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数字出版的思考与实践(全文)

数字出版的思考与实践(全文)

数字出版的思考与实践第一篇:数字出版的思考与实践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摘要:随着 社会 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活动和 经济 活动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的高速 发展 和推广 应用 使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有增长活。

数字出版的思考与实践

第一篇:数字出版的思考与实践

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随着 社会 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活动和 经济 活动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的高速 发展 和推广 应用 使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有增长活力的部门和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使档案数字化建设提上了日程,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也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 研究 课题——这就是档案数字化建设。档案工作的数字化建设也是顺应潮流、适应 时代 发展的新举措、新要求。档案作为一种原生的信息资源,其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出来。面对这种挑战我们档案工作者应积极应对,我们要不断 学习 科学 知识,逐步掌握信息技术为档案工作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2000年12月,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印发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把“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现有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列入其中,同月国家档案局在 中国 档案管理 现代 化建设研讨会上宣布:十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由此,传统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 问题 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且有一些档案馆已经开始对此投资建设。我们认为,传统档案馆的数字之路并非一蹴而就,论文发表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的 分析 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有了清楚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规划和解决好档案馆的数字化之路,为今后的数字化档案馆进而是数字档案馆、虚拟档案馆的建设打好基础。近年来,我们临海市档案部门在数字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工作中数字化建设也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首先我们充分认识到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紧迫性

1、档案数字化,可改善档案管理工作。只有实现档案数字化,才能冲破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使档案管理部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职能向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变,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2、形势发展的需求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临海市政府把数字临海建设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无疑是十分及时和正确的。数字档案馆是数字临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档案馆就是市委、市政府保管和提供利用档案信息的职能部门。它馆藏有数十万卷档案资料,数百万件档案文件,是本地区最丰富、最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资源库,这样一大批浩如烟海,珍贵的档案信息资源不能很好地为各级领导和广大公众利用,充分实现信息共享,数字临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临海。所以,要建设数字临海,首先要建设数字档案馆。其二,档案载体的更新换代迫切要求档案馆数字化。档案由原始的甲骨、竹笺、贝叶、丝帛到纸质,发展了几千年,记录下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史。近年来,档案载体逐渐并迅速地被磁盘、磁带、光盘所取代或更替, 电子 档案的出现给档案馆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那就是电子档案的收集、保管、保护和利用手段,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档案馆的数字化。 目前 ,档案馆的档案保管、利用与形势的发展要求不相应,仍然停留在纸质档案的管理及较原始的检索利用水平上,使得绝大部分电子档案无法采集、收集和提供利用,甚至绝大部分电子档案已经被清洗、丢失。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损失和无可挽回的错误。

3、社会强烈需求

当今,人们的时间意识越来越强,领导做出重大决策需要迅速、准确;各职能部门工作查考要求快速及时;社会广大公众对档案信息需要量不断增加,如婚姻档案,有一些 农村 ,尤其是僻远山区的利用者要查阅婚姻档案十分清便,来回要好几天,他们迫切要求信息共享。还有一些外商投资者,他们想了解临海的整体情况,才敢于投资,那么要了解临海的详细 内容 恰恰只有市档案馆才是最全、最新、最直接、最方便的一个场所,特别是我们建立临海市现行文件查阅中心之后,对各界人士及外商投资查阅信息更为方便,这都迫使档案馆这个信息保管和提供利用的部门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原始管理、检索和提供利用的手段,以现代化、多功能的服务措施,使档案馆馆藏的信息能及时、方便地提供给各方面的需求者。

二、档案数字化建设的 内容

1、推进档案数字化,必须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目前 ,档案信息数字化的现状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滞后和 应用 软件多乱,这些都严重 影响 了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笔者认为对这一 问题 取得共识是档案数字化建设思想上的一次飞跃,它使我们的观察视野从 计算 机系统扩大到整个档案信息管理。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其中首要的是档案业务要规范,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2、数字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着眼点应是整个系统,组成系统的纵向和横向的各个节点都应达到一定水平,并通过 网络 加以联通,这样才能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系统的综合能力。部分节点甚至一个重要节点的障碍,都可能造成系统的梗阻。当然,要求每个节点的装备水平和应用能力齐头并进是不现实的,不可能“齐步走”。鼓励和支持先进单位提高水平,在一些单位进行较高水平的试点,以取得值推广的经验,对整个系统是有利的,但其基本出发点就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只有少数先进的节点不可能组成先进的系统。

3、有重点地抓好数据库建设

目前,我们临海档案数字化系统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数字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系统是国家档案信息工程的核心和基础,是工程的主体。数据库的含义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 科学 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经过实践我们认为建设数据库经验中最主要的有:领导重视,论文发表统一认识,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协同配合;面向应用,建立“活库”,以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考核数据库的“活性”;突出重点,由单一库向系统库 发展 等。当前若能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提高和各单位档案目标库建立起来,通过网络联接形成开放的分步式数据库群,将使自动化系统效率大大提高一步。

