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黔东南地区几部谱书看家谱的内容
家谱的产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一个家族的渊源、繁衍、传承、迁徙、演变的过程,同时也记载了家族成 员世系辈 分、长幼亲 情等血缘 关系 ,并在一定 程度上也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 想等情况”[1]。作为民族文化积淀深厚的黔东南地区 ,历代纂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家谱文献。然而对这一地区家谱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目前还很少,导致了这些家谱珍贵的文献价值及应用价值没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为了进一步挖掘黔东南地区珍贵的家谱文献及其文化价值, 笔者从2012年月至2013年9月到贵州省图书馆搜集黔东南家谱, 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收集散布于民间的家谱资源,全面查阅,细心确定谱籍,比较保存完整的近代和现代黔东南家谱,对黔东南家谱的考察、分析,得出这些家谱基本上为外来入迁的汉族家族所纂修的家谱。现存家谱皆为清代以来所修,可分为清代、民国、当代三个时期,这些家族继承了中原地区的修谱传统,所修族谱不仅体例完备,而且内容丰富,又具有当地少数民族的特点。
1近代黔东南家谱的内容
从我们搜集到的近代黔东南家谱的内容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简单的和详备的。简单的类型,只包含家谱的一些最基本的内容,如石更、太平村杨秀青公《杨氏宗谱》,主要包括家族的历史沿革祠堂、祖墓的座落位置及略图,家训,家族的世系图表等。详备的家谱,如彭城堂《刘氏族谱》,除了包括上述几方面的内容外,凡与家族有关的各种文献资料,如人物传记、艺文等等均可收集到家谱中来。这些内容是对家族历史的补充,族人中这些光宗耀祖、扬名显亲的事迹,本身就是家族光荣历史的重要部分。
黔东南的家族多由中原迁徙而来,在避乱逃难中,多数人与原来家族失散,入迁黔东南后他们依靠自身的努力,不仅在黔东南站稳了脚跟,而且还繁衍了后代,形成了新的家族。为了使子孙后代明白家族的来源以及使家族能长期地稳定发展下去,黔东南的家族非常重视家谱的编写。天柱彭城堂《刘氏族谱》在谱序开宗明义地指出:“且夫国以史记,家以谱传,史以载兴废,谱以联支派,谱史之重由来久矣。若族谱不修,前不知所来,后不知所宗,谱之宜修也,亦不重哉。然创史于前,尤贵继述于后。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善继人之志继述人之功,不愈重哉。”教育子孙后代要“饮水思源,数典不忘祖”。可见,修谱的目的在于教育子孙后代尊祖、敬宗、睦族、知本。天柱刘氏认为修族谱和建祠堂同等重要,“盖闻帝胄之谱演于天潢,金简玉牒,藏于帝库。故天子有山川社稷,诸侯有宫室宗庙,乡间缙绅黎庶,讵无宗祠世谱哉? 夫宗祠所以荐先祖之蒸尝,世谱所以联亲疏之支派,固祠谱之宜修,所关甚大也。”
一般来说,家谱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部分。
1.1 家 族的历史 。
翻开黔东南几部家谱,篇首往往是“宗族源流”或“族姓渊流”的家族史,有的十分详细,有的较为简略,内容都是叙述姓氏的由来,始祖的渊源,迁徙的经过,祖宗的事迹等。这些家族的历史,或在族谱序文中介绍,或在修谱凡例中叙述。家谱所载的家族历史,既是家族势力向族人进行宗法思想教育的工具,又是核查家族的系统源流的依据。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家族的来历十分清楚, 迁徙变化分析脉络分明, 血缘关系也必定会清清楚楚,异姓乱宗就不那么容易了。
1.2 家族的祠堂祖茔 、族 田和族产
刊载家族的祠堂祖茔、族田族产的座落方位、形胜地图,以及义田记、墓志铭、各种文契等等。对家族墓地、土地、公产的详细记载,不仅利于后代以此为据“报本追远”,还可以留给后代子孙作为文字依据,随时查找。一旦家族间发生土地、水源等纠纷,这些记载便成为判断的历史依据[2]。
1.3 家族的世系图表
世系图表记录着全族的户口和血缘关系, 是家谱的主要内容, 一般要占家谱的80%以上的篇幅。世系图表有两种基本形式:图式和表式。所谓图式,即将家族的世系绘成简图,把世系的主要内容注于图中,使人一目了然。例如《邓氏族谱》的世系就是图式。所谓表式,则是将家族世系排列成表格,把世系的内容用小字注于表内,亦可收到眉目清楚的效果。世系图表均要包括以
一图,即一张图表只划五代,从第六代起又各另为一图。1.4家族的家训家范、族规族法。
