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初中作文教学的新思考(全文)

初中作文教学的新思考(全文)

初中作文教学的新思考第一篇:初中作文教学的新思考初中作文教学的新思考铜山区太山中学李玲内容摘要:作文是初中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体现。要端正文风,培养正确的做人之道,解放学生。

初中作文教学的新思考

第一篇:初中作文教学的新思考

初中作文教学的新思考

铜山区太山中学

李玲

内容摘要:作文是初中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体现。要端正文风,培养正确的做人之道,解放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精神生活,让阅读点燃他们的激情,让写作熏陶他们的情操,鼓励学生写真话,抒真情。

【关键词:】 作文教学 解除枷锁 解放心灵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性质与地位是这样表述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是我们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是我们生命的一种活动形式,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全世界都把“读、写、算”作为人的基本能力。既然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因而,学习写作就成为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形式。可以说,作文是最严格最规范地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方式。写作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所以在写作时我们应引导学生来关注现实、热爱生活,通过观察分析自然、社会,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受,态度和看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写作又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活动;它是要求我们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创造性地描写世界,表现世界,创造性地抒写自我,表现自我。所以,写作能力往往是我们语文素养的一个综合体现,它甚至代表了一个人的文化程度。可以说,写作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另外,阅读、口语交际都有着它们独立的重要地位。但听、说、读、写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读写结合不失为好的教学方法,在阅读的基础上写作,以读导写,都是可以的。

初中阶段7——9年级在教学大纲中明文规定了写作要求,主要目标就是“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可事实是怎样的一个现状呢?我们的学生为了考试得高分,写文章都是有套路的,写母亲,往往联系祖国;写老师,常常化作蜡烛;写蚂蚁搬家总要写人多力量大;写路,不定要写人生道路„„老而又老的套路,大而无当的空话,打官腔,唱高调,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体验。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长此以往,必将窒息人的精神,扼杀人的创造性。《新课标》要求我们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从小培养好的文风,不但对于写作,而且对于做人,都是十分重要的。试想,一个从小就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的人,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呢?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中小学生作文假话、空话、套话连篇,这个民族国家的未来着实令人担忧。对中小学生作文的文风问题决不可掉以轻心。分析一下原因,我们发现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我们老师。目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家长、学校怕小孩出事,长期把他们封闭在学校、家中,远离社会,生活单调,面对作文题,你让他们怎么有话可说?现在老师也为了学生能得高分,重视的是形式,写作技巧,轻的是文章的立意,功夫都花在字词句上了。写作束缚太多,政治的、道德的、教化的味道太浓,缺少自由表达的空间。老师恐怕学生跑题了,不断地提醒他们立意要高远,思想境界要高。孩子不接触社会,不关心国家大事,甚至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你让他们怎么立意高远?本人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孩子们的父母多半在外打工,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也赚不了多少钱,对于孩子们要求也不高,学生基本上是买不起好的报刊杂志来阅读,一流作品读得少,好的作品读得少。可以说是没有什么文化底蕴、见识,再加上老师这样那样的引导,学生也只能说假话、空话了。解决这个问题也应该对症下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点:必须解放学生,降低写作门槛,不要给学生在思想上有过多的束缚。让学生有写作的欲望、写作的兴趣,关注身边平凡小事。从平凡小事中发现蕴含的真善美,让他们想写、爱写。把学生从封闭的学校课堂中解放出来,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时间亲近自然,走进社会,有时间去阅读,读好书,丰富他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和心灵去感受、体验、用自己的笔写自己想说的话。

第二点:教师要有正确的引导。从小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尊重他人。写作要重内容,不能只重形式和技能,只是字词句上雕琢。要言之有物,写出真情实感。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称高格,自有妙句。”韩愈在《人间词话》中也说过:“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教师应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鼓励学生富有创意地表达,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有个性就有真情。

第三点:利用好“读书笔记”这块写作阵地。开始写作不要有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让他们易于动笔,能说出来就能写出来。让学生逐渐知道 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是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需要。鼓励他们多写、勤写、想写就写。

第四点: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观察的好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只要留心,身边事事皆可入文。启发学生捕捉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最有意思的事物和感受。引导他们用心灵去观察、感受,会观察,会思考,逐步引导他们对自然、社会、人生有自己真切的体验和感受。让他们平时做一个细心人,积累写作的素材。近年来兴起的话题作文无疑对学生是一个解放。在相对大的范围之内学生有了更多选材的余地。老师也应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学生的作文。不要总是用成人社会的要求来要求、规范学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选材、立意、结构、语言,不管哪一方面,只要有创意都应加以鼓励。只要是自己的话,哪怕在老师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也是珍贵的。

第五点:重实践、重过程写作知识,力求精要有用。如果用系统化的教学,可以说对学生收益匪浅。但前提是学生首先要写,能写出来话,在写作实践中,教师每次作文可以就训练的某一点作重点指导。坐而论道,有害无益。在平时作文中,我发现学生有一个习惯:作文发下来首先看分数,再次看评语,作文中出现的哪些不足之处根本不去考虑。所以作文过程中应重视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让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我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学生在分组、互改的过程中汲取了他人好的写作经验,对自己无疑也是一种学习促进。