三、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步骤

1、建立档案数据库。第一步,输入文件级目录。从1997年开始,我们把馆藏档案的文件级目录输入数据库。截止2005年5月,已输入文件级目录30万多条、案卷级目录1万多条,我们准备再用1-2年将全部完成。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可边输入边打印,一方面补齐卷内文件目录,另一方面检验输入的正确性,从而确保档案数据库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第二步,采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实现原文件信息数字化。临海市档案馆婚姻档案、知青档案、山林土地档案利用十分频繁,尤其知青档案已十分破烂,只有实行数字化,才能确保原件的永久保存。从实践看,档案数据库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如出具无婚姻记录证明,我馆由于实行了数字化管理,虽然保存着1962—2001年10多万条婚姻档案,利用者可以随到随办。而靠手工管理的市办事大厅保存着2001年—2004年不多的婚姻档案,则需5个工作日。利用者对我馆的数字化建设十分满意。

2、建立了档案局(馆)网站。并与市政务网、公众网联网实施资源共享。在互联网上向政府和 社会 提供档案信息查阅,政策法规查询、举办网上展溃故颈镜亓礁鑫拿鹘ㄉ璧某晒唤⑼舷中形募樵闹行奶峁┤牟檠鸩绞迪终窆煊欣诘钡厥?经济 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

3、加强 电子 文件的收集和积累工作。电子文件是未来馆藏数字档案最主要的来源。以前,进馆单位只移交纸质档案和纸质文件目录,现在我们要求进馆单位实行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的归档双轨制,一般将电子文件拷贝两套,异地保存,并随纸质文件一并移交档案馆。这样既推进了机关档案室的电子化进程,又节省了档案馆建立数据库的工作量。

4、加大档案管理软件推广力度。电子文件是包括电子文件内容、电子文件载体和电子文件显示、修改的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平台的组合。由于种种原因,各进馆单位电子文件所依赖的软硬件平台不同,这给集成到档案数据库造成困难。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积极的措施予以解决。印发电子目录数据库结构与交换格式,对案卷级和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结构的字段名称、类型、长度作出了规定,规范软件和数据格式,确保数据库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截止2005年5月,临海市市镇两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已有20多家使用了PDE档案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或其它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今后,我们准备加大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力度,对新达标升级的单位要求全部安装,对已达到各类标准的单位要求在1-2年内全部安装。另外依托市政府OA网上办公系统,做到文档一体化,及时迁移电子文件。随着系统设备更新、扩充,在不同系统之间交接电子文件,及时对归档电子文件进行迁移操作,确保电子文件的有效性。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任务,不可能一步到位。工作中我们力求分步实施,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持续发展。

参考 资料

1、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王刚同志在《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词》,《 中国 档案报》2000年第547期

2、杨公之主编《档案信息化建设导论》,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版

3、王荣国、李东来《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形态及 研究 范围》《图书馆学报》2001,5

第二篇:数字出版时代与数字出版人才培养

目录

摘要....

4前言....

5第一章 数字出版及其特点.... 5

第二章 发展数字出版的必要性.... 5

第一节 发展数字出版是“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点.... 6

第二节 出版业数字化的重要地位.... 6

第三节 我们需要吸取教训, 趋利避害.... 6

第三章 我国数字出版的现状和问题.... 7

第一节 我国数字出版的宏观成果.... 7

第二节 微观上谈我国数字出版.... 9

第四章 数字出版人才培养.... 10

第一节 复合型人才急需培养.... 1

1第二节 技术支持和宏观调控相结合.... 11

参考文献.... 1

2致谢.... 12

摘要

本文首先对数字出版做了有关介绍,包括数字出版的含义,特点,出现的必然性和发展的必要性。其次阐述了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这一方面分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宏观上阐述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然后结合具体的几种数字出版形式从微观上剖析了数字出版发展的新要求,穿插阐述了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统一而非对立的观点。最后具体概括数字出版对编辑出版人才的新要求,

关键词

数字出版 ; 编辑出版;数字化;网络出版

前言

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就有出版社意识到数字出版这个发展方向,并进行了一些尝试,但由于市场环境、技术等因素,发展较为缓慢。2006年国家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出版业的5年发展提出了期望,希望出版社能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共存的现代出版产业转变,真正利用自身内容资源适应行业发展,创造更大收益。

今年1月底,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有关网络文化建设的学习会上,就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出的五项要求中,也提到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网络文化产品的规模化,推动中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这一方面表明国家已经将出版行业的数字出版提到了一个产业战略化发展的高度,另一方面也表明目前已经到了出版社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的最好时机。

第一章 数字出版及其特点

在首届数字出版博览会上,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作出如下定义:只需使用二进制技术手段对出版的整个环节进行操作,都属于数字出版的范围。其中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等。也就是说,数字出版涉及版权、发行、支付平台和最后具体的服务模式,它不仅仅指直接在网上编辑出版内容,也不仅仅指把传统印刷版的东西数字化,又或者把传统的东西扫描到网上就叫数字出版,真正的数字出版是依托传统的资源,用数字化这一工具惊醒立体化传播的方式。

从行业发展来讲,数字出版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行业,起步晚、行动快是它的特点。

从行业性质来说,数字出版兼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传播范围广,成本低,易沟通,易检索,节约资源等优势,同时我国数字出版仍属于起步阶段,与国外数字出版先进的地区同行业比差距还很大,存在的问题还不少,发展阻力也相当大。

第三篇:出版社企业化生存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国家对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出版社必须在公益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企业单位之间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这就意味着出版业将完全丧失事业单位的政策庇护,不再兼得事业单位和企业的诸多益处。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生存压力,出版社和出版人难免产生各种不适应,由此引发的种种危机将使转制后的出版企业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考验。如何尽快适应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出版业,遵循现代企业的运行机制,按照市场规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出版业中占据一席之地,是出版社完全企业化后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

