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4单元复习练习
第一篇:必修1第4单元复习练习
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1~4单元练习[岳麓版][试题6]
历史必修1 第一至第四单元练习
大连四十八中学历史教研组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2分,共80分。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
A.以商部族为中心的方国联盟B.内服与外服制度C.嫡长子继承制D.禅让制
2.商王通过占卜敬酬鬼神的实质目的是
A. 强化王权B.震慑各附属国C. 垄断神权D.笼络各附属国
3.周初实行分封制主要是为了
A. 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4.宗法制度的核心是
A.嫡长子继承制B.大宗小宗制C.礼乐制D.世卿世禄制
5.从商朝推行内、外服制度到西周分封制,其发展趋势体现了
A.中央与地方地位趋于平等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
C.地方对中央的干预能力大大加强D.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6.之所以说:“春秋无义战”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战争实质上是
A.为了满足贵族掠夺土地和人口财富的私欲B.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
C.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D.是周王室地位衰微的表现
7.关于郡县制度的评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②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④
8.汉代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其目的是
A.壮大皇族力量B.保证列侯利益C.加强中央集权D.笼络王侯人心
9.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中央集权B.防止宰相权重难制C.扩大民主权利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0.《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方国对中央的威胁B.反映了地方分裂势力攻击中央政府
C.反映了藩镇割据威胁到中央集权D.反映了藩镇问题得到解决
1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由于
A.唐末以来地方势力过于强大B. 采纳了宰相赵普的建议
C.皇帝的绝对权威必须维护D.国家面临周边少数民族的压力
12.从总体上看,北宋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要解决的根本矛盾是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D.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13.“军国大计,周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盖隐然执政之府也。”描述的是 A尚书省B.中书省C.内阁D.军机处
14.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军机大臣地位提高,有决策权D.加强了专制皇权 15.外戚和宦官能够掌握中央政权的根源是
A.皇帝年幼B.官僚腐败C.皇权专制D.地方割据
16.古希腊人向海外殖民扩张的原因是: ①农耕土地较多 ②优越的地理位置 ③航海业的发展④地少人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④
17.雅典的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就其民主的范围,指:①城邦公民 ②外邦移民③奴隶 ④他国公民
A.①B.①②C.①④D.①②④
18.”陶片放逐法”实施的作用在于
A. 确定个人自由不容侵犯的公民权利B.使平民成为司法主人 C. 控制以富人为主的反民主势力D.对行政官员进行监督
19.以下哪些机构的设置能体现雅典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的思想:①公民大会 ②五百人议事会 ③民众法庭 ④保民官的设置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20.罗马共和制的实质是
A.君主专制B.人民主权C.贵族共和制D.个人独裁21.罗马元首制实质上是
A.贵族共和制B.君主专制C.首席元老D.历史的倒退 22.罗马共和国转变为元首制的客观原因是
A. 共和国的原则缺乏科学性B.人民的反抗 C. 屋大维的权欲膨胀D.扩张后疆域辽阔 23.古罗马与古希腊相比,在政治制度上最大贡献在
A.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民主的政体B.创立了“轮番而治”的民主运作方式 C.实现了君主制到共和制的转变D.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 24.确立英国近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标志是
A.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B.宣布了英国为共和国
C.1688年光荣革命D.《权利法案》的通过 25.《权利法案》载:“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对这一条文最准确的理解是
A.法律的权威高于国王的权威B.国王与议会共商国是成为一种制度
C.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D.议会权力超过国王,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26.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这说明英国的责任内阁制A.首相对内阁负责而不必对国会负责
B.内阁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C.内阁拥有行政与立法大权,对首相进行限制与制约
D.首相和内阁成员中的多数可能来自不同的政党,因而相互牵制 27.美国建国之初面临的两大问题的
A.建立民主制,确保共和制B.加强中央集权,确保共和制C.实行地方分权,建立民主制D.加强中央集权,废除黑人奴隶制 28.马克思说:“在美国历史上与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马克思的评价是因为林肯政府
A.满足了人们要求得到土地的愿望B.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C.取消了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D.巩固了北方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 29.1787年宪法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从宪法的内容上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是 A.三权分立B.允许奴隶制存在
C.规定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和信仰自由 D.规定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30.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两党选举异常激烈,但没有造成政局不稳,其主要原因是A.两党的根本利益一致B.进行文官制度的改变。 C.两党相互牵制D.民主制度充分发展 31.拿破仑对欧洲历史发展所产生的作重要影响在于
A.强化了封建君主制。B.以武力和法典推广法国大革命的观念。 C.恢复了封建帝国制度。D.扩大了法国的疆域。 32.下列关于法国共和体制的确立过程,最准确的是
A.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帝制——共和制——帝制——共和制 B.君主专制——共和制——帝制——共和制
C.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帝制——共和制——帝制——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帝制——共和制——帝制——共和制 33.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
A.行政权由总统掌握B. 行政权由总理掌握C. 行政权由内阁掌握D. 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 34.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最大特点是
A.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 B.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C.皇帝是世袭的、象征性的和礼仪性的D.政府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35.德意志统一后继承了普鲁士许多旧制度和旧传统,此后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是 A.封建制度B.君主专制制度C.共和制度D.军国主义传统
36.在早期代议制民主制中,西方国家的政治权力重心在议会。西方国家议会的首要权力是 A.弹劾权B.财政权C.立法权D.行政权 37.鸦片战争前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向中国大肆倾销鸦片的目的是 A.削弱清军的战斗力B.扭转对外贸易的逆差C.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D.为战争寻找借口 38.最能反映出帝国主义进行资本输出、分割世界要求的条约是
