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职业教育课程设置
第一篇:聋校职业教育课程设置
解读《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实施课程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是一项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教学的改革以及考试评价体制的改革,是由课程设置的改革所牵动的整个特殊教育的全面改革。为了让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实验方案的精神实质,系列解读盲、聋、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生为本,构建聋教育课程新体系
一、聋校课程改革的背景与趋势
我国聋教育经历120年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了相对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尤其是近20年来,聋教育的发展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但应该看到,我国聋教育体系中仍然存在着旧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结构、教育内容和方法及评价,它正束缚和阻碍着现代聋教育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单一的教育结构与多元经济结构之问的尖锐矛盾。当今中国已经并正在进行一系列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尤其是出现了多元化的经济结构,这种多元经济结构和单一的聋教育结构产生了尖锐矛盾。矛盾的核心是聋校教育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发展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我们的聋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存在着严重的一元化倾向,具体表现在唯知识、唯分数上。在这种价值理念下,教师和学生都注重系统知识教学,忽视或者轻视学生学习应以生活为基础。以发展为基础,忽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并重发展;三是聋教育过分强调“缺陷补偿”,教育模式过分依赖医疗模式。过去的十多年中,国际聋教育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尽管各国的国情不同,文化差异,课程改革的实践纷繁复杂,但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教育价值、改革思路和基本趋势。
“特殊需要教育”的理念是我国聋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由此而产生的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理念、多元化教育价值观、主体教育观、生态伦理观、个性发展观等,都是影响我国聋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二、聋校课程改革的目标与任务
《方案》提出:“课程设置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聋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聋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它明确了此次聋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1.科学发展观凝结着我党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新思考,升华了对社会发展目标的新追求,概括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开辟了执政理念的新境界。无疑,科学发展观对我国聋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核心内容,一是要求聋教育事业要有更快的发展,这种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性的:二是要求聋教育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让学生感受到幸福,学会创新,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要求聋教育有更多的公平,让教育效益惠及每位聋童,根据聋生发展的不同需要,给予适合的优质的教育与训练。
2.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聋教育永恒的课程价值观。以学生为本,是指既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也要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在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充分依靠学生。
3.聋校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建立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个性教育。即是说,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新课程培养目标实际就是对新型公民形象和素质的刻画和描述:“使聋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具有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培养目标包含七个要点,一是公民意识;二是价值观念;三是社会责任感;四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五是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六是三大能力,即自理、社会适应和就业能力;七是做“四自”、“四有”的一代新人。
4.聋教育培养目标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七条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旨在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我们认为每个学生的个性是其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在关系中的存在。新课程从三大关系来理解学生个性发展:l至4条阐述学生与社会的关系,第5条阐述学生与自然的关系,第6至第7条阐述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三大关系相辅相成,构成学生个性发展的整体观,使聋教育新课程体系具有了新的起点。第二,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基础性是聋教育及培养目标的根本特征,新课程站在学生终身教育的高度,强调聋教育的“基础”,要求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新课程不仅强调学习基础——学会学习.更强调做人的基础——学会做人,尤其强调“形成正确价值观”.这和过去从学科角度强调“双基”.形成鲜明对照。第三,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批评、敢于超越的精神,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具有坚韧顽强的品质,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以及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习惯。第四,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所追求的是符合聋生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和谐发展,它代表国家表达了对聋童的期望。以上特征赋予了聋校新课程培养目标鲜明的时代特点,每一条都具有时代内涵,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才能领悟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精神实质。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与要求
1.课程设置的原则取决于教育目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课程设置原则与要求。本次课程的设置,要求“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充分体现聋教育的特点,以人为本,以德育为核心,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宗旨,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全面提高聋校教育教学质量”。其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聋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思想必须渗透和贯穿于整个聋校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的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以及课程实施等各个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必须体现“均衡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相结合”、“统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这三条原则是聋校新课程区别老课程的基本特征。也可以说,这三条原则也是领会和理解新课程的三把钥匙。
2.均衡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课程的均衡性是指聋校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内容能保持一种恰当的合理的比重。因此,聋校课程设置的顺序先后、内容多少、课程比例等,都要保持一种均衡,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
新课程设置改变了旧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注重培养聋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又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和形成正确价值观。新课程打破了旧课程狭窄的“双基”定位,更关注学生的“全人”发展。这一转变,对于实现课程培养目标,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课程设置必须按照聋生身心发展规律,增设具有聋教育特点的课程,如律动、沟通与交往等课程。
