《找春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结合时节,把孩子们引领到大自然中去,孩子们在童话般的春天里,感受美好的春光,发现春天的特点,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于永正老师说:“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得简单,就是识字、读书,就是朗读、背诵,就是教他们写好作文。”本文文笔优美,语言简洁,用词准确,描写生动,是一篇适合训练低年级小学生学习描写景物的好文章。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春天已经有了切身的感受,他们能够把自己对春天的体验与文本中描写的春天产生共鸣。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春天的美景,让他们愿意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去想象,并学会运用文章的表达方法把自己体验到的美好春光展现出来。
设计理念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作文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教师要理顺读写的关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读写的训练,将训练真正落实到实处,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春天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同时,在“感受阅读的兴趣”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真真切切地开启学生智慧的心灵,引领他们走进春天、融入春天,展开想象的翅膀,描写春天的美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拟人的表达方法写一写春天的美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体会春天的美好。 教学难点
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观察发现的习惯,学会描写春天美景。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积累词语。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如果会唱的可以跟着唱哦。 2.师: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板书:春天)春姑娘来到了我们身边,让我们用美丽的词语迎接她的到来吧!
(指名学生说说平时积累的有关春天的词句或者课件出示春天的词语齐读。) 3.师:是的。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她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藏在哪里呢?让我们一块去读读课文,找一找文中的小朋友在春天里发现了什么?(板书:找)齐读课题
二、感受春意,学会表达。
1.二人小组学习要求:合作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小朋友发现了什么?
2.流程检测。相机指导朗读,体验春天的美好,感受发现的快乐。 (1)学习
一、二自然段。“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春天的呢?(急切、向往、激动)句子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受孩子们的心情? A.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脱掉、冲出、奔向”等表示动作的词语感受孩子们急切激动的心情,读好带“!”的句子。
B.多种形式的朗读,积累背诵。(指名读——范读——感悟读——表演读等。) (2)轻声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从“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个句子中能体会到什么?
A.用换词和做动作理解“害羞”,并说说句子中哪些词写出了春天“害羞”的特点。教师相机进行仿词训练: 遮遮掩掩 躲躲藏藏 _________ __________ B.引导学生加上表情和动作读出“找”春天的快乐。
C.认识比喻句:这句话把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这样的句子我们称之为比喻句。这样的句子你会说吗?
仿写句子: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名展示,交流句子。
(3)学习4—7自然段。自由读四至七自然段,思考:小朋友们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指名回答。
A.师: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 那是春天的眉毛吗?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不是春天的眼睛呢? 再读四个句子,有什么疑问,在四人小组里提出来,讨论讨论。
通过交流了解带“是”字的比喻句,感受语言的准确,想象的丰富。 引导学生进行问答式的口语训练: 例: 师问: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生答: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多像春天的眉毛啊! B.指名读句子,指导学生用富有童真童趣的声音诵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美感和蕴含其中的感情。
C.拓展想象,仿写句子:( ),那是春天的( )吧? 教师示范:弯弯的小河飘过碧绿的田野,那是春天的腰带吧? 指名展示,交流句子。
(4)学习第8自然段。我们继续去找春天,她还会在哪里呢? A.出示填空,师生合作朗读。
春天来了,我们___了她,我们__了她,我们___了她,我们___了她。她在__________上荡秋千,在__________上摇啊摇,她在__________、__________嘴里叫,在__________、__________枝头笑……