A.《北京条约》B.《南京条约》C.《天津条约》D.《马关条约》 39.面对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朝野的态度是A.波澜不惊B.清政府没有进行改革 C.中国社会各阶层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D.只有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40.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相似之处有: ①建立了革命政权 ②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③
是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④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所联合绞杀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两小题,41题8分,42题12分,共20分) 41.阅读并回答问题:
《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 佐卫子,总百官, 治万事, 其任重矣。”请回答: 唐朝、北宋、明朝统治者为了防止相权过重的威胁,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其方式和结果如何? 42.问答题:
17~19世纪,英、美、法、德等国先后建立起近代资本主义政体,走上了资本主义民主道路。 请回答:(1)上述四国分别是通过什么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4分)
(2)上述四国分别建立了哪一种资本主义政体?建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8分) (3)资本主义政体的确立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答题纸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两小题,41题8分,42题12分,共20分) 41.阅读并回答问题:42.(1)
(2)
(3)
历史必修1 第一至第四单元练习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两小题,41题8分,42题12分,共20分)
41.措施:①唐朝采取三省的分工和品级比较低的官员任三省的长官的办法。
②北宋采取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枢密使、三司使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③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 使其直接对皇帝负责。 方式:分割相权,权力中枢机构的转移,加强皇权。
结果:相权、皇权合二为一, 逐步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42.(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德意志的统一。
(2)英国:君主立宪制,通过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议会明确的限制。美国:联邦制共和制,通过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法国:资本主义共和政体,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德国:君主立宪制,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
(3)近代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巩固了国家统一,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繁荣。
第二篇:政治必修4 第4单元第1讲单元综合测评试题(模版)
政治必修4 第4单元第1讲单元综合测评试题(含答案)-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10年4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提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十条举措,无疑对近来持续“高烧”的楼市泼下了一盆冷水,不仅影响了不少买房人的购房计划,也迫使开发企业重新审视市场走向。这告诉我们()
A.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B.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C.社会基本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解析: 材料主要强调了政策对楼市的影响。
答案: B
2.针对房价上涨过快的趋势,国务院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说明()
A.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了社会的发展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解析: A、B错误,C和材料主题不符。
答案: D
2010年6月6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由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据此回答3~4题。
3.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制定《人才规划纲要》。这说明()
A.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推动作用
D.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解析: 材料强调了《人才规划纲要》出台的原因和必要性。注意C不是最佳选项。 答案: B
4.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开发全过程,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样的人才才能真正成为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从哲学上讲,这主要强调的是()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D.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解析: 材料强调的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性。
答案: D
5.读表:《问候语的变迁》
上世纪70年代 上世纪80年代 上世纪90年代 2007年 2009年
吃了吗 下海了吗 跳槽了吗 买股票了吗 买房子了吗
语言是一种味道,人们依靠它传情达意;语言更是一面镜子,人们从中可以看到时代的身影。问候语的变迁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是变化发展的
答案: D
6.有关专家指出,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有新的突破,真正走上产业化,现代化之路,必须大力发展以专业合作社为重点的合作经济组织,这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需要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完善、补充,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作。上述材料表明()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变化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
解析: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生产关系进行完善、补充,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要求,故选B。A、C本身正确,但不为材料所表明。D本身错误。
答案: B
7.2010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选举法修正案,首次实现城乡“同票同权”。从“同票不同权”到“同票同权”,选举制度的完善是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人口结构比例发生较大变化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这体现了()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B.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C.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D.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就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解析: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要求,才能推动生产力发展,D表述不科学。
答案: C
8. 李大钊曾经说过,中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作指导,通过革命实现经济结构的改造。上述材料反映了()
A.阶级是人类社会一种永恒的现象
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阶级分析法是矛盾观点在阶级社会中的运用
