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的生活性论文(精选)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的生活性论文(精选)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的生活性论文现在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往往是以教材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 很难以学生为中心。只是一味地强调对品质道德的灌输, 而忽视了学生的自由自学的活动, 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的生活性论文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往往是以教材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 很难以学生为中心。只是一味地强调对品质道德的灌输, 而忽视了学生的自由自学的活动, 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因此, 我们要注重教材与生活的结合, 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 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 让学生在更多的生活体验中, 形成自己独有的感受和体验。

一、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习热情

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这足以说明, 教育和生活离不开。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就是让我们老师能够带领学生回归生活。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仅局限于书本, 有的甚至让学生读一遍内容, 自己看一遍, 课就上完了。根本没有和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拉开了书本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没有了。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非常重要。只有创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化情境, 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上出示了我们班几位学生的家庭照片和生活照, 边播放边解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 每个家庭都有许多的故事, 每个家庭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的故事。很多同学的眼球被熟悉的脸庞一下子吸引过来了, 在这节课中, 看到这几位同学被展示出来, 其他同学都跃跃欲试, 积极讲述自己的故事。

可见, 适宜的教学情境是上好一节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此, 品德课不再无聊, 不再无话可说, 不再一成不变。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学习,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道德品质。

二、开展多彩活动, 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标指出:“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 发展儿童的内心世界和主题人格, 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因此, 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要学生通过活动, 使自己亲身体验、亲手实践, 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1. 编排文艺节目。

把具有情节性、便于表演的教材内容变成故事、小品等形式, 组织学生进行表演, 学生看后产生浓厚的兴趣, 原来不愿意表演的、害怕表演的人, 之后都争着要表现。这种方式不仅能达到明白事理的目的, 在表演的过程中, 学生也从中得到了一些经验, 从而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2. 讲述故事、巧编童谣。

这种方法对低年级的学生较为适用。例如, 在教完《假期安全真重要》后, 我就出示了这样一首儿歌:“暑假过好每一天, 安全第一挂嘴边。不下河, 不遛弯, 马路中间不能窜。不玩火, 不玩电, 不能用手触电扇。勤洗手, 勤洗脸, 预防疾病不传染。变质食物不能沾, 冷饮不要吃太贪。电视不能超时看, 保护视力是关键。电脑游戏别贪恋, 上了瘾不好办。天天学习一点点, 身体每天要锻炼。以上几条要记全, 平安健康乐无限。”

此外, 还要运用多种形式让儿歌变得有趣、生动。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 采用拍手、男生女生比赛读、唱歌等方式念儿歌, 他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3. 开展实践性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1) 采访式。例如, 教学四年级下册《交通连四方》这一课时, 我先布置学生回家采访爷爷、奶奶, 或者爸爸妈妈了解家乡的交通。在这之前, 我先让孩子看新闻, 看看记者是怎么采访的。将采访的几个要点都记下来, 然后回家对着镜子模拟。除此之外, 还要先列出想要问的问题, 以防到时候忘记。有些同学真的很用心, 排练到很晚, 还让爸爸妈妈帮忙看看。在上课伊始, 我先播放现在各种各样的交通方式:汽车、火车、轮船、飞机、悬浮列车、地铁等。了解温岭的各种交通方式:汽车、火车。交通网络有跌路网、一级公路网、高速公路网。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家乡交通变化, 孩子们已经准备地很充分了, 结果很快说出自己的了解与体会, 从而使学生知道交通条件的改善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 体验式。例如, 教学四年级上册《温馨一家人》的第四课《我也会当家》时, 在前几课的铺垫下, 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有学生在日记中写到:“爸爸妈妈去上班了, 只剩下我一个人, 他们那么辛苦, 我就做点事帮帮他。爸爸妈妈每天早上都很匆忙, 忙得连被子都来不及叠。好, 那就先叠被子吧!被子可真重、真大。费了我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它叠好, 爸爸妈妈回来肯定会表扬我的。接下来就开始打扫房间吧。家里的房间就属我的房间最乱, 就先整理自己的吧。地上满是乱丢的玩具, 捡完这边, 捡那边。啊!我的老腰啊, 都要直不起来了。谁让我不听妈妈的话, 玩了之后, 要整理好呢!下次再也不敢乱丢了。等我整理完后, 整个人腰酸背痛, 但是还有扫地和擦桌呢, 我看平时妈妈就是这样做的。我学着妈妈的样子, 有模有样地打扫起来, 哇!床底的灰尘有一本书那么厚, 还有很多我平时乱丢的垃圾。天呐, 要是被妈妈知道又要说我是生产垃圾, 从垃圾场中来的人了。趁他们回来之前, 要赶紧消灭证据才行。一个上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我在战斗中睡去, 在铃声中醒来。爸爸妈妈果然如我所料, 狠狠地夸奖了我一番, 美得我差点得意忘形。通过今天的劳动, 我深刻地体会到妈妈平时是那么辛苦, 除了上班, 还要做家务, 以后, 我要和爸爸多做一些家务, 让妈妈也休息休息。”

