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核心员工培训
第一篇:商业银行核心员工培训
商业银行核心员工培训激励探讨
国家职业资格全省统一鉴定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论文题目:商业银行核心员工培训激励探讨
姓名:高美艳身份证号:370103197409195609准考证号:所在城市:山东省菏泽市所在单位: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菏泽分行
商业银行核心员工培训激励探讨
摘要:本文在界定核心员工的定义和分析核心员工的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现阶段商业银行对核心员工的培训激励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存的问题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核心员工培训激励对策。
人力资源是商业银行的第一资源,是商业银行业实现战略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认识到: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更准确的说是核心员工的竞争。核心员工掌握着商业银行的核心技术,具有创新能力,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减少核心员工的流失,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的为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提供贡献,是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问题。
培训激励作为是商业银行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已越来越被越来越多的银行管理者所重视。一方面,通过培训,可以改变核心员工的工作态度,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潜能, 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和销售业绩,使企业直接受益,另一方面,也增强核心员工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让员工体会到银行对他们的重视,认识到培训是银行为他们提供的最好福利。同时,从银行未来发展的角度看,教育和培训跟上了,人才就具有了连续性,而且凝聚力也会大大加强。
一、核心员工的定义和特征
对于核心员工内涵的界定,国外学者多从就业的角度,将一个组织的员工分为核心员工和外围员工,并认为核心员工是指那些从普通劳动力市场获得的、有长期劳动契约保障、其技术对雇主至关重要的企业骨干员工。- 1 -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署对核心员工的定义为:占据位置的员工,在组织内无法立刻找到合格的替代者,他的职责无法转让给其它员工,他因突发事件而被另外赋予职责时,将严重影响和损害原部门的功能和连续性。
国内学术界对核心员工界定还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结论,代表性的观点有:在实践中,一般认为核心人才就是能够为企业创造高价值但培养周期长、短时间内难以替代、一旦离职将对企业经营形成不利影响的员工。他们一般占到企业总人数的15%-25%,掌握了企业专门技术、核心业务,控制着企业的关键资源,创造了企业80%以上的财富和利润。
核心员工就是核心竞争力。在当前金融产品、营销、服务等方面的能力或创新比较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激烈竞争中,人力资源是商业银行维持竞争优势的潜在的唯一资源。
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曾开玩笑似的说:谁要是能挖走微软最重要的几十名员工,微软就完了。盖茨告诉我们:一个企业持续成长的前提就是留住核心人才,因为核心人才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价值的主要创造者因此,作为精通银行业务的核心员工必然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创造者、推动者和承载者。 核心员工具有以下4条特征:
1、核心员工的高价值性。核心员工对商业银行高度的价值性是通过核心员工创造的价值与获取核心员工的成本之比,以及核心员工对于银行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性体现出来。核心员工自身具有经过长期学习和实践获得的专业技能、管理经验和较高的个人素质,一方面能为银行创造更多的客户价值,增强银行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可以帮助银行降低招聘、培训等成本费用。同时,银行核心员工是银行经营和壮大的动力源泉,对银行的战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他们利用拥有的知识、所处的地位以及拥有的资源,为银行创造着80%的效益,体现出高度的价值性.2、核心员工的难以替代性。核心员工在商业银行中服务时间长,掌握商业银行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业务,对商业银行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对银行绩效创造和持续发展最有影响力的核心员工是银行难以替代的稀缺资源,他们的人数虽少,但是特别重要。一旦核心员工离职,空缺的工作岗位带来组织内部连锁的、甚至是很大的损失。
3、核心员工的需求层次较高并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需要。核心员工工3 -
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没有将培训激励贯穿于核心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培训使核心员工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但却没有用武之地,这样反而加快了核心员工的流失。
6、培训效果的评估不足。目前大多商业银行对培训的评估仅停留在反应层次、学习层次这二个层面上。从核心员工所具有的素质来看,仅有前两个层面的考核是不够的,这对核心员工多多少少缺了点挑战性。当然很多商业银行觉得后面的行为层次和结果层次很难做,即使做了也很难量化,收益和成本相去甚远。因此商业银行很少关注到培训后的跟进管理,这样使得花了很多钱的培训并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三、对策
商业银行只有把对核心员工培训的重视变成社会、商业银行和员工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为时,核心员工的培训激励才能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当中。其具体对策如下:
1、识别真正的核心员工。在培训还未开始之前,首先应进行核心员工盘点,根据银行目前所处的阶段和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结合核心员工的定义及其特征来判断出哪些员工对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起着战略性的作用,并且他们在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还要能及时根据环境的变化发现和调整潜在的核心员工。
