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农民致富的途径和方法(集锦)

农民致富的途径和方法(集锦)

农民致富的途径和方法第一篇:农民致富的途径和方法关于加强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的途径和方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文章茅石乡党委副书记 戴劲松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外出务工成为当今时代繁荣农村经济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此背。

农民致富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篇:农民致富的途径和方法

关于加强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文章

茅石乡党委副书记 戴劲松

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外出务工成为当今时代繁荣农村经济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此背景下,许多农民党员也外出务工经商,从而使加强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成为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建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我们茅石乡来讲,虽然人口流动量不大,但仍有流出党员58人,流入党员10人。去年以来,我乡对农民工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进行了一些实践性探索,但总感觉有诸多不足之处,现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 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现状

一是认识不到位。无论在我曾经工作过的狮溪镇,还是我现在工作 的茅石乡,乃至全县其它各乡镇,我都对许多基层党组织和流动党员进行了大量调查了解,大家都对农民工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农民党员流动是市场经济时代的一种正常现象,不必要也没有办法管理,以致重视不够,听之任之。

二是管理无序。我曾经调查流入本乡的6名煤矿职工党员和本乡流出的18名农民工党员,他们都说流入或流出几年来,党员没有主动办理过《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也没有主动联系流动党员办证并组织其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大多数流动农民工党员一年或几年没有参加过正常的党组织活动,几乎到了无组织管理状态。

二、 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一) 党员组织观念淡漠。大部分农民工党员对党的先进性认识不 足,党性不强,组织观念淡化,外出党员不主动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从而导致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都无法了解和掌握流动农民工党员的情况,更淡不上加强教育管理的问题。

(二) 党组织建档联系困难。农民工党员经济不宽裕,大多没有自 备联系电话。并且农民工党员流动的随意性大,既不主动到流出地党组织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也不到流入地党组织登记报到,导致乡镇和村流动党员管理中心(站)无法建档,不掌握其流动信息,无联系电话,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教育管理。

(三) 流入地集中教育管理难。农民工党员流动性大,务工地点分 散且无定所,或在一个地点滞留的时间较短,流出地党组织难以在某一地方集中建立隶属流出地的农民工党组织,无法组织农民工党员集中活动或参加流入地党组织活动。

(四)缺少经费和专职管理人员。近几年来,由于乡镇干部只出不进,干部缺乏,特别是组织干部,因无编制而无法明确专人负责,多是抽人兼职办公,乡、村流动党员管理中心都出现既缺经费又缺人手的状况,导致工作难开展。

(五)管理机制不完善。由于目前各地对农民工党员管理都处于探索阶段,相关制度、机制不健全,方法、措施不具体,更无全国统一的管理机构和模式,导致当前的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各自为政,基本上还流于形式,根本谈不上效果。

三、 办法和途径探索

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大重大课题,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组织都在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我根据近几年抓党建工作的经验,结合我乡当前抓农民工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加强党员党性教育,增强组织观念。要抓住春节农民工返乡及 其它有利时机,通过会议学习、发放宣传资料、上门宣传教育等多种方式, 学习党章及党的相关政策精神,提高流动党员的党性认识,增强组织观念, 使他们能在流出时积极向党组织报告并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在流入地主动向当地党组织递交《流动党员活动证》以便登记建档并实施教育管理。

二是党组织要发挥好主观能动作用。各地党组织要建好流动党员管理中心,明确恰当人员具体负责,落实好适当的经费,建立完善好相关工作职责和制度。通过积极主动的工作,建好流动党员档案,切实掌握农民工党员活动信息,及时给农民工党员寄送学习资料,传递党建信息,加强思想勾通,从而有效实施教育和管理。

三是加强联系,动态管理。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平台和机制,实行规范化动态管理。各基层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要设臵一门专用服务电话和建好全国统一的信息网络。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要以《流动党员活动证》办理和转接为抓手,建好登记台帐和信息卡,以网络互通信息、互动管理。通过流出地的办证登记和流入地的报告登记,形成互动信息管理网络,促进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增强实际效果。

四是建立农民工党员困难帮扶机制。要抓好农民工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工党员的参与积极性。为此,各基层党组织要采取一些有利于凝聚农民工党员人心的措施。我认为要着力于帮助外出或外来农民工党员解决好其家庭及本人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着力于建立完善相关帮扶机制,让农民工党员切身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使广大农民工党员自觉自愿地支持和参与农民工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二00八年五月十五日

第二篇:师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在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和贯彻中,非常强调加强修养,重视教师职业道德自我修养的途径和方法问题。途径方法对 于每个 老师来说不陌生,因为在实际工作中,一是教育行政部门经常提,还有就是教师有时候也很注重这方面。

实际上,面向自我修养的途径是比较多的。但总的来看,我认为还是三个基本的方面,一个就是学习,自我学习,学习是一个基本途径,这种学习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相关经验的学习,有关道德方面的学习,也包括向人学习等。还有一个途径,就是交流和探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他人进行交流这种方式是很重要的。因为交流中不断发生着人们之间相互对话,就某一个问题,都在谈自己的感受。这会无形扩大自身在教育教学中多样化的考虑和选择,所以交流这种方式在教师职业道德自我修养当中不可忽视。第三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实践,就是我们所说的在实践当中去体会,良好教师职业道德在实践中生成、巩固和发展。实践过程能使我们从中感悟到那些是我们应该坚持操守的,哪些是我们需要加以调整的。自我修养的途径,总体上可划分为这样三种,具体的在现实休养中还会有很多,就靠我们自己去把握了。