沟通与交往课程是新课程一大亮点,旨在帮助聋生掌握多元的沟通交往技能与方法,促进聋生语言和交往能力的发展。这里不再提以哪种沟通方法为主,而是强调多元化。这是因为,语言沟通多元化是聋生语言沟通方法发展的必然趋势。沟通多元化,不宣称哪一种方法是最好的,也不否定另一种方法。学生在教师心目中,应是具有特殊需要的不同个体,教师首要考虑的是儿童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要。儿童需要什么.就给予什么;适合什么,就安排什么。“方法”要服务于聋童,不能让聋童来适应和服务于“方法”。因此,各校可根据聋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发展阶段,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新课程把过去的“注重缺陷补偿”改为“积极开发潜能,补偿缺陷”。这不是简单的文字变化,而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价值的变革。过去的100多年中,所谓“特殊教育”,一直是指对特殊教育对象的教育。然而,近几十年,这一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为“特殊需要教育”。这一转变,要让教师认识到在教育教学上不应该再把重点放在学生缺陷补偿和残疾的矫治上,而应该放在满足其特殊需要和开发潜能上。 3.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相结合的原则。课程的综合和分科相结合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它体现在三个方而,一是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与综合,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二是设置综合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l_I_I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为主。结构比重随着教育层次的变化而变化。如1—3年级设置品德与生活,它从低年级聋童生活经验出发,内容涵盖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提倡通过儿童自主实践活动,为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参与社会牛活打下苯础。4—6年级设罱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进行爱国心、品德、行为规范、法制、历史、地理、环境等融为一体的教育。7—9年级开没思想品德课。同时,不同年级安排不同的综合课程,如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体育与健康等。考虑各地的差异与需要,“历史与社会”是综合课程,也可以选择分科课程,可选择历史、地理。“科学”是综合课程,也可以选择分科课程,可选择生物、物理、化学。三是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本质上讲.这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是一门非学科领域。但它又是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课程。各校根据需要,可分散安排,也可集中安排。 4.统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课程设置既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发展要求,又要根据各地区、各聋校的实际需要和聋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选择的空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我们各个聋校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生的实际。是否开设外语课,是开设“历史与社会”还是选择历史、地理分科,是开设“科学”还是选择生物、物理、化学分科课程,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沟通与交往”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感觉训练,口语训练,手语训练及其它沟通方式和沟通技巧的学习与训练。各校可根据儿童不同情况和不同需要。选择适合于聋童语言发展需要的方式进行教育与训练。’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口语法仍然是我国聋童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和通道。我们不再提要以它为主,并不是说它不重要,而是说它不是惟一的。总之,用武断式、注入式或排他式强迫所有儿童接受一种沟通方式,必将无法满足每一个儿童的需要。
四、聋校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工作对策
为了保证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科学、有序、高效地展开,国家将对推进这项工作的策略、要求、方法等进行部署。我这里主要讲的是面对新课程,教师应该怎么面对。这是聋校走进新课程不能回避并且必须要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教师要积极地成为新课程的实践者和研究者。聋校新课程为聋校教师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聋校教师能否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与时俱进,成为新课程实践者和研究者.对实现新课改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观念不转变,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势必会成为实施新课程的落伍者。只有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自觉更新观念,积极主动投身于教育创新的研究和实践之中,才能走在课程改革的前列。一个只能埋头教书的教师,充其量是个“教书匠”,只有既教书、又看路,积极投身课改的实践和研究.才是好教师。一个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是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问的“二传手”,必须把教学的全过程当作一个创造过程去研究,把学习、教学、科研三者结合进来,才能实现由辛苦型、经验型向科研型、创新型的转变。实践证明,成功的最佳途径是把研究工作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工作即研究,研究即工作,而不是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以外去搞什么研究。其实,这种研究就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问题意识”,把日常的教学“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值得注意的是,行动研究虽然强调从自己的日常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而不能远离实际,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用日常的生活经验和惯用策略去解决问题,而是要大量借助理论和别人的经验,即“行动研究=问题+理沦+别人体验+反思”。我们十分欣赏和提倡做一名反思型教师。因为教师自身的经验和反思是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最重要来源。任何经验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不断发展。否则,经验也会变成僵化的教条。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新课改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经验反思的重要性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教学观念。
第二篇: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草稿)
第一部分 前 言
时代的发展要求现代人不仅要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决策能力、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时代发展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的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以及聋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坚持以人为本、面向未来,从培养聋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促进聋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依据语文教育和聋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构建包括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在内的与素质教育要求相吻合的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聋生发展需要的语文课程。
一、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语文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聋生融入和适应社会必备的基本条件。聋校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全体聋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聋生适应未来社会、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
二、基本理念
㈠关注聋生发展,提高语文素养
聋校的语文课程要面向全体聋生,针对不同学段聋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实事求是地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要求,使每一个聋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获得全面、生动、主动的发展。语文课程要关注聋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和培育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要激发和培育聋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他们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沟通交流的能力,为他们融入和适应主流社会以及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语文教育要跳出“聋”的限制和束缚,从多方面、多视角,以多种方式发掘每一个聋生的学习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让每个聋生在成长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㈡正确把握聋生语文学习的特点
