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第一篇:浅议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浅议改进化学实验教学的做法
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
明伦中学
覃春暖
摘 要: 化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实验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开展实验教学,改变各种传统的实验教学,利用随堂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展家庭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实验 教学 创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而且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其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养成严谨求实的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的价值观,实验教学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如果在教学中,能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反复练习,那将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提高,也是其他任何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都不能替代的。然而在现实的化学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实验教学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导致许多学生动手能力极差。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化学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对教学中的一些实验略做改进:将演示实验随堂做、学生实验回家做、有趣实验补充做,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些改进。
一、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随堂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学生亲自做实验比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这时学生由观看者变成操作者、实验者,其心情之激动、态度之积极、思考问题之主动都是显而易见的。可见学生做随堂实验既可以达到演示实验的目的,又可以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因此,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应当多采用这种形式。一般来说,对操作简单、费时不长、安全可靠、不污染环境的演示都可以改成随堂实验。例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分子的性质实验”、“氧气的性质实验、“浓硫酸的稀释”“ 酸、碱、盐的性质”等。在课堂上教师要提出要求,及时给学生以帮助,让学生通过做实验,逐渐掌握实验操作的要领及原理。在这样的随堂实验中,同学们逐渐学会了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及反思,同时实验的技巧在技能也得到提高。
二、补充有趣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为了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学习中产生的困惑,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有趣的演示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上绪言课时,除了做好课本中的几个实验外,可以增加利用氨水挥发可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可做“铁树开花”、利用花瓣来制做碱指示剂,利用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来制做“铜树”,利用碳酸盐与稀酸反应来鉴别珍珠项链的真伪。如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不妨补充“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氢氧化钠溶液的喷泉”、“密闭瓶内的小球肿大”等实验。这些实验,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深刻理解,而且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此外,在做演示实验时,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仪器装置、药品及操作方法做进一步的改进。如“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实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将铜线加热生成黑色的氧化铜伸到刚盛有一氧化碳的集气瓶内,黑色氧化铜又变成红色的铜),就是几个典型的例子,在使用改进后的装置进行实验前,必须让学生明白,这样改进的优点是什么?同时思考还可以怎样改进等等,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及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体会到创新并不神秘,只要用心研究,创新便会伴随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三、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家庭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家庭化学小实验,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扩展和深化。例如,让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废弃的饮料瓶、一次性注射器、输液管、吸管等,制作反应仪器;用各类蛋壳、小石子代替碳酸盐,用食醋代替酸等,均可设计出一系列的家庭化学实验。