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区域卫生信息化生命力(集锦)

区域卫生信息化生命力(集锦)

区域卫生信息化生命力第一篇:区域卫生信息化生命力区域卫生信息化不是“面子工程”作者:上海长宁区卫生局信息中心 郑涛新医改方案出台后,区域卫生信息化成为卫生信息化建设者口中的一个热门词汇。对于区域卫生信息化,大家充满了憧憬和期待,但同时,在很。

区域卫生信息化生命力

第一篇:区域卫生信息化生命力

区域卫生信息化不是“面子工程”

作者:上海长宁区卫生局信息中心 郑涛

新医改方案出台后,区域卫生信息化成为卫生信息化建设者口中的一个热门词汇。对于区域卫生信息化,大家充满了憧憬和期待,但同时,在很多人心中也不免充满了困惑,区域卫生信息化到底价值几何?会不会建成之后就变成了一个花瓶?或者仅仅只是一个“面子工程”?

医改的有力支撑

作为一名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者,经过几年的实践,有如下一些具体体会:首先,必须肯定的是,如果没有医疗体制的改革,区域卫生信息化就没有太大的价值;其次,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区域卫生信息化必然成为医改的有力支撑;第三,区域卫生信息化正在逐步扩大其受益人群,最终有一天,大家会像离不开互联网一样离不开区域卫生信息化。

区域卫生信息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很难立竿见影地产生直接的经济或社会效益,但是区域卫生信息化对于医疗体制改革的支撑、对于提高诊疗质量、降低就诊费用的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从长宁区的实践来看,历经三年的耕耘也许还只是起步,但是已经收到了相当明显的效果。

长宁区有区属医疗机构16家,其中二级医院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长宁区没有三级医院,从医疗机构布局方面来讲,这是我们的缺憾;但是从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却提升了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效能。

在长宁区的医疗机构中,不分级别,医疗机构内部的信息化建设相当均衡,HIS、LIS、RIS、PACS等等一应俱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与二级医院相比,还增加了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全科团队服务信息系统等,具备了很好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条件。从2006年起,我们开始进行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工作,2007年建成,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区县。区域卫生平台整合了居民在全区各医疗机构就诊或者享受公共卫生服务的记录,真正实现了居民个人的电子健康档案,并实现了在各个医生工作站上的有条件的调阅。

深化平台应用

建立平台不是目的,平台的应用才是我们的目标。平台的应用不仅要靠培养需求,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主动地根据需求去开发应用。根据我们近三年的探索来看,区域卫生数据中心的应用可以从医生、管理者和居民三个层面来深化。

1.区域卫生信息化能为医生带来什么?

(1)全面了解病人健康状况,提高诊治准确率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立了居民在区域内的完整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包括了既往所有的诊疗信息、检验报告、检查报告和个人的慢性病管理信息等。对医生全面掌握病人的健康状况,提供有效的诊治手段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同时,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来说,这个平台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知识库,学习到上级医院医生和专家的诊疗方法,有助于提升个人的诊疗水平。

(2)全方位提供诊疗路径,减少诊疗缺陷

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医生不仅能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平台还能够主动为医生提供警示功能,如重复检验检查、近期同类用药提醒、诊疗规范提醒(根据患者的诊断信息、近期检验检查对应规则库,提醒应执行的检验检查和诊疗行为)等。通过实时提醒的手段来提高门诊服务质量、促进诊疗规范、减少医疗事故、减少患者就诊费用等。

(3)一站录入,多方共享,减少重复劳动

对于医生来说,目前最迫切需要的还是如何从大量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医院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大大解放了医生的重复劳动,但是,如果医院与管理机构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数据共享,那么仍旧存在很多的重复劳动,比如传染病直报、慢性病管理、孕产妇保健等,这些都涉及到医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疾控中心、疾控慢病管理机构、妇幼所等管理机构之间的业务协同,有了区域卫生数据中心,所有这些曾经需要手工额外填报的信息都能通过平台自动采集和传送了。甚至医疗机构间的业务协同,比如双向转诊和二级医院出院病人的社区随访,只要轻点鼠标,所有的信息都能自动收集和发送。

2.区域卫生信息化能为管理者带来什么?