聋校语文教育应注重认真观察、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的过程,让聋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
观察、体验、操作是聋生获得外部信息,提升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十分注重直观性原则,关注聋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充分利用聋生的多种感官,通过多种形式的实际观察与动手操作,丰富学生的直接感受和体验。起始年段,应特别注意借助具体事物或图像来认识与把握文字,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中高年级,要特别关注借助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意思,提高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㈢强调聋生参与,大力倡导实践性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语文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语文课程在目标确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人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根据聋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调动聋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爱护聋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聋生积极参与,有效参与。课程实施的过程,应当成为聋生在教师指导下发展语言、提高能力、活跃思维、拓展视野和形成健全人格的过程,成为聋生全面、自由、积极地发展的过程。
聋生的语文学习应大力提倡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学习,大力提倡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㈣尊重个体差异,积极推进个别化教学
关注聋生的真实世界,尊重聋生的个体差异,并从其现状与需要出发设计课程,以促进聋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由于聋生个体差异的存在,语文课程的实施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选择适合聋生的沟通方式,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组织适合不同聋生特点的课程,大力推进个别化教学的实施,从而实现面向聋生的语文课程从追求达成目标的划一性向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多样性转变。 ㈤构建促进聋生发展的课程评价
构建能够激励聋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要体现目标全面,主体多元,形式多样。过程性评价应注重培养和激发聋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结果性评价应着重检测聋生的综合语文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聋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聋校语文课程的不断完善。 ㈥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聋校的语文课程要高度重视多种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聋生提供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内容健康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不断优化、利用、开发语文学习与实践的环境,努力拓宽学用结合的渠道。要积极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引导聋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使聋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必需的语文能力。
三、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依据聋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总目标”之下,按1~3年级、4~6年级、7~9年级三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和聋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各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1~3年级为“写话”,4~6年级为“习作”)、“言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聋生语文素养的协调发展。
4、“实施建议”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并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 目 标
1、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聋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形成聋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弘扬民族精神,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具备运用语言文字与人沟通交流的基本能力。大力开发聋生的潜能,培养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基本掌握汉语拼音的口形和拼读方法。认识2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借助辅助工具独立识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5、初步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的基本能力。注重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具有初步的欣赏和评价能力,有较为丰富的积累。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200——250万字,能背诵优秀诗文150篇(段)。
6、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做到明确具体、语句通顺。
7、能熟练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基本达到无障碍交流。初步学会文明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8、初步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㈠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2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熟记声母、韵母、声调、整体认读音节和《汉语拼音字母表》,基本掌握汉语拼音的口形和拼读方法。认识大写字母。熟练地使用汉语拼音手指字母。正确书写声母、韵母、音节。
4、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习运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 ㈡阅 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和主动阅读的习惯。
2、练习正确、有表情地朗读句子和课文。开始学习默读。
3、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逗号、问号、感叹号的不同用法。
4、学习借助图画阅读浅近的儿歌、童谣、故事,乐于与人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5、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㈢写 话
1、对写话有兴趣,能写清楚自己想说的话。
2、能依据图片、简单事物或生活中的场景,说、写意思连贯、语句通顺的几句话。
3、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㈣言语交际
1、能用合适的表达方式与他人交流,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2、能认真听(看)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㈤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
2、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语文学习,能用口语(手语)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 第二学段(4-6年级) ㈠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0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学会用部首检字法查工具书。
4、能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开始学习使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㈡阅 读
1、主动阅读,学习使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
2、正确、有表情地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课文,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读懂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书名号的一般用法。
4、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和精彩的句段,收集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7、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课外阅读总量在45—75万字以上。 ㈢习 作
1、培养书面表达的兴趣,逐步增强习作自信心。
