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程硕士教学模式改进策略研究
在我国,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自1997年正式设立并正式招生以来发展迅猛, 招生规模已从1997年的1525人发展到2006年的57590人, 每年的增长率都超过10%。招生单位已由1996年的9所院校、10个工程领域, 发展到2008年的212所培养单位, 40个工程领域, 成为我国涉及面最广、规模最大的专业学位, 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1]。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障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尤为重要, 而教学模式 (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 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体现学校的教学思想, 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由于在职工程硕士课余学习时间较少, 故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针对工程硕士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希望能对工程硕士教育过程中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内容提出有益建议。
1 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
第一, 工程硕士具备较强的实践经验。工程硕士的招生对象是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工程硕士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 不仅具备本科阶段的知识与经验, 也具备较强的实践经验。
第二, 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工程硕士的招收对象主要是本科毕业且工作三年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长期工作在生产第一线, 已经长时间没有接触过课本。不少人的外语水平和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较差, 所以, 要求他们在有限时间内掌握所学课程难度非常大。
第三, 学习时间没有保障, 工学矛盾突出。工程硕士属于在职学习,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工作。如果学习与工作冲突, 一般会以工作为重。因此, 他们到校学习的时间得不到保障, 在目前我国远程工程硕士教育尚属空白的情况下, 教学质量势必会受到影响。
因此, 考虑工程硕士在课程学习中的优势与特点, 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模式尤为重要。为了分析工程硕士的教学模式现存问题, 本文着重研究了在某校专业学位工作比较突出的MBA、EMBA的培养方案 (资料来源于某校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 从而将工程硕士的教学模式与MBA、EMBA作对比, 分析工程硕士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2 工程硕士教学模式问题分析
目前的培养过程已经有针对性的采取了不少特殊培养方式, 如“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 “分段学习, 集中授课, 分散消化”的授课方式等[2]。尽管形式上体现出了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的不同, 然而在内在的教学细节上却仍沿用工学硕士的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不甚合理, 也未真正采用适合工程硕士的特色授课方式, 仍然用通过笔试考核工程硕士的课程学习等。这些问题使得工程硕士生的培养质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也难以真正发挥学校的培养优势。
2.1 工程硕士课程设置问题分析
对某高校工程硕士、MBA、EMBA的课程设置情况作对比分析, 具体见表1。
分析上表可以看出, 该高校的工程硕士课程体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 课程学分和学时偏少, 公共必修课 (包括政治、英语、数学、计算机) 比例过大, 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偏少。
第二, 课程设置不够灵活, 整体选修课较少。这与工程硕士课程应该具有的宽广性和综合性是不相符合的。
第三, 缺乏实践应用课程和学科前沿知识获取环节。工程硕士的课程应该反映当代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最新水平, 强调工程领域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等的学习与实践, 培养其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工程硕士, 从而给企业发展创新带来良好效益, 故工程硕士课程设置必须加强实践环节和学科前沿知识。
资料来源:某校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2.2 工程硕士教学方式问题分析
EMBA培养方案明确阐述了研讨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课程学习应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重点培养思维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能力, 研究我国企业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 并要求师生互动, 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实现教学相长, 提高教学水平。
