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联想与想像诗歌鉴赏题(通用)

联想与想像诗歌鉴赏题(通用)

联想与想像诗歌鉴赏题第一篇:联想与想像诗歌鉴赏题发散性思维训练:联想与想像(教案)黄小勇 塔城一高教学目标:1、 认识联想与想像在写作中的作用 2、 掌握联想与想像的方法 3、 提高联想与想像的能力 锁定重难点:1、 理解联想与想像的区别与。

联想与想像诗歌鉴赏题

第一篇:联想与想像诗歌鉴赏题

发散性思维训练:联想与想像(教案)

黄小勇 塔城一高

教学目标:

1、 认识联想与想像在写作中的作用 2、 掌握联想与想像的方法 3、 提高联想与想像的能力 锁定重难点:

1、 理解联想与想像的区别与联系 2、 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联想与想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互动设计:

一、导语设计: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繁华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从他身边经过的人都装着没看见似的走开了。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那诗人笑笑,念那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 „„

问1:你们猜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样的话?(学生思考后再读出:“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 问2:为什么路人看了这句话都比较愿意给乞丐献上自己的同情和施舍? 明确:当时正是“寒冷的冬天”,人们盼望严冬早日消逝,春天早日到来,诗人写的“春天就要来了”就如同报晓金鸡的第一声高啼,唤起了人们对春天的憧憬和遐想,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和希望,紧接着写的“可我不能见到他”真切地表达了乞丐痛苦、不幸、无比失望的情感,也表达了乞丐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思想,于是就唤起了人们的同情、怜悯和关爱。 这就是联想与想象后带来的奇妙力量。

二、什么是联想与想像呢?

1、过渡:歌唱家告诉我们:乘上歌声的翅膀,我们可以到达那最美的地方,那么,老师要告诉你们,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可以让我们文采飞扬。那么,什么是联想和想象呢?

2、同学们:(在黑板上划一条波浪线)“ ~~~~~~”这是什么?学生答:波浪线。 问:由这条波浪线,你们可以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具象——大海的波涛、绳子、妈妈的皱纹 、蜿蜒的小路、麦浪起伏„„

老师简评::刚才大家发挥了想象,想到了很多形似的具体物象,大家想一想,我们还可不可以想象出一些抽象的内容? 学生答:商品价值规律 成绩起伏不定

似音乐中高低起伏的旋律

事物是有规律运动的,我们应该遵循客观规律,少走弯路

在曲折前进的人生中,波峰象征成功,波谷象征失败,我们应该胜不骄,败不馁。

„„

3、归纳 :由一段短短的波浪线,我们可以想到大海的波涛、蜿蜒的小路、学习成绩的起伏不定、音乐跳动的旋律、也可以到曲折的人生之路 „„ 。这一切证明:联想和想象都是由此到彼的心理过程。由一点出发,从多个角度想象。这个彼可以是具象的直观画面,也可以是抽象的人生哲理。

但联想与想像又是不完全相同的。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起另一个事物思维活动;想像则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感性形象的思维活动。(用学生上面回答的为例分析)如:波浪线——曲折人生中的成功与失败——胜不骄,败不馁() 不同的是联想是想象的初级阶段,想象是在联想基础上的升华。

第二篇:高一语文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与做题技巧

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 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歌第八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誉为“绘景佳句”。请简要分析这两联的写作手法。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 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4、阅读李贺的两首诗,回答诗后问题. 南 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吴钩,刀名。凌烟阁,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功臣,命人将长孙无忌、魏征等24位功臣之像列于凌烟阁上。若个,哪个。

马 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络脑,马笼头。 (1)《南园》和《马诗》表达的思想内容基本相同,它是什么?

