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文)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文)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第一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八大工程构筑五大体系——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二五”专项规划解读●目标与任务基本完。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第一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中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国家旅游局)

中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八大工程构筑五大体系

——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二五”专项规划解读

●目标与任务

基本完善五大服务体系

旅游公共服务是指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经济组织为满足海内外游客的公共需求,而提供的基础性、公益性的旅游产品与服务,主要包括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旅游安全保障服务、旅游交通便捷服务、旅游便民惠民服务、旅游行政服务等内容。

《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旅游公共服务发展总体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完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旅游便民惠民服务体系、旅游行政服务体系等五大体系,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政府主导、全社会协同,公益性原则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具体工作目标分别是:

——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立信息全面准确及时、传播渠道多元化、覆盖面广泛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全面发布游览咨询信息、旅游市场信息、境内外旅游目的地安全风险提示信息、旅游服务质量信息等旅游公共信息。超过50%的游客通过各种渠道享受到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全国旅游咨询中心数量年均增长15%。

——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立覆盖国内、入境、出境三大市场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全社会共同保障游客安全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各类突发事件得到有效应对、对旅游业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减轻,旅游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形成安全、顺畅、优质、实惠的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从交通枢纽到集散中心(点),从集散中心(点)到旅游景区的旅游集散体系,形成各类旅游集散中心(点)1000余个。完善旅游城镇与主要旅游景区间的公共交通,强化旅游服务功能,在主要旅游城市开通观光巴士。基本形成标识完善、服务配套的自驾游交通服务体系。

——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形成旅游惠民便民服务体系。实施免费的旅游景区、公共游憩区等公益惠民资源比“十一五”期末增加20%以上。建立健全覆盖旅游活动全过程的通信、邮政、金融、医疗、无障碍、环卫等便民服务设施。出台更多针对特殊人群的旅游优惠政策。

——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形成功能齐全、部门协作、地区协同的旅游行政服务体系。旅游市场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游客的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保护,

旅游投诉机制进一步健全,旅游投诉圆满解决率年均达95%以上。文明旅游、绿色旅游和理性消费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立健全旅游公共服务的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健全旅游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完善旅游公共服务相关保障制度,形成旅游公共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共享、融合发展的局面。加大旅游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十二五”期间,旅游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年均增长20%以上。形成旅游志愿者参与旅游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十二五”期末,参与旅游咨询服务的志愿者人数达到3万人以上。

五大体系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

看点一: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发展思路:以制定旅游公共信息标准为基础,完善与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旅游公共信息资源,扩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的覆盖面,提高服务水平。以建设旅游咨询中心示范项目为突破,完善以旅游资讯网站为中心的在线旅游信息服务集群,以各类旅游咨询中心为基础的现场信息服务窗口和以旅游服务热线为基础的旅游信息声讯服务系统,形成覆盖不同人群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

工作重点:一是制定旅游公共信息与服务标准;二是加快建设多样化、广覆盖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渠道;三是加强旅游重要信息发布。

看点二:完善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

发展思路:全面实施“安全旅游目的地”战略,以完善旅游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为基础,以社会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为依托,以科技应用和手段创新为突破,以旅游安全风险防范为重点,以联合建立旅游气象服务示范区、推动旅游客车安装卫星定位装置、指导建设地方专业性旅游应急救援基地为抓手,以完善旅游保险体系和旅游应急救援体系为保障,进一步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为游客营造安全、放心的旅游环境。

工作重点:一是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法制、体制、机制;二是加强旅游安全风险防范;三是强化旅游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四是加强旅游安全及应急宣传教育与培训;五是建立健全旅游保险保障体系。

看点三:完善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

发展思路:加强与交通、铁路、民航等部门的合作,以公共交通网络为依托,强化旅游服务功能,在服务内容、服务项目、服务方式、运行机制等方面与国际接轨;从满足散客交通需求入手,逐步建立网络化的旅游交通集散体系;从适应自驾游快速发展的趋势入手,建设自驾游营地、完善旅游交通标识引导系统,形成便捷的旅游交通服务网络。

