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的困惑与发展路径探究
什么是高校辅导员。2006年6月, 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对辅导员有明确的定位, 即“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 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由此观之, 辅导员既是行政管理者, 也是教师, 兼具双重身份。随着高校的扩招, 学生的增多, 高校辅导员队伍数量越来越多, 辅导员职业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与挑战。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的重要性
辅导员在高校里, 是作为教师队伍的一部分, 承担着大量工作, 在学生的培养、管理、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大学生一进校, 直接接触的基本上都是辅导员, 刚进校的学生, 在思想上还存在着很多迷惑和不解, 而给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 就是辅导员, 辅导员也因此与高校学生走的最近, 接触的最多, 对学生思想的影响也相对较大。第二,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行政管理的骨干力量。在高校里, 学生管理工作事无巨细, 涵盖的内容杂而多, 工作量巨大, 党团建设、班级管理、学生资助、校园文化、安全管理及教育、突发事件等等, 没有一样不与辅导员挂钩, 辅导员队伍, 在任何高校都是行政管理的骨干和中坚力量。第三、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角色。辅导员不仅仅承担行政管理工作, 许多高校的辅导员, 都承担有教学任务, 有上专业课的、也有上公共课的, 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和责任。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存在的困惑
(一) 职业定位不明确, 职业发展受限
辅导员, 既是教师, 也是管理干部, 看起来似乎很光彩, 可干过辅导员的人都知道, 在实际生活中, 辅导员既无法和专业任课教师相比, 又不同于纯粹的行政管理者。在职业发展上, 因为定位的不明确, 究竟是走行政路线, 还是职称路线, 成为了很多辅导员忧心忡忡的事情, 走行政路线, 管理经验不足, 资源有限;走职称路线, 课时不足、科研成果不足, 又无法和专业研究人员相比。正是这种表面光彩的身份, 反而成为了众多辅导员职业生涯的绊脚石, 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二) 职业专业性不强, 工作内容过于杂乱
很多高校在招辅导员的时候, 明确了必须是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 辅导员在专业上, 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都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专业基础, 但是, 当真正进入工作之后, 却因为工作的内容宽泛, 只要与学生相关的工作, 都需要辅导员去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团学活动、学生资助、招生就业、社会实践、突发事件等等, 无一不最终落在辅导员肩上。同时, 辅导员还不得不完成各级行政部门安排下来的各项管理工作, 内容杂而乱。各项杂乱无章的工作大大分散了辅导员的精力, 很多辅导员已无精力致力于教学工作和科研学术工作了, 大大降低了辅导员的专业性, 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
(三) 职业认同感不强, 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在高校里, 存在着将辅导员排除在教师系列的现象, 包括很多学生, 对辅导员的称呼, 都不是“老师”, 而是“导员”、“班导”, 甚至直接称呼“哥”、“姐”, 这样的称呼似乎显得更为亲切, 然而却产生了辅导员不是教师的错觉, 很多学生脑海里, 认为辅导员和高中班主任没有区别, 除了上课, 什么都管, 不算是真正的教师。许多高校在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上, 辅导员的考核要么按照专业教师要求进行, 要么全部按照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考核, 这或多或少都与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不相符, 严重影响了辅导员职业的认同感。
三、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路径与方向
