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诺如流行病学调查报告(集锦)

诺如流行病学调查报告(集锦)

诺如流行病学调查报告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报告在工作与学习方面,已经成为了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是有着写作格式与技巧的,写出有效的报告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诺如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一篇:诺。

诺如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报告在工作与学习方面,已经成为了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是有着写作格式与技巧的,写出有效的报告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诺如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诺如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调查报告模板

关于XX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调查报告(以学校为例) XXXX年XX月,我中心接到XX学校电话报告,称该校近期腹泻病人异常增多,近一周发生腹泻病例近XX例。为核实疫情情况,查明原因,XX月XX日,我中心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前往该校开展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涉疫社区/单位基本情况

XX学校于XX市XX县XX镇XX路XX号,为XX学校。全校设有XX个系XX个专业XX个年级,共有XX名学生,XX名教职工;宿舍楼XX栋,包括学生宿舍XX栋、教工宿舍XX栋、饭堂职工宿舍XX栋。该校设有XX间校医室,配备XX名医生和XX名护士,仅设门诊,无住院病区。

(XX社区位于XX市XX县,位置XX、面积XX、自然村XX个、人数XX人)。

二、病例搜索

XX月XX日,XX疾控中心对病例进行搜索,制定搜索病例定义如下:自某年某月某日开始,在某范围内,有腹泻或呕吐症状者。经病例搜索,截止XX月XX日XX时,共发现符合定义病例XX例。

XX月XX~XX日,该疫情网络报告病例XX例,主动搜索病例XX例,共计XX例,罹患率为XX. X%(XX/XX);其中现症病例XX例(包括住院病例XX例),已痊愈病例XX例;所有病例病情均较轻,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三、临床特征

病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XX. X%)、呕吐(XX. X%),发热(XX. X%),腹泻次数介于XX~XX次/天(表1)。查阅XX例住院病例病例血常规,XX. X%(XX/XX)病例WBC计数上升/下降,XX. X%(XX/XX)病例中性粒细胞计数上升/下降,XX. X%(XX/XX)病例淋巴细胞计数上升/下降。

表1 XX单位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病例临床特征 症

状 呕吐(≥2次/日) 腹泻(≥3次/日) 发热(≥37.3℃)

四、流行病学特征

病例数(N= XX)

XX XX XX

比例(%) XX. X XX. X XX. X

(一)时间分布

首例病例发病时间为XX月XX日,XX日出现病例数异常增多,XX日达到高峰,XX日明显下降;XX~XX日流行曲线呈现XX暴露(持续暴露或点暴露)特点(图1)。

图1 XX学校或单位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病例发病时间分布

(二)空间分布 1. 院系分布

各院系均有病例发生,院系罹患率介于XX. X ~ X X. X之间,各院系罹患率见表2。

表2 XX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病例院系分布

别 XX系 XX系 XX系 2. 宿舍分布

发病数 XX XX XX

总人数 XX XX XX

罹患率(%)

XX. X XX. X XX. X 病例学生主要分布在XX间宿舍,占学生宿舍的XX. X %(XX/XX),其中,发生XX例病例的宿舍有XX间,XX例病例宿舍XX间,XX例病例宿舍XX间。XX. X %(XX/XX)教职工病例校内居住,XX. X %(XX/XX)校外居住。

(三)人群分布

男性罹患率XX. X %(XX/XX),女性罹患率XX. X %(XX/XX),男女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XX. X,P=XX. X),男/女性罹患率高于男/女性;发病人群年龄介于XX到XX岁之间,中位数为XX岁。

教职工罹患率XX. X %(XX/XX),学生罹患率XX. X %(XX/XX),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X. X %(XX/XX)。

厨工感染率XX. X %(XX/XX),其中隐性感染率XX.X %(XX/XX)。

五、相关危险因素调查

(一)食品卫生 1.餐饮供应单位概况

该校设有XX个饭堂和XX个商业街(包括餐饮店XX间)。

XX饭堂面积XX m2,分XX层,现有从业人员XX人;各功能分区XX,操作间配制XX,食品加工、售卖区域卫生状况XX,每天采用XX方式对餐具进行消毒。饭堂提供早、中、晚正餐,供餐品种主要为XX等食物,每餐就餐人次数约为XX。

