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fish在淋巴瘤中的应用(大全)

fish在淋巴瘤中的应用(大全)

fish在淋巴瘤中的应用第一篇:fish在淋巴瘤中的应用PET-CT在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4-04-29 文章作者:宋玉琴 朱军PET-CT是一种三维立体成像并结合代谢显像的非创伤性检查技术,能够反映器官组织的生理病理状。

fish在淋巴瘤中的应用

第一篇:fish在淋巴瘤中的应用

PET-CT在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4-04-29 文章作者:宋玉琴 朱军

PET-CT是一种三维立体成像并结合代谢显像的非创伤性检查技术,能够反映器官组织的生理病理状况和病变部位的解剖结构,较CT及磁共振成像(MRI)等传统影像学技术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已经广泛用于多种肿瘤的分期、疗效评价及预后评估。

淋巴组织全身分布的特点以及免疫反应的功能决定了淋巴瘤的临床分期和评价疗效较其他肿瘤更为困难。PET-CT 能够敏感、特异地发现淋巴瘤病灶、判断疗效,尤其是在辨别坏死、纤维组织抑或肿瘤方面,具有比CT、MRI更佳的分辨能力。

正因如此,PET-CT一经问世就在淋巴瘤领域获得高度关注,在NCCN等临床诊疗指南中被部分性地引入分期中,疗效评估标准也作出相应修订。十余年来,尽管有大量研究报道,但PET-CT在淋巴瘤中的实际临床应用价值却依然争议不断。

一、PET-CT在淋巴瘤分期中的应用

PET-CT在淋巴瘤分期中的应用价值体现在:①是否有助于更准确地进行分期?②更精确的分期有无必要?③能否改变治疗策略并进而影响患者预后。

目前报道的研究结果普遍认为,PET-CT 的敏感性(95%~100%)优于常规CT(77%~90%),PET-CT 和增强CT对于结外病灶的敏感性分别为88%和50%,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0%。对于判断淋巴结、脾、肺和骨骼等部位的侵犯,PET-CT假阳性率低而更具优势。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惰性淋巴瘤中仅滤泡性淋巴瘤(FL)对18氟-2-脱氧-D-葡萄糖(18F-FDG)具有一定的摄取活性,小B细胞淋巴瘤和边缘区淋巴瘤(MZL)的摄取活性极低,而T细胞淋巴瘤的摄取活性差异较大,因此,PET-CT在这些类型淋巴瘤中的应用尚有一定局限性。

在2013 年Lugano 国际淋巴瘤会议上,在“淋巴瘤AnnArbor 分期修订工作计划”的初期报告中,对PET-CT在霍奇金淋巴瘤(HL)中取代骨髓穿刺活检作出了肯定的结论,认为如果PET-CT显示骨髓阳性,可以判定为骨髓侵犯,无需行骨髓穿刺活检。 对于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LBCL),除非PET-CT明确显示骨髓侵犯,否则仍应行骨髓穿刺活检,以排除轻度骨髓侵犯。对于其他类型淋巴瘤,尚不能以PET-CT评判骨髓侵犯情况。

由于淋巴瘤Ann Arbor 分期是以淋巴结区和结外器官为侵犯单位、以横膈为主要分期界限,是一种相对“粗犷”的分期,因此尽管PET-CT的敏感性更高,但是临床分期的改变率并不高,例如,对HL和DLBCL的分期上调率<20%,下调率<10%。

由于多种淋巴瘤的Ⅰ、Ⅱ期之间和Ⅲ、Ⅳ期之间的治疗方案并无太大差别,故而即便PET-CT的高敏感性改变了临床分期,也仅有不足15%的患者需要调整治疗方案,而且多数也仅仅是修订治疗周期数和放疗部位。

因此,PET-CT 在改善临床分期和预后方面的优势还未能充分展现。但是至少在HL和DLBCL中,PET-CT在分期中的应用价值已经得到肯定。

二、PET-CT在疗效评价中的优势及其局限性

PET-CT在淋巴瘤中最大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疗效评价方面。治疗后残留的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系残留病灶抑或坏死、纤维组织?PET-CT由于能够显示病灶代谢活性,因此具有比普通CT 更佳的分辨能力。

PET-CT在DLBCL和HL治疗中期和治疗后疗效评价中的价值已经相对比较明确,其阴性预测值(NPV)达到85%~90%,阳性预测值(PPV)通常非常低,亦即假阳性率低。

