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儿童心理辅导模式研究(通用)

儿童心理辅导模式研究(通用)

儿童心理辅导模式研究1 儿童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儿童心理辅导之所以必要, 反映了国家和政府在教育目标上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清晰认识, 也反映了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目标、发展途径、发展策略与方法的思考与探索。不仅如此。

儿童心理辅导模式研究

1 儿童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儿童心理辅导之所以必要, 反映了国家和政府在教育目标上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清晰认识, 也反映了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目标、发展途径、发展策略与方法的思考与探索。不仅如此, 儿童心理辅导对于社会的发展、学校的素质教育实施和个体的健康成长等都至关重要。

1.1 开展儿童心理辅导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的发展进步在给儿童带来了良好成长环境的同时, 也伴随而来一系列反面的社会问题, 这正反两方面的问题既为儿童心理辅导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也向它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 无论从为未来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言, 还是从教育主动应对社会转型给自身带来的新课题而言, 在幼儿园、小学开展心理辅导工作都不容回避。

1.2 开展儿童心理辅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不应该只针对学生, 学校心理辅导的种种方法和措施必然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 在对儿童开展有效心理辅导的同时, 让他们的家长和教师也学会辅导、学会正确科学的辅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总之, 学校心理辅导既是对素质教育的回应与支持, 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1.3 开展儿童心理辅导是个体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我国目前幼儿、小学生的教育现状, 在实践层面上, 学校心理辅导还远远未被落实, 儿童表现出许多与健康心理相悖的行为。就个体而言, 鉴于个体发展的需要以及早期经验对成长后期的重要影响, 儿童心理辅导在幼儿园、小学的推广很有必要。同时, 鉴于本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性, 本阶段实施儿童心理辅导也易于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儿童心理辅导模式结构与要素

2.1 儿童心理辅导目标

儿童心理辅导模式, 其根本目标是遵循学生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以此目标来规范和统整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和策略, 并着力建设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与成长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和过程。

2.2 儿童心理辅导内容

教学目标上, 体现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心理成长的目的, 将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明确置于其中, 即不仅包括知识和能力的增长, 还要包括学生情感的成长、良好行为和个性的养成,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与人和谐相处;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定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承、把教育教学过程看成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的单线过程, 忽视教育教学目标多维性的片面观点。

在教学设计上, 将教学内容特点与学生需要达成的相关学习机能、社会技能、情感态度技能相结合, 将心理辅导技术与教学技术相结合。通常, 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过程与步骤可分为六步:告知教学目标、引起与维持注意;提示学生回忆与巩固原有知识;呈现经过组织的新知识;阐明新旧知识的各种关系、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指导学生复习与记忆策略;测量与评价认知结构的特征。对于渗透心理辅导的教学来说, 其设计核心在于以学科任务与特点为基础, 以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个性等多方面的发展为中心。具体而言, 可分为以下步骤: (1) 分析了解学生在有关教学内容上的认知准备、兴趣和态度; (2) 制定具体的心理辅导目标。在认知目标的基础上, 将有关学生情感、行为、个性等心理辅导目标具体化, 整合进整个目标体系中; (3) 立足教学内容, 适当延伸心理辅导主题; (4) 创设情境,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一定的情境是激起学生积极而有效参与和建构的重要因素, 而合适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认真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点; (5) 发挥同伴影响、注重同伴互动。渗透心理辅导的教育教学经常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 借助于小组讨论, 成员之间可以分享彼此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促进同伴交往和相互的社会化, 矫正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 培养应变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6) 强化行为实践和行为塑造。行为实践便于学生获得真实的个人体验。

在教学策略上, 要有机渗透、适当渗透、灵活渗透。即在开掘教学资源和内容上, 在选择渗透时机上寻找心理辅导的合理渗透点, 使得教学教育中的心理辅导与教育教学过程自然切合在一起、有机融合:在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 在有限的教育教学时间内集中渗透心理辅导的时间不宜过长, 超过一倍甚至更多的时间那就不叫渗透而直接就叫专门的教学了。在教学管理模式上, 选择适当的教学管理模式, 形成有效的教学管理, 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氛围。

