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动因及对策分析
跨入新世纪, 网络已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大学生作为最具有网络意识的群体, 面对互联网构建的虚拟世界, 表现出了极高的认同感和参与热情。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
然而, 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 在给大学生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 也让诸多大学生陷入了网络成瘾的苦海。许多大学生对网络表现了很强的精神依赖, 有的大学生上网时精神亢奋, 下网后烦躁不安, 有些人宁可荒废学业也要与电脑为伴。
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以至荒废学业呢?本文将着重从心理学的角度, 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动因进行分析和阐释。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动因分析
基于笔者对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调查与了解, 大学生沉迷于网络,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动因。
(一) 通过网络实现自我价值
社会心理学认为, 为了使自己的人生具有价值, 获得明确的自我价值感, 人需要了解别人, 需要通过别人来了解自己, 需要爱与被爱, 需要归宿和依赖, 需要有机会显示自己的优越和展示自己的专长。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其交往愿望也越来越强烈。然而现实生活里诸多困绕大学生的问题中, 人际关系问题是最令人烦恼的, 一旦交往受挫, 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便得不到满足。而网络却能为这些学生满足自己的自我价值感提供便利。在网络里, 不再强调相貌的作用, 每一个网民拥有平等的发言权, 在网上可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表达自己也比较真实。不论天涯海角, 在互联网上, 人们可以跨越时空彼此认识。彼此陌生的人可以发展友谊甚至产生爱情, 在网上形成一种理性而又持续的亲密朋友关系。通过这种交往, 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得到确立, 自我评价也会提高, 在主观上就会产生一种自信、自尊和自我稳定的感受即自我价值感得到体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一旦得以确立, 就会觉得生活富有意义, 使人充满热情。这也正是一些学生沉湎于网络的内部动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 在人的基本需要满足以后, 还有一个更高级的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 也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在中学, 成绩优异者可以获得老师的青睐和同学的关注, 然而当他们进入大学之后, 这些优异生中只有少数人能够保持原来的中心地位和重要角色, 不少学生由中学时的宠儿变成了普通的大学生。一些大学生不能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 自信心便垮掉了一半。而且由于缺少特长, 在各种活动中难以获得成功, 其价值感和自我成就感便无从谈起。于是, 他们由起初的压抑心理变得无所谓, 进而到网络上寻找满足感, 找回原来“辉煌”的自我。大学生有很多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轻易得到满足, 然而在网络这个虚幻的社区里却容易得多, 很多学生往往会选择上网行为。在网络虚拟世界里, 获得的快乐和自我成就感比现实生活要多得多。而正是这种感觉又会强化他们参与网络游戏的行为, 使他们沉湎于此而不能自拔。
(二) 通过网络释放情绪压力
情感表达是大学生网民的一个重要需要。通过上网来寻求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为要素的广义之爱, 是一种潜藏在大学生网民内心深处的极为深刻的上网动机。他们在网络中结识朋友, 获得现实生活无法得到的情感交流、尊重和满足感。在网络里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主要有聊天、建立个人主页、网恋和在BBS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及见解。大学生在网络里绝不会感到孤独, 因为无论爱好兴趣是什么, 总有许多人在虚拟社区里互相交谈、相互倾吐着秘密。在网上, 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展示的是经过粉饰的或理想中的自我。他们在这里可以寻找理想化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 可以找到没有缺点的恋人, 这种现代的、纯真的、柏拉图式的爱情童话能够满足他们内心深处对浪漫爱情和友谊的渴求, 也可以慰籍他们内心深处孤独的心灵。
同时, 当代大学生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学习不顺、人际关系紧张、失恋、生活窘困等, 令他们不安和烦恼。求学就业中充满着矛盾、冲突和挫折, 使他们对社会和校园生活产生诸多的不满, 严重的导致心理障碍, 影响自己的成长。大学生在寻求满足、进取的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其产生避免伤害、自我防卫的行为, 以获得心理平衡。网络由于具有隐匿性、开放性、便捷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这给大学生适时地转移、倾诉和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提供了机会和场所。因此, 网络极易成为许多大学生躲避孤独和排解心理压力的场所。上网成了他们释放心理压力、松弛身心的一种方式。