转变观念,是出版社在市场化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的首要任务

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部署,出版社实行公益性出版事业与经营性出版产业分开后,绝大部分多数出版社作为经营性出版产业转为企业。在这一过程中,由于长期以来国家的政策性保护和区域壁垒,使部分仍然沉浸在计划经济的惰性之中。眷顾旧有体制,等待观望,对前景感到忧虑,“求稳怕乱”的意识和陈旧观念依然普遍存在。这些都将严重阻碍转制改企的前进步伐。因此,转变一切妨碍改革与发展的思想观念是出版企业顺利转制的首要任务。

企业单位与事业单位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由此决定了企业单位与事业单位运作方式的截然不同。出版社转制为企业后,出版人在观念上必须有一个180度的转变,应坚决抛弃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运行的思维模式,丢掉幻想、轻装上阵,尽快融入市场竞争的环境中,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在要求与现代出版企业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出版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只有在观念上脱胎换骨,才有重新获得新生的可能,否则一切无从谈起。不依赖体制的庇护,勇敢地跳入“商海”中搏击,彻底地转变观念,是出版社转制成败的关键。

转变观念的核心是要牢牢树立起市场竞争意识。要充分认识到我们现在所身处的环境是市场化的环境,运行的模式是现代企业的模式,面对的市场是竞争日益激烈的出版市场。转制后的出版社其性质是企业,这就要完完全全地按照企业的运行规律办事,就必须完全融入市场竞争的大潮中,学会走市场,学会市场营销,学会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模式。这对出版社来说是一种思想解放,是一次经营方式的根本改变,应当成为出版业义无反顾的选择。实际上,激烈的市场竞争反而能够激发出版者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市场是出版者一切活动的中心,这就是出版社市场化的真谛。但是目前我国仍有不少出版企业的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运行,带有计划经济的明显痕迹,没有按照《公司法》建立公司法人治理机构,长期发展目标不明确,分配、薪酬制度不合理。在市场营销方面更是缺乏先进的营销理念,销售渠道单一(如仍过分依赖和迷信国有书店,不敢步入民营书业,也不愿开发其他渠道),营销策划缺乏行之有效的模式和策略。这必然使得市场化环境下的出版业面临生存困境和发展瓶颈。

准确定位,是出版社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任何企业都有一个产品定位和目标消费群的选择问题。作为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出版社也一样,定位是它的生存发展之本,是办社的基础,是赢得市场、占领市场的关键。那么对于一个出版社来讲应如何找准定位呢?有哪些原则是需要遵循的呢?

首先,出版社在进入市场前先要进行自身定位。在众多出版社中,你的优势究竟在哪里?在

出版业中你占据着怎样的位置?你的实力和能力有多大?这主要包括人才、资源、地域等方面。出版竞争归根结底是出版人才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的出版人才队伍,谁就占领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人才的层次、质量决定着事业的层次和质量,决定着事业的兴衰。因此出版社在进入市场的时候,必须首先考虑自身的条件,我有哪方面的人才,再决定是怎样的市场定位。出版社在长期运作中所积累形成的专长和经验、社会关系、销售渠道等,是你自身的优势,是你所独有的,是别人短期内无法复制的资源,应加以合理地、充分地应用。中国地大物博,地域优势是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拥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出版新闻、专著、权威性的图书有优势;上海是一个文化品位高、流行时尚的大都市,适应出版科技、时尚生活方面的图书;广州走在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类、市场营销类图书比较出色。如何突出地方优势,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地理、人文等方面的资源并加以整合,也是出版社发展的关键。客观地分析自身的长处和短处,是准确做出市场定位的前提。

其次,要细致地、科学地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确立目标读者群。市场调查做得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实际,是准确定位的关键。这一过程应注意两点:一是要细致耐心,市场调查是要有一段时间和一个过程的,或长或短,不可匆匆走过场或头脑发热想当然,来不得半点的急躁情绪;二是要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市场调查和目标市场的选择在普通消费品市场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其中市场细分理论已成为现代企业营销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广泛地成功应用于企业的营销实践中。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实施,图书进入文化市场,加之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文化选择日益丰富,不同个体的差异化、读者需求口味的多样化,使图书的市场细分成为现实问题。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普通商品的市场细分理论,使图书的市场调查和定位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对出版社而言,市场定位包括内容定位、读者定位、风格定位等,其中,读者定位是重中之重。哪一类读者是出版社的主要服务对象必须非常明确。市场定位的准确与否,关系着企业竞争优势能否建立和发挥,是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制定科学的竞争战略,是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出版社的竞争战略应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

第一,有所为,有所不为。贪大求全,什么都想做,每个市场都不愿放弃,总想着要通吃,这是制定企业发展方向的大忌。中国文化有一个思想,叫“有舍才有得”。面对纷繁广阔的市场,要学会取舍。任何一个出版社,哪怕它是一个很有实力的出版社,也不可能为所有读者提供服务。每个出版社都只能满足一部分读者某一方面的需求,并非所有的读者都是你的客户。读者群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确越好。根据出版社自身实际情况,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切忌跟风、随大流,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关键的地方,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最大限度满足特定读者群的需求,应当成为出版社的正确选择。