区域卫生信息化能为管理者带来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首先管理者能通过平台及时掌控全区的医疗业务状况、区域内人群的健康状况分布情况等,及时掌控信息便于更合理地调配资源。

其次,区域卫生信息化带来了资源集约化管理,能有效地节约资金,提高信息化效能。

同时,区域卫生信息化使第三方的专业机构能更便捷地为医疗机构提供服务,如临床检验实验室、远程会诊中心、临床影像专家会诊中心、药品物流配送系统等,这些都离不开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

另外,区域卫生数据中心作为一个二级平台也成为了区域内各医疗机构与市级三级医院、市级卫生专业管理机构(市疾控、市卫监、市妇幼所等)及国家专业管理机构(国家疾控、国家卫监等)信息交互的桥梁,许多不得不花费医生大量精力的报表和报告卡现在都是后台自动抽取、自动生成,非常有效地节约了医生的时间,并提高了报告的准确率。

高效的另一个直接好处是,可将有限的医疗资源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服务中去。如长宁区的慢性病业务协同管理系统上线之后,实现了慢性病患者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管理和干预,转向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医院的协同管理。仅仅半年的时间,慢性病的控制率提升了一倍,而慢性病的重点人群管理人数提升了三倍,效果是相当显著的。

3.区域卫生信息化能为老百姓带来什么?

区域卫生信息化除了要为医生和管理者提供方便外,更重要的是为居民带来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区域卫生信息化整合了居民在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卫生服务信息,建成了居民个人的电子健康档案,这个档案必须是能为居民所掌握的,这有助于居民全面了解自身健康记录和发展历程。同时居民能随时随地了解到自己的诊疗报告,避免往返奔波。提供多种直观感性的方式吸引居民更加关注自我健康,使居民对于健康的自我管理成为习惯。治病只是手段,关键是让居民掌握健康生活的方式

第二篇:商丘市区域卫生信息化现状分析

一、政策背景

1.1.信息化作为医改“四梁八柱”之一写入方案

国家发改委《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医改意见”)的推出,标志着新一轮医疗改革重新迈上征程。 《医改意见》第一次将信息化写入了方案中,成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八大保障体系之一,明确要求“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加快信息标准和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1.2.河南省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

为加快新医改步伐,河南省卫生厅先后出台了《河南省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总体计划》等文件,有力地推动了河南省卫生系统各项工作的信息化进程。

作为全国唯一的试点省,2011年12月13日,酝酿已久的居民健康卡项目在郑州正式启动。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河南省7000万新农合参保农民将可以方便地持用居民健康卡进行补偿结算及预约挂号等,城市居民同样可申请办理。

2012年3月1日,河南省率先发放居民健康卡, 河南成为卫生部唯一省级试点,发卡仪式上,卫生部陈竺部长说,居民健康卡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有重要意义。他表示,河南省率先发行居民健康卡,将为居民健康卡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应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 1

设尚存在较多的工作要做。

为进一步深化商丘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现就目前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如下分析:

2.1.已实现信息化的业务条线

目前,在基层医疗机构中,通过信息化方式开展基本业务的业务条线较为普遍的是医保结算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业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居民的就诊结算和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但尚未实现单位内部相关职能部门间信息的互通互联,这样的现状是无法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的跨机构跨区域应用的,也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的。

在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信息化开展过程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数据的采集不是基于基本医疗等健康服务业务的开展而搜集的,而是直接手工录入的,这样的现状很难保证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重复录入、数据造假”的情况极难避免;随着健康服务数据的逐渐增多,“无效数据”必将对商丘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工作造成灾难性影响。

在医保结算工作中,结算项目不是从诊疗科室自动带入,而是完全靠手工录入实现,这样的现状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收费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也很难保证结算项目的有效录入,同时,也必将使套保现象的发生成为可能。

