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丹霞地质遗迹保护区与社区居民协调发展研究
地质遗迹是由于多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而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得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是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区、科学研究与普及地质知识的基地[1]。而文中所提社区是指长期或相对长期生活在地质遗迹保护区内部以及毗邻区域的拥有共同价值体系, 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群体[2], 即当地居民。
保护区的发展必然会伴随如何利用和保护的问题, 而过多关注于此便会忽略景区与社区统一性的问题, 忽略原住居民的利益诉求, 从而致使保护区与社区居民的冲突加剧, 不利于景区与居民的协调, 更不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且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发展与社区居民的协调乃是当前旅游地理研究中较为薄弱的领域, 故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将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现以靖边丹霞地质遗迹保护区为例进行实地调研, 从土地征用及补偿、地质遗迹保护认知、规划决策、商业经营、利益分配、社区参与保障等方面对保护区发展现状与居民参与意愿进行了调查研究, 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 提出相应的决策部署和建议。
一研究区概况
靖边丹霞地质遗迹保护区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城东南21Km处的龙州乡, 而丹霞地貌主要位于阎家寨周围, 交通便利, 道路宽阔, 方便游客参观。保护区旅游开发自2012年起由靖边县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承包经营, 地质遗迹保护主要由靖边县和龙州镇两级政府监管和实施。
二遗址保护区发展现状
保护区开发前居民收入主要依靠农业种植及外出打工, 划定保护区后致使居民失去部分土地经营权, 只获得些许土地补偿和就业费, 现主要以旅游相关餐饮和商品经营收入为主, 景区与社区矛盾重重。
三调查结果分析
社区居民对于征用土地的补偿制度并不满意, 且商业经营状况不甚理想, 利益分配不合理, 居民由于失去了土地, 就业渠道缺乏, 能力和素质又不高, 生活比较困难, 利益无从保障。而当地政府的重视度不高, 缺乏指导居民参与的机制和保障。原住居民对于地质保护的认知很充分, 大多愿意参与其中, 但实际参与度低, 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不便捷, 居民诉求便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至今尚不能实现政府工作与居民利益的协调统一。
四引发冲突的原因
土地政策、利益机制和管理手段。由于居民被迫永久强制征用土地, 其土地归属权及补偿机制不完善, 保护区的规划开发决策也不合理, 资源开发破坏了周围环境, 打破了原有的生活方式, 保护区的划界使得社区居民的土地及自然资源划入其中, 对社区居民生计造成压力。政府与利益相关者关系也处理不当, 管理手段不够科学, 未能形成严格的地质遗迹保护区管理体系, 进而导致社区冲突频发。
这种利益冲突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传统的隔离式保护转化为居民参与式的综合管理模式将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3], 所以对靖边丹霞地质遗迹保护区提出发展建议和改造也是十分重要的。
五对策建议
(一) 开展保护区和社区的共同管理。
制定社区参与保障政策, 建立共管委员会, 将保护区与社区联合起来, 多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 积极沟通, 实现政府和社区居民的相互配合, 协调好政府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二) 完善保护区管理政策。
政企合作, 加强管理制度建设, 加快管理步伐, 加强社区居民职业道德素养教育,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开展社区居民的能力建设, 通过这一系列管理手段, 培养社区居民主人翁意识及责任心, 建立靖边丹霞地质遗迹保护区和社区共管的完整体系。
(三) 公平分享所得利益。
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 加大投资开发力度, 在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项目, 增加旅游收益, 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整合利益相关者, 加强企业与社区间的联系, 实现利益收获及协调。
(四) 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利用保护区的资源优势, 合理开发、适度经营, 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成立社区保障小组, 多方位全面监督, 实现人地协调。
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会有更为主动的自然资源、环境和当地的传统文化保护的倡议产生[4], 所以在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同时, 还要兼顾处理好居民利益诉求, 激励社区居民参与, 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 增强居民的文化自豪感与归属感, 以提高政府和承包商与社区居民的利益连接性, 从而进一步增进保护区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协调。
如此, 方可实现保护区与社区的统一,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达到保护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的目标, 真正实现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摘要:本文以靖边丹霞地质遗迹保护区为考察对象, 旨在通过分析保护区发展现状及社区冲突, 借鉴经验, 提出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实现景区与社区二者的统一。
关键词:遗址保护区,社区,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孔石, 付励强, 宋慧, 付国华, 马建章.中国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分布差异[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4, (09) :73-78.
[2] Lai P, Hsu Y, Nepal S K.Representing the landscape of Yushan national park[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3, 43 (3) :37-57.
[3] 罗培, 秦子晗.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社区参与模式——以华蓥山大峡谷地质公园为例[J].地理研究, 2013, (05) :952-964.
[4] SVEN WUNDER.Ecotourism and Economic Incentive-An Empirical Approach[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0, 32:465-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