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旅游景观文化心得体会(全文)

旅游景观文化心得体会(全文)

旅游景观文化心得体会在四季轮回中,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自身也在成长,面对身边的各种事物,必然会有一些心得体会。将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是我们思想成长的证明,也是我们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怎样写出适合自身的心得体会那,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旅游。

旅游景观文化心得体会

在四季轮回中,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自身也在成长,面对身边的各种事物,必然会有一些心得体会。将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是我们思想成长的证明,也是我们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怎样写出适合自身的心得体会那,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旅游景观文化心得体会》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旅游景观文化心得体会

文化旅游心得体会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于才”我很高兴自己有这次机会走出校园,走出课堂, 初步走向社会,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见识世面、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在实践中检验自己,认清自己的不足之处。

在这个炎炎夏日,我们走访了宁夏的多个景点:举世闻名的西夏王陵、充满回族文化的回乡文化园、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水洞沟、被誉为“中国一绝” 的镇北堡西部影视城。以下是我通过对宁夏一些旅游景点和旅游文化的一些了解和粗浅的想法。

1、 文化旅游的重要性

过去,人们旅游只图游山玩水,所谓“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现在这种旅游消费观念正在发生深刻转变,人们离开熟悉的环境,去另一个地方寻求一种新的体验,以丰富自己的阅历,这使得文化旅游变得日益重要。于是,除了常规旅游项目外,一些专为满足文化需求的旅游活动多了起来,如:汉诗旅游、历史探秘旅游、书法学习旅游、围棋交流旅游、名人足迹寻访旅游、民族风俗旅游,可谓种类众多。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 如今文化旅游已占据国际旅游市场的37%,并且,文化旅游正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增长。

2、更充分的利用宁夏的文化旅游资源

据介绍,宁夏并不缺少本土化特色的旅游演出资源——以回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如回族花儿《吆骡子》《花儿本是心上的话》《曼苏尔》)、红色经典文化、丝绸之路文化、以“两山一河”为代表的大漠黄河生态文化、古人类遗址和古生物化石文化、边塞军旅文化、民风民俗文化、西夏遗存文化和以改革发展为主线的成果文化,这9大文化资源是策划旅游演出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形成旅游演出市场的丰厚资源。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资源尚未得到有效整合提升,更没有形成一系列富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目前,较有影响力的3部优秀剧目——《月上贺兰》《花儿》和《回乡婚礼》的产品化、市场化特别是作为旅游演出产品,其市场化途径和渠道尚处在摸索阶段,有的剧目甚至成了‘墙内开花墙外香’,本土化效益发挥不明显。

宁夏的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距离文化旅游资本尚有差距,或许二次开发所形成的旅游产品或服务,可以更好地实现产业化、市场化和价值体现。即便是目前景区已推出的文化旅游演出,影响力也远远不够。据自治区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宁夏旅游景区的演艺项目尚未形成成熟的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的影响力远远不够,创收能力差,有的项目依靠自主供养,企业靠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单一运作模式支撑,无疑显得势单力薄、力不从心。宁夏景区的旅游演艺产品,主要依赖旅游团队,但因演出刚刚起步,产品影响力还不够,不足以吸引游客的兴趣,游客对产品的认识处于比较被动的层面。

3、发展宁夏的宗教旅游

宁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回族、维吾尔族、东乡族、哈萨克族、撒拉族和保安族等全信奉伊斯兰教,因此宁夏完全可以发展伊斯兰教游,可以组织由国外旅行社代表、记者以及该领域专业人士参加的旅游活动。重新发现曾用于商业或宗教活动的古道,利用它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遗存来促进文化旅游,例如可以推出宗教游、名人足迹游、商队游,让人们以徒步游或乘车游的方式,重走古道,体会别样风情。

此次社会实践是一次难忘的经历,通过社会实践,我们初步对宁夏的历史、自然资源、旅游特产、管理体制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其中,如何深度的挖掘宁夏的旅游文化资源,提高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业的品位和档次,促进旅游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们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宁夏的旅游业在未来能充分的体现宁夏的地域文化、回族文化。

第二篇:旅游文化学心得

旅 游 文 化 学

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学号:姓名:

X级信工X班 XXXXXX XXX

开学伊始,怀着好奇的心理我选择了《旅游文化学》这门选修课。我选这门课可不是因为我对自然地理感兴趣,我是学理科出生,谈到地理那真是谈虎色变,但我喜欢我国辽阔土地上的大山大河,更喜欢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然而,我现在是一名学生,何况我的经济能力决定了我不可能无忧无虑地畅游我国大江南北,但这并不妨碍我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在课堂上与老师一样可以做到这些。

在课堂上,经过老师的介绍,我了解到,所谓旅游文化实际上是以一般文化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和旅游研究之间相互关系为基础,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业已形成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总和、它既是物质也是精神。且旅游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外延也相当宽滥“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

每一个旅游景点背后都有着它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理文化,否则如何引人频频回顾。例如,颐和园这样的历史人文景观就频频引人思考:作为曾经的地大物博的王朝就怎么突然间飞来横祸,如春水一般一去不复返,被迫与列强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虽然我们并不是那个时代的人,不可能揣测那些官僚的思想,但颐和园的遗迹真实地告诉了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不断鞭笞着我们这些21世纪的青年前进。

文化是形成旅游吸引力最核心的因素,也是最不易改变。不易模仿的因素。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享受文化,消费文化,体验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者进行旅游最终是对文化的消费。

文化旅游是满足新的旅游需求、提高旅游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旅游向深层发展 的必然趋势。旅游者更喜欢在旅游目的地参加刺激、有趣的活动,以亲身体验异地文化带来的奇特感受,从而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并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在文化旅游的纵多分类中,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21世纪最受百姓欢迎和追捧的旅游项目。民俗,即民间的风俗,自古有民俗文化是指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 具有世代相习和传承性的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 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它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的欢迎, 在当今旅游业中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旅游中我们领略各具特色的文化,在旅游中我们陶醉于五光十色的文化之中。每一片地域都承载着人类自诞生以来的光辉灿烂、跌宕起伏的文化,它们有时候像一个个具有灵性的精灵调皮的挑逗 着那些对其向往的人们,它们有时候又像一坛坛陈年老酒散发着诱人的芳香吸引着无数人,它们有时候又像一位位婀娜多姿的蒙面女郎等待着人们去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墓葬建筑:历史沉淀下来的完美艺术。泰姬陵代表了帝王凄美的爱情与毕生的承诺;西方的教堂 在某种意义上说见证了整个西方世界发展的足迹;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辉煌灿烂开始的一个不可泯灭的标志; 金字塔一直是顶着无限神秘的光环让无数的人匍匐在其耀眼光芒之下……一切一切没有生命 的建筑是因为人类赋予了其沉厚的文化内涵才足以让我们去追逐。 选修了旅游文化学这门课,对我今后的出行有了很大的好处,这门课就像是一个文化导游,引导我如何在旅行的时候不忘去体验和感受当地的人文特色。作为一个旅行爱好者,选修了这门课像是一次3D的旅行,有老师带领着我们去那些去过的或者没去过的地方。感受着各种各样的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建筑文化,风俗文化,语言文化等等。其次,旅游文化学这门课对我们有很多益处,它对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很开心选修了这门课。

第三篇:旅游地理文化鉴赏心得感言

《旅游地理文化鉴赏》

学习《旅游地理文化鉴赏》我学到了很多,也理解了很多。起初逃过几节课,但慢慢的还是喜欢上它了,我觉得上这个课最大的收获就是弥补了以前我对旅游的盲点和无知。下面谈谈对这门课的理解,尤其是对旅游和文化的理解。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也会缺乏活力,二者互促互进,只有促进二者融合发展,才能加快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一种文化消费,是一种文化鉴赏。尽管旅游形式多种多样,旅游内容丰富多彩,但主要体现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品味文化内涵,感受文化魅力。现在人们都认识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和灵魂。将文化融入旅游,实际上是回归了旅游的本原,为旅游注入了原动力。文化是人文景观的魅力之源,文化也是自然景观的精气神。壮丽的故宫建筑群早已超越了当初作为皇家宫殿的建筑和封建时代皇权象征的意义,而成为中华民族和古老中国灿烂文化的象征,甚至体现着中国悠久的传统哲学。布拉格、威尼斯、巴黎卢浮宫、敦煌莫高窟等分别因为音乐、电影或艺术品而成为世人所景仰的文化旅游胜地。 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庐山韵味悠长;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岳阳楼名扬天下;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引得西湖游人如织。由于有文化的滋润,自然景观因此而灵动,或秀美、隽永,或威武、雄壮,魅力倍增,更加迷人。还有好多好多的历史文化名胜,如气势雄壮的秦兵马俑,古老而蜿蜒的长城,宽阔雄伟的故宫,华丽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除了这些人们所熟知的古代各种名胜古迹之外,还有着另外一类绝不能令人忽视的史迹———现代革命史迹。相比之下,这些历史遗迹的年代不算久远,但是,它们的影响力和意义都是巨大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也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当我们提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邓小平等一批现代历史巨人的名字时,当我们回忆起南昌起义、遵义会议和开国大典等无数现代革命运动和事件时,当我们回溯中华民族近百年以来曾经走过的历史道路时,群峰翠柏掩映下的韶山毛泽东故居、坐落在上海典型民居石库门里的中共“一大”会址、飘扬在井冈山五大哨口上的红旗、矗立在黄土高原上的延安宝塔,都会立刻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它们似乎是如此鲜活,永远都会令人们激动,永远地震撼着人心。凡此种种,构成了以革命史迹为主的现代史史迹群。