2.2.未实现信息化的业务条线

目前,商丘市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管理和基本医疗服务业务大部

- 3

高管理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业务监管、业务指导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目前,商丘市各级卫生主管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对下辖机构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业务领域,极少涉及基本医疗服务、基本药物管理及财务核算等相关领域;然而仅限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业务的监管职能也由于终端数据的真实性较难保证而使无法持续推进,基于此,商丘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及时完善化、规范化;尤其在相关的绩效考核功能实现方面,必须实现基于国标要求下的绩效考核指标、绩效考核机制的自定义或本地化设置,方可真正意义上的业务监管。

2012-04-18

第三篇:区域卫生数据信息中心建立

案由:构建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促进医药卫生体制的深化改革

健康档案是居民健康管理(疾病防治、健康保护、健康促进等)过程的规范、科学记录。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信息多渠道动态收集、满足居民自身需要和健康管理的信息资源(文件记录)。国家有关文件已经明确从今年开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并依托健康档案对居民实施终身健康服务和管理。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连接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是不同系统间进行信息整合的基础和载体,通过平台可以将散落在各医疗卫生机构的居民健康信息汇集起来构建完整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且可支撑各种业务的实现。 一.意义及前景展望

众所周知,构建富有效率的卫生体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纵观各国卫生体制改革之路可以看出,尽管改革思路和方法有所不同,但在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卫生体制改革,更好的解决医疗卫生服务需要与服务供给的平衡方面都有着共同的期望。一些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践表明卫生信息共享能够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医疗服务的可及性,降低医疗成本及降低医疗风险,在提升医疗机构管理水平、优化业务流程、改善对病人服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区域化卫生信息系统包括电子政务、医保互通、社区服务、双向转诊、居民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实现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一体化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已被公认是未来医疗行业的发展方向。在《中共中央 国务

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

由此可见,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既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技术支撑。

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必将给居民带来实惠,给医务人员、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以及政府的工作管理带来极大的方便和质量的提升。总的来说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可居民能掌握和获取自己完整的健康资料,获得全程的健康管理,享受更优质、可及、持续、跨地区、跨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使居民就医更方便,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使医务人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及时获取必要的信息,以支持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使公共卫生工作者能全面掌控人群健康信息,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工作;通过平台能能够对全市各医疗机构间的业务进行整合与优化,使诊疗信息全面共享,加强各医疗卫生机构间的业务合作和交流,改善传统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服务流程,从而提高医疗卫生业务的服务质量和效率,缓解资源紧张的矛盾;对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来说,能动态掌握卫生服务资源和利用信息,实现科学管理和决策,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与服务质量的目的。(具体另附场景描述)

二.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多年来,卫生系统各单位经过不断努力和投入,在信息化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的成绩,各个单位目前正在使用的软件系统有上百个,但除了最近二年由卫生局组织开发的“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卫生政务管理系统”以及“医疗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全市联网外,其他系统都是属于单位内部系统,相互之间没有任何数据的交换,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总的来说卫生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技术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与其他行业和卫生事业的实际需求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有较大的距离。在推进全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卫生信息管理机构薄弱,缺乏权威、规范、有效的管理。在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卫生信息化体制机制障碍凸显,卫生信息机构不健全,特别是承担系统整合的卫生行政部门所设置的信息部门与即将要承担的重任不相适应。

2、人力资源缺乏,卫生信息人员队伍与任务不相适应,高素质高技能人员缺乏,人员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卫生局信息中心仅有一名专业人员,尚无精通网络管理、安全防范、软件系统开发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从而难于承担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重任。

3、经费投入不足。公共卫生机构大部分为全额拨款单位,而信息化方面尤其是软件系统开发的经费往往得不到市财政的支持,从而造成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虽然各公共卫生机构的硬件及网络建设已初步到位,但日常的维护费用及更新换代的费用的紧缺也日趋突出,也迫切需要一个长期的解决方案。

办法:今年以来,卫生部连续颁布了《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规范》、《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以及《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等,从而为建设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标准,扫清了平台建设中进行数据交换中缺乏标准的障碍,可以说目前建设平台的事机已经成熟,结合我市的经济条件和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该尽快建设我市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

