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第一篇:谈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作者:赵秀英 张书坤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5期
[摘要]文章阐述了语文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重要性,辨析了人格、健康人格、语文人格的概念,论述了在语文教学中挖掘作品中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树立远大的目标的方法与途径。文章认为,分析人物形象、渗透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 健康人格
[作者简介]赵秀英(1966- ),女,河北任县人,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语文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和科研工作;张书坤(1965- ),女,河北南宫人,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和科研工作。(河北 邢台 054000)
[中图分类号]G6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3-0115-0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高等学校培养与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健康的人格是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备素质。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在教学中存在着注重知识培养、忽略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不良倾向,这大大削弱了学生步入社会后适应各方面压力的能力。所以,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已经成为每个学校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方面,除了正常的心理教育外,语文教学在学生人格培养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一、人格、健康人格与语文人格教育的辨析
1.人格。人格(personality),来自拉丁文“persona”,原意为面具、脸谱、剧中角色。人格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定义,同一领域也有多种定义。教育学和心理学在对人格的看法上比较一致。普通心理学认为人格就是个性,通俗地说,它是以人的性格为核心,包括先天遗传和后天成分,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心理的影响并逐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爱好、习惯和性格等特征的总和。简单地说,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性格具有可变性、可塑性。后天的环境、教育对人格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伙伴关系以及大众传媒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些都说明了人格的可发展性、可培养性,说明了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2.健康人格。健康人格是指人格内部的统一,是内外的相互统一而达到的一种平衡状态,也就是指能自觉驾驭自己生活的状态。它包括:了解自身现状,注重现在;能给予并接受爱,能专注于工作;能照顾别人,对他人有责任感,有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独立、自主成长需要等一
系列心理特征。它指个人能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我、有效控制自我。健康人格是一个人健康的重要方面,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的基本条件。
大学生健康人格包括:第一,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这要求大学生内部心理实现和谐发展,要求他们的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智慧和才能、人生观和价值观、性格和气质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要求他们内心要有正确的自我认识,言行统一,能正确评价自身的所作所为,并根据社会道德的准则不断地调整个体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第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乐观的生活、学习态度。这要求学生在人际交往、生活和学习方面表现出他们的自我尊重和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和谐的人际交往使人性格开朗,学习有兴趣,待人坦诚,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积极的生活态度又反作用于学生的学习,使他们更加勤奋学习,生活更加充实。反之,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乐观的生活、学习态度的人,在情绪上往往会有很大的困扰,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孤独的症状,甚至产生嫉妒、攻击的心态和行为。
3.语文人格教育。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这一活动是在语文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人格培养的。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文质兼美的教学内容比其他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形象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评判标准;审美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优化学生人格中的审美结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离开了这些,语文能力的培养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的途径
1.挖掘作品中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代圣贤、英雄、仁人志士的典型事例,这些折射着人文精神的材料,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按所讲作品的内容,因势利导,将其中的人文因素发掘出来,深入阐述,使学生受到陶冶,铭记在心,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以文品人,使学生从作品中品出他们的人格魅力,成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如《涉江》中的屈原,坚持自己的爱国之心,即使被流放也决不变心从俗;《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关怀民生的高尚情怀,他们都是古代中国人高尚人格的典范。现代文学作品中《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为中国的独立、追求真理被杀害的左联五烈士;《琐忆》中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情感,都为学生树立了光辉的人格榜样。让学生感受这些人物的伟大的精神力量,陶冶他们的情操,树立远大目标,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
2.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文学即人学”,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从作品中人物的身上分辨出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喜,什么是悲;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让学生体会作者寓于作品中的道德评判。从好的作品中,从正面人物的身上感受人格之美。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他的感人的故事,坚强的人格,他的“当一个人回忆往事的