例如,讲过第一章第一节“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的测定”后,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一个家庭实验;利用身边的材料,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为21%(体积含量),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回家后,大部分同学会用茶杯代替钟罩,用小盆代替水槽,用小蜡烛代替红鳞,反复进行实验。实验成功了,总结出操作的要领:实验不成果,分析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即使是同一个实验,同学们根据选用器材的不同,设计出的法案也不尽相同,通过实验,比较出不同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在这样的家庭化学实验中,同学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面,选择不同的器材,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设计,其中必然蕴涵着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必然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目的。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无论是增补实验,还是改进实验,所有的出发点应是围绕学生的发展而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以此达到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之目的。
参考文献:
1、《走进课堂——初中化学》 2004年11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初中版化学课程教师学科培训教材》 2004年6月 北京大学出版社。
3、《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改革》 2002年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浅议农村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开展
土城子中学——关福泉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尤其依赖科学实验。在生物学教学中,学生实验,实习和观察等实践环节对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科学方法、培养能力和形成生物科学素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学生物课程应重视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学课本中,学生实验和实践活动共有58项,演示实验有14项,实验课约占总课时数的20%,实验内容和数量增加,实验类型趋于多种多样的态势,因此,实验教学的地位极为重要。 1 不容乐观的教学现状分析
1.1 实验装备配套标准无法落实
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是通过一定的仪器、设备或药品的处理,对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进行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和研究的教学过程。实验室、仪器设备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先决条件。良好的设备和用具是实验及效果的保证之一。很多农村中学没有实验室,甚至连显微镜都没有或配置数量不足。现在,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旧的实验室装备配置和规范实验教学的相关标准已滞后了,致使许多生物实验无法正常开展。有些学校,教师则干脆在“纸上”应付上级部门对实验教学的检查。
1.2 师资配备严重失衡
前些年,生物学科不被重视,生物学教师地位很低,很多考生不愿报考生物学教育这一专业,造成生物学专业教师严重不足。笔者统计了所在县农村的11所初级中学,共有专任和兼任教师25位,其中生物学专业毕业的只有4位,也就是有7所初级中学没有一位生物学专业教师。有的老师抱怨说,有些专业问题自己都不会,怎么教学生。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生物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加深理解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或直接获取生物学知识,掌握生物实验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可是,非专业老师因为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自身的生物实验基本技能不扎实,很难在实验教学中起到示范作用。
1.3 教师自身不重视实验教学
因大多数地方没有将学生的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纳入考核,没有成绩压力,导致从上到下都忽视了生物学实验教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越位现象。教材安排的是学生分组实验,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动作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师为了省事,把分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自己在台上演示,没给学生施展机会,彻底扼杀了学生勤于思索,勇于探究,乐于动手的科学精神,使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生物学课程价值荡然无存。二是“等、靠、要”思想严重。反正没有试验室,没有设备,等有条件了再做生物学实验。“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至今仍有市场。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要创造条件,力争做好每一个实验。许多器材可以发动学生自己解决或寻找替代品,如杯、瓶、盘、剪、刀之类。许多实验材料是无法配备的,如洋葱、烟草、水绵、草履虫、天竺葵、水蚤、鼠妇、蚯蚓、植物种子等动、植物材料,需自己动手采集、培养和种植。三是忽视自身的学习。特别是许多非专业的教师在任教生物学课程中,没有归属感,认为只是过渡性任务,自己申报职称,还要回到自己所学专业,所以没有积极主动地去提 1
高生物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2 加强农村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对策
2.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学习