第三篇:探索加强监督的途径和方法

----2010年调研

浅谈加强党内监督的途径和方法

(甸中镇)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总的指导思想是,对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严惩极少数腐败分子。党风廉政建设的环节很多,其中重要的,不可忽缺的环节是加强党内监督。党内监督对宣传、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的各种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执行取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党内监督是党为了加强自身建设,通过评价、揭露、纠偏等方式,依照党章和党纪,在其组织内部开展的协调有序的监察、督促的活动。从党的建设的现实需要以及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来看,党内监督的实质是党从人民利益出发,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而其核心问题,则是对权力予以有效制约,即通过揭露、评价、控制、约束等特有的监督形式和功能,对党内的各种权力形成有效的制约力量,保证权力能够按正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式去规范地运用。由此可见,党内监督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环节。

一、目前基层农村党内监督工作开展之现状及存在问题 甸中镇党员干部的基本情况:全镇有11个村66个村民小组,19885人,11个村总支,75个支部,有党员1034名。镇属站所、上级直管单位10多个,机关党员干部有60人,学校和其他单位党员干部200多人,村、组干部有242人。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常抓不懈,党员素质明显增强,基层各级干部能认真贯彻落实好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全镇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这写成绩都跟近几年各级党委非常重视加强党内监督,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党内监督的重大举措,把党内监督作为治本之策,作为党的建设的重点来抓,党内监督工作在不断深入分不开。从县级对镇级的监督检查越来越多,镇级对村级的监督力度在不断加大,监督效果不断体现,对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密切党群关系,保证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廉洁从政,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党内监督责任也得到不断细化。但从这几年的工作情况看到,象我镇的党内监督仍然是党的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还存在不少难点和急待解决的难题,需要加紧探索和完善。就甸中镇近几年来发现和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情况来看,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监督意识不够强,接受监督不自觉。基层工作在农村,农村工作复杂,工作任务重,镇党委的中心工作主要放在经济建设上,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都做的不到位,也没有一些新的途径和方法,特别是镇纪委人员少,工作压力大,无法胜任对全镇党员干部的监督,而且由于农村党员干部为半脱产干部,大量的精力是各忙各忙的自留地,接受监督不自觉,意识不高,不重视,干部接受监督意识不高。

2、基层的监督机构不健全,监督职能未能充分发挥。由于在基层工作多,人员少,工作人员兼岗兼职的多,特别是目前镇纪委书记兼组织委员,分管工、青、妇,没有专门的纪委专干,有的专干也是兼很多岗,人员少,工作多,基层纪委工作压力大,监督不力。虽然近几年从上级纪委一条线也有了一些新的设想和做法,设立了一些机构象纪工委,可是所设的乡镇纪工委对乡镇的监督职能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纯粹是一个摆设。设立对乡镇的专门监督机构纪工委,其实是非常好的一个想法,可是职能没有发挥,而且也没有什么探索和尝试,镇纪委往往忙于应付一些日常业务和基层工作,比如说参与镇党委政府出台的各种制度的监督执行,贯彻落实,参与工程招投标、参与工程验收和一些廉政教育工作等。如果年内有信访和上访件,也就以查处违纪案件为主,其实对全镇的党员干部的监督以惩处职能代替监督职能,所以监督的。

3、党内监督体制不够完善,制度不够健全。开展反腐败斗争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不少党风廉政建设的政策和法规,各单位内部也制定了很多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对规范和约束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加强党内监督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象甸中镇党委政府也出台九项制度来规范约束干部职工,这几想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规范了行为,避免了很多浪费和开支,效果非常好。还有党政班子实行的“三重一大”事项制度的执行,还有廉政谈话制度、党政主要领导和村主要领导一年一次的述职述廉,民主测评活动等,这些这几年在基层都执行的非常好,效果也很好,但是有许多制度还是存在执行不利,走过场,松口子的行为,所以仍然有许多干部还是误入歧途。

4、责任追究落实不到位,党内监督效果不明显。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已颁布多年,但因党内监督工作不力而受到责任追究则很少。少数地方和部门,思想作风不正,民主氛围不浓,很难依法办事和行使责权,党内监督工作不正常,党内监督效果不明显。考虑到基层干部待遇低,工作多,特别是工作年年增,而待遇一年也不变的实际情况,有时候对有问题的干部都是采取教育说服的办法,而对追究责任方面下的力度不大,这些都对其他党员干部的教育威慑不大。

三、对在基层中开展党内监督的一些思考及对策

1、以教育防范为立足点。

加强党内监督更多地开展事前和事中监督,在防范上下功夫,不能光停留在事后监督上,立足点在于教育。要建立起两道防线,一道是思想道德防线,一道是党纪国法防线。要着眼于严守思想道德准则,不能等到干部犯了错误才去处理。把监督的关口往前移,让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接受教育。通过防范,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在基层对党员干部的教育一定不能有三怕思想“怕投入资金、怕投入时间、怕见不到效益”,而是要高度重视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工作,筑牢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通过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努力提高党员的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党员在党内监督中的权利和义务,增强监督和被监督的意识,特别是对新进班子的领导进行培训,以增强党员干部党风廉政的责任性、自觉性。各基层党组织要根据各单位的工作特点,开展对党员干部的党内监督条例教育,要以邓小平党风廉政建设的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本单位的中心任务,多形式、多渠道加大廉政教育力度,做到教育形式多样性、教育内容针对性、教育方法有特色、教育对象有重点。要抓好政府部门有关人员的监督检查,增强廉洁自律、公正执法、文明服务的观念。