以《特别关注》为例,其封面上有行醒目的口号:“成熟男士的读者文摘。”它的读者对象非常明确——只为中年男士服务。中年男士是社会的中坚、家庭的栋梁,是一个庞大而重要的读者群体,为这样一群社会主流群体服务,杂志的社会影响力和效益就有可能获得很好的增长。把目光投向特定的观众,不指望做一本老少皆宜的刊物,是《特别关注》能够适应越来越细分的市场并获得成功的关键。

第二,过河拆桥。竞争策略的优劣取决于它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如果你的项目很容易被仿效和复制,进入的门槛很低,那么你就会陷入无序的竞争中,并很快就被市场所淘汰。实现“过河拆桥”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在图书选题细分上的创新。举英语图书为例,如果不考虑读者的不同需求,则市场只要一套《英语900句》,一本薄冰、赵德鑫等编的《英语语法手册》就足矣。但如果我们对不同读者在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不同需求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后,就可以发现不少创新点,并在原有层面上衍生出许多新的图书。比如,《朗文当代英语词典》、《剑桥国际英语词典》、《蓝登书屋英语词典》三本词典在内容上大同小异,但由于它们分别满足了希望从词典中了解口语、习惯用语、和各种知识的读者的需要,因此都能够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这三本词典的成功在于它们各有特色,而图书的这种特色体现了出版社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专长,别人在短期内无法复制或者进入的代价很高,因此它能有效避免无序的竞争,并为出版社的成长赢得宝贵的时间。

第三、咬定青山不放松。当决策者看准了方向和目标后,如何在执行过程中坚定不移走下去而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是对企业家战略眼光和成熟驾驭市场能力的一个严峻考验。企业家可以为自己的摇摆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但这种定位的不断变化让企业衰败得更快。定位变化的最大损失就是失去原有的读者群,读者的忠诚是来之不易的,是需要长时间的辛苦培育才能成长起来的。商场如战场,各种因素的变化是很难预测的,但有的时候坚守是很重要的,成功往往存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随笔》杂志,发行量尽管一直不高,但它始终坚持自己的办刊理念,终于形成了自己稳定的读者群。相反,《数字化用户》在短短两年时间,就从一本“网络杂志”变成了“数码产品杂志”,最后变成了“游戏机杂志”。比它更晚进入数码产品的《新潮电子》则在这个领域牢牢占据了领头的位置。其杂志的时尚,办刊的严谨,风格得到读者的认可。而《数字化用户》还在强者如林的游戏机市场艰难地打拼。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市场的变幻莫测有时候也需要我们在一段时间后对市场定位的某些偏差做一些微调和修正。但有些定位是必须坚持的,如读者定位,有些则需要根据读者群适时地做适当的调整。比如,如果读者对象定位在青少年,由于这个群体本身的特性就决定了他们的兴趣爱好是摇摆不定的,由此形成的市场热点也是在经常变化的。因此,图书内容就必须根据这些热点做适当的调整。事实上,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每一类读者对象的兴趣和阅读口味都有可能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出版商要有敏锐的“嗅觉”,及时捕捉和预测市场的变化,在坚守最初定位和大方向的前提下,做部分相应的调整。

文科自荐书范文(一)

您好!我是一名2007年7月毕业的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本科生。

缘于对贵公司的向往和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渴望,作为一名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我由衷地期盼自己的事业之帆能从这里顺利起航。

思想,一切行动的指南,专业课的学习不仅使我更坚定了社会主义方向,而且使我深刻的认识到敏锐地把握时代政治气息对一个公司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尤其事实在建立现代企业过程中,人们几乎达成共识:强大的思想动力是企业无形的组成部分之一。我愿意用自己的专业所学和公司同仁一起致力于企业思想建设,增强公司凝聚力,战斗力。

管理,现代企业的重要内容。在进入以人为核心的管理阶段,研究“企业如何做人的工作”不可缺少。尽管做人的工作很复杂,可其中也有成就感。除了掌握本专业的大量知识外,我还辅修了工商管理专业,学习了很多企业管理类的课程,经常翻阅此方面的杂志,很有兴趣在此方面实践一下,把理论用于实际生活中。

法律,保障权益的有效武器。商战中,企业难免会陷入经济纠纷,为了排除阻碍公司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必要诉诸于法律来维护合法的权益。虽说是搞思想政治教育的,但我还用心学习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如有机会,希望能成为贵公司的一名法律服务工作者,为公司分忧解难尽力。

人无完人,故在积极改正缺点的同时,我一直把“活到老,学到老”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不知贵公司可否给我一个继续学习的机会?

感谢您的关注,若有幸能为贵公司赏识,我将以我毕生的心血与汗水为贵公司效力,您的信任和我的能力将带来我们共同的成功!

祝:愿贵单位事业蒸蒸日上!