2.1.1 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意义
生物学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一个普通公民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科学素养。正如一句格言所讲的那样“我听过,我忘记;我看过,我记得;我做过,我学会。”生物学实验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或直接获取生物学基础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确立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生物学教师应充分认识生物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不可替代性,摒弃“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观点。
2.1.2 学校应重视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开展
农村中学应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经费,尽可能完善实验设备和用具,为实验教学创造物质条件。同时,应鼓励在职教师进修,逐步提高教师的素质,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农村中学要吸引外来人才非常困难,所以提高本校教师素质的有效办法是鼓励在职人员积极参加学历培训和继续教育,如一些缺少生物学专业教师的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生物学本科函授并给予一定额度的经费补助。要积极组织生物学教师特别是非专业教师参加新课标培训,并在此基础上组织骨干教师开展校本培训,提高生物学教师的整体素质。笔者所在县于2009年7月上旬组织了全县农村生物学教师实验教学技能培训,取得很好效果,许多非专业教师参加完培训后说,太有收获了,学到了很多课本中没有的东西。
2.1.3 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
没有教师的科学素养,就难以言及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生物学教师要摆脱仅带着书本走向学生的传统观念,主动地、积极地、不断地通过自身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将科学探究方法引入教学,并由此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书到用时方恨少”,生物学教师应通过阅读专业类书刊,如《中学生物教学》,《生物学通报》,《生物学教学》,《生物学杂志》等,从中汲取大量营养,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解决教学中的困难。生物学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图书馆资源、科技馆资源、社区资源、家庭资源和互联网资源。尤其是互联网上有着丰富多彩的生物学教学信息和多样化的呈现形式,运用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生物学实验的丰富情景和操作平台,不仅使知识的来源不再局限于教师,而且为学习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
【1】可能。
此外,生物学教师应和同组教师,本县生物学名师及各级教研员保持较好的联系,互相交流,共同成长。应抓住一切可以锻炼自己,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机会,如参加各种培训和各种比赛。同时,应注意多研究学生、教材、教法、学法,多总结、反思,做研究型教师。
2.2 因地制宜,开发资源
农村中学虽然实验设施设备落后于城市,却有城区无法比拟的接近自然、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如能因地制宜,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创造条件,完全可以扬长补弱,保
障生物学实验顺利开展。
2.2.1 利用当地资源,加强农村特色校本实验课程的开发
在创新教育的背景下,我国已构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结构。校本课程的提出,使学校能够真正参与课程管理,拥有课程管理的自主权。学校基于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管理和决策,能够充分体现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校本课程最能反映学校的具体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学校的特色和发展风貌【2】。农村生物学教师要以此为契机,转变观念,大胆实践,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大力开发校本实验教学资源。笔者所在学校附近有一元宝生态农庄,是福建农林大学的实践基地。该农庄主人温元宝是学校校外辅导员,笔者多次组织学生到该农庄参观,并利用该农庄组织学生进行果树嫁接、扦插、环割等实验。学校后山有一片松树林,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采集松脂的实验,体验采脂工人的甘苦。根据本地农民的生产特点,还可以开展了“红酒的制作”“木薯淀粉的提取”“笋干的制作”“白晒花生的制作““腊鸭的制作”等实验。这样,不仅能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充分体现“STS”的新课程理念,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2.2 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开展实验活动
农村学生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大都参与了农事活动,养过鸡、鸭、猪,帮助种植过水稻、烟草、蔬菜等农作物,有的甚至很在行。家里种植烟叶的孩子帮助父母烤过烟;菜农的孩子知道怎样整畦,怎样播种,怎样松土,怎样防治病虫害;一位饲养过牛的孩子亲眼目睹了小牛犊的诞生。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特别是在某些方面有特殊经验的学生,把农村孩子的这些宝贵的经验运用到学习上来。应优先发展这部分学生成为兴趣小组成员,最终成为老师的助手。在实验中,由小助手担任各组的组长,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
学生中有很多的生物实验教学材料可以利用。观察种子的结构时,可叫学生带各种各样的种子。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时,布置学生带甘薯、马铃薯、甘蔗、黄花菜、柑橘、花生、青枣、小白菜等材料。另外,蚯蚓、鼠妇、田螺、小鱼、青蛙、蝈蝈等小动物亦可布置学生准备,但要提醒学生,要爱护小动物,不要破坏其栖息环境,实验完毕要将这些小动物放归大自然。