解析: “通过革命实现经济结构的改造”反映了在阶级社会里,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对反动阶级的革命,通过阶级斗争,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故选B。
答案: B
9.关系中国教育未来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于2010年2月28日向社会公布,继续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这一做法的哲学依
据主要是()
A.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答案: B
10. 2010年,全国许多地方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这一工作法就是凡村里的重大事项决策,先由村党支部提议、再交村“两委”商议、然后交村党员大会审议、最后由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作决议。决议形成后,还要公开征求意见、公开实施结果。这一做法是由河南省邓州市基层工作人员率先提出并在当地农村全面实施的。这主要体现了()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解析: “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变革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答案: C
11.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故事:安泰是世所公认的无敌英雄,地神盖娅是她的母亲。安泰在格斗时,只要身不离地,便可源源不断地从大地母亲身上汲取力量,因而能够击败任何强大的对手。不幸的是,安泰克敌制胜的奥妙,被一个叫赫拉克勒斯的对手发现了,于是安泰被弄到空中扼死了。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必须正确处理社会基本矛盾
B.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要重视发挥正确社会意识的指导作用
D.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解析: 英雄离不开大地,我们离不开人民,因此,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答案: D
12.一位成功的雕塑艺术家说:“在创作时,我常想人民在想些什么,想要些什么,时代需要些什么,我该怎样做才能使作品既有时代性,又能震动人心。”艺术家的创作()
①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③充分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④坚持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 ②材料不体现。
答案: B
13.2010年4月25日,广电总局发出《广电总局关于推荐2010第一批优秀国产动画片的通知》,推荐《孔子》《球泡森林》等17部国产动画片,全国电视台各频道可予以优先安排播出。这一做法()
①体现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②意在发挥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③可以杜绝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④D.①④
解析: ①材料中没有体现,③夸大了这一做法的作用。
答案: C
14.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首先要保增长、促发展。增长是发展的基础,没有增长就谈不上发展。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保增长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举措,如果不能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科学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这是因为
()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B.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经济发展了,就可以搞好其他一切工作
D.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解析: 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性,C过于绝对。
答案: B
15.2010年4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称,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上述要求重在强调()
A.通过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B.通过降低国有经济比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C.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D.只有改革经济基础使之适应上层建筑的要求,才能推动生产力发展
解析: B、D错误。C与材料不符。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6.新中国成立伊始,针对当时的实际,经济发展以工业为主,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后来由于经验不足、对国内外形势判断不准,经济发展受到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十七大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20分)
答案: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政策,体现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10分)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在我国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起了不同的作用,体现了这一点。(10分)
17.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现在改革正进入全面深化的阶段。我国人民的民主意识明显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这些,都迫切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目前,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极好的机遇。政治体制改革有它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不能盲目行事,不能急于求成,但又要善于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推进。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回答:
(1)为什么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10分)
(2)如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10分)
答案: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经过三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基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要求上层建筑进行变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10分)
(2)①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盲目行事。(3分)②量的积累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因此,必须重视量的积累,不能急于求成。(3分)③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因此,深化政治体制,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4分)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莲山课件原文地址:http:///shti/gaosan/95411.htm
第三篇: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7课习题(解放战争)
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7课习题:
解放战争
1.(2010年山东聊城模拟)下图为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力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人)。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发生在下列哪一战役后( )
A.淮海战役
B.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本题考查对图自信息的观察分析能力。解答时注意M点大致对应的年份,从图中不难看出该年份是在1949年1月之前。A、B两大战役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可排除;D项渡江战役打响于1949年4月,可排除;而C项辽沈战役打响最早,1948年9-11月,为正确选项。答案:C 1.(2010年山东聊城模拟)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天下安危系一身.弥天下勇壮军魂。双十协议应运生,中华人民主浮沉。”能准确反映该诗歌的历史史实应该是( )