商业街现有餐饮店XX间,从业人员XX名,主要提供XX 、XX、 XX等食品。

饭堂和商业街餐饮店近期员工因病缺勤以及出现腹泻、呕吐的调查结果为:XX。

2. 可疑就餐地点调查

为进一步探明是否存在食源性传播的可能,调查组对病例开展病例对照研究,选择XX月XX~XX日期间发病的XX名实验室确诊病例作为病例组,病例所在班级XX月XX日至今未出现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的学生XX名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在XX饭堂、商业街等XX个地点就餐比例之间的差异。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XXXX(见表3)。

表3 就餐地点多因素分析结果

就餐地点 XX饭堂 商 业 街 XX饭堂 病例(%)

对照(%)

OR

95%CI

3.可疑食物史调查

分析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可疑食物进食比例之间的差异。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XXXX(见表4)。

表4 可疑食物多因素分析结果

就餐地点 XX食品 XX食品 XX食品 4.厨工调查

包括厨工发病情况、接触其他病人情况、手部卫生情况、可疑食物加工环节等。

(二)水卫生情况

学院生活用水来自XX水厂和XXX水厂,其中XX饭堂和XX宿舍用水来自XX水厂,教学楼和XX宿舍用水来自XXX水厂。两水厂的自来水分别接入学院管网后,各自进入密封性较好的蓄水池,经二次加压处理后供应相应场所。学院在教师办公室、宿舍和学生宿舍提供桶装水。

1. XX水厂

XX水厂位于XX市XX县XX镇,主要供应XX市城区,覆盖人口约XX万。水源来自XX河,生产工艺按照XX等工序制水。

XX疾控中心对自XX月XX日以来该管网覆盖区域内有急性胃肠炎病例异常升高的情况调查结果为:XX;对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属XX间卫生站(XX村卫生站,XX卫生站,XX村卫生站)XX月XX~XX日期间就诊的急性胃肠炎病例进行搜索,结果为:XX。

2. 桶装水

学校的XX提供桶装水,桶装水系XX公司提供由其公司自行生产的XX牌饮用纯净水。该品牌桶装水主要供应XX、XXX等区域或单位。XX、XXX等区域或单位近期急性胃肠炎病例发病情况为:XX。

(三)环境卫生情况

教室、宿舍、食堂、厕所等场所及外周环境通风及清洁卫生现况,人口密度,洗手液或肥皂、洗手设施等配备及使用情况;场所被病例粪便、呕吐物污染情况,现场清洁消毒情况。

(四)个人防护

清洁人员在处理排泄物过程中是否有防护,清洁用品是否经常进行消毒;护病例(%)

对照(%)

OR

95%CI

理人员(老人院、孤儿院、医院等)在护理过程中是否穿着基本防护用品(口罩、手套等),并经常进行清洁消毒等。

六、实验室检测

XX月XX~XX日,XX疾控中心共采集病例粪便/肛拭子/呕吐物、饭堂及商业街厨工粪便/肛拭子/呕吐物、水样、环境涂抹拭子等样本XX份进行诺如病毒检测,检测结果诺如病毒核酸阳性XX份(阳性率XX . X %)。其中,病例粪便/肛拭子/呕吐物XX份,阳性XX份(XX . X %);厨工粪便/肛拭子/呕吐物XX份,阳性XX份(XX . X %);环境拭子XX份,阳性XX份(XX . X %);水样XX份,阳性XX份(XX . X %)。样本诺如病毒检测结果详见表5。

采集病例粪便/肛拭子/呕吐物XX份进行食物中毒常规致病菌检测,检测结果为:XX;采集水样XX份进行微生物指标检测,检测结果为:XX。样本常见致病菌和微生物检测结果详见表6。 序采样对象

1 病例 表5 XX学校疫情诺如病毒采样检测结果 采样 样品 阳性率

份数 阳性数 备

时间 类型 (%)

粪便/

肛拭子/呕吐物

粪便/

肛拭子/呕吐物

环境拭子 水样

2 3 厨工

4 5 6 7 饭堂环境 饭堂、宿舍末梢水、饮水机、桶装水

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

8 水样

序 号 1 2 表6 XX学校疫情采样常见致病菌和微生物检测结果

阳检测 采样 采样 样品 份阳性

性 备注

项目 对象 时间 类型 数 数

常规致病现症病例

粪便/

菌 肛拭

子/呕吐物

水样微生出厂水末 水样

物指标检梢水、二次测 供水、桶装水

七、结论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及病例临床表现,认为该疫情为一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XX为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存在XX传播,排除XX传播。主要依据如下:

(一)XX为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1. 本次疫情流行曲线呈现XX暴露特点。 2. 病例在XX期间XXXX。

3. 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XX是感染诺如病毒的危险因素。 4. 实验室检测结果发现:XXXX。 5. XXXX 6. XXXX

(二)排除XXXX传播 1. XXXX 2. XXXX

(三)存在XXXX传播 1. XXXX 2. XXXX

八、已开展的防控措施

(一)XXXX

(二)XXXX

九、趋势研判

根据目前疫情发展态势评估,该疫情已得到XX控制,且疫情仅局限于XXXX内;如果不能持续有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疫情可能会出现XXXX 。

十、工作建议

(一)XXXX;

(二)XXXX;

(三)XXXX。

(四)XXXX。

第二篇: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关于××县××镇××中学一起疑似流感的流行病学

调 查 报 告

××年6月12日17点20分,我中心疫情室接到××镇中心卫生院××同志电话报告:××中学八(5)班有疑似流感病例15例。接到电话后,疫情室立即将此信息报告给疾控中心主任××、卫计局副局长××、分管副主任××、急控科科长××。疾控中心决定由急控科科长××带队及相关流调人员前往调查处置。流调组于17点30分出发,21时到达现场,22时处置完毕,现将调查处理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县城北面,距县城138公里,东抵××镇,南与××镇接壤,西与××镇相邻,北与××镇相连,全镇面积176.7平方公里,有8个行政村、60个村民组,总人口:26354人,现有学校9所(其中:中学1所)。

××中学位于××镇××村××街上,共有学生××人,教师××人,共有三个年级××个班。其中:七(1)班有学生××人,七(2)班有学生××人,七(3)班有学生××人,七(4)班有学生××人,七(5)班有学生××人,七(6)班有学生××人,八(1)班有学生××人,八(2)班有学生××人,八(3)班有学生××人,八(4)班有学生××人,八(5)班有学生××人,九年级共××人。经现场调查,现有症状学生10名,均为八(5)班学生。发病年龄在14-16岁之间,以15岁组为高发,均以咳嗽、流涕、头痛、咽痛、扁桃体肿大、咽部充血、轻中度发热为主要表现,偶有高热,恶心,乏力等症状。

二、调查结果:

首发患者××、男、14岁、××中学八年级(5)班。家住××镇二××村××街上新区,于××年6月8日发病,主要症状为咳嗽、咽干、流涕,最高体温39.1℃,发病前未外出。截止6月12日类似病例增至10例。三间分布情况见表

1、表

2、表3。 表

1、发病时间分布表

发病时间 6月8日 6月9日 6月10日 6月11日 6月12日 发病数 构成比% 1 10

1 10

2 20

2 20

4 40

合计

10 100 表

2、发病年龄分布表 发病年龄 发病数 构成比% 14岁 2 20

15岁 7 70

16岁 1 10

合计 42 100 表

3、发病人群分布表

年 级 学生数 发病数 发病率%

三、流行病学特征

10例病例全部集中在八(5)班,其余班级均无发病情况,发病的10例学生中男生 6名,女生4名,男女构成比为1.5:1。

四、调查分析:

八(5)班

46 10 21.74

其余15个班

合计

××

0 0

××

×× 根据临床表现、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初步诊断流行性感冒(已采集现症病人咽拭子10份送往市CDC实验室,结果待定)。 引起本次流行的主要原因:

1、首例病人发病后未引起家长和老师的足够重视,加上近段时间气候很不稳定,也是流感的发病季节,传染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导致传播给其他学生。

2、该校通风条件较差,部份学生不爱户外活动。学习用品、日常用品、课桌及环境消毒达不到要求。

3、该学校多数学生都未接种过流感疫苗,学生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没有建立免疫屏障。

五、处理措施:

1、立即成立疫情领导小组和医疗救治组。

2、对现症学生进行对症隔离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病例集中的班级建议停课一周。

3、作好环境消杀工作,由卫生院派专人指导学校进行消杀,对患者的生活场所和就诊医院进行彻底消杀,每天至少两次以上,并作好记录,同时加强对教室、图书室(阅览室)教研室等学生和教职工,学习、工作、生活场所的卫生与通风,保持空气的流通,直至本次疫情结束。