研究显示,PET-CT对HL再分期的准确率高达95.9%,而且效价比非常高,仅占HL治疗总费用的1%左右。德国HD15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PET-CT的应用使部分患者避免了对残留灶的放疗。但是其中也存在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1. 在哪个时间点进行疗效评估检查更适宜?由于放、化疗后的炎症反应可以导致PET-CT假阳性结果,因此“2007 修订版Cheson 疗效评估标准”对中期和治疗后PET-CT检查的时间点进行了规定,但是仍然存在治疗后炎症反应影响检查结果的困扰。

2. 所谓中期PET-CT应该设定在多少个治疗周期后?部分研究认为2 个周期后的PET-CT(PET2)即可体现治疗效果和评估预后,但是也有研究结果持相反观点,尤其是对于DLBCL,如果因为PET2 阳性而更改治疗方案,会导致更多患者接受疗效较差的二线治疗方案。

蒽环类药物是DLBCL治疗的关键药物,仅以100 mg/m2阿霉素治疗,可能使部分患者进入复发难治行列,不得不接受更强烈的化疗甚至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目前,PET2对于HL的疗效评估的价值得到普遍认可,但是对于其他类型淋巴瘤,尤其是DLBCL,3~4周期后的PET-CT(PET3/PET4)更被认同。

3. 可否因中期PET-CT结果而改变治疗策略?在HL基本持肯定结论,均被NCCN和ESMO指南所采纳;但是对于DLBCL,目前非常有力的询证医学依据尚有限,美国NCCN 指南也仅建议对Ⅲ~Ⅳ期的DLBCL 患者在化疗4 周期后根据PET-CT 检查结果修订下一步治疗策略,但是同时也建议在更改治疗方案前尽可能进行活检,而在2012 年新修订的欧洲肿瘤内科学(ESMO)DLBCL 指南中,建议对老年患者可根据化疗4 周期后的PET-CT结果调整后续治疗,如果为阴性,化疗可减为6 个周期。

4. 如何精确判读PET-CT(尤其是中期)检查结果?既往,PET-CT的判读主要是目测法,即判读为阳性或阴性。2007 年的一项研究报道中,采用目测法和SUVmax降幅法(设定65.7%的降幅为阈值)评价PET2 对于92 例DLBCL患者判断预后的价值,结果显示,对于PET2结果的判读以及对预后的判断,半定量SUVmax降幅法优于目测法。

但是,2年后该中心对80 例DLBCL 患者PET4 的结果进行分析显示,目测法和SUVmax降幅法对于评价PET4 的预后价值作用相似。目前PET-CT有多种判读方法,但是主要适用于治疗结束后(如Juweid 标准)。

近几年,Deauville 标准(5 分法)在中期PET-CT判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理论上该方法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中期PET-CT的价值和局限性,在2013年Lugano国际淋巴瘤会议上,在“淋巴瘤疗效评估修订工作计划”初期报告中得到肯定,也被2013 年HL之NCCN指南所推荐,但能否被广泛接受还需要更多研究证实。

5. PET-CT是否适用于所有类型淋巴瘤的疗效评价?与在淋巴瘤分期中遇到的问题类似,PET-CT并非对所有类型淋巴瘤都有疗效评价价值,如对FL 和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等惰性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价值就比较有限,常规CT检查仍然是这类淋巴瘤的首选疗效评价手段。

三、PET-CT能否评估淋巴瘤患者的预后 与传统的国际预后指数(IPI 评分体系)或者基因表达谱方法相比,PET-CT对于评估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可能更具优势。IPI 评分是基于患者群体数据进行分析获得的;基因表达谱虽然体现的是患者个体的预后因素,但是和IPI 一样,二者均是治疗前的静态因素。

而PET-CT则体现了患者个体在治疗过程中对于化疗方案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是一种动态监测,因此,对于指导个体化治疗更具价值。迄今大多数研究结果也显示,PET-CT是独立于IPI 评分的预后因素。

但是以PET-CT评估患者的预后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其在疗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一致,即检查时间点、如何更准确地判读结果以及适用的淋巴瘤类型。骨髓移植前的PET-CT可否预测疗效?

在一项荟萃分析中对12 项研究(630 例)患者的数据进行了总结,其中包括187 例HL、313 例DLBCL 患者,结果显示PET-CT 评估预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9%和81%,PET 阳性患者的3 年PFS 或者EFS(31%~41%)显著低于PET 阴性患者(75%~82%)。目前基本认为,挽救化疗后或者移植前PET-CT可以作为评估预后的手段。

四、PET-CT可否用于随访和监测复发

随访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复发。但是来自欧美多中心的研究数据显示,95%以上的淋巴瘤复发是由患者或医生通过临床表现、常规体格检查和一般实验室检查发现的,影像学检查在早期发现淋巴瘤复发方面作用有限,而且患者的预后也不会因早期发现复发而改善。

