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孩子端正态度的十件事(全文)

孩子端正态度的十件事(全文)

孩子端正态度的十件事第一篇:孩子端正态度的十件事儒学应该教会孩子的十件事如何制定家规家训和家庭教育方案复兴国学的热潮和讨论自民国已有之。这不是应不应该的问题,而是如何实践的问题。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自有其生机和活力,这无需辩驳。但也要看到,自。

孩子端正态度的十件事

第一篇:孩子端正态度的十件事

儒学应该教会孩子的十件事

如何制定家规家训和家庭教育方案

复兴国学的热潮和讨论自民国已有之。这不是应不应该的问题,而是如何实践的问题。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自有其生机和活力,这无需辩驳。但也要看到,自汉独尊儒术,特别是宋明理学兴起以来,为迎合统治者和社会制度的需要,儒学就有了许多的腐朽糟粕。诸如等级观念、个性压制、伪善可欺、不谈利益、不争权益等等。砸孔家店是有道理的,它不适合资本主义或共产主义等新兴的社会制度,但确实是砸错门了,那些应该否定的东西虽然摆放在孔家店里面,但货主确实不是孔子。古文一字多义,一部论语,万千种解读。其实论语的每一章节,就是一部逻辑严谨的议论文,是有中心思想和逻辑论证顺序的。所以我们读论语不必去咬文嚼字,去求甚解,只要了解论语中到底要教会我们什么就可以了。

现在有许多人把儒学、儒家称为儒教,这真是无奈和悲哀。儒学是文化科学,是一门研究社会关系和人际相处知识的学问,孔子所反对的恰恰是将文化等同于宗教。所以子不语怪力乱神,所以孔子在八佾篇专门讲述了中华文化传承、华夏尊礼重祭传统与宗教信仰和宗教祭拜的本质区别。儒家确实尊礼重祭,但崇尚的是文化,是我们自己的道德修养,是向自己内心、向祖先、向天地探求真理,而非去求神拜佛。儒学是我们祖先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一种维护社会平稳发展的文化信念,而非导人向善、吃亏是福的宗教信仰。

也有许多人说,儒学会让我们软弱,会让我们无法适应当下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这真是误解和误读。论语中可没

有不求利益、不求富贵之说,也没有以德报怨,曲已从人之念。论语是对社会关系的客观解读,是对人的性格、心理活动的思索和探求,是对社会矛盾、利益纠纷处理方式和方法的科学分析和总结。论语是教会我们聪明,教会我们正确面对社会矛盾和利益纠纷的学问。以现代的观念来理解的话,大概属于哲学和心理学的范筹。孔子论语的中心思想是恢复和维护社会秩序,将一切的社会纷争纳入秩序之下。无规矩不成方圆,春秋乱世将临,孔子通过研究和分析,认为乱世的根源就是社会利益的无序竞争。没有了道德秩序,也就没有了社会稳定,最终所有人的利益都将被毁灭。保护不了皇帝的法律,也保护不了平民;保护不了平民的秩序,也保护不了帝王。

那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被各个社会阶层所接受的,能够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平衡社会各方利益的社会秩序标准呢?孔子师从上古,提出了仁和礼的概念。在里仁篇,孔子提出仁是社会关系的最佳状态,礼是实现仁的最佳方式。仁是礼之内涵,礼是仁之体现。礼,不仅仅是礼仪,而是保障仁这种社会状态的所有制度和标准。要实现仁,必须推行礼。而要大家都遵守礼所规定的社会制度和言行标准,需要具体的办法。首先,要让大家了解这些标准和规定,并且学习它、认同它,实践它,执行它。其次,要有具体的步骤。孔子认为,社会首先是由家庭所组成的,家国天下,先治其家,国必自安。如果每个家庭都能依礼来参与社会事务,礼这种社会道德规矩和言行标准就能够推行于天下国家,仁这种社会秩序就能够建立起来。这些就是学而篇的内容。