工作重点:一是推进完善公共交通的旅游服务功能;二是推进建立旅游集散中心体系;三是推进建设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四是推进完善自驾游服务体系。看点四:完善旅游便民惠民服务体系

发展思路:从为游客谋取更多的福利入手,推动社会推出更多的旅游惠民产品和优惠措施,提供更充足的旅游便民设施,推出针对老人、学生、残障人士、低收入人群等的特殊优惠政策,以进一步发挥旅游在提升生活品质、提高居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功能,使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及旅游业发展的成果。工作重点:一是推进更多的旅游资源优惠或免费开放;二是鼓励推出更多优惠和便民措施;三是推进惠民休憩环境建设;四是推进便民服务设施建设。看点五:强化旅游行政服务功能

发展思路:以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强化优化旅游环境、投诉受理、引导游客文明出游等旅游公共服务职能。强化部门协同、区域合作,努力形成大旅游公共服务格局。

工作重点:一是健全部门间、区域间及境内外的合作机制;二是完善旅游服务质量引导、监管、评价和改善机制,保护游客权益;三是引导游客文明、理性、绿色出游;四是引导休闲度假发展;五是加强对旅游公共服务的宣传和研究。亮点

实施八大重点工程

工程一:旅游咨询中心示范工程

通过宣贯实施《旅游信息咨询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制定旅游咨询中心示范项目标准,推动各地在旅游咨询中心建设上给予用地、资金、税收等方面支持和优惠政策,整合在线和声讯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完善咨询中心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每年遴选出在人员、资金、土地投入模式、运营模式、服务功能、绩效考核等方面具有示范作用的20-40个咨询中心(站点),将其培育成具有推广意义的典型。

工程二:旅游气象服务示范工程

选择部分旅游景区和城镇,在旅游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旅游气象信息发布、气象灾害防护、建立旅游气象灾害风险目录等方面进行示范,提炼形成旅游气象服务示范项目标准,以点带面,带动各地旅游气象服务能力的提高。工程三:旅游保险示范工程

到“十二五”期末,争取90%以上的旅行社参与旅行社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推动保险机构开发针对旅游饭店、景区等旅游经营主体的责任保险及游客的意外伤害、行程取消、行程延误、财物丢失、医疗救助等的个人保险示范产品。

工程四:旅游集散中心示范工程

通过宣贯实施《旅游集散中心设施与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制定旅游集散中心示范项目标准,推动各地根据游客需要和旅游景区的分布及品位,科学规划建立由旅游集散中心、集散分中心、集散点组成的集散中心体系,实现从交通枢纽到集散点,从集散点、集散中心到景区的“无障碍”交通换乘,逐步丰富旅游集散换乘、旅游信息咨询、交通景区住宿的预订、行程讲解、旅游套票及旅游纪念品销售等多种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从各地不同类型的旅游集散中心中选取30个左右在人员、资金、用地投入,服务功能、运营模式、区域合作,与公共交通融合发展,安全监管等方面有代表性的项目作为示范项目。工程五:旅游观光巴士示范工程

编制实施《旅游观光巴士设施与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制定观光巴士示范项目标准,推动符合国际惯例的观光巴士的生产,推动主要旅游城市规划并加快开通旅游观光巴士,并从中选取5-10条在投入模式、运营模式、设施功能、多语言讲解以及整合交通、游览、住宿等方面具有示范作用的线路。

工程六:公共休闲设施与服务示范工程

“十二五”期间,选择30-50个领先全国水平、具有典型代表性和宣传推广价值的公共休闲设施及公共服务产品,作为向全国宣传推荐的休闲公共设施与服务产品示范区(点)。

工程七:旅游行业“刷卡无障碍”示范工程

积极推动旅游行业与中国银联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共同制定《旅游行业无障碍刷卡示范商圈标准》,推动旅行社、宾馆、餐饮、娱乐等旅游相关企业和消费场所无障碍刷卡,为旅游者提供便捷、安全的支付环境,提高旅游行业的现代化服务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方式,推动发行境内外通用、统一标准、统一标识、具有多种旅游优惠功能的“游中国”和“游世界”旅游卡。工程八:旅游标准化试点工程