第六点:加强写作与阅读、与口语交际的关系。我们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应注重阅读,没有阅读知识的积累,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读什么?除了本年级要求的文学名著外,也应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广泛阅读,读得越杂,涉及的面越广,学生所积累的知识就有可能越广博、越深厚。鼓励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表达。另外,我们语文每个单元最后都有“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其中有许多动笔的机会,要重视利用这样的机会,指导学生的写作。

第七点:重视写作的合作、展示、交流。我们学校每学期都积极创造各种写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作文比赛,征文比赛,以及我们学校自己创办的校刊——《银河》杂志,这些阵地进行广泛的交流合作。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想写、想写好,想一展风采,同时也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交流的平台,让更多的学生都来写作,参与到写作中去,享受成功的喜悦。

总之,教无定法,但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多阅读,多积累,多实践。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参考文献:

1、《魏书生谈语文教学》

魏书生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

5、5

2、《优化初中作文教学程序》 陈郁新

3、《优化中学写作教学浅议》

庞蕾

河南教育200

4、12

4、《积小流以成江河——作文教学点滴拾遗》 赵浙燕

.

第二篇:关于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新思考

河南省唐河县昝岗乡闽营小学 曲贞文

【内容摘要】

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进行论述:

一、农村小学生的作文现状;

二、农村小学生写作水平低劣的原因;

三、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对策;

四、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

内容空洞

套作

学生差异

生活作文

农村气息

特色

一、农村小学生的作文现状

1、学生方面:大部分农村学生写起作文来不是无话可说,就是有话写不出。学生一写作文就叫苦连天,即使是勉强写出来的作文,也是内容空洞,思想贫乏,语言干瘪,缺乏真情实感,假话、空话连篇,令人着实担忧。

2、教师方面:大部分农村教师不怎么会写文章,很多是半路出家由民办转正的教师,对写作理论掌握更差。教师不知如何下手指导,碰上作文课,教师随手拟个题目,任学生信笔涂鸦。学生作文没有目标,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写来写去,还是一头雾水。还有一种走捷径者,作文指导有意无意地指导学生套作,让学生仿写一些作文书中的优秀作文,造成有的小学生干脆把这类作文改名换姓,一套了之。

3、.教学方面:对习作教学总体目标认识不清楚,随心所欲地进行教学;或者是在与学生认识水平不相符的目标下对作文教学,不是

要求过高,就是面面俱到,导致作文教学陷入了极大盲目性和随意性,走进了恶性循环的怪圈。其实,许多教师也不知道习作课怎么上,无教案上课,随意安排习作内容,不注重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点滴事情,不引导学生积累素材,作文课全凭学生的“天赋”去发挥,就造成我们的学生习作瞎编乱造,谎话连篇的现象。

4、指导方面:未严格按照年级段要求,教学要求过高过急,训练没有阶段性。作文教学无序列、无计划,教学程序单一,读写脱节,课内与课外不能密切结合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作文题目或范围要求没有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范围内,不能开阔学生思路,未教给学生一些观察事物的方法。在作文的批改上也不够认真,没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特别是批语,篇篇皆是语句通顺、内容具体、书写工整等,或反之。

二、农村小学生写作水平低劣的原因

农村小学生相对城镇里的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较少,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镇学生相比,视野小,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地变小,因而他们的作文就出现了作文雷同与重复化虚假作文,内容不具体。比如三言两语,陈词滥调,这在小学生作文中屡见不鲜。其具体原因主要有:

1、学生差异,影响了作文的水平。由于农村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表现为不爱说话,见了生人就面红耳赤。很想写,但不敢提笔,敢提笔,却又无从下笔。大部分学生作文内容贫乏,单薄空洞,语言表达不规范、不切实。农村小学生相对于城市里的小学生而

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很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加上家长对孩子仍有许多“大人讲话,小孩子不准插嘴”这样的限制,所以本来就不是很能说会道的孩子就更加变得沉默了。眼界的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的匮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的变小。当碰到一个作文题目时,由于记忆库存的空荡,提起笔来不知所措。

2、地区差异,遮蔽了学生的视野。由于农村地处相对偏远,相对落后闭塞,学校硬件设施相对欠缺,图书馆、阅览室尚不健全,图书陈旧过时,信息传媒相对滞后,限制了学生课外学习、写作素材收集的空间,造成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狭窄,接触社会少,生活单调,视野小,在作文中无东西可写,因此,农村学生在心理上对作文也有一种恐惧感,或者说是厌恶感。

3、教师差异也制约着作文的进步。很多教师由于功利思想作怪,为“作文而作文”的教学思想禁锢了部分学生写作的创新意识,教会学生按一定的模式去作文,例如段落是三大段结构:第一段开篇点题,第二段介绍主要内容,第三段谈体会、感受。结果学生的文章谋篇布局是如出一辙。小学生的思维是活泼的、跳跃的,我们不要给学生定框框条条,让他们自由地、创造性地写出他们的习作来。

4、课堂差异,影响了作文的兴趣。作文指导上,年级与年级断层,教材与大纲脱节,中年级在辛辛苦苦指导谋篇布局,高年级又在一个劲儿矫正标点符号,或者重复指导,缺乏层次性;读写并未做到真正结合,很大一部分课堂上,内容的理解总是占去大量的时间,正当要涉及写法时已临近下课,于是蜻蜓点水,草草了之。教师这样指

