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字当头提高语文能力论文
朗读还能促进情感的迸发, 可以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培养渗透在孩子们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之中。”朗读和听读都能给孩子们带来情感的愉悦,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如此看来,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就是要靠自身在不断地语文学习实践活动———“读”中逐步形成。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 : “小学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古人也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自古被重视,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地位显赫,举足轻重。语文新课标还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也就是要通过朗读,来达到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及各种文化信息的获取。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始终贯彻“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能力。
1以 读激趣 ,读中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学习就能从要学到爱学,从爱学到乐学。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使学生情绪饱满地投身于学习之中,达到教学目的呢?
1.1 朗 读导入 ,唤起求知欲
赞可夫提出:“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或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富有激情的导入能及时把握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如教学《长城》时,课始,笔者热情洋溢地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大物博,山河壮美,大自然神奇秀丽……因此, 成群结队的外国朋友不远万里到我国留学、参观、浏览……其中万里长城是世界闻名的古建筑,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说法。”紧接着出示长城图片,伴音乐朗读。学生眼看着雄伟壮丽的长城,耳听着歌曲《我的中国心》,胸司着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学习课文,对课文内容产生浓厚了兴趣。
1.2 巧 用范读 ,引发共鸣
情感是引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直接诱因。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能准确地传情达意,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 积极感情,引发情感共鸣。如《七子之歌》一课,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此时,教师进入角色,用恰当的语感表达出作者趋势的情感。那声情并茂的范读催人泪下,学生很自然地与教师、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以 读悟情 、悟理 ,培养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无穷的语言美,同时也蕴藏着无穷的情感美,它们有利于帮助学生以自己的感受有体验来感悟和体会课文中传达的那种感情,那种精神、那此美感。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言美、情感美的特点和魅力,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引导学生从朗读中品味,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阅读教学中,读的方式很多,如齐读、默读、轮读:自由读、男女读,分组读、表演读,分角色读:配乐读、比较读、小组读等。读的目的决定读的方式。在感情语言时,可能轻声读;在表达情感时,可以大声读;为了烘托气氛,抒发内心的情感,可以齐读,对一些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表演读,对一些对话较多的课文可以分角色读。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形式的朗读方法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晏子使楚》主要采用了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因此在教学中采取分角色读、表演读、评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想象晏子当时说话时的神情和动作。这样,学生既读得声情并茂,活灵活现,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3诱发激情 ,培养想象能力
小学阶段重视培养想象能力, 不仅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而且也是发展语文能力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看图与学文紧密结合,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再现课文中所描绘的或暗含着的人、事、物、景,就会产生如见其人、如见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如古诗《游园不值》,描写的是诗人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这本来是一件扫兴的事,但作者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象满园春色,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心情由扫兴转为欣慰。在教学时,先指导学生理解诗意,再指名学生复述诗意,其余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诗中的意境。然后出示挂图,让学生张开眼睛,接着播放歌曲《嘀哩嘀哩》,启发学生:“你们能够把墙内满园春色描绘出来吗? ”这时激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大家争相发言:“园里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竞相开放,引来了一群群勤劳的蜜蜂,在花丛中边歌边舞。”“园里许多才展开带黄绿色的嫩叶的柳丝被微风一吹,跳起了欢乐的舞蹈。”……同学们合理而又丰富的想象, 把园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呈现出来了,洋溢着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理解加深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想象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4多 读成诵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小学生的词汇比较贫乏,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因而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积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佳作,大多语言优美规范,文质兼美。这样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不可多得的典范之作。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典范之作,引导学生多读,熟读甚至成诵丰富积累,并举一反反5活学活用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走月亮》一课,学生感悟到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美美之后,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段,再请学生读读,然后给出三三分钟时间进行背诵,比一比看谁记得多。在老师的激励下,学生生纷纷动脑记忆。当然学生是有差异的,展示时有的同学背出几个个词,有的背下一句话,有的背下几个句子,而这些词句都能体现现出月亮下的意境美,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又能丰富了学生头头脑中的词语储备。久而久之,有些同学还能在说话、作文中恰当当地运用积累的材料。
此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注重读后内容的复述,讲故事,或注意挖掘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对话, 适时多样地让学生进行独白说话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6鉴 赏朗读 ,培养审美能力
鉴赏地读是那种获得了审美享受的朗读,朗读中他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诸多心理功能被调动起来,处于无障碍状态,从而使他获得了精神上自由、超脱、愉悦。
如教学《三峡之秋》一课时,先出示多媒体展现三峡的美,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表现的是三峡的美丽景色。然后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学生边看边想,很快仿佛已进入三峡之中。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找出描写景物的词句,认识三峡景色的特点。最后让学生配乐低声吟诵全文,通过个性化的品读,他们会主动地投入,激发起浓厚的阅读,这时需要的就是尽情地朗读,在朗读中陶醉地读,美美地读,自由自在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精彩,品味文章的妙处所在。最终达到语言的内化,这样学生的审美之情被激活了,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对大自然美的追求,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总之, 要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语文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绝不能忽视朗读这一重要环节。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同样,好文章不读不知其美。“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声朗朗”应该是学校的特征,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我们要让朗读这道古老而又靓丽的风景线永驻语文课堂教学。
摘要:通过朗读可以感知课文形象,体味节奏韵味,领略风格特点,就能产生无穷美感。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使种种美的模式化为学生表达感情的模式,才会使课文的声韵节奏与学生心理感知结构一致,主客协调,激发起让人荡气回肠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读,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