1、政府主导、加大投入

建设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实现全市卫生信息共享既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深化改革、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技术支撑,其结果直接惠及全市老百姓。本人认为将其纳入未来几年的政府惠民工程或实事工程也不为过。

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需要协调多方资源,除了卫生系统之外,还涉及到医保、药监、计生、公安、民政以及保险等部门,所以它必须由政府来主导并投入建设(外地的经验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非常重要)。 特别是在经费投入方面政府必须给予充分的保证,经费投入包括二个部分:即系统建设的经费投入和日常维护的经费投入

2.实施机构要加强领导,实行“一把手”工程

.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建设,与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建设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它不属于哪一家、哪一个基层医疗机构,它是协同本区域所有医疗资源来为全民服务的,因此所有各医疗卫生机构及有关部门的全力配合。在建设实施中会存在以下问题:(1)信息化的建设是与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交织在一起的,其最大的难题是医疗卫生

单位之间的业务壁垒和条块分割;(2)信息化的建设必须与创新医疗管理和优化服务模式同步推进,如果只追求上先进的信息化系统,而依然保持原有的服务管理模式,信息化的效用会大打折扣,对深化医疗卫生体制的促进作用终将有限;(3)实践证明即使政府大的政策和投入都已经不再是问题的情况下,但在实际的建设和推进中还会碰到许许多多操作层面和实施方面的难题。因此相关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部门必须加强领导,完善组织,统一思想,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一把手”工程,共同努力确保顺利建设和推进。

3.建立专门的卫生信息管理机构。

建设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需求调查分析、系统规划设计以及系统建设的整体推进;既有新的平台和软件系统的开发建设,又有对各医疗卫生机构现有软件系统的整合联通;既有开发建设和推进过程中的大量培训工作,又有开发建设完成后的日常维护管理以及信息数据的挖掘利用和功能的不断拓展等等,总之工作繁杂量大而又技术要求高,仅靠卫生局现有人员是无法胜任的,而招聘培养相应的人才又受到机构编制的限制,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专门的卫生信息管理机构,给予适当的人员编制,并按照实际的需要招聘培养相应的人才,确保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推进和正常运行。

第四篇:×××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

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构建完善的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深化卫生改革,提高卫生管理、科学决策和综合服务能力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根据《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意见》和×××信息化建设规划,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按照“统一标准、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纵横联网、分步实施、安全保密”的原则,在整合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和不断完善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上,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开发建设集城乡卫生管理、医疗管理、妇幼保健、疾病监测、疫情报告、卫生监督、应急指挥、社区服务、居民档案、远程会诊、网络教育、医保互通、电子政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效、快速、畅通、安全的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全县范围内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并开展以县为单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和研究。到2010年,建成覆盖全县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并与市卫生局、县内相关部门互联互通、适应卫生改革发展需要的区域卫生信息体系。

二、基本框架

按照×××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构建我县卫生信息化建设“1131” 网络框架,即:一个管理中心,一个网络平台,三大应用体系,一张居民健康卡。逐步建立起以县卫生局为中心,覆盖县级医疗卫生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公立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站的一体化卫生信息网络。(网络框架拓扑图见附件2)

(一)一个管理中心

在县卫生局设立“卫生信息化管理中心”。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卫生系统信息化网络建设总体规划和设计;负责确定各阶段具体工作并组织实施;负责规划设置局域网站点和信息安全体系出口;负责监管三大应用体系,及时维护应用系统数据、协助网络运营商做好网络故障排查,确保网络畅通;负责组织卫生人才信息化相关知识培训,指导督促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信息化工作。

(二)一个网络平台

依托现有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搭建区域一体的公共卫生和医疗县级管理平台,实现卫生系统内各医疗卫生单位之间、各医疗卫生单位与县卫生局之间,县卫生局与市卫生局之间、县卫生局与县内相关部门之间信息互通,数据共享;为卫生行政部门的行政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服务与支持;为公众提供查询、咨询相关卫生信息窗口。

(三)三大应用体系

1、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介绍: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数字化医院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医院收费管理、门诊管理、住院管理、药品管理、病案管理、处方管理、人事后勤管理、资产管理、统计查询、系统管理等模块以及医学影像与通讯系统(PACS)、实验室检查系统(LIS)、应用电子病历系统(CPR),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等交互式网络信息服务系统。