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工程,推动旅游标准的应用和普及。试点工程将分批在全国选择旅游标准化工作基础较好、积极性较高的省、城市、县和旅游企业进行,通过一定时期旅游标准化工作的培训、辅导,经过评估达到试点要求后,在此基础上形成经验,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规划》还提出组织保障、规章制度保障、投入保障、人才队伍保障、信息技术保障、区域协调保障等系列措施,以保证中国旅游公共服务专项规划的落实。●环境与背景

六大机遇与四大挑战并存

“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旅游公共服务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投入稳步加大,旅游公共服务功能逐渐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是,我国旅游公共服务的发展与日益增长的旅游公共需求相比,不仅存在着认识不清、经验不足以及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失衡等问题,还存在着供给主体、运行机制、保障机制等体制机制的症结,具体表现为:一是旅游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支持和多元化参与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二是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中规范合理的分工和问责制还没有形成;三是旅游公共服务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尚未形成;四是旅游公共服务的相关规制和标准尚未健全;五是政府在旅游公共服务领域中还存在缺位、错位的现象。

《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发展旅游公共服务是实现旅游业“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两大战略目标、建设世界旅游强国、我国旅游业发展新阶段、旅游目的地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旅游公共服务面临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期间旅游公共服务面临着的主要机遇有:一是随着产业功能的释放,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旅游业作为扩内需、调结构、促增长、惠民生的重要力量,日益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对旅游业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二是各级政府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着力完善各类公共服务,这为利用其他公共服务资源,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随着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旅游公共服务日益成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要领域,并将获得越来越多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四是国外在旅游公共服务方面积累的经验教训为我国建立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五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旅游公共服务方式的深刻变革,为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六是我国高铁、高速公路和民航的快速发展为建设便捷的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也面临挑战:一是旅游公共服务客观需求的快速增长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认识水平相对迟滞的矛盾;二是广大游客对旅游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与旅游公共服务的实际供给能力的矛盾;三是广大游客对旅游公共服务需求的普遍性与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的矛盾;四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需求与财政及社会资金实际投向的矛盾。

第二篇:X市建立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情况

为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提升X市城市整体形象,X市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具有一流水平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不断满足广大游客的旅游公共服务需求。

一、加快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建设。景区交通可进入条件不断改善,我市去年来修建多条旅游道路。其中,天佑堤该道路,全长5.87公里,北起205国道桥,南至XX景区,主路按城市一级路标准以BT模式修建。

二、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开始建立。旅游信息化建设已有所起步,完善全市各个旅游景区点标识牌、旅游沿线交通标识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全市旅游道路交通标识标牌的全覆盖,目前我市旅游标志系统已经初步建立,为游客出游提供了方便。

三、旅游接待服务体系逐步完善。随着我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品日益丰富。一是旅游景区进档升级。目前,全市已开放旅游景区(点)10多个,其中,XX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XX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XX景区为2A级景区。目前,XX和XX正在积极申报4A级景区。二是积极扶持旅行社发展,我市原有旅行社2家,今年新增1家旅行社,为我市游客外出提供了方便。三是支持星级酒店的创建与评定,去年,我市加州商务酒店和X市人民政府招待所分别被评为三星级、二星级饭店,实现了我市星级饭店零的突破,标志着我市饭店服务行业迈上了规范化服务的新台阶。

四、加快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法制、体制和机制;强化旅游安全风险防范;加强旅游安全监管,落实旅游安全责任,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完善各类旅游接待单位的应急救援设施设备与服务,强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继续推动实施旅行社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进一步完善旅游保险体系,强化全社会旅游保险意识。

