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和私企的区别
第一篇:民营企业和私企的区别
国企、私企、民企区别
国企分类:
一等国企:国有超大型垄断性企业或政策性银行。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 移动、中有色、中国五矿、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 注:这些来说一般总部非 常高,分公司或者子公司有一定差距。应届生总部的待遇简直是理想级别的。当然,大 家的优势在于,超大型的总部一般都在北京。其中国开行和中石化总部待遇应该是首屈 一指。
二等国企:国资委下属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国”打头的都是这一类型:中纺、中化、 中建、中钢、中远、中粮、中金、中国人寿…… 注:这些企业其实与上述“一等”并没 有实质性差距,而是在应届生刚进公司时可能需要一定时间积累。当然,待遇是准理想 级。
三等国企:国资委下属或者其他委下属的其他大型国有企业、研究院、国有四大银行。 如:中国轻工业进出口、中国出国人员服务、中青旅……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 行、建设银行…… 注:可能很多人觉得将4大银行写进去不太认可,这只是我的个人 意见。银行主要是各地区收入差异大,我这里采用平均值。这些大公司尤其是银行需要 较长时间积累个人价值,之后会有较大飞跃。
四等国企:北京市属大型国企及其他一些政府部级所有大、中型国有企业。京仪、京东 方、普天、首都机场………… 这些国企业还是很不错的。可能某些方面不比上述的二 等和三等差。但是相对来说,应届生刚进入这些企业的待遇可能相对差一点。
五等国企:中小型国企。什么首信、北京锅炉厂、北京卷烟厂、北京仪表厂、北京热能 装备总公司……这些企业虽然在个人发展和收入上不能与前面一些相比,但是,也差不 到哪里去。我认识一个在北京锅炉厂的,一个月税后平均3500,天天上班大多数时间喝 茶看报。谁叫这些企业都在北京呢,天子脚下啊。
六等国企:东部一般国有企业。这些地方的国有企业,大多数应届生去了都很痛苦…(不包括上述前五等企业的相关企业,比如什么兰州石化等,牛……)
七等国企:中西部一般国有企业。这个地方的国有企业,基本上管理落后、待遇不好。 (同样不包括上述前五等企业的相关企业)。网上说自己待遇差没事干然后骂国企的人 基本上来出自中西部。
接下来是外企分类
A类外企:欧美大型咨询公司及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麦肯锡…… 相信这些公司都是 如雷贯耳。但是这些公司工作压力很大。当然,局算是应届生,第一年的年收入基本上 不会低于20W。
B类外企:美国超大型公司。IBM、INTER、HP、MIRCROSOFT、通用………… 有些岗位收 入很高,也有岗位收入一般。进这些公司较好的岗位年收入在10W左右。当然,是平均 的,有比这个高的,也有低的。
C类外企:欧洲超大型公司、四大、美国大型公司。BP、西门子、NOKIA、大众、四大会 计师事务所、DELL…… 四大相信大家都了解,当然,四大更多的是带来的个人发展的价 值,第一年年薪7W并不是最肥的蛋糕。而其他一些欧洲公司待遇比往年相对而言有所下
降,当然平均年薪在8W问题不大。
D类外企:日韩超大型企业。SAMSUNG、LG、SONY、松下、日立…… 日韩企业工作压力 很大,收入并没有外界传说得高。当然,这类企业很重视技术类人才,而一般岗位等平 均年薪在5.5W左右就不错了。本人深受其害……(而且本来想把日企写在D类,韩企写在
E类的。)
E类外企:港台大型企业、欧美一般企业。工作压力大。收入一般。什么富士康之流就是 这样的。
F类外企:欧美小型公司。工作压力及收入和好一点的普通私企没有太大区别。市场上多 得很。
G类外企:日韩小型公司。工作压力超级大,收入超级一般,完全是来中国赤裸裸的剥削 剩余价值。
如果想去外企工作,可以去fesco或者 http:///看看
就我个人看法,我认为:
应届生最佳选择排名比较的话应该是:(>=表示大于等于)
A类外企 >= 一等国企 >= 二等国企 > B类外企 >= 三等国企 = C类外企 >= 四等国企 > D类外企 > E类外企 >= 五等国企 > F类外企 > 六等国企 > G类外企 > 七等国企
应届生前几年收入排名大概是:(记住,只是按概率所谓的“大概”)
A类外企 > 一等国企 > 二等国企 >= B类外企 >= C类外企 >= 三等国企 >= D类外 企………………后面的相信大家兴趣不大了。
就发展前途和钱途来看呢,对应届生更不能一概而论,在国企后台和软件能力要求可能 高一些,而外企也并不是一味的看能力。
工作压力,这里要说的是,国企普遍不大,但是并不是传说中的无所事事,忙起来也可 能通宵加班。尤其像
一、
二、三类国企效益要好,是需要付出许多努力的。外企压力大 台湾企业首当其冲,然后是韩国,然后是日本。而工作氛围,其实好的国企氛围也还是 很不错的,当然与你接触到领导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外企的工作氛围较为沉闷,欧美尚 可,但是大多数人之间都是君子之交,日韩台等级较为森严,只能祈祷有一个好领导。
另外,一定要注意,国有企业低的可能是工资,好的不仅仅是福利,而是“其他收 入”——奖金、补贴、分红、各种费用(什么防暑费将温费过节费保暖费……)
………………效益好的国企这些多得让每个应届生都会眼红。而正因为工资低,因此扣 除的社会保险费较少,到手的钱很多。
而外企,基本上都是工资制度,不太愿意去合理避税,好一些的外企会有绩效、奖金之 类,一般可能什么都没有。而扣除了保险费,到手的相对就很少。例如,一名外企员工
税前月薪是5000,税后可能只有4000(甚至不到),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税前税后
最后,我想说,我说的更多也是听到朋友以及同学们的描述,包括一些网上的信息,并 不是自己完全经历的。关于这个比较,我个人更偏向于国企。希望对大家就业有所帮 助。
第二篇: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区别
企业会计制度》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主要区别
一、适用范围的比较
