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名篇精选读后感
第一篇:陶行知名篇精选读后感
《陶行知名篇精选》读后感
最近,偶有闲暇,我便静静地翻阅教育名著——《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陶行知名篇精选》汇集的都是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文章都令看过的人有意外的收获,我不禁深深地敬佩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的“生活教育”、“教学相长”、“创新教育”等理论,这些理论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正是现在我们新课改中所提倡并遵循的一些教育理念,这些教育理念对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道出了其中的实质“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作为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相信他们。“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出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个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
在教育教学中,我努力将陶先生的教育精髓运用到课堂中,学生思考的时间更多了,讨论质疑的时间更多了,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更多了。我努力注意把每一个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出来,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探究上,不但提高了孩子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而且常常品尝到教学带来的快乐,也从中收获着一个个成功和惊喜。我经常在课后反思:这节课学生除了学习新知识外,还学会了哪些方法,提高了哪些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希望给学生“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我不知现在是不是成为了陶公所说的第三种先生——好的先生,教学生学的先生,但我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追求的目标。
“生活即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每天四问” 是我们每天做人做事的警钟。陶先生希望我们每一天身体健康上有大的进步,学问进修上有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牢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观念,以陶先生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促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这外名字相信对于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都不会陌生,可以说是如雷贯耳,但认真拜读过他著作的人有多少呢?至少我就没读过。有人说,没读过陶行知的人,是不可以在中国做老师的。为此,寒假里我购买了《陶行知名篇精选》这本书,茶余饭后细细地品读里面的每一个文字,陶行知先生对教育本质的精辟见解令人叹服,让我受益匪浅。
陶行知先生不愧是一位一流的教育家,他在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些教育观点,即使时至今日,也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由此他教育理论的深度和他的远见卓识可见一斑,他确实是我们教育界的掌门人。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教育”学说,这与我们现在提倡的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是不谋而合的,但他阐述得更为详尽,指导性更强。陶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些言论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博大情怀。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悟,第一点就是:多向生活学习。1930年陶行知先生在南京晓庄师范全国乡村教师讨论会上进行的演讲中提到“我今天所要说的,就是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这段话说得真好,学生之所以来学校接受教育,就是想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从而拥有一个更加多姿多彩的人生。我想要“做”什么,我就学什么, 我所学的一切皆是在为我的“做”做准备。这样的学习才能更加激发斗志,更加事半功倍。
我们现在的学生每天都面临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头脑中充斥着许多知识,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知识都逐渐淡忘,再也想不起来。记得我中学时学过一个卖油翁的故事,那个老翁倒油的技艺非常高超,从铜钱的小眼中就能够将油精准地倒入葫芦中。旁人对他的本领大为夸赞,他谦虚地说“无他,惟手熟尔”。如果学生都像这个卖油翁一样,把每天学的那些知识像老翁一样学以致用,那么我相信不论过多久都不会忘记的,这也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的道理。
其实生活中蕴藏着无穷的知识,远远要比书本中的知识多得多。这些知识既丰富又有趣,如果谁能够学透生活这本大书,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更要向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的生活学习,这是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最深的感悟。
第二点感悟:不可小看孩子。陶行知先生在书中多次提到小孩子的教育问题。他认为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每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我们都曾深有感触,越小的孩子好奇心越强,总爱问为什么。牛顿看到苹果落地问了个为什么,结果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看到烧开的壶盖被水蒸汽顶起问了个为什么,结果发明了蒸汽机。看来小孩子的力量的确不容小觑。谁轻视了小孩子,谁就会错失很多精彩的发现。
在工作中,我们可能都曾经做过这样的事:教学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赶时间,一些稍微有难度的内容我们根本不给孩子考虑的时间,而是直接由老师讲解完成。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就认为学生根本不可能会,让他们思考也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教育家们说“要蹲下身子看学生”,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但好像做到的人并不多。我们总是认为小孩子能懂什么呢,他们只是幼稚无知的代名词,我们和他们根本没有共同语言,这也是不信任学生的一种表现。其实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精彩的世界,只有我们成为他们的朋友 ,才会发现那个世界的美好。所以陶行知先生希望每个老师都能变成一个小孩子,和他们一起玩,加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如果我们变成小孩子,就会发现“师生立刻变成朋友,学校立刻变成乐园”,我们还会惊奇地发现小孩子的能力很大,他们能做许多我们做不到的事,还能够做许多我们认为他们做不了的事,因此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第三点感悟: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具有强大的创造力,但现在他们的创造力都被我们禁锢住了。在分数至上的考试制度前,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一味地把目光关注在孩子的分数上。分数高的家长感到很欣慰,便腾出时间让孩子学各种特长,把双休日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从早学到晚,原本该是好好放松的双休日却使学生更加疲惫;分数差的学生,家长则头疼地送他们去各种补习班,这科补完补那科,补得孩子头昏脑胀,身心俱疲……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创造力怎能解放出来呢?因此陶行知学生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孩子的双手,解放孩子的嘴,解放孩子的空间,解放孩子的时间”,这样孩子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进行创造。我们所熟知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由于过分好动,仅在学校学习三个月就被开除。幸好他的好妈妈没有放弃他,让他在家里搞各种研究,让他尽情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才造就了一个杰出的发明家。如果爱迪生继续在学校接受教育,也许这个伟大的天才就会夭折了。当然像爱迪生这样成功的人并不多,我们并不是让孩子都效仿爱迪生,但只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那么我们的身边未必不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的爱迪生。不要让学校、家里成为束缚孩子的牢笼,让孩子在大自然的广阔天地中自由翱翔吧!