五、加快旅游惠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目前,相关景区向游客免费开放,同时鼓励景区推出更多优惠和便民措施,鼓励向困难人群如低收入群体、偏远地区农村的学生等推出免费旅游计划、旅游优惠券等优惠政策;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推进通信、景区停车场、无障碍设施、旅游厕所等旅游便民服务设施的建设。

第三篇:生态旅游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摘要:建设生态旅游城市是为了保证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阶段,也将是泰安市未来计划的新目标,本文通过分析生态旅游城市的内涵,初步提出了建设生态旅游城市所需考虑的评价指标,并通过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各指标的权重,对泰安市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旅游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随着人口、资源与经济的矛盾日益加剧,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等工作被提上日程。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具有先天的优势,在泰安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泰安市也提出泰安市要打造北部依山、南部傍水的山水生态旅游名城。虽然政府对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已经高度重视,但是理论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生态旅游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上仍然没有明确的标准。

一、生态旅游城市概念

综合目前生态旅游城市的概念,本人认为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是针对以旅游作为支柱产业的城市进行的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其发展目标是基于生态学经济学和旅游学原理,实现城市中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她的实现途径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即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各种既愉悦消费者身心又能保护资源的特色旅游方式,比如文化旅游,探险旅游等。

二、生态旅游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内容

(一)生态旅游城市评价指标在选取上主要按照以下几个原则设定

1、科学性原则:第一在选取指标时,采用德尔菲法采用专家的意见,此外要求各个指标之间既不具备相关性,又涉及面广;第二在对指标权重的确定上,通过科学的综合评价技术来计算。

2、可获得性原则:最终选取的指标能够容易获得相关的数据或有重要资料的支持。

3、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有的指标可以通过调查或资料等确切的数据来对比,同时我们还会接收到一些由于无法定量只能定性的分析数据。

4、基于城市建设原则:只考虑城市建设过程中涉及的指标,不将先天优势,比如已有的自然资源等作为指标。

(二)生态旅游城市指标体系的内容

根据生态旅游城市的概念,参考了其他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经过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将指标体系分成三大类:

1、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反映了空气、水等生态环境质量。

2、生态旅游经济效益指标:反映了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及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

3、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反映开展生态文明各项活动的建设的情况。

在这些指标中既有有定量指标也有定性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将具有相关关系的指标去掉;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选择了层次分析法。

三、生态旅游城市层次分析法模型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该方法通过将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一个层次结构模型,利用线性代数的数学方法为分析、决策等进行定量分析。层次分析法的步骤主要包括:

1、建立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

其中目标层是决策者的终极目标,在生态旅游城市建设中,建成生态旅游城市是终极目标即目标层。中间为准则层,即建设生态旅游城市从几个角度着手的准则,本文中包括保护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生态旅游经济效益、建设生态文明的长效机制三个准则。最下一层为方案层,即按照三个准则建设的具体方案,此处指具体指标。最终建成的层次分析结构如下:

2、构造判断矩阵

针对各层元素的两两对比,借助于专家丰富的知识构造出判断矩阵,将定性分析转化为定量分析。我们两两分析形成判断矩阵C=(Cij)n?wn,其中Cij表示因素i和因素j的相对目标的重要程度。通常这种重要程度我们采取一定的标度(根据Saaty的1-9标度法)将判断量化,然后将赋值写在矩阵内。

针对前面的指标内容,根据调查结果,目标层对准则层的重要性见下表形式:

3、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专家在对判断指标赋值时,有时会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因此要进行一致性检验。我们用CR来对满意一致性给与一个度量即满足CR=CIRI<0.1。其中CI=λmax-nn-1(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RI表示与矩阵阶数有关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当阶数为

3、

4、5时RI分别为058,090,112。

4、层次单排序

计算出与上一层次中的某元素有联系的现层次各元素重要性的权重值。即求解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经过对表一给出的判断矩阵A来说,其特征向量W=(04161,04579,01260)T;此为各元素权重值。同时可以计算出λmax=30092;CI=00046;RI=058;得到 CR=00079<01,因此该判断矩阵符合一致性检验。同理,根据专家访谈结果,对各准则层对各方案层的重要性赋值、权重的计算以及一致性检验的结果如下:

5、层次总排序

根据前面所求的单排序求解出层次总排序,最后经过计算得出层次总排序权值。

生态旅游城市评价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由于各个城市具有的资源优势不同,咨询的专家不同,生态旅游城市评价指标既有共同的指标也有因城而异特色的指标。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专家打分评估最后综合计算的结果,增加旅游收入仍是重中之重,因此想尽一切办法吸引游客、挽留游客。比如开展民俗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探险旅游等。其次地方政府要将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与经济收入放在同样重要的高度。要严格对各种旅游项目进行评估,一定要考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再次是空气、水的质量是生态城市是否达标的基本因素,因此环保部门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上要发挥很大的作用,控制企业废水废气的排放,并强制要求企业安装并使用废水废气处理设备,完善环保法律,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再次是消费者对旅游地点的评价。要想是消费这评价高要从旅游项目、旅游产品以及提高服务质量下手。除了以上这些,节约人均用水量并鼓励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的技术创新。建立或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投资景区的生态保护,提升景区人员知识素质以及引导市民参与生态文明的等都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周丽莎.贵阳市生态旅游城市指标体系评价模型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0(11)

[2]李志梅.泰安市建设生态旅游城市之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09)

[3]李伟.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研究[D].华侨大学硕士论文.2005.06

第四篇: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_课程体系设置探讨修改稿

芮城县第一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课程体系设置探讨

古建波 摘 要:中国的旅游市场愈加成熟,但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却因为多种问题而举步维艰。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足见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出现了问题。因此从课程的设置中寻求突破,找到可行性的对策,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寻找出路。

关键词芮城县第一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解决对策

国发〔2009〕41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将越来越大,但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建设却遇到困境和尴尬。在众多问题中,将从课程体系设置上进行探讨,使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够满足企业的用工要求。

一、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执行情况及分析。

我专业首先进行行业市场调研,然后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家的指导下形成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研讨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定位到面向基层岗位,培养掌握导游讲解员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一技之长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较适宜中职旅游专业毕

业生就业的岗位群有旅行社门市接待、旅行社营销、旅行社导游员、景区讲解员、旅游企业服务员等。

依据旅游企业实践专家提出的旅行社、景区、酒店三个方向的职业活动和国家颁布的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以岗位及岗位发展需要设置课程体系。突破单纯以学科为核心来设置课程体系的传统教育课程结构,实行“以岗位为导向”的课程架构;构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组成“以岗位为导向”分项目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优化了知识结构、突出了核心能力的培养、满足了个性化需求。

二、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问题分析。

1、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与企业行业专家交流时间有限,探讨的问题不够深入,对于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市场需求的前瞻性不够。

2、在课程体系中所开设的课程还不够明确,不能够满足企业员工的培养需求。尤其是在体现服务意识和服务素养的课程方面显得过于简单。还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

3、在新增设的课程上,如《导游才艺》和《礼仪及形体训练》课程上,开设内容不够具体,显得较笼统。

4、新的课程体系中加大了实训技能的课时,在实训指导书的指导下,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不够明显。

5、课程体系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还需要和专家一起研讨,使评价能够容易落实、容易操作、容易突出效果。

三、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对策研究。

1、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加强专业和行业、教师与专家的联系。有计划的安排教学研讨会,加大教师下企业的力度。在实习学生中多进行关于课程开设的问卷调查;安排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带队教师一定要将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便于教学方面的改革。

2、根据当前国家政策形式,在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基础上,旅游行业的客源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客源将会以散客为主;服务模式也将发生变化。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础上,需要高素质的员工。尤其对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职业素养要求将更加严格。对应的课程建设需要更高的要求,要将教学侧重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上。

3、继续开发课程内容,针对当前企业用人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使学生学有所用,能跟上行业形势,能将学生的发展和行业的发展相融合,实现“五个对接”。

