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高等师范院校《保护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探讨(精选)

高等师范院校《保护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探讨(精选)

高等师范院校《保护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探讨保护生物学是研究如何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 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1]。经过20余年的发展, 保护生物学已经成长为一个影响深远的综合性学科。保护生物学具有理论科学和应用管理科学的双重特征, 由。

高等师范院校《保护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保护生物学是研究如何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 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1]。经过20余年的发展, 保护生物学已经成长为一个影响深远的综合性学科。保护生物学具有理论科学和应用管理科学的双重特征, 由基础生物学、应用生物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而成。作为现代生物学的分支, 保护生物学建立在基础生物学如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遗传学、行为学等的基础上, 基础生物学的发展与进步有助于保护生物学问题的解决;而保护生物学则不断地为传统生物学提出新的科学问题[1]。

通过对《保护生物学》的学习, 学生要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价值, 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理和方法, 掌握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理解自然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 以后大多数会走上中小学的教师岗位, 因此, 他们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将会影响到广大的中小学生。目前, 普通民众的保护意识相对欠缺。建立保护意识需要从小抓起, 因此, 在中小学的教育中环境保护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 “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必修部分中“稳态与环境”模块的第6个一级主题[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 是关乎教学工作成效的关键环节。保护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重要性[3]。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在高等师范院校的《保护生物学》教学中, 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结合, 可能会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

20世纪90年代, 我国少数高校开设了《保护生物学》, 由于教学手段单一, 教育技术和水平相对滞后, 教师仅能利用教科书、黑板等传统的教学工具, 通过口述的方式讲授, 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 课堂气氛沉闷, 原本生动的内容变得乏味, 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和内涵无法体现, 使这门学科教学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4]。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进行《保护生物学》的授课是切实可行的。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体现, 图片、音响、动画、视频和大量的网络资源等从各个角度和层次反映着自然界的事物, 能生动地呈现出无法用语言和文字解释的现象和事实。同时, 保护生物学丰富的教学内容也反射出多媒体教学途径和功能的多样化。多媒体对不同教学内容的完美的支持性能, 体现出其自身无法比拟的优势, 十分适合保护生物学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运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 在呈现出更多知识的同时, 能够使学生对关键知识和难点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 加深理解。视频和影像能够反映生物世界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多媒体教学方式, 不同类型的视频资料与制作软件能够满足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 如英国BBC电视台制作的《WILD CHINA》和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人与自然》等视频资料, 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相关内容的同时, 还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此外, 在讲述濒危动植物的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内容时, 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 (如大熊猫、藏羚羊、珙桐、九寨沟等) ,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反映生物世界的教学影片和照片, 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同时明白人类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中的主导作用, 人人肩负的责任, 尤其是可能成为教师教育学生增强保护意识的无可推卸的使命。通过教学录像和事例照片, 说明破坏自然环境是不道德的行为, 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观念, 加强学生环境道德素质和生态伦理观的培养[4]。此外, 还可利用网络资源介绍国际组织和公约, 如WWF、IUCN、CEPF和CITES等, 宣传最新的国际公约和保护界的最新动态。

2 适当开展讨论课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危机学科, 涉及到的一些学说是存在争议的, 在授课过程中, 适当地以讨论课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在重点内容部分 (如生物多样性、物种的灭绝) 出一些讨论题目, 如在生物多样性部分讨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以及全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等, 在物种灭绝部分讨论生境破碎与物种灭绝的关系等。将全班分为多个小组, 全组成员一起分析讨论题目, 明确每个组员的分工, 如查阅资料、分析资料并汇总资料、制作课件、汇报人选等。在上讨论课时, 学生进行展示、交流、讨论、答辩和分析活动, 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则起引导、点评和总结延伸的作用。通过课堂交流和讨论, 引导学生通过同化和调整建构新的知识平台, 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促进新旧知识的整合, 建立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 培养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对学生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高起着良好的助推作用。通过讨论课, 可以有效地实现课堂互动,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使学生加深对难点知识的掌握, 同时, 能够锻炼学生学习查阅资料、分析汇总资料等方面的能力, 同时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勇于探究的学习热情[5],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野外见习

保护生物学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广泛, 其中一部分内容在野外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以见习课的形式开展野外观察活动, 加深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的掌握。如带领学生到野外认识不同的动植物物种、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 加深对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认识;带领学生到次生森林里, 了解人类活动对森林的破坏, 并了解生境破碎化的过程。

4 参与宣教活动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全社会的行为。而在当前时期的我国, 普通民众尚缺乏基本的保护意识和观念, 因此, 在我国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社会宣传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政府、科研以及教育部门是宣教活动的主导, 可以鼓励学生在一些特殊的日期到市区进行相关的宣教活动, 如“爱鸟周”、“世界环境保护日”、“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参与相关的宣教活动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想象力和创造力, 锻炼他们的观察和捕捉能力, 更能使他们通过亲身经历的保护实践体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意义, 提高保护的意识和自觉性, 并主动向周围的人进行宣传教育, 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做出贡献。

5 科研促进教学

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鼓励学生参与到相关教师的科研工作中, 如鼓励学生参与“大熊猫栖息地周边社区保护意识教育”课题, 在参与的过程中, 学习基本的科研工作方法, 提升自身的保护意识。可以鼓励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申报学生科研, 如很多学生对当地外来物种的入侵问题非常关心, 可以申报如“空心莲子草对玉米的影响”等课题, 使学生在自己动手进行相关研究的工作的同时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另外, 鼓励师范院校的学生在教育实习的活动中, 带领他们的学生进行一些保护生物学相关的小科研, 参加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类的比赛, 使双方都在活动过程中增强保护意识。

6 结合中学新课改内容进行教学

普通“生态环境的保护”具体内容标准: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形成环境保护意识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2]。在保护生物学的授课过程中, 对以上几个部分的内容要特别加以强调和讲解, 说明人口问题实际上是所有环境问题的根源;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等要作详细的讲解, 并针对相关内容布置讨论题目;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在学术界尚存在一些争论, 可以布置相关讨论题目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保护意识的教育要在整个课程的教学中进行渗透, 只有让学生有了环境保护意识, 才能在将来的教学活动中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 保护环境。

摘要:保护生物学是研究如何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 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目前, 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保护生物学课程。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将会影响到广大的中小学生。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讨论课的形式、野外见习、参与宣教活动、科研促进教学以及结合中学新课改内容进行教学等多个方面探讨了高等师范院校《保护生物学》的教学方法, 期望能为高等师范院校保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保护生物学,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蒋志刚, 马克平.保护生物学的现状、挑战和对策[J]。生物多样性, 2009, 17 (2) :107-116.

[2] 苏明学, 王冬梅.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标准研讨-“生态环境的保护”的教学构思[J].生物学通报, 2008, 43 (1) :28-30.

[3] 侯继华, 李俊清.以建构主义组织保护生物学积极教学的尝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5 (9) :80.

[4] 马淼.素质教育视野下保护生物学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探索[J].石河子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23 (6) :31-32.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