在教学过程及其管理上, 应建立有效的规则, 加强反馈、奖惩得当。有关学者对有成效和成效差的教师研究表明, 两者在建立教学秩序、教学组织与反馈、实施奖惩等方面行为差异明显, 该研究为怎样做一个有成效的老师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导。见以下三表格 (见表1、表2、表3) 。

总之, 儿童心理辅导模式的结构要素既体现了该模型所坚持的发展性心理辅导的性质, 又便于教师理解、操作与成长。

2.3 实施条件

2.3.1 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

心理辅导的一个基本要义在于良好人际关系对个体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心理辅导对教学的渗透, 也特别重视相互合作与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与维持。在构建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从“天、地、君、亲、师”的神坛上走下来, 不再“俯视众生”, 而是平视学生, 带着几分探究、兴奋、好奇, 还有几分亲切、了解和理解, 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承认学生有选择的权利, 容忍和接受学生与自己的差异与分歧, 坦然面对自己的局限与不足, 相信学生的内在价值和潜能, 在学生处于困境时伸出援助之手, 分享学生的喜怒哀乐, 也适时开放自己, 这样师生关系势必走向和谐与合作, 并达至深层的互动与影响。在这样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 教育教学渗透才可能结果。

2.3.2 一定的心理辅导知识技能

一定的心理辅导知识与技能包括:心理辅导的性质、理念、过程;建立良好辅导关系的意义与技术;沟通与谈话的态度与技巧;评估学生问题的侧面、层次和步骤、方法;对学生实施干预的技术与策略等等。因此, 应该加强教师有关这方面的培训, 其目的和意义并不在于要使之都成为心理辅导教师, 而是使他们通过培训和参与, 接受心理辅导的理念, 形成心理辅导的意识和能力, 从而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辅导的精神, 最终建立起健康的教育环境。

2.3.3 领导与组织

教育教学从来都是学校的立校之本, 学校各级领导都重视之至。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不仅需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教学组织与策略, 还需要各教师的全身心投入, 没有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制度的保证几乎不可能启动与完成。因此, 领导管理职能的全面发挥, 包括组织协调、管理激励和示范引导显得非常重要。

2.3.4 教育评价体系建立

教育教学渗透的学校心理辅导模式, 还需要改革当前的学校教育评价体系, 建立起一个能够发挥学生潜能、保护学生个性、使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改革后的教育评体系应包括能够全面评估学生身心发展的评价系统和全面评估教师素质的评价系统。因此,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目的的教育渗透, 自我成长模式的心理辅导最终要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落实在最终的教育考核与评论中。

3 结语

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而以推动儿童健康成长为己任的教育更是责无旁贷。随着现代心理咨询体系的立足点从临床治疗向与心理成长与发展的转变, 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已经成为一个教育问题。

到21世纪之初, 心理辅导进入学校已经成为政府、学校和教育心理学工作者的共识, 并得出结论:学校心理辅导模式是学校心理辅导发展和普及中必然面临的选择。一方面, 实践需要理论的导引, 另一方面, 实践也需要理论的总结。基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理论本身亦获得丰富与发展。尽管学校心理辅导在我国大陆的开展与普及是最近20年的事, 起步晚, 但由于有他人的实践和理论探索在先, 为我们避免误区、少走弯路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摘要:心理辅导模式是体现某种心理辅导理念、目标定向、辅导过程、辅导方法以及促进心理辅导功能发挥的一整套操作思路。本文对儿童心理辅导模式进行研究, 为儿童心理辅导模式方面做出贡献。

关键词:儿童,心理辅导,学校心理辅导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415~418.

[2] 李伯黍, 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13.

[3] 吴增强.学校心理辅导通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245~247.

[4] 申继亮, 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2 (1) :20.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