4、技能是学生的立业之本,抓好学生技能练习不放松。通过课堂实训提高学生的基本功,通过校技能大赛和市、省技能大赛强化技能,通过校外实训基地行业专家的培养,达到岗位的要求。

5、加强企业、家长、社会的联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更加完善。针对学生思想、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核,同时考核评价的制定,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能够对学生在不同环境形成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素养进行真实的评价,使评价系统能够起到督促学生的作用。

参考文献:《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整体解决方案研究》邓泽民

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12-01

《职业教育教学论》邓泽民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12-01

第五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报告

建立健全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城乡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均等化

什邡市广播电影电视局

建立和完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广电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广播影视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什邡广电局将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要求,加快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形成比较完备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均等化。

按照规划,什邡广电局确立了广播电视灾后重建基本工作思路,即一个目标:三年夯实发展基础,五年形成全新格局。三大工程:全面恢复和提升宣传工作水平;努力拓展和强化网络服务功能;大力推进和规范人才队伍建设。六项任务: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宣传工作体系;形成覆盖城乡一体化的双向交互式网络;建成运作规范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培养适应广播电视发展的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广播电视事业的相关产业;建立保障广播电视良性运行发展的工作机制。

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宣传工作体系,主要工作包括建成功能齐备的广播电视业务大楼和设备设施,为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提供基础物质保障;继续推进“三名工程”,不断强化和改进宣传工作新机制;加强宣传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为全面提升宣传

1 工作质量全面提供智力保障。

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双向交互式网络,主要工作包括建成高质量、高水平的广播电视主干数字网络;搭建广播电视数字平台;城乡群众享有高质量的广播电视服务。

建成运作规范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工作包括建成功能齐备的农村广播电视中心业务用房和设备设施;形成立体的广播电视服务工作机制;建成适应农村广播电视服务的工作队伍。

培养适应广播电视发展的人才队伍,主要工作包括制定广播电视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广播电视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引进广播电视专门人才;全面提升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素质。

发展壮大广播电视事业的相关产业,主要工作包括认真分析调研广播电视事业的相关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找准相关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制定发展规划,依托广播电视事业,科学有序的发展相关产业。

建立保障广播电视良性运行发展的工作机制,主要工作包括制定完善广播电视工作绩效评估体系;改革广播电视工资薪酬体系;完善全面激励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工作创业激情的机制。

我市从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实际出发,有计划、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先后抓了已通电行政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5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和、2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全市共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同时,重点对广播电视发射台的调频和电视发射设备进行更

2 新改造,坚持扩大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取得了明显成效。“5〃12”大地震之后,我们结合灾后重建工作,大力推进农房重建光纤电视配套工程,加大有线电视分配网工程建设力度,逐渐增加广播电视入户率,截止目前,共发展有线电视用户70000余户。

2007年,我市分片区成立五个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分别为蓥华广播电视服务中心、洛水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师古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双盛广播电视服务中心、方亭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具体负责各片区的广播电视宣传协调工作和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具体工作,把广电服务机构往下延伸,逐步建立和健全广播影视农村服务机构。

加快发展我市广播电视的对策

一、发展目标

(一)服务内容

1、广播传媒

继续办好现有FM无线广播节目,一套有线广播节目,随着社会的需要,不断调整节目板块结构与节目内容,精办节目,针对广播灵活、快速的特点,扩充实时信息量,保持传统广播手段的阶段性优势。

2、电视传媒

在数字电视开播以前,继续办好已有的两套有线、一套无线节目。待数字电视开通后,仍然采用模拟与数字同时并存,逐步过渡到数字化。在内容上要和社会需求保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电视传媒的优势,为人民群众带来丰富多彩的节目。

3、增值业务

广播电视网络的资源十分丰富,就有线广播电视网而言,目前的利用率不到40%。采用数字编码调制技术后,网络的传输能力可以成倍的增加。因此,利用广播电视网络资源,开拓增值业务是广播电视产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增长领域,增值业务的主要形式是满足个体需求的点播,如:视频点播(VOD)、音频点播(AOD)与信息点播(IOD)等。

