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谈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精选)

谈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精选)

谈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第一篇:谈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摘要: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新课改的步伐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在新课改理念要求下,信息技术这门课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营造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

谈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

第一篇:谈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摘要: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新课改的步伐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在新课改理念要求下,信息技术这门课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营造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提高学习的效率。 信息技术这门学科随着时代的步伐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场教育改革中信息技术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程改革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教师角色转变,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能力,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值得我们所有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探究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习惯;培养;评价

新课程改革重在强调学生自己发现学习、探究学习,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因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也就要求我们教师进行相应的教学方式变革,努力去探索和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一、要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我们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究,去解决问题,这与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宗旨是一致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少讲、精讲,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自行探究,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会学生如何自觉学习显得十分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建立一个功能全面的校园网络学习平台,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创设自己的网络学习平台,平台里可以有教学指导,教学演示,教学交流,作品发布等。教学平台

的建立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时间上延伸到了课堂以外,给学生创设了很好的学习空间,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也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学生自己的自主思考,实际上我们学任何知识都要经过自己反复的琢磨,反复的思考,才能把老师传授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但是学生的思考是否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和老师的引导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多思考、多揣摩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通过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上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地思考学习。例如:在进行学习PowerPoint软件中《插入声音和视频》教学时,我首先在课前利用播放软件让学生欣赏歌曲和影音作品,选取这些歌曲和影音作品一定要选择一些他们平时生活中喜欢听的歌曲和爱看的影片,悦耳的歌声和丰富生动的画面会吸引住了学生,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我们可以抓住时机来问学生:这些歌曲和影片是怎样放到PowerPoint文件里的呢?同学们也能制作出这样的作品吗?引导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我们提示学生:大家想想上节课中学的“插入图片”的方法是怎样的,现在请你插入声音和视频你该怎么办?请大家自己想办法插入声音和视频。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很自然地将新旧知识进行衔接,从而顺利地完成学习目标,并得出结论:“插入声音和视频”和“插入图片”的方法是一样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富有针对性的提问,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

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当中,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教学小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能产生新的想法。让老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并不是让学生自己不用动脑筋,而是让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学生这样会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这样,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而学生才是真正学习的主人。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能力很强的学科,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生一点就通,有的学生理解力不够,难以掌握,这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若教学内容浅了,基础好的学生不能得到好的发展,而教学内容偏深了,基础差的学生又接受不了。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分组协作学习的方式。分组形式可以将基础好的和基础差的合理搭配分组,也可以和自由分组相结合,在完成一些难度任务时,这就需要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学习《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一课时,我们就可以采用分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教学任务,由于策划演示文稿的内容很多,包括主题、设计内容、使用的媒体素材等,如果以个体进行学习,很难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更是无从下手,但如果进行小组协作学习,让他们自选主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应该怎样策划,用哪些图片,声音和视频来突出主题,都在小组进行意见交流后,动手策划。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协作性都充分调动起来了,策划方案也完成得非常好。这样合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

四、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地评价

教师在每一节课结束后,要根据学生所完成任务的情况做出及时公正的评价,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还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掌握情况、各方面能力有清楚的认识,并做出及时的反思、总结。同时,也在相互的交流与评价中锻炼了能力,弥补了不足。例如: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一节课小结时,我把小组合作策划出来的方案加以分析,让学生互评,并让他们评出最优秀的方案加以展示,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完成作品的积极性,而且更多优秀的作品也能地涌现了出来。当然我们不仅要评价策划方案,还要评价学生制作的作品。通过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与评价,不仅能让学生体验获取成功的快乐和满足,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比较,能认清自己的不足,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获取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因此,对学生作品的展示评价,教师应以鼓励表扬

为主,同时也要让学生看到不足,促使学生从更高更好的角度去要求自己。在展示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再对课堂学习内容做出小结,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完成新的任务,学习新的知识。综上所述,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建立信息技术教育的新观念,积极在教学过程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彻底转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技能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度提高。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多学习、多钻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仅仅是竞争的对手,而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这是一个个性飞扬的时代,我们的学习需要竞争。同时,这又是一个全球信息化、一体化的时代,我们的学习需要合作。为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学会在合作中竞争的本领,培养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自学的良好品德。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信息技术的教学一定会变得举足轻重。

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扬起信息技术教育这艘帆船!