第四篇: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出政发[2010]7号

作者:新闻出版总署 | 时间:10.09.10 | 来源: 新闻出版总署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出版局,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出版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新闻出版主管部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原创文学、网络地图、网络教育出版物、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等。数字出版产品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有线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和卫星网络等。由于其海量存储、搜索便捷、传输快速、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环保低碳等特点,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转变新闻出版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取得了较快进展。与此同时,由于存在投入成本高,盈利模式不成熟,相关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制约了数字出版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活力和潜力尚未得以充分释放。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新闻出版产业升级,推动我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现就加快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1.战略目标。要以数字化带动新闻出版业现代化,鼓励自主创新,研发数字出版核心技术,推动出版传播技术升级换代,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新闻出版传播体系;要形成一批发展思路清晰、内容资源充沛、立足自主创新、出版方式多样、营销模式成熟、市场竞争力强、产品影响广泛的数字出版龙头企业;要切实从社会需求出发,将优质内容与数字技术紧密结合,打造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反映科学技术进步、体现时代精神、为大众喜闻乐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出版产品和品牌;要构建要素完整、结构合理、水平先进、效益良好、多方共赢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新格局,把数字出版产业打造成新闻出版支柱产业。

2.发展指标。到“十二五”末,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值应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25%左右,整体规模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全国形成8-10家各具特色、年产值超百亿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或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园区,形成20家左右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出版骨干企业。到2020年,传统出版单位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其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运营份额在总份额中占有绝对优势。

二、加快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3.加快推动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加快书报刊出版单位采用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出版流程;高度重视出版资源数字化工作,加快存量资源整理,按统一标准进行分类、存储;积极探索出版资源数字版权授权解决方案;鼓励传统出版单位开展互联网出版业务;支持传统出版单位设立完全市场化的数字出版公司,尽快做大做强,成为数字出版龙头企业。

4.加快推动音像电子出版单位数字化升级。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速产业升级;鼓励音像电子出版单位与通信运营商、网络运营商及硬件制造商进行全方位合作,拓展新业态。

5.加快推动传统印刷复制企业数字化改造。推动传统印刷复制企业积极采用数字和网络技术,改造印刷生产流程和设备,大力发展数字印刷,提高对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服务供给能力。

6.大力增强网游动漫出版产品的创作和研发能力。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充分挖掘中华优秀文化,研发网游动漫精品,提高国产网游动漫产品的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网游动漫知名品牌,提高市场运作能力;组织实施民族网游动漫海外推广计划,大力支持国产原创网游动漫产品开发海外市场。

7.切实加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项目的数字化建设。对新闻出版公共服务工程中的数字化项目予以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的扶持;支持和鼓励出版单位、数字化公司承担和拓展数字出版公共服务项目;积极支持“农家书屋”向数字化方向发展;高度重视数字阅读,拓展全民阅读的空间;加快全民阅读工程指导性网站建设;积极开发盲文有声教材和读物;充分利用互联网,扩大民文出版物传播范围。

8.加快国家数字出版重点科技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国家数字复合出版工程、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中华字库工程和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工程等数字出版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建设国家重点数字出版工程项目库,扶持企业建设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内容资源数据库建设、数字出版软件产品开发以及相关技术研发为主的数字出版工程项目;加快数字出版领域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扶持以动漫出版、网络游戏出版、数据库出版等为主的数字出版项目;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纸、终端阅读器等新产品、新载体的研发和应用。

9.加快推进数字出版相关标准研制工作。坚持“基础、急用”标准先行的原则,尽快制定各种数字出版相关的内容标准、格式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管理和服务标准,完成数字出版、移动出版等相关数字出版标准体系的制定,在生产、交换、流通、版权保护等过程中形成符合行业规范的数字出版业标准化体系,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10.推动数字出版产业聚集区建设。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按照《国家出版传媒产业基地(园区)管理办法(试行)》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在有条件的区域建设数字出版产业聚集区,形成一批核心数字出版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基地;吸引国内国际知名的相关企业落户,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支持进入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的企业申办网络出版资质。

11.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从事网络出版活动。支持民营新技术公司研发基于不同传输平台和阅读终端的游戏、动漫、音乐等数字出版产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终端等硬件设备;建立数字出版企业评估体系,对长期从事数字出版活动且出版导向正确、技术实力雄厚、竞争优势明显、发展前景广阔、经营业绩突出的非公有制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建立健全网络出版准入退出机制,完善准入退出评估标准。

12.推动数字出版“走出去”。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借助网络传输快捷、覆盖广泛和无国界特性,加快推动优秀出版物通过数字出版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增强中国新闻出版的传播能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重点扶持和培育在“走出去”方面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数字出版骨干企业和示范单位,对切实跨出国门并取得显著成绩的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予以资金资助、税收减免和其他奖励。

三、加快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3.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数字出版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作为本地区新闻出版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组织机构,积极创造条件,设立专职数字出版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统计、规划、协调和引导,做好对本地区从事数字出版内容生产、加工、复制和数字出版产品销售、进出口等活动的数字出版企业的监管与服务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数字出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4.发挥部门合力。地方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争取本地规划、财政、税务、工信、科技等综合职能部门对数字出版工作的支持,将数字出版发展规划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为本地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要结合本地实际,深入研究针对数字出版企业的财税政策,充分利用国家推进数字化进程的政策导向,把国家以及各地支持文化体制改革、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

15.优化资源配置。对内容资源丰富、具备技术和其他条件的传统出版单位优先赋予网络出版权;鼓励条件成熟的传统出版单位开发基于互联网和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数字出版产品;鼓励传统出版企业与新媒体公司进行深层次合作,探索新型业务模式和营销模式,拓展和延伸出版产业链;倡导联合重组,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与拥有内容资源优势的国有出版企业嫁接重组,拓展发展领域,形成新的市场主体。