而在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中没有对授课方式做明确详细的规划, 说明在政策导向上没有提倡和规定应该采取针对工程硕士的教学方式, 这使得所谓的“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更没有了保障, 未能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 必然很难提高教学质量。
2.3 工程硕士考核方式问题分析
为了保障专业学位硕士生的授课质量, 某高校对工程硕士的数学类课程和英语进行统考, 并由专业学位办统一管理。对这类公共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教学要求进行统一, 同时实行校内外教学点统一命题、考试与阅卷, 体现出高标准、严要求。然而, 调查却发现学生们很担心课程统考, 因为统考过不了学分修不够, 就无法顺利毕业。然而他们基础差, 而且学习时间非常有限, 因此, 目前的统考方式也未能使得工程硕士的数学与英语能力有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还需要探索新的有效方法。
3 工程硕士教学模式问卷调查分析
为了解工程硕士自身的感受以及看法, 本文对在校工程硕士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 回收有效问卷559份, 回收率为93.1%。问卷主要分三部分:基本信息部分, 课程设置部分和教学方式部分, 最后设有开放性问题请同学留下建议以了解问卷中没有的问题。
用SPSS软件对分析数据后 (因篇幅所限, 未显示数据) , 研究结果与前文对培养方案的分析高度符合, 这说明工程硕士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确实需要改进。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 在课程设置体系方面, 专业课程比例偏少, 62.7%的同学反映急需加强专业课程;选修课中企业管理类的课程很受欢迎, 同时有不少学生希望开设科技论文写作和经济金融类课程。
第二, 在教学方式方面, 目前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授课方法 (51.8%反映现在采取全部面授的教学方法) , 授课方法不够灵活多样。很少采用互动式、探讨式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在课程内容方面, 应用性不强的问题最为突出 (占51.3%) , 其次是专业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课程内容没能体现工程特色。
第三, 在教学安排方面不够细致, 没有充分考虑工程硕士的特点。现学专业与本科专业无关的工程硕士学习起来困难较大, 他们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也较低。因此, 在课程安排时应当考虑到这部分特殊的学生, 如应该提前发放教材或教学大纲等, 使学生提前知道自己应补充哪些知识, 从而避免课堂学习中的较大困难。
第四, 课程内容专业针对性和应用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硕士对教学方式的评价。这反映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尤其是目前课程内容与工程实践结合不够, 多为理论讲述, 导致知识应用性不强, 专业针对性不强。这也是工程硕士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4 工程硕士教学模式改进策略建议
4.1 课程设置改进策略
针对工程硕士课程设置现状中专业课不足、选修课偏少、缺乏实践训练环节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 加强专业课, 强化专业领域能力。
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3], 而现行的方法是。为不同专业方向的工程硕士生按同一个工程领域开设公共专业课, 而且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 但都不甚深入。这种教育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 拓宽了专业面, 但复合型并不意味着淡化专业能力, 由于工程硕士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 要把开设的课程都掌握好几乎是不可能, 正所谓“事事通, 事事松”, 这也与一些工程硕士生“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的愿望相矛盾[3]。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课程设置必须有所侧重。
工程硕士的本质还是工程师, 其专业性很强。专业课太少, 并忽视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行不通的。设置专业课时需要针对各个领域, 由该工程领域内资深专家研讨决定。专业课应包括两种类型:一是领域内公共专业课;二是根据工程硕士所在单位的需求而定的专业课, 第二类型专业课适合向培训量大、生源稳定集中的大型企业的工程硕士设置。而对于生源较少且分散、变动较大的领域, 可以只选用第一类型的专业课。
第二, 强化实践环节。
虽然工程硕士本身动手能力就比较强, 但这并不代表高校培养可以忽略该环节。虽然一直以来都在强调工程硕士培养侧重于知识和技术应用, 但在课程上仍然没有鲜明体现, 甚至在培养方案中都没有指出应该设置实践训练的课程。究其本质原因, 还在于高校对其的定位受长期以来科学研究的潜在影响, 潜意识里认为高校培养主要还是提高理论深度。美国工程教育掀起的回归工程的意义也就在于此[4], 高校的工程硕士培养不仅是提高理论水平, 更重要的还是培养实践能力, 因此, 我国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应更加系统化, 增加实践环节, 使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相辅相成。具体形式可以借鉴EMBA课程中的管理实践形式。
第三, 丰富选修课程。
目前工程硕士存在选修课比例偏少的问题, 与宽广性和综合性的要求不相符合。增加选修课, 不仅可以使得课程设置更加灵活, 而且还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 增加学生学识的厚度和宽度, 并且可兼顾到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专长, 符合培养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比如根据需要给工程硕士开设企业管理类、经济金融类课程, 以及最新科技前沿知识的讲座等, 都能对工程硕士培养带来良好影响。而且实际中不少高校已经开设此类选修课, 而且还作为一些专业的必修课。
