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通用)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通用)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第一篇: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病例编码□□□□1.一般情况1.1姓名 ,若为14岁以下儿童,父亲姓名 ,母亲姓名 1.2性别 ⑴ 男 ⑵ 女1.3年龄 (岁、月)1.4职业 ⑴幼托儿童 ⑵ 散居。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

第一篇: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病例编码□□□□

1.一般情况

1.1姓名 ,若为14岁以下儿童,父亲姓名 ,母亲姓名 1.2性别 ⑴ 男 ⑵ 女

1.3年龄 (岁、月)

1.4职业 ⑴幼托儿童 ⑵ 散居儿童 ⑶ 学生 ⑷ 教师 ⑸ 保育员及保姆

⑹饮炊食品业 ⑺ 商业服务 ⑻ 医务人员 ⑼ 工人 ⑽ 民工 ⑾ 农民 ⑿ 牧民 ⒀ 渔(船)民 ⒁ 干部职员 ⒂ 离退人员 ⒃ 家务及待业 ⒄ 其他 (注明) ⒅ 不详

1.5文化程度 ⑴ 学龄前儿童 ⑵ 文盲 ⑶ 小学 ⑷ 初中 ⑸ 高中

⑹大学及以上 ⑺不详

1.6现住址 1.7户口地 1.8工作(学习)单位 1.9联系电话:

2.发病情况

2.1发病日期 年 月 日 时

2.2发病地点 2.3首诊时间 年 月 日 时

2.4首诊单位

3.主要临床表现

3.1发热: ⑴有 ⑵无 □ 如有发热3.1.1最高体温 ℃ □□□ 3.2皮疹: ⑴有 ⑵无 □ 如有皮疹3.2.1出疹日期 年 月 日 □□□□□□□□ 3.2.2皮疹种类:⑴丘疹 ⑵疱疹 ⑶溃疡 ⑷结痂 ⑸结疤 ⑹其他 □ 3.2.3皮疹性质:⑴痒感 ⑵痛感 ⑶其他 □ 3.2.4手部皮疹:⑴有 ⑵无 □ 3.2.5足部皮疹:⑴有 ⑵无 □ 3.2.6口部皮疹:⑴有 ⑵无 □ 3.2.7臀部皮疹:⑴有 ⑵无 □ 3.2.8躯干皮疹:⑴有 ⑵无 □ 3.2.9四肢皮疹:⑴有 ⑵无 □

□ □□ □□

□□□□□□□□□□ □□□□□□□□□□ 3.2.10其他部位皮疹:⑴有 ⑵无 如有,则具体部位 □ 3.3口腔溃疡: ⑴有 ⑵无 □ 3.4淋巴结肿大: ⑴有 ⑵无 如有,则具体部位 □ 3.5恶心: ⑴有 ⑵无 □ 3.6呕吐: ⑴有 ⑵无 □ 3.7腹泻: ⑴有 ⑵无

□ 3.8 并发症:⑴有 ⑵无

如有并发症3.8.1 病名,⑴心肌炎 ⑵脑膜炎 ⑶肺水肿 ⑷其他 □

4.实验室检查

4.1血象:采血时间 年 月 日

结果:白细胞 ×109/L 中性粒细胞= % 淋巴细胞= % 4.2血清学:急性期采血时间 年 月 日 抗体滴度

急性期采血时间 年 月 日 抗体滴度

4.3病原学:

4.3.1标本名称:⑴咽分泌物 ⑵疱疹液 ⑶粪便 ⑷其他 □ 4.3.2分离结果:⑴阳性 ⑵阴性 □

如阳性,病原名称

5.流行病学调查(病前7天内) 5.1接触史

5.1.1病前一周内有外出史: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如有,5.1.1.1该地是否有该病流行: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5.1.2病前一周内是否有外地访客史: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如有,5.1.2.1访客是否有相关症状: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5.1.3与该病患者接触史: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如有,5.1.3.1 该病人姓名 5.1.3.2 与该病人关系