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的格言曾经影响了几代人。通过分析让学生感受理想人格的力量,感觉保尔精神并没有过时,激发学生的崇高理想,唤起他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反之,也可从反面人物身上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丑的、恶的。另外,还要让学生从一些有人格缺陷的人身上反省自身。有些人物的悲剧除了社会的原因之外,自身的人格缺陷也是重要的因素。例如,《项链》中的玛蒂尔德,艳羡虚荣,追求享乐,为了在宴会上出风头,想方设法置衣服、借项链,不料归途中丢失,为了还债,付出了十年的艰辛,但仍对那个让她风光的晚上念念不忘。这让我们看到了玛蒂尔德性格中可悲的一面。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玛蒂尔德的悲剧有着更深的教育意义,它可以使学生反省自身,从中得到启发,摒弃那些人格中的缺陷,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
3.渗透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外,还应把美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以美的画面、美的形象、美的人格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到美的存在、美的魅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非常必要的。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审美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荀子曾说过:“美善相乐。”他们都把美提高到兴邦安国的重要地位。
美育之所以重要,是由它的广泛性、普遍性和多方面的渗透性决定的。因此,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美育是渗透其中的。语文就是充满了美的学科。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令人无限向往的“世外桃源”;岳飞的《满江红》展示了一个英雄的美的形象。这些通过艺术的语言塑造出的优美画面与美好形象都影响着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导着学生人格的发展。所以,美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就是美的渗透。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审美。
美的现象,形态丰富多样,有优美、崇高美、悲剧美、喜剧美。语文课堂教育中渗透着美。这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审美教育,使之融化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教师不但要从通常的角度去分析讲解它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还要将作品中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作品的美的特点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也欣赏到美,获得美的愉悦。另外,在课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还应该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知识,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理解美,欣赏美。让学生理解,美不仅是环境的美、场面的美,还有人格的美。
总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不断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使语文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所以,我们要把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融入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去,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感受到榜样的人格魅力,树立自己的远大目标。
[参考文献]
[1]郑雪.人格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4]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祁立刚.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N].光明日报,2005-12-28.
[6]李林英,张红俊.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探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第二篇:浅谈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
姚曼丽
125402
[摘 要] 在我国现阶段,具有人格缺陷的青少年学生较为普遍。若他们的不良认知得不到正确指导和调整的话,将会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培养青少年现代意识和现代人格,学会做人和做事,学会面对挫折和走向成功,培养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贯穿于青少年整个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在越来越多的未来风险面前,拥有健全人格不仅是青少年的立身立业之策,也是关乎国家命运前途的立国立家之本。
[关 键 词] 人格 人格教育 健全人格
[作者简介] 陕西师范大学在读学生、中学物理教师
(西安 710062)
近几年来,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日益严峻,因为人格障碍而出现的悲剧和引发的社会问题时有发生。十多年前留美中国学生卢刚枪杀同学、导师的悲剧人们至今记忆犹新;2000年浙江金华一学生因忍受不了学习成绩排名和家长的压力,用榔头打死母亲;浙江温州两学生因勒索钱物将一同学乱刀砍死;今天在云南大学校园里,马加爵因小事一触即发,由反叛心理引发了非人性残杀4名无辜同学的行为又在发生等恶性案例触目惊心。
根据一些权威部门的研究表明,现在的中学生有近半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异常现象,且心理疾患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所以,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说:“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的重大问题。”如何解决学生人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势必影响到青少年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危及社会稳定与安宁,直至影响未来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
一、人格的定义及其对人的影响努力
那什么是人格呢?为什么它对人的影响有那么大呢?人格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独特的心理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多方位的,是复杂的、独特结合的整体,包括心理倾向、心理特征和心理调节,这几方面错综复杂,交互联系,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如果各成分间的关系协调,人的行为就正常。如果各成分间关系失调,则人的心理就会紊乱,产生心理障碍,最后形成人格缺陷。
二、我国青少年学生人格现状及成因
(一)我国青少年人格现状
我国青少年学生人格缺陷集中表现在由于心理障碍引起的行为缺损,突出表现在如下方面: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狂妄、偏执、任性;爱慕虚荣,嫉妒心强;经受不起挫折,心理承受力差;内心孤僻,冷漠,自我封闭;缺乏自信,心胸狭窄,患得患失,无端猜测,主观臆断,患多疑症。
(二)造成我国青少年人格现状的原因 造成青少年学生人格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还在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的影响:
1、学校教育长期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能,轻人格的培养的结果。