导学生作文,不立足于平时,不以课文为范例,而是为了完成任务,长期停留在仿写甚至套写上,教师的批语又常常是少有是处或一无是处,自然不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写出优秀的作文。

5、家长差异,滞后了作文发展。现今的农村,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孩,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看管,这些老人受自身的文化修养所限制,他们在这方面根本是有心无力的。甚至有时还会起一些反面作用,这样就会对学生作文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滞后了孩子们作文水平的发展。

三、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对策

(一)写生活中的作文,写出农村独有的特色

农村虽然比不上城市的热闹,但农村孩子从小就经常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为农村孩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只要学生平时认真观察,就能为其提供丰富的写作资源。农村的学生在家乡也别有一片天地,上树掏鸟蛋、下塘窝摸鱼、爬树粘知了„„这些童年趣事给孩子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喂猪、放牛、锄草、插秧等这些劳动实践给学生带来了深切的感受,让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形式记录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这样就为学生今后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并组织学生讨论:在劳动中,你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讨论之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这样既可以从中学到知识,又可以积累素材。

(二)走进生活,陶冶情操

农村的学生所熟知的是农村的事物。如美丽的田园之景有:连绵的群山、葱绿的庄稼、广阔的田野、弯弯的河流、清澈的小溪„„还有那种类繁多的动物:如天上自由飞翔的小鸟、山间奔跑的飞禽走兽、水中嬉戏的鱼虾、家中的鸡狗牛猪„„这一切就是我们农村学生的“源头活水”,皆可成为我们教学之题材,学生写作之素材。现在农村学生的课外活动越来越少了,学校都籍借安全的原因,不敢或不肯多开展课外活动,“因溺而不泳,因噎而废食”了。学校应有意识组织和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和体验,有了这些具体的感知,学生写起来就感到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了,都写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收到的效果好多了。

(三)积累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写作和阅读密切相关,相辅相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了解的生活,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所获得的思想认同等等,这些对于提高读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科书中的文章多文质兼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到读赏结合,读写结合。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古今中外,文科理科等方面都可以涉猎。布置学生随身准备一个积累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任何事,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

走出教室,多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样,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而且见多识广,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当然,这非一日之功,必须长期坚持,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提高。

(四)感悟自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悟性。在感悟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社会生活中的平凡小事,都可引发我们的思考。对农村学生来说,农村的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厚。美丽的大自然又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教师利用这种优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使他们“见景生情”。把这种情景教育引进小学作文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写一写家中养的鸡,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鸡吃食、鸡打架、鸡下蛋等等,帮他们列出观察项目,学生就会有目的的观察,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说了。让学生每天回忆发生的事,说一说、议一议,久而久之,学生就知道了什么事是有价值的了。指导学生写自己熟悉而又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写那些“虚构生活”。

(五)合理施教,贴近学生生活

在教材安排的作文教学中,有的作文题材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陌生、难度较大。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第六册《根据音响讲故事》习作时,我放了教材所供的录音磁带,学生们虽然从录音里听到了风声、雨声、惊鸟声、火车的轰鸣声„„让学生把刚听到的编成故

事,并写下来,但是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学生刚才从录音里只得到一个表面的感知,还不够感性、深刻。于是,我布置让同学们在当天的晚上听到什么声音、早晨听到什么声音都记下来,结果同学们都兴趣盎然地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农村的“天籁”之声太美了,同学们所写出的音响也十分丰富多彩,如写夜晚的声音有:“汪汪”的狗吠声、“喵喵”的猫叫声、“唧唧”的蟋蟀叫声、夜半小儿的“呀呀”啼哭声、夜鸟“咕咕”的叫声„„让学生按其自己所听到的声音,自编故事、自缀成文,结果都写得生动有趣。所以,以教材安排的作文教学,我门要作一些相应的变通,变难为易,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乐于写。

四、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思考

对一个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训练是否扎实。一些教师在语文的各项训练中单打独斗,作文课练作文;阅读课练阅读;说话课练听说,各管各的,缺乏联系,作文课仅列个提纲即让学生完成。从作文课堂教学来看,农村小学普遍忽视“说”的训练。学生到大自然去看了,听了,有很多的话要说,要尽量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说话的能力靠培养,语言能力的训练是别人代替不了的。为此,教师就要做到:

(一)转变教学观念,正确把握教学目标

小学作文教学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从全局去掌握作文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深入理解各阶段的具体任务,牢牢抓住“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一小学作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建立起一

个既与阅读有密切联系,又保持相对独立的科学的作文训练链条。同时,在总体目标任务下,系统地规划出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个单元训练点的目标,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具体,方法得当,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二)结合农村特点,正确指导学生习作

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说过:“世界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些人总认为农村生活单调,没有什么可写,其实,我们只要深入到农村去,留心生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农村不是缺乏新鲜的事例,而是我们没有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教师要让孩子们平日里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撷取反映农村特点的人事景物,比如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可指导学生现场观察,状物写景,感受自然的奇丽和家乡富饶的特产;可写农村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农事活动等;可写身边忙碌的劳动场面,可写农村的巨大变化和农民的精神面貌、思想品质等。这样,学生的习作就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不再是胡编乱造的空洞无味的东西。