B.学生练习朗读、背诵。指名检测。
C. 认识拟人句:“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桃花、杏花枝头笑”,这句话把春天当作人来描写,这样的句子我们称之为拟人句。这样的句子你还会说吗?
D. 拓展想象,仿写拟人句。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填空:
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__________ 春天来了,我们听到了,她__________ 春天来了,我们闻到了,她__________ 春天来了,我们触到了,她__________ 汇报展示,交流句子。
三、配乐朗读,深化发现。
播放轻音乐,创造想象的氛围。师生一起在轻音乐声中朗读、背诵课文。
四、总结全文,倡导发现。
春天这个害羞的小姑娘,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校园里,操场边,田野上,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春天的足迹,更会发现大自然是多么的美妙! 希望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美! 板书设计
1 找春天
看到了
小草 野花 树木 听到了
小溪 喜鹊 杜鹃 闻到了
花香
触到了
荡秋千
__________像__________
表达方法 比喻 __________是__________
拟人 荡秋千 笑
第三篇:《背影》教案设计
背 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3.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用音乐为本课的教学奠定基础。再让学生熟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后,对课文进行详尽地探究。再由学生讲述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2、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
对父亲背影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方法:
朗读、点拨、导读法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课时:
三课时 教学设想:
1、用音乐烘托气氛感染学生。
2、作者在描写父亲的背影时,用了多个动词,这些词将父亲颓唐的老境和我对父亲的怜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这些词加以分析。
3、对作者的心理作深入探讨就会体会到作者是在“诚实”的写
1 作,这正是这篇文章感人的重要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及相关的资料,如:歌曲《父亲》、白帆的散文《父亲的泥脚》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最近我发现,有作曲家又把它写成了一首如泣如诉的歌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一下。放《背影》歌动画。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朱自清(1898-1948),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字词的情况。
交卸 奔丧 狼藉 簌簌 典质 赋闲 颓唐 琐屑
2、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思考: (1)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 (2)作者前后的心理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起初对父亲不理解,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甚至暗笑父亲的迂,及至看到父亲爬月台的背影,这才良心发现。
(3)文中几次写到背影?重点写的是哪一次?
文中四次写到背影,重点写的是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2 (4)文章明明写的父子浦口分别,为什么偏偏要以“背影”为题呢?
因为“背影”集中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是父子依依惜别时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5)父亲给“我”买的橘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值得“我”如此怀念吗?谈谈你的理解。
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当时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祖母去世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家中负债累累,家影甚是惨淡。在这种情况下,父亲仍不忘关心儿子,因此,这一堆朱红的橘子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四、自读课文,尝试梳理结构,划分层次: 一(1)开篇设疑——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二(2-6)回忆往事———引出背影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三(7)别后思念——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感悟主旨,
文中父亲的话语不多,请找出最让你动情的父亲的话语,谈谈你的体会。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体会: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宽慰儿子。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体会: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体会:担心儿子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于言中。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3 体会:临别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 (5)“进去吧,里面没人!”
体会:担心儿子,细心关照。
有离别的愁苦,有对儿子不谙世情险恶的担心,有对未来的忧虑,也有经济拮据的难言之隐。我们似乎听到了那位父亲拳拳的爱子之音,多好的父亲啊!
二、细读课文,抓住四次“背影”深入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角度和方式。
1、同学们找找文章中几处写到背影?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2、课文哪两个地方实写父亲的背影? a: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时候;
b:父亲送子时,下车往回走,混入人群的时候。
3、着重写父亲“背影”的是哪一处?把“背影”的内容划出来。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显出努力的样子”) 提问:这里运用的是什么描写?
(肖像和行动描写,重点写衣着和动作。) 4、父亲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全是黑色的。) 提问:这样写有什么用意?(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如:①父亲在守孝期间,体现了父亲的孝顺。②和“肥胖”的身子构成一致,更显得压抑沉闷,有助于对“背影”的理解。③父亲性格内向,不爱说话,黑色突出这一性格特征。)
5、父亲过铁道时的行动描写有什么特点?找出其中的词句,并加以体会。
(蹒跚、慢慢探身、两手攀着上面、缩、微倾;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出父亲行动的困难、艰难。)
4 探讨: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各抒已见,互相补充。)
6、集体诵读这些句子,注意语调、语速、语气。
7、第一处和第四处写“背影”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第一处点题,第四处照应,前后一体。)
8、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一、精读课文,捕捉作者的情感特点:
1: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找出文中几次写“流泪”的句子。
a: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b:感动之泪:望亲买橘,父子离别 c: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2、文中哪两处地方用了“聪明”一词?文中“聪明过分”“太聪明”两个短语的含义是什么?