正如我们现在依然重视家庭的教育和传承。儒家的学问就是家庭教育的具体方案和参照标准。那我们每个家庭应该

遵行什么样的礼制道德呢?我们应该教会孩子一些什么规矩和言行标准、处事方法呢?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就是在讲家庭教育。要让孩子在家庭中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和如何处事。标准就是孝,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孝是知回报,知感恩。是懂得付出与尊重,懂得家庭利益的平衡。弟,是将孝的理念,从家庭延伸至社会。那如何让孩子学习孝弟诚信的理念呢?学而篇、八佾篇、为政篇、里仁篇前四篇儒学总章中,从不同角度,都有具体论述和标准、步骤。

一是守礼不违。即教会孩子一些社会基本礼仪。如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这个无违可不是听话的意思,而是守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在古代,许多家庭会制定家规家训,也就是孩子必须要守、要做的一些礼仪规矩。

大致有以下内容:

①酒扫庭锄,衣食自理。即规定孩子从会跑会讲话开始,就要自己负责自己的个人卫生和穿衣吃饭等个人生活事务;同时,要根据孩子身体状况,安排一些诸如打扫房间、院落等家庭事务。要让孩子懂得,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家庭为他提供生活的一切,他也应该为家庭有所付出,使其从小树立权利与义务的对等理念和家庭责任感、归属感。

②请安问好,言语恭敬。要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让孩子向长辈请安问好,长辈也要回礼应答。要从小树立孩子对长辈的尊重和感谢。请安,不只是问好那样简单。要结合孩子年龄,安排他们每日给长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给爷爷奶奶敬茶、铺床;如给父母捶背、揉肩等。问好,也不只是说些诸如晚上好等那么简单。要规定一些具体的话题和敬

语。如用尊称,不得直呼名姓等。比如您辛苦了,您请用等等。要使孩子习惯对长辈保持关爱和尊敬。

③明确奖罚,方向掌控。孩子的具体言行可以不必规定太细,但奖罚标准必须严格和认真。要从小树立孩子的纪律观念和对秩序的尊重。有人讲那会压制孩子的个性自由。错了,如果真的压制了孩子的个性自由,只能说你的规定过于有倾向性,过于片面和详细,那可以调整和更改。个性也好,自由也好,也都需要约束。孩子的逻辑思维尚未形成,千万不可放任。惩罚是必须的。古代多为体罚,打手板,打屁股等,有小杖,有大杖,所以孔子讲,小杖受,大杖走。现代人可以不用体罚,可以借鉴英国等西方国家对孩子的惩罚方式,如罚做家务,罚禁闭等。同时要注意,孔子孝的理念是双向的,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其次,要注意公平、公正。要与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奖励他或者惩罚他,要让孩子参与到奖罚标准和是否该执行的讨论中来。要充许辩护,讲求事理,判明是非。简单讲,就是现代法庭那一套。不过一但裁决,就必须强制执行。

二是敬爱尽心。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是说孝的理念,不能只停留在言行的表面上。要让孩子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让孩子真正了解孝的本义。父子母女,姻缘天定,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互相关爱,互相珍惜,就是孝的本义。如何让孩子理解这些呢?需要言传身教。

①祭祀。清明、年节,要有家庭祭祀活动和规定。古代的祭祀活动可不像现代这样简单。上柱香,鞠个躬,说说笑

笑便结束了。孔子讲,为上不宽,居丧不哀,吾不欲观之矣。华夏民族对祖先的祭拜,是有很深的含义的。这是对家族传承的尊重,是对先祖的学习和汇报。哀,不是悲观哭泣,而是庄重恭敬。用现代的话来讲,要树立孩子的家庭荣誉感、自豪感、使命感。我们古代有许多文化世家、科技世家、军事世家;现代东西方,如日韩、英美法德等国也有许多这样的世家或家族。我们过去把这些都当四旧毁灭掉了。当时,我们的这些世家传承大多因历史原因走入歧途,成为等级观念和阶级特权压制的代言人,确该整治。但完全抛弃这些,现在来看,也是有问题的。对于家庭祭扫活动,的确应该重视和规范。在祭祀活动中,要宣讲祖先的功绩,要讲述先祖的德行,让孩子们去敬仰、去怀念,也要让他们去学习和模仿。现代孩子有许多连爷爷的名字都叫不上来,连父母的经历都很少了解。这也不能怨孩子们不去敬仰祖先,而去追星了。这正是非其鬼而祭之的结果。