(三)重视讲评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要激发起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一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爱学爱思,对作文产生浓厚兴趣,适时予以指导,让优生和后进生结对帮扶,小组合作,鼓励竞争,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于观察的好品质;其次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还位于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去讲去评。学生自己去评价自己的或同龄人的习作,

有不同于成年人的观点和视角,学生之间也容易接受;组织学生小组交换评阅,认真修改,互提意见,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作文评价的能力;再次,教师要适时评价各组的进程和取得的成绩,积极反馈学业信息,对好的习作好的方法要公开评讲,对存在的问题要灵活进行调整,及时予以纠正,以保证学生合作探究的实效;最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不断进取,虚心听取大家的建议,对作文进行二次创作、三次再创作,以保证每次作文教学的质量不打折扣,让学生在每次作文中都是最大的“获胜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农村的学生并不笨,恰当地运用适合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农村的广阔资源,做生活的有心人,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作文教学论文】

关于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新思考

河南省唐河县昝岗乡闽营小学 曲贞文

第三篇: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思考及对策

成功作文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思考及对策

贵州习水三岔河中学 母建林

内容摘要: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普遍存在重视不够,方法陈旧,故而学生头疼,教者堪忧,效果欠佳;认真反思,不难发现我们现实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众多教师也在潜心思索、苦苦找寻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只要教者安排有序,指导有方,训练有术,学生勇于作文,乐于作文,善于作文,相信师生会走进作文教学的阳关大道。 关键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改进措施

时下农村初中学生中,颇为流行这样一句顺口溜:“学生有三怕,即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这虽然是一句戏谑之言,但一定程度上却反映出中学生对作文的烦厌心理。因为怕写作文,所以初中学生大多对作文深感头痛;因为教师指导无序,所以中学生的作文水平难有长足进步。

一、写作现状与分析

初中作文教学效果不佳,令人堪忧,其中重要归因在学生。学生写作究竟存在着什么问题,其原因又何在呢?

1、书写不“规范”,文面“惨不忍睹”

文面,就是文章的“面貌”,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如行款格式,标点停顿,文字书写以及行文中某些“习惯用法”,直接影响着文章表情达意。学生作文中,字迹潦草难以阅读,不讲究行款格式,随心所欲使用和书写标点,乱写错别字的现象普遍存在。 此类现象既说明学生缺乏基本写作常识,更反映出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遗憾的是,我们的老师、同学对这些基本常识、写作习惯重视不够。

2、兴趣不浓厚,作文“敷衍应付”

“作文作文,一提头疼”。这一口头禅形象说明了学生对写作“一怕二厌三应付”的态度。每当教师布置作文,较多学生唉声叹气,愁容满面。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有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才能激发起作文的灵感,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我想写”的动机,其对写作的满腔热情才能触发文思泉涌,逐渐造就坚韧的写作意志和顽强的写作毅力,满怀信心地去克服重重困难,走向作文成功之路。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并未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上花功夫,他们只顾一味布置作文,收取作文。很多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平淡无奇,甚至味同嚼蜡,难有成功的体验,写作兴趣一点点被磨灭。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头疼、逃避作文。

3、语言运用能力偏低,不能准确表情达意

“语文就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与训练。”福楼拜曾经对莫泊桑说:一定要仔细观察从你眼前走过的每一个人,然后分别用最恰当的词语去描述他们。“最恰当的词语”即是要尽可能准确精练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实际呢,一方面因为学生词汇积累不足,另一方面教师又缺乏对学生遣词造句系统的训练,学生语感自然不强,语言运用能力自然偏低,作文不仅文采欠缺,而且作文中滥用误用词语、前言不达后语、表达欠严密等毛病比比皆是。学生作文时常出现“心会而口难传,意有而笔不 1

达”的尴尬处境。

4、教学“重文轻语” ,“文”妙而“语”拙

叶圣陶先生在解释“语文”概念时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应试”的需要,

学生的写作存在着“重文轻语”的现象,一些学生的书面作文写得不错,但其口头作文

却让人不敢恭维。目前中学生口头作文基本是一种静态的言语活动,学生从教师的命题

出发,力争用清晰的语言、准确的字眼、流畅的语调“说”一篇东西出来,但却不考虑

对谁说,为什么说,怎么说,因而总是采用固定模式“说”文,这种“口头作文”拿到

社会实际生活中去,其交际功能无疑要大打折扣。

5、作文“闭门造车”,文品与人品反差强烈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

泼泼地流个不歇。”农村初中学生,生活圈子有限,交际范围狭窄,“泉源枯竭”,又怎

能“溪水流个不歇”呢?

“质胜于辞,情胜于文。”刘勰也说“情者文之经”。如果学生不关心社会,不到生

活中实践,心中烈火般的激情就得不到激发,他们对生活必漠然置之;如反映在习作里,

试想,这种离开社会实情、脱离生活实际的孤陋寡情之作能感动人吗?

对生活缺乏了解,缺乏体验,也造成了当今许多中学生作文虚构的现象。虚构,本

是一种想象能力的表现。但我们的一些学生却在感情上违心虚构,产生了许多矫情枉作。

如果我们的教师视若罔闻,无视于学生这种感情上的虚构,担忧学生将来走上社会,与

人真诚相处、团结协作就成问题。

二、教学现状与分析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学生的水平。泰兴市洋思中学有句名言:只

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学生作文中的毛病归因还得在教师身上。教师的

教学存在着什么问题呢?