(一处:在父亲与脚夫讨价还价时,我觉得掉面子,说“聪明过分”是深深的自责,是嘲弄自己“少年不识愁滋味”。二处:对父亲嘱咐茶房后,自责“太聪明”了,较前句内疚更甚。)
3、本文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褒义词贬用,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表明“我”自作聪明,这不聪明,主要是突出“我”对父亲所做的事情不理解。展现父亲对儿子的无微不至的关心疼爱,为后边写“背影”作铺垫。)
4、紧抓文末一句感叹,把握全文情感线索,概括课文的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
5 至爱,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二、拓展迁移:
1、上面我们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分析,大家是否有这种体会:同样是通过极平凡的小事来写人,我们往往写得十分乏味,而《背影》却写得深切感人。这是为什么呢?现告诉大家一个秘诀:写散文有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要善于选择表现角度。本文表现角度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1、表现角度新颖独特。本文选择背向的特定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抒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2、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是全文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儿子对父亲一生的零星印象,以及百感交集的思绪都聚会拢来了,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2、将全班同学分为“颂父组”与“颂母组”,从日常生活中找出父亲或母亲令人可敬的生活事例,以“我说父亲(母亲)好”为主题开展交流会。
三、类文阅读:
(一)拐弯处的回头
弟弟小时候不太听话,在家在学校经常惹事生非,很让老爸老妈伤心。
有一天他和同学们一起去爬山,一不小心脚被锋利的岩石割出一道很深的口子,鲜血喷涌而出。于是几个背着他下了山,送他到医院包扎好然后送他回家。快到我家了,他门就停下来休息。
正在这时候,老爸从街上回家,所以就撞上了。老爸问弟弟怎么了,弟弟于是翘起扎了绷带的脚,诉说挂彩的来龙去脉,满以为可以得到老爸的一点同情与怜爱,然而,老爸只是用平淡的口气简单地交代了几句,就自己走了。
弟弟愤愤不平,他对周围的同学说:“你们看看,你门看看我老爸就是这样,一点儿也关心我。”这时,一个细腻的女同学笑着安慰
6 他:“有很多老爸都是这样的,他只是不善于表达而已,其实他心里是关心你的,不信你看,等会他走到那个拐弯的地方,一定会回头看你的!”
她说得那么肯定,确定勾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和兴趣。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想看她说的不对。于是,那么一群少年,紧张的望着我的老爸远去的背影。他真的会回头吗?在那个巷子的尽头,在那个拐弯处?
他依然一步一步向前走,少年们紧张的望着他。近了〃〃〃〃〃〃,更近了〃〃〃〃〃〃,就在他将要消失在拐弯处的一瞬间,他以他惯有的装不出来的不经意很快的回头看了一下弟弟他们,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处后面。
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而弟弟的眼里有了泪花。
(二)举手投足之间
高三那年,他迷上了打游戏。恨铁不成钢的母亲一怒之下拿鸡毛袒掸子打了他,他负气离家。火车颠簸着过了几站,他随熙攘的人流下车,却发现兜里的钱不翼而飞。天气已晚,寒气渐重,他颓丧地坐在候车室里,看人流如烟雾渐渐散尽,他怕是要在这寒冷的候车室里蜷缩一夜了。他开始怀念一床温暖的被子,一件厚实的大衣了,哪怕就是一块破旧的毯子也好。就在他浑身酸麻手脚冰凉,睡的迷迷糊糊之际,他感到一阵轻柔的覆盖。他一骨碌爬起来,是一张陌生女人干皱的脸。他身上盖着她的一件很旧的外套,还有一层厚厚的报纸,从胸口一直到脚。她是白天在车站边上卖报纸的老妈妈。
她和善的笑着:谁吧,孩子。我的儿子如果活着,也象你这么大了。后半夜他谁的很香。清晨,老妈妈为他泡了一碗热面,给他买了车票,送他上车。
一路上,他脑子里全是老妈妈那沧桑和善的脸:如果我儿子活着,也象你这么大了。如果他在外面睡着了,希望也有人为他盖件衣裳,哪怕是几张报纸。
7 回到家,妈妈正联系电视台发寻人启事,一见他,就哭了。嘴硬的他没说半句软话,却从此努力起来,再也没有碰过游戏机。后来他考取了交通学校。
那次采访,他在电视上说:我妈妈老了,反应也慢了,我希望她上街的时候有人也能搀扶她一下。我做的只不过是用母亲的心去顾念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心去感念全天下的父母…. 电视机前.无数母亲的眼睛湿润了。
爱很简单,就在带给别人温暖的举手投足之间。
四、感受深情:
同学们,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让我们都能对他们说一声:我爱你们,我理解了你们。
今天我们要布臵的是一个特殊的作业,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好吗?