家训家范、族规族法要求族人恪守,并依此类家法处罚不服统治的族众,以规范族人行为,笔者所搜集到的黔东南家谱,不载家训族规的极少。家谱所载的关于家训族规的这类文献,从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关于思想教育、道德规范、礼节礼仪方面的 ,主要是向族人宣扬封建伦理纲常,教育子孙族人如何居官治家、读书做人,按照封建道德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按照封建礼节礼仪来处理家族内外各部分人之间的关系。这类内容一般称为“家训”、“家范”、“族训”。
(2)关于对族众进行强制、惩治方面的。 “族人如果违背封建伦理纲常,破坏封建统治秩序,反抗家族势力的统治,便依据这类内容对族人进行惩治。这类内容称为家法、族法,也有的称为家规、族规”[2]。
(3)是关于祠堂祖坟的祭扫 ,族产公田管理方面的 , 如祠堂的春秋祭祖和清明扫墓的具体规定,族产公田的收支管理,贫困族众的赈济供给等。这类内容称为“祠堂规约”、“祭祀条规”、“赈济办法"等。
2现代黔东南家谱的内容
笔者从搜集到的现代黔东南家谱内容上与近代的家谱相比,总结出以下几点:
2.1 家谱纂修宗旨的时代差异
传统家谱的纂修宗旨可以概括为“尊祖、敬宗、收族”。20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纂修的家谱在传承传统家谱思想、内容的同时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开始朝向更加开放的现代思想发展。许多家族在慎终追远的传统家谱思想之外, 开始从新家族文化的角度入手重新定位家谱的社会地位与价值取向, 并赋予家谱多种新的社会功能。“沟通现实族人之间的感情,突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的、平等的团结互助关系,提倡建立新型的现代宗族伦理思想,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有时也可以在经济、信息等方面相 互沟通帮 助”[3]。例如《 龙氏族谱 》指出“ 弘扬精神 文明,……凡我族人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应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宜念同理连枝,血缘一体,患难相扶,济危解困,荣辱与共”。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传统宗族组织的消失,传统家谱纂修过程中以宗族为核心的宗族集体观念开始上升为社会、国家集体观念。强调以社会的团结、和谐为重点,以建设新型社会伦理、增强爱族、爱国的社会意识为目标,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纂修宗旨的改变也体现了个人地位的上升, 个人逐渐从宗族组织的束缚下走了出来,开始以更加独立的姿态看待世界、发展自我,而家谱也逐渐演变为一般家族文化记录与新型家族关系的纽带。
2.2 新修家谱的内容更丰富
一部内容较全面的老谱大多包括这些部分:序、凡例、族规、世系图、祖先像赞、墓图、村居、祠堂图、传、赞、诗文跋等等。新谱大多有墓、村居、祠堂、祭祀扫墓及人物等新颖的图片,并往往各有创新。有的家谱设不同支派的字辈对照表; 有的介绍地理环境,有的附录中国历代纪元表、干支次序表、二十四节气、属相时辰与钟点对照表;有的设宗族文化的概述,介绍郡望堂号、家乘谱牒的概念,介绍本族的历代谱牒纂修情况、家训家规、创制诗文、遗留的古迹及人物传记等[3]。
2.3 世系记载的传承与发展
二十世纪下半叶,经过多次社会变革,当代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家谱的纂修思想、功能都发生了变化。社会环境的重大变革要求人们在世系记载方法上有所创新。在新家谱的纂修过程中人们在延续传统的“欧苏法式”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革新,例如安定郡小堡支系《胡氏宗谱》的世系记载方法仍然沿用传统的欧式记载法,目的是父子相承,以致无穷,但由于当代文化环境的改变,不得不在书写上略有变动,“本次修谱,编排体系方面做适当的整改,以适应新时代修谱特色。……自文字改革后,改用横排本用简体字,考虑现代人书写习惯,故兄弟次序改为从左向右,即左为兄、右为次弟,依次类推。在世系中竖线为父子传承,横线为兄弟、姐妹,同行为同辈,上行为父辈、下行为子辈”。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代人的书写习惯,新家谱在世系编排方面改变了传统的从上至下、由右至左的书写形式,而是采取简体汉字,从左向右横向书写。
2.4 少数民族语言进入家谱