2、要以建章立制为基础。

加强党内监督,要建立健全一套监督制度,努力提高党内监督的综合效果。党内监督制度能够比较稳定地反映党内监督的性质、任务、内容等基本问题。比如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收入申报制、重大事项的报告制度、组织人事的集体议事制度、礼品登记制度、各级党委和部门招待费使用情况报告制度,会议审批制度等都是一种良好机制的体现。不少部门还制定了经费使用、用车等各项规章制度,这对加强廉洁自律,形成良好党风都很有好处。要从工程招投标、工程管理、工程结算到提供材料,制订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制度,有效地加以监督。

3、要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保证。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一项重大的反腐败斗争的举措,是一项以权力制约权力的防止腐败产生与蔓延的重要机制。进一步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际上就是建立起一种常抓不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对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其主管领导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所以,就会促使其对有关人员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进行经常性的教育,以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和蔓延。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各单位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中要落实一把手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负总责的责任,明确各职能部门的领导责任以及各个岗位的职责。要完善配套制度,建立责任分解和责任追究等一整套制度。要抓好督促检查,一级抓一级。要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抓好重大问题严格责任追究。

(一)规范制度,确保公开及时到位。制度是保证工作落实的根本举措。明确要求党内规章制度及办事程序长期公开,如党员发展程序、党费收缴标准等;如为民办实事的进展情况、党建主题活动开展情况、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情况等;临时性工作要求随时公开;重要事项要求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必要时根据党员群众反馈的意见,补充完善后再次公开,确保党务公开的经常性、动态性和及时性。同时,县委还将党务公开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要求各单位各部门严格按照要求,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二)突出重点,确保公开全面具体。按照“群众关注什么,就公开什么”的原则,凡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要求公开的内容,凡是群众关心的党内热点问题,以及容易出现以权谋私、引发不公的事项,只要不涉及党和国家秘密,都要最大限度地进行公开:一是在全局和中心工作方面,公开党组织的重大决策、决定、决议以及为民办实事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事项;二是在思想建设方面,公开党组织中心组学习计划、主题活动安排等;三是在组织建设方面,公开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工作职责,干部推荐、选拔、任用情况等;四是在作风建设方面,公开党员干部执行廉洁自律规定和重大事项报告情况等;五是在制度建设方面,公开党内制度规定的各项办事程序和工作要求,改革和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情况。此外,对年初制定的一些尚未实现的目标、没有办成的实事,要及时向群众做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并设置党务公开意见箱,接受群众监督反馈。

(三)创新形式,确保公开务实有效。根据公开内容、公开对象的不同,坚持及时直接、方便有效和群众信服的公开原则。一是专栏公开。对相对固定的事项,如党组织设置、领导分工等内容,采取固定的党务公开栏的形式公开。二是会议公开。对一些需要全体党员和群众尽快了解的方针政策、重大事项等,通过召开党员大会、群众代表大会等动态形式公开。三是专项公开。对群众敏感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让党务公开监督小组和党代表参与的办法,将结果通过代表们间接向全体党员和群众公开。四是媒体公开。对一些需要全体党员和群众尽快了解的方针政策、重大事项等,采取电视报道、新闻报刊等现代媒体手段进行公开,让全体党员和群众随时随地了解他们关注的事情。

(四)健全机制,确保公开健康发展。党务公开是推进民主、强化监督的一项基本制度,必须有与之配套的机制来保证其顺利推进。工作中,我们主要从以下三项工作机制入手:一是健全领导工作机制。着力解决“谁来做”和“怎样做”的问题,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的部门各负其责、党员群众广泛参与”的要求,建立健全了党务公开的领导工作机制。

第四篇:密切警民关系的途径和方法

王彦峰

近年来,公安机关一直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三访三评”深化“大走访”活动,一些便民举措、便民服务措施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笔者以为,此举是密切和谐警民关系、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的有效举措。众所周知,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作为“三项建设”的组成部分,是公安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新形势下公安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促进警民鱼水关系跨越式进步的必然选择。如何正确认识和努力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是当前公安工作具有全局性意义的一个重大课题。人民警察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专门力量,同时又是和谐社会的主体之一。在众多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警民关系因为涉及到社会治安和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关系着党委、政府的形象,因而显得比较重要和敏感。当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社会管理模式从静态封闭型向动态开放型转换时,现阶段的警民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了不适应甚至失调和冲突。从本质上看,这是社会变革时期产生的一种阵痛,及时研究这一特殊时期造成警民关系不和谐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缩短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渡期,实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先进理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当前警民关系的现状

当前警民关系总体上是好的,无论是警察的个体素质、执法办案的规范,还是服务人民的意识都有很大的提高,广大人民警察舍生忘死、舍小家为群众的壮举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使人民群众对警察更加信耐、敬仰、尊重、理解和支持,警民共同谱写了一曲曲警爱民、民拥警,警民心连心的鱼水新歌。但纵观新形势警民关系的全局,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部分群众对警察的敌对情绪和袭警事件的有增无减的态势令人担忧。具体讲,警民关系不和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相互信任感减弱。人民警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警察是服务者,而人民是警察的服务对象,是受保护者,仅这种关系双方就应该是一种相互协作、互敬互爱、相互依存、充满信任的,但现在这种信任弱化了,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一些群众对警察不放心、不敢相信,怕在自己身上出现冤假错案,遭受不白之冤、受到不公正的处罚,于是对警察办案总是持怀疑态度。因为没有起码的信任必然就不会有工作上的支持和协作,于是就有了在警察办案中需要群众伸出援助之手时群众非常冷漠,不愿相助,甚至找知情群众收集证据都非常困难;另一方面,警察在执法办案履行公务过程中,因为担心群众找茬,也是尽量有事“绕道”走,感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工作中主动性不够,工作热情难以焕发。