4、每天观察是否有新发病例,由该校和卫生院负责人每天向疾控中心报告疫情的发展动态及疫情控制情况,监测到本次疫情结束;同时对辖区内其它学校进行主动监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5、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普及流感防病知识,倡导健康生活,科学洗手等卫生行为,提高广大学生、教职工对流感防治的正确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6、学校要落实好晨检制度,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发现类似的疫情要第一时间报告给卫生和教育行政部门。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县××镇中心卫生院 ××年6月12日

第三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撰写基本要求

现场调查报告,是一种全面的总结形式,与科学论文相比,它可能不够精辟和深入,方法学方面不够严谨,但是更加全面。由于现场调查的题材千差万别,因此现场调查报告的撰写要求也不尽相同。针对群发性疾病(如传染病暴发或流行)的调查,可能侧重于流行病学与统计学方法的综合应用;针对个案病例的调查,则可能侧重于对病例临床特征、检测结果的描述,以及逻辑推理在调查过程中的应用等。但不管是什么题材的调查报告,一些基本要求必须得到满足。

在此,总结经验,对现场调查报告所包涵的要素提出一些要求。根据不同题材调查工作的要求,其报告可能侧重于其中的某些要素,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完整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包括如下要素:

1.标题

2.前言(事件经过)

3.基本情况

4.核实诊断

5.流行特征(描述流行病学)

6.病因或流行因素推断、验证(分析流行病学)

7.防制措施与效果评价

8.问题与建议

9.调查小结

10.落款

一、标题

“标题”是现场调查报告内容的高度概括,必须简明扼要地向读者展示所做工作的主要成果。标题应该简练、准确,可包括时间、地点及主要调查内容等要素,有时可省略时间、地点相关信息,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标题的表达形式:“关于+地点+事件名+的调查报告”。但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标题常常有所变化,如“关于XXXX的调查报告”、“关于XXXX的评价报告”、“XXXX调查”等。

二、前言(事件经过)

“前言”部分主要对事件的发现、报告、调查经过进行简单概括。一般篇幅不宜太

长,200-500字即可。“前言”部分可包括以下内容:

1.本次现场调查的由来与背景、目的和意义,引出调查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2.简述发现事件的信息来源,包括接报及上报情况等。

2.交待事件发生经过,以及调查工作的任务来源(如下级请求或上级要求等)。

3.简述现场工作经过,包括调查的地点和时间、参加单位与人员、调查方法、调查工作经过、调查处理结论等。

三、基本情况(背景)

“基本情况”是对事件发生地的背景信息进行描述;此部分所包含的内容,应可对调查和分析结论起到支持作用,应避免提供与主体内容毫无关联的信息。一般来说,基本情况可包括如下内容:事件发生地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条件、人口构成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卫生服务机构、平时疾病流行情况或历史上该疾病在该地区流行状况、该地区有关的预防接种情况等。应重点说明与事件性质和原因有关的本底情况,如虫媒传染病应说明媒介种群、密度与变化情况,肠道传染病重点说明当地卫生状况,等。

四、核实诊断

针对传染病群体性事件的调查,首先要对疾病进行核实诊断,证实暴发或流行的存在。因此,该部分主要对疾病的临床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并展示。主要内容:

1.临床表现:描述病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上的分型及其特点。

2.辅助检查:各种临床辅助检查的结果。根据调查的病种,展示的辅助检查结果应各有侧重,如呼吸道传染病(如SARS)可重点展示肺部X线检查及肺部通气指标,胃肠道传染病应重点展示大便标本检查结果等。

3.主要诊断依据:一般参考各法定传染病的国家诊断标准。如果疾病无公认的诊断标准(如新发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的疾病),应列出病例定义和分级定义。

如果是新发传染病,则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应为调查工作重点,以便弄清疾病的特征,为诊断、治疗及防控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五、流行特征(描述流行病学)

针对一起群体性传染病事件,应将事件的真实面貌完整呈现,即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的应用。主要内容:

1.疾病流行强度:总发病数目、发病率、死亡率和死亡率等信息,以及事件的波及范围及人群等信息。

2.疾病流行特征:即“三间”分布----时间分布、地点分布、人群分布特征。

流行特点的描述,亦应有明确的目的,应可为下一步的病因推断(分析流行病学)相关工作所利用;如不能为分析流行病学服务,可不必事无巨细地展示所有资料信息。这一部分内容为调查报告的专业核心内容之一,应尽可能地用图表来表示,以求简单明了;在信息量较为丰富的情况下,应避免仅以大段文字来描述疾病的流行特征。另,图表制作应从实际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忌形式主义;图表制作时要简明扼要,应有序号、标题。制表要求重点突出、主谓分明、结构完整、有自明性;表内的标目排列要合理。

六、病因或流行因素的推断与验证(分析流行病学)

并非每一项调查均可以做分析流行病学的总结。如果调查设计与信息资料足以支持这一部分的分析,则该部分将是调查报告中最重要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

1.提出病因或流行因素假设:综合临床信息、流行病学特征等内容,提出病因或流行因素的假设。与前面的描述性内容无关、缺乏依据的假设,是不科学合理的假设,只能使人对本次调查的结论提出怀疑。

2.验证假设:根据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以及关联强度、剂量-反应关系等指标,对病因假设进行验证。

3.传染来源与相关因素调查结果的分析结论。除了流行病学方法的应用以外,逻辑推理思维也必不可少。

4.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病原学、免疫学检测结果,是确定病因的强有力的支持资料。

5.干预效应:如落实了干预措施,则干预效应可为病因推断提供进一步的支持。

6.病因判断:病因判断的结论;支持本病因结论的理由;排除其它可能原因的理由,等等。

七、防制措施与效果评价

流行病学调查、查因,是为了控制疾病而服务的;控制(干预)措施的落实,应与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开展。因此,完整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应包括防制措施与效果评价内容。要求如下:

1.描述各种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包括采取措施的时间、范围和对象等。

2.选择过程性指标进行描述,如疫苗接种率、传染源的隔离率等。

3.防制措施实施后,应对其防控效果作出评价,同时也是验证调查分析是否正确。如果效果不佳或发生续发病例,应说明原因,分析指出需要修正的控制措施。

4.已采取防制措施和即将采取防制措施分开描述。

八、问题与建议

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与教训,是提升调查工作意义的必需步骤。同时应提出针对性的工作建议,旨在减少今后类似事件的发生,或为今后类似事件的调查提供指导意见。要求如下:

1.存在问题及教训: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卫生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行阐述;对处理不当或效果有限的措施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总结经验:对疫情处理过程中所采取的成功或关键措施进行介绍。

3.提出建议:综合调查结果、流行因素分析及控制实践经验等内容,分析预测事件可能发展趋势,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包括开展进一步调查研究、尚需采取的对策方法等建议,以及预防今后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建议。建议要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九、调查小结

现场调查报告,是最为全面的一种业务总结形式。如果整个调查控制工作比较复杂,则报告内容可能冗长难读,因此可将主要结果与结论进行摘要小结,以方便参考。调查小结不一定是报告的必要组成部分,篇幅宜短,可为几行文字或一个段落。调查小结的内容可包括:调查报告的主要观点、最终结论、针对性建议等。

十、落款

报告的最后为“落款”,包括署名及日期。调查报告通常是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汇报,或向有关单位进行报告,因此其署名通常为直接负责本次调查的单位和主要流调、实验室检测、防制措施实施人员。

调查报告的末尾还应署上调查报告撰写的日期。

以上所列为调查报告的内容要素,并非调查报告固定提纲。调查报告的提纲,可以上述内容要素为依据,进行调整或修改;应根据调查目的及过程的不同,重点突出地展示调查成果。

一般情况下,包含事件经过、核实诊断、流行特征、病因分析、措施及效果、调查结论等几部分内容的调查报告,已属较为完善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第四篇: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08-2012)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最为多见。

其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典型临床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及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1周左右自愈,而少数重症病例可快速进展为神经系统疾病等致命性全身并发症,尤以与患儿感染EV71有关。

196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首次发现EV71,之后15年内该病毒在整个亚太地区迅速播散,按发病顺序依次为马来西亚、中国台湾、日本、新加坡、越南、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柬埔寨。 检索1995年1月1日-2013年6月30日期间PebMed上手足口病相关信息,发现所有相关文献仅为描述性报道,很少有报道考虑发病地域因素、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或分析发病季节。 中国2007和2008年年初分别爆发了几起手足口病疫情,随即启动紧急应对策略,于2008年5月建立国家手足口病强化监察体系。为了解国内手足口病流行病学情况,中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传染病监测预警重点实验室余宏杰博士等开展相关研究。