4.2 教学方式改进策略
针对工程硕士教学方式方面存在的课程内容应用性不强、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 可以应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 加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针对性与前沿性。
目前工程硕士授课基本还是沿用工学硕士的内容, 主要还是理论讲授, 加上学生理论知识欠缺, 接受起来难度很大, 课堂反应迟钝, 工程硕士从这样的课堂中能学到多少知识可想而知。
课程内容与教学大纲必须注重应用性和针对性。例如, 英语课主要是训练学员比较熟练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数学课主要是训练学员熟练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应针对工程硕士的不同专业授课, 比如不同专业对计算机使用的需求就不同, 有的专业需要侧重于工程计算, 有的专业侧重于绘图等。同时课程还应该体现前沿性, 工程硕士研究生必须频繁地更新知识, 获取最新信息。这一切都要求工程硕士课程中体现领域最新知识、最新发展和最新成果, 反映本领域及相关领域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
第二, 采取灵活多样启发性的授课方法。
采用启发式的授课方法, 有助于思维的训练和技术创新, 授课效果会更好。因此在授课方法方面, 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法, 改变一味的“满堂灌”方式, 注重培养思维方式, 提高创新能力。课程形式可以包括案例、讨论、实习、模拟等方式。
第三, 加强工程硕士的教材和师资建设。
教材对于任何教育活动都至关重要, 教材选用不当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然而研究生教材绝大多数是在校人员编写, 侧重点在理论的阐述、探讨上, 对于工程应用则讲的很少, 有的几乎丝毫不涉及, 这些教材对于工程硕士很不合适, 学生对此反映较大, 故不应该选用这类教材。
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工程硕士的授课教师应既具有课堂教学能力, 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因此, 教师的配置要有针对性。教师要到有关企业去挂职锻炼, 参加企业新产品开发、设计、技术改造等, 以丰富其工程实践经验。其次, 学校应聘请相关行业内的优秀企业家、高级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工程硕士教学。另外, 要选好校内外指导教师, 明确提出导师的职责, 把好培养质量关。
第四, 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教学安排也不可忽视, 工程硕士主要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 既不离开工作岗位又要掌握好学校课程是很难的。目前企业生源相对集中, 高校派教师到企业进行现场教学, 是解决该问题的一种可行的方式。但随着工程硕士规模的发展, 来自同一企业的生源趋于减少, 现在学科、专业区域分散, 同一企业的生源规模难以保证此种教学方式的效益。要从根本上解决以上矛盾, 还需在实践中摸索。
4.3 采用新型考核方式
目前工程硕士课程考核方式较为统一。一般对学位课程闭卷考试, 其中, 外语、数学使用试题库, 选修课由教师根据课程特点确定, 可以是笔试、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等。然而实际中对学位课的统考虽然严格, 但仍未能有效改善教学效果, 如果降低试题难度、放松阅卷条件, 结果又事与愿违。
可以尝试将考试题型以及内容进行改革, 强化理论知识的应用性, 这样既能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又能考查知识应用能力。从而将题型与培养目标紧密结合, 以目标为导向,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提升学习质量。
摘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自1997年设立以来发展迅速, 至今已经成为涉及面最广、规模最大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程硕士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强、理论基础薄弱、学习时间保障性差的特点。统计数据与调查结果均显示, 现行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核模式、以及新技术与知识的教育等方面都存在着进一步改善的需求。从这些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改进, 对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提升,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工程硕士,教学模式,改进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 祁晓庆.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十年[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9) .
[2] 刘惠琴, 沈岩, 等.论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
[3] 刘鹰.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与教学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6.
[4] 赵婷婷, 买楠楠.基于大工程观的美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特点分析——MIT与STANFORD的比较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 陈皓明.工程硕士教育的改革与发展[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