参考文献:

[1] 马兰学与教的新方式及其整合研究[C],2005-05-01

[2] 靳玉乐新课程教学方式变革研究丛书[M] ..2005-11

[3] 左路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N] .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09-08

[4] 高海洋如何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技能[J] .科学之友,2010

[5] 柯孔标教学评价[M] .知识出版社. 1999-06

[6] 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7] 盛群力、褚献华.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M].浙江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拼音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指引我的拼音教学点滴

新建小学 黄淑芬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一年级上册教科书以色彩明丽的插图、朗朗上口的儿歌、富有童趣的练习深深吸引着这群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整本教材无不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应该体现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开放性”的价值取向。在教材开始部分的拼音阶段,呈现给学生的就是多元化的内容,它既有纯拼音的教学,又有利用拼音来认读词语、学习汉字的内容,同时还有巩固拼音、学习汉字的儿歌。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在掌握汉语拼音的同时发展语言、形成学习能力。这样的教材,给了我们教师极大的创新空间。在教学上教师要努力打破以往强调字母音、形的教学程序,应该把汉语拼音部分视为一个多元化的整体,注意分层整合,调动学生兴趣,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一、善用比赛,体验乐趣

《大纲》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标准》也特别强调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强调学生要喜欢学习,有兴趣学习,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刚入学的小学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不随意注意占主导地位,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怎样把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相结合,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的成功中体验、感受快乐呢?

在教学“ ai、ei、ui ”等复韵母之前总会有一个复习环节,我经常采用的是“游戏过关”的方式,游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组长采用轮换制,我会提前告知并让他做好相关准备的,小组成员就是评委,比赛过程中大家均无异议的才能评奖,我的角色就是观察者、协调者、意见收集者。比赛结束后会有一个简单的汇报活动,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表扬优秀,同时还能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胆量。

二、发展语言,训练思维

为了更加有效的将学音节、识汉字和学儿歌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使学生得到主动的发展。我在教学“ai ”的四种声调时,我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带调韵母进行说话练习,有的孩子说“挨着我家住的是李林和他的爸爸妈妈”,有的孩子说“我爸爸说做不好作业要挨打”,有的孩子说“我比老师矮”,至于“ài”,孩子说的就数不胜数了。这样的教学,既让孩子记住了“ai”的读音,还结合孩子的生活实际进行了语言的训练。

又如在教学《小白兔》这首儿歌时,我先让“能干的小朋友”找找他认识的拼音宝宝,再大家一起交流,再让这些“能干的小朋友”找找自己认识的汉字宝宝,再次交流,这样以后,孩子不会自己拼读的音节就很少很少了„„这样既复习了以往的学习内容,还培养了学生利用旧知识进行新知识学习的能力。

三、学习合作,互助探究

《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能力特点,我将拼音教学阶段的训练基调定位于“学习合作、互助探究”,这一阶段的培养要点在于教给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拼读词语这一环节时,我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开始阶段我请一个学生读,另一个学生听,一段时间以后,我就让一个学生拼读音节,另一个学生用这个音节所代表的词语进行说话。又如在教学“我、他、你、她”以后,我让学生自然分组,每个人说出小组里的“我、他、你、她”,然后,我让学生按照男女分组,让他们了解什么是“他们”和“她们”、学生在笑声和闹声中朝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四、巧用动画,激发兴趣

低段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段时间的拼音教学之后,大家都变现的有些懒散,那天在教学“ang”时, 有一个内容是拼读“羊”的读音,我问,“孩子们你们知道羊吗”,教室一下子炸开了锅,由书上的小绵羊说到喜羊羊、懒羊羊、美羊羊„„,这给了我很大启发,在后面的教学中,只要能联系上的动画,我都会和孩子们一起乐一乐,而每次的“乐乐”之后,孩子们对拼音的记忆就越深刻。