2、家庭教育不当,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一些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经常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减学生自信,加剧了学生不健康人格的形成。也有少数家长过度放纵、溺爱孩子,缺少必要管教、约束,学校、家庭教育不相一致,使学生无所适从等等,都可能使学生人格变异。
3、社会因素,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渐迷失,而新的道德观念又未确立,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在家长、教师、学生中都有不同程度表现,低级庸俗文化,资产阶级享乐主义、个人英雄主义作品泛滥,不良的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而人格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此。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人的心灵改造和品格塑建的教育。是教育者针对青少年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方法,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人格教育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所以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的任务迫在眉睫。
三、什么是健全人格,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
健全的人格特征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和谐、有宁静的心境以及能有效地运用个人的能力,健全人格可以从塑造良好的性格特征及发挥自己气质中的积极面入手。性格是
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
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模式,是人格的核心内容。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人应该是个悦纳、独立、理性和有高尚道德的人。
健全人格养成的策略与措施。人的社会化的早期经验对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作为培养人的学校更应将人格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抓,通过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将学生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使学生心理结构中知、情、意、行诸要素协调起来,使心理结构的整体功能达到和谐、均衡,形成一个高层次的心理活动的完善系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人格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一)加强认知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纲。
理想信念是健全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人格结构中起着调节和指导作用。因此,培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首先要重视对其进行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和世界观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其人格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要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通过课堂教学、理论讲座、专题报告、社会调查、集体讲座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观察、分析、理解客观事物与当前社会现象,学会以冷静、稳妥、积极态度审视人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强意识和敢于竞争、勇为人先的精神。
人格特征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自尊、自重、自强”,这是对高尚人格渴望与追求的最重要的内部动力。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
(三)创设宽松、民主氛围,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解决心理问题,培养健康心态和良好心理素质。
所有的青春都应该是美丽的。但是我们看到有那么多稚气的面孔流露出烦恼和无奈,听到他们绝望无助的呐喊,一幕幕惨剧不断发生在我们身边:他们因沉重压力轻生自弃;他们视家如坟墓,不惜一切代价离家出走;他们挡不住诱惑走上犯罪道路;他们人格畸变,无法正常学习生活„所有这些大都可以归咎于成长过程的心理障碍,青少年一边目睹亲历飞速发展的社会变化,另一方面自己(生理与心理)也都在极快地发育。在这化蛹为蝶的过程中,如果心理、情绪、个性的发展未得到及时正确的调整就可能形成对成长极为不利的“心理障碍”,以至“人格障碍”。更可怕的是,如今的孩子越来越不喜欢与人交流,尤其是不与长辈推心置腹,有许多心理困惑和疑问被压抑在内心深处,长久以往象熊熊炉火中的瓷瓶,即使是一小滴水也会让他霎时破碎。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就成为当务之急。现在已经有许多学校开始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专门在校内设立了心理咨询室,积极与学生沟通,解决学生心理疑问,引导他们培养自己的健康心理,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塑造。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去实现:
1.发展社会认知,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跟随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发展辩证思维,提高鉴别能力,形成是非观念和培养正义感。
3.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防止贪图享受、放任自流。
4.对生活环境中的一切,多欣赏,少抱怨;有不如意之处,设法改善,坐而空谈,不如起而实行。
5.在任何情境中,都从积极乐观的角度看问题,从长远的利害做决定。
6.设定积极而有可行性的生活目标,然后全力以赴求其实现,但却不能期望未来的结果一定不会失败。
7.认清并坚持正义之所在,把在真、善、美后边,坚持到底。
8.与人坦率相处,保持自然率真的自我,让别人看见你的长处和缺点,也让别人分享你的快乐和痛苦。
只有造就了大批会生活,会创造,会合作,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经得起各种困难和挫折考验,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与竞争中有稳固的“基石”作保证,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振宏.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2.60~65. [2]林东海.大学生如何塑造健全人格.互联网.2004-07-20. [3]王卓颖.构建学生健全人格是教育的第一职责.互联网 . [4]申小莹 钞秋玲.大学生心理教育教程[M].陕西: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5]付伟.谈学生健全人格及养成.互联网 . [6]王宁霞.生命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8):26~27. [7]韦力慧.教育要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报.2011.(10):31~35. [8]许典利.试论当代青年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梧州学院学报.2011.(03):86~91. [9]刘贵发.如何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J].师道教研.2012(08):76~81. [10]吴学江.浅谈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养成[J]. 教师通讯. 2010(03). [11]胡瑞,李忠云.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1(10):80~82 [12]郑晓艳.培养哲学素质 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01):34~37.