系统功能:(1)在医疗单位内建立起以财务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医疗单位内部医疗、药品、人事、资产、财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提高医疗单位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2)在医院之间搭建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实现医疗信息资源共享。(3)卫生局通过医院管理县级平台,动态监管各医疗单位的财务收支。(4)按照确定的各医疗单位的功能定位和诊疗范围设定诊疗目录,限定其诊疗范围,统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5)通过药品管理系统,确定各医疗单位的基本医疗用药目录,限定用药范围,对目录内药品定价管理,对目录外的药品严格限制使用,规范医疗单位的用药行为。(6)实现影像图像和影像报告等数字化存储、传递,并在医院之间共享。(7)实现实验室检查报告无纸化传输,提高效率,减少人工操作造成的差错。

2、公共卫生管理系统

系统介绍:主要包括疾病预防与控制、妇幼保健、卫生许可和监督执法、应急指挥、健康教育、居民健康档案、基层卫生信息等模块。对疾病监测预警、传染病报告处置、儿童计划免疫、孕产妇系统保健、儿童系统保健、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工作进行网络化管理。(其中新开发的系统必须与上级已统一开发的公共卫生系统软件实现链接和系统集成共享) 系统功能:(1)通过建立健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不断更新,实现对全县居民健康信息的动态管理。(2)医生通过查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能更加全面、准确地诊治,并可避免重复检查。(3)实现对疾病的自动分类筛查、对特殊疾病及时报告、追踪。(4)实现对传染病、慢性病等疾病的自动生成并归口提示,提高管理能力水平。(5)实现对疾病预防与监测、卫生执法监督,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工作的信息化动态管理。(6)动态反映公共卫生信息,及时作出预警预测,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

3、新津卫生信息网

《新津卫生信息网》是卫生系统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其主要功能是:介绍和宣传新津卫生、反映工作动态、公开卫生政务信息、公布卫生服务流程、接受群众咨询投诉,实现卫生电子政务等。在不断完善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查询窗口、网上论坛等功能。

(四)一张健康卡

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EHR),记录居民从出生到计划免疫、历次体检、保健、随访以及门诊住院治疗等一生中重大健康信息。居民办理健康卡后,可通过健康卡网上挂号,查询医疗费用、检查结果及既往就诊信息等。居民健康卡与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医保卡对接,未来托展与银行卡的绑定,实现刷卡、缴费、结算和自动转帐等功能。

三、项目建设内容、完成时间及成效 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按照 “统一规划,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分阶段见成效”的方法建设,力争用3年的时间实现全县卫生系统信息一体化。

(一)、第一期建设内容、成效及完成时间

1、建设内容:

(1)、确定网络通信公司,完成县信息办、县卫生局网络管理中心到各县级医疗卫生单位、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有乡镇卫生院、1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内外网络铺设。

(2)、确定软件功能需求,招标确定软件开发公司,购买并扩展功能,合作研发以医疗、药品和财务管理为主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和“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搭建医疗和公共卫生县级管理平台。

(3)、购置服务器、磁盘阵列等托管到县信息办的设备和卫生局网络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必需的电脑、打印机等设备。

(4)、分步完成在县卫生局、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精神病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疾控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执法监督所、县血吸虫病防治站(武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五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11家乡镇公立卫生院和10家以上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试运行。

2、阶段成效

实现全县医疗卫生单位信息化网络全覆盖;在医疗卫生单位之间搭建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实现医疗和公共卫生信息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卫生局实现对全县所有医疗单位医疗行为、服务价格、药品价格等全面监管,对公共卫生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具体如下:

(1)、所有医疗单位实现对本院医疗、药品和资产财务、人事计算机管理;

(2)、通过药品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各医疗卫生单位药品、疫苗进货渠道,保证药品疫苗质量;

(3)、确定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医疗用药目录,对目录内药品定价管理,对目录外的药品严格限制,限定用药范围,规范用药行为;