2、养成正确、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习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3、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需要,会使用冒号、引号。
4、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㈣言语交际
1、能熟练地用口语或手语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看),能把握主要内容。
2、能清晰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㈤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运用查找资料的基本方法,有目的地搜集资料。
2、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语文。
3、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学段(7-9年级) ㈠识字与写字
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2200个左右会写。能辨析学过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
2、主动运用自己喜欢的检字方法,使用工具书识字学词,扫除阅读中的障碍。
3、学会用硬笔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4、能用毛笔书写楷书,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㈡阅 读
1、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2、能够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养成默读的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略读和浏览,能把握文章的大概意思。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有关词和句的意思。体会句子的表达方式和感情色彩。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常用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
4、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阅读诗歌,大体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初步了解议论文、说明性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5、学习利用图书馆、网络收集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拓宽视野,帮助阅读。
6、能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170万字。每学年阅读一两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㈢写 作
1、能用书面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主动与人交流。对写作有自信心。
2、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3、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
4、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说明文。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能写常用的应用文。
5、能修改自己的习作。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㈣言语交际
1、能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言语交际。
2、能根据对方的表达方式(口语、手语、书面语),理解对方的意图和观点。能注意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的进行交流。
3、在交际时,能较为准确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 ㈤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学习和生活相关问题,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资料信息。
2、能策划简单的校园和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家的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成果。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1、教科书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教科书编写应体现时代要求、现代意识和人文精神,关注人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性文化,帮助聋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3、教科书编写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聋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养成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4、教科书编写应遵循聋生特点和规律,适应聋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聋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贴近聋生生活实际,做到图文并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5、教科书选文要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选材要符合聋生参与主流社会的要求,教科书的呈现方式要丰富多样,难易程度适应聋生学习的要求。
6、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应注重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聋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有利于聋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7、教科书应突出引导聋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关注聋生原有的语言经验,加强对聋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要多提供给聋生语言实践的环境,注重语言的积累和感悟,培养语感和语文能力。
8、教科书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中的应用,注意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各种渠道汲取信息,促进聋生的学习与发展。
9、教科书应引导聋生扩大阅读量,并结合聋生阅读特点和能力,适当增加和编写课外阅读读本和建议阅读的篇目。
10、教科书应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为聋生选择和拓展提供方便。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聋校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内容包括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杂志以及影视网络、社会活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等,还包括反映聋生的学习、生活、交往、娱乐等方面的内容。
2、聋校应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积极挖掘社区资源和乡土资源,结合语文教科书给聋生创设多元化的教学环境。要加强语文的本土化教学,因地制宜,使聋生能够有针对性、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3、聋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注意开发网络资源;还应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
4、教师应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多方面提高聋生的综合能力,增强聋生在各种条件下学用语文的意识,如用手语讲课文故事、借助插图描述课文内容等,通过学习家乡的文化,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教学建议
㈠满足不同层次聋生的需求
语文教学应创设自主的学习环境,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满足不同层次聋生学习的需求,尊重聋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聋生质疑、探究,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钻研教科书,精心设计方案,对每一位聋生的已知和未知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因此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要善于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实施分类教学和个别化教学。 ㈡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教学,倡导讨论式、合作式学习。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拓宽聋生的学习和实践空间,逐步提高聋生对语言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使聋生能够适应社会生活。 ㈢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语文教学应培养聋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将这些要求贯穿、渗透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
㈣加强潜能开发,注重语言发展