16.加大投入力度。要逐步完善数字出版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扶持,加大对重点数字出版工程项目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创新资金和现代信息服务业专项资金的扶持导向作用,面向全社会,推动设立扶持数字出版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数字出版公共服务平台和骨干项目建设;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用足用好金融领域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繁荣发展的优惠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17.搭建交流平台。继续支持和扶持办好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产品展示会、中国国际动漫产品交易展示会、中国国际漫画节等数字出版产业方面的重要会展和论坛;积极参与全国图书博览会、全国图书订货交易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深圳文博会、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搭建展示和交流平台,推动数字出版新技术、新经验、新模式的深度交流,展示数字出版新产品和新技术。

18.完善法规体系。加快修订《出版管理条例》、《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发布《手机媒体出版服务管理办法》、《数据库出版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学出版服务管理办法》和《互联网游戏审批管理细则》等部门规章,加快规范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法规体系建设。

19.加强版权保护。要加大版权保护宣传力度,强化版权保护意识;加大对数字版权侵权盗版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保障著作权人合法权益;加快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为版权保护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积极建立以司法、行政、技术和标准相结合的版权保护体系。

20.强化网络监管。要建立属地内出版、外宣、公安、通信、“扫黄打非”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和信息共享机制;增强网络出版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提高监管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全面提升主动监管能力和技术保障水平;要加大对互联网低俗之风和手机网站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打击力度,同时切实加强对网络游戏出版审批把关和网络游戏动态出版、非法出版的监管,全面净化互联网和手机出版环境;各地要加快网络出版监管系统建设,积极探索网络出版监管的有效方式,强化长效动态监管机制。

21.健全考评体系。要建立健全数字出版工作考评体系,加大对出版单位数字出版业绩考核的指标权重,重点评估其数字出版总体规划、新兴媒体和服务建设、内容资源数字化加工水平、出版流程再造、数字出版企业的市场表现、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数字出版创新成果等具体指标和数据;充分调动企业经营管理者和数字出版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文化创造力,把推动数字出版的实际效果和发展水平纳入考评指标。

22.加快人才培养。要不断完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体系,加大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力度,特别是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出版高级管理人才、高级营销人才、高级策划人才及数字出版编辑人才的培养,加快解决数字出版产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短缺问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字出版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鼓励数字出版企业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逐步建立起教育培训和岗位实践相结合的数字出版产业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健全人才引进、使用和考核机制。

第五篇:数字化背景下中国古籍出版模式的重构

这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以计算机存储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媒介的勃兴引发的数字化浪潮,强势地冲刷着社会文明的每一个角落,传统出版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土壤、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出版模式受到严重冲击。古籍出版业虽说有其行业特殊性,但也未能幸免于外。如何应对数字化浪潮带来的挑战,是每一个古籍出版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传统古籍出版模式受到的挑战

毋庸讳言,传统的古籍出版模式是内向收敛的:就出版者而言,主要以全国数十家专业古籍出版社为主体;就读者对象而言,主要面向文史专业研究者和爱好者;就发行渠道而言,主要依赖于订货会集中订货、征订单发货和书店营销网络。受专业性强、受众面小、生产和销售周期较长等先天性因素的制约,古籍出版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原本就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数字出版的冲击下,其承受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

第一,专业古籍出版社不仅要面对综合性出版社、大学出版社和其他行业出版社对古籍出版市场的“蚕食”,还要应对一大批以数字出版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提供商的大举“入侵”(见表1)。

表1 国内数字技术提供商及古籍数字化产品要览(截至2009年3月)

数字技术提供商

古籍数字化产品

备注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国学宝典(收录古籍4000余种,字数逾10亿)、《篆刻备览》、《小说备览》(收录中国古典小说100种)、《古代小说典》(收录中国古典小说1000种)、《飞鸿堂印谱》(收录印数3500方)、《中国历代笔记》(收录笔记1150种,1.5亿字)、《宋会要辑稿》、《中国古代戏剧专辑》(收录古代戏剧310种)。

系统采用Unicode大字符集,另配有图像字;提供标题、全文、分类、专书检索,还可以多条件组合检索,检索结果可以复制、打印或保存。附加了联机古汉语字典等多种工具。

北京书同文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文渊阁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十通》、《康熙词典》、《大清五部会典》、《大清历朝实录》等。

采用全文检索、图文对照等成熟、先进的典籍数字化制作和集成技术。

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基本古籍库》(收录古籍1万种,全文18亿字。每种附1-2个善本的原版影像,总计1200万页影像)、《中国方志库》、《中国谱牒库》、《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历代碑志丛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爱如生电子书》等。