“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作为小学阶段的工具性教学内容——拼音教学更应该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作为教师,要根据所教的內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活学生智慧的火花,使抽象枯燥的拼音符号变得具体可感,鲜活灵动,易于接受,让学生在生动的课堂情境中亲近拼音,感悟拼音,从而牢固地掌握拼音、灵活的运用拼音。

第三篇: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若恒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以及有些教师对新课标理解不深,穿“新鞋”走“老路”,在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学生常常对自己所感兴趣的事能自觉地投入,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富仁先生说:“我认为在语文的教学任务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说可以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实际,想出更多的金点子,运用更多的课堂教学手段,并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种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使之进入一种“乐读爱读”的境地,自觉地投入到阅读中去,让学生真正把学习语文当作一种快乐的事。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都要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我们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间都还给学生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当然仅这一点激趣还远远不够,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还告诉我们,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之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等。总之,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

二是要培养学生个性阅读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心如枯井,冷漠无情,只知生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传达”作者的感情,非但引不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烦之感,所以要让学生动情,老师必须先动情。

在课堂中,我可能是大义凛然的闻一多,也可能是充满悔意的小弗郎士;我可能是浪漫奔放的李白,也可能是忧国忧民的杜甫。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特定的情境,进入一种忘我的艺术境界,将作品的艺术情思、艺术形象再现给学生时,师生之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这时无声的铅字就成了有声有形,令人可闻可见的动情音符。。培养学生良好的整体把握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具体的“整体把握”的方法,可通过“诵读”、“情境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方式来实现。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文本中丰富的人文性,浓厚的感情色彩,并逐渐受其熏陶和感染,而不能以教师的讲析替代学生的感悟。例如诗歌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读者诗歌描述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对其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 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如学生学习《乡愁》时让学生谈谈离愁别绪,积累古诗文中离别的佳句;学习《春》时让学生回味春天,用语言和画面描绘春天等等。其次是重反复朗读,在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特别是精彩语段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再次是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只能引导,不能轻易否认,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评价。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不会破坏,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社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戏不好看,那请想想“我”热衷看戏的真实原因可能是什么?问题一出来,答案可谓层出不穷,有的说是热衷自由,有的说是追求刺激,有的说是赏夜景,有的说是看热闹„„我对这些答案给了肯定、给了鼓励、也给了引导,最后明确看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的是看戏的那一份轻松、那一份自由、那一份友爱、那一份美丽。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得到了尊重、得到了认同、得到了提高。

三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下苦工,下慢功,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能力”,从而真正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因此,良好的阅读习惯对阅读的成败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养成喜欢看书、看报的习惯;养成阅读时注意力集中,目的明确的习惯;养成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的习惯;养成勤提问的习惯;养成勤于动手,圈划摘抄的习惯,养成讲求阅读速度与效果的习惯,等等。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师生双方长期有意识的努力。

另外,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包括朗读和吟诵的能力默读和速读的能力,精读和略读的能力。由于每种阅读都各有优缺点,例如朗读和吟诵可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深入体会,可提高对语言艺术的 欣赏能力却速读不够;而默读速读讲求速读,甚至可以“一目十行”,却又容易忽视字词的正确读音;精读可以细致入微地了解字词篇章的布局构思,却没有略读的面广,因此,如何在阅读的时候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也是师生必须面对的问题。一般说来,各种方法应交替使用,例如对名家散文、诗词以朗读吟诵为主,但对其中的精彩的描写,不妨反复朗读,不一而足。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做到多读书,更要让他们做到会读书。有些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甚至猎奇,这是十分有害的。应当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教会他们朗读和默读、精读和略读、速读和听读等方法。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之后,就要帮他们进行阅读内容的选择,怎样进行阅读选择呢?