中国的现代史迹犹如一串逶迤的珍珠,串接着古代和近代文物史迹,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但是,受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走向的强烈影响,其内容和主题主要集中在中华民族被侵略和民族奋起反抗、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这条主线上,围绕着中国革命斗争这条历史的主线而展开的。中共“一大”会址、井冈山革命纪念地、延安革命纪念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重庆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史迹,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革命斗争史实为主要内容,展示了一幅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获取自由和幸福的瑰丽篇章。

新中国建立后,同样留下了一大批革命和建设的遗迹。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雷峰纪念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孔繁森纪念馆、南京长江大桥和林县红旗渠,这类以新中国轰轰烈烈的创业史为主要内容的史迹,向我们宣扬了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一大批新时期英雄模范人物艰苦创业、爱岗敬业、真诚奉献的动人风采。中国近现代史迹的类型构成也极为丰富,主要可分为战争或重大事件的发生地,如井冈山革命纪念地和延安革命纪念地和西安事变旧址等;重要会议的会址,如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遵义会议会址、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等;各种重要机构的办公地旧址,如“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红岩八路军办事处旧址等;杰出人物的故居或纪念堂,如毛泽东故居、毛主席纪念堂、朱德故居、周恩来故居和邓小平故居等;革命烈士陵园,如雨花台烈士陵园、重庆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等。

说了这么多发现感受很少,如果再给一次机会的话,我想我还是会选这门课的!尽在不言中吧!仅此以纪念逝去的青春和即将逝去的《旅游地理文化鉴赏》~~~~

第四篇:学习世界文化遗产与旅游管理的心得与体会

本学期选修了世界遗产与旅游管理这门学科,感触颇多,尤其是对中国的文化遗产深以为自豪,同时对中国当前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感到担忧。

随着世界经济与科学文明的发展,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越来越受到广大规划界的关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问题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热点话题。寻求适于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促进遗产地经济的繁荣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已经成为现代规划师肩负的一大重任。遗产保护和发展旅游之间存在怎样的一种关系,在现实中如何协调处理这种关系,两者能否取得双赢,如何有效合理的开展文化遗产旅游等问题一直受到大家广泛关注。本人作为当代大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为一方面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而深感愧疚,同时又在逐渐了解的过程中深深自豪。中国,一个疆域辽阔、河山锦秀的国家,全世界691处遗产地中,中国拥有27处,其中4处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世界遗产,是自然以及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保留下来的杰作,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留下许许多多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更是丰富了世界文化历史。关于“世界遗产”,联合国曾经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世界遗产,特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人类罕见的且无法替代的财产,……由世界遗产委员会确定并作为全人中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样的文物古迹遗类的共同遗产加以保护。即使在战争中,也不能成为军事攻击目标。”近年来,由于追求经济效益,国内一些地区对世界遗产存在着开发过度、保护不力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很多。游客素质不高,乱抛垃圾、乱刻画,破坏世界遗产景区的环境,是国内世界遗产保护遭遇的一大难题;世界遗产正面临着旅游超载、错位开发的严重威胁,所谓旅游威胁,除了黄金周时的“人满为患”,更严重的是世界遗产景区内的“楼满为患”,也就是遗产地的“商业化”、“人工化”和“城市化”问题。目前国内的世界遗产地附近、周围,以至景区内,几乎到处都有喧嚣的商业街、土特产市场,游客一到景区,就不断有商贩前来拉客,强行推销住宿、旅游商品;目前相关部门对世界遗产的财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世界遗产地的申报成功不断造就我国新的一批著名旅游目的地。世界遗产的申报成功带来的经济利益是有目共睹的,但在巨大利益面前,申遗难免迷失初衷,申遗艰难成功之日,就是旅游疯狂开发之时。像云南丽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仅2000年就接待海内外游客25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44亿元。遗产不幸成了“唐僧肉”之后,毁坏是必然的:武当山遇真宫毁于大火;孔庙元代“御赐尚飨奠之记”碑被车撞成六大块;泰山修建了索道像一把把匕首直插泰山心脏;武陵源不断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天梯直上云霄……