(3) 调查式。例如, 教学《家乡特产知多少》时, 我先布置学生回家搜集材料, 可以通过上网、调查等方式获得。课堂上, 教师创设了恰当的生活情境, 把主权大胆地交给学生, 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 说他们自己村的特产, 有乌沙门的葡萄, 还有观胜的枇杷。整堂课, 学生们说的是不亦乐乎。课堂不再是老师传授, 学生接受, 从而确立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活动易于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三、巧引生活资源, 激发学生情感

对于有些小学生来说, 老师苦口婆心的话语未必能听的进去, 教师可以针对一件事情让学生自己去评判是对还是错, 这未尝不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那天我刚回到办公室, 就有学生跑来跟我说我们班的捣乱大王又打架了, 我问清楚情况后, 决定先不找他谈话, 原因是下节课就要上《品德与社会》了, 能否在这节课好好引导我们的学生呢?这节课的内容恰好是《当发生冲突后》, 在课堂一开始, 我先讲述了“狼孩的故事”, 让学生讨论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让学生初步的理解: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 就离不开与别人的交往。在交往中, 各种各样的事都会发生, 有开心、欢乐, 也有委屈和难过…….也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发生一些冲突。然后让学生根据辨析角说说如果你和同学们发生冲突, 你会怎样做呢?有些学生说我们都是同学、同桌, 何必分得那么清啊。我们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也有人说到, 我自己不小心撕破了别人的书, 要连忙给对方道歉, 这样就避免冲突的发生了。更有人说到自己的解决办法, 遇到令人生气的事就深呼吸:停下, 深呼吸, 再深呼吸, 等待五秒钟, 想好再行动。当冲突发生后, 我们也要冷静面对, 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真诚地去沟通交流, 就一定能化解冲突, 风雨过后见彩虹。

课后, 捣蛋大王看我没去找他, 自己找上门来了, 跟我说了很多, 说以后会尽量克制自己的脾气。直接的教育, 是我们教师常用的手法, 偶尔也采用一些迂回的方式, 比如这节课, 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后, 对于一些事情, 他们会用自己已形成的认知去判断事情的对错。

总之,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 要将教学和生活联系在一起, 让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的主要源泉, 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充满乐趣和生机, 有效地提高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进入生活, 让生活融入课堂, 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正确的价值观, 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大多都是图片和文字相结合, 对于小学生来讲, 应该是浅显易懂的, 但是教师却只顾照本宣科, 其真正的教育目的远远被忽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就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习热情;开展多彩活动, 激发学生兴趣;巧引生活资源, 激发学生情感, 才能很好地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生活性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生活性,课堂教学,生活情境,多彩活动,生活资源

参考文献

[1] 姜美晶.谈“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M].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

[2] 林清铃.回归生活, 创设开放而又有生命力的课堂[M].新课程学习, 2012年.

[3] 魏洪亮.根植生活回归生活[M].中国科教创新导, 2010年.

[4]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