《企业会计制度》总则第二条规定“ 除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以及金融保险企业以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含公司,下同),执行本制度。”;而《小企业会计制度》总说明第二条规定“本制度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但有以下两方面值得注意:1.属于以下三种情况的小企业,不执行或可以不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1)以个人及合伙形式设立的小企业。由于业主权益的特殊性决定了这类小企业既不适用《企业会计制度》又不适用《小企业会计制度》,目前只能比照执行;(2)企业公司内部的小企业。这类公司因与母公司采用的会计制度一致,否则无法标准合并会计报表;(3)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小企业。2.根据《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符合条件的小企业可以按照《小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也可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但应注意:(1)不能同时选择或随意变更;(2)如需要公开发行股票和债券,应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如因经营规模的变化导致连续3年不符合小企业的标准,应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二、会计制度总体设计的比较
与《企业会计制度》相比,《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小企业规模小、经济业务量少、交易简单和不对外筹资等特点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相对单调的现实,始终体现了成本效益原则、税务兼容原则和管理效用原则,从而大大简化小企业会计核算。具体表现如下: 1.简化会计科目体系。《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较多,共设置五类85个一级会计科目,二级及三级会计科目74个;而《小企业会计制度》充分考虑了小企业规模小、经济业务量少、交易简单的特点,较《企业会计制度》减少了25个一级会计科目、18个二级及三级会计科目,共设置五类60个一级会计科目,二级及三级会计科目56个, 但是绝大多数科目的名称与核算内容与《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一致。
2.简化会计核算制度。《企业会计制度》的会计核算与税法的差异较大,期末纳税调整工作量大面广,因而会计核算较为复杂,征纳双方成本较高;而《小企业会计制度》针对小企业不对外筹资且自有资金比重较大的现实因而重点简化负债的核算,同时充分考虑小企业的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为税务机关因而简化会计核算, 使会计核算尽量与税法靠拢,方便企业申报纳税和国家税收征管,降低征纳双方成本。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小企业是相对的,可以与大中企业相互转换,因此《小企业会计制度》充分考虑了与《企业会计制度》的会计核算的衔接,而不是一味地求简。
3.简化会计报表体系。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其会计目标是向其众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便于他们各自决策的相关信息,因此《企业会计制度》中会计报表体系较复杂,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三张基本报表和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利润分配表、应交增值税表、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分部报表等五张附表;而小企业规模小、经济业务量少、交易简单和不对外筹资,其会计信息使用者相对单调,加之会计人员素质相对不高,因此《小企业会计制度》只要求提供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两张基本报表和应交增值税表一张附表,按需选择现金流量表。
4.简化财务管理制度。《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一般应单独设置会计机构,对不相容会计职务应进行牵制而不允许一人统揽多项会计工作,且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相对分离;而《小企业会计制度》考虑到相当部分小企业会计机构不很健全,会计人员素质相对不高,管理制度不够规范,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对会计核算机构的设置要求比较灵活, 要求小企业按需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 允许一人统揽多项会计工作,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不相分离,并且允许不具备设置条件的小企业,其会计机构由社会中介机构代理。
三、会计核算的比较
与《企业会计制度》相比较, 《小企业会计制度》本质上和主要方面与其保持一致,但又简化会计核算。具体比较如下:
1. 财产清查的处理不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财产清查中发生的盘盈或盘亏,在未查明原因前应先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而《小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设置“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小企业在财产清查中发生财产的盘盈或盘亏时直接进行处理。
2. 对资产减值准备核算不同。《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计提九大资产减值准备(原为八大,新增“工程物资—减值准备”),而《小企业会计制度》只要求对计提坏账准备、短期投资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三项资产减值准备。(1)对于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前者规定有三种方法: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销货百分比法和账龄分析法,而后者新增了个别认定法;(2)对于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前者规定可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出售短期投资时应同时结转已提的跌价准备,而后者为简化核算手续,只按投资总体计提跌价准备, 出售短期投资时不要求同时结转已提的跌价准备,但用于进行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跌价准备;(3)对于存货跌价准备,前者规定在售出存货时同时结转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而后者要求用于债务重组及非货币性交易外,售出存货时,不需要同时结转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待期末一并调整。