2.3 加强第二课堂实验教学
学生的课外活动内容,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和补充,教师应注重课内外结合,拓展创新空间。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制定活动计划,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让学生将实验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将学习也延伸到课外。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把教室里学的书本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把大自然的见闻和疑难问题带到课堂研究讨论,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2.3.1 采集制作标本,发展学生技能
亲近周围自然环境,增进对自然的了解和认识,获取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学会在活动中自我管理并提高自己的生物学素养,这是生物学校外活动要达到的目标之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周围的田野或山上,采集动、植物标本。教师可在现场对所采集的植物整体标本进行分类,让学生回忆旧知,重心认识和区别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网状脉、平行脉、直根系和须根系等,加深理解和巩固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然后带回标本指导学生
通过整形、压平、干燥、装贴等步骤进行处理,制作成腊叶标本,供课堂教学观摩之用。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季节,指导学生捕捉供蝈蝈、菜粉蝶、蟑螂、蝼蛄等昆虫,经过针插、展翅、干燥、保存等过程制成标本,充实课堂教具。通过这些生物学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技能。
2.3.2 创建植物园,培植实验材料
笔者所在县开展了改善农村寄宿生生活的食宿工程,政府划拨给每个农村学校十亩农田种菜。教研组向学校申请了几分地,建立了学校的植物园。教师和学生们种马铃薯、淮山,扦插甘薯茎、紫背天葵,割韭菜,体验什么是无性生殖;播下玉米、菜豆、小白菜等植物的
种子,观察和种子萌发的过程;设置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通过给植物浇水、施肥、松土,观察各种植物的形态及生长过程;对玉米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将甘薯的叶作为光合作用的材料,提取甘薯中的淀粉等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也让学生体验了收获的喜悦。
2.4 勇于创新,改进已有实验
2.4.1 降低实验成本,寻找实验材料的替代品
生物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指出:“应高度重视学校生物学试验室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实验、实践环境,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身边廉价的器具和材料,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实践活动。”
教师要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要在保证实验安全的前提下,发动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易得的物品来代替实验器皿,废弃的易拉罐、饮料瓶、包装袋、包装盒等都可物尽其用,变废为宝。用泡沫塑料可以制作简易的昆虫展翅板,用透明无色的百事可乐塑料瓶可以制作昆虫标本盒,用废纸板箱可以制作简易保温培养箱。观察花的基本结构,可以用秋末才开放的茶花来代替春天才开放的桃花。
2.4.2 大胆尝试,改进实验方法
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时,只滴一滴唾液在载玻片上,染色后,制成临时装片,可以不用生理盐水和牙签,细胞不重叠,实验效果好。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这一探究实验,将带叶的茎改为带有白色茶花的枝条,白色花瓣被染成带有红点的花瓣,实验效果特别明显。
总之,农村中学的生物学教师应改变观念,加强学习。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生物资源,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应想方设法开足实验课,改进实验方法,加强实验教学,缩小与城市中学的差距,努力培养出既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娴熟的动手能力的学习。
第三篇:浅议小学生习作教学
【内容摘要】常言道:“学无定法,教无定规。”对小学生的习作教学来说,只要教师掌握教材的特点,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教法是灵活多样的。根据多年的习作教学实践,我遵循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认为小学生习作教学应该注重创设情境,开展活动;抓好学生的课外“三多”;指导要得法;要注重学生的自能修改
团结协作。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关键词 】 创设情境 提高 习作 水平和能力
【正文】语文新课标提出,学生作文能力是学生认知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也是字、词、句、篇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习作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置的五大领域之一。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重点,也是难点。说它是重点,因为每次考试都有它,而且所占的分值还不少。一个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他的语文成绩。说它是难点,因为老师教起来费时长、耗力大,但收效甚微。学生怕上作文课,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写起来三言两语,应付了事。还有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批作文,这是多数语文老师都头疼的问题。往往这篇作文没批好,下一篇作文又来了。作文成了压在老师和学生头上的一个大包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十多年来,我校开展了多次校本教研活动,老师们交流了自己的习作教学方法和体会。我吸取了老师们的一些经验并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我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习作作水平和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习作教学要注重创设情境,开展活动。