(2)《南园》和《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试加以说明. 1.(1)(3分)“迸”在诗中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1分)“迸”字显示了力量(1分),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1分)

或: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2分)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魄,百感交集。(1分)

一个“入”字,形容出乡愁和江水浑融无迹之态(1分),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1分)诗人的乡愁如钱塘江水一样膨湃起伏,无休无止。(1分)

(2)(4分)第八句总括全诗(2分,答案为“卒章显志”得1分,答案只是说说“抒发情感”0分) “短愁”指羁旅之愁(1分)思乡之感(1分)或: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离心”“乡梦”之感。 2.(1)热爱自然、思乡。

(2)①对比、动静结合②拟人、比喻③喧染(色、味)④远近结合(二联远景、三联近景)(注:答出两点给全分)

3.答: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4.答:(1)主题都是表现积极进取、希望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为国建功。也有怀才不遇之苦。 (2)《南园》是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马诗》通篇用比,托物言志,抒情委婉,耐人寻味。 万能议论素材精选之苏轼

1、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2、一枝一叶一世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3、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4、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5、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6、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鉴赏及答题 :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

3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

(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3)拟人。(4)夸张。

(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三篇:高一语文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与做题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

西江月 秋兴

程馞

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滩头流下小鱼船。转过芦花不见。

[注]程馞:字墨仙,明朝休宁人。

5.(1)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通过“山翁”的形象寄托的思想情感。(5分)

6.(2)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简要分析。(6分)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誉为“绘景佳句”。请简要分析这两联的写作手法。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 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宿云梦馆

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注】欧阳修曾坐“朋党”之罪出放外任,这诗是外放时途经云梦驿馆之作。

8、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第

一、二句诗做简要分析。(6分) 答:

9、这首诗的第四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什么名句?作用是什么?(5分)

答:

4、阅读李贺的两首诗,回答诗后问题. 南 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吴钩,刀名。凌烟阁,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功臣,命人将长孙无忌、魏征等24位功臣之像列于凌烟阁上。若个,哪个。

马 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络脑,马笼头。 (1)《南园》和《马诗》表达的思想内容基本相同,它是什么?

(2)《南园》和《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试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利州南渡 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①,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①波上句:指未渡的人,眼看着马鸣舟中,随波而去。波上:一作“坡上”。棹:桨,也指船。

这首诗前三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6分答:

指出这首诗尾联用典的出处。该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8—9题。

春寒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

陈与义①

元好问②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注】①陈与义: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诗人曾自注,“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此诗写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当时金兵连陷青州、徐州,进攻楚州,大有席卷江北之势。②元好问:金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金亡不仕,隐居故里,潜心编纂著述。 8.请分析陈诗前两句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5分)

9.简要分析两首诗中诗人借助海棠花的形象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6分)

1.5.(1)①山翁是一个怡然自安,超然自处的隐逸者的形象。(1分)②通过“招”与“笑”二字,可以看出作者与山翁关系的亲密,从“笑指菊花开遍”中,可以看出二人共同的高雅的情趣。(2分)作者正是通过山翁这一形象的塑造,传递出自己向往田园山水的隐逸情怀,高洁的品性。(分)

6.(2)叠词:“重重”写出竹树浓密蓊郁之态;“点点”营造潭烟轻盈迷蒙之境。 对偶:“隔岸”“近溪”远近对举,“重重”“点点”叠词增韵,“竹树”“潭烟”相对,写出景色清幽静谧之美。

远近结合:“隔岸”远观,“近溪”体察,更显景物的和谐有致,幽美雅静。

动静结合:“竹树”“潭烟”属静景,“渔船下滩”属动景,一动一静显出静谧,引人遐思。(回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2.(1)热爱自然、思乡。

(2)①对比、动静结合②拟人、比喻③喧染(色、味)④远近结合(二联远景、三联近景)(注:答出两点给全分)

3.答: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4.答:(1)主题都是表现积极进取、希望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为国建功。也有怀才不遇之苦。 (2)《南园》是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马诗》通篇用比,托物言志,抒情委婉,耐人寻味。

:8.(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思念家人,渴望与家人团圆的思想感情以及思念不得的愁绪。

这首诗的前三联即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对日暮江岸宁静恬美的景色与自由飞翔的鸥鹭形象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美景的喜爱之情,含蓄地表现了诗人远离官场、亲近自然的隐约心曲。(言之成理即可

勾践灭吴”或“范蠡泛五湖”。尾联抒发欲步范蠡后尘忘却俗念,没有心机,功成引退的归隐之情。(意思对即可

8. 前两句交代了阴冷的自然环境:早春二月,日日风寒,细雨飘零,春寒袭人。(1分)为下文描写海棠在寒风冷雨中独立开放做铺垫,(2分)烘托出海棠花的大无畏精神。(2分)(如答“一语双关,‘风’‘ 寒’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寒,更主要的是社会的风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亦可。) 9. 陈诗中海棠花冒寒在风雨中开放,表现了海棠与春寒斗傲的孤高绝俗的精神,寄托了诗人虽处家国离乱之中却仍不畏艰难困苦,忠贞爱国的情怀。(3分)