当然,这本书带给我的感悟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这本书使我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当然要想把这种思想完全吃透,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去,则还需要一段很长时间的钻研与琢磨。《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然困”,只有在学习中才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学习的方向,才能不断进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实现“教学相长”,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第二篇:《陶行知名篇精选》读后感
他的名字,我们耳熟能详;他的事迹,我们时常听说;他的精神,我们依旧歌颂;他就是陶行知先生。
在没有阅读过陶公的著作前,我对于他的认识只停留在几个小小的故事,但过后才知道陶公对我国教育事业的用心,对儿童的爱。“教育是立国之本”,这位留洋的教育家时时刻刻都关注着国家的教育事业,深入基层教育,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他的理论和实践时常影响着我们这教育工作者们,如“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行是知之始”等。
每次读到陶公的文章时,我都有不同的启发:
一、“教学做合一”。 陶公曾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我是一名英语教师,教学生英语常常让我很吃力。本来这是一门可以十分有趣的学科,但是越到后面就越觉得力不从心。学生不愿意学,对英语失去了兴趣,成绩不断地下降,最终恶性循环。我在想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这个“做”字!我过去的英语教学的方式应该就像陶公所说的第一种先生的教学方式,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把学生当作书架子,字纸篓。很多时候,我发现我们的教学脱离了“做”,其实就是指实践。如英语单词、句型,学生常常需要花很多时间去记,但是记后没有实际用处,所以就会记得不牢固,很快就会忘记了,即学而不能致用,毫无实际意义。我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创设一些教学场景或者是真是的英语交流环境,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英语真真切切的价值所在!此外,我认为要想“教学做合一”,老师应该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符合社会的脚步,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使学生有机会和方法寻找无价的新理与创新!
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这句话意味深长。“我们先从小孩子说起,他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陶公用很多真实的事例来告诉我们这个真理,但在此前很多人都赞同阳明先生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行。”一方面,陶公想告诉我们实践是获取认知的必经途径,也只有实践才出真知并鼓励我们用实践更好地认知事物;另一方面,陶公更希望我们能够大胆地推翻原有的“真理”,而去寻找无价的新理,这就如地球是方的改为地球是是一个不规则的球形、太阳系从九大行星变成八大行星。教学方法也应在新的社会实际中应运而生,而不是固步自封,“以不变应万变”。所以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应该挖掘更好的题材,贴近学生生活,不断创造新的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乐于学。
三、“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
其实陶公所说的“学生自治”已经逐渐演变出“学生会”或者是“班委会”。“学生会”和“班委会”不仅是学校或者班上的积极分子,而且还帮助老师处理日常学习或校园的事务,是学生学习自理自治的好组织。但是很多时候,不少同学误解自治的含义,老师若处理不当,班级管理就会出现问题,这也是我常遇到的。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有很多班干部喜欢“闹意气”、“把自治当作政权的器具”,很容易分门别类,树立派帜,本意想团结班级,则变得四分五裂。所以要以事为限,共管共治,民主有序。
陶公还提出“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因为“我们办学的人所定的规则,所办的事体,不免有与学生隔膜的。”对于这句话,我有深刻体会。在一次,学校征集“五四”节目,我们班学生准备自行排练一个现代舞,针对这次的评选员的年纪性格,我当时并不是十分赞成;而且在排练过程中,学生因为分歧而闹矛盾。但后来我发现领舞者征求评选员的意
1 见,解决了同学之间的矛盾,就默认她们参选。虽然最后的名次不高,但是能满足她们自我管理,以及自我展示的需要。
“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进步。”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作为教师,有时会把学生当成儿女一般看待,不仅将所知的倾囊而授,还容易帮学生管理一切的事情,这是很不好的,很容易养成依赖等坏习惯,这样学生就更难自治。如老师在时,规规矩矩;不在时,肆无忌惮。那如果,同学们共同定班规,立班法,将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都体现其中,人人守规则,使个人的行为,对于大家负责。这样就能共同自治了。
四、儿童用书选择标准