鲁迅先生在谈到写文章时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因为多看和多练,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老师甚至专家都非常强调习作方法的重要性,认为方法到了位,学生的习作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习作就会水到渠成,即使不能写出惊世骇俗的杰作,也一定能写出可登大雅之堂的优美文字。于是,他们在研究习作的教法上用足了时间,下足功夫。而我的观点认为学生写作困不困难,爱不爱写,写得好不好,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没有写好一篇习作的的材料。就像盖一座房子一样,房子的式样固然重要,但没有盖房子所必须的的材料---砖、水泥、钢筋、木材......是无论如何也盖不出房子的。只有准备好了材料,才考虑盖成什么样式的房子,盖多大的房子,怎样装饰房子等问题。作文亦然。只有积累了足够的语言材料,生活材料,情感材料,才能写出一篇语言优美、内容丰富、感情真实的文章。
例如,以《春天》为题的习作,我先出示春天景物课件,再让同学们观察,春天到了,大自然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在找的过程中边观察边交流,让同学们亲生感受一下春天的到来,亲眼看看春天的景象,从而对春天大自然的变化有个感性认识。学生在观察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习作水平和能力。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按先上后下,由近到远,从物到人的顺序认真观察图,从中抓住主要景物,先练习说话。先一句一句地说,再连成段,连成篇。学生逐渐做到言之有序。在此基础上,根据老师的要求,加以想象,
把自己当成课件中的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去找春天,把自己找到的春天讲给大家听,学生入情入境,从校园的春天讲到公园的春天,又讲到自己家窗前的春天......不仅讲得有声有色,而且有条有理,这就为写作准备了充足的材料
二、习作教学,要抓好学生的课外“三多”---多读、多写、多研究。
1、多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平时我们除了养成看报的习惯,更应该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多读好书,不但可以学习别人遣词、造句、布局、取材的技巧和方法,而且可以从书本中得到许多知识,增长见识,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由欣赏、体会、模仿到应用,久而久之,自然熟能生巧,作文能力自然提高了。
2、多写:提高作文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多写”,不断地练习,不断地改进。我们时常会羡慕著名作家可以写出感人肺腑的好文章。可是没有人天生就是大作家,他们也是经过不断努力,不停地写,慢慢 ,最后才写出好文章的。时常练习写作,笔法就熟练,对文字和词语也才能运用自如。初学写作的人,最好的练习方法,就是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把自己每天想到的、看到的、要说的话尽情写出来,句子不必太长,但要力求通顺。因为日记所记载的,都是一天中所遇到,印象最深刻或最有意义的事,而且没有特定的范围,可以自由发挥。久而久之,对提高习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多研究: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有些人主张,只要多读、多写,自然可以提高作文能力,我认为这种主张是错误的。除了多读、多写之外,还必须多研究作文的理论和技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习作譬如一个人建造一所房子,只要有信心,把砖块一块一块地垒上去,最后总是可以把房子建成的。可是如果有专家指点,或是有蓝图可以参考,不但可以节省许多时间,早日完成,而且建筑的房子,也会更稳固、更美丽。所以我们如果想提高习作能力,就必须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 多读、多写、多研究”。
三、 习作教学中,教师指导要得法。
习作中老师的指导,这也是我们老师的关键所在,是最见老师功夫的。往往一篇作文的成败与老师的指导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自己的习作呢?我认为老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每次习作前,我在教学中都运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或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大胆合作,使他们在活动中经历酸、甜、苦、辣。获得成功或失败的生活体验,为写作准备素材。比如:我在一堂自主命题习作课《铁锤锤蛋锤不破》,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上课开始,我手里拿着一把铁锤走上讲台,问学生:“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吗?”学生说:“铁锤!”然后我又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鸡蛋来,问:“这又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的说:“鸡蛋。”然后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铁锤锤蛋锤不破”几个大字,问学生:“这可能吗?”学生都摇摇头说:“不可能。”而后,我又故弄玄虚一番,先是自己假装要砸,再让学生想办法把鸡蛋挂起来,接着让学生讨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在学生众说纷纭
之际我趁势一锤把鸡蛋锤破,并揭示“铁锤锤蛋锤不破”这句话暗藏的“机关”所在,学生恍然大悟。最后我才把我的真正意图抖露出来:刚才的一幕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习作素材。接下来,我让学生自主命题,动手习作。一节课下来,学生轻而易举地完成了习作,达到预期目标。你们说,这样的作文课,学生能不爱上吗?