3.应收账款核算范围不同。《企业会计制度》未涉及应收债权融资或出售应收债权的核算,而《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了以应收债权融资的会计处理,视与应收债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确定。转移风险和报酬的视应收债权出售,按实收款项借记“银行存款”,按银企双方协议中约定预计将发生的销售退回、销售折让和现金折扣借记“其他应收款”,按售出债权已提取的坏账准备金额借记“坏账准备”,按应付手续费借记“财务费用”,按售出应收债权的账面余额贷记“应收账款”;未转移风险和报酬的,视同以应收债权为质押取得银行借款,按实收款项借记“银行存款”,按实付手续费借记“财务费用”,按银行借款本金贷记“短期借款”。
4.对应收股利、应收利息核算科目的不同。《企业会计制度》通过“应收股利”、“应收利息”核算股权投资应收取的现金股利和债权投资就收取的利息,而《小企业会计制度》将应收股利和应收利息合并为“应收股息”科目核算。
5.长期投资的核算不同。(1)长期债权投资的不同:《企业会计制度》对债券溢价或折价,在存续期内可按直线法或实际利率法摊销,而《小企业会计制度》则采用直线法摊销;(2)长期股权投资的不同:如采用成本法, 在股权持有期间内,按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中属于应由本企业享有的部分,《企业会计制度》严格区分投资成本的收回和投资收益两部分,而《小企业会计制度》不再区分, 如采用权益法, 《企业会计制度》单独核算股权投资差额, 要求对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外的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进行处理,而《小企业会计制度》不单独核算股权投资差额, 不要求对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外的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进行处理。
6.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计量不同。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计量,《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区分融资租赁固定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的比重是否大于30%,并且取租赁固定资产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中较低者或以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而《小企业会计制度》不区分融资租赁固定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的比重是否大于30%,规定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以合同或协议约定应支付的价款和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其他有关必要支出,作为其入账价值,避免了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过程中涉及的职业判断及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等较为繁琐的计算。
7.借款费用的处理不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借款费用的资本化起点应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借款费用已经发生,(2)资产支出已经发生,(3)与资产有关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而《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在所购建的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均可予以资本化,计入所购建的固定资产价值,而不需与资产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挂钩。 8.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不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对企业所得税进行处理,而《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小企业应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企业所得税。
9.收到的增值税返还款的会计处理不同。《企业会计制度》将收到的先征后返的增值税作为补贴收入,而《小企业会计制度》则将其作为营业外收入。
10. 其他特殊交易和事项的不同。 对于或有事项《企业会计制度》确认预计负债和损失,而《小企业会计制度》不确认预计负债和损失,损失于实际发生时确认;对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区分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调整事项较多且应调整账务,对非调整事项在报表附注中披露;而《小企业会计制度》则仅要求调整发生的报告的销售退回,其他具有重要性的事项(不论调整事项或非调整事项),均在报表附注中披露。
四、财务报告具体内容的不同