(二)经济创收与投资

发展广播电视离不开经济上的支持,随着广播电视的全面走向市场,经济创收已是广电行业的一项重要活动。在2004年全市广播电视创收1237万元的基础上,2010年实现创收翻番的目标,达到3500万元。

(三)事业发展目标

为广大受众提供广电节目与信息内容服务是广电产业的目的,事业基础性建设是手段。建立采集、编辑、制作、播出于一体的电台、电视台节目生产网络系统;通过卫星、有线传输网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电子交换,提高节目、节目数字库的利用率;逐步建立一个有线、无线与空间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体系。

二、实现目标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强力推进“村村通”工程。

国家新一轮“村村通”的目标是在“十一五”期间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我市有 多个“村村通”建设点。完成好这项任务,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市农村广播电视事业落

4 后面貌。结合农村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实际,采用以有线电视为主,兼容其他手段的覆盖方式,使广大农村群众与城市居民共同公平分享广播电视资源。有线电视应用先进的光纤技术,既能够满足群众看好电视,还能将广播信号和电视信号共缆传送,为镇、村两级广播站(室)节省大量费用。我们必须加大重视力度,利用“村村通”工程契机,力争在2010年9月之前,将有线电视延伸到全市20户以上自然村。充分利用灾后重建的大好机遇,推进农房重建光纤电视配套工程建设,夯实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络。

2、加快广播影视数字化进程。

以加紧实现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大力推动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整合进程,全面推进有线广播电视由模拟向数字的整体转换,以“政府支持、行业指导、用户接受、公司运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付费广播电视业务和多种信息服务,建立信息平台,使数字电视用户初具规模,业务领域不断拓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极积推进电台、电视台制作播出系统设备的数字化、网络化,建立节目制作平台,初步实现新闻节目制作数字化、网络化,提高媒体资产管理水平,增强广播电视媒体的市场竟争力。

3、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

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加强广播电视技术人员的政治学习,提高政治责任感。建立一整套的广播电视安全优质播出体系,把传输、覆盖等部门有机地融于一体。制订各种标准和制度,为广播电视各部门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建立一支反映速度快、业务精、政治嗅觉的管理维护队伍,采取多种技术手段,保障播出安全。通过建立安全播出长效机制,搭建市、镇贯通的

5 广播电视安全指挥调度体系,制定安全播出应急机制预案,不断提高反应速度和强化安全播出防范意识。做到平时安全不放松,关键时刻能上去,确保安全播出万无一失。

(二)探索优良的运行模式。

1、坚持政府主导。

建立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单靠广电部门难以完成任务,需要各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需要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只有在党委、政府领导下,才能按中央要求把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广电公共服务体系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考核的内容”。因此,始终坚持政府主导是建立健全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的根本保障。

2、推进技术创新。

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动力是技术创新。在广播电视方面,统筹无线、有线、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在农村因地制宜推行无线覆盖、有线联网和卫星覆盖,三者并用,使得农村广播电视传输覆盖得以迅速发展,收听收看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3、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广播电视局既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又承担经营和创收任务。在财政体制方面,公共财政投入应逐渐增加,实施分类投入,主要投入无线传输等纯公共性质的基础设施建设,有线网络等准公共性质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多元化筹资;内容服务投入主要依靠电台电视台创收和自筹经费。对服务业务进行分类,

6 无线广播电视、卫星电视作为纯公共产品在技术服务和内容服务两个方面都实行免费制;有线电视作为准公共产品在技术服务方面收取一定的收视维护费。

4、注重制度建设。

不断探索“村村通”的新路子和新经验。着力把我市“村村通”工程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用政策固定下来,并推广开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制度,探索以组织支撑、财源支撑、政策支撑及管理监督为核心内容的制度创新。