其次我还会带领学生做一些游戏或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愿写、乐写。比如:“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猫捉老鼠”等游戏;“猜谜大赛”、“跳绳大赛”、“拔河比赛”等竞赛;老师还可以提倡孩子多参加社会活动。比如:在父母或老师的陪伴下洗洗衣服,做做饭菜,打扫打扫卫生,进行“爱心募捐”、“社会调查”等。这些看起来是小事,但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来说却很陌生,让他们在这些劳动中获得生活体验写真事、抒真情。还有时候,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领略美丽的风光。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重视了他们的独特感受,这样才能写出生动的文章。
四、习作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自能修改 团结协作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语文课程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习作水平。”
1、 学生自改。要学生自能修改文章,首先要教给方法。要从基础抓起。遣词造句是写文章的基础,修改文章也应从遣词造句开始,比如,我要求学生习作完成之后,更反复认真地读,要读出声音来。读时一看语句是否完整;二看语句是否通顺;三看语句表达是否明白;四看用词是否得当。总之先感觉一下读的是否顺口,以后逐步提高要求,从文章的立意、选材、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等方面来评价修改文章。还应读给别人听、问问人家听着是否顺耳。要把好文章的标准告诉学生,让学生改起来有据可依。还应逐步教给学生学会使用修改符号,要做修改笔记。
2、 学生互改。我们还应十分重视互改能力的习惯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修改别人的文章是向别人学习的极好机会,即使别人文章不如自己写的好,但帮助别人修改本身就是提高,别人文章中的优点我们可以学习,别人文章中的错误和缺点,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引导学生互改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加强合作,可以让学生在四人小组读自己的文章,请大家评价,帮助修改,同学之间互评互改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也要讲究策略,要尽量发现别人文章中的优点,特别是对学困生,找文章中的缺点不要太集中,每次提出一两点要求改正就行了,修改的目的是提高,是为了以后能写出更好好的文章。教师不但要注意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如何去做,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自我修改文章和相互修改的习惯。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习作教学是所有语文教师共同瞩目、共同关注并共同为之刻苦钻研,探讨提高教学的重要任务。有花必有果,有苦必有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深信,在今后的习作教学中只要教师继续努力实践,习作教学一定会有极大的改观,学生习作水平必将会长足地发展。
参考文献:任雪娟,《小学生作文》全程点拨、2009年/39-40合刊《小学语文专辑
(十)》
第四篇:浅议小学英语口语教学
在当今社会,讲一口流利而标准的英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以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为例,众所周知说是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中最直接,最常用的交流方式。说能促进听、说能力,也能提高写作能力。可现在的很多学生,他能读会写,但到生活实际中来,就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哑巴英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能说会道”,成了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投入英语语言氛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需要兴趣,没有兴趣再好的语言氛围都没用。教师若能在课前几分钟吸引学生并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这个年龄的特点是: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但他们爱说爱动、思维敏捷、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能把他们吸引到这个语言氛围中来。而良好的客观环境,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灵活多样、充满情趣的教学方法,能形成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对这个英语课堂充满兴趣,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英语语言氛围中来。
二、用英语教学,营造课堂语言氛围。
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因此课堂语言氛围形成成为整个过程的关键。
首先,教师要坚持用英语教学,创造出和谐的英语语言环境,使学生自然地接受英语熏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
能地运用如:open the books. look at the blackboard. read after me.listen to the tape. good. thank you. work in pairs. etc.这些课堂用语。教师在课堂上用英语多次重复使用,有时借助动作、表情、暗示等让学生理解,渐渐地学生就能听懂会说了。教学词汇时,可以用英语来解释英语。如:教词汇eat时可以说:I often eat noodles in the morning. or we can say I often have noodles in the morning. 通过这样的句子训练,学生很快明白并掌握了eat是吃的意思。这样可以培养学生逐步用英语进行思维运用的能力。
其次,注重学生口语训练。小学英语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交际中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我在课堂上努力创设语言环境,注重开展任务型学习方法,在情境中开展口语交际活动,不孤立教学单词,努力培养学生讲英语的良好习惯。把知识和技能融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之中,从而体现了把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结合起来的总思路。我依据“实”的原则进行,就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和将来可能遇到的情景选材,依据生活筛选了小学生日常生活常见情景若干,如:问候、谈论天气、日期、邀请别人干某事、征求别人同意、道谢、自我介绍、物品介绍、打电话等,创设了一些有趣味的话题:“talk about your family”“your favorites,food, sports”“my birthday”等等。另外对那些不敢讲、不愿讲的学生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鼓励他们多讲多用.