黔东南苗族家谱的纂修,有用苗族的特有习惯,如《黄平东坡吴氏监正支族谱》的凡例:“古人名沿用谱书原有姓名, 不加‘公’字或‘太’以及苗名之‘勾’‘巫’之尊称。现代人名书写亦同,直书其姓名,涉及少数民族名字书写,书名在前谓之名,苗名在后谓之字,号放最后,涉及字辈之书写,姓放在前,字辈放中间,名放在最后一般三字姓名不书其姓,两字姓名要书其姓,苗名父子连名也按此处理”。父子连名是苗族重要习俗特点,苗名一般用双字,前字系本人名,后字是父亲名,如《山凯杨氏族谱》的序中说:“对于苗族中的父子连名制, 体现了其族的血缘关系及亲疏远近,是他们独有的口碑世系民族特点,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交往的频繁,社会活动扩大、子父连名制也有它的局限性, 不适应社会交往的需要, 代之而起学名得到广泛使用,所以在谱中姓名排列顺序上将学名放在前谓之名,子父连名制之苗名放在后谓之字,与汉字记载世系结合起来,连成整体,形成本届修谱的独特模式。”《山凯杨氏族谱》还附录了苗文读用简介。
2.5 男子上谱标准变迁
在宗族男性成员中,继子是身份非常特殊的一类人。在传统社会里, 人们受农业宗法思想的影响认为族人必须有男性子嗣延续祖先血脉、继承家产。当一些家庭没有男性继承人时,可以通过过继的方法得到继子来传承祖先血脉、继承家产。若过继异姓子弟,或抚养异姓子女作为传人,传统社会中的许多宗族往往不予承认,这样做主要是以血缘相同作为准则,尊崇祖宗一本,防止乱宗。当代人在继子问题上开始逐渐淡化血缘观念,而逐渐重视现实人情,只要将姓氏更改一致就可以成为家庭的一员,因而, 当代的许多宗族从体恤人情的角度出发, 允许异姓成员上谱。
2.6 妇女家谱身份变迁
在传统社会观念中,家族妇女的上谱资格取决于婚姻状况、生育状况、贞节状况等条件。首先是嫡庶之间的区别,嫡妻因为占有了正妻的地位, 所以在家谱中首先得到了认同。而其他庶妻、妾室等女性配偶因为没有获得正妻的家族身份,往往不能取得上谱的资格。
新时期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 因此从根本上消除了家族妇女在家谱中不同地位的现象。而且当代女性在婚姻方面拥有了较多的自主权力,其他家族成员无权干涉其生活。因此,在当代家谱纂修中,往往会提倡公正平等,《山凯杨氏族谱》的序中说:“为顺应历史潮流,拥护国家宪法,本届修谱强调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地位、男女贵贱一律平等。……嫁入女性姓名载入昭穆,有学历、职务、社会活动经历者,均与男性同样记载”。
2.7 族女家谱地位获取
中国传统家谱是父系制的家族历史, 它的记载多以家族男性成员为主,辅以其配偶。作为家族的女性子嗣,多数家族认为女则以夫为家者也,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出嫁后的女儿不再属于自己的家族,所以不同于作为家族血脉传承人的男性,因而不必记录到家谱中。在当代家谱纂修中,依然规定以血缘关系为依托, 重视记载血缘的发展脉络, 但是与传统家谱的记载方式不同,当代家谱纂修中出现了男女并书的现象。男女并书是指新家谱在延传家族男性成员上谱的基础上, 同时允许家族女性成员上谱。《山凯杨氏族谱》的序中说:“未出嫁女人与男性一样编行第、排序号”,“凡已出嫁女性,载入昭穆,注明出嫁何地何人”。
在当代家谱纂修过程中,部分家谱除了记载家族女性外,可以进一步记载其丈夫、子女的情况。如《黄平东坡吴氏监正支族谱》凡例中说:“妻随夫叙,婿随姑叙,先男后女,男女平等”。同时由于社会观念的变化,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开始寻求新的修谱标准。当代家谱反映人们的血缘观念的同时也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宗族男女成员的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宗姓关系都可以成为上谱的标准, 实际上已经突破了传统父系家谱的内容与规范,开始朝向更加宽泛、包容的方向发展。族女上谱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人们思想观念本身发生了变化,开始接受女儿也是家族传人的观念; 另一方面是由家谱的社会功能的变化而带来的必然结果。
当代家谱纂修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扩展宗亲范围, 加强宗亲交往,从而进一步扩展作为社会资源的宗亲构成范畴,这既有利于家族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源远流长,上下几千年从末间断,世谱文化———人类根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固有成份之一。是先人留下的一份珍贵遗产, 尽管其中往往存在攀附古代名人和宣扬封建宗法观念的糟粕,仍不失其在文化史学术研究中的价值,因此应很好地保存并留传后世。
摘要:本文对黔东南家谱进行考察、分析和总结,现存家谱皆为清代以来所修,可分为清代、民国、当代三个时期,这些家族继承了中原地区的修谱传统,所修家谱不仅体例完备,而且内容丰富,又具有当地少数民族的特点。
关键词:黔东南地区,家谱,少数民族,近代,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