1、教学随意性强,缺乏系统安排

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作文教

学必须立足实际,制订方案,以便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这个计划不仅应包括整个中学阶

段作文教学的全程训练目标,而且更要落实到每学期的阶段目标以及每堂课的训练重点

和要求。很多老师在开学初制订教学计划时,只是笼统地订一个语文教学计划,作文教

学只是“蜻蜓点水”,有的甚至完全不提,更不必说制订整个初中的作文训练方案。在

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作文教学的随意性也很大。一学期有只做

一、二篇作文的,有做足

数作文但只批

二、三篇的,有临时有事,便到班上随便布置一下作文题目的,还有平时

不做作文,等到学校或上级来人检查时突击布置作文的„„如此等等,都说明了目前许

多老师作文教学上的无序性,这种无规律的“蜻蜓点水”、“突击备战”式作文教学根本

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惰性或应付心态。

2、命题脱离实际,缺乏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计划的盲目无序,必然导致命题的盲目随意。有临时出题目的,有照本宣

科出题的,有拨高性出题的,出的题目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与学生的心理发展

同步,没有与学生生活实际接轨,也没有体现由低而高整体训练的作文教学规律,命题

缺乏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这种命题所要求的生活经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

学生没有亲切感,也找不出动情点。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应付式的交差或虚构一番,这

是与“说真话、抒真情”相悖的。如果我们老师深思熟虑,掌握学生身心的发展变化,

把握其心态,适时从其喜怒哀乐中捕捉兴奋处、动情点,设计命题,就能为学生创设积

极作文的氛围,学生也能自觉地投入命题规定的范围,最终完成作文。

3、批改欠科学,高耗而低效

“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有多少个教师,就有多少个批改标准。一些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常常忘记自己面对的是一群十几岁的初中学生,往往要求过高,无

视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实际。有经验的老师则完全会根据学生的实际

情况确定自己的批改标准。钱梦龙先生在接手一个“双差班”后布置的第一篇作文是《我

的家》。其要求就两项:(1)、标题必须写在第一行的正中;(2)、文章要分段,家里有

几个人就分几段,每段起始必须空两格。结果,这些平常吃惯了30分、40分的学生,

一下子得到了“优秀成绩”,少则80分,多则90多分,学生一下子就有了强烈的成就

感。这种低起点的批改标准无疑值得我们借鉴。

作文批改周期长,也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这主要有老师精批细改的

缘故。叶圣陶先生向来不主张由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他说:“学生不明白

为什么改,你改了也没有用,有的根本不认真看,真叫做劳而无功,至少是劳而不得。”

杨初春老师的“快速作文法”提倡“评阅浏览自改法”,学生在短时间完成后,老师立

即抓紧时间把全班作文浏览一下,发现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评和进行

个别指导,然后让学生互相修改或自改。这样,不但能把老师从繁琐的作文批改中解放

出来,而且能有效地加大作文的训练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鉴赏能力。

4、缺“成功教育” ,伤学生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学

生作文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无是处。对好作文,尚可“鸡蛋里挑骨头”;对较

差的作文,则应力求找出其“闪光点”,哪怕就一丁点的进步,都应毫不吝啬地加以肯

定。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样容易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轻易在作文本

上写上“一塌糊涂”“一窍不通”等,无疑是一盆盆泼向学生的凉水,浇灭着学生作文

的希望之花。

作文评讲,很多老师只读评优秀之作,而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微小“闪光点”。如

果老师讲评时注意对“差生”倾斜,褒扬他们作文中的小小优点,这样那些原来作文成

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受到成功激励后,内心的喜悦难以言喻,作文积极性就会倍增,作

文训练形成良性循环,作文水平自会得到提高。

5、脱离生活,闭门造车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刘国正先生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

起的„„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学生只有投身于生活,在生活

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写作积累过程中时刻注入社会生活的活水,作文教学这棵树才

会枝繁叶茂,结出丰硕的果实。一些老师脱离生活的纯技巧作文指导,实在是事倍功半。

因为即使有再绝妙的技巧而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是不可能激起写作的冲动,产生写

作灵感的。

“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生活,写就无从说起。”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

我们应该谨记。

6、重文轻道,跛足而行

语文教育自古以来就很重视“文道”结合。只可惜为了应试,一些老师只注重培养

学生的写作技能,认为技能提高了内容是可以随意填塞的。于是,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

一些不健康思想也不进行疏导教育,忘记了自己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

7、重教轻写,纸上谈兵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

功倍。”可见,教师经常“下水”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写作。但现实却不容乐观。语

文教师虽具备一定的写作技能,但写作作为一种技能,必须在反复实践中才能形成,才

能提高。不大动笔的教师和经常“下水”的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取向和心态有很大差异。前者由于缺乏对写作心理的深刻体验和把握,往往更多的是居高临下的理论知识的灌输,更多的是对技法的迷信,更多的是束缚灵性和创造的教条,写作显得生涩、神秘,让学生望而生畏。后者把自己写作的体验推及到学生身上,往往更能把握住写作的关键,将写作化难为易,化苦为乐。