2、树立先进的培训理念。商业银行应该沉淀凝炼出先进而贴切的培训理念,促使员工从战略高度认识培训的重要性,为员工培训奠定理念基础。也只有这样,商业银行与核心员工才能将核心员工培训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做,核心员工也才能彻底更新观念,才能为科学而有效的培训奠定稳固的理念基础。
3、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商业银行不仅要树立起培训是一种投资的新理念,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要切实加强对培训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应该重视从日常工作开始,在商业银行内形成一套系统的培训机制。通过系统的思考给核心员工提供持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满足其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提升核心员工的人力资本价值。同时应将培训纳入管理系统,将培训与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和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从而满足 - 4 -
核心员工自我价值实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4、识别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正确识别核心员工的培训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在满足核心员工主导需求的培训时,要体现核心员工个人职业生涯与商业银行发展的关联性,使员工个人的成长规划与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发展目标相互匹配。
5、加强核心能力,收集商业银行化核心员工能力。商业银行应该注意在可能的情况下收集核心能力,用于对潜在核心员工的培训,注重培养商业银行后备人才,通过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可以避免出现由于商业银行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流失而造成的危机。此外,核心员工接受的专业性培训应当具有互补增值性,应多采用团队培训,将个人的核心能力稀释,避免一旦核心员工离开本商业银行,就无法实现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整合互动。
四、 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培训激励是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法宝。核心员工的培训问题的解决对于商业银行保持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在重视全员培训的基础上做好核心员工的培训,商业银行才能够保持旺盛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武龙,黄勋敬.商业银行核心员工的留用策略[J].南方金融,2006,(11).[2] 谭志奇,唐秀媛,.我国企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2008, (13):94.[3] 关靖.企业员工培训激励机制的建设[J].人口与经济,2008.[4] 周新.激励的新型式——培训激励[J].管理科学,2009
- 5 -
第二篇:帆宇达 银行 培训 《银行支行行长(网点主任)管理的核心引擎》
银行支行行长(网点主任)管理的核心引擎
课程背景:
基层营业机构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要组成单位,其经营业绩水平直接影响商业银行业务。而作为基层支行的管理者,支行行长(网点主任、营业经理)既是贯彻上级政策的“传令官”,更是冲锋在营销市场一线的“先锋官”。
在当前的银行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适应新的形势,切实有效地发挥支行行长的职能和作用,是一道摆在网点管理者中的重要课题。 主要问题如下:
1、精通业务却不善于领导员工;
2、在管理中定位模糊;
3、不能很好协调上下关系;
4、工作不注重成效,执行力不强;
5、不善于运用时间,忙而无功;
6、不善于搞管理,不善于激励、培养员工。
课程收益:
1、系统地更新各方面知识,提升支行行长(网点主任、营业经理)的综合素质;
2、尽享最新金融热点分析,提升支行行长(网点主任、营业经理)的银行自身发展与市场的前瞻性
3、深入剖析银行案例,引导支行行长(网点主任、营业经理)反思,并在互动交流中感悟适合自己网点发展的方法与思路;
4、掌握客户服务的前沿理念和方法,把握银行业的服务核心竞争力
5、全面了解银行队伍管理的常见问题,了解网点管理者的角色认知与职责;
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
培训对象:商业银行支行行长,营业经理,网点主任及有关基础管理员人员培训 形式讲授: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互动游戏、分组讨论,实景训练。
课程大纲
第一讲:银行营业网点发展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剖析
第二讲:银行营业网点管理者的角色认知与职责 第三讲:营业现场管理与督导
一、银行服务流程的标准化管理
二、银行营销流程的标准化管理
三、营业厅环境6S标准化管理
四、现场管理标准化
第四讲:网点营销组织与营销管理
一、员工激励与士气管理
二、网点发展需要重点把握和关注的问题
三、主动服务营销概述
第五讲:客户投诉处理与危机管理
一、认识客户抱怨与投诉
二、客户投诉对我们的影响
三、投诉处理流程、步骤、标准
1、投诉处理流程
2、投诉处理流程图说明
3、投诉处理场景情景化应答标准
四、挽留客户流程、步骤、标准
1、挽留客户流程
2、挽留客户流程图说明
3、挽留客户场景情景化应答标准
案例分析:一名顾客手持假钞,在营业厅大吵大嚷------
五、银行公共危机事件剖析及预防
第六讲: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十轻十重” 第七讲:银行真实案例情景模拟演练实训
第三篇:《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一览表
一:风险水平
(一)流动性风险
1.流动性比例:大于等于25% 2.核心负债依存度:大于等于60% 3.流动性缺口率:大于等于-10%
(二)信用风险
4. 不良资产率:小于等于4% 4.1不良贷款率:小于等于5% 5.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小于等于15% 5.1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小于等于10% 6.全部关联度 小于等于50%
(三)市场风险
7.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小于等于20% 8.利率风险敏感度
(四)操作风险 9.操作风险损失率
(五)风险迁徙 正常类贷款 10.正常贷款迁徙率 10.1正常类贷款迁徙率 10.2关注类贷款迁徙率 不良贷款
11.不良贷款迁徙率 11.1次级贷款迁徙率 11.2可疑贷款迁徙率
(六)风险抵补 盈利能力
12.成本收入比:小于等于35% 13.资产利润率:大于等于0.6% 14.资本利润率:大于等于11% 准备金充足程度
15. 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大于100% 15.1贷款准备充足率:大于100% 资本充足程度