教师应发现、关注和开发聋生的潜能,重视语言的积累和发展,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要激发聋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学会生存的过程,促进聋生的可持续发展,为聋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㈤遵循聋生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聋生的生理、心理具有特殊性,其学习能力、水平具有差异性,语文能力的发展也具有不同的阶段特征,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关注聋生在原有起点上的提高,促进聋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关于识字写字、汉语拼音教学
识字教学要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字与写字、识字与读书相结合。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倡在环境中学习。同时注意利用聋生的生活经验,将他们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识字教学的辅助材料。
写字教学要重视对聋生写字姿势的指导,使他们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汉语拼音教学要有趣味性,以活动游戏和观察演示为主要教学方式,与学说普通话、汉语手指字母和识字教学有机结合。
聋人手语可丰富聋生的语言,帮助识字学词,可根据实际情况与识字教学同步进行。
2、关于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和任务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较丰富的积累,注重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语感,各学段各有侧重,有机结合。要珍视聋生独特的理解、体验与感受,让聋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各个学段都要重视阅读能力的提高,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聋生逐步学会粗读、精读。要重视聋生背诵的训练,以利于体验、积累,培养语感。
为帮助聋生理解课文,可引导聋生随文学习相关的语法修辞知识。
鼓励聋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培养聋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提倡多读书、爱读书、读好书,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重视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注意聋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
3、关于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应引导聋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懂得写作是为交流需要而写,让聋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低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聋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中、高年级应注重培养聋生在写作中的观察、思考、评价的能力。要求聋生说真话、实话。激发聋生展开想象,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为聋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聋生写作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述。 注意引导聋生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聋生在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聋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4、关于言语交际教学
语言交际能力是聋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必备能力,是与对方的互动过程。要培养聋生理解、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聋生具有自然、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
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语言交际情境中进行。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鼓励聋生在各种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锻炼语言的应用能力,提高交往与沟通的意识与能力。
5、关于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要鼓励聋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通过综合性学习,使聋生能在广阔的空间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开阔视野,锻炼能力。
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引导聋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形式和渠道,突出聋生的自主性,重视他们的参与精神,强调合作精神,在活动中发展和提高聋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四、评价建议
㈠评价目的着眼于发展性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聋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聋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进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使评价过程成为帮助聋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走向自强的过程。
㈡评价内容体现全面性
语文评价要从关注语文学习结果的评价转向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使聋生的成长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评价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入手,全面考察聋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技能,还要重视聋生潜能的发展,关注聋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形成。 ㈢评价标准强调差异性
语文评价既要体现对聋生的基本要求,又要关注聋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不能以划一的标准来评价聋生。要注意聋生的学习基础和各学段学习的特点,促使其在原有水平上的得到提高。教师在进行分类教学的同时,对聋生的学习个案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聋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聋生。对聋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 ㈣评价方式提倡多样化
语文评价要注意运用多种形式,采取考试、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做到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特别是定性评价;在终结性评价的同时,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袋的方式,收集反映聋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记录聋生的成长过程。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除了分数或等级外,还应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结果描述聋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 ㈤评价主体做到多元化
改变教师单一评价聋生的做法,逐步建立教师评价、聋生自评与互评、社区与家长参评的评价制度。 结合聋生的平时学习成绩对聋生的语文学习个别化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聋生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
评价时,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聋生,要尊重聋生的个体差异,注重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促进每个聋生的健康发展。 ㈥具体建议
评价应根据各学段达成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评价。
1、汉语拼音、识字写字
⑴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聋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做到发音口形正确,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口形的考察。
⑵评价识字要考察聋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能力,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⑶重视聋生写字姿势和习惯,做到书写的正确、规范、整洁。
2、阅读
⑴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聋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根据阅读内容适当考察语法、修辞知识。
⑵朗读的评价,可从语音(口形)、手语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特别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诵读的评价,考察聋生在诵读实践中的积累量。默读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聋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⑶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聋生的综合理解能力。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聋生在词句理解、内容把握、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和表现。
⑷略读的评价,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⑸文学作品的阅读评价,可着重考察聋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特别应对聋生独特的理解加以鼓励。