有数据表明,PET-CT可疑复发的患者,通过活检病理发现假阳性率高达33%,因此PET-CT作为随访手段可能导致过多活检。PET-CT高昂的费用和辐射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部分低度恶性淋巴瘤和低危、复发风险低的侵袭性淋巴瘤患者,由于复发率低或者PFS时间长,以PET-CT作为随访手段显然不是合理的选择。对于常规检查可疑复发的惰性淋巴瘤患者,在临床表现提示有向大细胞转化的可能时,PET-CT检查有助于发现高代谢活性病灶,指导活检。

综上所述,目前的基本共识是:作为常规分期和疗效评价手段,PET-CT主要推荐用于DLBCL和HL,对于其他侵袭性淋巴瘤类型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对于某些惰性淋巴瘤的价值有限;对于HL,中期PET-CT有提示预后和指导后续治疗的价值,建议采用Deauville 标准;对于DLBCL,根据中期PET-CT结果更改治疗方案需慎重;不推荐PET-CT作为任何类型淋巴瘤的常规随访检查方法。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4年4月第35卷第4期

第二篇:俗语在生物中的应用:

“童叟躬身棋边座,长此以往谁背驼”则着重考察骨的成分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比例,决定了骨的硬度和弹性;

“十指连心”来考察皮肤的真皮中分布着大量的感觉神经末梢,能感受外界的刺激; 用

“一针见血”考察出血至少要伤及皮肤的那层结构,来考察皮肤的真皮中有丰富的血; “蜻蜓点水”考察蜻蜓产卵的方式;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考察动物的保护色;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考察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考察遗传现象;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考察生物的变异现象;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考察生态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 “桔生淮南为桔,生淮北则为枳”考察温度对生物生长的影响; “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图。”考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重要性;

同时还可以借助成语与谜语知识来考察生物学的概念。如:视而不见——保护色;望而生畏——警戒色;以假乱真——拟态;移花接木——嫁接;鹦鹉学舌——模仿行为;孔雀开屏——求偶行为;望梅止渴——条件反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竞争;无中生有——隐性;有中生无——显性

维生素的功能:A,火眼金睛看得清;B,脑筋急转我最灵;C,大力水手羡慕我;D,加钙增高我能赢;还有一个小小E,不怕病菌来入侵„„。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生物的遗传

这是生物的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生物在生殖过程中,亲代把自己的遗传物质(DNA)准确地复制出二份传给后代,使后代得到了亲代的遗传物质,从而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由于生物具有遗传的特性,所以每种生物的后代都与它们的亲代基本相同,因而使生物界的物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生物的变异

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产生原因是由于亲代的遗物质(DNA)在复制过程中出现差错(变化)或在有性以及子代不同的个体间发生差异。变异有遗传的,也有不遗传的s如果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就不能够遗传;遗传物质 (DNA)变化引起的变异就能够遗传下来。由于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个体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及形成新的物种。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物的捕食

意为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在生物学上它具有食物链的含意。这句谚语隐含的-条捕食食物链是:植物-)蝉+螳螂+黄雀,在这条食物链中,植物是生产者鼍于第斗营养级,蝉;螳螂、黄雀都是消费者,分别属于第

二、

三、四营养级。

"一山不容二虎"--生物的种内斗争

这一谚语揭示了生物为了争夺资源,食物和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虎是大型肉食动物,所处在较高的营养级里,按照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规律,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较少,因此其个体数量也就越少,在获得有限的食物空间里,虎的数量越少,就越容易获得食物来维持生存,其数量多时,就不能维持其生存。为了生存就会出现你死我活的斗争,这样一山就容不得二虎。

"飞蛾投火--生物的应激性

这是指昆虫对光发生的反应,叫昆虫的趋光性。生物体都有应激性,应激性是指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生物因为有了应激性,便能对周围的刺激发:生反应,从而可以避开不利的刺激,使生物体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

"作茧自缚"--生物适应的相对性

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娥类结茧;能抵御不良环境,保护自身,这是种适应性,但当遇金小蜂时,悲剧就恰恰发生在茧上,金小蜂正是借助于茧对棉红;铃虫的束缚作用,顺利地将卵产于它的体内,这样棉铃虫的"作茧"反而变成了"自缚"。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完全、绝对地适应。由于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某些特征就会变得不适应了,这是适应的相;对性。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生物的竞争

老鼠毁坏作物,盗食粮食,人人都痛:恨。从生物学上分析,是生物种间关系的一种竞争现象。竞争的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于被消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生活方式和习性、栖所及食物类型越接近,其竞争程度越激烈。

