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母语习得的言语输入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现今的英语听力教学与母语习得的言语输入环境相处甚远, 学生在训练自己的听力能力时也都基本上固定在传统的听磁带的模式上。这种模式往往在脱离真实的语言环境下进行。当面对真实语速和地道发音的言语输入时, 往往觉得举步维艰。儿童总处在一种自然的语言环境中, 不受时间限制地大量接受自然的言语输入, 如果我们认真观察儿童母语习得中言语输入现象, 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去分析言语输入的内在机制, 我们就会从中发现很多值得我们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借鉴的宝贵经验。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这是一个对一名儿童在母语习得期间所接收的言语输入的案例研究。6个月大的男孩在非常自然的环境下接收身边人的言语输入。该选择是根据“关键期”理论所决定的。Werker (1989) 从他实验中得出一个三岁的儿童和一个成人在语言理解能力上差别甚微。因此他把语言习得的关键期精确到从儿童出生到3岁之间。
1.2 数据收集和分析
数据是通过录音笔等设备收集的。主要的言语输入来自于他的父母。数据收集时间为10个月。在仔细听录音并转换成详细的文字信息后, 处理、分类和分析数据。主要关注言语输入的特征, 输入的语言环境, 输入类型, 和能形成语言习得的言语输入量等。
2 研究结果与讨论
2.1 言语输入的特征
2.1.1 儿向语的使用
儿向语的使用在被研究儿童早期语言习得时比较突出, 但随着月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由于儿童习得词、句的数量不断增加, 有限的儿向语已经不能引起儿童的关注, 更满足不了语言发展的需要。儿向语之所以对儿童早期习得语言有所帮助, 那是因为他们发音简单, 节奏多样性, 符合当时儿童的认知水平和语言习得能力。但在儿童语言发展后期使用儿向语会阻碍词汇的准确习得。
2.1.2 交际中的言语输入
儿童在出生后往往很努力地想和人交流, 但总是不能如愿, 这不会阻止他们努力交流的这种天生的本能。同时, 照顾者的早期语言行为也倾向于鼓励儿童参与交流。根据数据, 交流一直贯穿于儿童从出生开始的语言发展中。交流话语中的词的长度随着月龄增加而增加, 说明其习得了更多的语言, 并且证明对于这些词的听力已经完全具备。儿童每天交流的次数随着月龄增加而增加。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不断交流—习得语言—交流次数增加—习得更多语言。
2.1.3“错误”处理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 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儿童的错误, 家长没有用否定的词来指出他的错误, 而是通过比较来找出两个物体在发音和性质上的区别。从而不仅让孩子能正确地辨别两个物体, 更让他能很轻松地习得更多的词。不必纠正宝宝的语法错误, 对宝宝说的话要采取肯定的态度, 尽管有时候不知道宝宝在说什么。不纠正宝宝语句的错误并不是让他错下去, 而是找机会用正确的语句来表达宝宝曾错误地使用过的语句。
2.1.4“i+1”方法
是孩子已有的语言水平, 1是增加的难度。难度增加应该循序渐进, 而且只比孩子当时实际水平高出一点, 这样不仅能更好习得语言, 还可以增加语言学习的兴趣。被观察者的照顾者利用扩展语句帮助宝宝习得语言。扩展时运用描述, 比较, 造句等方法。
2.2 言语输入量
当儿童还没有开口说话前, 母亲对其的言语输入都比较短。当儿童开始说单个词后, 言语输入中的短词、短句开始减少。这些言语输入最终都成为儿童的言语输出。由于受年龄和表达需要的限制, 无法计算出输入多少次后的词可以被儿童输出。但是, 随着月龄的增大, 输入的次数在减少, 说明一旦儿童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习得机制, 所需要的输入量就可以规定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单兴缘 (1994) 得出结论:每天言语输入6小时就可以保证言语习得。但是6小时只能看作是充足的言语输入量, 是否最低言语输入量还需要进一步测定, 所以最低言语输入量应当在0~6小时的区间内。
2.3 言语输入语境
儿童所接收的言语输入的语境比较丰富。与生活相关的吃、穿、玩语境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因此, 儿童最早习得的词语与吃、玩有关。儿童所接触的言语输入环境的变化频率越高, 对与此环境相关的语言习得的速度相对就越快。儿童习得母语时候, 言语输入具有多样性和反复性, 从而使儿童有充分的时间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方面来习得语言。
3 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3.1 在学习动机方面的启示
儿童习得母语的内部动机是为了交流, 交流也应该成为外语学习者的重要动机。教师应适当减少提问, 测验等检验听力水平的形式, 改为在课堂内外, 主动与学生用英文交流, 逐渐让学生明白习得听力的作用, 慢慢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课堂上在听完磁带后, 学习者可以参与与老师就某一话题的对话, 也可以把所听到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解释出来。可以把所听到的内容进行评论和复述。也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 运用多媒体仪器进行监听, 教师不时的加入他们的对话中。当然在交流的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在言语输入中加入与话题相关的词句等。学习者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前了听力理解水平, 认识到了交流的意义, 学习动机也会逐步改变, 习得更多的语言。