陶公对于儿童选书的标准也深深地触动着我。他认为儿童是新时代之创造者,不是旧时代之承受着;儿童生活是创造、建设、生产,不是继承、享福、做少爷。儿童用书便是小工人生活之写实与指导。这里面所包含创造与建设的人生观。而“中国是吃的书多,用的书少。吃的书中是鸦片的书多,白米饭的书少。”像现在有很多出版社为了销路利益的问题,经常会出版一些玄幻、暴力内容的书籍,而这些书籍严重侵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甚者沉迷其中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所以社会是否应该关注一下玄幻网络小说迷害青少年的事情?相关部门书否应该整顿相关的出版社呢?而作为家长和教师的我们也应共同关注孩子的择书方向,而不是任由选择。不过,我还是遇到过这样的良师。本校经常会在开学期间邀请新华书店举办购书活动,有不少学生也会踊跃购买,但是大多数的学生只会选择玄幻或者侦探比较血腥类的书籍,而优秀文学,历史著作则很少有人问津。而雷老师则在同学们的择书上严格把关,引导同学们选书用书。这样的老师才是用真善美去指引学生!
21世纪,我们讲求速度与效率,有时我们在生活中不免会急躁、在工作中不免会功利。然而教育事业需要我们潜心耐心地经营与策划。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陶公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精神引领着我们大胆地阔步前行。
梁LILI
2017年8月25日
参考书籍与文章:
《陶行知名篇精选》 教育科学出版社 方明编 《我们是否抛弃了陶行知》 张圣华 《教学合一》 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陶行知 《行是知之始》 陶行知
《儿童用书选择标准》 陶行知
第三篇:《陶行知名篇精选》读书笔记
“他是木匠,我是先生,先生学木匠,木匠学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木匠,他哼成了木匠先生。”这是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对我们的一句敬告。实不相瞒,之前对这位先辈有所耳闻但不十分了解,一次偶然机会我通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一书,品读下来感慨万千。陶老的教育理论不仅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绝非是赵括的纸上谈兵。600万字的教育论著,用他所历经的事例阐明了陶行知老人对我国教育法的前瞻性和实效性,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的楷模。他留给我们的绝对不止是跨世纪的教育理念更是我们教育界无尽的思考。
首先,陶行知先生极具前瞻性的目光令我们无限敬仰,早在1933年3月陶先生在上海大夏大学演讲中就以《创造性的教育》为题阐明了当时中国教育的发展滞后和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然而几十年过去“应试”教育始终紧锢着教育发展的脚步,因此,我们不难理解钱学森老先生在晚年感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中国人并不笨,杨振宇、李政道身上流淌的是“龙”的血脉,物理学家高琨生于上海,是位地道的华人同样也得到了诺贝尔奖,追朔根源也没有中国大陆求学经历,唯有莫言才打破了中国学子不曾获取诺贝尔奖的神话传说。的确,中国需要的就是创造性的人才,创造性的开拓者。时任总书记的xx对教育工作也做过这样的论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平同志也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个不会a b c d 照样干革命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正在步步的深入到学校教育的每节课堂、每个环节、每个角角落落。陶老之梦、中国之梦正在我们这代人的脚下逐步实践着。
其次陶行知先生是“有教无类”思想的先行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还是在上海大夏大学演讲中阐述了他对儿童教育的观点,“坏蛋”爱迪生曾被逼迫出校门,后来成为一个闻名全球的科学家,这要庆幸他有位善于施教的妈妈。牛顿生下来小的像只老鼠,体重仅有三磅,岂料这只小老鼠就是世界文明的科学家,据记他小时候并不聪明,谁也不会看出他就是未来的天才。假使我们给孩子自由行动:“我相信千百孩子之中一定有一个小孩是天才,是一个创造者、发明者。”用现代人的观点来说那就是没有不长庄稼的土地,只有不会中的的庄稼人,那么让我们来说,那就是没有不会学习的孩子,只有不会教孩子学习的老师。请看陶老在中华总协会上是怎样看待他的每个小儿童吧!“我是小盘古,我不怕吃苦。我要开辟新天地,看我手中双斧。”“我是小孙文,我有革命精神。我要打倒帝国主义,像个球儿打滚。”“我是小牛顿,让人说我笨。我要用我的头脑,向大自然追问。陶老先生还追问我们:“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只有这样才能飞进儿童世界里,看到他们的想法和追求,才能保护儿童的天性,留给孩子天真的想象和幻想,我十分赞成电视台举办的《我爱发明》栏目,它的设立为广大青少年搭起了创造发明的平台,吹响了现代中国教育前进的号角,更是陶行知老先生更想看到的一天。曾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没有读过陶行知一书,在中国不配做教师,的确如此。我若不是读过《陶行知名篇精选》一书,我可真的不懂在家里要怎样和自己的宝宝嬉戏、在学校里和小朋友们快乐地游戏,天真、活泼又不太懂事的状态上哪里去找呀?和朋友迈步郊外又怎样变成青春妙龄、激情四射的健康青年?陶老书中朴实无华的教导,质朴易懂的举例旁证,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明白了,有人曾说过的一段肺腑话语:你的双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不要等到坐火车、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呀!