三、改进现状 提高效率

现实的作文教学中确实存在诸多不足,我们应敢于面对,立足农村实际,积极寻找对策,致力于作文教学研究,投身于作文教学改革,极力扭转作文教学中“高耗低效”之弊端。

1、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不断积累丰富素材

没有丰富的生活,哪有精彩的作文?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语文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全面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用心感受大自然;启迪学生留心学校、家庭、社会人与事;指导多观察,多思考,多记载,并及时建立“生活素材库”,以备作文时搜寻提取甚至信手拈来。

2、加强学生练笔训练,有序提高写作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每学年作文一般不少于14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学生练笔包括读书笔记、美文摘抄、日记周记等多种形式。教师应指导学生大量阅读美文,既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更能让学生学习优美词句,逐渐丰富自己的文采。新教材每篇课文后都有“读一读,写一写”,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内容大做文章。那些需要掌握的词语不仅要求学生正确朗读,正确书写,更重要就是要灵活运用。怎样运用?最好的办法就是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这样可谓一举多得。

3、作文命题,力求灵活宽泛,促进有“话”可说

言之无物是学生作文的一大弊病。为何如此?大多因为作文题目学生生疏,没有亲切感,学生没有写作激情,未能触动创作灵感,自然不可能“文思泉涌”。如果拟题灵活宽泛些,学生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就可以选择熟悉的可感的题目作文。学生有话可说,内容自然充实有力。

4、作文指导,变教师说教为学生各抒己见

半个多世纪来的作文指导,都是一读范文,二给命题(材料),三作讲解(从审题立意到选材安排),四提要求。这四步曲,唱腻了,师生双方都没有兴趣。如此指导,学生写出的作文从立意到构思,甚至遣词造句,都大同小异,千篇一律。如果改为学生各抒己见,情况大不一样。所谓各抒己见,就是教师少指导,学生先思考,然后各自谈谈自己的见解,这样一个学生的见解可以启发其他同学的思维,同时不同的思维相互交流、碰撞,就会产生智慧的火花,不同学生就会写出不同的作文,甚至有见地的作文。

5、作文批改,变孤笔批阅为群笔修改

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师的一大沉重负担,白天改不完晚上改,在校改不完回家改。教师花的精力和时间很多,学生所得却很少。如果变老师一支孤笔批阅为学生几十支笔修改,立即会出现崭新局面,立即会产生教学“共振”的最佳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组织他们互相批改。”变孤笔为群笔的具体做法是:小组内互改→小组间互改→分小组面批→二次创作→小组内互改→小组间互改→分小组面批→成功作文与佳作积累。

6、作文评讲,变一人点评为师生共赏

传统作文评讲是唱独脚戏,一人点评众人听:朗读优秀作文、剖析典型病例、指导修改等。这实际上是“满堂灌”、“填鸭式”在作文教学中的反映。结果,自然滋生厌恶情绪。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无论是优秀习作,还是典型病例,都可以变

教师一个人评说为师生各抒己见,共同评析。

师生共赏评析是学生“显山露水”的好机会,也是品评和接受品评的好方法。人人动脑筋,个人显其能,大家有长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就能普遍获得提高。

四、主打话题作文,进行系统训练。

参照“话题作文100题演练”,从第五周起,力争每周训练一个话题,指导学生写成功作文,走阶段性“一劳永逸”,三年后“以不变应万变”的作文成功之路。

实践表明,只要教师安排有序,指导有方,训练有术,学生勇于作文,乐于作文,善于作文,我们的作文教学自然事半功倍,低耗而高效。

(作者:联系电话18984989161 邮编564601)

第四篇: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目前,我们虽然有一整套作文教材,但真正落实教材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其原因并非教材本身问题,而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与驾驭教材的能力问题。经过一年多的调查与研讨,现就我校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现状分析

1.作文教学无计划。作文教学历来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仅与阅读互为双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外显为一个人的语文素质。但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不仅无标无序,且作文题重复又重复,千人一腔,给学生的语言表达、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教师没有一个写作教学的系统计划,学生没有一个写作提高的渐递梯度。具体表现为:(1)走马观花。即写作训练跟着阅读教学亦步亦趋,学什么课文,写什么作文。例如:初一第一册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散文,学了课文之后便让学生以景物为描写对象,或即景生情,或托物言志。若作为单项训练未尝不可,但如果是为了配合阅读教学而置学生的写作现状而不顾,则劳而无功。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写什么丢什么,走马观花,过目即忘。(2)没有过渡。在作文训练之初教师便把全套本领、所有要求全方位下放,在学生根本未曾达到应有水平时却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强化作文教学,以期学生一步登天,写出十全十美的作文来。例如:初一第一学期,根据学生实际,作文教学应从基本功练起,即书写规范,标点、格式正确,完整地记叙一件事等。而我们的第一次作文课便将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第一次考场作文便将“生动形象”、 “议论抒情”、 “点题扣题”作为评分标准,在此情况下,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与日俱增,难怪有的学生哀叹:我上小学时好歹写一篇作文就能获奖,到中学我费半天劲也得不了高分。这种没有过渡的作文教学,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写作信心,造成初一讲审题、立意选材,到了初二初三还是讲这一套,学生听烦了,老师讲腻了,而成效甚微。