播放放背景音乐《父亲》
五、总结梳理,回扣目标
这篇文章通过运用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父爱”这一主题。
六、小练笔
通过《背影》的学习,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伟大的父爱,请结合实际生活,想一想最能体现父母亲对自己爱的情景,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四篇:《背影》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背影》是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5年10月的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文章深刻的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也是叙事的线索。作者除了对背影作了笔酣墨畅的细致描写外,还以背影为中心,安排了许多精彩的衬托和铺垫。《背影》无论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却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在一个平凡、朴素的背影上刻下了两个质朴而深沉的大字“父爱”。而这一主题的表达在物质充裕的今天,无论对我们还是学生都具有极其现实的教育意义。 教学依据: 《背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作者以洗尽铅华的质朴演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义:亲情、孝道与感恩。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强调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得到审美愉悦和道德情感的熏陶。 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走近作者,认识生字、生词。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
能力目标:学习在平实的叙述、抒情中蕴藏着的极为精巧的构思;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
情感目标:,认真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的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但背影不仅是父亲的形与行;要深刻理解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不能不顾及父亲所说的话。因此,我把父亲的形、行、言作为相互联系的整体进行分析并以此为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初二学生,他们的阅读范围还不是很广,掌握的阅读技巧不是很多。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如何理解文中父亲那个不怎么优美的背影?学生还无能为力。因此,我把此当作本文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对亲情的理解远不如作者深刻,教学过程中需加大感性教育。
教学策略及手段: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置学生于现实的阅读情境中,教会学生质疑、解疑、探究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师设计对课文阅读过程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有所感悟,受到熏陶,获得启迪。
3、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 在教学过程中受到爱的熏陶,感受挚爱亲情从而实现爱的传递。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一首熟悉的老歌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些默默操劳,默默关心我们的父亲。那是怎样让人心动的一份父爱呀。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来欣赏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曾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亲情感动了几代人。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板书《背影》)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氛围。
二、解题:1、作者简介:(略)
2、写作背景:(略)(多媒体出示作者行踪简图:北京--徐州--扬州--南京--浦口)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3段的内容,更好的渲染阅读情境。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
差使
狼藉
簌簌
妥贴
踌躇
迂
蹒跚
箸
拭
琐屑
晶莹
3、配乐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 设计意图:扫清字词障碍,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标注出自己印象最深或自己认为最感人的句子或场面。学生交流,有感情的朗读标注的内容并说说自己感动的理由。(教师在学生郎多过程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配乐并播放课件中准备好的部分画面)
2、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父子之间什么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
五、学习探究,研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1、背影作为全文的焦点和线索在稳中出现了几次?哪次写得最具体细腻?这次描写中哪些词语用的好?为什么?(提示:找出四次背影描写,及第六自然段的动词和形容词。)
2、配乐朗读,饱含深情的朗读第六段,体会作者在朴实细腻的叙述中所蕴含的深情。
设计意图:学习本文抓住某一事物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手法,通过找关键词体会文章朴实细腻的叙述中所饱含的深情。突破教学难点。
3、再读课文,思考:
(1)文中作者围绕背影还组织了哪些材料?(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
2、3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送别过程中父亲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有什么特点和含义?(小组活动,各组代表发言)
(3)文章出了写父亲,还写了作者的感受,作者通过什么细节表现出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学生用低沉舒缓的语调配乐齐读项关于语句。教师配以相应的多媒体画面。 设计意图:把父亲的形、行、言作为互相联系的整体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突出教学重点。