与《企业会计制度》相比,《小企业会计制度》只要求小企业提供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两张基本报表,而且报表的内容比较简单。如根据小企业业务比较简单,有些业务发生的可能性很少的情况,删除或合并了若干项目:(1)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目中减少了预付账款、应收补贴款、递延税款借项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项目,将应收股利与应收利息合并为应收股息,负债中减少了预收账款、应付股利、专项应付款、预计负债、应付债券、递延税款贷项等项目,所有者权益中减少了已归还投资项目;(2)利润表中减少了补贴收入项目等,另外《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利润表的补充资料共有六项内容,而《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利润表的补充资料只有“当期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一项;(3)现金流量表虽然《小企业会计制度》没有要求编制,但小企业可选择编制,其内容与《企业会计制度》相比,一是取消了“收到的税费返还”项目,二是取消了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部分。
第三篇:个人独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区别
随着全民创业的热潮兴起,个人独资企业这种组织形式越来越受到各地中小投资者的欢迎,江苏省东台市近几年个人独资企业也呈蓬勃发展之势。据该市工商部门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已新设立个人独资企业达1385家。然而,也有不少投资者在创业时遇到一个困惑:是设立个人独资企业好还是设立个体工商户好?同时,各地工商局登记注册机构也会经常接到关于此类问题的咨询。事实上,个人独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虽然都具有设立灵活、登记手续简便等特点,但两者还是有不少区别的,需要投资者通盘考虑,根据自身情况选准组织形式。
第一,个人独资企业必须要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合法的企业名称,而个体工商户可以不起字号名称,也可以没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可以进行流动经营。换句话说,合法的企业名称和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是个人独资企业的成立要件,但不是个体工商户的成立要件。
第二,个体工商户的投资者与经营者必须为同一人,即投资设立个体工商户的自然人。而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可以委托或聘用他人管理个人独资企业事务,即所有权与经营权可以分离,这就决定了个人独资企业更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第三,个人独资企业可以设立分支机构,也可以委派他人作为个人独资企业分支机构负责人,但由设立该分支机构的个人独资企业承担责任。而根据规定,个体工商户不能设立分支机构。由此可以看出,个人独资企业的总规模一般大于个体工商户。
第四,在民事、行政、经济法律制度中,个人独资企业是其他组织或其他经济组织的一种形式,能以企业自身的名义进行法律活动。而个体工商户是否能够作为其他组织或其他经济组织的一种形式,一直是国内有关专家的争论焦点。更多的时候,个体工商户是以公民个人名义来开展法律活动的。另外,个人独资企业与个体工商户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经济其他活动的能力也不同。例如,个人独资企业可以成为公司的股东,从而以企业名义享有公司股东的权利和义务;而个体工商户一般只能以个人投资者身份成为公司股东。
第五,个人独资企业与个体工商户在财务制度和税收政策上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事实上,这也是投资者比较关心的问题。根据《个人独资企业法》的规定,个人独资企业必须建立财务制度,以进行会计核算。而个体工商户由于情况复杂,是否需要建立会计制度,争论较多。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个体工商户可以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建立账簿,如果税务部门不作要求,也可以不进行会计核算。另外,在税收政策方面,一般来说,个体工商户较难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而符合条件的个人独资企业则可以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
第四篇: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区别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规范的两种形式,它们之间有相通的地方,也各有自己的侧重点。
会计准则是以特定的经济业务(交易与事项)或特别的报表项目为对象,它详细分析各该业务或项目的特点,规定所必须引用的概念的定义,然后以确认与计量为中心并兼顾披露,对围绕该企业或项目有可能发生的各种会计问题作出处理的规定。人们学习了一份具体的会计准则,将会熟练地了解特定会计业务的会计处理的全过程。
会计制度则采取另一种形式。它是以某一特定部门特定行业或所有部门的企业为对象,着重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说明和会计报表的格式及其编制加以详细规范。
从这里可以看到,会计准则同会计制度有两个最主要的差别:
一是规范的对象不同;具体准则按经济业务或项目,制度按一个企业;
二是规范的重点不同:准则侧重于确认和计量,制度侧重于记录和报告,确认和计量的内容有机地体现在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中。这样,准则重点是规范会计决策的过程,而制度是重点规范会计的行为和结果。
采用准则的形式可引导会计人员从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开始考虑进一步决定怎样记录和报告(披露);
采用制度的形式,会计人员能直接使用科目进行记录,并按规定程序和格式编制报表。
对比起来,准则比较抽象,比较难学难懂,操作性较差;
而制度比较具体,容易了解和操作。
但准则的优点是“准则比较原则、概括,在表述方式上更接近于国际上通行的会计准则体例,能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掌握财务会计的全过程,并能举一反三,增强解决新问题的本领;
制度的优点是在表述方式上使用了我国广大会计人员所熟悉的报表加分录的形式,容易被广大会计人员所接受,操作方便,易懂易学。