A.西安事变
B.重庆谈判
C.政协会议召开
D.北平谈判 解析:提取信息:“双十协议”以及诗中反映的思想情感,结合抗日战争后的时代背景,题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重庆谈判。答案:B
2. 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发生在山东的一次著名战役,该战役( ) A.粉碎了敌人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B.粉碎了敌人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C.揭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D.是战略决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解放战争时期,华东解放军在孟良崮一举全歼国民党整编74师,粉碎了蒋介石对山东解放区发动的重点进攻。答案:B 3.(2008年广东高考文基卷,25)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解析: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蒋介石二十年反动统治由发展到消灭”,可以判断,该事件发生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二十年之后,符合要求的是D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1947年)。答案:D
4. (2010福建莆田一中模拟)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
A.渡江战役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解析:故宫、颐和园、雍和宫都在北京,联系时间1948年底可判断是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答案:D 5.(2010年北京丰台区模拟)解放战争中,东北、华北、华东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是在( ) A.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之后
B.战略反攻开始之后 C.三大战役后
D.百万雄师过大江之后 答案:C 6.右面是某同学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图片。他能从中获得的最有价值的历史结论是( )
A.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B.三大战役胜利结束
C.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D.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解析: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终结。A、B两项是攻占南京以前,D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答案:C 1.解放战争时期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
) A.没收地主的土地 B.调整减租减息政策 C.按贫雇农人口分配土地 D.废除土地私有制
解析:B项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政策;D项是1956年底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实现的;C项应改为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答案:A 2.照片可以记载历史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高二一名学生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下面两幅照片,图1为1945年8月八路军进入张家口,图2为1948年12月解放军进入张家口。从中可以看出( )
A.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B.中共革命道路的变化 C.中国革命对象的变化 D.中国军队性质的变化
解析:观察两幅照片,1945年8月八路军进入张家口是抗日战争的胜利;1948年12月解放军进入张家口是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胜利。两幅照片对比说明革命对象的变化。答案:C 3.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过长江 C.挺进大西南 D.挥师大西北
解析:依据题干中的“陕北和山东”的提示,可知是我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又依“插上一刀”的含意,可知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B、C、D三项在这之后,A项正确。答案:A 4.吉林省蛟河县保安村的粮食总产量统计表 时间 1947年 1948年 1949年 产量 约240担 约380担 约490担 读上表,该村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大生产运动使土地面积不断增加 B.农民拥有了土地所有权,激发了生产积极性 C.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动
解析:从时间来看,当地最有可能处于解放区,并进行了土地改革,农民得到了土地,生产积极性大大增加,故选B项。答案:B 5.阅读右面图片,指出陈毅、粟裕领导开辟的根据地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①豫陕鄂是陈谢兵团建立的根据地;②鄂豫皖是刘邓大军建立的根据地;③豫皖苏是陈毅、粟裕建立的根据地;④是山东解放区。
答案:C 6.“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正确体现这一战略方针的军事行动是(
)
A.人民解放战争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B.第二条战线形成 C.人民解放战争三军配合,挺进中原 D.西北解放军收复延安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得到的有效信息有“我军第二年”“全国性的反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这样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答案:C 7.右图是一张著名的历史照片。照片中的人物从左到右是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与这张历史照片相关的史实是(
)
A.平津战役 B.淮海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华东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在徐州与国民党军队进行决战,指挥者是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答案:B 8.右图是1949年3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消息,报纸里的“中共二中全会”是中共一次重要会议,对于这次会议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A.新政协一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B.新政府一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D.中共八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解析:结合图片和题干中的时间“1949年3月25日”可以判断出这次会议指的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在全国革命胜利的情况下,中共的工作重心要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答案:C 9.“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渡航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某重兵集团。此役,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材料中的此役是指 „(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一举解放南京,所以“此役”指渡江战役。答案:D 10.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
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 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给出的“南京”“起点”“终点”,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答案:D 12.右图是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它用黄铜铸成,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作为历史它在此定格成为永恒。它的寓意是(
)
A.清政府的统治结束
B.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C.日军占领南京并进行大屠杀 D.南京光复,抗日战争胜利