该研究重点对2008-2012年国内手足口病发病年龄、季节、地域等特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该传染病的疫苗接种等干预措施积累参考数据。该报告发表在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杂志上。现将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2008年1月1日-5月1日,国内所有手足口病确诊及疑似病例以自愿原则上报给位于北京的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但是,自2008年5月2日开始,国家法定上报手足口病病例,于是中国手足口病强化监察体系应运而生。

监察体系中对病例进行分类、分型管理:手、足、口腔或臀部等部位出现小疱疹,合并或不合并发热症状的患儿,定义为手足口病疑似病例。

通过RT-PCR或病毒分离方法对疑似病例获取肠道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证据(包括EV7

1、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类型),定义为手足口病确诊病例。

若患儿出现任何神经系统并发症(如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急性弛缓性麻痹或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或心肺并发症(如肺水肿、肺出血或心肺功能衰竭),归类为手足口病重症患者,其余则为轻症病例。

研究人员针对2008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上报给国家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手足口病病例中,调取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数据,按照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实验室证据情况以及感染肠道病毒类型进行分层,分析所纳入病例资料的气候、地域和人口基本资料统计信息。

研究共纳入7200092例手足口病登记信息,2010-2012年期间该病年发病率为1.2例/1000人-年;其中,267942例(3.7%)为经实验室证据确诊病例,2457例(0.03%)死亡。 12-23个月龄儿童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2012年期间该年龄组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8.2例/1000人-年、1.5例/1000人-年。5岁以下男童发病可能性是同年龄组女孩的1.6倍。

2008-12年国内手足口病疑似/确诊病例年龄分布与临床严重程度

统计发现,患儿从发病到确诊、从发病至死亡以及从确诊到死亡的中位持续时间分别为1.5天、3.5天和0.5天。发生心肺或神经系统合并症患儿绝对值例数为82486例(1.1%),其中2457例病情极重导致死亡(在重症中所占比例3.0%)。1737例经实验室确诊且死亡病例中,1617例(93%)与EV71感染有关。

国内实验室确诊手足口病严重程度不同组感染肠道病毒比例情况

虽然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时间和流行周期随地区所处纬度不同有很大的差异,但总体看来该病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气候温暖的时期。

国内发病集中时间在南、北两地有所不同:每年6月是中国北方手足口病的高发期,而南方地区在5月到

9、10月期间几乎半年时间均高发。

季节性差异与当地降水量、日照时间、温度和气压有关,但是单一气候因素不足以解释全国手足口病发病季节复杂性。基于季节因素的发病地理差异性与气候、人口因素呈不显著相关。

2008-2012年国内不同省份手足口病监测数据热点图:图A显示每周手足口病疑似和确诊病例上报情况时间轴,通过年发病数进行标化;图B显示手足口病季节分布情况,记录2008-2012年期间每周发病比例中位值绘图;A图和B图地区按照纵坐标从上到下示意由北方到南方;图C显示手足口病每周发病数

国内手足口病发病周期和高峰时间分布图:A图从浅红到深红显示发病幅度;B图突出显示半年发病活跃性,用半年周期发病幅度除以全年周期发病幅度+半年周期发病幅度所得比值来衡量,浅绿显示全年疾病流行较强,深绿显示半年期发病较为活跃;C图显示手足口病每年发病高峰持续时间,从浅蓝到深蓝显示周数时间长短。 该研究是目前以人群为基础开展的手足口病相关规模最大的一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国内EV7

1、CV-A16及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引发的手足口病发病和死亡率,对5岁以下儿童产生不同程度地影响;其中,低龄、感染EV71以及生活在农村地区是发生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

总体上,该研究为佐证优先给予EV71疫苗以及优化地区接种时机,提供了强有力的、基于人群的全国性数据证据;此外,这项研究结果还可作为与未来干预后相对比的疫苗接种前基线数据资料;鉴于该病在亚太地区发病逐年上升趋势,有必要针对相关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免疫情况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第五篇:尘肺死亡病例流行病学调查