"一朝被蛇蛟,三年怕草绳"-生物的条件反射

这里蕴含着生物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一种生理活动,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这种反射提高了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人和其他生物一样,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生物要从环境中不断地摄取物质和能量,因而受到环境的限制;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能够不断地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既要看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又要考虑到生物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尤其是人类活动如砍伐森林,围湖造田,建产工业与民用设施等,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第三篇:博客在教学中的应用

博客----微博,在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交互工具 定义:

交互工具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构建的具有良好交互性的学习软件,适用于“以问题为向导,以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的新型课程。广大教师把它作为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交互工具”模拟情景下,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有目的的改变工具的各种参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且工具会根据学生的操作即时做出反馈、呈现结果,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与电脑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经历发现知识、掌握方法和寻找规律的过程,逐渐构建出知识的意义与内涵。

常用的网络交互工具有:

QQ , 微信, 飞信,E-mail , BBS , Blog , Wiki , 文化传输工具FTP等

对以上交互工具的有所了解后,我们选择探究博客在教学中的应用。 博客

定义:又译为网络日志、部落格或部落阁等,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博客上的文章通常根据张贴时间,以倒序方式由新到旧排列。许多博客专注在特定的课题上提供评论或新闻,其他则被作为比较个人的日记。一个典型的博客结合了文字、图像、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及其它与主题相关的媒体,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是许多博客的重要要素。大部分的博客内容以文字为主,仍有一些博客专注在艺术、摄影、视频、音乐、播客等各种主题。博客是社会媒体网络的一部分。

按功能分类:

1.基本博客

Blog中最简单的形式。单个的作者对于特定的话题提供相关的资源,发表简短的评论。这些话题几乎可以涉及人类的所有领域。 2.微型博客

即微型博客,目前是全球最受欢迎的博客形式,博客作者不需要撰写很复杂的文章,而只需要抒写140字(这是大部分的微博字数限制,网易微博的字数限制为163个)内的心情文字即可(如twitter、新浪微博、随心微博、Follow

5、网易微博、搜狐微博、腾讯微博、叽歪)。

从博客分类得知,微博也是博客的一种,考虑到微博的流行程度远远高于博客,那么我们可以尝试借助微博来辅助博客,更好的应用于教学中。

下面具体介绍博客界面与基本功能:

一、 个人中心首页

1、 教师:教师可以通过首页查看学生当天的动态,从而了解学生目前的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且也可以针对每一个学生的问题作出回答

2、 学生:学生可以通过该首页浏览一下其他同学及老师发表的博文,了解其他同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其他同学的一些不同的见解,取长补短

二、 我的博文页面:

编辑博文的步骤:选择全部博文页面右侧的“编辑”按钮选择右上侧的“发博文”按钮

——进入编辑博文页面,

——进入发博文页面,在标题栏输入标题,正文处输入正文即可,同时还可以插入表情按钮、音乐、模板等

1、 教师:教师可以在该模块上发表一些优秀的论文给学生们欣赏;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堂中的意外事件等及时记录下来,尤其可以进行教学反思;同时课堂中的教学板书、笔记、重要知识点、课后习题等等都可以以博文的形式在该模块中发表出来

2、 学生:可以在上课时间以外通过查看老师发表的博文继续学习知识,使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时间以内,突破时空的限制。

三、 我的相册

上传图片步骤:(1)点击上传图片按钮进入如下页面

(2)点击步骤1中的选择照片按钮,选取要上传的图片

(3)点击步骤2中的开始上传按钮

(4)上传完成之后,可以点击“添加描述和标签”或“返回你的相册”即可 作用:教师和学生可以上传自己的照片(自己身边的趣事,旅游美景)、也可以上传一些班级集体活动照从而增进同学间的交流,互动,分享美好经历,创造一些共同的回忆,促进集体的团结。

四、 我的喜欢

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该模块记录下自己喜欢的一些文章,在空闲的时候翻阅看看,回忆自己的宝贵经验,记录成长过程。

五、 我的收藏

点击博文下方的“收藏”按钮点击右侧的“取消”按钮

即可将博文收藏 即可取消博文的收藏 作用:可以把自己认为比较好的一些文章或者是一些重点知识点的总结等内容收藏起来,从而方便自己以后阅读,也可以与大家分享

六、 我的草稿

在发表文章时,可以在这个页面做一下博文草稿,等整篇文章修改无误之后再发表

七、 定时发布

教师可以在发表博文时进行分类,然后定时发布一些同类别的文章给学生阅读。

八、 访问统计

通过该模块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例如教师发表了一篇论文,让同学们阅读并做出总结,教师就可以通过访问统计查看是否有同学没有还没有完成作业