⑹对古诗文的评价,应重点考察聋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和是否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3、写作
⑴写作评价要根据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聋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是否掌握了语言表达的基本方法等。
⑵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应引导和促使聋生通过观察、交流、阅读、思考等多种手段,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⑶作文修改要注意考察聋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引导聋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一是建立聋生写作档案,全面反映聋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内容包括聋生有代表性的作文、写作态度、典型案例分析记录等。二是聋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采用综合评价形式。
4、言语交际
评价聋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应重视他们参与的意识和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利用语文教学的多种环节,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让聋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反映出真实的口语表达能力、手语表达能力、书面语表达能力。
5、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聋生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的合作探究精神以及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要让聋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教师评价要从正面出发,积极引导,使聋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科综合活动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上,考察聋生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资料、分析思考,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表现,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二00四年八月五日)
第三篇:聋校应该开设手语课程
江苏省苏州市盲聋学校 方红 P41 现代特殊教育 2003.7-8
世界是多元的.更是迅猛发展的。该向前走的时候不走.历史就要辗过你迟疑的身躯。在美国加劳德特大学.手语是用于教学和交际的第一语言;在挪威。聋人手语已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纳入教育法:在英国.“聋人手语是一种语言”已经形成了共识;在瑞士。聋儿在婴幼儿期其家庭成员就会得到手语帮助。就连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相继确立了手语的语言地位,聋童的手语都被纳为聋人学习的第一语言。聋校首先教聋人学习手语,以奠定学习基础。然后在手语的基础上再学本国语言。学生能很快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但在我国.由于各地手语的无政府状态.不光有方言.还有“校言”。就连一个地市的手语都会出现许多差异。甚至在一个学校内部也会产生许多自创的手语,杂乱无序的手语积累多了。聋人在日常交流中就会一知半解。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由于没有规范可言,即使有了规范也无进行规范手语教学的渠道。二是手语者已经习惯了自产自销的手语格局。对于聋生来讲.语言的发展应该包括:聋人手语、汉语言、英语。按照国内聋校的培养任务,聋教育应以前两种为主。聋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系语言,聋校课程改革的核心也应是语言发展问题。让我们的聋生将两种语言分开来.使之互为促进.共同发展。这就是开设手语课程的目的所在。建议手语课程在每个年级阶段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学前教育(三年):学习称谓手语、日常生活手语、数字手语、拼音字母手指语。并将手语学习落实到除口语之外的幼儿教育其他课程之中。学会用手语讲故事。
低年级(1—3年级):学习衣食住行和时间手语,开始认识一些手语在表达一个完整意思时间的特性和简单句的语法.通过看一些手语视屏教材学习手语,积累手语词汇.学习聋人社交礼仪。
中年级(4-6年级):学习职业工作和方位手语,进一步学习聋人手语语法,提高聋人手语表现能力和规范聋人手语的表现方式。区剐自然手语和手势汉语的不同特点.了解聋人文学艺术。
高年级(7—9年级):学习事物特征手语,了解聋人手语的文化特征,比较手语方言,扩展聋人手语视野,解析和认识聋人心理特征,了解聋人历史及社会角色。
手语教材编写主角应由对手语研究有较高造诣的优秀聋人来主持.并联合课程专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一些对手语颇有研究的听人一起.在我国过去手语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审核、筛选、矫正、添加和调整一些手语学习素材。对手语课程进行研讨整合.以保证手语课程编撰的科学性、理论性与实际运用性、规范性的有机结合。
关于手语课的师资问题。在聋校中会打手语的老师很多.但是能胜任手语课程教学的老师十分有限。我们应该针对手语课程的特性.进行统一的手语课程教学培训,发展一批聋人置身于聋人教育,聘请他们走进手语教学的课堂。这对聋人自身手语的发展和规范化的普及无不益处.也是提高整个聋人群体素质的一大举措。
“除了听.聋人什么都能做”.这是我在与聋人交往中不绝于耳的话。而语言发展的滞后,一直让他们处在窘境之中。聋教育的主体是聋人。就必然不能脱离对聋人语言与文化的研究。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教育教学的主导方向。相信手语课程的开设和学习,将对提高聋人整体素质起到催化作用。聋校课程改革,聋教育的振兴.聋人事业的发展.起始于手语课程的起步
第四篇:青岛市中心聋校关于聋校课程研发的规划方案
青岛市中心聋校
关于聋校课程研发的规划方案
一、背景
新世纪伊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社会的发展与变革需要教育作出迅速应对,为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我国着力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教育部颁布《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的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论为指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整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第一,在课程目标方面,课程目标比以往更明确、具体、全面、系统;第二,在课程结构方面,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得到了初步优化;第三,在课程内容方面,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四,在课程管理体制与课程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方面有了重大突破;第五,在课程实施方面,课程实施的过程更加稳妥,参与的人员更加广泛;第六,在课程评价方面,改变了以往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第七,在课程改革中体现出了对国情、历史经验和国际趋势的关照与尊重。在为其十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普通学校现已拥有一套符合学生发展的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
聋校课程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全面深化,聋校的课程改革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的重视。目前,聋校教材大都是以普校教材为蓝本,自行改编而来。在新课改和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现行聋校课程存在着诸多问题:
1、现行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和特殊性。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现代性、具有创新性的人才,而目前聋校使用教材系1995年由全日制聋校教科书委员会编写,在内容选择方面缺乏时代感。学生对教材中的很多实例已很陌生,如:数学教材中还存在着大量含有供销社、黑白电视等过时词汇的应用题和例题;依然保留着较多篇幅的珠算等教学内容。这些词汇或内容已经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实用性。
2、教材中各单元的设置不够科学。目前聋校高年级语文教材很大一部分单元的分组比较杂乱,写人写物、写景写事混编。由于听障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能力不足,接受能力差,这样的单元设置更不利于听障学生掌握各类文章的结构与写法,影响听障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难度和效率。
3、普校教材不符合听障学生自身特点。普通学校的教材内容新颖,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但是却不符合听障学生自身的特点。听障学生的语言发展迟缓,逻辑思维发展滞后,对语言材料、抽象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所以普校教材对听障学生来说就显得较为复杂,内容过多。
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详细说明了聋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原则以及教材内容,为聋校的课程安排提供了科学规范的参照标准。但是,根据《方案》配套的教材至今仍未编写出版。
二、课程研发规划方案