(三) 通过网络体验新鲜刺激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每天重复着同样的生活, 难免产生单调乏味, 缺少新鲜感。心理学家弗洛姆指出:“一个人生理上和生物上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但是他们仍不满意, 他自己仍不安宁”, 因为缺少了“一种能够使他变得主动的蓬勃生机”。因此, 追求新鲜感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人的本性就是要不断地寻找和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大学生上网正是为寻求这种不断扩展的、不断更新的、能够给人以新鲜感的生活。这种新鲜感包括惊奇、喜悦、清新和振奋。上网可使大学生走出生活的空间, 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大学生长期生活在自己的一个狭小空间内, 想离开自己生活的小圈子。可是,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不可能放弃学业到处去旅游。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一种与现实不同的生活的机会, 使他们的好奇心理得以满足。通过网络, 他们可以到别处去“看一看”, 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风情;另一方面, 在虚拟社区里, 创造一个从来没有过的生活环境, 过一过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生活。美丽文静的女孩可能变得很泼辣;粗犷剽悍的男生也可能变得乖巧可爱而羞涩。在互联网上, 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真实姓名、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这种“身份丧失”的变化可以让大学生尝试新的角色, 起到“角色扮演”的作用。
(四) 通过网络享受休闲娱乐
网络被称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它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目前的文化和娱乐形态, 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精神生活。网络媒体还拥有多媒体性, 达到时空交融、视听兼备的综合性艺术效果, 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网络媒体可以集文本、声音、图象、动画等形式于一体, 网络受众可以主动接受、随心所欲地点击所需要的信息, 可以参与媒体的传播活动, 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在网上参加游戏、聊天、听音乐、看电影、读娱乐性文章是大学生网上娱乐的重要方式, 这样可以使其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和嗅觉协同活动, 获得多感官的刺激, 让人体验到心跳、体温、眩晕、紧张等微妙的心理变化, 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 这正好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相匹配, 因此, 网上冲浪是他们业余休闲的重要形式。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迷恋网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内隐的因素 (如自我实现、宣泄、获得自我价值感等) , 也有外显的因素 (如娱乐、探索和尝试新鲜生活等) 。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 扬长避短, 以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这种现代化的手段为其健康成长服务。
第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完善他们的人格, 塑造他们真善美的心灵。学校要创造多种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使他们充分体验到自我的价值感和自豪感, 从而觉得生活充实而富有意义。
第二, 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预防网络心理障碍。网络心理障碍 (如网络成瘾综合症) 是指一些人往往没有一定的理由, 无节制地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浏览、游戏, 以致损害身体健康, 并在生活中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因此, 应该教育学生理智控制上网时间, 提高对网上不良刺激的免疫力和分辨能力, 有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一定要去看心理医生, 要尽快矫治。
第三, 强化网络伦理, 加强网络德育工作, 提高网民的网络文明素质。网络伦理规范可以归结为:关心公益, 有利社会;平等公平, 互利互惠;以诚相待, 杜绝欺诈;维护网络安全, 反对“黑客”侵袭等。学生强化网络伦理意识, 对于培养自己的“慎独” (自律) 品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校可通过请专家教授讲座、同学讨论等形式进行网络意识教育, 树立对网络“虚拟社会”的正确态度和观念, 做到合理科学地使用网络资源。
第四, 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积极开展校园网络服务。学校可建校园信息网, 在网上就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进行引导;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主页设计、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大赛等活动, 把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心转移到合理地使用网络上来。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大学生对网络表现出了极高的认同感和参与热情。大学生上网的心理动机是多方面的, 主要表现为通过网络实现自我价值、通过网络释放情绪压力、通过网络体验新鲜刺激、以及通过网络享受休闲娱乐。对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这些内在心理动机, 我们必须充分予以关注, 并采取相应的疏导和调适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动因分析,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金盛华, 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 吕勤, 郝春东.旅游心理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0.
[3] 马长英.大学生问题[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
[4] 田胜立.网络传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5] (美) Wallace著, 谢影、苟建新译.互联网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