(4)、卫生局确定各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和诊疗范围,设定其诊疗目录和诊疗价格,确保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5)、记录药品流通去向,必要时跟踪药品疗效,按上级指示及时追回被查封药品;

(6)、卫生局通过医院管理县级平台生成的各种财务分析报表、人事统计报表,适时了解各医疗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人员资质和变动情况;

(7)、逐步建立病人电子健康档案,记录居民就诊及健康状况,为健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打下基础;

(8)、卫生局通过公共卫生县级平台,实现对疾病预防与监测、儿童计划免疫、卫生执法监督、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工作的信息化动态管理,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 (9)、卫生局实时掌握县域内公共卫生工作运行情况,及时作出预警预测,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10)、依托比较健全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开展以慢性病、传染病等重点疾病的信息化管理。

3、完成时间

2008年4月发布软件招标公告,2008年12月完成项目建设并开始试运行,2009年3月进行验收。

(二)、第二期建设内容、成效及实施时间

1、建设内容:

(1)、在卫生局建立×××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系统是将多屏图象处理、信号切换、网络等技术综合应用于一体,形成的一个具有智能化控制、操作方法先进的大屏幕信号处理与控制的系统。该系统并有应急指挥的音频、视频、监控等设备的布局和接口,能够通过远程动态监视监测现场并实时传输视频、音频信号。并具视频会议功能。

(2)、建立视频会议系统。以卫生应急指挥中心为依托,在县卫生局建立视频会议主会场,各医疗卫生单位分别设立分会场,通过网络把主会场和分会场连接起来,达到远程会议、远程培训等功能,并与市卫生局、县信息办视频会议系统连接。

(3)、县级医疗卫生管理平台与×××级卫生管理平台和县级各相关部门连接,实现信息互通。 (4)、健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5)、将所有标准化村卫生站接入系统管理平台。 (6)、在×××医院管理系统基础上增加电子病历系统(CPR)、实验室检查系统(LIS)、医学影像与通讯系统(PACS)等模块。

6、在《新津卫生信息网》、社区触摸屏上开通个人健康信息查询功能,开通手机短信服务功能等。

2、阶段成效:

(1)、县卫生局及卫生单位实现对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远程监控、远程指挥等,提高卫生行业的应急处理能力;

(2)、通过视频会议系统,提高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3)、实现县卫生局与市卫生局、县级相关部门之间数据共享,信息互通。

(4)、医院通过对数字化信息的采集、传递、存储等,实现无纸、无胶片的数字化信息传送,并可实现全县各医疗单位之间检验、影像等数据信息共享,减少重复检查,惠及人民群众。

(5)、居民使用健康卡。

(6)、实现县乡村三级信息网络全覆盖。

3、实施时间

2009年4月-2010年12月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为确保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卫生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卫生局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详见附件1),负责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审定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步骤,督促卫生信息化工作开展,及时研究解决困难和问题。

(二)、经费保障

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不间断投入的系统工程,项目建设经费由县财政投入和卫生系统自筹向上争取多渠道解决。各单位要将业务收入的1—3%作为信息化经费列入支出预算,由卫生局统筹安排,确保我县卫生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三)政策保障

实施卫生信息化是对医疗卫生管理模式的革新,随着卫生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和功能不断完善,必然改变现有服务模式和管理体制,卫生局将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予以支持,并将卫生信息化工作列入全县的专项目标进行管理,确保卫生信息化建设各阶段目标顺利完成。

(四)制度保障

卫生局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技术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和完善网络管理、数据库管理、设备管理、安全保密等有关工作程序、工作制度和技术规范,确保信息化建设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运行。

第五篇:以区域卫生信息化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 来自“走转改”一线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01日 09:00

来源:《求是》期号:2012/13作者:本刊记者 那非丁

医药卫生信息化是对传统看病就医模式的深刻变革,是我国深化医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诸多深层次问题的重要技术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目前,医药卫生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美英等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致力于通过卫生信息化改革医药卫生体系。阳春三月,正值全国新闻宣传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的时候,我随求是杂志社科教编辑部调研组来到厦门,带着问题,带着期许,就厦门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