六、拓展延伸:
1、结合对课文的理解,以“父亲我想对你说:”开头,帮助作者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设题,引发学生思考,达到阅读延伸的目的。
2、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父母。度过了人生十三四个春秋的你们一定留下了许多回味绵长的、令人百读不厌的爱的细节。请你打开思维的闸门,尽情地回想,捕捉闪光的瞬间,说说自己的父亲或母亲。 设计意图:体会真挚的亲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七、作业:
结合本节内容以“亲情”为话题,完成一段200字左右的细节描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朴实细腻的描写表现人物心灵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背
影 朱自清
第五篇:《长方体的认识》教案板书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在操作过程中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在操作过程中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学生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课件出示下面各图:
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下面各图:
提问:这些物体是平面图形吗?(不是) 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在立体图形中,有一种叫作长方体,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长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1)]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平面图形,观察、辨认实物,进一步了解图形的分类,交代学习目标,导入新课。
⊙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一)探究长方体的特点。
(二)1.实物感知,形成表象。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谁愿意到前面来把长方体形状的物体给大家找出来。 师:除了讲桌上的这些物体,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学生列举出生活中各种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师:(指讲桌上的物体)为什么说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呢?长方体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 2.面的认识。 师:(出示一个长方体)大家知道,长方形是由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边说边把长方体展开)。你们看,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1)学生很容易说出:长方体是由面围成的。(板书:面) 师:(用手摸长方体的一个面)同学们看,这就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纸盒,摸一摸长方体纸盒的面。 (2)学生摸完后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感觉?
师:现在请你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 (3)指名说出数的结果。(板书:6个) 师:(结合手中的教具介绍)根据长方体面的位置,我们分别把它们叫作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认真观察这6个面,你发现了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 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面称为一组相对的面。找一找,长方体一共有几组相对的面? (指名回答后,让学生在教师的长方体上指一指是哪三组) 师:现在,你们拿起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纸盒进一步观察,看一看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4)学生通过观察得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情况是有4个面是长方形,另外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板书: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5)让学生分组测量长方体前后、左右、上下面的长和宽,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长和宽分别相等。 师:由相对的面的长和宽分别相等可以知道,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怎么样? (启发学生说出: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师:是不是这样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来验证一下。 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面的特点。 3.棱的认识。
师:现在我们继续观察,同学们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学生可能说有一条边) (1)课件演示:屏幕上先分别闪动长方体的前面和上面,再闪动两个面相交的边。 (2)教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作棱。(板书:棱) 师: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 (3)指名回答数的结果。(板书:12条) 师:为了使同学们更清楚地观察长方体的棱,请同学们看屏幕,看一看棱的框架。 (4)课件演示:隐去长方体的6个面,出现由12条棱组成的长方体框架,并将此框架旋转一周。 师:注意观察屏幕上这4条红色的棱(课件演示:将左右方向的4条棱从左往右逐渐变成红色)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启发学生说出:这4条棱互相平行) 师:我们把这样的4条棱称为一组相对的棱。从框架中很容易看出长方体一共有三组相对的棱。
(5)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另外两组相对的棱分别变成绿色和蓝色。 师:现在你们量一量长方体每条棱的长度,看一看,哪些棱的长度是相等的? 学生通过测量发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6)课件演示:分别抽象出三组相对的棱进行比较,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谁能把长方体棱的特点完整地总结一下?