16. 资本充足率:大于等于8% 16.1核心资本充足率:大于等于6%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口径说明
一、风险水平
(一)流动性风险
1、流动性比例
本指标分别计算本币及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100% 指标释义:
流动性资产包括:现金、黄金、超额准备金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同业往来款项轧差后资产方净额、一个月内到期的应收利息及其他应收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合格贷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债券投资、在国内外二级市场上可随时变现的债券投资、其他一个月内到期可变现的资产(剔除其中的不良资产)。
流动性负债包括:活期存款(不含财政性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定期存款(不含财政性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同业往来款项轧差后负债方净额、一个月内到期的已发行的债券、一个月内到期的应付利息及各项应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中央银行借款、其他一个月内到期的负债。
2、核心负债依存度
本指标分别计算本币和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核心负债依存度=核心负债/总负债×100% 指标释义:
核心负债包括距到期日三个月以上(含)定期存款和发行债券以及活期存款的50%。
总负债是指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负债总计的余额。
3、流动性缺口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流动性缺口率=流动性缺口/90天内到期表内外资产×100% 指标释义:
流动性缺口为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资产减去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负债的差额。
(二)信用风险
4、不良资产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不良资产率=不良信用风险资产/信用风险资产×100% 指标释义:
信用风险资产是指银行资产负债表表内及表外承担信用风险的资产。主要包括:各项贷款、存放同业、拆放同业及买入返售资产、银行账户的债券投资、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承诺及或有负债等。 不良信用风险资产是指信用风险资产中分类为不良资产类别的部分。不良贷款为不良信用风险资产的一部分,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定义一致;贷款以外的信用风险资产的分类标准将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下同)另行制定。 4.1 不良贷款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 指标释义:
贷款五级分类标准按照《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发[2001]416号)及《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03]22号)文件)及相关法规要求执行。
正常类贷款定义为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关注类贷款定义为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次级类贷款定义为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可疑类贷款的定义为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损失类贷款定义为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对各项贷款进行分类后,其后三类贷款合计为不良贷款。
各项贷款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借款人融出货币资金形成的资产。主要包括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融资、融资租赁、从非金融机构买入返售资产、透支、各项垫款等。
5、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资本净额×100% 指标释义:
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是指报告期末授信总额最高的一家集团客户的授信总额。
授信是指商业银行向非金融机构客户直接提供的资金,或者对客户在有关经济活动中可能产生的赔偿、支付责任做出的保证,包括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融资、融资租赁、透支、各项垫款等表内业务,以及票据承兑、开出信用证、保函、备用信用证、信用证保兑、债券发行担保、借款担保、有追索权的资产销售、未使用的不可撤销的贷款承诺等表外业务。
集团客户定义按照《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3年第5号令) 及相关法规要求执行。 资本净额定义与资本充足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5.1 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资本净额×100% 指标释义:
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是指报告期末各项贷款余额最高的一家客户的各项贷款的总额。
客户是指取得贷款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 个体工商户和自然人。 各项贷款的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资本净额定义与资本充足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6、全部关联度 计算公式:
全部关联度=全部关联方授信总额/资本净额×100% 指标释义:
全部关联方授信总额是指商业银行全部关联方的授信余额,扣除授信时关联方提供的保证金存款以及质押的银行存单和国债金额。 本指标中关联方定义按照《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第3号令)及相关法规要求执行。关联方包括关联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授信定义及集团客户定义均与单一客户授信集中度中定义一致。 资本净额定义与资本充足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三)市场风险
7、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 本指标计算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累计外汇敞口头寸/资本净额×100% 指标释义:
累计外汇敞口头寸为银行汇率敏感性外汇资产减去汇率敏感性外汇负债的余额。
