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目标体系建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操作人员需求旺盛, 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 尤其是近十年来,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不管在数目还是规模上的发展都非常快, 据有关资料显示, 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已占到大学生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90年代中期开始, 心理健康教育逐渐纳入高等院校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与普通大学生相比, 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针对这些特点, 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目标体系就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1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来源较复杂, 主要有高考成绩较差的学生、对口高考学生, 以及部分五年制学生, 在校生大多数都在15~22岁之间, 这个阶段学生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极不平衡, 生理上的成熟使其强烈要求独立, 心理发展相对不成熟使其认知方式、行为方式容易出现偏差, 情绪情感爆发性强, 自控能力较差, 易受周围环境影响[1,2,3]。有关专家对湖南省高职院校的抽样调查表明, 与普通大学生相比, 高职大学生, 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虽然在恐怖、焦虑, 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上并无明显差异, 但在强迫、人际敏感、偏执、敌对、躯体化等因子得分上却高于普通大学生和全国常模[4]。与本科学生相比, 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严峻, 这与我院新生心理普查结果较为一致。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高职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
1.1 自卑心理
高职生的自卑心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高职生普遍的自卑心理, 由于高考成绩较差, 很多高职生选择了分数较低的高职院校进一步深造, 使大多数的高职生认为自己能力不行, 认为高职生不如本科生, 面对本科及以上学生时严重自卑, 对未来产生怀疑, 尤其是将高职院校的设施、师资等与本科院校相比较时, 更是觉得社会上、教育部门对高职生的不重视, 进而自暴自弃。另一种自卑心理主要来自于贫困高职生, 高昂的学费、贫困的经济条件对这部分学生心理造成沉重的负担, 在与其他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们相比时, 心理严重失衡, 产生了自卑心理[5]。
1.2 学习焦虑
进入大学后自主时间的增多使很多高职生感到迷茫, 很多高职生希望能在大学里得到充实、提高, 但又不知从何做起, 上网游戏、聊天、玩耍娱乐、谈情说爱等成了很多高职生空闲时间的主要活动内容, 在消遣活动的背后, 又始终充满自责, 为浪费时间而烦恼, 为了解脱烦恼, 又用更加多的精力投入到这些消遣活动中填补精神上的空虚, 这就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很多高职生在这样的循环中背负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 对学习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焦虑情绪。
1.3 人际关系困扰
高职生进入校园后首先面临的就是适应问题, 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际关系适应, 寄宿制的集体生活方式中, 不同地区、不同性格、不同生活习惯、甚至不同民族之间的习俗等造成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其次, 性格内向的学生交往范围很有限, 往往局限于宿舍内的交往, 但是又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 人际沟通技巧的缺乏使他们很难走出交往局限;第三, 高职生的年龄特征使他们更容易拉帮结派, 受到不良观念的影响, “兄弟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等极端想法使他们在处理问题时显得简单、粗暴, 在处理不良人际关系问题时容易暴躁、情绪爆发激烈, 甚至一点小摩擦就可能引发极端事件。
1.4 恋爱困扰
高职生生理上已发育成熟, 对异性充满好奇, 渴望与异性交往、恋爱。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 高职生在对待恋爱的问题上, 出现了很多误区, 有些学生看到周围的同学恋爱, 自己单身显得不够符合潮流, 为了证明自己魅力而去谈恋爱;有些学生为了弥补精神上的空虚, 就以恋爱的方式来填补;有些学生沉迷网络聊天, 产生虚幻的感情, 自己却坚信找到“真爱”, 每天在网上谈情说爱浪费时间、金钱, 甚至放弃目前受教育的机会去追随“网上爱人”;受到社会不良观念、文化的影响, 少数学生将爱情等同于性, 开始校外同居生活, 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等的不良生活, 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1.5 沉迷网络
由于学习目标、生活目标的缺失, 高职生对大量的自主时间无所适从, 转而投向网络, 希望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寄托。网络游戏、聊天、电影视频等成了不少高职生生活的主要内容, 在虚拟的世界里体验成功得到心理满足, 对现实的世界却越来越冷漠、疏远, 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作息及正常的人际交往, 严重者甚至造成身体、精神上的伤害。
1.6 就业问题
随着高校扩招, 毕业生人数大大增加尤其是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显得更加严峻、迫切, 高职生在就业面前就显得更加焦虑[6]。由于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对自身定位不明确等主观因素, 使高职生在就业问题上不自信, 不能发挥自身的特有优势去竞争, 出现就业心理障碍。
2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目标体系的建构
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将健全学生人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宗旨。帮助高职学生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增强学生自我调适能力,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 应分层次的建立教育目标体系, 以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出发点, 以提高高职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个人社会化、职业化为最终目标, 建立起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明晰的目标体系[7,8]。
2.1 建立从预防性教育到发展性教育的目标体系
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 预防和治疗心理疾患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最基本的任务和目标[9], 通过建立心理预警机制、扩大心理健康宣传等手段, 对问题学生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但是,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只停留在这个目标层面上, 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 在帮助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 应建立起针对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指导学生深化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了解, 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 优化心理素质, 提高挫折承受力,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从预防性教育到发展性教育的跨越。
2.2 根据高职学生的年级特征建立不同的教育目标体系
不同年级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目标应该有所区别[10]。对于大一新生来说, 初到一个新的环境, 心理上的落差、生活、学习上的不适应等问题接踵而至, 培养新生的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提高新生的自信心就成为大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通过课堂教育、主题班会、丰富的课外活动等方式使新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适应全新的教学方式, 建立新的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 对大学生活进行合理规划, 重新树立信心, 并对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大二学生已经适应了新的环境, 对人际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人际冲突与情感问题突出, 这个阶段应以人际关系、两性关系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大三学生即将面临毕业, 对前途的焦虑、对自身能力欠缺的担忧以及即将走向社会的不安, 使大三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沮丧的情绪, 这个时期应加强职业教育, 提高对社会的认识和适应, 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 以良好、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毕业、面对工作、面对社会。
2.3 建立从普通心理健康教育到职业心理教育的目标体系
高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使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职场, 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这一点对高职院校尤为重要。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性人才与本科生相比, 高职学生最大的优势就是操作能力强, 能很快适应工作要求, 但很多高职生忽视了这一点, 不能正确的认识到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区别, 对未来职业定位不够清晰, 从而产生自卑、沮丧、焦虑等不良情绪。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引导学生建立健康心理的基础上, 应加强对学生职业心理的教育, 使高职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 能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 建立合理的职业规划, 具备基本的职业心理素质,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 结语
从不同角度建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体系从内在上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为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以及职业化奠定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应将其融合在一起,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 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积极的、健康的心态, 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同时,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需要创新的工作, 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出现新的变化, 根据这种变化不断探索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成为新形势下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 不断完善目标体系, 正确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向, 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服务。
摘要: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其自身特点, 在分析高职学生心理状况的基础上, 提出了合理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体系, 以期对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目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吕新强.高职大学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2) .
[2] 吴承红.高职新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与对策[J].文化教育, 2006 (21) .
[3] 兰先芳.浅谈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 .
[4] 谢承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 2007 (6) .
[5] 王萍, 农雁玲.浅析高职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J].广西教育, 2007 (2) .
[6] 李晓妍.浅析高职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 2006 (5) .
[7] 燕良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红旗出版社, 2006.
[8] 施晶晖.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J].科研, 2007 (4) .
[9] 李永清.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及矫治策略 (三) [J].德育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