①结合志趣。志趣是学习的动力,而它有高尚与庸俗之分。古今中外许多著名专家学者之所以成大器,几乎都和他们在青年时期就注意结合志趣进行正确的选择阅读以吸取知识有密切的关系。要注意的是志趣要高尚,还要处理好志趣与基础知识的关系,防止“偏食”造成发育不良。

②重视科普读物和新兴学科。人类知识称得上一日千里,突飞猛进,因此一个人只读课本是不够的,必须在课外阅读中,注意选取反映最新科学成果的读物,包括科普书刊和优秀科幻小说,以不断开阔视野,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跟上时代日新月异的大发展。

③在选择阅读、积累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思想修养、意志品格的培养。因此,要选取有关培养高尚品格、顽强意志的

二、培养阅读习惯

所谓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见《吕叔湘论语文教学》)笔者以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种习惯:

1、有序阅读的习惯。学习一篇文章,都需经过从阅读到领悟的过程,其中包括感知、理解、鉴赏等环节,环节之间有序排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反映了阅读能力的层次不断提高。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有序阅读的习惯。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首先应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写了什么。教师可布置以下预习题进行引导:(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还刻画了哪些人 ?(2)故事情节怎样?(3)找出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的语句或段落,体会它们对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作用。这样有计划、有重点地布置预习题,能让学生熟悉、感知教材。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养成勤查词典的习惯,不望文生义,不想当然,也不依赖别人。

3、积极发问的习惯。从心理学观点看,“问题即思维”,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因而是否善于就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检验学生阅读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尺之一。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捕捉信息的习惯。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快慢与多少。通常课文前有预习提示,课文后有配套习题,这些都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重要信息,教师在教学时应很好地加以利用。如果能养成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的习惯,则会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不是本文能够穷尽的。要学会好的方法,养成好的习惯,需恒心,靠勤奋。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切实做好学法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努力实现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内化,提高学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阅读,让语文阅读课成为名副其实的读书课,应该指导学生好好地去读,美美地去读,从读中理解,从读中品味,从读中欣赏。要以读代讲、以读代问,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思考中阅读,在思考中发现、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乐趣中成长。例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阶段,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再读课文,质疑问难阶段,学贵有疑,问题是思维的钥匙,因此,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筛选问题,重点研读阶段,重在指导学生自能读懂课文,自能通过阅读解决问题;整体回顾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领悟思想、升华感情、感情朗读课文。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了文中的情感,感受了文章的美妙之处后,他们会主动地投入,激发起浓厚的阅读兴趣,这时需要的就是尽情地朗读,在朗读中充分地品味吟诵。因此,我们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欣赏地读,陶醉地读,美美地读,自由自在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精彩,最终达到语言的内化、语感的培养、情感的升华、审美能力的提高及思想境界的飞跃。各个阶段,都要以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情感为宗旨,总之,教师在40分钟的课堂里,多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给他们发现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提倡在质疑中“标新立异”,发现自己独特的见解。

有人指出:教师的分析不是解剖刀而是X光。意思是不要用琐碎的分析和贴标签式的教学将课文肢解,问题的设计应有利于整体印象的形成,分析部分不离整体,整体感知要注意突出细节特征。

教师为了发挥学生自主性,常问学生:“你喜欢哪一段、哪一句或哪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这种问题一定要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联系文章整体和语境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探寻文章的主旨,在阅读教学中特别重要,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谈朱自清《背影》一文的解读时所言,“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那就等于白读”。

阅读教学一定要体现年龄段的特点,一定要因文而异,一定要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摒弃形形色色的“老师牵着学生走”的做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突出重点引导探究、发现,逐渐掌握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是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

可以就需要理解的重点词、句、段,可以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就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展开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贵在通过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学习内容引深或拓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高效的学习。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的过程中,进行讨论交流,甚至争论,教师加强调控、引导,避轻就重,不仅使学生学有所得,而且逐渐建构知识、方法, 逐渐学会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更是强调“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如教学《春》时,我们就组织了有关“春”的语文实践活动:

(1)引导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成语、对联、谚语、诗歌、文章等,经过取舍加工,编成小报,举办语文综合性学习“走进春的世界”。 (2)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春天,享受春天的阳光,亲吻春天的和风,沐浴细细的春雨,或放飞多彩的风筝,嬉戏河里活泼的游鱼,亲吻那柔柔的小草;最后让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吟春颂春,或作文、或吟诗、或绘画、或谱歌。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春”的体验,丰富了“春”的语言,增长了才干。

四是要关注学生语言探究。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不容忽视的是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在强调人文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强调语言的探究。语言探究也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是什么和为什么之上,而是让学生探讨内容是用什么语言表达的,为什么用这种语言表达。如学生学习《紫藤萝瀑布》时,学生很轻易地知道前半部分描写的是紫藤萝的外形和神态,这时教师引导探讨:这些描写语言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通过探讨发现这段语言很生动,主要是采用了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调动了人的多种感官,这样写一是抓住了紫藤萝的形象特点,二是烘托了人内心的喜悦之情。我相信长期这样坚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一定会不断的提高。

五是要关注学生写作积累。 学生阅读文章一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二是习得写作经验。因此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时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这一点人教版语文教材作了很多安排,但我认为还很不够,教师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设计,当然这些训练一定要落到实处,可让学生当堂展示,也可作为课外训练,评价方式灵活多样,自评、互评、点评结合。

七、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要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起来,就是入于文中,出于文外。入于文中,就是诵读、体验、感悟、联想、想象、思考;通过阅读,开阔视野,丰富感情,陶冶情操。出于文外,就是积累、使用、模仿;通过阅读,积累语言,学习写作经验,借鉴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学习课文后我要求学生借鉴课文对人物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人的文章的专题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入于文中得其神,出于文中得其形,读文内外结合,方有收获。

阅读教学可探讨的问题很多,我在这里仅仅是就当前最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谈了一点肤浅的认识,目的是抛砖引玉,我坚信:有你我他的共同参与,活化新知,尊重传统,我们一定会迎来阅读教学的艳阳天。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

刍议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成都市城厢中学校 蒋世政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应更新,高中物理教学改变,应从教师的课程意识开始,创设丰富有效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然而,当前的物理教学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结果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物理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为中学物理教育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在全面倡导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作探讨。

一、教师要有新课程意识

新课改实验以来,广大教师要有课程意识。所谓课程意识,就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长期以来,在教师的意识中只有“教学”的概念,而缺少“课程意识”。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多使用教学术语,很少谈论课程论话题。在新课程实施中,广大教师尝试用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理论来解释和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当前的教学改革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在课程的话语范围进行的,因此,在两者关系中,课程首次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成了主导因素,课程观决定了教学观。

由于长期受传统课程与教学论影响,在对新课程目标的理解上,常常混淆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区别,希望在一堂课上充分体现课程的“三维目标”,所以使课堂教学目标欠缺了学科特点及课型特色,目标欠具体,内容重点、难点不清楚,把理想的课程目标当成标签,使教学陷入困境。又如,“综合实践活动”这样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没有统一要求的教材,教师会用“教学”的话语与思维去解决课程领域的问题,基于此,在新课程实施上,教师应确立这样的课程意识:关注课程而不仅仅局限于所教学科,把所教学科放到整个课程结构中去思考、去衡思,树立一个整体观念、全局观念,把自己的教学工作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去认识,去处理好教学中各种矛盾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师只有确立了课程意识,才可以使自己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不再是机械被动的课程方案计划的忠实执行者。

二、创设丰富、有效的物理教学情景,增强学生学习乐趣

良好的开端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所谓良好的开端,就是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彻底调动起来的一种状态,教师可以在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直接提出新问题,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产生学习的需要。问题的提出要以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为前提,使其 1

充分感受到身边确实存在物理,引起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冲动,尽量创设一个良好的物理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对教学情境中有关的信息加以提取、分析,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何在物理学习中培养兴趣和乐趣,是值得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问题。兴趣与动机有关,如果在物理学习的历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得到满足,兴趣将随之产生。因此,只有从调整物理学习动机去设想,才是培养物理学习兴趣的可行途径。

