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殷祖成教授的事迹材料(精选)

殷祖成教授的事迹材料(精选)

殷祖成教授的事迹材料第一篇:殷祖成教授的事迹材料殷祖成教授的事迹材料殷祖成教授的事迹材料(自述体)殷祖成同志从大学本科毕业56年以来,一直在农村与基层精神病院执着、坚守、奋斗在精神科专业岗位上,在艰苦、简陋的单位里一生不懈从事临床工作,为精。

殷祖成教授的事迹材料

第一篇:殷祖成教授的事迹材料

殷祖成教授的事迹材料

殷祖成教授的事迹材料(自述体)

殷祖成同志从大学本科毕业56年以来,一直在农村与基层精神病院执着、坚守、奋斗在精神科专业岗位上,在艰苦、简陋的单位里一生不懈从事临床工作,为精神病人服务,尽力的创造条件开展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

(一)扎根边疆基层,挚爱精神科专业

参加工作以来,从未离开精神科岗位,坚持出诊与查房,即使担任院长也是如此。文革期间巡回医疗一年,在集贤县农村一破庙内设置病房收治病人,下放到富裕县21年,开始利用破旧房茬参与创建了一所精神病院,亲自捡砖、拉砖、当建筑工人盖房,居住在四面透风的草房里,二次煤烟中毒,建院劳动中下肢骨折均未动摇为农村精神病人服务的信念,一生中从无跳槽转科的想法,深深地热爱着精神科事业。工作中尽心尽力同情善待病人,从不歧视与粗暴,待病人如兄妹与子女,深得病人与家属的好评,至今仍有多年前的病人与之联系。下放工作期间为病人喂水喂饭,洗头洗澡,甚为重症女病人洗内裤,垫月经纸,抓虱子,为病房露天厕所刨冻粪,头发与身上沾满了粪块,为病房烧火墙、火炕,夜间值班时虱子、跳蚤爬身上,有时被病人打骂,一次险被病人掐昏,数次为病人献血。多年来坚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苦练专业本领,至今年过七旬,仍每天阅读书刊,记笔记,了解国内外专业动态,定期讲课、带教年轻医生,帮助解决临 1

床上的疑难问题,其学生中遍及不少省市,不少人成为本单位技术骨干与大学教授。

(二)钻研业务,创造条件开展临床科研

多年来坚持结合临床,总结经验与教训,在基层利用有限条件创造性的开展临床总结与科研,有50余篇论文发表在杂志与东北三省、本省学术会议。上世纪60年代初对“分裂症复发病人的157例”进行了分析,报告了“呋喃西林中毒性精神障碍”,“住院精神病人死亡病例分析”,“冬眠灵引起白细胞缺乏死亡病例”,1960年在本地名老中医指导下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发表在东北三省会议上,60年代根据所在单位条件开展了分裂症自身血清皮内试验、尿色氨酸试验、1000例病人血型分析,当时在东北属首创,少见病例报告了一组感应性精神病与家族性精神分裂症,在边缘学科领域,首次报告了抗狂犬病疫苗引起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精神科中的散发性脑炎与结核性脑膜炎,以上均在黑龙江医学杂志上发表,又在东北地区提出精神药物遗传学的问题引起极大反响。

上世纪70年代,深入到讷河县农村进行精神病学流行病学调查,其数据被吸收到国家医学百科全书精神科分册一书中。

1981年编著“癫痫防治”一书近10万字,由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4年被卫生部派遣随同沈渔邨教授、夏镇夷教授等去夏威夷参加东西方中心召开的“儿童社会化与精神卫生”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家庭结构与独生子女的自我意识”,后又去东京参加学术会议。

2

1991年与娄焕明教授合作论文在全国第三届医学心理学学术会议上发表。

多年来,指导年轻医生开展科研,甘做铺路石,如指导李荐中医生(现为齐齐哈尔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院长、教授)开展“性变态的研究”,等等。