世界遗产不仅仅是一种理念的传播与接受,更是一种观念的更新与提升。在实践上,世界遗产为人类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的保护确定了一个全世界文明国家共同遵守的标准,使我们从世界的角度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使遗产保护有了生动而具体的标准和前所未有的激励与促进。

从中国社会的现状来看,以自然和文化遗产拉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原本无可厚非,

问题在于,这样的动机与世界遗产公约的初衷存在着一定的裂隙。比如说,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原本就十分脆弱,如果当地旅游业真的因为申遗成功而受到“极大刺激”,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必定也相应受到刺激,在缺乏有力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申遗成功未必不会演变为大熊猫的噩梦 。一旦进入世界遗产目录,遗产所在地就必须承担起相应的历史与现实责任,也就是说,要保证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世界遗产”就仿佛是一根文化的接力棒,人们希望以这种形式来保存人类文化的类别与差异,保持文化的多元性和文明的多样性,使人类文明长存。

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天然就存在着辩证的张力,如何处理好这一对矛盾,是对我们民族智慧的考验。当我们为世界遗产申报成功而欣喜的同时,我们决不能忘记光环上所承载的沉重责任;当遗产地正准备“趁势而上”大干一场的时候,他们更应该好好温习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世界遗产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谈开发。公司经营世界遗产的现象必须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此外,我国在世界遗产保护法制化、民众特别是官员素质的提高、管理体制的理顺、对外合作交流的开展等许多方面,还有许多尚待改进与完善之处,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世界遗产”就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应当世世代代完美无缺流传下去的大自然或祖先留下的杰作,“世界遗产”并不只供我们这一代人所享用,当代人有更大的责任将这些“世遗”真实、完整地留给子孙后代。应该指出,“申遗”工作是与唯利是图、急功近利的思想格格不入背道而驰的。对于文化遗产,应该始终将保护放在第一位,没有很好的保护,就根本谈不上开发利用,如果只“申”不“保”,不把“申遗”当作一种责任的话,则有可能落下个千古骂名。

人类不可再生的世界遗产的未来命运掌握在年轻人手中,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认识、珍惜与行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1997年起,就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在青少年中进行世界遗产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世界遗产与年轻人》这个世界教育项目已经激励了世界各地的许多年轻人,他们积极投身世界遗产保护工作,并以活跃的宣传者、鼓动者的姿态将保护的观念传递给周围的人们。如今伴随着《世界遗产与年轻人》中文版的诞生,伴随着中国世界遗产国际青少年夏令营活动的举办,拥有27个世界遗产地的中国从此拥有了首批世界遗产青年保卫者,相信在以后的中国世界遗产与经济一起想更加康庄大道迈进。

第五篇:论西方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文化的差异

商学院 10国贸班 刘方舟 1013100055

旅游是一项较高的精神需求的体现。通过旅游,我们遍访名山大川,体验风俗民情,在短时间内感受到不同的景观变幻,自身得到愉悦。而旅游并不是自古就有的一项活动,不同地区的人,生活不同,观念不同,看到的景观不同,需求不同,经过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对于旅游也有不同的观点,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同的旅游文化,影响着世世代代。