解析:从题干材料“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可以推算出是1949年4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解放。答案:B 8.(2010·粤西北九校模拟)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电影《建国大业》是广电总局最重要的献礼作品之一。《建国大业》讲述了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建国前夕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下列关于这一时期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②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③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反攻的开始
④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1945~1949是我国的解放战争时期,①是十年对峙时期的事件;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③错误,②④两项正确,选A。答案:A 9.毛泽东在1945年8月说:“中国的局面,联合政府的几种形式,现在是独裁加若干民主,并将占相当长的时期,我们还要钻进去给蒋介石洗脸(即改造),而不是砍头。”这段话表明中央的主要政治意图是 ( ) A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两党分歧 B.揭露美蒋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C.改组国民政府,争取和平民主 D.妥协退让,维护国共合作
解析:本题考查如何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辨别历史事实。注意题目的背景是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两种选择:国民党坚持专制独裁,中国共产党要争取和平民主。根据题意应该选C。答案:C 10.(2010·泰安模拟)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揭开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序幕 D.结束了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解析: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未彻底完成,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等就是反封建的继续。答案:A 12.1945年联合国成立,中国成为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其主要原因有 ( ) ①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之一 ②抗战胜利使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③抗战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④抗战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此题为组合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②错误,抗战胜利是使中国摆脱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而其他帝国主义的统治依然存在,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社会,而①③④叙述正确且符合题目要求。答案:B 13.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再声称实行“宪政”,但与各党派平等协商有先决条件,即“国民政府法统不致紊乱,根本大法不容变更,政府基础不容动摇,军令、政令必须统一”。其条件的实质是 ( ) A.欺骗民主党派和广大人民 B.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宪政 C.维护国民党专制独裁 D.诱迫共产党交出军队和政权
解析:要求读懂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透过现象看本质。文中的“法统”“大法”“政府基础”“军令、政令”不变更,其实质显然是要维护其专制独裁的反动统治。答案:C 14.1945年10月12日,西安《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发表社论说:“分裂内战的阴霾可望由此扫清,和平建国的时代可望于兹开始,因而八年抗战的鲜血也将不至于白流,这是中华民族的福音!这是中国人民的胜利!”这篇社论出现的背景是( ) A.《双十协定》的签署 B.《国内和平协定》的签署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通过 D.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很多考生可能会误选B项,《国内和平协定》是在1949年国民党败局已定的形势下达成的。根据题干中时间的限定和社论的内容可推断其出现的背景应是《双十协定》的签署。答案:A 15.1946年10月10日,梁漱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死了”是因为 ( ) A.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协议 B.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 C.中共抵制国民党的和谈请求 D.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
解析:注意1946年这个时间信息,这一年6月,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内战正式爆发。答案:A 16.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插上一刀”揭开了 ( ) A.解放战争的序幕 B.战略防御的序幕 C.战略反攻的序幕 D.战略决战的序幕
解析:1947年,蒋介石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等于伸出了两个拳头,把中原腹地暴露了出来,“插上一刀”是指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序幕。答案:C 17.“1949年1月中旬,斯大林知道中国的这个消息后,也很高兴,认为是奇迹,因此在他的台历上写上了‘奇迹、真是奇迹’。”被斯大林认为是“奇迹”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 ) A.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B.淮海战役的胜利 C.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防线 D.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解析: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是在1947年,渡江战役和推翻国民党统治是在1949年4月。答案:B 18.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到:“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 ) A.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 B.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C.瓦解敌军,和平解放北平 D.挥师南下,基本歼灭残敌
解析:依据关键信息“1949年4月”“直下金陵”,可得到答案是A。“金陵”是南京的一旧称,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答案:A 19.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表示:“只要共党一有和平的诚意,能作确切的表示,政府必开诚相见,愿与商讨停止战事,恢复和平的具体方法。”针对蒋介石的“求和”声明,毛泽东在为新华社写的一九四九年新年献词中表明了中共的观点。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新年献词的标题应是 ( ) A.“将革命进行到底” B.“伟大的开局之年”
C.“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D.“停止内战,建立联合政府”
解析:注意时间1949年。这个时候三大战役即将结束,国民党主力部队基本被消灭,因此毛泽东看穿蒋介石的假和平阴谋,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答案:A 20.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共整整奋斗了28年。“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其中与“进京赶考”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应是 ( ) A.八七会议 B.工农武装割据 C.遵义会议 D.七届二中全会
解析:日出东方是指中共诞生;星火燎原是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力挽狂澜是指遵义会议;灯塔指引是指延安抗战;进京赶考是指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答案:D 1.(2010·临沂模拟)1945年10月9日,在回答英国记者甘贝尔的提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解说如何”时,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说:“„„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毛泽东关于“自由民主的中国”解说面临的国内形势是 ( )