5、实现提供主体的多元化

采用经济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广电公共服务,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民营资本进入农村有线电视分配网建设;在农村节目制作方面,除了电台电视台外,引导和鼓励社会企业参与农业节目的制作和农村电影拍摄。

(三)构建人才保障体系。

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在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服务人民。

加大业务技能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以基层和农村公共服务人才为重点,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创新内容、扩大规模,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门类的公共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完善选拔和激励竞争机制。制定落实选拔、任用、激励、评价等方面的措施,吸引各类

7 优秀人才进入广播影视公共服务领域发展,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工作者进行表彰宣传,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队伍。

关于灾后重建项目建设的情况

我局列入“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项目共4个,分别是“什邡市广电中心改扩建工程”、“有线电视网络建设”、“乡镇广播电视站建设”、“电影院建设”,现将灾后重建项目建设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分项规划

根据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和国家广电总局《汶川地震广播影视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指导意见》等相关规定,我局认真做好各项目的分项规划工作。

(一)什邡市广电中心改扩建项目

该项目由北京市对口援建,项目规划由我局负责拟制,经过认真、反复的调研、论证,形成了《什邡市广电中心项目规划意见书》,对项目选址、投资规模、建设规模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什邡市广电中心改扩建工程,在什邡市广播电视现在的办公区选址,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由北京对口援建资金解决),包括维修加固原办公用房2900平方米,新建技术业务用房2700平方米,迁建广播电视发射塔一座(550万元),新购摄录编设备系统(1200

8 万元),该项目为交钥匙工程。

(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项目

该项目由我局自筹资金完成,我局工程技术人员在多方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什邡市广播电视网络建设项目规划意见书》,对全市广播电视网络灾后重建进行了认真的规划。项目书完成后,我局还根据实际,分别制定了《直播卫星覆盖方案》、《新农村综合信息网建设方案》、《市区广电网络灾后重建规划方案》、《乡镇广电网络设备调整方案》、《增值业务发展规划》等,作为《项目书》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线电视网络建设项目,包括建设主干网络1480公里,安装有线电视用户7万户两大建设内容,总投资4200万元,自筹资金解决。

(三)乡镇广播电视站建设项目

《乡镇广播电视站项目规划意见书》己拟定,包括15个乡镇广播电视站重建和设备购置,按国务院《条例》要求,乡镇广播电视站与乡镇综合文化站合并建设,在具体规划时,我局还规划了15个乡镇广播电视站,投资规模为469万元(中央专项资金解决),并先后向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规划和建设局递交了《关于镇综合文化站<农村广播电视站>增加投入的说明》。

(四)电影院建设项目

该项目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城市电影院建设,二是农村电影院建设。城市电影院建设,己列入什邡市文化艺术中心大项目中,我局拟定了《什邡电影院项目规划意见书》,总投资规模1480万元(由北京对口援建资金解决),设放映厅4个,座位900个。

9 《农村电影院建设项目规划意见书》,规划建12个电影院,其中150座电影院3个;200座电影院7个;250座电影院2个;12个农村电影院总投资1868万元,由中央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资金解决。

(五)广播村村响工程

我局以什广发[2009]23号文报发改局,并经市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将“广播村村响”工程纳入中央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资金预算,包括镇、村两级广播站(室)的建设和配套设备设施,总投资388.12万元。

二、项目建设情况

(一)什邡市广电中心改扩建项目

该项目于2009年4月2日正式开工,之前完成了拆迁、环评、设计等各项准备工作。目前己进行地基部分(消防水池)的建设。广播电视发射塔建设的用地手续正在办理之中,环评的各项准备工作己进行完毕,摄录编播设备采购方案己初步确定,待土建项目完工后,迅速实施。

(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项目

我局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规程》,并规程实施。目前己完成主干线架设170公里,栽埋电杆2000余根,己完成农户安装签字手续27000余户,安装农村有线电视21000余户。

(三)乡镇广播电视站建设项目 该项目还未开工建设。

(四)电影院建设项目

10 该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未开工建设。

二〇〇九年七月十三日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