二是双方不满情绪增强。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人民群众对警察是非常敬仰和支持的,真正把警察当作了“保护神”;警察也发自内心地认为“公安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在工作、特别是执法办案中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这种相互之间发自内心的敬慕现在明显少了,相反,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不满情绪,人民群众埋怨警察办案不力、执法水平不高、服务不够周全、态度不够热情、警察形象差;警察则认为一些群众觉悟偏低、理解支持不够、对警察要求过高、少数群众无理取闹。

三是警民暴力冲突增多。警察和人民群众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相互闹点别扭是正常的,世界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落后地区也都很常见。目前在我国出现的警民冲突应该说也属正常,但不可忽视的是,这种冲突在频率和规模上都有些超常规,可以说已经是不正常的冲突。贵州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杨佳袭警案和近期发生的深圳袭警事件、甘肃陇南事件都敲响了警钟。这几个案件共同特点是暴力手段明显,具有很强的社会负面效应,暴力的矛头不仅对准警察个体,而且直接对准公安机关和党委政府,尤其是贵州瓮安案、深圳案和陇南案,由于被不法分子煽动、利用,严重威胁了当地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

影响警民关系的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出造成警民关系不够和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警察素质偏低。造成警民关系不够和谐因素多种多样,尽管警民矛盾中很多时候警察是无辜的、是受委屈的、是受害者,但追溯根源,警察仍是有责任的。部分警察素质不高是导致警民关系不够和谐的根本原因。一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偏差,导致一些警察在执法过程中以权谋私、执法不公。这样的警察虽然是警察队伍中的极少数,但影响很坏,其结果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个别警察的行为败坏了整个队伍的声誉。二是政策理论水平低。政策法律水平不高导致了执法理念上的偏差和宗旨意识的淡薄,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对政策法规的适用把握不准,出现差错;因为宗旨意识淡薄,执政为民、服务群众的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主动性不够,群众不欢迎。三是业务能力弱。有的警察对办案程序和法律法规不熟悉,致使想当然办案;有的连起码的语言表达能力都不具备,不会做群众工作,往往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导致了群众不顺心、不满意。四是作风不端。少数警察和个别公安机关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话难听”的问题和少数警察作风霸道蛮横,对待群众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将执法作为谋取个人私利、部门利益或者地方利益的手段。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有的在职不尽责、工作拖沓、能躲则躲、能推则推,群众十分反感。五是自身形象不好。在人民群众心目中人民警察应该是威严整洁、纪律严明具有浩然正气的威武文明之师,但现实中少数警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衣冠不整、语言粗俗、举止轻浮,按一些老百姓的话说是“匪气十足”直接影响了人民群众对公安队伍的印象和评价。

(二)公安机关职能定位失准。公安机关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人身自由、保护公共财产和个人合法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人民警察法》也对人民警察的主要职责作了明确。而现实中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在职能定位上偏差很大,概括地说就是压得太重、揽得太多、管得太宽,干了许多自己不该做的事,结果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一是政府给公安机关担子压得太重。政府给公安机关压些担子无可厚非,但前提是这些担子应该属于公安的职责范围,否则公安机关越权越位办事不仅违反法规,而且容易激化矛盾。群众对公安的对立情绪与此显然是分不开的,不少地方只要政府遇到棘手的事,无论合不合适,属不属公安管,首先想到的是派遣公安、把公安推到一线,从灭鼠打犬、全面迎检,特别是各地搞开发中的征地拆迁,遇到矛盾就把公安推到一线,而这些本属于其它部门的“烫手山芋”、应该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的事,交给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后导致了警民冲突。二是公安机关给自己揽得太多。一些公安机关为了“有作为”,不是从如何履行好公安机关的职能上考虑抓工作,而是一味地迎合领导和社会,唱了一些很难实现的高调,如“有警必接,有难必帮,有险必 救,有求必应”、“有困难找警察”等,这些口号经公安机关提出承诺后,使很多不属于公安机关职能范围内的工作纷纷涌向公安机关。钥匙丢进屋内找警察、水龙头坏了找警察、夫妻吵架找警察……甚至出现个别社会人员上厕所没卫生纸也荒诞地打110。三是群众“逼”公安机关管得太宽。公安机关在群众心目中有一定威信,由于很多群众对公安机关的职责范围不很了解,加上公安机关调解矛盾纠纷不收费用,且效率较高,公安机关又有“有困难找警察”社会承诺,使得群众遇上矛盾纠纷自然而然地要求公安机关处理。公安机关的机构编制是根据职责而设定的,承载大量繁杂的份外工作不仅从警力难以保证,更得不到法律的支撑。其结果是干好了党委政府和群众认为是应该的,如果没干好,不仅党委政府要说公安机关“不作为”,群众的不满情绪将直接向公安发泄,近年来发生的很多警民纠纷就是由此而来。