元诗中海棠红蕾深藏,不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炫耀自己,赞扬了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品格,这正是作者坚守自已节操,独善其身形象的写照。(3分)(答“元诗中诗人借海棠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的心的纯洁”亦可。)(分析海棠形象1分,概括精神品格1分,寄托作者情怀1分)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鉴赏及答题 :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

3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

(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3)拟人。(4)夸张。

(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四篇:联想和想像作文教案

连云港市门河中学

王传济

写作目标:

一. 发挥想像和联想,把文章改写的丰富生动。 二. 想像合情合理,富有创新、 三. 有生动的景物描写和场面描写。 四. 思路清晰。

训练重点:合理的想像,富有创造。 训练难点:合理想像,富有创造。 作前指导:

一. 导入 背诵《天上的街市》,明确指出哪里是联想,哪里是想像。

二. 导学

1. 联想与想像的区别:联想是指由某人或某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联想必须有相似点或相关点。本诗的第一节用联想,诗人由远远的街灯的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和明星相似而引起联想,从街灯联想到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街灯,联想十分自然。想像,是指头脑中对已有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来的新的事物形象。人们虽能想像出从未感知过的或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形象,但是想像的内容总是来源于客观现实。想像,还必须进行再创造。本诗的二,三,四节都用想像。街市,牛郎织女,这都是人们头脑中一直的形象,作者以丰富的想像进行了再创造:把街市放到了天上,把牛郎织女的生活写得美满幸福。这是由于作者十分憎恶当时的黑暗现实,但在人间又找不到光明,自由和幸福,只有借助想像的天境来表达自己的憎恶,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2. 学生读《桃花源记》和《与朱元思书》,感受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和桃源中美好的生活描写。

3. 学生讨论,理清自己的写作思路。 4. 合作交流:

(1) 想像情节,讲给其他同学听。 (2) 讨论修改。 三. 学生作文。

联想和想像作文修改训练

连云港市门河中学

王传济

训练目标:

一.发挥想像和联想,把文章改写的丰富生动。 二.想像合情合理,富有创新、 三.有生动的景物描写和场面描写。 训练重点:

想像合情合理,富有创新。 修改过程: 一.修改要求:

1.丰富写作内容。语句要通顺,句意要明确。 2.想像要合情合理,有创造。 3.过度自然,结构紧凑。

4.摆脱机械翻译的痕迹,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5.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 二.学生习作交流比较。

范文一

初三的生活真累呀,还要把《桃花源记》在今晚背出来。(应改为“老师要求每位学生今晚必须把《桃花源记》背出来”,这样既有主语,还能点出“累”。)唉,命好苦呀。(连用两个叹词,生动形象表达学生的内心世界,真实。)“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接着就趴下了。蒙眬中好像听到:“去东晋吧,回来就去桃花源„„”

我忽然被痛(是否是“冻”?)醒了,睁眼一看,自己竟然在屋顶上,好奇怪的屋顶,好像是晋代。“晋代”,天哪,我到了东晋。怎么办?我急得如热锅里的蚂蚁。(符合做梦的情状)忽然,脑子里闪过一句话:回来就去桃花源。桃花源,去桃花源。如果语文书上没有错的话,水路可以去桃花源。我便去了东晋时代那个落后的码头。(落后是针对现代而言,虽然是醒来语,但合情合理)

在码头上,一大早就只有一条破旧的渔船。唉,有总比没有强。我上了他的船,可是他却像没看见我一样,(暗点梦境,看来作者是动了一番心思,领会写作要求。)继续忙碌着。一会儿,船开了,船主不停地撒网,却没有捕到鱼。不知过了多会儿,岸边出现了一大片桃花林,粉红的花瓣装饰着枝头。落下(改为“飘舞”更合理)的花瓣在空中犹如美丽的蝴蝶,(花瓣)落在地面上与其他的花瓣形成了一个十分自然的粉红地毯。蜂蝶互相吸引,忙碌穿梭于桃花之间。(环境描写,紧扣桃花源)