第三篇:浅谈小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与培养
关于人才的培养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成才必先成人。人字的一撇是智能,一捺是人格。一个个只有把知识和崇高的国格,高尚的品格,优秀的性格,健康的人格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当今社会,由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复杂的社会情况交叉影响,独生子女大量产生,加之腐朽,陈旧观念的影响,人们在重视培养教育下一代的同时,不当的观念、不当的做法依然存在。而今少数青少年的自私自利,孤僻冷漠,自负浮躁,懦弱胆怯,骄横粗暴等毛病,都是人格缺陷。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王玉凤研究员介绍:我国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3.4亿,保守估计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3000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通过广播电视和我们周围的人和事,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血淋淋的现实。如浙江省的一个高中生用榔头砸死自己的母亲,并从容处理母亲的尸体。本地也曾出现某校高中生杀死班主任之妻、杀害班主任之事件„„面对学生如此惊人之举,我们不得不反思,到了高度重视健全人格教育的时候了。
其实,某些孩子的缺点,比如自私冷漠、惟我独尊、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缺乏爱心和责任感,嫉妒心理太强、想办法让别的同学受到批评,自己以此为乐等,实际上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即:“人格障碍”。这种人缺乏调节情感活动和行为活动的能力,缺乏对情绪,情感、行为的控制能力。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将来成为次品;一个人如果身体不健康将来成为废品;一个人如果拥有丰富的知识,但没有好的品行,经来会成为危险品,对社会将构成潜在的威胁。所以,高度重视健全的人格教育,培养出能够担当起时代中人的国家栋梁,健全的人格教育必须从孩子抓起。
基于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认为健全的人格应包括以下内容:
1、要有博大的爱心,它包括强烈的爱国精神,对父母的孝心,对他人的同情心等。
2、要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
3、了解自我、结纳自我、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
4、心地善良,接纳他人,善于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
5、有独立自主意识,不依赖他人。
6、不迷信、讲科学、有创新精神。
健全的人格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对他们进行培养和教育,那么如何对他们进行健全人格教育和培养呢?
一、 教师的博爱是实施人格培养的基础
1、确立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问题,是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每天都要去感受和经历的事情,它关系着教育的成败。师生关系应当建立在平等、友爱的基础上。客观上教师是教育者,处于主动地位,学生是受教育者,处于被动地位,似乎无“平等”可言。但是,从师生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主体来讲,两者之间人格地位应当是平等的。但传统的师道尊严一直占统治地位,学生从来就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师生间缺少沟通亲近。若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来看,传统的教育就是不把受教育者当“人”来看待,而是把学生当做工具来塑造,把儿童作为一种附属物,一种社会的集体的附属物。因而导致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弊端产生,师生间就无法沟通,无法心心相印。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最注重以人教人„„。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
2以人为本,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
关爱每一位学生成长,是教师的天职。人本论强调尊重、关心、理解和相信每一个人,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关爱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相信每个学生的力量和价值。以学生为本,学生才能自觉地接受教育,主动地提高自己。重度弱智儿舟舟,其理性智商只有相当于
四、五岁的孩子,24岁仍然不识字,但他情感智商高,人际智商也很好,其父母注意发掘培养,最终使他用指挥棒划出了美丽的弧线。若是我们的教师,对每位学生都有亲子教育之心,从人本论的观点出发,去培养、发掘、塑造每个学生,我们教育的成功率就会更高。
3 教师的工作情绪,影响着人格培养的效果
教育者们自身个性、生活、家境不同,工作中各个时段的心境也不同,把握不好,情绪外露,会妨碍教育效果。因此一位老师自我表白:我高兴时,学生可以享福,反之学生就会遭殃。这种做法不可取。身为教师,不能驾驭自己的正常情绪,因烦恼而迁怒学生,因失意而怨恨学生,因苦恼而板着脸孔,甚至训斥挖苦学生,这对塑造学生人格会产生负面效应,极易造成学生精神压抑,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一位名家曾说:当演员来到剧院时,他应把个人的一切不快与隐私都留在剧院外。因为在剧院里,他整个人是属于艺术的。演员如此,教师也应如此。
4 在人格的塑造中,要有包容性
教师千万不能用一个模式、一个尺度去衡量每个学生。学生来自千家万户,个性基因和成长环境千差万别,如果要求千人一面,那大千世界就不成为五彩缤纷的世界了。我们要求塑造儿童健全的人格,并不要求千篇一律,应当允许个性差异,只不过通过教育弥补某一个体的不足,纠正某一个体的偏差。包容是一种美德,应尊重、理解、容忍学生犯错误,有反复,这体现了宽以待人的原则,使学生体会得到抚爱,扭转思想弯子。包容是一种耐性、弹性、机动性、策略性、灵活性,有助于学生人格养成。
二、教学实践活动是塑造人格的主渠道
1、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堂教学中育人作用,结合课文中的育人因素,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人格培养。
