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自我和谐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起, 格兰特等人所倡导的积极心理学运动正逐步渗透到心理学的各个领域, 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 包括:自我和谐、幸福感、快乐、乐观和希望等[1]。“自我和谐”是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自我是个体的现象领域中 (包括个体对外界和自己的知觉) 与自身有关的知觉和意义。同时, 个体有着维持各种自我知觉之间的一致性, 以及协调自我与经验之间关系的机能。个体所采取的行为大多数都有自我观念相一致, 如果个体体验到自我与经验之间存在着差距, 就会出现内心的紧张和纷扰, 即一种“不和谐”状态, 个体会采用各种各样的防御方式, 维护自我和谐[2]。
家庭是人心理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已有研究证明, 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对子女产生短期或长期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 使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以及对儿童情感表现的综合体现[3]。
个体的自我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人的和谐。高职院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 将成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是未来的产业大军, 在当前高级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的情况, 关注高职学生的自我和谐发展尤为重要,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本研究以罗杰斯的人格理论为基础, 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实践,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 了解高职学生自我和谐发展现状与特点, 探讨自我和谐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 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实践提供心理学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分层抽样法, 以班级为单位抽取河南省某高职院校530名学生为被试, 剔除无效问卷, 共回收有效问卷467份, 其中男生222人, 女生245人, 年龄范围17~22岁, 平均年龄20.12, 同时保证了年级、文理专业的平衡。
注:*P<0.05, **P<0.01, ***P<0.001, 以下同
1.2 测量工具
自我和谐量表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Scale, SCCS) , 由王登峰编制, 共有35个项目, 每个项目按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个等级记分, 由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灵活性、自我刻板性3个分量表组成[4]。经验证, 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同质信度和预测效度[4]。本次调查自我和谐各分量表和总量表的a系数分别是0.803、0.662、0.643、0.701。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gma Minnen BarndomsUppfostran, EMBU) , 由瑞士Perris等人编制, 岳冬梅等人翻译并修订成中文版, 修订后的量表共有66题目, 每个题目按“从不”、“偶尔”、“经常”、“总是”4个等级计分, 由学生根据过去的印象对父亲和母亲分别评价, 共包含11个因子, 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因子共6个, 分别是:情感温暖与理解 (F1) 、惩罚严厉 (F2) 、过分干涉 (F3) 、偏爱 (F4) 、拒绝否认 (F5) 和过度保护 (F6) ;母亲教养方式因子共5个, 分别为情感温暖与理解 (M1) 、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 (M2) 、拒绝否认 (M3) 、惩罚严厉 (M4) 和偏爱 (M5) [5]。本次调查各分量表的a系数范围是0.689~0.881。
1.3 施测过程与数据处理
采取问卷调查法, 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采用SPSS 11.5对数据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高职学生自我和谐发展的总体情况
高职学生自我与经验不和谐显著低于常模, 自我灵活性显著高于常模, 自我刻板性与常模之间差异不显著 (见表1) 。
2.2 高职学生自我和谐发展的性别、年级差异
表2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在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和自我刻板性两个因子上性别差异显著, 其中男生的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和自我刻板性得分都显著高于女生。
不同年级的高职学生在自我灵活性和总体自我和谐两个因子上差异显著。进一步的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大一学生的自我灵活性显著低于大二、大三学生, 而大一学生的总体自我和谐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学生, 大一学生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显著高于大三学生。
2.3 高职生自我和谐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表3结果显示, 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惩罚严厉 (F2) 因子与高职生的自我刻板性和自我和谐性呈显著正相关, 过分干涉 (F3) 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和自我和谐性呈显著正相关;母亲教养方式中的过分干涉过分保护 (M2) 与自我和经验的不和谐、自我和谐性呈显著正相关, 拒绝否认 (M3) 与自我和经验的不和谐、自我和谐性呈显著正相关。
2.4 父母教养方式对高职生自我和谐性各维度回归分析
父母教养方式对高职生自我和谐性各维度进行回归分析 (见表4) , 结果显示, 父亲的过分干涉 (F3) 对高职生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母亲的拒绝否认 (M3) 对自我刻板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父亲的过分干涉 (F3) 与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 (M1) 对自我和谐性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3 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学生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和自我灵活性的发展都优于大学生常模。与以往大学生相比, 高职学生总体自我和谐发展水平也明显提高, 这说明现在的高职学生有着维护自我知觉的一致性、调节自我与知觉经验的能力, 从而保持自我内心的和谐一致。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提高学生关注自我的意识, 学习各种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 从而维护自我内心的和谐。