好熟悉的情节(“情节”换用“情境”)。这不是去桃花源的路吗?我跳

下水,拼命游向岸边,(“拼命”可见心情的急切)(按照对课文的记忆,我努力寻找神秘洞口终于被我找到了)穿过(神秘)小洞,忽然,眼前一下变得开阔起来。几十家农舍零零星星(改为“井然有序”)地分散在田边。田间小路纵横交错,一条小河贯穿整个村庄,田间人们(改为“人们在田间”,主语明确。)正在辛勤的劳作。桃花源,我终于到了!

这里没有战争,没有官吏,没有赋税。你可以在人人(用“每个人”)的脸上看着(“着”改为“到”更准确)那久违的微笑。

一位农民热情招待(用“邀请”恰当)我去他家。吃饱喝足该休息了。我躺在床上很快便进入梦乡。(情节安排巧妙:从梦中去,总梦中来,自然。)(蒙眬中)听到狗叫,一睁眼,自己又置身在那个熟悉的环境中。

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

点评:这篇文章合理展开想像,通过梦境把自己融入到课文中去,既体现课文内容,又摆脱了机械翻译的痕迹。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过渡自然,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范文二 梦游桃花源

身边的小闹钟嘀嗒嘀嗒地响着,我斜视了一眼。哇,已经十点多了。可是我的语文作业一个字也没有写,(缺少主语,应该加上“我”)赶忙拿起语文课本,背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整理它的课文翻译。

渐渐地,我的俩眼皮开始打架。(前奏,为进入梦境作铺垫,自然蓄势。)在我眨眼的一瞬间,(我)突然发现自己不是在房间里。一阵(加上“含有”才合理)清香的风使我清醒,睁大眼睛看着周围的一切,(“使”删去,或者说“周围的一切使我茫然”。原句想承前一句说,结果没有了主语。)使我茫然:我正躺在铺满桃花花瓣,长满细嫩小草的地上,好像是一片桃园,却无人踪迹;遥望桃林尽头,一片片粉红色与青青草地互相映衬,美若仙境。

我站起来,仔细倾听,闻有水声,便循水声而去。一条清澈的小河正在这仙境边欢快地流着。水声泠泠,清脆悦耳;河底的小鱼随流游戏,有时也会逆流返回,好像在寻找丢失的伙伴。(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整个画面显得生动有活力,想像合理自然。)

我沿着小河向上游走,忽然听见有人说话。跑近一看,是在一个山洞口,有个渔者正从洞里出来,并好像在和别人辞别。看到这里,我恍然大悟:难道我到了晋太元年间的桃花源。(点题)

待渔者走后,我钻了进去。里面果真像课文讲(用“描述”更好)的那样,风景优美,与世无争。里面的人见到我,十分惊异。有人埋怨说:“那个渔人怎么不守信,不是告诉他让他不要对外人讲的吗?”我心想他说的也没错,渔者虽然没有告诉我,但告诉了太守,确实是不守信。我还是告诉他们我是怎么来的,并为渔者澄清事实。桃花源的人听得是目瞪口呆,但也不得不信。老者们都说:“远来是客,无论你在外面是谁,只要来到我们这里,

就是我们大家的客人。”小辈们都点头表示赞同。我也受到了他们“设酒杀鸡作食”的丰厚待遇(款待)。(此处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文章内容,避免机械翻译课文,看来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

吃完饭,有几个村民带我游览了他们的整个村庄,真是美不胜收。如果可以,我愿意在这里度过我的大半个人生。(为醒作铺垫)美丽的池塘里有两只大白鹅互相嬉戏,池底,五颜六色的小石头如珠如宝。经过他们同意,我得到了一块。

„„„„

天黑了,他们为我安排了房间。累了一天,我很快进入了梦乡。 一阵寒风(用“冷风”或“凉风”比较合理)吹来,我被冻醒了,(此处要加上“抬头看看四周”动作,否则不连贯)却在我自家的房间,原来我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看看手里,一块美丽的小石头„„(结尾耐人寻味,给人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