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明确阶段性学习目标,把课标中对物理知识的要求分解细致,目标越明确,也就越容易评定自己的成绩,达到了自己预期的成绩,自然就会满意,兴趣也随之产生。对于学习物理教材疑难偏多的学生,应选择与疑难问题有关的浅显的材料来学习,使学生的能力与内容相配合,这样学习才会有成就感,兴趣自然会产生,然后再不断深入地学习,疑难就会被解决。

将学习物理的心得体会及时地表达出来,也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一条途径。学而有得是一种满足,把心得表达出来,有利于加强学习时寻求心得的兴趣。学习心得的表达方式很多,比如在课堂上让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之间讨论,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设立板报,办物理小报,征集实验方案等活动。为了准备将心得表现出来,学生在学习时自然要用心思考,能将书中的材料重新组织,纳入系统的记忆之中,心得表达出来会受到别人的重视而提高了学生的自尊,这会更加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物理学习不应只局限在教科书内,应伸出触角,广泛接触前沿的、边缘的相关知识和成果,感受物理学科的价值,深化对物理学的兴趣。

三、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1、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承认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特性。例如,有些学生对物理实验特别感兴趣,尤其喜欢动手操作;有些学生对物理与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联系感兴趣,喜欢带着问题去做社会调查;有些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感兴趣,喜欢进行一些逻辑、理性的思考和探索。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鼓励与提倡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展开,联系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给他们创造种种成功机会。

2、物理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

物理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物理知识能帮助人们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物理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自然现象紧密联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现象,探索隐藏在背后的物理规律。教学中用于问题研究的对象不应仅局限于小球、木快、小车等更多的采用学生在生活中能轻松感到的物理事物的现象。例如:在曲线运动中的物体有汽车、导体、铁饼、雨伞上下落的雨滴,在受力分析的例子中可以列举发生形变的跳板和被弹起的运动员及悬挂着的工艺品,在强撞中有台球的碰撞、两节列车的链接问题,在简谐 2

运动的图象中可给出心电图仪、地震仪的记录图像等,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以及将物理规律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以学生为中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才能发挥作用,教师必须忍痛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并且初步具备自主学习的条件。教师的任务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教学中不可面面俱到,应尽量缩短讲课时间,教材中学生能看懂的内容一律不讲,留给学生更多时间,让他们充分思考,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大胆提出来,师生共同分析,相互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任。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增加对学习任务和对自身学习过程的理解,引导他们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允许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变得富有个性。

四、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怀疑、发问的意识和能力

物理教师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势引导,充分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要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角度,强化学生的问题提出意识,提高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创设课堂教学中的民主环境,教师要善于吸收教育科学的最新成果,将其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并努力营造民主气氛,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怀疑是创新的心理动力,是思维独立性、自主性的体现,要倡导多向怀疑。如果没有怀疑,物理学就不会有新发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倡导学生对教师的示范探究,对书本,对以往的结论敢于怀疑的精神,鼓励学生针对要怀疑的某一课题多方面收集信息、资料进行探究,勇于从多角度、多层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案。

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要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如果对任何事物能大胆地问一个为什么,就能揭示矛盾,发现不足,找到课题探究的突破口。教学一开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时,就要保护、促进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为多数学生还未养成发问的习惯,而且此时心中即使有问题也顾虑重重地怕自己提的问题太简单,怕提错了问题被别人笑话而不愿和大家一起探讨。

以上是笔者就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看法,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使自己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丰富的教学经验,灵活的课堂机智,高尚的人格,在教学前后要不断的学习、反思,运用课程教学理念,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杨莉