(三)部分群众看问题的角度有偏差。分析警民关系不和谐因素,也应客观地看到与部分群众对警察期待、要求过高、甚至不切实际也是有很大关系的。一是部分群众以个从利益作为衡量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好坏的标准。这些人认为有困难找了警察就应解决问题, 忽视了外界客观因素对公安工作的影响,表现出对公安工作的不理解,把案件不破、损失得不到补偿等问题的原因简单归咎于公安机关的工作不作为,一旦个人愿望无法及时实现或未达到目的时,便对公安政法机关表示不满,甚至到处散布谣言、漫骂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二是以传统的观念简单地把现在和过去类比。有些年龄偏大点的群众十分留恋

五、六十年代的社会治安秩序,对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治安状况不满,认识不到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看不到社会的进步面,把社会治安出现的问题简单归结为是公安机关不努力的结果。三是因为对执法工作尤其是执法程序不了解而妄加猜疑。一些群众由于缺乏法律知识,仅对实体法有所了解,但对程序法知之甚少,特别是对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和刑罚的执行等有关规定不甚了解,从而对正常的警务活动产生严重误解。例如,取保候审、保外就医、假释、监外执行等正常法律措施,常因嫌疑人或罪犯的“复出”而被群众误解为是警察做了手脚,认为是“警匪一家”、徇私舞弊的腐败行为,因此产生对警察的强烈不满和对立。

(四)媒介误导的负面影响。媒介宣传具有广泛性、权威性、诱导性和煽动性,在充分肯定媒体对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因为一些媒体不负责任的宣传破坏了警民关系。今年发生的贵州瓮安案、哈尔滨“10.11”案、杨佳袭警案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剖析警民关系中媒介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警界“高、大、全” 宣传带来的负作用。由于人民群众从电影电视等媒体中了解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都是完美无缺、无所不能的,而一旦警察执法办案中稍有差错或者略有瑕眦,形象上稍有不足,就会责怪埋怨,甚至上诉上访,还有些人动则上网违背事实真相地对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进行诽谤攻击。可以肯定,媒体本意是想宣传塑造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由于拔得太高,脱离实际太远,不仅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反而造成了群众对公安机关、对警察的不信任、不理解。二是负面报道、特别是一些与事实不符的负面报道过多。媒体对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监督是应该的,但宣传必须有纪律,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对一些敏感问题一定要慎重报道,尤其是在还没有搞清事情真相的情况下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为了提高关注度(点击率)而用“警察”二字吸引人们的眼球。今年发生的几起警民纠纷都存在这个问题,如哈尔滨“10.11”案,本是很正常的相互斗殴致人死亡案,虽有六名警察参与,但并非在执法过程中,按理这起普通的刑事案依相关法律办就行了,因为“六警察打死一大学生”这样的不良报道,一时间不仅煸动了群众的不满情绪,还使少数不法分子得以利用,增加了群众对警察的抵触心理,使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形象受到很大的伤害。三是对那些事实清楚、警察非过错方的警民矛盾不能旗臶鲜明地伸张正义。如杨佳袭警案,杨佳伤害无辜,极其凶残地杀害六名警察,罪大恶极,丧失人性,而一些媒体(有的甚至是国家的主流媒体)不是理直气壮地予以批判谴责,竟然把“视角”放在所谓导致杨佳杀人的“深层次”原因,好象那六名警察该杀、杨佳在此之前借用脏车不该管!这种连起码的是非观念都没有的宣传,不说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就连西方国家的人们也感“不可想象”,如此混淆视听怎能不影响警民关系?

(五)警务活动透明度不高导致群众不理解。长期以来,人民警察队伍形成了埋头苦千、顽强拼搏、不畏艰难、任劳任怨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但对民警的委屈、疾苦和困难却很少向社会宣传,警务活动缺乏应有的透明度。一些群众只看到了警察不尽人意的一面,而不能了解民警艰难困苦的一面,无法唤起对警察工作的理解和同情。一是对警察的工作职能不清。一些群众只知道警察是国家工作人员、是为群众服务的、是抓坏人的,便以为什么都属警察管,警察什么也都能管,不知道警察的职责、任务也是有限的,不属于警察管的不仅难以管好还是违规的。二是对警察的生活待遇不清。很多群众仅凭通过影视或者在大街上看见的警察威武潇洒形象,便以为警察很威风、很强势、很自在,有的以个别警察以权谋私、吃拿卡要来推理所有警察都“很腐败、有搞头”、很富有。不知道大部分警察是清正廉洁的,而在公务员中警察是工作时间最长、危险性最大、奉献最多者,但他们的工资标准和一般公务员是一样的,因为办案经费不足,许多警察周末加班值勤连正常的补助都没有。三是对警察的奉献牺牲不清。很多群众不知道每年有数百名警察在履行职责中献出生命,数千名警察在公务中负伤;没想到当人们八小时以外、节假日与家人团聚尽享天伦之乐时警察还在岗位上夜以继日地工作;没想到一有急难险重的任务都是人民警察冲在一线;更没想到警察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也有父母子女需要照顾;四是对警察的委曲辛酸不清。除苦累危险外,警察在工作中更有许多难以言表的委曲和辛酸,如当前社会案件高发期与办案警力、经费不足、办案设备和技术手段跟不上相对破案率不高导致人民群众不满意的责备;党委政府安排处理拆迁、计生等非公安职能管辖的工作时稍有不妥领导要说警察不作为、要遭“追究责任”,而同时又被群众指责乱作为;在抢险救灾中把人救了、险排了群众没话说,一旦没救出、没排除,就可能遭到群众的非议甚至由此发生警民纠纷……尤其令人气愤的是,在打击犯罪过程中需要群众出来作证时,群众却不愿意,结果眼睁睁地看着犯罪嫌疑人走脱,而一些犯罪嫌疑人竟敢猖狂地对着公安民警吐唾沫,而公安民警却无可奈何!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基本内涵