5.1.3.3 该病人发病日期 年 月 日 □□□□□□□□

5.1.3.4 与该病人接触方式

5.1.3.4.1同吃 ⑴有 ⑵无 5.1.3.4.2同住 ⑴有 ⑵无 5.1.3.4.3同生活 ⑴有 ⑵无

5.1.3.4.4同工作 ⑴有 ⑵无 □ 5.1.3.4.5同学习 ⑴有 ⑵无 □

□ □ □ 5.1.3.4.6同玩 ⑴有 ⑵无 □ 5.1.3.4.7陪护 ⑴有 ⑵无 □ 5.1.3.4.6其他 ⑴有 ⑵无 请注明 □ 5.2饮食情况(病前7天内) 5.2.1吃生冷食品 ⑴有 ⑵无

5.2.2生冷食品名称 购买地点 5.2.3熟食冷吃 ⑴有 ⑵无

5.2.4熟食品名称 购买地点 5.2.5在外就餐史 ⑴有 ⑵无

5.2.6就餐地点 ⑴排档 ⑵个体餐馆 ⑶宾馆餐厅 ⑷其他 □

6.主要诊治情况

6.1病人隔离:⑴是 ⑵否 □ 6.2如隔离,隔离地点:⑴医院 ⑵在家 ⑶其他 □ 6.3如住院,住院时间: 年 月 日; 6.4如住院,医院名称

6.5医院级别:⑴省级 ⑵市级 ⑶县级 ⑷乡级 ⑸其他 □ 6.6使用的主要治疗: 6.7转归:⑴痊愈 ⑵好转 ⑶恶化 ⑷死亡 ⑸留有后遗症(名称 ) □ 6.8如死亡,死亡日期 年 月 日

7.小结

调查者单位: 调查者: 审查者: 调查时间: 年 月 日

□ □

第二篇:一起幼儿园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摘要】手足口病是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黏膜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由柯萨奇病毒A16 (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VE71)等数种肠道病毒为主要病原的一种传染病⑴。主要侵犯5岁以下儿童,托幼机构为本病的主要流行场所⑵,每年的5-7月为本病的流行高峰。2008年3月,安徽省发生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以后,5月2日卫生部将其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⑶。2010年4月份我县部分乡镇有病例报告,呈大面积散在发病,进入5月份城区病例报告呈明显上升趋势,疫情历时63天,累计报告发病316例,造成城区三所托幼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经病原学采样送检8份疱疹液样标本检测,检出Cox A16病毒4份,证实是由柯萨奇病毒A16(Cox A16)引起的暴发疫情。现将一所托幼机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清水县某幼儿园手足口病患儿。

1.2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通讯地址:清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史文成 姚银娣 王旭明 邮政编码:741400

2.2发病情况 累计报告16例,波及人数674人。无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首发病例裴海鑫,男,4岁,在清水县第一幼儿园小四班就读,于2010年4月29日发病,发病前一周内无外出史,家中其他儿童无发病史。末发病例彭潇轶,女,5岁,在清水县第一幼儿园中一班就读,发病日期为2010年5月18日,诊断日期为2010年5月19日,患儿发病一周内在园内有生活接触史。

2.3时间分布 4月29日至6月5日,37天,累计发病16例。

2.4人群分布 病例发生在三个年级11个班,其中小一班3人;小二班4人;小三班2人;中一班1人;中二班1人;中三班3大一班1人;大二班2人。年龄分布:4至6岁之间,其中4岁9例,5岁4例,6岁3例。男性9例,女性7例。密切接触者512人。

2.5临床表现 患儿大多在口腔黏膜、手掌心、足掌心、臀部等散发疱疹,大多有纳差、恶心、呕吐等症状,个别病例伴有1-2天低热。经抗病毒药物和对症治疗,在1-3天疱疹可退去一半,5-7天痊愈。

2.6病原学检测 采样送检8份疱疹液样标本检测,检出Cox A16病毒4份,其余4份为其它肠道病毒。

3.控制措施

3.1隔离传染源 患儿居家隔离,家长负责护理,密切

接触者医学观察,发现类似症状立即就诊,幼儿园闭园2周,如再出现新发病例,再顺延闭园时间。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掌握学生健康状况,及时隔离新发病例。

3.2改进卫生状况 室内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加强日常清扫和消毒工作,对所有教室、寝室、玩具等进行终未消毒,被褥在阳光下暴晒。

3.3加强疫情报告 幼儿园实行日报告和零病例报告制度,及时掌握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疫情进一步扩散,医疗单位在救治的同时密切注意疫情动向。

