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创新路径研究(大全)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创新路径研究(大全)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创新路径研究随着互联网、WiFi、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数据采集技术的日益革新, 大数据已成为国家发展进步的战略性资源并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生活习惯、审美情趣等。尤其是大学生, 在享受大。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随着互联网、WiFi、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数据采集技术的日益革新, 大数据已成为国家发展进步的战略性资源并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生活习惯、审美情趣等。尤其是大学生, 在享受大数据带来的饕餮盛宴的同时也在不断经受多元文化冲击的挑战。如何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成效成为思政教育者的重要任务。思政工作要与时俱进, 既要及时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变化, 又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提供的各类新鲜资源, 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思政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关键性作用, 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一、大数据为高校思政工作带来新机遇

“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1], 也可简称为巨量数据集合。由此可见, 大数据本身具有的“5V”特点, 即Volume (大量) 、Velocity (高速) 、Variety (多样) 、Value (低价值密度) 、Veracity (真实性) , 为促进高校思政思维转变、载体优化、方法革新等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 转变思政工作者的思维方式

在大数据背景下, 思政工作者要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转变思维方式, 将思政工作数据化。一是从样本思维到全量思维的转变。样本思维是基于少量的随机样本来推算和统计整体的情况, 这种思维方式简单、易错, 不能真实反映整体实际情况。而全量思维能够全面、快捷、综合、多角度的系统分析所有数据, 减少数据偏差, 使教育工作者通过大数据应用准确把握学生各方面的思想动态。全量思维与大数据的结合正好弥补了样本统计带来的弊端。正如舍恩伯格所说, “大数据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样本无法显示的细节信息”。[2]二是从因果思维到相关思维的转变。因果思维认为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必有其内在原因, 强调“为什么”, 这往往容易陷入执着于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而不能挖掘深层次的内在关系。而相关思维关注的是数据间的关联性, 侧重于探究事物相互间的关系及其本质, 即“是什么”, 指导教育者运用大数据将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状况、家庭构成、心理特征等全部纳入到分析范围之内, 从而找到之间隐藏的关联性, 不仅可以全面掌握受教者的思想动态, 分析他们的学习生活规律, 还能及时发现问题有效防治。

(二) 优化思政工作载体

大数据依托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各种移动终端等信息技术, 拥有多领域、广区域的信息, 再加上自身传播快、价值高等方面的优势与博客、微博、QQ、微信等多媒体载体的结合, 远远超出了传统思政载体的范畴。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2018年上半年新增手机网民3509万人, 较2017年末增加4.7%。此外, 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分别为48.9%、34.5%”。[3]作为90后大学生群体, 从出生就在不断接触互联网和自媒体, 知识更新快、接受能力强的他们谙熟各种类型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上网神器的操作和使用, 并在发达的网络中留下了方方面面的“数字足迹”。思政教育者正好可以从这些海量数据中筛选、分析、整合、研究所需数据, 实时监控和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行为习惯、情感寄托和心理波动, 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 革新思政教学方法

传统思政教育, 教师主要采用模式化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或者通过问卷调查、抽样分析、谈话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这种被动的教育方式简单、低效, 缺少精准认知, 缺少对学生需求的关注。在大数据背景下, 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在线学习与管理平台技术、手机客户端技术和网络爬虫技术等, 搜集学生活动数据, 与学生网上互动, 实时采集网络舆情数据;通过视屏录制技术、智能录播系统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微课”、“精品课程”录播室, 实时采集课堂教学数据, 挖掘和智能识别学生上课时的精神状态、接受情况、课堂反映等信息;通过校园一卡通技术, 采集学生在校消费水平、读书阅览量、上网频率或时间等数据, 为高校资助管理部门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了解学生课外生活习惯等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关系挖掘技术从教育对象的思想、语言、行为等数据中挖掘传统思政过程中被忽视的信息, 按照时间顺序或关联性分析教育对象的学习趋势, 挖掘各项数据的内在联系并揭示出关联规律, 为教育者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二、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为高校思政工作带来新机遇, 也为思政工作创新提供了充足的现实依据。但我们也应该清楚认识到, 高校思政工作要想适应变化, 顺流而上, 还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 数据复杂化, 整合难度大

首先,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来自主流网站、社会媒体、校园网、论坛等多元渠道的数据借助视屏、图片、结构图、流程图等形式, 以非结构化、半结构化和结构化的形态展现出来, 如何采集、筛选、整合、处理繁杂数据成为思政工作者面临的技术难题。

其次, 在数据的搜集或分析过程由于输入的错误或者在利益的驱使下出现数据弄虚作假, 这些错误数据、垃圾数据或虚假数据会直接影响数据分析结果。如何对搜集的数据进行研判、分析、挖掘、提炼, 以确保数据的价值和质量, 也是当前思政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难题。

再次, 大数据系统存在误判风险。大数据系统主要利用信息处理技术来分析数据, 对数据的依赖性较强, 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解释的倾向性, 难以覆盖预测模型中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数据之间的关联性以全面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 挖掘因果逻辑以避免误判成为思政工作者的又一难题。