一、多方受益的基础工程

走进厦门,蓝天、碧海的海滨城市风光让人流连忘返,但更打动人的是它先行先试的特区精神和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我们之所以将“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确定为调研主题,是因为这既是厦门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生动写照和可喜成果,也是我国医改试验区一抹明媚的春色。以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首次在我国一个城市范围内建立了覆盖全体市民的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实现了全城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以及政府对全体市民的健康管理和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集中规划和管理,推动了患者就医模式、医院服务模式和政府监管模式的深刻变化,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厦门模式”,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以及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等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厦门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一路走来,我们深切感受到这里的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看病也越来越方便了。

近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敏锐地认识到卫生信息化建设对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战略意义,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和推广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实现医药卫生信息资源的快速、有效和准确共享。该系统2005年开始建设。幸运的是,厦门的战略构想与解放军总医院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

划”重要课题“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一拍即合,实现了项目融合,大大加快了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的建设步伐,2007年即投入运行,连续几年都被列为厦门市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项目。目前,该系统已覆盖占全市95%以上医疗资源的医疗卫生机构,在充分保证市民隐私权的前提下,免费为全市60%的人口建立了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为患者、市民、医疗卫生机构和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了全方位、全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信息服务。该系统通过信息的互联互通,打破了体制壁垒,实现了多方受益。

首先,全体市民享受到了一系列便民利民服务。市民首次拥有了自己可以自由查阅、管理和使用的个人健康档案,可以通过互联网或手机等预约挂号、调阅检查报告等,可以手持“健康卡(社保卡)”在全市不同医疗保健机构就诊,医生在得到授权后可以对以往健康信息快速调阅和参考,进而实现合理检查,准确诊断,科学治疗。这一“省钱、省时、省心”的举措仿佛一阵轻柔的海风,吹进了厦门市民的心里。市民詹女士就深有体会地说:“信息系统真是好处多多!免除了很多不必要的医药费、检查费等,病人不用来回折腾挂号、缴费,可以随时随地管理自己的健康档案,可以提前预防很多疾病。”

其次,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业务的协同运作。市民健康信息系统打破了区域和部门条块分割的格局,为双向转诊、病历调阅、代理检验(检查)、远程会诊等提供了平台,可以满足疾控、医疗保健、临床科研、行政管理等各方面需求。全市所有医院(包括解放军第174医院等部队医院、厦门眼科医院等主要民营医院、厦门长庚医院等中外合作医疗机构、所有的卫生院和部分村卫生所)的医疗资源、患者医疗信息、市民健康信息高度共享,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系统中的区域临床路径系统和区域绩效考核系统在辖区内形成标准化的、科学有效的疾病诊疗常规体系和考核体系,有效地改善了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对于信息化的巨大威力,我们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有了真切的体会。在这里,患者可以凭借“健康卡”,在门诊大厅的自助服务机上轻松完成注册信息、预约挂号、购买病历本、存入诊疗押金、打印诊断结果、办理取药手续等一系列操作。就诊时,医生只要插入患者的健康卡,轻轻一点鼠标,以往的健康档案跃然荧屏,为诊断病情提供了重要参考。离开第一医院,我们又来到海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9年8月,厦门市建成基层医疗卫生机

构托管信息系统,实现了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市级各医院联网,可以便捷地为辖区内居民就诊、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实施健康管理。在社区医务人员的演示下,我们欣喜地看到,居民在这里就医,检验标本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传送到大医院检查,享受大医院诊疗的便利,各种检查数据实时上传至信息系统,居民可在网上查阅检查结果或在社区插卡打印报告;遇有疑难杂症或危重病人,可以通过远程会诊享受大医院(包括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的医疗服务。信息系统的有效运用,大大提高了社区医院的诊疗水平,辖区居民真正实现了就近就医。

第三,政府机关有了日常监控、疾病预警、决策支持的信息平台。信息系统为提升政府对全体市民的健康管理水平、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宏观规划和管理水平,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应速度、处置能力提供了有力手段。