资本净额定义与资本充足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8、利率风险敏感度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利率风险敏感度=利率上升200个基点对银行净值影响/资本净额×100%。 指标释义:
本指标在假定利率平行上升200个基点情况下,计量利率变化对银行经济价值(EVA)的影响。指标计量基于久期分析,将银行的所有生息资产和付息负债按照重新定价的期限划分到不同的时间段,在每个时间段内,将利率敏感性资产减去利率敏感性负债,再加上表外业务头寸,得到该时间段内的重新定价“缺口”。对各时段的缺口赋予相应的敏感性权重,得到加权缺口后,对所有时段的加权缺口进行汇总,以此估算给定的利率变动可能会对银行经济价值产生的影响。 利率上升200个基点对银行净值影响是指在给定利率变动为上升200个基点的条件下,计算得到的对经济价值产生的影响。其中,时段的划分及各个时段的敏感性权重参照巴塞尔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标准框架确定。 资本净额定义与资本充足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二、风险迁徙
9、正常贷款迁徙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正常贷款迁徙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余额-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指标释义:
期初正常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期初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是指期初关注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内,由于贷款正常收回、不良贷款处置或贷款核销等原因而减少的贷款。 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是指期初关注类贷款中,在报告期内,由于贷款正常收回、不良贷款处置或贷款核销等原因而减少的贷款。 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和不良贷款的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9.1、正常类贷款迁徙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正常类贷款迁徙率=期初正常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指标释义:
期初正常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定义与正常贷款迁徙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正常类贷款的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9.2、关注类贷款迁徙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关注类贷款迁徙率=期初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余额-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指标释义:
期初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关注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定义与正常贷款迁徙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关注类贷款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10、次级类贷款迁徙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次级类贷款迁徙率=期初次级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次级类贷款余额-期初次级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指标释义:
期初次级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次级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期初次级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是指期初次级类贷款中,在报告期内,由于贷款正常收回、不良贷款处置或贷款核销等原因而减少的贷款。 次级类贷款的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11、可疑类贷款迁徙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期初可疑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可疑类贷款余额-期初可疑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指标释义:
期初可疑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可疑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损失类的贷款余额。
期初可疑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是指期初可疑类贷款中,在报告期内,由于贷款正常收回、不良贷款处置或贷款核销等原因而减少的贷款。 可疑类贷款的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三、风险抵补
(一)盈利能力
12、成本收入比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成本收入比率=营业费用/营业收入×100% 指标释义:
营业费用是指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编制的损益表中营业费用。 营业收入是指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编制的损益表中利息净收入与其他各项营业收入之和。
13、资产利润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资产利润率=净利润/资产平均余额×100% 指标释义:
净利润是指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损益表中净利润。
资产是指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总计余额。
14、资本利润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资本利润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100% 指标释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余额。
净利润定义与资产利润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二)准备金充足程度
15、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备/信用风险资产应提准备×100% 指标释义:
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备指银行根据信用风险资产预计损失而实际计提的准备。