(二) 数据人才匮乏, 创新融合难

《全国首份大数据人才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的大数据人才仅46万, 未来3-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将高达150万”。[4]其中,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才占33%, 而教育行业大数据人才仅占3%。可想而知, 具体到高校思政领域, 大数据人才是多么的紧缺。另外, 大数据与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融合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数据搜集者能够分析、挖掘、提取、存储、扩展高质数据, 过滤低质数据, 这就要求思政者不仅要树立大数据思维, 开拓创新, 还要具有专业素养和数据分析能力。然而, 现实情况是, 具有大数据分析能力的专业人才又缺乏思政的理论基础, 具有扎实功底的思政者又难以抽出时间和精力去潜心学习和掌握大数据技术。因此, 加快建设大数据思政工作队伍, 创新融合数据资源是当务之急。

(三) 数据快速流转, 存在安全隐患

大数据为思政工作者提供了庞大数据以分析大学生的综合性信息, 但由于大数据本身具有的“5V”特点, 这些涉及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家庭背景、受教育环境、行为习惯、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的信息就存在被窃取的风险, 会对当事者造成严重的侵权和伤害。另一方面, 大数据具有动态性和共享性, 当大学生在QQ空间、朋友圈、论坛或者贴吧等社交平台上互动时, 他们的个人信息、地理位置、聊天记录就已经在数据化并被共享, 如果这个时候, 教育者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采集了学生的上述信息, 这无形中就是一种侵权。

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创新路径

大数据的到来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其对高校思政工作带来的巨大利好和全新挑战也不容忽视, 要求思政工作者要与时俱进, 探索思政工作路径。

(一) 树立大数据思维, 推进平台资源整合

所谓大数据思维, 就是从大数据角度思考问题, 通过数据之间的关联性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然后运用大数据的技术或手段解决问题、预测数据发展趋势的思维方式。高校思政工作者应树立大数据思维, 将日常工作数据化, 及时采集学生数据, 建立数据资源库, 然后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 最后再通过信息甄别系统完成多维度数据信息验证, 建立全面的大学生数据资源平台, 从而提高信息采集和应用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另外, 运用大数据思维进行平台整合时, 高校可通过加强校园无线宽带、局域网、移动数据终端服务建设, 扩大无线网络的覆盖面, 方便师生利用网络加强线上沟通, 并做好数据的记录与存储;也可通过教务与教学管理系统, 不断开发智慧化的网络学习、教学评价、学习任务管理等;或者通过图书管理与借阅、校园门户网站、校内BBS社区、短信平台、微信、QQ等应用向学生不定时推送与其关联度较高的思政内容, 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辨识判断能力, 抵制“俗化”和“西化”等不良信息的影响。

(二) 培养数据素养, 建设大数据人才队伍

“数据素养是指个体具备数据理念, 在不违背伦理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理性地获取、分析、处理、利用和批判数据的能力与道德修养。”[5]在大数据背景下, 要推进思政工作创新发展, 就必须构建出一个优秀的具有数据素养的专业团队, 将数据素养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 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授课方法的选择、教学目的制定, 提高教育者的数据处理能力, 营造数据素养的氛围和环境。

加强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大数据与高校思政工作的深度融合的关键。首先, 组建大数据应用团队。高校学生处 (学工部) 、团委、各学院辅导员要联合组建高素质大数据应用团队。其次, 提升大数据应用技能。开设大数据专业培训班, 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到高校传授大数据理论知识, 使思政工作者掌握大数据技术处理流程, 培养他们自觉挖掘数据的能力。最后, 加强校企合作, 特别是与移动互联网企业的合作, 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专业指导和智力支持。

(三) 强化信息安全教育, 完善大数据应用制度

大数据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共享性, 要求高校要采取措施以确保学生信息的数据安全与数据保护。首先, 国家层面要有严格的法律法规, 完善数据信息管理利用制度, 明确数据挖掘、范围管理和使用权限。其次, 社会层面要构建政府部门、社会组织、高校与家庭等方面的联动机制, 实现全方位、深层次、多维度的育人管理机制。再次, 高校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各学院、部 (处) 、科室要联合, 成立思政小组, 共同参与制定学校大数据应用教育实施方案, 完善数据应用的标准化程序, 实现层层指导、明确权责、合理组织。最后, 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网络安全意识的教育, 提高其辨析真伪的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和网络伦理。

大数据时代, “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 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6]。因此, 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深刻理解大数据背景下学生思政工作的新特征, 分析数据之间的关联性, 创建联动机制, 积极推动高校思政工作健康发展。

摘要:大数据时代, 为高校思政工作带来新机遇, 转变了思政教育者的思维方式, 优化了思政工作载体, 革新了思政教学方法。但机遇与挑战并存, 数据整合复杂、挖掘难度大、数据人才匮乏、创新融合难、数据安全隐患等新的挑战也层出不穷。在大数据背景下, 高校要立足现实, 树立大数据思维, 培养数据素养, 加大安全意识教育力度, 完善大数据应用制度保障, 以期从这些方面探求思政的新路径。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思政,路径

参考文献

[1] 李军.大数据:从海量到精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2]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肯尼思·库克耶.盛杨燕, 周涛译.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3] CNNIC: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8年8月) [EB/OL].http://www.sohu.com/a/250378117_665157.

[4] 全国首份大数据人才报告 (2016年7月) [EB/OL].http://www.sohu.com/a/107189810_353595.

[5] 刁生富, 姚志颖.大数据时代个人数据素养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 17 (5) :1-4.

[6] 习近平.把我国从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7/c_119538788.htm.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