点评:本文环节设计巧妙,层次分明。有细致的景物描写,充分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看来写作时是经过一番思考的。情节与情节之间的衔接紧密,看似梦游,又像亲历一般。

三.学生分组讨论下面几篇文章,明确要修改的内容,写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例文一 游富春江

做完各科作业,实在有点累,不知不觉便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我乘着小船随流飘荡,一路上的风景变幻莫测。四周树木葱茏,高山环抱,一眼望不到顶,置身江上的我不时有担心,会不会迷了路呢?咦?前面是什么声音,忽高忽低,我赶紧加快了速度循声而去。啊!好一条瀑布啊!既宽又长,像一个门帘,又像珍珠直泻而下。这时我想起了李白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气势磅礴的瀑布使我大开眼界。低头一看,江水也是如此清澈,一眼望下去没有半丝杂质,水底的鱼儿来回游荡,好不自在。碧绿的水草也不停的摇着身子翩翩起舞。再往下仔细的一看,连水底的细小石粒都依稀可辩。还没等我坐稳,这泉水便一个劲的往前涌,带着我的小船向前游动。一边游一边看看两岸重峦叠嶂的山峰,挺拔秀丽的高树,欣赏着大自然的杰作,使我身心得以放松。愈往前走,声音愈强烈,大自然的天籁,汇成了一首悦耳的山林交响曲。种种声音在山谷回荡。有鸟鸣、泉声、蝉嘶、猿叫。这样自然的交响乐令人精神振奋。乘船继续穿梭,隐隐约约看到一点阳光照射进来,那江面发出波光磷磷的涟漪,两岸的高山大树也是生机勃勃。回头望去,已一眼望不到边境,只见四周神秘安静„„我做在船上感到寂静极了。正要攀登山峰时,只见眼前一缕阳光射进来。

啊!原来是一个梦,好美的一个梦啊! 例文二 游桃花源记

在21世纪,由于我喜欢爬山,我一人独自来到一座不知名的山底,我便毫不犹豫的向山顶进发,由于上山的过程中,由于气流太强,把我冲进了一个山洞里,当我醒来之后,才知道我想找出口,便看见对面有一点光,我便顺着光往前走,我便走到了出口那里,看见那里没有高楼大厦,只见几排整整齐齐小房屋,那里土地平旷,几条小路交错相通,这里有一两亩的桃花林,有鸡鸣狗叫的声音,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里面的小鱼和小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没有污水。

然而我便一直往前走,走啊,走啊,终于看见了一个人,我前走了几十步,一看那里满地都是人在干活,他们穿的戴的和我们那里的都不一样,我问他们这里是哪里。„„

他们见了我非常惊讶,问我是从那里来的,我把我是怎么来的全部都告诉他们,他们便把我带回家,杀鸡做菜做我去吃,村中有许多闲着没事的人都来了,他们说自建国那天起,我们就来到了这里,率这些人来到这里,永远不出去,于是就和外界的人隔绝了。我看见他们的样子就是好人,不想在外界受干扰了,我于是就一家一家的去吃饭,家家都杀鸡做菜,我便用我勤劳的双手帮他们干活,在那里了几十天,我无时无刻想着家人,晚上觉也睡不着,于是我便拔山涉水的来到了那个山洞,上了去,我把这山起了名字是“桃花山外”。

世外桃园是和平的,我不想去打破。这次游桃花源是真的胆战心惊呀! 例文三 梦游桃花园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捕鱼为职业,他有一天沿着这条路走,走啊走啊,忽然进入了一座山,山里有一些草,到处都是,我再往前走想到山的中间,看见山里有个小洞,我就进去了,里面有光,里面还很窄,仅容一个人进去,走有了一米左右,前面很亮,土地平坦,宽阔,房舍整整齐齐。

还有美丽的池塘和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我听见里面有人说话:“人们来往走这里,男女穿戴就像桃花源。

桃花源人见了我吓了一跳,问我从那里来,我就回答他们。人们就把我请到家里,杀鸡做饭对待我,人听说有这样的人来过听消息。我就停留了几天,告别离去。我一下子想起来我做的标记,想去都已经忘记我自己做回去的路,也没通向桃花林。

第五篇:诗歌鉴赏题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语言特点】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一、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二、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五、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六、第六种模式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七、第七种模式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八、第八种模式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