(一) 规范管理机制, 完善辅导员管理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 辅导员职业发展存在的困惑与问题, 大多因为制度不规范, 对辅导员职业定位的模棱两可所造成。辅导员要真正实现教育部所倡导的现代化、职业化发展,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了进一步规范顶层设计之外, 更应该强化直接管理辅导员的各高校、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制度建设。一是提高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辅导员的职业化能否加强, 很大程度上受管理机制体制的约束, 要从政策层面探索有利于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方向,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来提高辅导员职业化程度;二是加强辅导员职业定位。辅导员不应该是大杂烩, 什么都管, 什么都要承担, 应该从制度上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职责范围, 减少与思想政治教育无关的事务性工作;三是增强对辅导员的保护性制度及措施。辅导员的工作权限较小, 但责任却很重大, 缺乏对学生的约束权力, 却承担着学生安全事故的责任, 在实际生活中, 对辅导员出现了不管对错, 只管结果的现象, 只要学生出事, 责任就落在辅导员肩上, 被认为是教育不当、管理不足, 这样使得很多辅导员在工作中受委屈, 需要建立保护辅导员的制度性措施, 确保权责分明、权责相符。
(二) 提高专业化程度, 减少事务性工作的干预
辅导员需要专业化, 才能实现职业化, 大部分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与专业无关, 完成的许多事务性工作, 并不需要较大的专业能力, 因此, 辅导员工作在高校里, 被当成了打杂人员, 任课老师不管的事情, 全部放到了辅导员身上, 这种工作状况, 使得辅导员无法在专业上走的更好更远。必须打破当前辅导员“一锅端”大杂烩式的工作局面, 将学生资助、招生就业、文体活动等工作压力, 从辅导员肩上分离出去, 使辅导员专心致力于学生思想引导、班级建设等与学生思想教育有关的直接性工作上。同时, 尊重辅导员专业特点, 将不同专业的辅导员有意识地安排到专业对口的院系, 对学生好, 对辅导员更好。辅导员如果能够管理与自己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学生, 更能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为学生专业的学习和成长做更多的服务, 也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三) 优化考评机制, 拓展职业发展渠道
目前, 很多高校对辅导员的考评是与行政人员或者专业教师一起考评, 而辅导员的实际工作, 与专业教师和行政人员都有很大差距, 且辅导员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思想上的引导与教育, 无法用数量去衡量, 造成无法用与专业教师或行政人员同样的标准去衡量辅导员工作的好坏。由于辅导员工作的实际, 需要不断优化考评机制, 才能对辅导员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评价。第一, 单独考评, 细化评价机制。辅导员的工作过于复杂, 不宜与其他序列人员一起考评, 需由人事部门、组织部门单独制定考评办法、考评标准, 才能够更好地对辅导员进行综合性地评价。第二, 注重实效, 增强学生评价比重。辅导员好不好, 关键在于学生的评价, 辅导员的服务和工作对象, 大多是学生, 增加学生评价比重, 更能体现一个辅导员是否真正优秀, 是否真正受学生喜爱。在考评中, 应看重辅导员所带学生取得的成绩, 而不是只考虑辅导员个人所获得的奖项;第三, 降低突发事件比重, 增强人文关怀。大学辅导员所带的学生较多, 学生发生突发事件的概率较大, 而很多突发事件的发生, 并不在辅导员的可控能力范围之内, 而这类事件, 又往往被各高校用来作为辅导员考评的扣分项, 使得很多辅导员都十分担心自己的学生出事故, 在寒暑假, 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明显地与工作职责不相符。因此, 高校应该加强对辅导员的关心和关爱, 理解辅导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 从制度上增强辅导员的职业安全感。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方向需要拓展, 确保辅导员晋升畅通, 打通辅导员级别晋升通道, 建立与级别相对应的待遇机制。
辅导员行业, 被很多人戏称为“高危职业”, 这是因为现实中, 存在着对辅导员职业的很多认识误区, 制度上也缺乏对辅导员职业的有效管理, 但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是大势所趋, 必将朝着更好地方向发展。
摘要:在高校里, 辅导员已经成为学生管理及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力量, 高校辅导员职业成为了许多年轻人的选择, 然而也出现了很多的困惑与无奈, 一直以来辅导员在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双重身份之间游离, 许多人迫于发展的需要, 而纷纷选择转岗, 辅导员职业成为了很多人职业生涯的跳板, 辅导员队伍也一度不稳定。本文立足于现实, 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困惑, 并从中找到符合辅导员职业发展更好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 冷雪冰.高校辅导员兼任思政教师的困境与对策[J].山西农经, 2017 (19) :113-114.
[2] 王斌, 宁琼, 符清明, 刘芳芬.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 (24) :216-217.
[3] 张惠.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J].教育现代化, 2017, 4 (48) :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