3.4健康教育 加强手足口防治知识宣传,倡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活动前后、饭前便后勤洗手,预防病从口入,同时让家长手足口病和其它相关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提高社会的防病意识。

4.讨论

4.1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结果,判断本次疫情是一起由柯萨奇病毒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报告发病率为2.63%,本次疫情虽呈暴发流行,但发病病例均为轻症,无重症和并发症发生,临床症状不典型,体温超过38.5℃仅有3例,病程短平均4天,没有收入病房留观的病例,所有病例均进行了居家式隔离治疗,符合(《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的轻症的治疗规范,按病例发生的症状轻重程度进行治疗,且治疗效果显著,而且预后良好。

暴发原因:①家长防治知识匮乏,意识淡薄,患儿在医院确诊后也没通知幼儿园,致使传染源长期在园内存留,使园内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②医疗机构防控意识淡薄,对手足口病的认识不足,报告和消毒制度落实不到位,导致直接和间接感染造成疫情的暴发流行;③儿童对手足口病无特异性免疫,普遍易感染,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也比较广泛,有了一定的传染源就有机会造成感染,引起暴发或流行;④发病集中在3-6岁,可能与该年龄段儿童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之免疫功能还未完全成熟有关,与5岁以下儿童是本病的高危人群,一年四季均可发病⑸的规律一致的。

5.参考文献

⑴李学云、石向辉、李丽康等,常州市福田区一起托幼机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实用预防医学,2008.12(15).1887-1788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的通知,内部明传,2008 ⑶何佳鑫、沈晓娜,手足口病流行病特点及其防治,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1,7(3):22-24 ⑷《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

⑸张爱香、李燕婷、张佳琪等,一起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1,13(12):587-588 4

作者简介:1.史文成,19年月日出生,男,学历:中专,民族:汉,职称:公共卫生主管医师,职业:县疾控中心主任,医生。从事专业:疾病预防与控制。

2.姚银娣,1961年11月8日出生,女,学历:中专,民族:汉族,职称:流行病主管医师,职业:医生,从事专业:传染病报告管理。

3.王旭明,19年月日出生,男,学历:本科,民族:汉,职称:职业:传染病管理,医生。从事专业:传染病管理。

第三篇: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规律

[摘要] 目的

了解沙湾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

对沙湾区2008-2011年的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沙湾区2008-2011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34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5.74/10万,2009年发病最多,共发病142例,年发病率为75.24/10万,占4年总发病数的41.16%;病例主要集中在1~4岁之间4个年龄组,合计发病303例,占发病总数的87.83%,以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45:1,男性病例明显多余女性病例;季节分布呈双峰型,发病高峰期是6月和10月;地区分布以城区为主;流行毒株以EV71为主。结论

2008-2011年沙湾区手足口病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以手足皮肤和口腔黏膜疱疹为主要症状的小儿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2~10 d,平均为3~5 d,可导致流行或暴发;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但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1]。国家于2008-05将手足口病列为丙类传染病进行网络直报,为此,沙湾区也高度重视对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并加强了对网络直报工作的监管。为了解沙湾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掌握其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现对沙湾区2008-2011年的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手足口病疫情资料来源于沙湾区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数据来源于沙湾区统计局。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2009版)》中规定的手足口病诊断标准进行。

1.3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08-2011年沙湾区共报告手足口病345例,其中临床诊断333例,实验室诊断12例,无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5.74/10万,2008年发病最少(18例),年发病率为9.54/10万,2009年发病最高(142例),年发病率为75.24/10万,发病数占4年总发病数的41.16% (表1) 。 2.2 流行特征

2.2.1 时间分布

2008-2011年间,各月均有手足口病发病,但发病高峰期是6月和11月。发病最少的是3月和8月,各发病5例,发病最多的是11月,该月发病64例,占发病总数的18.55%(图1)。

2.2.2 地区分布

沙湾区所辖的13个镇乡均有发病,发病数居前五位的是沙

湾镇94例、加农镇83例、福禄镇40例、太平镇35例和碧山乡17例,5镇乡合计报告发病269例,占总发病数的77.97%。发病最多的是沙湾镇(政府所在地),合计发病94例,占总病例数的27.25%,发病最少的是范店乡,无病例发生。 2.2.3 人群分布