②聚会。我们中国人的情感是含蓄的。过去在古代,什么情啊、爱啊,不会喧之于口。长辈与晚辈之间也缺乏思想沟通。大概是受了巧言令色鲜矣仁这话的影响,受了封建理教思想的束缚。这不是孔子的要求,也不是论语的本义。论语的每句话,都不能断章取义,要联系上下文,搞清楚逻辑论证的顺序,才能明白到底是何含义。在宋代之前,春秋战国和汉唐时代,我们有许多固定传统的,家族聚会就是其中之一。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整个家族会团聚一堂,交流情感,共商家事。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由家族中的优秀长者对家族中的孩子进行考评。所有这些聚会的目的,除了鼓励孩子上进之外,除了帮助孩子们找准人生的方向和榜样之外,就是培养孩子们对长辈的敬爱,

培养家庭成员之间亲蜜感情。现代,我们可以学习古代和西方一些做法,定期与孩子组织一些家庭聚会或者是游玩活动。可以将聚会或游玩活动,交给孩子们去操办和组织。通过这种类似父子角色互换的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自主意识和服务意识,让他们体会父母照顾他们的不易,学会去照顾人,学会和提高组织能力、办事能力。

③荣誉展列。过去,我们中国的家族之中都有家族祠堂。祠堂给人的印象是专门祭祀的地方,其实不然。祠堂中有一个重要的陈设,就是家族荣誉的展示厅。用现代人的观念来讲,好比家庭博物馆。我们现代家庭多会为孩子专门准备一个生活房间,房间墙上大多会贴满孩子的奖状。其实有些搞反了,应该拿出一个专门的空间,来陈列父母、祖父母的一些物品和奖品。也可以同时弄一个小祭台。当孩子犯错或遇到节日时,让孩子们去向祖先祷告,背背家规,回顾下祖先的为人和事迹。

三是责任担当。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孝的最终结果,是由晚辈履行对父母长辈的赡养义务。不论去往何地,不论父母关系远近、矛盾深浅,都要充满敬意和爱意地对父母的晚年生活有所安排。所谓三年不改于父之道,在这里有不论什么变故,事奉父母始终如一的含义。古语讲,久病床前无孝子,现代有些人对父母缺乏爱心和耐心。对比古人事奉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别说三年无改,甚至三天都坚持不下来。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意识,回报意识,树立他们

赡养长辈等家庭事务的担当意识。

①要行冠礼或举办成人仪式。在古代,当孩子不断长大,家庭的诸多事务和事业都将慢慢交给他们。老人开始退居二线,由下一代承担起家庭生产、生活的掌控权。现代则不同,我们退休的年龄逐渐延长,年青人就业和创业的准备期也在延长,甚至有些年轻人到了三十岁,还要依靠父母来生活。这是溺爱,会毁了这一代年轻人。无论中国古代还是西方社会都有成人礼这一人生的重要节点仪式。古时候,年轻人到了十八岁或二十岁,要举行冠礼,由长辈为其加三冠,并赐表字。举行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据<仪礼士冠礼>上所载,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领祭告天地、祖先。冠礼进行时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了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要以武力维护家庭,保护家人;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代表家庭参与社交事务。行冠礼的最终结果,是要求孩子们从此自立。包括经济方面,家庭不再无条件为其提供生活费用,其自己必须工作、创业,自收自支;情感方面、社交方面等,个人也将有更大的决定权,家庭不再过多干涉。