(三)在大学与兄弟医院讲课、办培训班培养专业人才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虽身在基层,因声望所及,应聘承担了齐齐哈尔医学院部分精神科教学任务或不定期讲学,所参与培养的毕业生现已活跃在全国不少省市。

工作以来组织举办或参与了多届省脑电学习班、地市西学中班、神经科学习班、护士长学习班与农村医生学习班的讲课任务。上世纪80年代,在县精神病院任院长期间举办了二届国家承认学历的护士中专班,专门培养了正规的精神科男护士。举办了护士进修班数届。文革期间顶着压力,克服困难,在富裕县一家小医院内举办了全省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当时颇为少见。

多年来多次为省内民政部门办的精神病院讲课,为哈市普宁医院、二道湾精神病院,尤为昂昂溪精神病院坚持了十年之久,至今每月一次的讲课与临床查房,培养了大批的精神科临床医生。

被大庆三院聘为客座主任医师,曾去讲课与交流。

多次在市广播电台、市电视台作精神卫生普及讲座。

(四)参与与指导全省司法精神病鉴定,提高鉴定水平与质量

多年至今参与本院司法精神病鉴定工作,自1982年起从创始至 3

今参加省公安厅、现为省司法厅组织的全省司法鉴定专家组参与疑难、重大案件鉴定工作,其中有的是中央领导与部门关注批示过的案例,起到了关键作用。十多年来,每年都在全省鉴定人员培训班和学术会议上作讲座与发表论文1—2篇,经常应邀到兄弟精神病院或电话联系协助解决疑难案例的鉴定,还参与省司法厅组织的每年一次到省内10个鉴定单位的工作检查评比指导,为全省鉴定工作质量的提高作出了努力。

(五)搞好医院管理,多年来退而不休发挥余热

担任院长期间对本单位多项工作均以患者至上,改善医院环境,努力为病人服务,以提高医疗质量为根本,选送医生去外地进修、学习,组织业务与外文学习,加强医院管理,上世纪70—80年代在农村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开展了脑电、B超、应用新药,创造条件开展新疗法,建立了神经科病房,有的年头,医院被评为先进单位。尤其有几年在职工领一半工资人心不稳时,仍鼓励大家共同坚守在岗位上。现年龄已年届八旬,由于领导信任,病人的需要,群众期待仍回聘在本单位发挥余热。

2015年3月

第二篇:学习何祖成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莲城中心学校

何加富 2018年8月29日,我们学校组织学习了何祖成同志个人先进事迹文件:“他是一名大学生村官,有着一腔热血和抱负,在广袤的农村大地放飞激情与梦想;他是一名普通的乡镇干部,扎根基层,敢挑重担,一心为民谋福祉;他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不忘初心,勇于奉献,用生命演绎人间真情大爱,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理想与信念……”

何祖成用短暂的一生,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了人间真情大爱。他恪尽职守,任劳任怨,为人民、为党、为社会服务无怨无悔;他风趣幽默,热心助人,是领导和同事眼中的好兄弟;他重情重义,敢于担当,是父母妻儿心中的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

通过学习何祖成同志的先进事迹,今后我要做一名问心无愧的老师:

(一)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努力做到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不图虚名,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把自己的任务落到实处。

(二)作为一名教师,应多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关注学生的诉求,增进同学生之间的感情。党的群众立场是真心为群众着想,而教师的教授对象是学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教授知识外还应该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问题。

(三)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做到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根据课程标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创新。同时,要注重教书育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要默默地学习,默默地工作,默默地奉献。把真情、大爱留给学生——这样,才会感觉到“问心无愧 ”。

第三篇:青岛理工大学郭峰教授事迹材料

一心育人与教书 不知名利为何物

--青岛理工大学郭峰教授事迹材料

1994年,在担任本科生班主任时,一名家境困难的学生父亲病逝,他当即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200元给学生以解燃眉之急;

2003年,他婉言谢绝了日本九州工业大学摩擦学会会长的邀请,毅然回到了自己母校--青岛理工大学。凭着感恩母校、反哺青岛的满腔激情和过硬的科研能力,一年内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2005年香港特区的资助基金(CERG);