针对聋校现行课程的种种问题,我校欲对聋校的教材编写工作进行新的探索。我校自成立以来,秉承“为听障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宗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听障学生终身发展提供了最合适的教育,成功的为听障学生搭建起通往主流社会的桥梁。我校以“师爱无声”为教育服务品牌,拥有敬业爱生、业务精良的专业化师资队伍。近年来,我校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开展了一些尝试与实验,并于2011年申报了青岛市“十二五”规划课题《聋校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我校计划在未来三年的时间里,重点研究开发聋校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教材,同时探讨研发聋校义务教育阶段其他学科的教材和聋校高中语文、数学教材,逐步形成完整的聋校教材体系。
(一) 课程研发的指导思想
根据《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实验方案》要求,新教材的培养目标要体现时代特色和要求。要使听障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遵纪守法和公民道德意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生活能力、职业竞争能力和自食其力能力;能够主动克服自卑心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研发的方式
我校欲按照三级课程研发的方式进行聋校课程研发工作。一是借用、改编国家课程;二是借用地方课程;三是自主研发校级课程。
(三)教材编写的目标
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为指导,从聋校教材现状入手,以听障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依据,结合听障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制定一系列科学规范的学科教材标准,在实践中整合、优化各种丰富多元的教材资源,编制适合听障学生的语文、数学教材,有效推动聋教育深层次的创新、探索与研究。
教材编写的总目标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述为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语文学科编写目标是旨在依据聋生的特点,以科学化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紧紧围绕语文素养,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沟通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她们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并养成良好的人生态度。
数学教材编写目标是旨在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能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式,并通过课程的设置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数学与社会生活以及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不断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重要性,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形成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材编写的内容
语文教材内容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阅读、写作和综合性学习等几方面入手。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选择便于学生学习及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的诗文,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数学教材内容依托《标准》中的数学内容,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并依据听障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编排方式、内容呈现顺序和形式。
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五)制定各科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目标也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三方面提出要求,知识技能目标了解(认识)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理解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灵活运用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过程性目标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探索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三、课程研发领导小组
(一)课程研发领导小组
组长:刘本部 成员:郑芳、韩钢
制订课程研发计划,对研发方案进行论证、评价、咨询、指导、与支持。
(二)教材研发专家组
由心理专家与教育专家组成。聘请省、市教研室、教科所、特殊教育研究会及部分大学的科研专家参与。
成员:王雁(北师大)、黄绍明(华东师大)、江守福、吕海娥、牛锡亭、张兴堂、庄志刚、刘仍轩
从课程理论、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进行研究,对研发方案进行论证、评价、咨询、指导。
(二) 教材编写组
组长:郑芳
成员:刘美芸、王骞、韩钢、杜明霞、栾静、林瑛、郭琳、相龙娟、栾静、姜竹亭、李琳 聋校教材编写组,分三个学科小组,进行教材编写。
语文学科组长:刘美芸 副组长:林瑛 成员: 郭琳、相龙娟
分段负责人:1-3年级 :郭琳;4-6年级:林瑛: 7-9年级: 相龙娟。 数学学科组长:王骞 副组长:栾静 成员:姜竹亭、李琳
分段负责人:1-3年级 :姜竹亭;4-6年级:栾静; 7-9年级:李琳。 初中物理学科组长:韩钢 副组长:杜明霞 成员:丁秀荣 分段负责人:8-9年级: 杜明霞
四、课程研发时间安排
编写时间从2011年9月至2014年7月,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2011年9月——2012年6月)
阶段目标:编写聋校义务教育段1-9年级语文、数学、物理教材初稿。 (1) 教材编写组成员具体分工,分三个编写小组进行教材编写。 (2)邀请教材研究专家进行关于教材编写开发的专题培训(2011年10月); (3)调查、分析“聋校教材使用现状调查问卷”。
(4)2012年4月底形成教材上册初稿,进行论证修改;2012年10月形成教材下册初稿。
(二)第二阶段(2012年9月——2013年6月)
阶段目标:实验应用,调整完善形成第二稿教材。
(1)将教材初稿在本校和青岛地区聋校试用。要求试用教师随时观察、收集和记录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语言、思维发展情况,保存相关的文字资料或录像资料;
(2)定期评估研究对象的语言和思维发展情况:每月一次发展评估,学期初/末一次中期评估,分析学生语言发展情况。
(3)定期开展课题组研讨会,听取试用教师反馈意见,分析使用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探讨解决方案;并对第一稿教材效果进行评估。
(4)聘请教材研究专家进行论证,及时总结、反思、调整试用教材,形成教材第二稿。 (5)试编写聋校高中段语文、数学学科的教材;试编写聋校高中段物理教材,形成初稿。
(三)第三阶段(2013年9月——2014年6月)
阶段目标:进一步完善形成第三稿语文数学教材;试编写聋校高中段语文、数学学科的教材;试编写聋校小学英语、美术、信息技术学科教材,以形成科学规范的聋校教材体系。
(1) 通过省特研究会的交流完善,争取语文、数学第二稿在全省部分聋校试用。
(2) 要求试用教师随时观察、收集和记录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语言、思维发展情况,保存相关的文字资料或录像资料;定期评估研究对象的语言和思维发展情况:每月一次发展评估,学期初/末一次中期评估,分析学生语言发展情况。
(3) 召开研讨会,听取试用教师反馈意见,分析使用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探讨解决方案;及时总结、反思、调整试用教材,并对第二稿教材效果进行评估。
(4) 形成教材第三稿,力争通过教材评审,正式出版。
(5) 聋校高中段语文、数学学科的教材初稿和聋校高中段物理教材初稿在本校和青岛地区聋校试用,修改形成第二稿。
(6) 试编写聋校英语、美术、信息技术学科教材,形成初稿。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七日
第五篇:聋校 法制教育教案(大全)
法制教育
吕新
第1课 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认识国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懂得:五星红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做为中国人,我们要尊敬五星红旗;
2.国歌也是祖国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3.国徽也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
技能目标:使学生明确升降国旗不是一种简单仪式,知道升国旗、唱国歌时要立正、敬礼。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思想上认识到国旗、国歌、国徽是祖国的象征。 2.从小树立尊敬、热爱、维护国旗、国歌、国徽的观念,增 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尊重和爱护国旗、国歌、国徽,因为国旗、国歌、国徽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尊重和爱护它们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教学难点: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国旗、国歌、国徽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树立起自觉尊重和爱护国旗、国歌、国徽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每周一的课间操我们都做什么?(升国旗) 2.为什么我们要升国旗呢?
3.根据学生回答导入本课,并对答的好的同学给予鼓励。 板书:第3课 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认识国旗
二、认识国旗、国歌
1. 屏幕出示五星红旗,提出问题:"为什么五星红旗是红色的?为什么有五颗星?五颗星象征什么?" 板书:国旗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小结:五星红旗是红色的,红色象征革命,是用无数英雄战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五颗黄色的五星角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
4.对于五星红旗你还知道什么呢?