表字,又称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父母或师长为自己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现代一般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古人取名和字都很庄重,不敢随意。名,代表家庭对这个孩子的期望;字,代表这个孩子的品行、性格。用现代语言来讲的话,大概相当于人生寄语和座右铭。

②要有过堂之问。就是俗称的过堂语。相传孔子的儿子孔鲤想要外出,过中堂而遇孔子,孔子问了他课业之后,方才放行。后来人们常用过堂语来形容严父。是的,对孩子的学业和成长,父母负有很大责任。所谓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前面讲,入则孝,只是家庭教育的第一步。将孝的概念,由家庭而推及社会,就是弟。要谨慎言行,诚实守信,对社会、对他人要有爱人之心,怜悯之念,这就达到成人的标准了。但这只是作人的要求,学会作人之后,还要学会作事。所以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所谓学文,就是学习文化知识和谋生技能。父母对孩子的道德修养和知识技能学习,一定要有计划、有安排,要时刻监督,检查学习进度。要每月拿出专门时间来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查看完成情况。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谋生能力,帮助其找准方向,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我们现代人在这方面做的很不够,许多孩子到大学毕业依然不知道将来靠什么来生活,对未来和事业也没有明确的规划。如此这般,他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生活不好,还怎么去照顾家庭,赡养老人呢?

③要培养情操,提高情绪控制力。古代的家庭教育,很注重对孩子情绪、情感的培养。琴棋书画,骑马射箭,等等。其实就是把学习之外的时间也安排好,培养孩子正确的兴趣爱好,提高竞争意识和情绪调节意识。有了爱好,就有了社交圈子,有了同龄人之间的比较,要让孩子们习惯公平竞争,习惯面对输赢,保持一个正常的、平和的心态。在这方面,我们现代的教育也很注重。但有一点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爱好,不要以输赢为目的,每个人的天赋有高有低,只要孩子能安下心来、静下心来即可。

掌控内心情绪情感,经权达变灵活处事,注重尺度力求

中庸;大胆尝试,科学妥协,坚守底线。这些就是我个人读论语和历史的一点心得,不敢称全,也不敢说对,希望对所有家长有所帮助和参考。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制定一部适合自己孩子的家规家训和教育方案。

第二篇:小孩子最怕父母做的十件事:

1、父母吵架;

2、父母发脾气;

3、父母对每个孩子都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4、父母之间不互相谅解;

5、撒谎;

6、不耐心地解答自己提的问题;

7、不欢迎自己的小朋友;

8、在客人面前指责自己;

9、无视自己的优点;

10、父母对自己冷漠无言。

【一位母亲的教女名言】

1、不要试图什么都争第一。

2、帮助别人,自己也会强大起来。

3、学会用真诚的简单,对付虚伪的复杂。

4、学校里的考场上可以有59分,人生的考场上决不允许不及格。

5、你打个碗,妈妈可以原谅;你要是说谎,绝对不行。

6、谦虚、诚实和勤奋是摆渡人生从此岸到彼岸的三件法宝。

第三篇:专家指导:爸爸更能教好孩子的十件事

新浪教育

每个爸妈都是当了父母,才开始学做父母,基于两性的生理和心理差异,有些事情爸爸的确会比妈妈更能轻松胜任,妈妈不妨趁机“让贤”,在一旁优雅的当啦啦队就好。有十件事,爸爸更能教给孩子,你都知道那几件?

三十八岁在金融业工作的钟先生,每周接送念小三的大儿子学游泳、上小提琴课,儿子的英文功课也是他的管辖范围。目前请育婴假的钟太太因此可以专心照顾三岁的小儿子。钟太太表示,先生的个性比她更谨慎细心,孩子只要有一点点风吹草动,先生就会立刻带他们去看医生,甚至比她更会看小孩。

四十三岁在小学担任学务主任的苏文钦,太太在企业上班,跟小孩作息差不多的他,有更多时间照顾念小四与大班的儿子。由于工作上天天与小孩为伍,他比太太更容易理解两个儿子的脾性与学习需求。实在很难扮严父、不会“修理小孩”的他,还是比较喜欢当跟儿子睡前聊天的哥儿们。