2.作文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教师本身因为对作文教学缺乏应有的热情而怕批改作文,自然也使得学生缺乏写作的热情而怕写作文。这种情况表现在作文教学的四个环节中(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由于无计划,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该上作文课了,临去教室的前几分钟还没想出一个合适的作文题目,直到走进教室才挤出一个题目来。这样的命题根本谈不上符合学生实际、有真情实感。其结果,或老调重弹,或曲高和寡,学生望题生厌,望题生畏,哪里还有写作的兴趣?接下来的作文指导则是简单化、庸俗化、套式化,引而不发,疏而不通,越指导,学生的写作越僵化,长此以往,将学生的一点点灵气全磨灭了。再说批改:一是习惯于精批细改,劳而无功,大多数学生根本不关心评语,只看一眼分数便罢。 那是因为老师的评语从小学到中学全是一套话。二是批改拖沓,一篇作文拖上十天半月,学生自己写的什么都快忘光了。批改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导致批改方式僵化,教师独揽批改大权。讲评随便,无针对性,药到病不除,尽管学生作文写了不少,但写作水平提高却不快。

3.作文与阅读、生活脱节。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写作教学常常与生活脱节,作文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生活也不能化为作文题材,学生既没有丰富的词汇,又不熟悉多样的题材,作文时文思枯竭,硬挤强凑,自然文不成篇。其次,读与写分离,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读不能很好地为写服务,写作也无法促进阅读。

二、采取对策

对于上述现状,谈几点思考和建议。

1.制定作文教学计划。计划必须符合学生的写作实际,又要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所定计划要确保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客观上行得通,不能成为学生的障碍。计划要细致、明确,哪个学段应掌握哪些写作要领,必须达到怎样的写作水准,可以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表现手法等都要具体。目标、措施既要具体,更要明了,教师要胸中有盘棋,学生要心中有颗子,教师教有方向,学生学有奔头。计划还要检查、调整,适时地查漏补缺,以期完善,防止计划的随意性、教条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由浅入深,在不知不觉中步入写作的殿堂,这样,畏难情绪自然烟消云散。

2.激发写作热情。学生作文需要热情,而这种热情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的命题要围绕学生最关心的内容来确定,这样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在作文指导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真正为学生排忧解难、牵线搭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冲动。指导前要仔细分析学生作文的症结所在,做到对症下药。

其次,评改作文历来为众多教师所头痛。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敢于放手,要采用多种批改方法,激发学生的评改欲望,力争做到教师面批、精批与师生互批、学生共批相结合,提倡写、评、改一次性处理。这样趁热打铁,学生就会兴致勃发,信息反馈快,评改质量高,写作效果好,批改费时少。真正做到“多快好省”。第三,教师适时地写下水文,与学生同写、同批、同改,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上学期本人与学生同时在课堂上用45分钟完成一篇下水文,第三节课上我首先读了我的作文,让学生集体批改,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作文课上得生动而又有实效。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一次下水文,既可以体会学生写作时的心态及可能遇到的障碍,又可以“逼”着自己不断地学习、充实、提高。

3.多渠道拓宽写作途径。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一切手段来拓宽学生的选材范围。首先阅读与写作要紧密结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捕捉名篇佳作中的闪光点,通过对课文的仿写、改写、缩写、抄写、补写等各种形式,培养学生多角度利用课文的能力。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续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排比段的仿写等。指导学生同中求异,不断拓宽写作思路达到创新的目的。再有写作与生活要紧密结合。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学生一是不会关注社会,二是生活面太窄。要想拓宽学生的选材面,就要组织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生动的具体事例。我年级多次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如参观、采摘、各种文体竞赛等。学生参与了这些活动,有切身体会,文章写得有声有色。在活动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写随笔,记日记,养成日写百字、周成一篇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之后,写创造型作文。

第五篇:关于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江宁秣陵初级中学 刘玲

摘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针对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许多弊端,笔者试着对主要问题作了一些考察分析,并摸索出自己独有的作文教学风格。

关键词: 问题 措施 积累 实践

我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深感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诸多弊病,为什么许多老师不愿花时间进行作文教学,学生也不愿写作文呢?下面是笔者试着对一些主要问题作了一些考察分析,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写下来与诸位同仁一起交流探讨,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问题一重视课文教学,轻视作文教学。 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非常重视课文教学,在每一学期初,老师都能根据教学计划、大纲制定详细、合理的课文授课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而对作文教学却没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即使有也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很大,可操作性很差。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往往是随心所欲,甚至应付了事。究其原因,主要是课文教学与考试分数关系明显,只要是平时老师讲到的内容,在考试中学生遇到会立竿见影,体现老师的教学水平,因而把课文教学当作重中之重。而对于作文教学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作文成绩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而对于考试成绩来说,无论学生写的作文如何不好,也能得一点分数,如三十分的作文,切入分二十一分,只要文章结构完整,内容尚可,就可以拿到这个分数,所以作文分数差距拉不开。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作文阅卷主观随意性较大,同样水平的作文在分数上可能有较大的差距,增加了作文成绩的风险性,进一步消减了老师作文教学的积极性。 问题

二、注重教师教学,忽视学生实践。许多教师整天致力于“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五步式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致力于教学生审题、立意、选材、谋篇、遣词造句、修改及各种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不同文体的写法,甚至常常用应试作文取代常规作文的训练。注重“一言堂”,企望走捷径,结果反而是欲速则不达,没有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收效甚微。一言以蔽之,他们注重老师教学,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的培养。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传统教学理论和方式的影响,过分的看重老师的主导作用,而没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教学效果不言而喻。笔者曾经做过六个班的作文心理调查,对写作感兴趣的只有13%,情况可见一斑。