本研究发现:高职男生的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和自我刻板性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说明女生的自我和谐发展水平在某些方面优于男生。社会、家庭、学校给予女生更多的积极关注, 使得她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次男女生性别差异也客观存在, 女生相比较而言, 情感丰富, 心思细密, 思维灵活, 更能根据具体的事情做出相应的变化。男女生在父亲的惩罚严厉因子上也存在性别差异, 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 这可能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 中国的家庭多是“严父慈母型”的, 中国人又好“望子成龙”, 对男孩的要求也就更加的严厉和苛刻。
本研究还发现:大一学生的自我灵活性得分显著低于大二、大三学生, 而大一学生的总体自我和谐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学生, 大一学生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得分显著高于大三学生, 这说明相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 大一新生的自我和谐发展水平较低。本次调查是在新生入学一个月之后进行的, 这可能跟大一新生刚刚进入大学校门, 还不太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有关。大一新生入学之后发现大学的学习时间、管理方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都与中学存在很大的差别, 一时难以适应, 很多新生认为中学阶段紧张的学习终于结束了, 可以彻底放松自己了, 缺乏足够的自制力,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 不能及时调整自己, 以致出现很多难以适应大学生活的心理困扰, 容易出现失望、空虚和无聊的感觉, 影响其自我和谐的发展。因此加强新生的适应教育尤其重要[6], 以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业余爱好, 培养其独立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本研究考察了高职生的自我和谐性发展水平以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结果发现, 父亲的惩罚严厉 (F2) 与自我刻板性有显著的正相关, 父亲的过分干涉 (F3) 与自我和经验的不和谐、自我刻板性有显著的正相关, 而母亲的过分干涉与过分保护 (M2) 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有极显著的正相关, 母亲的拒绝否认 (M3) 与之有显著的正相关。这就可以推断出, 父母的过分干涉, 保护, 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 对子女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刻板性有极大的影响, 抑制了子女自主性的发展, 使子女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正确地评估周围环境和协调自我。这也与当前部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易出现心理问题有很大的关系。
研究还发现, 父亲的过分干涉 (F3) 对高职生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有极显著的预测作用, 母亲的拒绝否认 (M3) 对高职生的自我刻板性有极显著的预测作用, 而父亲的过分干涉 (F3) 和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 (M1) 对高职生的自我和谐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经偏相关分析, 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 (M1) 与自我和谐性呈负相关, 同时受到父亲过分干涉的影响。母亲给予子女的温情和关爱越少, 父亲对子女的过分干涉越多, 子女的自我和谐性越差;反之, 母亲给予越多的关怀和理解, 父亲的过分干涉越少, 子女的自我和谐性越好。而父亲的过分干涉 (F3) 对子女的自我和谐性产生影响时, 不受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的影响, 能独立地起预测作用。因此,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受到重视。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高职学生自我和谐发展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467名高职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1) 高职学生的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灵活性发展水平显著优于大学生常模; (2) 女生的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和自我刻板性发展显著优于男生; (3) 大二、大三学生的自我灵活性和总体自我和谐发展都显著优于大一学生; (4) 父亲的过分干涉 (F3) 对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母亲的拒绝否认 (M3) 对自我刻板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而父亲的过分干涉 (F3) 和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 (M1) 对自我和谐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高职学生自我和谐总体发展水平较好, 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高职生自我和谐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高职学生,自我和谐,父母教养方式,相关
参考文献
[1] 温娟娟, 郑雪, 张灵.国外乐观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07, 15 (1) :129~133.
[2] 高强.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人际关系满意感的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37 (6) :146~148.
[3] 凌辉.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不良儿童问题行为与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1) :50~52.
[4] 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4, 2 (1) :19~22.
[5]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J].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 161~167.
[6] 杨登山, 王晓刚.高职学生年级特点与教育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11) :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