三是“创造儿童的乐园,敲碎儿童的地狱”正是当今儿童教育健康发展的标志。
在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再次回忆和品位陶老的有些话语,是预见?是先卜?还是巧合?所有的答案均是否定的。我们在感受震撼惊诧的同时,更应该是一种思考和学习。不妨再来看一下20世纪时陶行知的理念与今天教学改革的一次对比。陶老“提出十条具体建议”是:解除儿童的恐怖;打破重男轻女之风;提倡儿童卫生;拯救文化饥荒;培养人才幼苗;提倡儿童娱乐;开展托儿所运动;建立儿童工学团;培养合理之教师父母;拯救战区儿童。而今幼儿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废掉电视台恐怖片段播出,人人享受义务教育,加强园所所有卫生管理机制制度化;注重个性发展和人才培养;加强寓教娱乐;各地办起高质量、高品位的幼儿园区;加强幼师培训,持证上岗;全球性的灾区人道性救援,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如此相似,那绝非偶然,是陶行知先生高鹜见临,远见卓识的历史见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部分儿童家长对子女的培养投入不断加大,什么学习班也报名参加,什么“好”东西也让孩子去吃,我想陶行知先生若看到你如此必切,也未必能高兴起来。因此它是尊重规律而善于利用教育规律的教育家,不妨在这里我借用陶老的一段话送给望子成龙心切,正在揠苗助长的父母和老师们,兴许对大家会有无限的启迪:“我们对于儿童两种极端的心理,都对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一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导是解除儿童痛苦,增进儿童幸福之正确路线。我们必须沿着这条路线进行,才能使儿童脱离苦海进入乐园。”
品读了陶行知先生的名篇之后,我犹如鱼儿渴望大海、雏鹰向往蓝天、孤舟期待回到久违的港湾般。一种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的情怀油然而生。试想,似乎一个世纪前的教育理念,依旧指导着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可见它的科学性、规律性、人文性绝非寻常!我将不遗余力地沿着陶老为祖国教育指明的方向,脚踏实地为当地的幼儿教育演好“孙悟空”,儿童喜欢的的儿童。
第四篇:读书随笔陶行知名篇精选
一起享受成长的快乐
---《陶行知名篇精选》读后感
六级部王红梅
著名教育家李希贵曾指出《给教师的建议》和《陶行知名篇精选》是指引他成为优秀教师的最重要的两本书。《给教师的建议》我反复读过多遍,受益匪浅,也深刻而久远地指引着我的教育行为,撰写的读书体会《永不褪色的教育宝典,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也获得了山东省二等奖。假期里又一次重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心生许多感悟。
至理名言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读到先生的这句话,仿佛听到听到他的谆谆教诲,真切叮嘱,这是凌驾于一切教育模式方法之上的教育真谛,没有了孩子的求真和真人,任何教育都是失败的。这使我想起了班里那个最优秀最听话的小韩,对老师和同学总是彬彬有礼,做任何事情都希望不打折扣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好,但是我却发现孩子没有了自己的“真心”,问及他对事情的看法,他总是说还行,也可以。似乎没有了自己的嗜好,一切都遵照别人的要求。我想孩子出现的这些问题,除了自己的个性不强之外,与我们的教育也是密不可分的。我们的教育存在假大空的问题,没有顾忌孩子们的真实感受和年龄特点,片面的要求孩子听老师的话,于是许多孩子便丧失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观点,没有了自己的爱好,成了听话的“小绵羊”。我们应该真诚的尊重孩子的私心和童心,让孩子展示真实的自我,尊重宽容孩子,让孩子敢于乐于说真话,做真人,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哪怕是所有人都不赞同的也敢于说出来。尊重孩子宽容孩子,让自己身边的每个儿童都敢于说真话,愿意做真人。
至理名言
(二)教学既教学生学,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在几十年前陶性质先生所大力倡导并付之于实施的不正是现在新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吗?新课程其实就是“老课程”,是我们的教育前辈们早就提出,却被我们抛到脑后甚至公然违反的真知灼见。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是主体。教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学。没有了学生主动认真的学,无论教师讲的多么天花乱坠,教育的效果也是收效甚微的。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中,我们不断适应新课改要求,把课堂归还给孩子,充分让孩子们自学交流、讨论合作、竞争共赢,取得了教学成绩的大幅度提升。也让孩子们体验到了自主学习探究的乐趣,这些改革不都是顺应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吗?谁真正读懂了陶行知,谁就是我们教育改革的领军人物,李希贵先生不正是如此吗?