2.2.3.1 职业分布

345例手足口病病例中,发病以散居儿童发病为主,共计发病189例,占总病例数的54.78%,其次为幼托儿童,共计发病146例,占发病总数的42.32%(表2)。 2.2.3.2 年龄、性别分布

345例手足口病病例中,男性204例,女性141例,男女性别比为1.45:1。发病年龄发病年龄最小的为6月龄,最大的为20岁,主要集中在1~至4~组之间,4个年龄组合计发病303例,占发病总数的87.83%。发病最多的为3~组,共计发病99例,占总病例数的28.70%(表3)。

2.3 病原检测

根据卫生部《手足口病例标本采集和保存技术要求》,采集临床诊断病例发病3d内的咽拭子和7d内的肛拭子标本,送上一级CDC做肠道病毒PCR检测。2008-2011年共采集41份有效咽拭子标本,其中EV71阳性9份,阳性率21.95%,CoxA16阳性1份,阳性率2.44%,其他肠道病毒2份,未检出混合感染病例。 3 讨论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我国在1981年始见于上海,之后疫情向全国蔓延[2]。在2008年之前沙湾区手足口病缺乏准确的疫情数据,自2008-05-01手足口病被列入法定传染病以来,使疫情有准确的数据信息。

分析显示,2008-2011年沙湾区手足口病发病率由9.54/10万上升到75.24/10万,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报告的345例手足口病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1.45:1,发病人数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喜好活动,活动范围大,接触密切频繁,从而导致相互传染的机会大有关[3]。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期是6月和11月,与手足口病春夏高发的流行特征和林晶[4]、黄鹂[5]等报导的手足口病发病具有明显的春夏季节性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幼托机构的儿童在暑假期间减少了相互间的接触频率,从而减少了相互传染的机会所致。发病年龄以1~4岁的儿童为主,由此可见4岁以下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是防控的重点人群,幼托机构是重点的防控单位。从病例的地区分布来看,政府所在地的沙湾镇报告的病例最多,一定程度上与城区儿童密度大和接触频繁密切,相互传播的机会大有关。病原体的流行毒株以EV71为主。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口杯、玩具、床上用品和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流行强度大、传播快,且至今尚无疫苗和特效的抗病毒药物[8],因此,防控工作难度极大。为保护广大儿童的身体健康,应做好以下措施:①加强传染源的控制与管理。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健康带毒者,因此,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是控制本病扩散的有效措施,各级医疗机构对符合定义的病例及时报告,患者到正规的医院治疗,并严格执行隔离制度,病愈1周后方可复课。疾控机构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尤其对幼托机构严格执行相关控制措施。②采取综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积极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让儿童家长(特别是重点人群)及幼托机构人员了解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传播途径等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人们的自我防患和保健意识[9];所有幼托机构全面落实晨检制度,发现病例或可疑病例及时送医;全面落实幼托机构的全园消毒制度,每天对玩具、餐具等日常用品至少进行1次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保持良好通风[10]。③加强卫生行政监督和技术指导。各医疗机构做好院感控制工作,落实预检分诊制度,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尽早进行治疗,防止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的发生;基层防疫医生对辖区内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追踪随访,及时掌握患者的转归情况,做好消毒药品的分发、管理工作,并指导疫点的消毒工作;各卫生院加强与学校和托幼机构的沟通,做好消毒和健康教育,提高学校和托幼机构的防病意识。④加强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对辖区内的医务人员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严格按照指南的标准进行诊断、治疗和报告。

第四篇: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预防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病原以肠道病毒71 型和柯萨奇病毒多见。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但在临床中亦可见成人发病。尤其近几年来,特别是2008年、2009年、2010年的春季,安徽、河南和山东等省局部地区手足口病疫情的暴发流行后,成人手足口病有明显增多趋势,全国各地陆续出现成人手足口病的报道。显而易见,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出现一些新情况,病原体逐渐在进化,感染人群在扩展,传播途径在演变,手足口病的预防更加棘手,传统的防控意识亟待更新。本文通过文献复习及临床感受就手足口病现存情况浅析如下。