再者,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可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英语进行对话,这样对营造课后英语语言氛围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我对低
年级的孩子说:“今天,王老师想请大家当小老师,回家教一教爸爸妈妈,让他们能用英语叫你起床。”“咱们现在知道了家具和家用电器的英语名字,回家之后快快介绍给你们的爸爸妈妈认识它们吧!”通过布置这些“课外作业”,家长普遍反映孩子回家学英语、用英语的积极性很高。
三、活跃训练方法,让学生有趣地说英语。
语言首先是有声语言,英语日常会话的重点教学方法也就是英语听说训练的方法。我们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爱玩,好表现自己的特征,在教学中把视、听、说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生的眼、耳、口、心、脑等器官,采用边看、边听、边说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玩中学,学中玩”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因此,用表演和游戏的形式来进行交流,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是最恰当的。
此外教师可灵活运用身边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给孩子提供信息。例如利用地图进行问路、找方向等活动;利用旅行社的宣传手册编制旅游计划;利用广告内容组织如找地址、购物等各种活动。一张不起眼的小宣传单,一叠超市的海报,给了孩子们无穷的想象。同时,孩子们特别喜欢竞赛,而几乎所有的游戏活动又都能进行竞赛。如分组争速度的比赛,分组竞猜等等。
四、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教育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教学和训练在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的放失的进行教学,分别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如性格外向的学生,活泼大胆,反应迅速。对于这一类学生,在
保护他们积极性的同时,还要从严从高要求,让他们说得对,说得准,说的好;性格内向的学生,动作较迟缓,反应慢,要采取激励法,着重培养他们敢说和愿意说的良好习惯,鼓励他们敢于发言提问。
相信,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和实践,孩子们都能在轻松愉快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掌握一个又一个知识点,在生动有趣的情境表演中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任务,这些训练的强化提高了孩子们表达的准确性,又促进了读写能力的提高,为他们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总之,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任重而道远。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形成,外语人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青睐。懂英语、会说英语已成为一项基本的技能,只有运用好这项技能,才能在当今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对于我们的英语教学来说,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已变得十分必要。而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必须了解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多方位、多角度的实施切实有效的训练方法。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我们的英语教学就一定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五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浅议
夏茂第二中心小学 张舜
对儿童的学习而言,解决问题的意义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而应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从而把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将生动活泼的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如何帮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数学素养得到提高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学中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 培养提问意识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
问题情境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思维,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学生就会形成想学乐学,同时伴随着的是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烈欲望。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如:在组织学生参加秋游时,先让学生根据这次秋游的具体情况,拟定秋游计划,然后问学生:在这次秋游活动中,你们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因为学生对活动很感兴趣,就会积极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让学生提问。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动手操作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兴奋,而且伴随着手与脑的并用,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强,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产生很有价值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形成问题意识的习惯。
(二)运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
1.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
1 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认为:“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打闪”; “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运用这一情境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因为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的,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而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则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2.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数学知识。
教育家刘国正说;“教室的四壁应是多孔的海棉,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因而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年龄实际,要以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大众化,生活化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亲切感。如在教“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一课时,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同学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这样能看得出哪种颜色积木搭得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哪种颜色积木搭得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识.