九、 消息

教师以及学生可以给彼此之间发消息、留言讨论学习中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对彼此的观点做出评论,相互讨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熟悉博客后,接着了解微博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微博教学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可以通过组建一个微博团队,学校与家长也可以创建一个共同的微博群,这样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再也不是单调的“灌输式”学习,而是一种新形势的头脑风暴和协作学习,从而彻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微博教学可以促进协作学习,培养团队意识。利用微博即时互动的特点,大家在互动和交流中一起去完成学习任务,另外,微博教学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开发学习者潜能,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微博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促进认知结构的改变。微博的一句话形式,可以让出门没带笔纸的人,脑海里突现的灵感或看到的新鲜事物,即使通过手机也能即时更新自己的微博,不会因遗忘而造成知识的流失。另外,微博的共享功能可以使大家共享所有的资源,化个人智慧为集体智慧,充分利用集体智慧。

熟悉微博在教学中的应用后,谈谈博客在教学中具体应用:

1、学生学习记录的电子档案

这是目前博客在教育中应用最多的场合。这种博客常用于学生对于教学的反馈、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协作、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的汇报、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资源收集整理,学生社团的兴趣爱好活动的合作空间。这种方式可以让教师和家长更容易了解和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通过Blog,能真实地展示学生知识积累和认知提高的轨迹,更确切地说反映智慧生命(每一个个体都应该是一个智慧生命)的成长过程。

2、课堂教学的辅助管理

教师可把教学的纲要、学习方法指导、作业发布到BLOG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以及提供学习资源链接的在线门户。学生定期浏览老师的BLOG,就可以从中及时了解相关课程信息。

3、协作学习

学生之间通过Blog的交流主要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协作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而这两种能力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操作是:教师提供一个任务或话题,让学生共同参与。学生获取话题或任务后,自己查阅资料,把自己的想法观点张贴出来,以和他人交流,同时要阅读别人的Blog,并积极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观点。当然话题或任务也可由学生提出,且这种交流范围不仅局限于一个班级或一个年级,只要对该内容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参与。而在该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对交流的调节和控制。

研究表明,学习者从学习伙伴那里学到的知识不比课本上少。从这种意义上讲,学习者本身也是学习资源,而Blog则是这种资源的载体,它所记录的经验心得对他人往往很有启发和帮助。通过Blog进行协作式学习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也能保证任务完成的质量和速度。

4、家校沟通平台

与传统的BBS不同,博客的精神鼓励父母和其它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到学校的讨论中。博客的参与者不仅仅是学生,还有老师与家长。这种方式让学校内部的成员之间,学校内部成员和外部成员之间,个人(教师,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可以进行更好的沟通、进行相互之间的协作。这种博客使得成员之间加深了解,老师和家长更了解学生的思想,缩小彼此之间的代沟。

5、学校知识管理

博客为隐性知识管理提供了工具,博客提供独自的思考空间,使隐性知识得以用文字表达出来。博客聚集了各种零碎的知识,使教师和学生的隐性知识得以自然地转移到博客中

6、教师职业训练

作为教师职业培训的数字档案和学习记录,通过该种博客日志,既可以使教师相互之间进行协作和交流,也可以对教师进行远程的培训。许多教师可以通过博客方式与其它教师分享自已的教学体会和经验。

7、教育叙事研究

在BLOG上,即事书写,是一种常见的书写形式。通常以教育随笔的形式,记叙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事件、细节或引发的感想。以BLOG形式进行教育叙事研究,能脉络清晰地展示教师对教育实践的观察和反思过程,一方面为教学研究积累丰富的原始素材和案例,更为重要的是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本人的专业发展。

8、支持基于项目或问题的研究性学习

由老师或学生提出某个研究项目,通过BLOG进行研究过程的管理和研究过程的共享。如研究的内容、支持的资源、时间进度、团队分工、研究过程阶段性成果等信息都可及时进行BLOG发布。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可以发布在BLOG上,寻求多方的帮助。

9、应用于师生发布和出版个人作品

学生、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所创作的电子作品特别是电子文章,均可以方便地通过BLOG进行个人出版。通过这种形式,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知识的建构者,促进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在提供他人作品阅读、接受评论的过程中,提高了个人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有可能达至重构个人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10、用Blog 拓展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Blog,学习者能逐步形成个人的学习兴趣生态圈,例如,学生可以链接感兴趣的BLOG或相关领域优秀者的BLOG,通过阅读BLOG、留言或发表评论等方式与与他们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分享到他们已有的研究成果,而且能够分享到他们的经验和思想,从而使得自己某一方面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结构实现跨越式的提升和发展。

结合微博的特性和优势,辅助博客更好融入教学 其模式框架如下: 1. 平台搭建

各班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可以组织在班级创建一个微博团队,协助学生开通自己的博客,形成一个讨论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联系学生家长,社会工作者一起加入该博客群,这样就可以随时交流,团队里面的人可以互相学习,分享经验。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将更开阔。