一、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新情况

1、病原学研究进展

EV71和CVA16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病原,其他柯萨奇病毒如A

5、A

7、A

9、A

10、B3和B5也可引起[1],但EV71在我国的研究报道较多。EV71可分为A、B、C等基因型,基因型B和C又可再细分为B1~B

4、C1~C4基因亚型。自1989年始,我国诸多学者从湖北、深圳、上海、重庆、广州、福建等地的手足口病患者中均分离出EV71[2]。其中Li等[3]对我国深圳市1999至2004年流行的EV71序列以及中国大陆其他地区EV71流行株序列进行遗传特征分析,确定其均为C4基因亚型。此基因亚型与阜阳、深圳、重庆、上海地区及2004年我国台湾地区流行毒株基因型一致,且距离较近。最近新乡地区一项研究显示该地区EV71病毒属于C4a亚型,与2008年安徽阜阳代表株距离接近[4]。EV71具有遗传多样性,不同基因型EV71流行存在一定的时间性和区域性,且病毒可在同一地区发生进化。1998-2001年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省暴发的几起大规模手足口病流行均由EV71多种基因型引起,包括B

1、B

3、B

4、C

2、C3等。2005年后,我国大陆地区的EV71流行毒株为C4基因亚型C4a簇[8]。我国台湾省1980、1986年EV71流行株为亚型B1,1998年为C2,l999年至2003年为B4,2004年为C4[。不同基因型的交替流行说明EV71进化活跃。

2、易感染人群及其变化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被列为丙类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手足口病的易发人群为10岁以下儿童,其中又以5岁以下的儿童最常见,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可在幼儿园中发生流行。传统观念认为成人对手足口病毒普遍存在免疫力,其极少发生于成人。但随着疫情的发展,手足口病感染人群也发生着变化。早期有学者认为,存在免疫缺陷或免疫力低下的成年人可感染本病。但近几年,成人手足口病患者呈明显上升趋势。2008年至今,国内报道成人手足口病100余例,其均无免疫缺陷或明显免疫力低下表现,并有合并脑炎、睾丸炎等疾病的重症患者[9-11]。另外,笔者最近一项对手足口病患者家庭成员随访研究发现,手足口患儿家庭中不但有成人患者,而且还存在成人隐性感染患者。成人手足口病患者及成人隐性感染者的存在可能是手足口病疫情难以控制和引起大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3、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临床上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主要症状,起始多表现为低热、乏力、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手足口病皮损初为红色斑丘疹,很快发展为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黏膜,开始为红色小疱疹,后常变为溃疡。有的病人仅有皮疹或口腔溃疡。个别患者可伴有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成人手足口病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多仅表现为手、足皮疹和/或口腔溃疡,很少伴有系统性损害[9]。

4、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属于传染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但不会在人和动物间传播。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即潜伏期通常是3~6天。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疱疹液,咽部,粪便中,通过唾液、飞沫、粪便和疱疹液等排泄物,经呼吸道、消化道均可感染,健康的儿童、成人均可感染。水和食品污染是导致手足口病流行的另一主要原因,病毒感染者排出的病毒污染了水源,而被污染的水源又进一步成为污染食物或其他物质的污染源,此种情况可引起手足口病小范围的暴发流行。有研究显示,成人手足口病多经患儿传播而感染[12],即家庭内传播。受感染的成人活动范围大,携带病毒量多,又可传染其他儿童和成人,且传播和危害能力远远超过儿童患者,故成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手足口病的预防及新见解

1、改变意识,加强监测 加强监测、做好疫情报告是控制手足口病流行的关键第一时间发现手足口病患者,迅速采取措施将患者有效隔离,防止疾病的扩散,以免造成大范围的流行和社会恐慌。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以便对手足口病的发病数量及病症进行有效统计和监测。对重症患者和特殊患者应采集咽拭液或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对疾病可能发生的变异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从而起到有效预警作用。改变对成人手足口病的认识,成人患者虽症状轻,但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社会危害远远超过儿童患者。高度重视成人手足口病的上报、调查和隔离工作,以做好手足口病的全面监测。