虽年仅44岁,他可是名声在外的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青岛市第五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兼任山东省高校摩擦学与先进表面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摩擦学杂志《FRCITION》编委,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理事,摩擦学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从教20多年来,他只知潜心教书育人,只知专心培养学生的“三力”:对于科学现象的判断能力,对于外界诱惑的抗干扰能力,以及持之以恒追求科学真理的毅力;却从来不知名利为何物;

他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乐于奉献,为学校的学科建设、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内外学术界和教育界中享有较高威信。2012年荣获青岛市自然科学一等奖、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他就是青岛理工大学教授、博导,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郭峰。

真情汗水洒讲台 敬业无悔心不改

郭峰虽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却一直工作在本科教学第一线,且勇于改革。他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特别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最新前沿知识的教授,鼓励学生将课程学习和未来的职业规划相联系。连续7年,他承担本科测控专业的《工程光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过程中,通过提纲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摆脱知识获取的单一性和依赖性,通过教科书、网络和文献等多种方式自觉地获取本课程的知识;通过讨论式教学,建立主动性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学中,他总是把最前沿知识介绍给学生,鼓励学生查阅学科最新文献,如光学中负折射率材料的发展和隐身技术等,有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采用音像结合的英文教学,效果很好。通过课题作业,锻炼学生的团队和协做精神;针对光学中一些较为抽象的章节,如像差等,他编写了模拟教学软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郭峰教学中最突出的特色是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中。在《工程光学》教学中,利用科研项目的测量系统,为本科生增开了教学实验。因材施教,以兴趣为先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工程或技术应用使学生去体会课程学习的价值。他在自己的摩擦学实验室设立了本科生研究助理制度,每年招募对实验室工作感兴趣的同学,让他们在实验室中开展技术性和初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好效果:有2人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1人在香港城市大学任助理研究员。2008级学生车强设计的“油膜光学测量系统”,已取得多项科研成果。他非常强调创新,他精心钻研创新大赛项目,在学校组织学生全员参与,精心挑选并培训学生。他指导的“汽车误断制动安全保护系统”获得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二等奖。

郭峰始终认为本科毕业设计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大学期间对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最好的训练。在选题方面,所准备题目全部来自企业和科研项目的具体问题。倡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提前进入毕业设计环节,使得学生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设计或论文。学生开始毕业设计时,他会与学生在题目选择方面花费大量时间。在设计过程中严格管理,指导精益求精,同学生一起工作。 他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设计“点接触弹流润滑薄膜厚度测量仪”获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常明升,2008), 本科生毕业论文“润滑油膜厚度数字化测量系统” 获青岛理工大学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车强,2011)。他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基于LabVIEW的电磁能量转换模块的寿命测试系统”已经应用于青岛澳格纳电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刘秀芝,2012)。

不计名利育新人 学术人格至真纯

在研究生指导方面,郭峰强调原始创新,成效显著。他不受当今某些浮躁的学术风气的干扰,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研究氛围。无论在国内或国外,他时刻保持与学生零距离的接触,坚持对学生严格要求。对学生的论文,一字一句的修改;对学生的举止,一言一行的指点。郭峰自己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从不弄虚作假,以踏实、诚实和纯净的心态对待学术。他为了学生的一个细微的数据,往往夜以继日反复验证数日,同一个数据的得出至少重复三次。郭峰教授坚持以开放的态度指导学生,他认为学生培养的成功与否,学生自身的提高是最重要的标准,而不是以为老师创造出多少论文为标准。

郭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只要在挫折面前埋下头、咬牙坚持过去,永不言败总会成功!”在他的教诲和熏陶下,多个学生的论文在国内获奖,其中不少学生追随他的足迹,投入到前沿科技研究的事业中。他指导的博士研究生2人次在国际学术会议获奖(2011:杨淑燕,第六届中国摩擦学国际会议最佳报告奖; 2008:栗心明, 第五届中国摩擦学国际会议最佳海报报告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1人获评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作者:付忠学),多人在学期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申报发明专利。