为保持系统领先性,厦门市卫生局紧跟信息技术发展最新成果,率先引入“云计算”技术建设“医疗云”,不断提升区域卫生信息化水平。实践证明,厦门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民生为导向,破除旧体制的弊端和束缚, 得到了市民的高度拥护和支持, 为全国的医改提供了借鉴。

二、效益显著的创新实践

作为多方受益的民生工程,区域卫生信息化对于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就医流程,和谐医患关系,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意义重大。

第一,从经济效益上看,市民健康信息系统总投资6000多万元,仅2009年以来,就为市民节约重复检查、拍片、冲洗、打印等费用共计7000多万元,极大地节约了社会医疗成本,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第二,从社会效益上看,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率先落实了国务院新医改方案中关于“逐步在全国建立统一居民健康档案”的重大民生举措,打破了多年来形成的区域和部门条块分割的格局,扫除了由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造成的业务壁垒和信息障碍,实现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就诊无障碍对接,形成了在一个城市内相对完整的区域协同服务模式,解决了由于无法及时、系统地收集数据造成的政府监管不到位的缺憾,形成了科学有效的政府监管体系。

第三,从医疗服务及管理理念上看,区域卫生信息化实现了从“以医疗保健机构为中心”走向“以居民为中心”,从“一院一病历”走向“全市一卡通”,从“城市为重点”走向“城乡一体化”,从“解决看病问题”走向“服务一生健康”的重大转变,实现了从过去的“以治疗为主,以营利为目标”的服务和管理模式向“以预防为主,以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的服务和管理模式的转变,是医疗卫生行业“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理念的具体落实。可以说,区域卫生信息化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的创新,更是一种服务和管理理念的创新。

三、深化医改的样板工程

当前我国新医改已步入深水区,一些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集中显现,改革任务十分艰巨。面对攻坚克难的关口,如何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顽疾”?厦门市政府“对症下药”,找到了深化医改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即以区域卫生信息化破解人民群众看病贵、就医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看病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合理。优质资源大多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全国各地的患者,尤其是疑难重症患者蜂拥而至,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专家门诊“一号难求”。有的患者为求专家门诊,全家总动员,轮流彻夜排队挂号。一人治病,全家受累,不但加重了医院的负担,也加重了百姓的不满情绪。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少人问津。令人欣慰的是,这一现象在厦门得到极大改观。信息化手段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实现了医疗需求的合理疏导和分流,“有病乱投医”的现象大为减少,就医新秩序逐渐形成。

看病贵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体制下政府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整体运营成本偏高,加之医疗服务行业的高度专业性和信息严重不对称造成监管乏力、防治脱节,以致医疗费用上涨过快。在厦门,区域内医疗机构实现了信息的互联互通互享,为患者和管理者提供了信息服务平台,便于患者就医、评价及监管者进行监管。不断健全完善的医保机构利用方便快捷的信息系统,实现对医疗行为和医疗费用的有效监督,将控制费用和保证质量结

合起来。卫生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市民健康信息系统跟踪居民健康状况和治病历史,根据情况集中规划和管理卫生资源,为人民群众提供更科学、更有针对性、更公平可及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让群众少生病、不生病,切实降低医疗费用。如今,每个在厦门就诊过的患者都能切身感受到方便实惠,感受到医院及政府的关爱,病痛随之减少,医患关系更加和谐。深入一线,感受愈真,思考愈深。任何一项开创性事业,必然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有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才能成功。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推动力,区域卫生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但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目前,国内许多医院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开发的系统数据结构和格式不统一,无法互联互通,不仅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而且无法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和体制机制的变革。另外,受到传统医疗模式、个人隐私、信息安全等现实问题制约,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深化推广,需要进一步调整和规范。一是强化政府责任,以政府为主导,抓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建立国家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建立覆盖面广、安全、高效的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区域内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信息互联互通互享;二是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目前要重点解决医生电子签名、协同医疗的规范等相关法律和政策问题;三是必须把社会效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的信息化素养及全社会共识;四是提升国家科技创新水平,大力推进信息化硬件和软件的国产化水平,保证国家信息系统的安全。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