2、及早切断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常发生于幼托机构。幼托机构应严格执行晨检制度,晨检对象不应仅限于幼儿,还应包括接送幼儿的家长及幼托机构教师。对幼儿疑似病例或家长有疑似症状的幼儿及时隔离,控制本病在幼托机构内蔓延。本病流行期间,幼托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进行终末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幼托机构要多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晒衣服,督促幼儿饭前便后要勤洗手。

3、加强家庭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较多,应提醒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家长还应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夏季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一旦确诊,无论儿童或成人,尤其是老人、孕妇及免疫功能不全者,在手足口病患者发病期间都应与其避免亲密接触(如亲吻、拥抱、共用餐具等),甚至患者家庭成员及与患者长期生活人员之间也都应避免亲密接触,以切断隐性感染者的传播。

总之,随着疫情的发展,手足口病在病原体、感染人群、临床表现和传播途径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给本病的预防和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成人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的存在,迫使传统防治策略亟待更新,对成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的重视和防范应纳入新的手足口病防治策略,以完善手足口病防治体系。

第五篇: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报告质量分析

了解通江县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和报告质量,给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手足口病流行特征,采用不及时率、不完整率和不准确率分析报告质量。结果通江县2010年共报告手足口病253例,死亡2例,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分别为37.39/10万、0.30/10万、0.79%。报告发病率居当年报告法定传染病病种第3位。各月均有发病,以春末、夏季为高峰(71.94%),以人口密集度大、流动人口较多的乡(镇)尤其是诺江镇(41.90%)为高发地区,男性发病多于女性(63.64%),发病年龄以1~2岁居多(54.54%),职业上以散居儿童发病居多(67.59%)。肠道病毒CoxA16是病例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从手足口病卡报告质量看,不及时率、不完整率、不准确率分别为0.00%、64.08%和64.49%。影响完整性和准确性的主要因素是患者现住详细地址填写不完整,其次是托幼儿童、学生患者工作单位空缺。结论2010年通江县手足口病疫情报告质量总的较差,应当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和报告管理工作。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目前既无特异性疫苗预防,又无特异性方法治疗[1],且主要危害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国家卫生部2008-05-02正式将手足口病列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后,通江县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为了解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报告质量,给预防控制作者单位:通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通江 636700)

作者简介:赵廷明,男,大专,主管医师,疾病预防控制

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对通江县2010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通江县2010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基本信息系统》。

1.2分析方法

1.2.1流行特征分析方法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统计报表”和“资料分析”导出本地区2010年手足口病相关信息,采用Excel2003进行数据处理,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进行流行特征分析。

1.2.2报告质量评价指标及标准“不及时”指手足口病卡自动生成时间-诊断时间>24h。“不完整”指手足口病卡具有以下4种情形之一的:①≤14岁儿童患者未填写家长姓名;②幼托儿童及学生患者未在“工作单位”栏填写幼托机构和学校名称;③现住详细地址未具体填写到乡(镇)、村、社以及街道门牌号或把居住地址填写成工作单位;④未填写填卡医生姓名。“不准确”指手足口病卡具有以下3种情形之一的:①不及时;②不完整;③有逻辑错误(指具有年龄与职业不匹配、诊断日期早于发病日期、填卡日期早于诊断日期或报告日期早于填卡日期的情形)。

2 结果

2.1流行特征分析

2.1.1疫情概况2010年,全县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253例(其中重症病例2例),死亡2例,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分别为37.39/10万、0.30/10万、0.79%。报告发病率居当年报告法定传染病病种第3位,全年无暴发疫情出现。

2.1.2时间分布各月均有手足口病病例报告,4月份开始病例明显增多,7月份达高峰,4-7月共报告病例182例,占全年本病报告病例总数的71.94%(图1)。

2.1.3地区分布全县49个乡(镇)中有36个乡(镇)出现手足口病病例,病例数在5例及以上的有12个乡(镇),以诺江镇病例最多占41.90%(106/253),其次是泥溪乡占7.51%(19/253),再次是三溪乡占6.72%(17/253)。

2.1.4人群分布以男性发病为主占63.64%(161/253),男女性别发病比为1.75:1。发病年龄最小7个月,最大12岁,以1~2岁病例最多占54.54%,其次是3岁儿童占15.81%,再次是0岁儿童占9.88%。(表1)。手足口病病例以散居儿童最多占67.59%(171/253),其次是幼托儿童占25.69%(65/253),再次是学生占6.72%(17/253)。