他还强调研究生国际视野的培养,与法国、香港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紧密的学术合作,进行研究生的互派。

自主创新倾热血 科研执着结硕果

郭峰在摩擦学方面的科研成果突出,公开发表研究论文85篇,其中SCI英文论文37篇。在润滑薄膜测量系统方面获发明专利2项,另有4项在实审中。在国内外摩擦学学术会议完成邀请报告3次,大会特邀报告1次。研究成果获得2012年青岛市自然科学一等奖,负责的国家基金项目2006年获基金委机械学科优秀进展项目(全国排名第四),获2011年英国工程摩擦学杂志年度最优论文奖(此奖每年只评1篇,且是我国摩擦学界首次获此奖励)。

作为课题负责人,他承担的主要项目包括:“973”子课题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与香港城市大学摩擦学研究组合作申请香港研究资助局研究基金项目4项。

在青岛理工大学他建立了薄膜润滑实验室,进行摩擦学的研究及专业人才培养,同日本九州工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台湾虎尾科技大学开展了多项合作研究,共同进行研究生培养。研究成果获青岛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次,山东省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1次,所负责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机械学科优秀进展项目1次;取得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润滑薄膜测量技术,申请中国发明专利5项,其中2项已获授权。所研制的实验测量系统已经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台湾精英科技有限公司(SENSE TEK CO.,LTD)等多个研究组应用。2010年应台湾虎尾科技大学邀请,对该校进行了学术访问并介绍了最新研究进展。

他在研究中发现的弹流润滑入口凹陷的现象,被国际摩擦学杂志的匿名评审专家认为是“是原创性的”、“给出了人们期待的有关光弹流领域的新的理论思考”。法国INSA-Lyon的Vergn研究组、日本九州大学的Yagi等都在此基础上展开了研究。他近期研发的面接触润滑油膜测量系统,得到了日本摩擦学会前会长兼田教授的高度赞扬:“你的系统机理完美,敬佩你的能力……”。清华大学雒建斌院士和捷克布尔诺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本测量系统为摩擦学的研究提供了新手段。现在这套系统已在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及台湾精英科技得到了应用。

他还在青岛理工大学摩擦学实验室建设中作出了突出贡献--自主研发几个系列的薄膜润滑测量系统,做出了非常有特色的成果;同时建立了先进的摩擦学实验平台,新增了UMT摩擦磨损测量系统,表面形貌仪器,AFM等研究设备,总值约980万元;并且初步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研究队伍。借助政策,引进了不同学科背景的留学归国人员4名,建立了12人的研究团队。研究方向由原来单一的弹流润滑发展为摩擦化学、材料摩擦学及摩擦学测试等多个交叉学科方向。近年来,该团队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1项,发表SCI论120余篇。与众多机械企业如四方车辆研究所、通用五菱等诸多企业建立了紧密的科研合作。在对外术交流方面,先后和法国INSA Lyon、香港城市大学、日本九州大学和兰州物化所等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今年,和清华大学一起承办了摩擦学前沿研讨会;并在2012年中国青年摩擦学大会获得优秀组织奖,取得2013年中国青年摩擦学大会的承办权。

这就是郭峰教授,一个默默奉献的普通的人民教师;虽平凡,却用智慧和青春描绘着祖国美好的未来;虽清贫,却用双手托举着祖国富强的明天!

第四篇:聊城大学“泰山学者”胡卫生教授事迹材料

胡卫生,男,汉族,1964年9月出生,博士,聊城大学“泰山学者特聘教授”,聊城大学“泰山学者”胡卫生教授事迹材料。

胡卫生主持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全光通信试验网”,填补了我国该项技术空白。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个异构自动交换光网络试验平台,也是国际上第一个异构环境的自动交换光网系统,并在顶级国际光通信会议上(ECOC2003)做特邀报告。参加“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重大工程总体组,负责光网和统一网管工作,获2002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他还担任国家863计划“高性能宽带信息网”重大专项总体组专家,同时参加长三角高性能宽带信息网专项计划。