探讨长沙市尘肺病死亡病例的分布以及死亡原因等流行病学特点,为尘肺病防治提供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1956-2010年尘肺报告死亡病例,按不同年代、不同死亡年龄、死亡原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长沙市累计报告尘肺死亡病例690例,病死率为18.70%;病死率居前3位的尘肺是:矽肺、陶工尘肺、煤工尘肺;引起尘肺病例死亡的前5位原因:肺结核、慢性呼吸衰竭、肺心病、肺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最小死亡年龄24.12岁,最大死亡年龄85.16岁,平均死亡年龄59.86岁。结论

预防尘肺病并发症,系统治疗肺结核病、控制肺部感染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延长尘肺患者寿命,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措施。

尘肺病是粉尘暴露人群较为常见的职业病。其基本病理改变是肺间质纤维化,肺组织及淋巴结形成分散的或融合的纤维结节。尘肺患者易并发肺结核、肺部感染、气胸和肺心病。文献报道尘肺并发其他疾病是引起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3],临床上以并发症多、病程进展快、死亡率高为其特点。既往尘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肺结核、肺部感染、慢性肺心病和恶性肿瘤为尘肺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探讨尘肺病死亡原因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尘肺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长沙市1956-2010年期间报告的690例尘肺死亡病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并对其根本死因、死亡年龄、尘肺种类与死因构成等进行了初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病例资料为长沙市1956-2010全市尘肺病死亡报告病例,累计690例,其中男性470例(68.12%);女性220例(31.88%)。 1.2 方法

1.2.1尘肺病例调查

按全国尘肺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制定个案调查表,对历年来全部确诊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核实患者的基本资料。

1.2.2 死亡病例调查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历年来尘肺死亡病例的死因进行调查,根本死因的判断主要是依据患者的病史资料、医院诊断证明及死亡证明,按卫生部尘肺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进行分类统计。

1.2.3 尘肺病数据库

将尘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输入计算机,建立尘肺病数据库,并每年进行更新和活化管理,确保数据库信息准确可靠。

1.3 统计方法

将尘肺病数据库资料,经Excel导出,用spss17.0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尘肺根本死因构成

经统计分析尘肺病死亡原因共计有22项,经合并为下列8项进一步统计分析。由表1可见, 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是:肺结核、慢性呼吸衰竭、尘肺病、肺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肺结核死因居第1位,计198例,占28.4%,且期别增加,死于肺结核的比例增大。尘肺不同期别间的死因构成有统计学差异(P=0.001)。

2.2 尘肺种类别死因构成

690例死亡病例中,矽肺死亡病例数最多,合计499例,占死亡病例72.3%、陶工尘肺死亡95例,占13.8%、煤工尘肺死亡41例,占6.0%,居前3位。肺结核死亡居前3位的是矽肺、陶工尘肺、煤工尘肺。矽肺主要死因是肺结核(166/499,33.27%),陶工尘肺主要死因是肺部肿瘤和其他肿瘤(31/95,32.63%)。煤工尘肺主要死因是慢性呼吸衰竭(12/41,29.26%)(表2)。

2.3 死亡年龄分析

690例尘肺死亡病例中,患者最小死亡年龄24.12岁,最大死亡年龄85.16岁,平均死亡年龄59.86岁。Ⅰ期尘肺平均死亡年龄62.12,Ⅱ期尘肺平均死亡年龄60岁,Ⅲ期尘肺平均死亡年龄54.18。不同期别组间平均死亡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秩和H=39.317,P=0.001)。尘肺期别越高其死亡年龄越小(表3)。不同死因组间平均死亡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53.607,P=0.001)(表4)。

2.4 死亡病例及分布

全市诊断各期尘肺3689例,其中I期尘肺2536人(68.74%),II期尘肺872人(23.64%),III期尘肺281人(7.62%)。截止到 2010年底,尘肺累计死亡690例,病死率为18.70%。全市尘肺病基本类型主要是矽肺、煤工尘肺和陶工尘肺。从死亡病例分析,矽肺死亡499例,病死率13.53%,陶工尘肺死亡95例,病死率2.58%,煤工尘肺死亡41例,病死率1.11%,矽肺病死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类尘肺的病死率(P=0.001)(表5)。

2.5 尘肺并发肺结核

总数3689例尘肺病,有970例并发肺结核,并发率26.29 %, 从尘肺的期别来看,肺结核并发率分别为18.89%、35.32 %和65.12%。尘肺期别越高,其肺结核并发率越高。(P=0.000)(表6)。