收录典籍合计5万种,近100亿字的全文数据和近6千万页的影像数据;提供查询、浏览、预约、复制等服务。

北京时代瀚堂科技有限公司

龙语瀚堂典籍数据库(含小学工具、类书集成、出土文献、中医药文献、经部集成、史部集成、子部集成、集部集成、古典戏曲、佛教典籍、道教典籍、敦煌文献)。

采用国际通用的超大字元集进行加工校勘,文本精准无缺字;基于互联网的自然语言海量文本全文检索。

超星公司的超星数字图书馆

《古今图书集成》、《清实录》、《二十五史》、《资治通鉴》、《中国古典名著大系》等。

按照中图法分类;部分古籍可全文阅读,可全文检索。

北极星书库

中华古籍电子书(含各类古籍1268部)。

提供目录和书名检索,可在线全文阅读,但不支持全文检索功能。

北京数字方舟信息技术公司

古籍图书库(含280余种古籍)。

文件采用PDF格式。

北京天安亿友公司

《二十五史》、《资治通鉴》等。

文件采用EXE格式。

天津永川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二十五史》全文阅读检索系统。

有阅读和全文检索功能,可显示检索词所在的单句或段落全文。

表1只是择其要者,将一些有代表性的数字技术提供商及其产品列举出来,还有许多潜在的市场进入者正在不断孕生。这类新兴古籍出版企业或依托图书馆的古籍善本资源,或吸纳文史专业研究人员参与研发,或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成立电子文献研究所,通过大规模、成系统地将常用基本古籍数字化,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专业研究人员的需要。它们研发的产品占领了图书馆及科研院所等大宗用户的很大市场份额。借助于与图书馆、专业研究人员的合作,从古籍出版资源的供给到数字化出版,再到网络发行给团体用户或个体用户使用,技术提供商完全可以绕开出版社完成整个古籍出版活动。未来专业古籍出版社如不能积极应对,将有潜在的被边缘化的危险。

第二,出于保存古籍的目的,公益性的图书馆也加入了古籍出版的行列。诚然,图书馆的主要职责是保护古籍,但其保护手段却有原生性和再生性之分。所谓再生性保护,即以缩微、扫描、影印等方式,对古籍内容进行复制传播,其实质与古籍出版并无二致。随着图书馆工作重心的转移,古籍的再生性保护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02年正式立项、由国家图书馆承接的“中华再造善本工程”,计划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大规模、成系统地复制分藏于国家图书馆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及高校、科研系统图书馆,乃至博物馆的珍贵古籍善本。2007年,该工程一期已完成《唐宋编》和《金元编》共计758种1394函8990册善本古籍的出版工作;二期现已完成古籍选目556种,计划再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明清卷的出版工作。[1]

除传统出版领域外,图书馆界的古籍数字化亦呈方兴未艾之势。如上海图书馆于1996年启动了“宋元善本全文数据库”的建设,计划将馆藏古籍善本全部数字化,并分期实现上网服务;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开发的“汉达文库”提供近1亿字的古籍全文和18000幅影像资料;相对而言,大陆地区图书馆大多刚完成馆藏古籍书目数据的建库工作,全文数据库的开发还限于较小规模(见表2),但发展前景无可限量。一些学术机构也参与到古籍数字出版中来,如香港理工大学开发了“中文古籍网上出版平台”,目的在于让更多的稀有古籍得以通过互联网供给图书馆、学校、机构、公司以及个人读者随时随地使用。[2]尽管这类公益性的古籍数字化产品不以赢利为目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读者对古籍图书的需求,改变了传统古籍图书市场的结构,其影响绝不可小觑。

表2 我国图书馆馆藏古籍全文数据库调查表(截至2009年3月)

古籍收藏机构

古籍全文数据库名称

全文资源数量

影像数量

上海图书馆

宋元善本全文数据库

20种(19794页)

首都图书馆

明清北京城垣资源库

202段落

358幅

大连市图书馆

明清小说全文库

40种

济南市图书馆

古籍地方文献

金石拓片

51种

270种

2037幅

5000余幅

绍兴图书馆

绍兴方志

8种

100幅

苏州图书馆

古籍善本数据库

12种502卷

全文影像

吴江市图书馆

吴江五百年古代地方志

24种

清华大学图书馆

科技典籍全文库

100种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

农书古籍全文数据库

9种

全文影像

山东大学简帛研究网

文献宝藏

33篇简帛文献

台湾中央图书馆

明人文集资料库

17种

部分影像

台湾中央研究院

汉籍电子文献系统

3.74亿字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

汉达文库

近1亿字

18000幅

第三,数字化古籍适应了国民网络阅读的趋向,提供了辅助学术研究的工具,极具市场竞争力。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8年发布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互联网阅读率为44.9%,比2005年的27.8%攀升了17.1%;知道或听说过电子图书的读者人群占被调查者总体的47.4%。[3]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数字化古籍正好适应了这一变化。而且,数字化古籍提供的不止是一本书、一个数据库,而是一件学术工具、一个研究平台。它不仅提供诸多与内容相关的知识工具,如联机古汉语字典、年号与公元纪年对照表等;也能提供古籍字数、字频、词频的统计信息,行文风格特点的概率统计,参考数据的汇聚;还能提供不同版本比勘校对的接口、异体字的汇聚显示、读音的自动标注和朗读、在线标点断句等功能。这些工具、信息和功能,不仅极大地改善了研究条件,而且带来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的革新。一旦专业研究者形成了对这种工具依赖心理,将给传统古籍出版模式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第四,古籍的数字出版借助于网络,在发行方式上有了质的飞跃,赢得了更广阔的市场。传统古籍的传统发行方式主要依赖于订货会订货、征订单发货、书店发行等所谓的主渠道,在图书市场变化加剧的今天,面临着资金短缺、发行门店减少、退货率居高不下、回款率低等困境。数字古籍的网络发行则有低成本、零库存、高时效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数字古籍更易于内容的组织管理,便于提供个性化的内容产品。既可以提供大型海量的综合性资料库,也可方便快捷地组织提供各类专题、专辑资料;既可以针对高校图书馆、研究所等团体用户开发网络版产品,也可为个体用户提供光盘版、手机版和U盘版等多种形式的产品。

二、中国古籍出版模式的重构思路

面对挑战,古籍出版社考虑更多的不应是如何消极回避,而应是如何借鉴新兴技术力量,重构古籍出版模式,实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