家有三个男孩的心理师邱永林自豪的说,只要没出差,晚上都是他帮三个儿子洗澡。

上一代的父亲为了家计,心有余而力不足,没太多时间管小孩,没被严加管束过的这一代爸爸们,小时候也就没太多机会跟自己的父亲起冲突,但心中仍渴望亲子间的亲近。邱永林观察,愈来愈多“新品种爸爸”,有了小孩后,多半觉得孩子比工作更重要,或至少认为小孩和工作一样重要。他们会刻意抽出时间陪小孩,也渴望能密集“赖在孩子身边”,甚至不惜“孟父三迁”,为了孩子的教育环境搬家,或在工作上做出妥协。四十八岁才有了第一个孩子的知名出版人傅月庵,笑称自己“把儿子当孙子养”,为了能多些时间跟儿子小宝相处,他宁愿减少收入,一周只工作三天。

有趣的是,邱永林指出,新一代的爸爸育儿参与度明显提高,可是“有些婆婆甚至妈妈却还没有‘转过来’,仍会觉得有空陪孩子的父亲可能是‘有问题’,”邱永林笑着回忆,白天他陪孩子在公园玩,婆婆妈妈们都会好奇他是不是失业了。爸爸在家里做家事、花太多时间顾小孩,仍会有公婆看不过去,无法欣然接受。

也许接送孩子上才艺课、休育婴假的爸爸看来仍很稀奇,但主动参与育儿、陪过孩子的爸爸都会发现这个平凡无奇的事实:每个爸妈都是当了父母,才开始学做父母,这世上真的没有什么只有爸爸或妈妈才会做的事。不过,基于两性的生理与心理差异,有些事情爸爸的确会比妈妈更能轻松(愉快)胜任。综整爸爸的第一手育儿心得与专家观察,列出爸爸可以教给孩子的十件事。若你家爸爸的确在这些方面更有优势,妈妈不妨趁机“让贤”,适时让自己喘口气,在一旁优雅的当啦啦队就好。

十件事,爸爸比妈妈更能胜任

一、一起运动

多数妈妈都不是那么热衷运动,而爸爸的运动神经通常比较发达,也更乐意流汗,就让爸爸带着孩子固定去打球、跑步、骑脚踏车、一起看球赛,享受运动的快乐。不过每个孩子肌肉发展与领会运动窍门的速度不一,爸爸尽量带孩子“玩”运动就好,别过于求好心切。带儿子打棒球时,应避免如“你怎么投球像女生一样无力”这类贬损女性的语言。

二、放松、放空

虽然这不是妈妈最喜欢的模式,但是根据谘商心理学博士许皓宜观察,妈妈容易有“不由自主的控制感”,会产生源源不绝的“万一”与焦虑。爸爸则是可以“喊卡就卡”,也容易放下身段跟小孩打成一片,可以跟妈妈互补。四十四岁在媒体工作的沈志清(化名)表示,平时在家时,女儿“虐待爸爸时最开心”,升小

五、小二的女儿喜欢爸爸扛着她们往空中抛,直到爸爸不支倒地。

三、勇于冒险

妈妈偏“守”,小孩不在视线范围就会不由自主的焦虑。但许皓宜认为,小孩三岁以后,特别需要爸爸,带他们往外探索、出去探险。因为爸爸可以接受孩子不舒服的时间也比妈妈长,孩子受点皮肉伤,爸爸通常不会大惊小怪,孩子若遇到危险,爸爸也能及时反应,能提供安全性高的冒险环境。

四、动手做,想办法

路不只一种,不试不会知道,是很多爸爸觉得“天经地义”的事。目标清楚加上喜欢动手做的特质,会让爸爸倾向一件事不会只有一种标准答案,不必太钻牛角尖,也不一定要等到万全准备后才出手,要灵活、随机应变,才能适应这个快速改变的世界。