A.百团大战胜利,振奋全国人民精神 B.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 C.抗日战争胜利,国共进行重庆谈判 D.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准确记忆能力。1945年10月,当时正是抗日战争胜利,国共进行重庆谈判的时候。答案: C 2.(2010·韶关模拟)今年红岩革命纪念馆展出了一本泛黄的手抄本,封皮上赫然写着: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落款是: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卅日。它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 A.如何坚持抗战 B.决定实行土地改革 C.建立何种国体政体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解析:民国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945年,这一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到重庆(渝市)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商谈和平建国问题。答案:C 3.作为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与蒋介石有过一次难得的会见并 合影(右图),这次合影是在 ( ) A.五四运动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抗日战争胜利后
解析: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争取和平与民主,毛泽东飞赴重庆进行重庆会谈,出现了图片中的合影。答案:D 4.(2010·河北模拟)有老人回忆说,在上个世纪40年代后半期,县城的一些店铺,只要挂起“美孚石油(煤油)代理处”的招牌,各路兵勇就不敢进店勒索,此招牌有秦琼、尉迟恭的作用。此事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敲诈勒索 B.为了自保小店铺都挂起洋代办招牌 C.兵勇恶霸不敢随便冒犯外国代办 D.美国是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靠山
解析:上个世纪40年代后半期正处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解放战争时期,美孚石油公司是美国的石油公司,题中信息反映了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在中国强大的势力,是国民党发动战争的靠山。答案:D 5.(2010·北京模拟)1947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信道益笃,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造成蒋介石“忧患最深”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B.人民解放军的反攻作战取得节节胜利 C.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地区发动战略决战D.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1947年的最后一天”、“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等信息可知,内战中国民党的失败是其“忧患最深”,A、D两项出现于1946年,C项出现于1948年,均排除。B项出现于1947年,故选B项。答案: B 6.(2010·洛阳模拟)某次战役的作战方针是:“从本日起的两个星期内(1948年12月11日至12月25日),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有些则是隔而不围,以待部署完成之后各个歼灭。”该战役是 (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时间“1948年12月11日至12月25日”可判断,这次战役可能是淮海战役或平津战役。由“围而不打,有些则是隔而不围”可判断这是指解放军以神速动作将敌军分割包围于北平、天津、张家口等据点,该战役即平津战役。答案:C 7.战争题材电影在我国电影史上占重要的地位。下列战争电影宣传图所反映的史实,其先后顺序排列是 (
)
A.④③②① B.④①②③ C.④②③① D.④②①③
解析:①是抗战时期,时间是1937年12月;②是土地革命时期,时间是1927年;③是解放战争时期,时间是1947年;④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答案:D 8.(2010·郑州模拟)从下面两幅图中,可以看出( ) A.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B.中共革命性质的变化 C.中国革命对象的变化 D.中国军队性质的变化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1945年”“八路军”和“1948年”“解放军”等有效信息。由所学知识可知,从1945年到1948年中国的社会性质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性质仍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A、B;八路军和解放军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军队性质也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答案:C 9.某年蒋介石在《新年文告》中宣称:“但是今日时局为和为战,人民为祸为福,其关键不在政府„„全在于共党。”当时的形势是 ( ) A.国共正在进行重庆谈判 B.战略决战即将取得胜利 C.国共正在进行北平谈判 D.国民党已经败退到台湾 解析:蒋介石在1949年元旦发布的《新年文告》,而重庆谈判发生在1945年8月底至10月10日;战略决战发生在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北平谈判发生在1949年4月初;国民党败退到台湾发生在1949年4月23日后。答案:B 10.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关于“两个务必”和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袭击的重要讲话,说明了这一时期毛泽东又开始探索和解决 ( ) A.革命依靠力量和领导阶级问题 B.革命胜利后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C.“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D.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前途问题
解析: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即将成为执政党的情况下,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成为执政党应该怎么办。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1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作报告
图2 胡锦涛和曾庆红等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参观西柏坡纪念馆
图3 胡锦涛在西柏坡看望83岁的老共产党员闰连秀
材料二 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西柏坡召开,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深刻地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特别强调要做到“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会议作出几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并列。
材料三 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西柏坡是我们党进入北京、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随着中国革命局势的胜利发展,我们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将由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转向掌握全国政权、领导人民建设国家,我们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转向城市。
——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2002年12月6日)
材料四 坚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要作为当前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党员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不是小事。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坚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这是党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支柱。
——江泽民《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 请完成:
(1)从材料一的三幅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结合材料二分析毛泽东在图1的报告中就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七届二中全会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召开的?