胡卫生还获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称号。

事迹详细资料

胡卫生教授,短短的板刷头,娃娃脸上架着一副宽大的眼镜,笑起来格外的朴实和诚恳。了解他的成长,就像听一段苏州评弹,平实中不失华丽,娓娓道出的是一曲曲真实又动听的篇章。

崭露头角少年时

小时候的胡卫生是方圆十几里家喻户晓的孩子,因为他的成绩实在是出色,

用他自己的话说,从来就是第一,而且是和第二有着很大差距的那种。

优异的成绩源自聪明的头脑和踏实的态度,自小他就培养了自己思考的好习

惯。

然而过于一帆风顺并不是好事,小小的挫折让他逐步成熟起来。

在完成二年制的初中教育后,他参加了第一次中考,由于过分自信导致了放

松,成绩公布后发现非常不理想,给了从未失手的他当头一棒。

冷静下来后,他选择进入了镇上一个重点中学读初三试点班。“初三的学习

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否则我不会考到清华”,胡卫生把这一年的经历看成了他人生历程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进入试点班的都是各个村最优秀的学生,学校也给配备了最好的老师,胡卫生逐渐适应了充满竞争的氛围,脱颖而出,学习成绩继续领跑。最让他引以为豪的是刚刚接触到的几何,“几何对我思维的方式触动很大,对几何的悟性使我受益终身。”胡卫生如是评述自己钟爱的学科。

如果说几何练就了他的悟性,那么《数学和逻辑》这本书可以说培养了他系统的思维模式。

说起这本书,胡卫生也是津津乐道。“初三的时候,很少有机会读课外书,一次去市里参加竞赛,偶然的机会在书摊上看到这本书,绝对可以用爱不释手来形容,他培养了我思维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智慧和勤奋,造就了胡卫生。1981年,胡卫生以全县第一的成绩如愿以偿考进了中国第一学府——清华大学。

创新、思考——一个都不能少

硕士毕业后,他回到了家乡武汉,在武汉冶金科技大学做了四年的老师,对

知识的渴求促使他坚定了继续深造的年头,1994年,他考入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由于在科研中取得创新性的成果,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论文,胡卫生获得了南京大学光华奖学金一等奖。毕业后,他来到了上海交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后流动站做研究,他在光通信领域的才华逐渐显露了出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欧盟和美国、日本、加拿大等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全光网研究计划。当时,我国在全光网研究方面几乎是空白。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上海交通大学率先向国家提出立项建议,1997年获立项支持,事迹材料《聊城大学“泰山学者”胡卫生教授事迹材料》。 作为负责人之一,胡卫生身先士卒,带领年青的课题组人员抢时间,赶进度,艰苦攻关。通过殚精竭虑的思考和大胆创新,胡卫生发明了多种创新的全光网核心节点设备结构。其中,一种新结构成功地用于试验网,大大节省了光器件成本。一种新结构在国际期刊上报道后,被多次引用,被认为是开创了广播功能全光网研究的新方向。短短两年,课题组终于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全光通信试验网”。1999年1月,在国家组织项目验收暨鉴定时,被评定为“在中国全光通信网研究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其技术水平达到了1996-1998年的国际先进水平,并具有自主创新和特色,填补我国该项技术空白,获1999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并实现了产业化。

对中国全光网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凸现了胡卫生缜密的系统思维和创新的学术构想。

为国为民——科学家的使命

九十年代末期,电信网面临技术转型,需要发展新一代的信息网络技术。1999年初,科技部果敢立项,启动了“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专项(863-300),这是国家863计划第一个跨主题合作的重大项目,借鉴“两弹一星”之成功经验,贯彻以任务带学科、带技术、带产业发展的方针,以重大项目为龙头、以研究开发过程为渠道,强化科技界、产业界在前沿技术领域的协同作战意识和集中攻关水平。