同时它们两者之间也有相同的地方。首先,会计准则是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的,会计制度也是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的,即两者的功用是一致的。其次,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体系的目的,在于确保企业依次进行会计核算能够提供真实和完整的会计信息,为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建立和完善会计核算体系的目的也是如此。从这点上讲,两者的目的和出发点也是一致的。再者,在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均属于行政法规,对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具有约束作用。鉴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这种交叉互补关系,应该尽量使之协调统一,要力避制造准则与制度之间新的矛盾。而且它们可以结合起来运用。
第五篇:房开企业预交增值税和土地增值税的区别
房地产企业预征土地增值税与预缴增值税的差异 预售时的差异
首先是预缴(征)计税依据的差异。增值税预缴方面,根据《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自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增值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18号)规定,房地产开发纳税人采取预收款方式销售自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应在收到预收款时按照3%的预征率预缴增值税,应预缴税款=预收款÷(1+适用税率或征收率)×3%,则预缴计税依据=预收款÷(1+适用税率或征收率)。
而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改增后土地增值税若干征管规定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70号)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采取预收款方式销售自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的,可按照以下方法计算土地增值税:土地增值税预征的计征依据=预收款-应预缴增值税税款。
结合应预缴增值税税款的计算公式,对于简易项目,土地增值税预征的计征依据=预收款-应预缴增值税税款=预收款-预收款÷(1+5%)×3%=预收款÷(1+5%)×1.02,比预缴增值税的预缴计税依据比例大2%;对于一般项目,土地增值税预征的计征依据=预收款-应预缴增值税税款=预收款-预收款÷(1+10%)×3%=预收款÷(1+10%)×1.07,比预缴增值税的预缴计税依据比例大7%。 例如, A房地产开发企业采取预收款方式销售自行开发的房地产老项目取得了10.5亿元的预收款,采用简易计税,此时增值税预缴依据为10亿元[10.5÷(1+5%)],土地增值税预征依据为10.2亿元(10.5-0.3),相应预缴增值税0.3亿元(10×3%),预征土地增值税0.306亿元(10.2×3%)。
其次是预缴(征)范围的差异。增值税方面,只要是采取预收款方式销售自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均需预缴增值税。对于土地增值税,根据《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纳税人在项目全部竣工结算前转让房地产取得的收入,由于涉及成本确定或其他原因,而无法据以计算土地增值税的,可以预征土地增值税,待该项目全部竣工、办理结算后再进行清算,多退少补,具体办法由各地税务部门根据当地情况制定。
最后是预缴(征)率的差异。采取预收款方式销售自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预缴增值税的预缴率一律为3%。土地增值税预征率则并不唯一,存在地区和不同类型房地产之间的差异。《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土地增值税征管工作的通知》(国税发〔2010〕53号)要求科学合理制定预征率,除保障性住房外,东部地区省份预征率不得低于2%,中部和东北地区省份不得低于1.5%,西部地区省份不得低于1%,各地要根据不同类型房地产确定适当的预征率。
交房时的差异
预缴增值税的房地产应按适用税率或征收率计算当期应纳税额,抵减已预缴税款后申报纳税,此时计算当期应纳税额的计税依据与预缴增值税的预缴计税依据是一致的。 如上例,在交房时增值税应纳税额0.5亿元[10.5÷(1+5%)×5%],抵减预缴增值税0.3亿元,补缴应纳税额0.2亿元(0.5-0.3),计税依据和预缴计税依据均为10亿元。 因增值税已经确认收入,故此时原先的预收款10.5亿元中,已经含了0.5亿元的增值税。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改增后契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个人所得税计税依据问题的通知》(财税〔2016〕43号)及国家税务总局2016年70号公告文件规定,营改增后,纳税人转让房地产的土地增值税应税收入不含增值税。就上例而言,在交房时点,原土地增值税预征依据含了0.2亿元的增值税,理应把此部分增值税从预征依据中剔除,也就是说要对土地增值税预征收入进行调整或进行负数申报。当然在税务部门未对此予以明确之前,纳税人应谨慎合规操作。 清算后的差异
土地增值税实行先预征后清算的制度,清算后预缴增值税与预征土地增值税的差异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多退少补”规定不同。《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明确,清算后多退少补,即预征土地增值税超过清算应纳税额的,可以退税。对于增值税预缴税款,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18号仅是规定未抵减完的预缴税款可以结转下期继续抵减,但没有规定可以退税。对于预缴(征)性质的税款,从原理来讲更多的属于纳税人在最终应纳税额不确定的情况下考虑税款入库均衡预先缴纳的税款,应允许纳税人“多退”,在存在预缴(征)税款的税种中如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中也是采用这种“多退少补”的方式,建议税务部门应允许纳税人“多退”。 第二,预缴(征)截止期限不同。对于增值税,是否预缴与采取的销售形式有关,只要采取预收款方式销售自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就需要预缴,与房地产是期房还是现房无关。土地增值税清算后由于成本等已经确定,已不存在预征的基础,所以清算后的收入一般都要求直接纳税申报,不再预征土地增值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