(4)因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在中国革命史上孕育了“西柏坡精神”,其特征是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和两个“务必”。试举例说明两个“敢于”的表现。
(5)材料四赋予艰苦奋斗以何种新内涵?有何意义?
解析:材料一的三幅图片说明党中央重视党风建设;材料二表明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对党风建设提出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材料三说明中国革命即将胜利,中共的任务即将发生重大改变;材料四表明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进行党风建设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1)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事;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2)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工作重心转移的条件下召开的。 (4)军事上战略决战,向全国进军;政治上:反对独裁,维护和平,提出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伟大构想。
(5)材料四把艰苦奋斗当作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意义: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有利于纯洁党的干部队伍,增强党组织的堡垒作用;有利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2. 阅读下列材料: (抗日)战争结束后不久举行之政治商谈之目的固在于和平,即动员勘乱之目的亦在于和平。但是今日时局为和为战„„其关键不在于政府„„全在于共产党。 „„政府„„愿与商讨停止战事恢复和平的具体方法。
只要和议无害于国家的独立完整,而有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只要神圣的宪法不由我而违反,民主宪政不因此而破坏,中华民国的国体能够确保,中华民族的法统不致中断,军队有确定的保障„„反之,如果共产党始终坚持武装叛乱到底,并无和平诚意,则政府„„自不能不与共党周旋到底,别无他途。 ──蒋介石1949年元旦《新年文告》 请回答: (1)“政治纲领”和“勘乱”分别是指什么?“今日时局”是一种怎样的时局? (2)蒋介石提出的所谓“和议”的条件要害是什么? (3)蒋介石提出的“和议”的目的是什么?
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判断蒋介石提出的“和议”是否真诚?并从材料中找出证据加以说明。 答案:(1)“政治商谈”:重庆谈判和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勘乱”指蒋介石发动的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时局:人民解放军同蒋介石反动军队正在进行大决战。 (2)要害:保存旧宪法,保留反动军队。
(3)目的:获得喘息时间。保存反动力量,维护反动统治,以待反扑。 (4)“和议”是虚伪的。证据:一是保存伪宪法和反革命军队是违背人民利益的条件;二是坚持反共立场,诬蔑共产党搞“武装叛乱”。三是推卸内战责任,叫嚷着准备与共产党周旋到底。7.2004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强调:“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实际上,不仅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是在战争年代,中共也始终不忘追求民主政治的建设。
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为追求民主政治做了哪些努力和斗争? (2)指出这些努力和斗争的最终结果; (3)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努力和斗争:①1945年8月,为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与国民党达成《双十协定》;②1946年初,在中共努力下,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协议;③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共被迫以人民战争的方式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并取得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1949年4月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2)最终结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3)说明:中共是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者,是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其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第四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4单元小练习 (1)
综合练习1
1、接下来怎么画,请你画满10个。(包括已经有的)
2、下图中哪支铅笔长?
0
5
10
15
①
②
(
)号长。
3、下图中第三个盘子里应放(
)个小方块才能保持平衡。
(
)个
4、看图填空
(1)的左边有(
)个,右边有(
)个;
(2)从左边拿(
)个放到右边,左右两边的就同样多;
(3)把左边的6个圈起来,给从右边数第6个涂上黑色。
5、三盆花排成一排,红花在黄花的右边,兰花在红花的右边,中间的一盆是(
)颜色的花。
6、看图,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第五篇: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四单元复习提纲正式版1
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
第八课走近国际社会
1、主权国家:
①地位:国际社会最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②分类:A、按国家性质分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 B、按经济发展程度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③构成因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其中,主权最重要,它是一个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④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⑤基本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
2、国际组织:
①含义: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建立的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
②分类:A、按成员性质分为政府间和非政府间; B、按地理范围分为全球性和区域性;
③作用:(积极方面)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
3、联合国:
①性质: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②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③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
④作用:A、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B、也有局限性。
4、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一系列全球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5、国际关系:
①含义:国家之间(最主要)、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②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③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冲突。
6、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①表现: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②重要性: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要求: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内政。
7、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
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8、为什么要坚定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9、怎样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
①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有效途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3、世界多极化的意义:
①表现: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②作用:多种力量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③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④我国的应对政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增强综合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我国的外交政策的决定性因素: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5、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①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②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③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④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6、我国怎样走和平发展道路(措施): 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③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
④加强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和深化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⑤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1、2014年3月,中国国家领导人在首尔核安全峰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中国高度重视核安全,坚决反对核扩散和核恐怖主义。中国秉持这一立场是因为( ) ①核扩散会加剧军备竞争,违背世界各国的利益
②核恐怖主义会增加国际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 ③核扩散会助长强权政治,导致世界战争不可避免
④反对核扩散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在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区域外的国家中,中国第一个与东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第一个明确支持《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第一个确定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这表明( ) ①中国重视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的合作关系
②中国与东盟之间用战略伙伴关系取代了竞争关系 ③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共同利益高于各国的自身利益
④中国对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事务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中国将主办2016年G20峰会。1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G20第九次峰会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作为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主办国,中国愿意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发挥更大作用。中国主办2016年G20峰会,说明我国( ) ①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主动履行国际义务②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③积极开展人道主义援助④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4、欧美认为,俄罗斯支持乌克兰民间武装导致了乌克兰局势紧张,对其实施制裁,中国表示,制裁无助于乌克兰问题的根本解决,政治解决是乌克兰问题的唯一出路。中国的态度体现了( )
A.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决定力量
B.中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C.中国在对外活动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
D.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5、近年来,“中国威胁论”在欧美被分拆成不同的子项目,从“军事威胁论”“能源威胁论”“环境威胁论”“间谍威胁论”,到如今的“黑客威胁论”,不一而足。如果让你对“中国威胁论”这一说法进行反驳的话,你可以用到的观点是( ) 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实行和平外交政策 ②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④我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积极因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首届中国-东盟网络空间论坛上,中方提出中国与东盟共同打造中国-东盟信息港,使之成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信息枢纽。“中国-东盟信息港”的提出也得到了东盟各国代表的普遍关注和认同。“中国-东盟信息港”建成必将( )
A.促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网络空间合作
B.提升中国在东盟事务中的影响力 C.巩固东盟在联合国安理会中的地位
D.加剧中国与东盟的矛盾和竞争
7、2013年10月,习近平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有共同语言,对中国和一些东南亚国家在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方面存在的分歧,双方要通过平等对话和友好协商妥善处理。这表明( )
①中国尊重东盟拥有的国家主权②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中国与东盟国家存在共同利益④中国在东盟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当今世界,各大国应超越零和博弈、集团政治等旧的思维方式,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这就需要各国( )
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在平等互信基础上实现合作共赢 ③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④在维护共同利益基础上消除利益差别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0、2014年3月15日,联合国安理会投票表决美英法等国联合起草的一份决议草案,该草案的主要内容是宣布即将举行的克里米亚公投无效,呼吁所有国家和国际组织不要在公投结果的基础上承认对克里米亚现状的改变。由于俄罗斯投了反对票,草案未获通过。由此可见( )
①对实质性问题的决定,安理会必须遵循大国一致原则 ②联合国仍然存在大国政治现象
③不干涉国家内政是一条只适用于联合国本身的基本原则
④对美英法等国联合起草的决议草案的投票属于程序性问题投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3月26日习近平主席访问法国。50年弹指一挥间,尽管国际局势和两国各自都经历了很大变化,但两国对文明多样性的追求和尊重,都视对方为重8要合作伙伴,都始终坚持友好合作的大方向,中法关系却始终充满活力,日益走向成熟。其政治依据是( )
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②中法两国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
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④共同构建和谐世界已成为中法两国的共同愿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2、在2014年9月16日广西南宁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做了“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创中国——东盟友好合作美好未来”的致辞。中国历来重视与东盟的合作,原因在于( ) ①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间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 ②东盟作为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影响范围很广泛 ③中国与东盟积极合作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④“引进来”与“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一带一路”规划,就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搭建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平台。落实“一带一路”,推动与沿线国家关系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是( )
A.互尊互信
B.互谅互让
C.互利共赢
D.包容互鉴
14、秉承“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哲学理念,中国积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总结“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尽管丝路沿线各民族之间文明与发展程度相差很大,但它始终是一条和平之路。各国、各民族之间和平往来,相互尊重,做到和而不同,实现互利共赢。这对于今天我们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材料二:经济带的建设必须把握以下特性:一是发展性。经济带建设着眼于沿途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要求合作国家的主权让渡,最重要的是基础设施互连互通,促进沿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二是共赢性。沿线各民族都要从交流中获益,不是一方得,一方失的零和交易,而是双赢的。
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