警民关系是指警察在打击、预防犯罪和提供社会服务等各种警务活动中,与社会公众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与人际关系。警民关系受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和特定时期政治法律制度的影响,带有鲜明的政治烙印。只要国家存在,犯罪未被消灭,警民关系就一直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必然性。警民关系一方面以平等、互助为基础,以情感交流为纽带,具有人际关系的种种属性;另一方面警民关系是警察在执行各种警务活动中与公众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是以法律为基础的,又不同于一般的人际关系。警民关系的外延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中。而和谐警民关系是针对不和谐警民关系提出来的,是针对现阶段频发的各种不和谐警民关系现象、各种警民关系失衡甚至警民之间的冲突来谈的。和谐警民关系就是指警民间的关系达到了对等平衡、相宜相生、和衷共济的境界,也就是警察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天职,民众以促进国家发展为己任。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党的群众路线对公安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公安机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和新要求的迫切需要。在当前错综复杂的执法环境下,加强警民关系建设,对于保障公安机关履行好“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至关重要。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本质要求

怎样才能构建出和谐的警民关系?这既是现实问题,也是思想认识问题,它集中体现了作为执法主体的本质要求。

一是从前提条件看,公安机关和每名民警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切问题都可以最终归结到思想认识问题。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前提条件,必须把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高度关注民生。只有这样,公安机关和民警才会自觉、主动地接近群众,深入群众,耐心细致地做群众工作。

二是从队伍建设看,应努力提高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树立人民警察和公安机关良好的执法形象。要始终保持公安队伍坚定的政治方向,继续深入抓好警务公开,加大内外监督力度,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保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各项活动的健康发展;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加强党组织建设,用经常性的、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活动的顺利开展;加强教育培训,使民警掌握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增强队伍整体素质和实战技能,提高群众满意度。

三是从方式方法看,应把重点放在关心群众的疾苦,尊重群众,尽量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上。从以往成功的经验来看,主动式的警务机制,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是争取和赢得群众信任与密切警民关系的好方式、好方法。对群众的困难、愿望和要求,只要能够办到的,都应尽量帮助群众解决。这样做,就会赢得群众的信任和尊重,群众就会主动地协助公安机关和民警搞好各项公安工作。

四是从人际关系看,要建立健全与群众的有效沟通机制,变单向沟通为双向沟通。一方面要认真、广泛地听取群众的呼声,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利用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政策法规,公开公安机关和民警的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这样既便于群众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又可以使群众有目的地参与一些群防群治活动,由此还可以避免违法违纪和以权谋私行为的发生。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方法途径

改善警民关系,首先要从公安机关自身抓起,狠抓公安队伍建设,强化为民服务意识,通过我们扎实有效的工作,逐步改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从而真正建立起适应公安工作需求的、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型警民关系。

(一)贯彻政治建警方针,着力加强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是公安队伍建设的生命线,必须始终把队伍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一要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体民警头脑,不断提升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强化全局意识。二要加强党性锻炼,在思想上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诱惑,始终保持人民警察的政治本色,坚决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三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要继承发扬公安机关优良传统和作风,严守公安工作纪律,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不断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

(二)强化为民服务意识,注重提高工作效率。首先,要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依法严格治安管理,保护国家、集体财产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是对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最大服务。第二,坚持 “服务在先”的理念,不断改进和加强治安行政管理,强化服务意识,实施多方面、高质量的便民利民措施,特别要注重选择突破口,从涉及群众利益的窗口单位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入手,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入手,竭诚为民服务,从而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第三,要摆正位臵,定位公仆角色。在群众身上进行“感情投资”,做群众的知心人,让群众既感受到人民警察的威严,又感受到警察的可亲。第四,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方针。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吸纳各方面意见,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和决策,避免形成脱离群众的主观臆断,使公安工作与群众路线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逐步增强法制观念,切实提高执法水平。 一是要牢固树立“公安工作对法律负责”的观念,明确对法律负责与对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切实增强依法办事和严格、公正执法的责任心。二是要加强法制教育和执法培训,坚持“三必”,不断提高公安民警执法素质和执法水平。三是要完善执法内外监督制约机制,加大内部和社会各界监督的力度,防止滥用权力。四要针对影响严格、公正执法的突出问题,从思想教育、制度建设、内外监督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坚决纠正执法随意性,抵制各种压力和诱惑,坚持严格依法办事。五要明确执法范围,以完善的监督机制、制度化的法律规章和条例代替行政命令,指导和约束警务行为,尽可能减少不规范的人为因素,以营造有利于公安工作的执法环境,缔造和谐的警民关系。

(四)寻求探索沟通渠道,努力缩短警民距离。一是要认真做好信访工作,把公安信访机制推向社会,面向群众,及时了解群众的冷暖疾苦。二是要改善警务运作模式,做到警力下沉,沉到社区,警务前移,移到窗口,与群众实行“零距离”接触;三是警务公开,建立和完善民警向群众定期述职制度,让群众了解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从而取得彼此信任,避免误会和磨擦。在此基础上,还要完成各种转变,即执法理念,由“为民执法”向“执法为民”转变;服务观念,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信息意识,由“被动接警”向“主动排查”转变;管控模式,由“打击为主”向“打防并举”转变。