任何时期的教材都体现了当代教育目标并适应塑造儿童人格的需要。如现行小学首册思想品德课中就有一日常规教育,有尊敬师长、热爱祖国、热爱劳动、自我服务、爱护公物教育,有文明礼貌、团结友爱、勤奋学习,诚信教育等。我们的老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去浇灌幼小的心灵,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塑造其健康的人格,在实际中加以引导规范,决不能把这些教材当作一般道理空泛讲讲说说。再如现行小语第一册入学篇,品味起来,其充满了人情味。“小朋友好”“教师好”!“咱俩一起玩吧。”还有环境教育、识字教学、写字教学图片等。我们的老师要充分利用图片和语言,向儿童进行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热爱自然,热爱校园的“爱心”人格教育。还可展示师长关爱儿童“慈爱”之心,使儿童入学之始就有沐浴在爱河里的感受,从而塑造其健全的人性品格。还有其他学科,也渗透有健康人格的教育内容,关键是认真发掘教材,注意对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
另外,数学、品德等各科教学都能渗透人格教育和人格培养,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高尚地道德情操和健康地审美情趣,培养学生严禁地科学态度和独立地创新能力,形成正确地价值观和积极地人生观。
2、利用班队会和课外活动队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培养:结合班队会和课外活动队学生进行“磨难教育”、“挫折教育”。曾经有人说过:“磨难是一所最好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形成出来的孩子,能够深刻懂得人生、体验人生、感悟人生。通过班干部轮换制,打破班干部终身制,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使每个人都能昂首挺胸面对人生,又能够让每个学生尝受到一点挫折,能上能下,改变独生子女那种惟我独尊,娇生惯养的坏习惯。把每个学生都溶于班集体这座熔炉中进行锻造培养出具有健康人格的新一代好少年。
三、学校应与家庭社会联手教育,以取得人格塑造目的的一致性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接受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只有三者一致,互相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小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小,每天基本上使学校家庭两点一线。所以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优雅的学校环境对每个学生的健全人格教育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子女成长,教师只有与家庭常沟通、交流,才能取得支持、配合,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如家访、联系手册、家长会、座谈会、辅导站传递等。使家长改变那种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帮助孩子端正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重点对学生进行优秀的人格教育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
另外,学校环境和教室环境应布置的四季如春,格调高雅,努力营造一种催人向上的氛围。这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一个人从诞生就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人,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意义的人。由于孩子不理解自己存在的重要性及意义。所以做事总是任性所为。稍不如意就会走向极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人生经历往往会经历成功和失败。这些都是孩子进行反省的宝贵财富。因此,老师应和家长交流,多向孩子推荐一些有益的书,比如《鲁滨逊漂流记》。虽然文字简短,但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启示。人在不经意的小事重进行反省,使自己的人格得到不断的完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欢乐。用过劳动不紧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劳动是最关心,最忠诚的保姆,同时也是最细心最严格的保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应和家长达成一致,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因为,孩子终究要独立的面对社会,以自己的劳动获取生存和发展。
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途径还很多,如何实现于社会实践中,体现在制度管理和环境育人中。方法也多种多样,如说服教育法,情境熏陶法,榜样示范法,意志磨练法等。这里仅就教师在人格培养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之见。
第四篇:遵循中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浅谈中小学生人格的培养
人格的发展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应该说,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中小学生的人格状况总体看是健康的,但是,改革开放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活力机制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一切必然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灵,某些影视、歌舞厅及电子游戏机也无不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发展,独生子女家庭教养的误区和离异家庭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都误导着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因此,在看清目前小学生人格发展主流健康向上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或为金钱所诱惑、理想模糊、贪图玩乐;或自私狭隘、孤僻封闭、固执偏面;或缺乏毅力意志,经不起一点挫折,生活上缺少自理能力,学习上知难而退,畏学、厌学、逃学……这种种现象,归结起来,都是人格不健康的表现。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敏锐地意识到目前学生人格培养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以崭新的视角进行认识,根据中小学阶段青少年理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智力状况、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文化情景等因素,通过分析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一致性,发现并掌握学生人格培养的一般规律和具体操作策略,努力培养出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为基础,具有知觉的现实性和自我的客体化、具有毅力意志、经得起挫折考验、具有广延自我、协调相融的能力。