众所周知,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先有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还停留在只考虑知识的重点难点的讲解和教学过程所安排的逻辑起点上。其实教学设计除要考虑以上问题,还应该体现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为什么学,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直至学生学得怎么样,考查和评价教学行为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掌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任务及对象、策略、过程和评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教学任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l.教学背景。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的起点。教学关注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等,那么,教学背景分析也要从这几方面去呈现在教学前的实际状况。首先,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已达到何种程度,对于本内容的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方式都有哪些准备,等等。也就是从学生的原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加工能力几个方面来认识教学对象。其次,对于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环境的设置上,当前已经有了哪些准备?对教学媒体的设施和班级的设置,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任务分析中,还需要进一步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况再作出更明确的分析。如《背影》一课,从小倍受宠爱的学生很可能认为父亲买桔送别事小,不值一提。讲解的时候就要注意避开对事件本身的谈论,着眼于对父亲爬月台的艰难,送别时的担忧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从这些细微之处去感受细腻的情感。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教材的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事实上,教学的载体已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应该二度加工,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因此,对教材也不仅仅局限在显性方面,不再仅是教材的分析,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要充分彻底地分析所教学的内容,应该针对培养目标,综合学生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形式、特点和规律以及知识结构图到学生学习能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去进行学习重点、难点的分析。如《孔乙己》一文,主题深刻,语言含蓄,值得研究探讨的东西很多。如果仅凭学生先有的知识及思维方式,要达到迅速的领会作者材料安排的意图,是非常困难的。不如从人物入手,先提示学生找出能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一句话,抓住三个要点,联系此句话的前后内容,以此为阅读的突破口,化难为易。

3.教学对象。学生是分析教学任务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分析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完成教学任务。教学难点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思维规律和特点决定的,因此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学生学习心理、思维障碍分析,结合学情考虑学生在学习此内容时的心理特征及遇到的困难是很重要的。

(二) 制定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综合性方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考虑。

1。教学组织形式。由于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的增加,传统的单一的课堂组织形式显然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出现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发展学生学习潜能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因此,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课堂组织形式,也成为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探究学习中学生对于问题情景的体验和问题解决的结论论证,合作学习中师生、生生间的交流等,都不可能用以往的授课组织形式替代。

2.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教学有规。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哪些是教学设计中应优先考虑的方法?这些方法又该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基本问题。 虽然,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但是教学还需遵循一定的规律,一般教学论著作中对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均有过论述,认为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来选择教学方法。此外,除了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还需要考虑适当的选择程序。应避免以下问题:第一,对学法不重视。既然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就应该既包括教法也包括学法,但是,目前的教学方法都是仅仅从教师活动来说的。第二,教学方法的设计过于一般化,缺乏针对性。如“讲解”和“讨论”,“归纳”和“演绎”等。第三,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方法缺乏研究。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不可能完全照搬已有的教学方法,这是没有人能够否认的,但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方法到底有哪些?很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因此,在考虑教学方法的同时还需考虑学法指导。

3.学法指导。(1)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重在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营造一个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2)制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的问题化,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通过组织多形式、多层次的课堂讨论、交流、辩论、竞赛等丰富多样的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3)制定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中要考虑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探究,乐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会评价,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的见解。

4.教学媒体。媒体可以是作为教学环,境设计的一个部分;也是教学活动中教学呈现的一种载体,他们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教学之中,而是与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成为教学策略的主要因素。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对媒体运用设计存在的问题,如:所选择或制定的教学媒体与本节课的主题联系不当、华而不实、喧宾夺主引起注意的混乱,从形式上看很生动、很美观,而内容却无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等等。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

(三)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么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是教学设计的一大难题。

教学设计是以目标导向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目标的达成与否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反馈调控来实现的。而预期效果的设计便是实现反馈调控的一个关键的手段。另外,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能够使教师在目标指引下理性地进行教学,因此,对于每一环节中的教学目的也应该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在过程设计中,增加教学目的这一要素。 (四)自我评价

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为了实现这一功能,教学设计的自我评价是教学设计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教学设计的评价,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在设计完成之后设计实施之前,对自己的设计进行预测,这样能够帮助设计者在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教学事件,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设计的二度创造。二是在教学活动之后进行的教学设计的评价,目的在于总结设计的得与失。理论上再合理的设计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真正有效。所以,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性评价的设计,才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和有效的设计。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