二、教学中重视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一)转变教学观念
1.在“问题解决”教学中,要适当转变课堂教学的观念。
过去的应用题教学就是向学生提供的是已经整理好的材料,因而教学的中心就是分析数量间存在的运算关系,把找到“解法”作为目标,进而是模仿与记忆,“识别”类型成了学生主要的认知活动。这样的教学,没有探索,没有研究,也没有挑战性,有的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机械的模仿和操练,学生没有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
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对信息材料的处理能力和数学模型的建立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经历与体验中主动构建模型,学生掌握的不只是解题的技巧,还有的就是学会主动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培养问题解决的策略
2 1.正确理解题意
小学生“问题解决”有困难,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多数学生能解决问题。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为帮助他们理解题意,我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学会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句。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一层,以达到理解题意的目的,鼓励学生以多种途径寻求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生动的实际生活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问题的兴趣
2.分析数量关系
中高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经常性让学生讨论、复述题意或采用对话、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题目的数量关系。重视把应用题中的文字叙述成的具体情境语言,既理解了数量关系又能提高解题的兴趣。这种形式生动、活泼地展现了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且在对话过程中隐含了解题思路,降低了学习难度,易于学生接受。中高段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画图能力,平常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画图能力,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动手画图的习惯。
三、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反思
(一)如何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1.为学生搭建反思的平台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课堂教学一结束,教师立即打开课本布置作业,让学生埋头于习题中。教师来回于学生中间,对“接受较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在这里,学生完全没有了反思的机会。其实,教师要舍得花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自问:1.今天老师讲的是什么知识?(整理内化构建知识体系)2.我知道了多少?(对照检查,确定补习方向)3.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对书中的哪些地方还存在疑问?(质疑提高,培养创新精神)„„然后有问题的可以举手提问,师生集体商讨解决。这种课堂空间的安排必然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的整理和内化,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可以起到磨刀不误砍柴功的作用。
2.为学生营造反思的空间
儿童是如何学习数学的?最普遍地被人们接受的一个词是“理解数学”,它强调了学生的背景知识(材料信息、语言信息、人际交流信息)在理解中所起的重要支持作用,提倡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建构主义认知理论也认为,儿童学习数学是自己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的活动,学习具有主动性、社会性和背景性,数学学习是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的系统化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弗莱登塔尔将学生的数学学习称为再创造,也是同样的道理。从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来
3 看,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进而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就是数学学习的过程。数学反思的主要作用是对数学思维活动进行监控,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反思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3.培养学生反思意识
让学生明确没有反思便难有自我改错纠偏的道理;明确反思不仅能及时改正错误,还能优化己有认识,提高自身合理性水平。要使学生的反思行为习惯化,即主体遇到特定刺激便自然出现相应反应。有反思习惯的学生,在学习之前、之中、之后会就学习计划、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进行自觉、主动地反思。
4.布置反思任务
数学知识之间总是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联系或内涵相似性,教学这些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然而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较重,以至于大部分学生将作业当任务,题目解完之后,根本不去思考、回顾,久而久之,学生墨守成规、思维僵化,甚至成为做题的机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减少作业,给学生留出充分的反思时间。同一类型的数学问题,其方法往往有其规律性。解决完一个问题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此问题、此结论、此方法是否可做一般性的推广和引申。
(二)如何培养学生反思技能 1.课前三分钟的上节课的回顾
反思是没有终结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探究真理、敢于质疑、勇于反思的思维品格,培养学生科学无止境、反思无终结的观念,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情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格。数学反思学习的形成要靠教师的示范、引导,但重要的是学生学会反思、自觉的反思,逐渐形成一种反思意识和习惯。在班级我安排每节课之前有三分钟的课前回顾的时间,可以是对前一节的回顾,也可以是某个知识点的回顾和再探究,或者是预习内容的以问题形式的提前出示。
2.组织数学交流
在小数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学习讨论,对帮助参加者加深对自己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认识,对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讨论会可以分为自评和互评两种形式,讨论的内容可以是学习的过程、结果、学习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等等。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发现自己数学学习上的优缺点,评价自己的进步状况,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
3.与同伴建立反思小组,进行对照评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民主的反馈环境。在其中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评价他人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时,让学生
4 发表见解,使认知活动公开化,这可能使学生因自己的见解遭到否定,或者听取了别人的见解后发现其观点与自己有出入,从而反思自己的观点。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该关注的,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三个方面的核心是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让我们的课堂成为一个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课堂,一个促使学生的问题不断解决与生成的课堂,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