2.1.5病原检测情况采集手足口病住院病例咽拭子标本22份进行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CoxA16阳性10份,EV71阳性 4份,检出率分别为45.45%、18.18%。

2.2报告质量分析2010年,全县54个直报单位中有11个填报手足口病卡245张,不及时卡0张,不及时率为0.00%(0/245),从诊断到报告的平均时间间隔为17h;不完整卡157张,不完整率为64.08%(157/245);不准确卡158张,不准确率为64.49%(158/245)。 3 讨论

通江县2010年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为37.39/10万,明显高于200

8、2009年的发病水平,也高于四川省2009年27.06/10万的发病水平[3],其原因与2010年全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规范以及《四川省2010年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3],加强了手足口病监测、报告与管理工作有直接关系。同时,暴露出全县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尚存在一定差距,亟待进一步加强。

通江县2010年手足口病疫情的流行特征呈现以下特点:①各月均有发病,但以春末、夏季为主(71.94%)。②以人口密集度大、流动人口较多的乡(镇)尤其是诺江镇(41.90%)为高发地区。③以男性发病为主(63.64%)。④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为主(80.23%),尤以1~2岁儿童居多(54.54%);⑤以散居儿童发病为主(67.59%)。⑥以肠道病毒CoxA16感染为主(71.43%)。

从报告质量分析结果看,通江县2010年手足口病病例报告的及时性好,完整性、准确性差。影响完整性和准确性的主要因素是现住详细地址填写不完整,其次是幼托儿童、学生患者工作单位空缺,再次是≤14岁儿童患者家长姓名空缺。

要进一步切实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及报告管理工作。建议重点落实以下措施:①以儿童家长为重点对象,以托幼机构及学校为重点场所,把《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4]等法律法规规范以及手足口病主要症状、临床特点、预防常识、危害后果等作为重点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全面增强社会公众的法制意识以及对手足口病的识别能力和防御能力,促进他们主动采取措施加以防控。②把《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规范以及《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1]、《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2]作为重点内容,进一步加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全面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报病意识、防控和诊疗能力以及突发疫情应急处置能力。③根据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定义[1],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把托幼机构、学校等人群集中单位作为重点场所,加强首发病例和聚集性病例监测、报告与处置。鉴于手足口病传播特点,在托幼机构发现第1例病例后应当要求立即实施班级停课措施[5],对于学校也应如此。网络直报单位必须严把报告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关口,特别要详细填写儿童患者现住详细地址、真实的家长姓名和幼托儿童、学生患者工作单位,同时还要进一步缩短手足口病从诊断到报告的时间间隔,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聚集性病例监测早期预警比例

[6]。县级疾控机构要及时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根据手足口病卡载明的托幼机构、学校、自然村、家庭等信息认真开展聚集性病例监测,以便及早发现聚集性病例并加

强落实防控措施,有效遏止暴发疫情。同时,县级疾控机构还要加强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手足口病防控及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落实整改措施。④各级医疗机构对监测发现和主动就诊的手足口病患者,要按《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全面加强隔离治疗工作,对于重症病例要严格落实专家会诊与讨论制度,及时落实抢救措施,必要时按规定要求转运上级医疗机构诊治,努力提高治愈率和重症病例救治成功率,切实降低病死率[7]。同时,要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切实落实消毒隔离等控制医院感染各项措施,防止发生手足口病医源性传播[7]。⑤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1],因此疾控机构每年在完成常规病例监测检验任务的同时,应当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对不同年龄别健康人群开展手足口病肠道病毒监测检验,收集、掌握本地区各型肠道病毒分布规律,以便提前做好预测预报并落实相关防控措施。 4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S].2009-06-04.

[2]卫生部办公厅.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S].2010-04-20.

[3]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下发2010年全省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

[Z].2010-03-09.

[4]卫生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

[S].2006-04-06.

[5]施文平,申惠国,倪政,等.3起CoxA16引起的幼儿园手足口病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J].疾病监测,2010,25(1):24.

[6]张燕,宋静,李竹.北京市西城区网络直报监测聚集性手足口病效果[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27(2):99.

[7]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手足口病医疗救治工作的通知[Z].2010-04-27.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