(五)创造浓厚宣传氛围,尽力取得支持理解。 一是要向社会宣传有关公安工作的法律法规,通过宣传教育,使警民达成共识,从而为公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创造一个有利于严格执法的社会环境。二是要大力宣传公安机关在履行职能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既要宣传民警的工作,也要反映民警的疾苦,以唤起群众对民警的理解,加深警民之间的感情交流。三是要大力宣传公安队伍的模范典型,挖掘题材,创作精品,教育感染群众,让群众真正了解和信赖公安民警。四是要向群众公开和宣传公安机关的办事制度,提高工作透明度,构筑有利于密切警民关系的社会环境。五是要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减少公开曝光,防止产生负面效应,引导群众拥政爱警。

长治市公安局郊区分局宣传科:王彦峰 电话:13835575673

第五篇:校风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初探

光明中学 丁炳龙

校风,简单地说,就是学校风气,就是学校领导、师生员工的风貌。它是领 导工作作风、教师的教风、后勤员工的服务之风、学生的学风等多种风气整合的 结果。它是一所学校的师生员工,在共同目标和共同认识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 集体努力所形成的一种行为风气和传统,它反映了学校整体的精神面貌、办学方 向、教育和管理水平,反映了师生员工整体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普遍的工 作、学习方式,也反映了学校对每一位成员的基本素质要求。校风是内在精神、 思想意识的外化。

优良的校风是学校生存的基石,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是学校取信于家长,取 信于社会的金字招牌。校风是通过较长时间形成的,在不断渗透中呈现更鲜明的 特质,而且一经形成,即呈一种相对稳定的态势。准确把握校风的特点,用各种 手段去宏观调控,让校风和谐发展,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才能满足社会和 家长对学校期望值的不断攀升。

一、良好校风形成的几个因素

首先,要锻造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所有的一切工作都需要由人来完成,校风 建设当然更不例外,正如毛泽东所说,“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所以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是校风建设的重要保证。其中应包括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教职工队伍。俗话说,“干部干部,先干一步”,只要学校干部用思想去影响教职工,用语言去沟通教职工,用行动去感化教职工,他们势必对领导有认同感,对学校有归属感,对事业有成就感,才会对领导倡导的校风建设积极响应,齐心协力,真抓实干。而教职工则是学校校风建设的主力,没有在干部带领下的教职工队伍的参与,校风建设就是一句空话。

其次,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 一 种风气的形成,决不仅仅是靠简单的宣传发动就能够奏效的,需要通过制度的制 约来使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有可能收到实效。因此,建立规范有序的管 理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也是搞好校风建设的必要保 障。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建 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不仅要有对学生方面的规章制度,而且还要有对教师方 面的规章制度,更要有对学校干部的制度。有了规章制度,还需严格执行,对师 生高标准、严要求,使他们的言行符合优良校风所要求的规范。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全校教职工或教代会充分酝酿和讨论。

第三,要创建健康优美的校园育人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 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要形成良好的校风,首先在校园环境建设上,要打破 常规的一成不变的、静止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在我们熟知的领域里挖 掘出新的教育资源,为师生的发展展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环境又可分为“硬环 境”和“软环境”。

“硬环境”是指学校环境等的硬件建设以及美化绿化,如在校园内制作名人 名言标语牌,如校训、校风等内容,体现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在宣 传栏内开辟作品专栏、特长展示台,张挂学生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让学生在 特长展示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和想象,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 创新的平台;在教学楼和教室布置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著名的治学和教育的 名言警语,书写催人奋进的标语。我们学校的校训—“艺体特色 人文见长”,每个其次要做好校园的净化、美化和绿化,时时保

持校园环境的整洁,对校内道路、活动场所以及绿化区进行统一规划,努力创造 优美的校园环境。精心设置好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布置好每一壁墙、种好每一株 树、每一根草,让每个角落都会说话,每一块绿地都能育人,使校园真正成为学 生的“精神家园”,在富有启发性的优美环境中,师生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 激发了灵感、启迪了智慧。

“软环境”是指学校着力搞好文化环境,努力给师生以人文关怀。学校要努 力挖掘育人因素,从关心每一名教师、爱护每一名学生的角度来建立一些制度, 采取一些行动,使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感受到学校对自己 的关注,使每一个人都觉得在学校中有一种归属感、成就感、自豪感。这样也有 利于师生素质的提高、学校品位的提升和社会影响的扩大。

二、良好校风形成的途径和方法

结合我校实际,我们认为,校风建设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1.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形成健康舆论。校风包括师风教风、学风,而学校校风建设的主要力量是教师,教师影响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师德好坏必将影响教风,影响学生,进而影响学生的学风,因此师德师风教育非常重要。我们学校在每学期末进行的德育论坛—让一些师德师风先进教师上台做德育演讲,并对先进师德师风教师进行表彰。开展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优秀教师经验介绍,进行师德演

讲比赛等活动,通过师德师风教育,在全校广造舆论,大树正气,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对良好校风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改变领导作风,干部率先垂范。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必须抓好干部作风 建设。结合“群众路线学习”活动,对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