问题

三、注重写作数量,忽视写作质量。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各科教学都有追求“大运动量”的趋势,作文训练也不例外,许多老师曾片面地认为,只要不断的增大作文训练量,学生的作文成绩就会提高,因此不断的鼓励学生多些多练,一周交一次作文,天天写日记,读书札记,每天的所见所闻等等,学生拼命的写、凑字数,甚至抄袭,老师拼命的批改,讲解,师生不堪重负。造成了事实上的两败俱伤。究其原因,一是受理科教学的影响,搞题海战术,错误地以为广种就能博收。二是“多读多写”一直被公认为是传统经验而加以推广,教学大纲也要求老师尽可能的给学生以更多的写作机会,许多老师静止的理解了这句话的内涵,没有将“数量”和“质量”结合起来统一考虑,没有认真地研究作文教学的客观规律。

问题

四、注重应试作文,忽视素质作文。长期的应试教育必然造成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应试作文的后果。无论是什么形式,什么级别的考试,一律有规定的题目和要求,许多学生只能是根据要求,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乱凑字数,甚至虚构。因此,许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指导写应试作文的方法上,让学生下大功夫背诵应试范文。直接后果是: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的文章越来越多。学生的写作水平停滞不前。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圈在特定的模式化的套子里,用统一的思想、共性的话语箝制了学生丰富多元的精神方式和说话自由。针对上述问题,我在作文教学中采取一些措施,下面是我积累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注重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计划。老师应根据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作文教学的比重和要求,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教学计划,并认真执行。根据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年级的目标计划,有目的的循序渐进的训练各种题材的作文。从审题、拟题、开头、结尾、立意、谋篇布局、写作顺序等方面,有侧重的训练,使教学计划具有可操作性,以满足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需求。

二、注重作文基本功的训练,积累作文素材。顺应作文教学的规律,教师要脱离作文数量的束缚,提高作文质量,就必须在训练作文基本功上下功夫。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为了使学生有扎实的作文基本功,老师必须在平时加强指导和训练:一篇文章如何确立题目,如何运用语言准确表达中心思想,如何选材,如何分段,如何前后呼应、开头和结尾相衔接,如何画龙点睛、耐人寻味,如何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引起读者共鸣,如何详写,如何略写等等,老师不要企图三五次作文就能使学生样样精通,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以范文为例,认真分析基本的写作套路,改变学生提笔无话可说,无话乱说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笔者在每个学期都要开展读书竞赛活动,按时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摘抄、读书心得,及时表扬或在班内交流。利用阅读课,有针对性地搞专题讨论,学期末搞一次读书笔记大展览,由同学们投票进行评比。通过上述活动,不仅使学生积累了作文素材,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三、要注重引导学生真实地再现生活,真诚地拥抱生活。所谓“真实”,就是用自己的心灵之眼去看生活,不但要看到生活的向阳面,而且也要注意到生活的阴暗面;不但面对生活琐屑的表面现象,而且也要透视出生活的真谛本质。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老师应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舞台,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我在作文教学中,一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坚持写作练习灵活多变,倡导自由式作文和专题作文相结合。在自由式作文中,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现象等皆可成文。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真诚地拥抱生活,学生不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经营的编造者,而是体验生活的主角,表现生活的高手。在专题作文中,老师给出一个作文题目,让学生从审题、立意、构思等方面去思考,各抒己见,自由争论,以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从而能顺利地完成作文。经过逐步的训练,学生习作中表现出的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个性,他们不仅在思考自己的得失悲欢,也在分析社会的种种现象。他们学会把握写作的机遇,表现浓厚的写作兴趣。

四、注重作文批改和讲评,形式灵活多样 。作文批改是老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手段,通过老师的批改,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加以重视和改正;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和习惯;可以培养学生脚踏实地,严谨求学的良好习惯。因此,老师既要注重作文批改,又要采取多种形式。从批改者的角度,作文批改可分为教师批改、学生批改和师生共同批改三种形式;从批改的方式来看,老师批改可以分成精批细改、只批不改和不批只该三种形式;学生批改可以分成自己批改、相互批改和分组批改三种形式。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倡导精批细改,允许只批不改和不批只改。批语应避免呆板,要生动形象、新颖,使学生便于接受。在作文批改的基础上,认真进行作文讲评,选佳作当范文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评析,和自己的作文比较优劣。鼓励找出差距,寻找提高的途径。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和讲评,将对学生写作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五、注重学生生活实践,积极开展作文第二课堂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知识的源泉,老师应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作文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作文的灵感。我一直在做如下尝试:两周内给每位学生一次课前演讲的机会,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要求学生每日读一篇文章,扩大学生阅读量;半月写一篇专题作文,训练学生应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办小报,黑板报,提高学生参与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写作的热情;定期带领学生走出学校,体验生活,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认识世界的能力。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以上是我十几年来作文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这些做法还是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创新,摸索出一套自己独有的作文教学风格。上述做法也有不少应该强化甚至是值得商榷的地方,愿与各位同仁探讨。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