(一)适当灌输。
人格具有社会性、阶级性。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道德情感、行为准则等都不可能超脱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范畴。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培养他们树立无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念,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行为。由于儿童认识领域较狭窄。认知能力较低、生活经验较贫乏,因此,对人格内核中一些深刻的理念、抽象的思想等必须进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深入浅出、易感易知的灌输引导。可利用视听说唱演多种媒体或方法,如诵读《中小学生守则》、《新三字经》、《中小学生行为规范》,观看《礼仪课间操》录像或反映模范人物正确人生观,高尚道德情操、具有完善人格的影视作品学唱《礼貌歌》等有关歌曲,听、讲故事。组织他们自己排演有关的小节目。通过这些生动的学习,受到人格教育。特别是各学科教学也应该开掘本学科领域的人格教育资源,不失时机地渗透,充分发挥主渠道的教育作用,真正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二)实践体验。
成就感对人格发展有极大影响。因而通过创设情境、模拟环境,激发成就动机,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使成就欲望得到满足,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以及形成对目标执着追求的稳定品质能起到明显作用。“通过集中精力和刻苦努力,能在圆满完成工作时感到愉快”,从而生成一种“勤奋感”。其实,在实践中体验成功,各学科教学中都可以相机进行,如在完成数学习题、作文!学会一首歌、一幅画、一项体育技能时,学生都会有一种成功的愉快,教师应加以鼓励,趁热打铁,培育其自信力、自尊心和追求更高目标的热情。此外,我们更可以有计划地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入一种氛围。比如举办书画、歌咏、讲演、体育等各种形式的竞赛,激发他们比平时更为强烈的成就欲望,体验更甜蜜的成功喜悦,从而加大对学生的这些人格特质培养的强度和力度。
为了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力,我们还可以在实践中有意识、有量度的给他们设置一些困难,让他们面临挑战,甚至受到一些挫折,以便使他们感受到成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奋斗和努力,并培养他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在成功地掌握一些简单军事技能的同时,由于严格的训练,也锻炼其坚毅的意志品质。
(三)转换角色。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要造就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归根结蒂,就是要培养“社会的人”,人格的形成本来也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社会环境的前提介入,让儿童成为模拟的社会角色,对其人格发展起较大的促进作用。让学生担当自己向往的角色,如科学家、宇航员、作家、画家、记者、解放军战士等,顺应他们渴求的情感趋动,让学生进入角色,畅谈怎样当好所向往的角色。使之产生一种特定的角色意识,以社会角色来同化他们,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儿童的人格水平。再如让学生走上社会,到马路上做小小交通警、小小环保员、到商场当小小售货员、到地方向残疾人伸出友爱的手……直接充当社会角色。进一步培养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社会责任感、同情心、交往合作能力等。
(四)“强化”刺激。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格是可变的,并且此种变化是终生不断的。而变化的原因在于人的一生中的环境改变。根据斯金纳的理论,人的行为可以因产生愉快的结果被加以重复,可以因产生不愉快的后果而得以避免。其间,“强化”是最重要的因素。因而,教师只要把握强化程序,运用恰当的强化物,就可以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运用强化理论,当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行为,诸如守纪,关心他人、勇敢面对困难等等时,我们应及时强化、赞赏、表扬、表示关注、抚爱或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这些适当的强化物,使他们产生愉快感,来巩固这种良好行为。教师通过抓住学生身上点点滴滴的良好人格表现,及时强化,以逐步形成其健康人格。
(五)行为矫正。
对已经出现在一些青少年身上的不良人格表现加以矫正。例如对于某些儿童的攻击(挑衅)性行为,可以采用不理睬、不关注等消极强化,使他们得不到愉快的结果(如成人的赞赏),从而使这些行为逐渐消退、避免,也可以采取批评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从而使其改正自己的行为。行为矫正,也可从满足人的正常需要来施行。
人类有一些本能化的需要,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从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几个渐次提高的“层梯”,一旦各层次需要直至自我实现需要得以满足,那么其人格发展就到达了一个最完善的境界,否则就会产生某些人格缺陷。