1999年初,经过遴选,胡卫生成为专项工程总体组专家,他积极响应国家的召唤,专职参加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在全光网方面的技术基础和丰富经验,为专项工程的实施方案、技术路线、技术规范、任务分解和联试联调等做了大量工作,毫无保留地向国内设备厂商贡献自己的经验和方案,联合参与和主持制订了二十三项技术要求和技术规范,主持开发了全光网统一网管,在全球第一次成功实现了全光网设备级的统一管理,展示了中国全光网技术的国际水平和特色。2001年9月,“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终于在北京开通并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标志着我国在新一代信息网领域跃居世界前列,成为继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6个全面掌握新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的国家,实现了我国在宽带信息网核心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和群体突破,奠定了我国在这一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获2002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十五”初期,第二代全光网(自动交换光网)技术初露端倪。胡卫生又敏锐地把握这一新的发展方向,紧承第一代全光网的基础,“马不停蹄”,组织攻关小组,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自主开发完成了多台第二代光交叉连接设备,自主开发实现了多套新协议软件,取得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主持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具有领先水平和自主特色的异构自动交换光网络试验平台,这也是国际上第一个异构环境的自动交换光网系统,他被邀请在国际光通信会议上做特邀报告,参加2003年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国际信息技术展览会”和2003年月10月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国际信息技术展”。

“一花独秀不是春”。成果不能只关在“象牙塔”里“一枝独秀”,必须转化为国家的群体突破和产业优势。意识到这一点后,胡卫生开始马不停蹄地开始产业化的进程。

1999年,在“全光通信试验网”成果完成后,课题组就开始着手产业化开发,2000年春,在国家科技部和上海科委的支持下,以项目成果和人才团队为基础,在上海组建了全光网高科技公司,实践成果产业化的第一种方式。

1999-2001年,胡卫生专职参加国家专项工程总体组,无私地贡献自己的技术经验和技术方案,为实现了我国在宽带信息网核心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和群体突破做出了贡献,实践成果产业化的第二种方式。

2003年,胡卫生主持完成“异构自动交换光网络”成果后,与国内著名光通信设备公司合作,实践成果产业化的第三种方式。

“我的知识能够为国家、为人民做一些实事,尽一份绵薄之力,这是很令人快慰的事情”,提起成就,胡卫生总是一带而过,谦虚而又坚毅,叫人敬佩不已。

动静皆宜,修身养性

科学家之外的胡卫生,有着很多的闪光点。足球、棋牌、乐器、书法,多才多艺。

中学时代的胡卫生,就已经练的一手好字,毛笔硬笔都彰显功底,还多次获

得书法比赛的大奖。“书法以修身养性,对我的工作也大有裨益”。

大学时候的他迷上了足球和棋牌,“足球的激情,棋牌的斗智,给我平淡的

大学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现在的他由于工作繁忙,无暇有太多的业余生活,“现在最喜欢和女儿一起弹钢琴,很简单的快乐”,言语中透出对一位父亲对女儿的疼爱。

“只要有肯钻研的精神,做好一件事并不困难。”胡卫生喜欢钻研,喜欢琢磨,“只有把一个东西琢磨透了,你才能掌握他,才能有创新”,胡卫生把搞科研的理念应用到生活中去,更添了几分异彩。

放眼未来,任重道远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只有不断的追求,才能不断的收获,推动我国的光通信事业不断前行,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2年,为了继续抢点信息网络的新的制高点,国家863计划启动了“高性能宽带信息网”重大专项。胡卫生被遴选为重大专项总体组专家,参与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

与此同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重大专项将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应用示范工程,胡卫生也被推选为专家组成员。

2003年5月,国家教育部批准任命胡卫生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先进光通信系统与网络”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清楚意识到肩上的担子,“用改革的精神和勇于开拓的精神武装自己,我将带领“先进光通信系统与网络”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国家先进水平”,铿锵的语句豪迈的誓言,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科学家的责任心。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胡卫生教授的座右铭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

