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骨内牙种植体在牙缺失修复中的应用(集锦)

骨内牙种植体在牙缺失修复中的应用(集锦)

骨内牙种植体在牙缺失修复中的应用我院自2002年开始将骨内牙种植体应用于临床, 现将我院骨内牙种植体应用情况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2年5月至2009年10月的我院口腔科就诊的牙种植患者58例, 其中男性患者32例。

骨内牙种植体在牙缺失修复中的应用

我院自2002年开始将骨内牙种植体应用于临床, 现将我院骨内牙种植体应用情况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5月至2009年10月的我院口腔科就诊的牙种植患者58例, 其中男性患者32例, 女性患者26例, 年龄17~82岁, 平均年龄 (42±8.6) 岁。共植入骨内牙种植体96个, 其中Branemark种植体 (NobelBiocare, 瑞典) 31个, 安多健种植体 (Anthogyr, 法国) 28个, BLB种植体 (北京莱顿公司) 19个, BEGO种植体 (BEGO Implant Systems GmbH&CO·KG, 德国) 18个。术后完成骨整合的种植体94个, 骨整合失败2个。

1.2 方法

1.2.1 病例选择

严格按照种植适应证和选择病例, 排除有种植种植病例[1], 术前拍摄全景X线牙片、评估患者颌骨骨质、骨量, 要求骨质达到Lekholm等[2]颌骨质量分类中Ⅰ~Ⅲ类骨的条件要求。

1.2.2 种植手术

根据测上述量结果在模型上确定种植体的位置、方向和数目, 制作种植外科导板。采用美国HKM种植机、意大利Anthogyr 1/64减速手机。在外科导板的引导下开展种植手术, 均采用埋藏型种植手术方案。

1.2.3 种植修复

下颌植入后经过3个月, 上颌和辅助植骨者经过6个月的骨愈合期后, 进行种植修复。按照单冠、联冠、固定桥和覆盖义齿等几种修复方式进行修复。

1.2.4 种植维护和随访

完成种植义齿的修复后, 教会患者使用牙线、牙缝刷等维护工具, 告知患者使用注意事项。完成修复后的第1、6、12个月时各复诊检查1次, 以后每年复诊1次。

1.3 效果评价

1.3.1 初期种植体骨整合成功标准

种植体植入后下颌经过3个月、上颌经过6个月的骨愈合期, 符合以下条件者即为骨整合成功: (1) 种植体无活动, 叩击音清脆; (2) 种植体周围组织无感染和感觉异常; (3) X线片示种植体周围无透射影区, 垂直方向骨吸收小于种植体植入长度的1/4; (4) 种植体可耐受20~30N·cm的旋转力。

1.3.2 种植成功标准

按照改良的Albrektsson评估标准:临床检查种植体无动度;X线片示查种植体周围无透射影区;功能负荷1年后, 垂直方向骨吸收应<0.2mm/年;种植后无疼痛、感觉异常、感染等持续性或不能缓解的症状及体征。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四格表确切概率法, α<0.05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种植方式的初期骨整合率 (表1)

由表中可以看出埋藏式与非埋藏式2种种植方式的骨整合率差异无显著性, P>0.05。

2.2 种植成功率

按上述种植成功评价标准, 在植入的96个种植体中, 总共失败10个, 随访1~9年累计成功率89.58%, 见表2。

3讨论

人工牙种植体解决了传统假牙无法克服的难题。安装人工牙种植体后, 有力的咀嚼不仅能防止大脑老化, 而且还调动口腔中味觉、触觉、温度、疼痛等各种感应器和中枢神经, 维护全身健康。本研究结果表明:骨内牙种植体植入后下颌经过3个月、上颌经过6个月的骨愈合期, 初期骨整合成功率达98.48%, 埋藏式和非埋藏式的骨整合成功率无明显差异。在本组96个骨内种植体中, 修复后经1~10年的临床观察, 临床修复效果满意。由于骨移植、骨劈开、上颌窦提升、下齿槽神经移位等各种骨增量技术的发展, 使得骨内牙种植体对骨量的要求越来越低, 加上新型种植体材料和表面结构的改进提高了种植成功率, 进一步扩大了种植适应证。

摘要:目的 回顾分析骨内牙种植体在牙缺失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58例患者的96个骨内牙种植体进行l~10年的临床观察。通过对种植体周软组织状况、种植体动度、种植体周骨吸收情况的检查, 评价其骨整合成功率和修复成功率。结果 种植后初期骨整合成功率达98.48%。在植入的96个种植体中, 总共失败10个, 随访1~9年累计成功率89.58%。结论 骨内牙种植体是临床上修复各种类型缺牙的理想手段之一, 成功率高。

关键词:牙种植体,牙缺失,牙修复体

参考文献

[1] 周磊.口腔种植学临床实践[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西安公司, 2003:7~10.

[2] 王桥.骨内牙种植体在牙缺失修复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0, 35 (1) :90~92.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