学生汇报收集资料。(内容大致包括:五星红旗的来历,关于五星红旗的小故事、关于尊敬五星红旗的小故事,关于五星红旗的升挂要求……) 5.屏幕出示《义勇军进行曲》图片,教师介绍《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它创作于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义勇军进行曲》是作者当时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
板书:国歌
6.提出问题:想一想什么场合应当升国旗、奏唱国歌,升国旗、奏唱国歌时应当注意什么?
7.分组讨论:升国旗、唱国歌时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幻灯出示) 8.小结:
(1)少先队员行队礼,唱国歌时肃立、声音哄亮。国歌也代表我们国家, 表现出我们对国旗国歌的尊敬和无比热爱。
(2)军人行军礼,庄严而神圣。
(3)奥运会领奖台上升国旗时,运动员立正行注目礼,有些运动员习惯把右手放在心上,表示心和祖国连在一起,这说明运动员在胜利的时刻最先想到的是祖国的荣誉,为祖国争光而自豪,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9.同学们,升国旗唱国歌能够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的忠诚,让我们重温这庄严的时刻吧!
10、全体起立,打国歌的手语。
三、认识国徽
1.课件出示国徽。教师介绍国徽的构成,学生说出象征的意义。 板书:国徽
4.小结:同学们,天安门城楼上有国徽、人民在会堂有国徽。国徽和国旗一样代表着国家,爱国徽同样是爱祖国的表现。
四、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国旗、国歌、国徽,它们都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我们要自觉尊重和爱护,我们要为生在这个伟大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板书:祖国的象征
骄傲
自豪 课后小结:
通过教学,学生认识了国旗、国歌、国徽,知道国旗、国歌、国徽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知道尊重国旗、国歌、国徽就是爱祖国的表现。但是个别学生收集资料不够积极,不能有效的获得新知。今后要纠正学生的学习习惯,以便更好获得新知识。
第2课 《小学生知法守法》
教学目的
教育学生在社会上要遵纪守法,并懂得首先要从遵纪做起。 教学要点
1.教育学生学法、知法、守法,并懂得守法首先要从遵守纪律做起。
2.做遵纪守法的好少年。 教学过程
一、导题:
同学们,讲课之前,老师向你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在马路上行走,有人欺侮了你,你会怎么办?回答得很好,我们当中有些人表现出了一种无畏的英雄气概,但这并不是最理想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如果遇到拦路抢劫的事,我们最好能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少年。板书课题:知法守法
二、讲述故事,激情明理: 1.创设情境、讲述故事。
2.提出问题,引导明理:
①当别人对行搜身时,小明是怎样做的?
②小明为什么不让哥哥去报复?如果去报复后会造成什么后果?③小明为什么能受到别人的称赞?
3.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4.师生共议,明确道理。
小结:①小明在被别人拦住,遭受恐吓的时候,并没有被吓倒,他勇敢地站在那里,冷静地劝说那几个人;当那几个青年强行对他搜身时,小明利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保护了自己,指出了他们的行为触成了犯罪。假如你是小明,你这时会怎样做?说的很好,我们要用法律保护自己,首先必须知法、懂法,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必须多学法律知识,只有掌握了法律知识,才能知道什么是违法犯罪,才能在自己受到伤害时保护自己。
②是的,小明清楚地知道:如果哥哥去找他们,一定会用暴力报复他们,而使用暴力去报复人是违法的,因此小明不让哥哥去找他们。小强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避免了一场流血事件,二是使哥哥免于违法。当然这一切都是与小明知法守法分不开的。假设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你的亲人要去报复别人,你会怎样做?假如那几个青年是你的亲人,你又会怎样做?
小结:以后,我们一定要多学些法律知识,不做违法的事。假如我们的亲人要做违法的事,一定要劝阻。如果已经做了违法的事,一定要劝说他们到公安机关自首。让我们共同努力,维护社会治安,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少年,好吗?
③小结:小明之所以受到人们的称赞,是因为他平时学习了很多法律知识,知道用法律去劝阻别人不违法,模范地做到了学法、知法、守法。
三、拓宽知识:
小明是我们青少年学法、知法、守法的典范。有谁知道我们身边知法守法的事迹吗?小结:你们说的这些事迹,有很多老师也知道,他们一方面自己遵纪守法,另一方面用法律终止别人违法,虽然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却维护了社会的安宁,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四、对比讨论,辨析明理:(投影字幕)
① "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小公民,应该学法、知法、守法。 " 小结: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有权利和义务维护祖国的安定,因此应该学法、知法、守法。
② " 少年儿童天真活泼,不应该受法律的约束。 " 小结:天真活泼并不是无拘无束,少年儿童的天真活泼是在以纪律和法律为前提条件下的天真活泼,所以也应以遵纪守法为先决条件。
③ " 你准备怎样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少年。 " 小结:从小学法、知法、守法,同时要运用法律知识劝阻别人的违法行为,为维护社会的安定做出贡献。
五、教师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张小强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同时,终止了个别人的违法行为,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希望你们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从小遵守纪律,长大遵守法律,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