4.顶点的认识。 师:同学们接着观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是什么? (1)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 教师指出: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作顶点。(板书:顶点) 师: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指名说出数的结果。(板书:8个) 师:刚才我们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观察了长方体,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3)课件演示:依次隐去6个面,再分组闪动12条棱,最后一次闪动8个顶点。 5.师生共同归纳整理长方体的特点。
(1)组织学生根据刚才的探究独立填写教材11页表格的长方体部分内容。
(2)汇报填写情况,并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看、数、量、比的实践活动,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 1.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
师:如果把我们刚才认识的长方体画下来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画长方体。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长方体纸盒,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说一说最多能同时看到它的几个面。 (学生观察后发现:最多能同时看到它的三个面) 师:现在请你们把自己的长方体纸盒放在课桌的左上角进一步观察,你看到了哪三个面?哪三个面看不到? 师:如果我们把这个长方体纸盒放在左前方观察,所看到的这个长方体纸盒如果画下来就是这样的。(课件演示) 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初步感知。(课件演示:逐渐去掉长方体的棱,直到只剩下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为止) 师:只看这三条棱,你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是什么形状的吗?
(2)呈现概念。 师:你能给这三条棱起个名字吗?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作长方体的长、宽、高) (3)辨认长方体的长、宽、高。 把长方体摆正,让学生辨认长方体的长、宽、高。 (底面上的两条棱分别叫作长和宽,竖直方向上的棱叫作高) (4)小组合作将长方体纸盒横放、侧放,指出它的长、宽、高。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时,引导学生把学具变换放法,突出图形的变式,在变式中理解,让学生真正理解长、宽、高的含义。 (三)探究正方体的特点。
1.课件展示:放映动画,把长方体中较长的棱缩短,使长、宽、高相等,把长方体转变成正方体。 讨论: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的长方体相比有什么变化? 归纳: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作正方体。
2.引导探究: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带来的正方体纸盒,用探究长方体特点的方法探究正方体的特点。
3.归纳总结。 师:谁能将自己的探究结果和大家分享一下?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11页表格的正方体部分内容) 4.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1)引导学生对照表格按照顶点、面、棱的顺序,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2)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师: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通过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动画,把正方体的特点化难为易,学生初步体会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迁移学习方法,较好地达到学习目标。通过表格完整展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记忆深刻。 ⊙巩固应用,实践创新
1、判断。 (1)长方体的6个面一定都是长方形。( ) (2)正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一定相等。( )
(3)长方体(不包括正方体)除了相对的面相等,也可能有两个相邻的面相等。( ) (4)一个长方体,长12厘米,宽8厘米,高7厘米,把它切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8厘米。( ) 2.填空。
(1)长方体有( )个面,它们一般都是( )形,也可能有( )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2)三条棱相交的点叫作(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 )个顶点。
(3)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5分米,宽是1.2分米,高是1分米,它的棱长总和是( )分米。 3.制作一个如下图所示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多少厘米长的木条?
4.用一根长36厘米的铁丝做一个正方体框架,这个正方体框架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时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哪些了解?
2.结合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自己在小组内的表现怎么样?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布置作业 教材12页
1、
2、3题。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1)
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认识》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一个重点,这一部分掌握得好与坏关系到将来学习立方体几何图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在此之前,学生还没接触过立方体图形,研究过立方体图形。我们两个班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头脑反应迟缓,掌握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决定让学生结合实物探究长方体的特点。
上课时我先从复习平面图形入手,再出示长方体物体,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接触过许多长方体,所以很快就引出了“长方体”为一名词,顺利进入了新课。
第二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再问“你发现了什么?”“长方体有几个面?”“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是什么?”“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又是什么?”。学生根据以上的问题分小组进行讨论,互相补充。利用教具、学具,通过教的参与指导,让学生摆弄触摸实物,从整体上观察长方体,直接感知长方体有面棱和顶点三个要素。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让学生按照学习小组进行深入研究其特点,每个学习小组发一张表格,通过看、数、量、议、想等过程,使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表格的填写。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小组自主互动学习的方法,能够互补知识的结构,有利于“后进生”的促进。
第三步,有了前面的基础,从顶点的特点引出了长、宽、高的概念,让学生再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物体的长、宽、高的长度是多少,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取知识,建立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总的来说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要在学生头脑中真正形成空间观念,在以后的长方体面表面积计算中灵活想象每一个面的位置的正确计算时,还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