中国人自古比较保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民忠厚老实,勤劳诚恳。人们对于自己的要求,多是老老实实干好自己的分内工作,尊老爱幼,勤勤恳恳,忠君爱国。这样的思想使得人们很少愿意去冒险,加之当时社会发展尚不发达,交通工具落后,信息不发达,人们很少知道自己之外的世界,更少去想外面的世界,旅游也就相对少见。在中国,古人有着传统的宇宙观和礼教思想,人本思想深入人心。天地人和,人本思想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就建筑来说,中式建筑突出了宇宙的模型,尚大,尚中。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一些明显的特点。中国传统建筑突出雄伟。首先,为了体现出建筑的雄伟,在修建的时候就会加大,加高台基。中国建筑一直是站在一个台基上,台基的高低与建筑物的重要性成比例。高大的台基使得建筑物看起来更显庄严大方,如故宫三大殿。其次,单一的建筑会显得比较单薄,很难有雄伟浩大的感官冲击,因此,中国传统建筑以群组建筑著称。如故宫群组建筑。再次,中国传统建筑强调亲近自然,天人合一。这与中国的宇宙观有密切联系。中国人将建筑与假想的宇宙模型相联系,亲近自然,天人合一。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如中国的四合院,北京天坛,这些都是天人合一的代表。接着,中国传统建筑还注重颜色的搭配。不论是中国的哪个地方,都具有自己建筑的色彩特点。如皇家建筑多为赤,黄两色,显得大气,宏伟,充满了吉祥如意的寓意。而民居只能是灰、黑、白三色作为主要色调。这也是等级划分的体现。种种特点,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景观。中国以宏伟和谐著称的长城,故宫,天坛,还有传统民居四合院等等,都成了中国的标志性建筑。

而西方则由他独具特点的景观,与中国的景观完全不同。

西方人天性爱冒险。他们总喜欢探索新鲜的事物,思想比较开放活跃。在西方人的生活中,宗教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每个人都有信仰,忠于上帝。上帝是万物的主宰,人们一切的行为都有上帝所主宰,越接近天,就越接近上帝。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也是不断的增加。当时的交通,信息并不发达,不能够满足人们探索的欲望,因此不断有人发明创造,希望能

改变世界,了解更多不一样的生活,而不像中国传统的世世代代始终如一。

相对于建筑特点来说,中西方建筑的差距很大,因此造成文化景观上差异很大。以法国哥特式建筑为例。哥特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天主教堂上,这与他们的宗教文化背景有着很大的关联。哥特建筑主要突出了尖顶高塔,尖塔拱门,绘有圣经故事的巨大玻璃窗,每一处特点都体现出了宗教的神圣。整个建筑外观上高大挺拔,直线线条突出,耸入云端,教堂平面呈现出拉丁十字形。教堂的内部空阔宽敞,向上延伸空间大,四周的玻璃窗上都有着传统的宗教图案,神圣肃穆,处处弥漫着浓厚的宗教氛围。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的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等。这些建筑,第一眼看上去就有一种神圣肃穆之感,仿佛是与上帝相通的道路,与中国建筑的和谐自然相异。

中国与西方不仅仅是文化建筑景观不同,人文景观也相距甚远。中国人习惯热闹的场面,讲究排场,平日里朋友聚会,有喜事庆祝则大摆筵席,排场越大则显得越诚恳,越有面子。在饮食场所,经常见到一派热闹的场面,人声鼎沸,大家相互劝酒,夹菜,好不热闹。传统节日多,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节日的由来则多为一些民间传说,或者纪念某位英雄,或者祭拜某个神仙,与中国的民俗息息相关。婚丧嫁娶的事情,多为长辈见证,亲朋祝福则圆满完成。仪式也颇具中国民间特色。而西方在庆祝的时候与中国则有所不同。

西方人注重礼教信仰,饭前祷告,在朋友聚会的时候,私人聚会时会重视彼此的礼节,包括参加聚会的服装,介绍新朋友的礼节等等,这些与中国人之间的“客套”则相去甚远。西方的节日与宗教联系较多。许多节日都是圣经中一些事件传承演变而来的,如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等。在人的出生,嫁娶,死亡等重大事件发生时,西方人都会让上帝作为见证人,礼节上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在各处。文化的差异,使得人们的思想,生活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在社会不断的发展之中,人们逐渐了解到在离自己很远的地方还有许多不同的人,过着不同的生活。也许他们的生活在我们的眼中是有趣的,是多彩的,是值得一看的,所以人们便借助便捷的交通工具来到自己想要了解的地方,一看究竟。一来一往,旅游便越来越流行。

那些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情,使得一个地区因为这些而闻名,人们便将这些特色保护起来,形成自己的优势,借此来吸引更多的人了解观摩,并且通过旅游,交换思想,学习文化,补全自己的不足之处,让自己的特色也能随着时代而更新变化,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正是世界上多种多样的旅游文化,使得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我们通过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学习,从中陶冶身心,升华内心,给自身带来愉悦,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