2 .互动交流

师生要形成习惯,注意自己的微博。 老师要布置什么作业或者有资料需要学生阅读或者有什么话题值得讨论都可以在微博上做一个主要概括,然后@要参与的人员,这样学生看到后就马上知道要做什么,不用局限于课堂了,学生直接也可以相互合作、交流,完成的作业可以写入自己的博客中,这也是自己成长的电子档案袋。学生如果在生活或者学习中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忙,也可以发表相关微博,让想知道的人去关注,讨论解决办法。师生还可以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平时的生活经历都写进自己的博客中,这样不仅能分享自己的点滴,也可以让别人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开阔视野。

3评价反馈

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师生直接的互动,有清晰的记录,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相互间的评价也可以随时看到,老师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博客,了解每次任务学生的参与情况,互动程度,存在的问题·······进而及时进行评价,做到客观公正。到最后,教师也可以进行总体评价。

4修改完善,动态循环 在每个过程中,学生发现什么问题应及时反映,教师可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修正,完善后再实施,动态进行,实现良性循环。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教师间可以相互借鉴学习;学生之间也可以合作互助,完成任务,在博客中记录整个环节,对于学生个人来说,长期积累就是一个成长电子档案袋,记录着本学期的点点滴滴;师生之间也能打破时空的限制,不用局限于课堂,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也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拘束,这样的评价更具真实性,更值得我们去学习。

根据上述模式,设计具体案例如下:

概括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了解信息获取的共同特征、一般规律,并且总结推导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2)了解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使学生掌握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以及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方法并进行选择。 2.能力目标

(1)能够剖析信息获取过程的各个环节,提高自主分析、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2)能通过分析和比较,使用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1)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在互相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增进彼此间的友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信息获取过程的分析和信息获取方案的确定。 2.难点剖析并概括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三、教学策略

采用“创设情境”、“合作探究”和“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通过各个事例的展示,向学生提问,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己开动思维解决问题和交流合作的意识与能力,从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团队气氛。

四、教学过程

1.发布任务

教师在微博上发布本次任务:同学们自由分组(3-4),概括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具体过程及要求参考老师博客。(在微博群里@相关参与同学)

老师微博:通过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信息的含义和特征,也知道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呢?这就是我们第二章信息获取要解决的问题。

情景创设:同学们,你们平时是如何得到需要的信息的呢?比如:你如何知道今天的天气情况?你想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应该做好那些准备?你能自己解释下信息的含义吗?

要求: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先自身独立思考下,自己平时是如何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的,然后自由划分小组讨论,概括下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老师上传一些日常生活中人们收集信息的资料到博客中)整个过程,同学们都要在自己的博客中做下记录,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将整理好的概括出来的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提交到老师博客中,其他小组成员来观看评价。老师最后会在博客中给出相应反馈。 2. 完成任务

学生接到老师通知后,去老师博客查看任务的相关内容,具体情况如下: 1. 分好小组,选出组长,由组长分配具体任务;

2. 先个人思考,在博客中做好草稿,写下自己的思考内容:如何确定信息的,信息的来源,信息的获取途径等等。

3. 小组内部同学相互讨论,交流,在博客中记录交流过程,讨论的具体情况。

4. 小组合作,概括完善自己总结出来信息收集的一般过程,然后修改综合后,提交到老师博客中。 如下:

3. 讨论交流

小组内的交流:给小组内部成员到本组其他成员博客中查看其完成任务的过程,参与的情况,给出合理的评价。

小组间的交流:各小组成员到其他小组的博客中看看别人完成任务的过程,给出相关评价,然后结合自身,写下自己的感受。还需要到老师博客中查看其他小组完成的作品,学习交流,给出自己的意见。

同学们可以在微博群中,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相互见交流意见,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4. 评价反馈

教师查看同学们的博客,就能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了解清楚,借鉴其他同学的评价,可以更加客观、公正的给出自己的意见,然后教师可以查看自己的博客,看每个小组的作品,其他小组的评价内容,认真分析,比较,做出最后的总结性评价。 5. 动态调整

学生将本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向老师反映,老师自己也要留意在整个任务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完善。

第四篇:创新在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肖 老 师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思想品德教育要围绕创新教育这个中心,特别是在中学阶段大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教育的主流,有一位教育家说过,人人都有创造性,人人都可以成为天才,但是真正成为天才发明家的只有少数人。究其原因,就在于现行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有的甚至扼杀学生自然发挥的创造力,让学生“死学书,学死书”。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创造力是核心。