第五篇:牛立志教授成功治疗胰腺癌患者的事迹

曾经挣扎在癌症死亡边上的胰腺癌患者,患者分别是陈伟添、郭林、黄广文、黄子朴,如今活生生地站立在我们的眼前,掩盖不了的喜悦之情汇成一股暖流,在身体的每一个地方尽情地流淌着。到底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使他们从死亡的边线上成功活下来。或许你不会相信,也不会相信世上有如此精湛的医学技术。没错,是复大带给了他们生的希望,也是牛立志教授和他的团队将他们从胰腺癌的死亡边缘给拽了回来。

陈伟添,男性,43岁。胰腺癌伴肝转移。经过CT引导下经皮冷冻-碘125粒子植入-肿瘤微血管介入-联合免疫治疗治疗,肿瘤部分反应,症状消失,取得改善生活质量、生存受益效果。

郭林,2007年在丹麦被诊断出胰腺癌伴肝转移。化疗无效。2008年初来广州复大肿瘤医院,接受CT引导下经皮冷冻和碘125粒子植入治疗。肿瘤消失。后再定期接受以DC-CIK为主的联合免疫治疗。迄今无复发,患者无病生存已7年。

黄广文,男性,24岁,多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累及胰腺、肺、胸腔、心包、纵隔、骨、肾上腺和肝脏。严重低血糖,频发抽搐、昏迷。给予经皮冷冻消融,减少瘤负荷,低血糖被完全控制,恢复正常生活。迄今,患者已无进展生存4年。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应用冷冻治疗此种肿瘤取得成功。病例报告已发表于美国《胰腺》杂志。

黄子朴,男性,80岁,2004年7月23 日入广州复大肿瘤医院。主诉:上腹不适,大便次数增加11天,超声检查疑及胰腺癌。CT显示胰腺钩突部3 X 2 cm占位性病变,活检显示为腺癌,中度分化。给予CT引导下经皮冷冻治疗和碘125 粒子植入。随访4年多,未见复发。

当看到一个个胰腺癌患者健康出院,未曾出现复发的情况,这一切的一切,都要感谢于牛博士的“医者父母心”,对医学技术的精益求精,对病人炽热的关爱,让冷冻治疗技术在病人的生命延续中得以发挥最大的作用。使得那些被冷冻和被温暧的胰腺癌患者重获新生。

徐克成院长曾这样评价过牛立志博士院长,“牛博既是我的得力助手,也是复大的骄傲!”他讲述了一次难忘的考验——在印尼实施第一例冷冻治疗。2008年2月,印尼国际肿瘤新技术治疗研讨会,由牛立志博士主刀,给一位78岁的患者治疗,肿瘤有5厘米大小。会场300多名医生和印尼数百万观众通过电视全程观看治疗过程。牛博士在CT引导下将1.7cm探针经皮穿入肺,进到肿瘤中心,随后第二根、第三根。三根银亮的白色针迹清清楚楚地显示在电视屏幕上。随后,“吱吱”的氩气输入声传了出来。10分钟,又10分钟,再10分钟;冷冻、复温、再冷冻,再复温……

徐克成坐在主席台上,呼吸紧张。“这是在国外,是在1500万华人的印尼,我们不仅仅代表一个医院,而是代表中国。万一失误,后果不堪设想。”最后,电视屏幕上显示出CT图像:患者左上肺白色的肿瘤区全部变成了黑色,冰球覆盖了整个肿瘤。顿时,全场掌声雷动,主席台上印尼、瑞士等国专家纷纷前来与徐院长握手、拥抱。更称赞牛博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刀"!他说:“当时我的眼睛模糊了,心中默默地说,我们胜利了,祖国,复大没有给你丢脸!这一切的荣耀跟牛博及其团队的精湛的技术分不开的,紧密相连。”

作为一名临床医师,他对冷冻技术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具有超前的临床医疗水平。在从事经皮微创肿瘤治疗,在氩氦刀冷冻、射频热消融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在胰腺癌、肝癌、肺癌、食管癌、胃癌、肠癌、肾癌、甲状腺癌、腹腔肿瘤的微创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全军肿瘤委员会主任委员张静仁教授说:“目前国内从事氩氦刀冷冻治疗的医师主要有二个,一个在北京,一个即是广州的牛立志,而牛立志是全国最好的。”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