3.2 在语言情境方面的启示
所有的思维学习和认知都是处在特定的情境脉络中, 不存在非情境化的学习。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真实语境相当有限。教师可以把虚拟与真实相结合。一方面在课堂内创设虚拟的语境, 通过图片, 影相资料, 使学习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另一方面设法去开拓自然的具有真实交际意义的情境, 如为学生开为生日会, 带领学生去超市购物, 一起去机场接机, 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 在这些真实情境下, 教师和学生必须用英语交流, 而教师的话语成为主要地言语输入。
3.3 在人文环境方面的启示
情感是教学中的心理条件之一, 教师组织听力教学时, 要积极调动自己的感情, 保持饱满的热情, 对学生要尊重, 关怀, 欣赏, 肯定和鼓励, 像父母鼓励婴儿参加交流一样用极大的耐心和爱心让学生参与交流。和儿童比起来, 大学生学习英语时常常存在很多顾虑。他们害怕失败, 担心语言上的错误, 会被人取笑或在众人面前丢脸, 为了避免他们认为的难堪场景, 他们不愿参与交流。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应该树立科学的态度, 要容忍和淡化学生的错误, 而不能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错误只是交流中临时的语言形式, 教师可以在交流中不断强调正确的表达, 使学生在无意识中习得正确的语言。
3.4 在“i+1”难度梯度方面的启示
教师必须十分清楚学生的实际听力能力, 保证语言输入信息有一定的难度, 但必须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水平。过难的言语输入会让学习者丧失学习的动力。因此, 可以按照学习者的听力水平, 重新编排听力课班级。水平相当的学生被编排在同一个班级, 不同班级的学生言语输入内容应适应该班级学生的实际听力水平。在教学中运用i+1的方法。篇章较长, 长句, 复杂句子较多是大学英语听力材料的特点, 教师可以把难度分解成诸干个相关的部分, 让学习者逐步消化。把听力材料中带有生词的长句和复杂的句子简化成为简单的句子让学生去相互交流, 从这些句子中, 学生对所听到的段落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最后放整段录音给学生听的时候, 他们不会感到束手无策了, 这类教学方法可以随着材料内容的不同而变化。
3.5 在语言输入量方面的启示
学习外语与母语习得一样, 是一件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没有高频率的语言输入, 学生很难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 课堂上的言语输入是有限的, 为了保证一定的言语输入时间, 学生因把大部分时间的听力练习放在课后, 这种语言输入的渠道选择多样, 可以与人对话, 参加英语角, 收听广播, 收看英语新闻, 观看英语电影和电视等。当然最理想的言语输入是相互交流中的可理解性输入。
4 结语
本研究在理论基础上, 追踪观察一名婴儿 (6~15个月) , 分析其中看护着的言语输入特征。主要对成人言语输入的儿向语的使用, 输入的句子长度变化, 输入量, 输入的具体情境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在比较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基础上, 试图从中找出能帮助学习者轻松习得第二语言听力的有效方法启示:可理解性交流是进行有效言语输入的方法;虚拟和真实语言输入情境的创设;父母般的人文环境可以使学习者进行情感过滤;提出处理复杂听力内容的方法和最低言语输入量的观点可以帮助改进当今英语听力教学所存在的缺陷, 为学习者真正快速提高英语听力能力找到新的突破口。
摘要:本文追踪观察一名婴儿 (6到15个月) , 分析其中看护着的言语输入特征。在比较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基础上, 试图从中找出能帮助学习者轻松习得第二语言听力的有效方法启示。
关键词:第一语言习得,言语输入,英语听力教学
参考文献
[1] Chomsky, N.Aspects of the Theoryof Syntax[M].Cambridge, Mass:MITPress, 1965.
[2] Krashen.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 1982:12~24.
[3] Werker.Becoming a Native Listener[J].American Scientist, 1989, 1:54~59.
[4] 徐政援.三岁前儿童语言研究和有关理论问题[J].心理发展教育, 1996, 3:1~11.
[5] 单兴缘.语言习得最低言语输入量及其测量[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1994, 4: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