创新人人都知,但并非人人都明,它不只是一种思想意识,更是一种认识水平,不只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能力。创新,是充满个性色彩地对所见所闻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这种想法是非常有跳跃性的、有灵气的,有灵感的。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区别对待不同水平的学生,对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创新,对缺乏创新能力的学生要从抓创新基本功入手,力求使他们达到初级创新的要求,然后循序渐进,形成独特个性,变成人才。人才之所以称为人才,就在于他有自己的特色,教育要为不同天赋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提供一个开发潜能的机会,而如何才能达到以上目的,教师要有民主的态度,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不搞“一言堂”;教师要有激情,敢于独立思考,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敢于创新,要善于吸收、加工、存储、应用信息,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课题,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有推陈出新的资本,才能打破教师滔滔不绝、学生被动学习的思维定势。 在教学中,我们要面对全体学生,而全体又是由个体组成的,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而且要着力于了解、熟悉每个学生的特点、个性,因材施教,促进他们每个人发挥潜能,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成长,在教学中如果只拘泥于一般要求、共同标准,就难有创新精神可言,因而教师要做有心之人,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创新能力,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起灵魂作用的,而这种培养绝不是空喊口号,或什么几步法、几步式所能奏效的,这种培养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鼓励学生思想遨翔,鼓励学生爆发思想火花。也许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老师设计的教学方法总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然而,这种实际,考虑较多的却是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对学生自己怎么学、用哪种方法学、效率怎样,效果如何,却没有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去思考、研究,其实,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是无限的,要根本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必须以此为突破口,展开研究,寻找规律。只有深入到学生之中,才能取得指导学生学习的发言权,教法与学法并不矛盾,它们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教师更要研究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人地位,对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起着引导作用,政治教师自己更应该注意求新的基础。求新必须研究,教师的研究应从教材和对学生的训练开始,创新应体现在把书教活,教学随时有新招,多搞教研,多亲自写论文,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做到教师自己创新不断,只有这样创新才会源源不断。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具体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用反面事例得出正确的结论 。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虽然是曲折的,但大方向总是向前的,创新往往就是总结以往的反面事例,孕育而生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追根求源,用反面事例引导学生追求创新。 如:在讲述控制情绪时,给学生举例,有的同学生了气,摔课本,撒本子,有的家长闹别扭,摔盘子,砸碗,过后,他们的情绪都有了变化。 然后提出问题:(1)你认为他们能否控制情绪? (2)你认为他们的方式可取吗? 学生从事例中结合生活实际肯定会得出能控制情绪,然后去分析不可取,最后的结论合不合理,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要学会控制情绪。

二、用对比事例得出全面的结论 。创新应鼓励学生置疑,创新思维,应让学生在正规答案的基础上找到不同的途径、方法,甚至结论。 如:现代教学提倡大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给自己曝光,以达纠错目的,但有个学校却反其道而行之,每天让学生进行表扬与自我表扬,反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问:以上两种做法,你认为那个较好,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会从自己心里出发,从人的内心需求出发,辩证地去看待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观,发展观,联系观及全面的分析观。

三、根据不同的现象,得出共通的结论 学生接触到的众多事物,纷繁复杂,他们常感到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创新思维要求引导学生从高处着手,纵观全局、找到共通的结论。

如:请同学们运用所学初一知识分析以下几类现象

1、小张决定做一件事时,就立即动手,决不拖延;

2、小王练长跑时,常常不能坚持到终点;

3、小李在遇到困难时,只要有可能就立即请求别人帮助;

4、小赵面临复杂情况常常举棋不定。

所列几例,看似无关,有对有错,让学生统一去分析,有难度,学生只有开动脑筋、异中求同,找到这几例都是有关意志品质的问题,方可用其来分析例中几人的不同表现。

另外,我们在教学中,曾经运用过的好方法,如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引导学生自问自答等,只要常用、巧用,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当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多变,而老师方法不同,学生方法不同,学习环境不同,我们只要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观察仔细研究,大胆应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能激发创新之源,盛开创新之花。

创新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大 理

中 荣祥

四 肖

第五篇:材料在航空中的应用

题目:

材料在航空中的应用

学 生: 南冬冬 学 号: 201103020121 院 (系):

资源与环境 专 业:

服装设计与工程 指导教师: 王秀峰

2013年6月10日

材料是人们生活和生产必须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进化的重要里程碑。材料科学主要研究材料的成分、分子或原子机构、微观及宏观组织以及加工制造工艺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它是一门边缘新科学,主要一固态物理和固态化学、晶体学、热力学等位基础,结合冶金化工及各种高新科技术来探讨材料内在规律和应用。材料是人类用来制造机器、构件、器件和其他产品的物质。按物理化学属性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实际应用中又常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结构材料是以力学性质为基础,用以制造以受力为主的构件。结构材料也有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要求,如光泽、热导率、抗辐照能力、抗氧化、抗腐蚀能力等,根据材料用途不同,对性能的要求也不一样。功能材料主要是利用物质的物