信用风险资产应提准备是指依据信用风险资产的风险分类情况应提取准备的金额。其中,贷款应提准备依据《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银发[2002]98号)及相关法规确定;贷款以外信用风险资产的应提准备标准将由银监会另行制定。
信用风险资产定义与不良资产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15.1、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贷款实际计提准备/贷款应提准备×100% 指标释义:
贷款实际计提准备指银行根据贷款预计损失而实际计提的准备。 贷款应提准备按照《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银发[2002]98号)及相关法规确定。
(三)资本充足程度
16、资本充足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资本充足率=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100% 指标释义:
资本净额等于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加附属资本之后再减去扣减项的值。
核心资本、附属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和市场风险资本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第2号令)及相关法规要求执行。
16.1、核心资本充足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100% 指标释义:
核心资本净额等于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减去核心资本扣减项的值。 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和市场风险资本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第2号令)及相关法规要求执行。
附注说明:以上指标中项目的详细定义及填报要求依据银监会非现场监管报表填报说明执行。
EVA:
第四篇: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
附件二:《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口径说明
一、风险水平
(一)流动性风险
1、流动性比例
本指标分别计算本币及外币口径数据。
● 计算公式:
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100%
●指标释义:
流动性资产包括:现金、黄金、超额准备金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同业往来款项轧差后资产方净额、一个月内到期的应收利息及其他应收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合格贷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债券投资、在国内外二级市场上可随时变现的债券投资、其他一个月内到期可变现的资产(剔除其中的不良资产)。
流动性负债包括:活期存款(不含财政性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定期存款(不含财政性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同业往来款项轧差后负债方净额、一个月内到期的已发行的债券、一个月内到期的应付利息及各项应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中央银行借款、其他一个月内到期的负债。
2、核心负债依存度
本指标分别计算本币和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核心负债依存度=核心负债/总负债×100%
●指标释义:
核心负债包括距到期日三个月以上(含)定期存款和发行债券以及活期存款的50%。
总负债是指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负债总计的余额。
3、流动性缺口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流动性缺口率=流动性缺口/90天内到期表内外资产×100%
●指标释义:
流动性缺口为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资产减去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负债的差额。
(二)信用风险
4、不良资产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不良资产率=不良信用风险资产/信用风险资产×100%
●指标释义:
信用风险资产是指银行资产负债表表内及表外承担信用风险的资产。主要包括:各项贷款、存放同业、拆放同业及买入返售资产、银行账户的债券投资、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承诺及或有负债等。
不良信用风险资产是指信用风险资产中分类为不良资产类别的部分。不良贷款为不良信用风险资产的一部分,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定义一致;贷款以外的信用风险资产的分类标准将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下同)另行制定。
4.1 不良贷款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
●指标释义:
贷款五级分类标准按照《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发[2001]416号)及《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03]22号)文件)及相关法规要求执行。
正常类贷款定义为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关注类贷款定义为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次级类贷款定义为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可疑类贷款的定义为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损失类贷款定义为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对各项贷款进行分类后,其后三类贷款合计为不良贷款。
各项贷款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借款人融出货币资金形成的资产。主要包括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融资、融资租赁、从非金融机构买入返售资产、透支、各项垫款等。
5、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资本净额×100%
●指标释义:
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是指报告期末授信总额最高的一家集团客户的授信总额。
授信是指商业银行向非金融机构客户直接提供的资金,或者对客户在有关经济活动中可能产生的赔偿、支付责任做出的保证,包括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融资、融资租赁、透支、各项垫款等表内业务,以及票据承兑、开出信用证、保函、备用信用证、信用证保兑、债券发行担保、借款担保、有追索权的资产销售、未使用的不可撤销的贷款承诺等表外业务。