1.出版主体:三股力量的合作与融合

这里所谓的融合,是指由技术变革引发的产业边界的重新界定。[4]对古籍出版业来讲,首先就是出版主体结构的调整。专业古籍出版社一枝独秀的局面势将被打破,公益性图书馆与赢利性的技术提供商已然成长为古籍出版界不可忽视的两股力量。出版主体身份的多重性,带来的必然是古籍出版价值取向的多元性。作为事业单位的图书馆,它从事古籍出版活动更多的是出于保存民族文化的职责,追求的是社会效益;技术提供商追逐的是商业利润的最大化和产业规模的扩张,即所谓的经济效益;古籍出版社恰好经历过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双重身份,天然地成为两者之间的沟通者和协作者。它们三者的合作与融合,也正契合了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出版理念。

出版社与图书馆、技术提供商之间的合作与融合是有现实基础的。古籍出版社毕竟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在编辑力量、选题策划、出版规范、文化品牌等方面积累了雄厚的实力;图书馆在古籍出版资源方面具有无以伦比的优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图书馆系统保存的古籍有2750万册,其中可列入善本的超过250万册,足以弥补传统古籍出版存在的版本低劣重复的缺憾。图书馆拥有的古籍鉴定与整理的资深专家,亦堪称宝贵的出版人力资源;技术提供商则在数字出版技术、资金的运作和投入、电子商务营销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它们通过合作与融合,完全可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目的。在这方面业界已有不少合作成功的案例,如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是由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投资,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国家图书馆等合作伙伴的支持下,由北京书同文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完成的;《中国古籍基本库》是由北京大学提出创意和规划,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制作,最后由黄山书社出版发行。

古籍出版产业的融合必然带来古籍出版各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出版收益的再分配(见图1)。以出版流程为主线,选题策划阶段是合作的起点,也是关键阶段,因为只有经三方博弈后就出版选题达成一致,才有合作的基础。选题确定后,就是筹措和组织出版资源。资金主要来源于出版社和数字技术企业的投资,因为图书馆的公益性决定了它不能进行商业投资(但它也需要获得出版收益来弥补在古籍保护等方面的投入),而古籍出版的底本主要由图书馆提供精选的善本,经内容专家校勘整理后出版。须强调的是,古籍的数字出版绝不是简单地复制古籍,而应属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的范畴,[5]因而在具体出版过程中,应以选题所在领域的内容专家(负责版本的考订和选择、文字的校勘和注释、出版物体例和功能的设计等)为主导,而不是以编辑或技术专家为主导。内容专家、编辑专家和技术专家的关系就如同建筑设计师、工程监理与建筑工人的关系。在发行方式上,传统渠道与网络渠道并行不悖,以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的需求。

2.出版流程:向跨媒介辐射状流程转变

在数字时代,出版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以纸质图书为核心转向以内容管理为核心,整个出版业呈现出融入更大范围的内容产业的趋势。古籍出版业要适应这种转型,意味着必须要突破单一的纸介质形式,古籍出版单位也将向内容提供商转变,而传统的读者或受众,将逐渐演变为内容消费者。伴随着这种转变,传统古籍出版流程也将向跨媒介的辐射状出版流程转变(见图2)。

古籍数字化出版流程的核心是内容管理,具体包括古籍内容的生产、组织和提供等,主要由相关的关键技术来实现,具体包括:基于自然语言的内容信息标引和识别技术、知识搜索引擎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开放的数字内容编辑平台、数字内容前置审查平台和可再生数字资源多次开发平台等技术。只有当古籍出版单位采用了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管理系统以后,传统的编、印、发环节才将被改变,这就是所谓的“流程再造”。[6]

3.出版产品:工具与内容的统一

传统古籍出版有两大功能和目标:一是为人文学术研究服务;二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背景下,古籍出版的基本功能没变,但功能实现的途径和出版理念却发生了很大变化。未来的古籍出版物,将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图书,而是现代工具与传统内容完美结合的统一体。针对文史专业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和一般读者的不同需求,这个工具与内容的统一体可以为之提供相应的研究平台、教学平台和文化休闲平台。

数字古籍将亿万汉字所表征的信息,贯穿在数码的经络里,使得字字可查、句句可检成为现实;数字古籍中还可以嵌入相关的知识工具、信息计量工具,为读者提供即时服务;通过对古籍文本内容的深入揭示和语义关联,可从大量隐含的、以前不知道的、潜在有用的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知识,实现知识创新的目的。因而它不再是原来单纯意义上的图书,而是一个集文本内容、知识工具、研究手段为一体的研究平台。数字古籍还可嵌入远程教育网络,通过远程访问和自助式学习,为广大师生提供文史专业教学平台。借助平面图像、三维动画、立体声响、虚拟现实等各种多媒体技术手段,数字古籍能从感官上带给人们全方位的精神体验,为人们搭建一个文化休闲平台。所有这一切,都是古籍出版产品设计理念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创新。

图书试用网 图书营销新媒体

精彩推荐

数字出版的思考与实践(全文) 论文资料 第1张
数字出版的思考与实践(全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数字出版的思考与实践(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数字出版的思考与实践(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数字出版的思考与实践(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数字出版的思考与实践(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数字出版的思考与实践(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数字出版的思考与实践(全文) 论文资料 第7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