五、把自己的“绝活”教给小孩

目标导向、讲究效率和方法的爸爸,可以适时把自己觉得实用的专业或工作方法一点一滴传授给孩子,不仅能增进亲子的理解,也许还会增添亲子的互相崇拜。

六、爱妈妈

许皓宜幽默的说,爸爸要支持妈妈“爱给小孩看”,家里的小孩随时在观察与吸收“爸爸对待妈妈的方式”,这会影响他们日后和异性的相处。

若是妈妈不快乐,倒霉的是小孩。因为多数家庭还是妈妈陪伴小孩的时间长,如果妈妈是主要管教者,爸爸要支持妈妈,不要争夺管教权,而是去理解妈妈为何那样做,或适度带妈妈抽离执着的状态。比方换手照顾小孩、安排夫妻相处时间,即便是两人一起送小孩去上才艺课,利用等小孩的空档喝咖啡、聊聊天,都能帮妈妈充电。

七、做家事

美国《Parents》杂志提醒,爸爸若能自幼儿时期就让孩子自然和异性孩子玩耍、相处,以及从小带着儿子做家事、教儿子做饭,或教女儿帮脚踏车轮胎打气,除了能让孩子更有生活能力,也能减少孩子对两性的刻板印象。

八、诚实有礼貌

不少爸爸都非常在意孩子的礼貌与规矩。邱永林认为比起“男穷养、女富养”,还不如男女都该“有教养”,爸爸要教会孩子在自私的前提下学会妥协。另外,诚实不欺,对父母、长辈有礼貌,仍是多数爸爸认为不能妥协的底限,也是他们认为待人处事的必备素养。 新浪高考志愿通,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新浪高考志愿通,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九、制造许多美好的初体验

第一次跟爸爸去打棒球、看球赛、看电影、去夜市吃小吃„„与爸爸共有的种种第一次,是很多人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事。邱永林相信,爸爸带着孩子多接触、体验美好的事物,就可以远离丑陋、令父母担忧的黑暗面。爸爸带给孩子的安全感与美好回忆,也能成为稳定孩子的力量,在孩子遇到难关、挫折时,帮助他坚强。

十、建立与小孩专属不变的连结

“即便是青春期的孩子,都需要父亲稳定的承诺,”邱永林认为,爸爸需要和孩子建立至少一个“不论发生什么事都不会改变”的仪式或默契,譬如:固定睡前聊天、每天带孩子去上学、切水果给孩子吃等等,不管阴晴圆缺,不管跟孩子有过多幺激烈的争执,或孩子做了什么错事,爸爸仍会持续这项仪式。即使误会或冲突一时半晌解不开,孩子心底仍会确认与感受到爸爸不变的爱。(本文选自《盆栽奶昔的博客》的博客)

第四篇:一生要做的十件事

1. 买个闹钟,以便按时叫醒你。贪睡和不守时,都将成为你工作和事 业上的绊脚石,任何时候都一样。不仅要学会准时,更要学会提前。闹钟只是一种简单的标志和提示,真正灵活、实用的时间,掌握在每个人的心中。

2、 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要么辞职不干,要么就闭嘴不言。不要养成挑三拣四的习惯,处处表现出不满的情绪。记住,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好。

3、 每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候。要学会忍受孤独,这样才会成熟起来。不要因为寂寞而乱了方寸,而去做无聊无益的事情,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4、 走运时要做好倒霉的准备。有一天,一只狐狸走到一个葡萄园外,看见里面水灵灵的葡萄垂淹欲滴。可是外面有栅栏挡着,无法进去。于是它一狠心绝食三天,减肥之后,终于钻进葡萄园内饱餐一顿。当它心满意足地想离开葡萄园时,发觉自己吃的太饱,怎么也钻不出栅栏了。相信任何人都不愿意做这样的狐狸。退路同样重要。

5、 不要像玻璃那样脆弱。有的人眼睛总盯着自己,所以长不高看不远,总是喜欢怨天尤人,也使别人无比厌烦。没有苦中苦,哪来甜中甜?不要像玻璃那样脆弱,而要像水晶一样透明,太阳一样辉煌,腊梅一样坚强。既然睁开眼睛享受风的清凉,就不要埋怨风中细小的沙粒。