不少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提高学生物理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式摆在我们老师的面前。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这些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依赖于课堂教学。
总之,通过这次国培视频的学习我认为:在我的物理教学工作中, 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研究,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以提高全体学生物理学科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从心理特点出发,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物理教学策略研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而“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与物理学科教学策略研究”就是以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先进经验为参考,优化教学手段,改进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着眼整体素质,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论文
【摘要】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健全人格
新编《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叙述指出:“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简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指具有相对正确的信念和世界观,并以此为核心,具有相对正确的动机、态度、理想、行为等。而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应该是热爱学习、生活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接受自己的人;应该是乐于助人,客观地认识周围事物,并能有效地解决所面临问题的人。
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每个小学生都有待于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坚强人格呢?
一、教师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学生
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每一个问题都有自己最满意的答案,把最符合自己要求的写在黑板上或掌声鼓励。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时时刻刻都在猜老师怎么想,猜到了就说,觉得自己猜的不对就不想说。一旦形成这种思维定势,教师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失去了自我。因此,教师切忌把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学生,应该多听学生的心声,多尊重学生的意见。
二、教师必须有信于学生
教师要想提高对学生教育的影响力,必须取信于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若出现了错误,就应该坦率地向学生承认,绝不能对学生说谎;师生间出现了矛盾,应学会换位思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必须是为教人而教书,绝不是为教书而教书。高尚的人格可以使学生由衷地敬重你,信服你。教师还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渊博既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师赢得学生尊重、信任的基础。因此,教师只有德才兼备,对学生言而有信,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高大的形象,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并且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否则,就会像卢梭说的:“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
三、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情感丰富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以及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1.一个人最可怕的就是情感枯竭。语文是一门充满情感的学科,语文课上,我们只有让学生动情,人性才能被唤醒;让他们不断地受到感动,就能成为情感丰富的人。
2.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真实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深切感悟文章中所表现的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
语文课多一些动情的朗诵、背诵,让学生不断地产生“在一瞬间,自己的心灵好像忽然得到净化”的感觉,他们就会渐渐变得有情调了,境界高了,品位高了。
四、教师要凭借“形象”,让学生认识“自我”
“人贵有自知之明”。所谓“自知之明”,实际上就是对自己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自知之明”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语文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是教会学生正确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接纳的凭借。只有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才能有所进步和发展,在不断取得成功的努力和进取中,学生才会接受自己,悦纳自己,并以对自己的接受和欣赏,去热爱别人、热爱生活。在学习和生活中,尽可能地发挥长处并弥补不足,缩小差距,学生的人格逐渐趋于真善美的境界。
总之,生活需要竞争,未来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高,而且更要重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健全的人才,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