集团客户定义按照《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3年第5号令)及相关法规要求执行。
资本净额定义与资本充足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5.1 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资本净额×100%
●指标释义:
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是指报告期末各项贷款余额最高的一家客户的各项贷款的总额。
客户是指取得贷款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和自然人。
各项贷款的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资本净额定义与资本充足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6、全部关联度
●计算公式:
全部关联度=全部关联方授信总额/资本净额×100%
●指标释义:
全部关联方授信总额是指商业银行全部关联方的授信余额,扣除授信时关联方提供的保证金存款以及质押的银行存单和国债金额。
本指标中关联方定义按照《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第3号令)及相关法规要求执行。关联方包括关联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授信定义及集团客户定义均与单一客户授信集中度中定义一致。
资本净额定义与资本充足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三)市场风险
7、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
本指标计算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累计外汇敞口头寸/资本净额×100%
●指标释义:
累计外汇敞口头寸为银行汇率敏感性外汇资产减去汇率敏感性外汇负债的余额。
资本净额定义与资本充足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8、利率风险敏感度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利率风险敏感度=利率上升200个基点对银行净值影响/资本净额×100%。
●指标释义:
本指标在假定利率平行上升200个基点情况下,计量利率变化对银行经济价值的影响。指标计量基于久期分析,将银行的所有生息资产和付息负债按照重新定价的期限划分到不同的时间段,在每个时间段内,将利率敏感性资产减去利率敏感性负债,再加上表外业务头寸,得到该时间段内的重新定价“缺口”。对各时段的缺口赋予相应的敏感性权重,得到加权缺口后,对所有时段的加权缺口进行汇总,以此估算给定的利率变动可能会对银行经济价值产生的影响。
利率上升200个基点对银行净值影响是指在给定利率变动为上升200个基点的条件下,计算得到的对经济价值产生的影响。其中,时段的划分及各个时段的敏感性权重参照巴塞尔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标准框架确定。
资本净额定义与资本充足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二、风险迁徙
9、正常贷款迁徙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正常贷款迁徙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余额-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指标释义:
期初正常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期初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是指期初关注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内,由于贷款正常收回、不良贷款处置或贷款核销等原因而减少的贷款。
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是指期初关注类贷款中,在报告期内,由于贷款正常收回、不良贷款处置或贷款核销等原因而减少的贷款。
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和不良贷款的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9.1 正常类贷款迁徙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正常类贷款迁徙率=期初正常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指标释义:
期初正常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定义与正常贷款迁徙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正常类贷款的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9.2 关注类贷款迁徙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关注类贷款迁徙率=期初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余额-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指标释义:
期初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关注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定义与正常贷款迁徙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关注类贷款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10、次级类贷款迁徙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次级类贷款迁徙率=期初次级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次级类贷款余额-期初次级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指标释义:
期初次级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次级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期初次级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是指期初次级类贷款中,在报告期内,由于贷款正常收回、不良贷款处置或贷款核销等原因而减少的贷款。
次级类贷款的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11、可疑类贷款迁徙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期初可疑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可疑类贷款余额-期初可疑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指标释义:
期初可疑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可疑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损失类的贷款余额。
期初可疑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是指期初可疑类贷款中,在报告期内,由于贷款正常收回、不良贷款处置或贷款核销等原因而减少的贷款。
可疑类贷款的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三、风险抵补
(一)盈利能力
12、成本收入比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成本收入比率=营业费用/营业收入×100%
●指标释义:
营业费用是指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编制的损益表中营业费用。
营业收入是指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编制的损益表中利息净收入与其他各项营业收入之和。
13、资产利润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资产利润率=净利润/资产平均余额×100%
●指标释义:
净利润是指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损益表中净利润。
资产是指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总计余额。
14、资本利润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资本利润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100%
●指标释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余额。
净利润定义与资产利润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二)准备金充足程度
15、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备/信用风险资产应提准备×100%
●指标释义:
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备指银行根据信用风险资产预计损失而实际计提的准备。
信用风险资产应提准备是指依据信用风险资产的风险分类情况应提取准备的金额。其中,贷款应提准备依据《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银发[2002]98号)及相关法规确定;贷款以外信用风险资产的应提准备标准将由银监会另行制定。
信用风险资产定义与不良资产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15.1 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贷款实际计提准备/贷款应提准备×100%
●指标释义:
贷款实际计提准备指银行根据贷款预计损失而实际计提的准备。
贷款应提准备按照《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银发[2002]98号)及相关法规确定。
(三)资本充足程度
16、资本充足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资本充足率=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100%
●指标释义:
资本净额等于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加附属资本之后再减去扣减项的值。
核心资本、附属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和市场风险资本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第2号令)及相关法规要求执行。
16.1 核心资本充足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100%
●指标释义:
核心资本净额等于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减去核心资本扣减项的值。
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和市场风险资本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第2号令)及相关法规要求执行。
附注说明
以上指标中项目的详细定义及填报要求依据银监会非现场监管报表填报说明执行。
第五篇:商业银行风险监管锁定三大核心指标
本报北京电(记者 贾壮)中国银监会昨日发布了《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监管核心指标分为风险水平、风险迁徙、风险抵补三个层次,并分别规定了相应的监管标准,这套监管指标适用于境内中资商业银行。
据了解,这套监管指标是对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监管的基准,是评价、监测和预警商业银行风险的参照体系。根据规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分为三个层次,即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
风险水平指标的要求涵盖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方面。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不低于25%,核心负债比例不应低于60%,流动性缺口率不应低于-10%。信用风险方面,要求银行不良资产率不高于4%,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不高于15%,全部关联度不高于50%。市场风险方面,要求商业银行的累计外汇敞口头寸不高于20%,利率风险敏感度指标则将根据需要另行规定。操作风险方面,银行会将主要监管操作风险损失率,并在相关政策出台后另行确定具体的指标值。
风险迁徙类指标衡量的是商业银行风险变化的程度,属于动态指标,具体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银监会将另行确定有关操作风险的指标值。
风险抵补类指标方面,银监会分别从盈利能力、准备金充足程度和资本充足程度三个方面制定了具体的要求。要求商业银行的成本收入比不高于45%,资产利润率不低于0.6%,资本利润率不低于11%;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4%和8%。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核心指标指标值的确定依据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等确定了流动性比率、不良资产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全部关联度、成本收入比等指标值;二是国际同业标准,参考英国、韩国等国家的监管标准,确定了流动性缺口率、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以及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等指标值;三是实际测试结果,根据对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测试结果,确定了核心负债依存度等指标值。
(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