3讨论

3.1尘肺病根本死因分析

本文通过对长沙市1956~2010年尘肺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全市共有各种尘肺3689例,其中累积死亡病例690例,病死率18.7%。从尘肺病根本死因分析,顺位前5位依次是:肺结核(28.4%)、慢性呼吸衰竭(18.7%)、尘肺病(13.8%)、肺肿瘤(10.1%)和心脑血管疾病(8.7%),共计550例,约占全部死亡患者构成比的80 %。肺结核为尘肺病主要死因。从死亡年龄分析,尘肺病最小死亡年龄24.12岁,最大死亡年龄85.12岁,平均死亡年龄59.86岁。从死亡病例病种分析,位居前3位的是矽肺、陶工尘肺、煤工尘肺,占总死亡病例的92.02%,矽肺病死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类尘肺。

3.2尘肺并发症是造成尘肺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尘肺病并发症不但促使尘肺病情进展、恶化,影响预后,而且也是造成尘肺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3]。文献报道尘肺患者易发生肺结核、肺部感染、肺气肿和肺心病等并发症[1-7]。尘肺患者是肺结核易感者,尘肺与肺结核相互促进[4] ,临床上多为纤维干酪性和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不易治愈。本组病例中,肺结核合并率为26. 29%,而Ⅲ期最高达65.12%,说明肺结核是尘肺病严重的并发症 ,也是尘肺患者生存的最大威胁。因此,预防治肺结核,对降低病死率,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活质量都是十分重要的。尘肺合并肺部感染也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尘肺患者肺间质广泛纤维化,常常合并肺部感染,肺部反复感染进一步使肺组织纤维化加剧,而出现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尘肺病晚期因肺组织广泛纤维化和肺气肿,肺部毛细血管床受到严重破坏,引起肺循环阻力增高和肺动脉高压,并由于肺气肿累及大量肺泡影响肺组织气体交换,使心脏负担加重,导致肺心病发病率明显提高,从而导呼吸衰竭和肺心病死亡率增高。文献报道肺心病可诱发急性和慢性呼吸衰竭[6]。因此 ,预防慢性肺部感染、慢性肺部疾病,防治及控制肺心病的发生发展 ,是延长病程和降低尘肺患者死亡率的措施之一。而控制肺部感染,是预防肺心病的关键措施。

3.3尘肺与肿瘤的关系

国际癌症中心于1997年将游离二氧化硅划分为肯定致癌物,认为矽尘暴露会导致肺癌。本组病例研究显示,690例尘肺死亡病例中死于肿瘤的106例,占15.36%,其中死于肺部肿瘤的70例(10.1%),其他肿瘤的36例(5.2%),位列死因构成比第 3位,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6]。有人认为影响陶瓷工人寿命的主要疾病为恶性肿瘤,其标化死亡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8]。研究显示,陶瓷行业中陶工尘肺肺癌死亡率高,可能与陶瓷粉尘含游离二氧化硅和多环芳烃等化学物有关。本组研究中,95例陶工尘肺死亡病例中死于肿瘤的22例,占23.15%,其中死于肺部肿瘤的13例,其他肿瘤的9例。尘肺合并肺癌是一个危险因素 ,文献报告发生肺癌的危险性为一般人群的 2.5倍以上[9]。结果提示,尘肺与肿瘤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4.参考文献

[1] 张华泉,洪欣.324例矽肺患者死因[J].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5):187-188. [2] 赖纯米,高云,杨明林,等.云南省1950至2000年尘肺死亡病例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5, 26(4):227-22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国尘肺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资料集(1949~1986 )[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 [4] 陈卫红.尘肺防制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6,24(9):513. [5] 冀荷香,李力,何洁,等.135例新发尘肺病例职业流行病学分析[J].国际呼吸杂志,2007,27(15):1199-1200. [6] 霍健伟 ,李宝平 ,曾庆玉 ,等.煤工尘肺 853例的死因分析[J]. 职业与健康, 2009, 25 (1):24-26. [7] 阴旅宁,郭梅,邱乐平.自贡市1962-2008年尘肺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2)2251-2252. [8] 张小康,祝笑敏,戴启瓷,等.景德镇瓷厂工人死因分析[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08,34(5):291-295. [9] 李连.二氧化硅、矽肺与肺癌病因分析[J].中国厂矿医学,2001,14(2):165-167.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