至理名言三:学校以学生全人、全校、全天的生活为中心,才算是活学校。师生共同生活,互相感化互相锻炼。
我校的寄宿制不正是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生活教育,学校里不仅是学生向老师学,教师更要要向学生学习。回顾自己来北海这六年的变化,我也深有同感,和孩子们在一起真好!是孩子们教育改变了我。吃餐厅的饭举办面食节活动家政课活动,使我喜欢并学会了做面食做菜,得到了家人的一致夸奖。和学生一起做手工,学会了针线活,喜欢动手做衣服和一些家居饰品。和学生一起参加节能环保活动,使我更加爱惜资源,学会了废物利用,无比开心。 和孩子们在一起,让我们童心焕发富有朝气,不断成长。同样我们也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熏陶孩子们的美好心灵,生活教育是最好最活的教育,我们正生活在这种最好的教育中,和孩子们一起幸福的成长吧!
感谢《陶行知名篇精选》,让我的教育人生走得更加精彩,享受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快乐!
第五篇:《陶行知名篇》读后感
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之“教师读书”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数学一组 徐平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调皮捣蛋,不尽人意的学生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一定的细心,耐心和爱心,但效果不是很好,我又该怎样做才能做到药到病除?我千万遍地质问自己。后来,我静下来仔细一想,终于悟出一个道理:从一开始我就没有耐心,给予他的爱也微不足道,怎能要求他会随我所愿,成为一名好学生呢?我从来都没有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总是盯着问题、缺点以及背后的苛求,改变,统统把缺点扫除,以便适应我的眼光,我的标准,我的高度。现在想实在是羞愧难当,但是,我已经有了期待的信心:爱的教育一定能够使这一些粗糙的小草变成一棵香草,香气怡人,芬芳扑鼻。
把每个孩子都当成一块可雕琢的璞玉或是深埋沙砾中的金子,把“指责、批评、抱怨”,努力换成“启发、赏识、激励”,那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将是一片充满生机、充满真诚和爱意的美好天地。
陶行知就是热爱学生的典范,读陶行知文章,他的平易近人、热爱学生,在书中处处能感受到。在《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一文中他说道:“我虽觉得我有好多地方可以帮助诸位,但指志针确是有些不敢当。我和诸位同是在乡村里摸路的人。我们的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一席话,不仅使人感到他非常谦虚,更体现陶先生求真、务实的态度,既不夸大自己的作用,也不轻视自己的作用。在给《吴立邦小朋友的信》中,他写到:“平时得了小孩子的一封信,如获奇宝:看过了即刻就写回信:回了信就把它好好地收藏起来。每逢疲倦的时候,又把它打开一读,精神就立刻加增十倍。小朋友的信啊,你是我精神泉源!”一个不是真心关心儿童、从内心爱护儿童的成年人是不会有这样的感受的。一个孩子给他的信,陶先生都给予这样认真的回复,待人之诚恳、做事之认真可见一般。
无论是作为一名老师,还是一名家长,我们必须了解孩子,运用我们的智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觉自愿的学习,只有这样,我们的付出才有价值,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
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之“教师读书”
才有回报。亲爱的同仁和家长朋友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自觉自愿的学习,用我们的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吧 !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