作风诸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全校干部“以人为本”,在生活中“关心人、 理解人、帮助人”,在工作中“率先垂范,务实高效”,身先士卒,以身作则。要求全校干部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作风民主,公道正派,团结同志,工作既雷厉风行,又扎扎实实,胸怀全局,开拓创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关心群众,帮助师生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还从对干部的考核,制度的制约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规定并在实际工作中督促检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干部管理机制,对促进校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提高教师素质,力促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 学风格、教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的集中表现,具有鲜明的导向性。教师跟学生的接 触是直接的、频繁的,其思维方式、治学态度、行为准则无不直接制约着学生的 品德、言行和知识的积累、才能的增长,无不直接影响着校风的形成。因此,教 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关键。要想形成良好的教风,必须抓好教风。一要督促教师 加强学习,努力进取。通过加强学习教育政策法规和优秀教师的先进典型事迹, 使每一位教职工都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自觉地爱岗敬业,认真负 责地做好教学每个环节的工作,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一流的工作业绩赢得学 生和家长的敬重。二要教育教师加强修养,以身垂范。以自己高尚的品德、严谨 的治学态度、文明的言行影响学生。三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意识,关爱每一个学生。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以平等、民主、友善的态度 和强烈的求知创新精神影响学生。在正面引导和严格管理之外,还应讲究教育方 法和艺术,辅之以温暖的人文关怀。以自身魅力作为学生效仿和发展的推动力。 四要严格教师管理和教学管理。这是培养良好教风的基本保证。要对教师的教学 行为实施开放管理,让社会、家长、学生评价教师。把教师教学的学生满意度、 优秀率作为教师综合考评积分的重要指标,把社会、家长对教师的反映作为评价 教师教学优劣的重要依据,以此激励教师认真履行职责,提高教学水平,不断完 善自我和不断超越自我,从而保证良好教风的逐步形成。五要通过培训提高教师 的专业化水平,比如外出学习、岗位培训、校本培训等。六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通过抓教学常规,抓学案导学、抓精讲精练、抓作业批改等 常规教学工作来培养教师扎实的基本功;通过课堂教学评估、说课比赛、举行校 级示范课、观摩课,推荐教师参加上级开展的教学比武等来给教师提供展示自己 的舞台;通过集体备课等来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和合作意识,互相促进、共同提 高。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高身正,严细勤实”成为教师们的自觉行动, 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准则,增强投身教育事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 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

4.培养典型人物,实行榜样带动。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培养和树立个人和集体的先进典型,使用榜样的力量,对形成良好的校风有着重要意义。模范的干部、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学习标兵”等等,都是师生员工学习的榜样和楷模。这些先进典型的作风,对形成良好的校风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良好的校风,就是许多典型及其作风的扩展和积累。比如江西师大附中,一大批名师,必然会极大地推动学校教研风气、学术风气的形成,进而出更多的名师,对学生的影响更是不难想象的。因此,学校领导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在全校各个部门培养一批先进典型,让这些人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榜样,他们所起的示范作用,必然会带动全校师生共同树立起优良校风。

5.重视习惯养成,培养班风学风。班级是学生学校生活的主要场所,班风 的好坏,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要形成良好班风,一是要对班主任进行培 训,提高对班级管理的水平,二是要对班主任进行方法指导,提高班主任处理学 生问题的努力,三是要指导班主任制定符合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班规班 约,四是必须要善于鼓动激励学生积极进取。还要从一点一滴入手,培养学生良 好的文明习惯、行为习惯,并让这些习惯内化为学生的品质。培养良好的班风可 以通过主题班会、运动会、各种比赛来培养学生的班级凝聚力、向心力,增强学 生的集体荣誉感,通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春游、集 体劳动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通过“一帮一”“结对子”等培养学 生的互助精神。更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学风的培养既要靠教育,讲明道理,提高认识,更要靠实践和严格训练,使之养 成习惯,变成自觉的行动。在学习质量上严格要求,决不能降低标准,在学习方 法与学习习惯上严格训练,不能敷衍迁就。通过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从作业 的完成到规范作业,从听课的认真程度到探索精神的培养,从一点一滴做起,来 培养学生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6.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促进校风形成。比如,学校可以在新生踏入校门的 第一步就精心设计,通过“首因效应”对学生开展教育,做到“事事都育人,处 处都育人”,从接待新生开始,让新生感受到帮助和温暖;从参观校史室开始, 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发展,从而激发对学校的自豪感;从开学典礼、入学教育、各 种展览、文体比赛、表演等,让新生直观地意识到新学校对自己有哪些要求,并 初步了解一些自己学习的榜样。这样就使他们从进校第一天起了解新的作风,适 应新的要求,抑制自己过去不合新风气的言行。然后,在以后的学校生活中不断 地深入和强化,这样,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风就会逐步形成,学校良好的校 风也会得以延续和发展。

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在不断地对学生的行为和意识进行强化,这将使学生的印 象得到巩固并逐步内化为一种心理品质。严明的校规,科学的量化管理,认真的 检查,及时的教育;公允的表扬奖励和必要的批评惩罚等,都是强化的措施手段。 只要经常抓,反复抓,抓反复,不断强化,校风就会越来越好。

三、对校风建设的思考

在校风建设工作中,我们深切地感到,校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因此,校风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良好师德师风的建设,加强学生良好学风的培养,甚至要引导学生良好家风的形成,只要师德师风、学风、家风等形成合力,只要我们坚持到底,常抓不懈,我们相信,校风建设这一项长期的工作,就一定会有成效,而一旦形成良好的校风,“善行光明、德润光明”的口号和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