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的问题及对策
服务于公益事业的志愿者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根据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 志愿者也逐渐成为中国文明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 他们构成了一个不受法律驱使和个人利益影响的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福利、促进社会发展的团体。同时在助残方面, 随着我国各级政府对残疾人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的不断提高完善, 残疾人在基本生活方面的困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包括教育、就业、康复、医疗卫生、社会参与等, 但在各方面还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问题, 而大学生助残志愿者队伍的壮大恰好为我国助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我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新时期社会转型的复杂社会环境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发展变化, 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状况从总体上来说是上升的、前进的, 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相应的进步与成就, 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起步晚, 而且发展也不够成熟, 在许多方面仍存在着不足之处, 如何规范和引导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健康发展以及成为我国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1]
一、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问题
首先, 大学生助残志愿者没有树立科学的助残服务理念, 加上当今社会中急功近利不正之风的影响, 就会使许多大学生参与助残志愿服务的活动动机发生歪曲, 一旦他们的目的达成, 那么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也会随之减弱。志愿者们没有在对助残服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下加入这个服务行列, 对服务形式内容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刻, 有些志愿者只是片面地同情残疾人的生活状况, 认为这是慈善的举动, 把助残看成是对残疾人群体简单的物质关怀, 这样就无法满足残疾人们的实际需求。并且在这个缺乏创新意识的时代, 需要助残服务形式的创新与改善, 改变原来单一的、固定的模式。当今大学生受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 缺乏创新服务精神, 各大志愿服务组织对大学生的管理和协调也不够, 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培训, 因此参加助残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自身素质也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其次, 我国目前的助残志愿服务还缺乏健全的制度性保障, 仅有少部分地区通过了青少年志愿服务条例。这样一来就导致志愿者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权利和义务不够明确, 志愿者们很少有能够获得专业培训和指导的机会, 在工作中也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因此只有将志愿服务内容纳入相关的法律体系中才能在志愿者们投身于助残事业的同时能够不造成其基本利益的损失, 同时也能让志愿活动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为, 使志愿者的队伍更加壮大并得到更科学专业的发展。
最后就是志愿服务的资金问题, 资金短缺是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经费来源较单一, 缺乏主动向社会和企业募集志愿服务所需资金的观念和能力, 资金使用上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 从而制约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目前为止不仅是助残志愿活动, 其他一系列服务的资金来源都并不是非常稳定, 在今后的志愿服务活动中, 应该更加倾向于设立活动的专项基金, 为未来的活动资金打好基础, 同时也可以给我们的残疾人服务对象提供更长久的帮助和保障。
二、解决对策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 志愿助残服务乱象层出, 这其中也包括大学生志愿服务, 究其原因是体制的不健全, 政府或许可以从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这个着力点有所作为。这其中, 建立相应的配套的法律法规规范助残行为是第一要务, 保障大学生志愿者没有后顾之忧, 保证残疾人群体真正得到国家的帮助, 现实社会中残疾人群体遭遇歧和不公平对待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的, 残疾人就业的歧视, 残疾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等, 法律的出台呼之欲出。再者, 完善财政拨款帮扶残疾人群体的相应财税政策, 当下各高校缺乏大学生助残的帮扶资金, 且高校申请渠道匮乏, 国家的财政政策应该要考虑到这一块的实际情况并有所倾斜, 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工资少的可怜, 基本的生活不能保证, 残疾人学校的老师更像是做着慈善支教, 不仅仅个人的生活很难保证, 残疾人孩子学习的基础设施也无法落实, 很多教学用具, 教学模型等都是一届一届重复使用, 一些已经不能正常使用, 残疾人孩子得不到基本的教育资源。国家应该尽快完善财政扶持政策, 呼吁社会团体, 公益组织, 企业更多的捐赠, 这样, 大学生助残才不会轻易因为资金缺乏而夭折。最后, 建立培训制度尤为重要, 目前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以及帮扶方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 很多志愿者抱着志愿活动就是买点东西看看老人孩子残疾人的心态, 意识不到志愿服务的任重道远与长期性, 在校大学生, 很多就是一时兴起, 在社团的带领之下, 做着无关痛痒的志愿服务, 倒不是这些志愿者的出发点有错, 而是缺乏一个较深层面的认识, 举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 人人都知道闯红灯是不对的, 但仍然有人闯红灯, 也许大部分志愿者知道志愿服务的长期性复杂性方法性, 但是就是不会做或是不想做, 这时就需要从宏观上做好培训工作了, 宣传册的发放, 志愿者队伍的筛选等等, 让每一个志愿者真正从心里到行为都很纯粹。
从创新的角度来看, 这里想阐述几点想法。一是发挥高校团组织力量, 搭建社区平台。我们知道, 高校团组织在大学生志愿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与规范作用, 由高校牵头, 开展大学生志愿者与社区、特殊学校、残疾人服务机构的共建项目, 形成“高校投入———大学生服务———社区支持”的新型三部曲模式, 做到有头有尾, 最大程度的保证大学生志愿者的助残服务发挥实际作用, 避免拳头打在棉花上。这一举措一来有利于规范大学生志愿者的助残行为。比如南京工业大学与其所在浦口区多个特殊学校, 非政府组织, 养老院等结成固定的共建单位, 输送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帮扶残疾人群体,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二来可以打造“高校———社区”文化圈, 鼓励大学生深入社区, 深入基层工作,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个新的出路。“二是积极利用网络媒体, 促进志愿者团体交流。如今是互联网时代, 助残志愿服务也要跟得上时代潮流, 借鉴新媒体诸如微信、微博等在线上形成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的交流板块,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有力的团结了分散的大学生志愿者, 使其在线上具有组织性, 也在广大群众和志愿者中间打开了一个交流的窗口, 在这个窗口里, 志愿者可以互相分享和学习服务经验, 高校可以借助平台做线上的服务培训与宣传, 残障人士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志愿服务的内容和进度。也许不久后的某个残疾人士孤身一人在家需要帮助, 打开微信一个语音, 我们可爱的大学生志愿者就来到了他的身边。”
助残志愿更科学合理的实现还需要我们采取各种有力措施, 在社会中营造一种助残氛围, 加强人们对助残事业的理解和认同, 使之愿意投身于此, 同时也要积极争取广大政府和组织的支持。不论是面对智力障碍类特殊人群, 还是肢体残疾类特殊人群, 志愿者都应该合理地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在志愿服务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防止管理体制的长期无序带来的困境, 只有不断地参与具体的服务活动, 增加实践经验, 才能更好地反思理念上的不足, 为未来的助残服务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众所周知, 我国的人口规模较大, 由于历史遗留等原因, 我国社会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不容忽视, 如何最大限度的在衣食住行各方面改善残疾人群体的生活质量是个重要的议题, 这其中, 大学生志愿者的帮扶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同时大学生志愿帮扶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大学生志愿者助残服务的问题以及探讨可行的改善方法, 以促进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的规范化, 让残疾人群体真正受益。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理念,完善体制,高校=社区联动
参考文献
[1] 马蔓蔓.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 2013.
[2] 赵晶.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模式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