6、 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谈论自己,更不要议论别人。谈论自己往往会自大虚伪,在名不副实中失去自己。议论别人往往会陷入鸡毛蒜皮的非口舌中纠缠不清。这些会降低你的人格。

7、机会从不会失掉,你失掉了,自有别人会得到。机会只不过是相对于充分准备而又善于创造机会的人而言的。没有机会,就要创造机会,有了机会,就要巧妙地抓住。

8、 若电话老是不响,你该打出去。很多时候,电话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交了新朋友,别忘了老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交际的一大诀窍就是主动。好的人缘好的口碑,往往助你的事业更上一个台阶。

9、 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已经到了结婚年龄而草率结婚。想结婚,就要找一个和你心心相印、相辅相携的伴侣。不要因为放纵和游戏而恋爱,不要因为恋爱而影响工作和事业,更不要因一桩草率而失败的婚姻而使人生受阻。感情用事往往会因小失大。

10、写出你一生要做的事情,把单子放在皮夹里,经常拿出来看。人生要有目标,要有计划,要有紧迫感。一个又一个小目标串起来,就成了你一生的大目标。生活富足了,环境改善了,不要忘了皮夹里那张看似薄薄的单子。

第五篇:中考前做的十件事

中考前应做的十件事 临近中考怎么调整心态,怎样努力使自己达到一个最佳的精神状态?心理学专家建议,考生要努力做好以下十件事:

1、制定好作息时间。把每天复习功课、文体活动、休息睡眠的时间安排合理,按计划行事,避免在家复习忙忙乱乱,毫无计划。

2、进入中考时间节奏。按照中考科目的考试时间安排自己的复习时间。这样有助于进入考试状态,有助于在考场上正常发挥。

3、每天以中考的心态做卷子。有些考生认为已经做了好几个月的试题了,临考前十天八天不用做了,看看就行了,如果这样的话,很可能会导致考试抓不住感觉,手生;进而影响发挥。建议考生在考前每天都应以中考的心态做卷子,只有这样到真正考试时,才能以平常心态来对待。

4、抓住最佳记忆时间。心理学研究证明,早上起床后半小时及晚上睡前半小时记忆效果最好。建议考生在这两个时段复习最关键、最重要的课程内容。

5、最好不要看电视或大部头作品或玩电脑。容易上瘾的节目或游戏内容更不要沾边,不然容易在大脑形成优势兴奋灶,抑制已掌握知识的发挥。

6、适当进行自己喜欢的文体活动。调节情绪、消除疲劳、养精蓄锐,以稳定、饱满的情绪迎战中考。

7、注意饮食,防止胃肠疾病。按照平时的饮食习惯平衡营养。不可大鱼大肉,暴饮暴食,这样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影响情绪安定,不利于考试。

8、调整睡眠。从考前十天开始就不要再开夜车了。根据自己情况,最好在晚上10点到11点入睡。一般保证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中午午睡30分钟左右或卧床休息半小时。考前一天晚上不可过早上床,否则很容易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使情绪烦躁不安,影响考试。

9、心平气和,防止烦躁。不想考试后的事,不与人争论问题,心平气和地对待考前的一些事情。考前有些紧张担心在所难免,有些焦虑不要看得太重,否则会影响考试。

10、增强信心。从考前十天开始不再做难题,不再一味地、漫无目的地做新题。强化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增强信心。每个人掌握的知识程度不一样,中考的目标就不一样。只要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目标,中考就是成功的。临考前几天,每天挺胸抬头快步走,有助于增强信心,要相信自己的力量,不要迷信。信心是中考成功的灵魂,只要有良好的心态就能达到你的目标。另外,中考开始后,不谈论涉及已考过科目的任何问题,即使是考得很好也不去想它,杜绝任何可能影响后面考试的因素。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