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现象等对外界变化产生的不同反应而制成的一类材料。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20世纪70年代,人们把信息、材料和能源作为社会文明的支柱。80年代,随着高技术群的兴起,又把新材料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列作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现代社会,材料已成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航空航天大多是在极端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对材料的要求很高。经过几十年的航空航天材料研究,研制出了纳米颗粒炸药、碳纳米管高硬度材料、铝氧纳米管材料和新型密封材料、电子绝缘聚合物材料、新型“热塑料”材料以及原子级硅记忆材料和铝-硅合金等,并发现了纳米孔隙网材料等。而且新材料工艺也取得了重大突破:采用温轧法、粉末冶金法、非晶复合技术工艺、急速凝固法、树脂膜浸渍法和等温化学气相浸渗法制造出了高强度合金材料、梯度功能材料以及抗损伤复合材料编制机等。与此同时,新材料在航空航天应用上也有重大进展,形状记忆合金、量子隧道效应复合材料等高性能材料得到了广泛应用;火箭尾喷管应用纳米复合涂层、火箭发动机涡轮泵应用陶瓷基复合材料叶盘;采用复合材料排布机编制燃料箱;采用红外材料制成手提式定向反射仪以及用氮化物基材料制造出电子器件等

复合材料在航空中的应用

复合材料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以不同方式组合而成的材料,它可以发挥各种材料的优点,克服单一材料的缺陷,扩大材料的应用范围。由于复合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加工成型方便、弹性优良、耐化学腐蚀和耐候性好等特点,已逐步取代木材及金属合金,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电气、建筑、健身器材等领域,在近几年更是得到了飞速发展。

复合材料在美国和欧洲主要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等行业。2000年美国汽车零件的复合材料用量达14.8万吨,欧洲汽车复合材料用量到2003年估计可达10.5万吨。而在日本,复合材料主要用于住宅建设,如卫浴设备等,此类产品在2000年的用量达7.5万吨,汽车等领域的用量仅为2.4万吨。不过从全球范围看,汽车工业是复合材料最大的用户,今后发展潜力仍十分巨大,目前还有许多新技术正在开发中。例如,为降低发动机噪声,增加轿车的舒适性,正着力开发两层冷轧板间粘附热塑性树脂的减振钢板;为满足发动机向高速、增压、高负荷方向发展的要求,发动机活塞、连杆、轴瓦已开始应用金属基复合材料。为满足汽车轻量化要求,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型复合材料将被应用到汽车制造业中。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人们对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高分子复合材料取代木材方面的应用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广。例如,用植物纤维与废塑料加工而成的复合材料,在北美已被大量用作托盘和包装箱,用以替代木制产品;而可降解复合材料也成为国内外开发研究的重点。

碳纤维是由有机纤维经碳化及石墨化处理而得到的微晶石墨材料。碳纤维的微观结构类似人造石墨,是乱层石墨结构。碳纤维由于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腐蚀、导电和导热等性能,因而使其成为一种兼具碳材料强抗拉力和纤维柔软可加工性两大特征的化工新材料,是新一代增强纤维。

目前,碳纤维不仅广泛应用军事工业,而且在汽车构件、风力发电叶片、核电、油田钻探、体育用品、碳纤维复合芯电缆以及建筑补强材料领域也存在巨大应用空间, 而其在航空领域的光辉业绩尤为引人注目。

碳纤维应宇航工业对耐烧蚀和轻质高强材料的迫切需求发展起来,它主要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一种特种纤维,是继玻璃纤维之后出现的第二代纤维增强塑料碳纤维的含碳量在90%以上,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与其它高性能纤维相比具有最高比强度和最高比模量。在2000℃以上高温惰性环境中,碳纤维是唯一一种强度不下降的物质。此外,它还兼具其它多种得天独厚的优良性能,更可贵的是,碳纤维与其它材料具有很高的相容性,兼备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并且容易复合,具有很大的设计自由度。这就使得碳纤维成为纤维增强材料中发展最迅速、应用范围很广、适于不同领域要求的纤维材料。 研制大型飞机要突破许多关键技术,其中一项是“先进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技术”, 这项技术离不开碳纤维。世界碳纤维的需求在各用途领域都不断增长, 特别是急速增长的航空航天领域拉动了碳纤维全体的增长。 碳纤维的主要用途是与树脂、金属、陶瓷等基体复合,制成结构材料。自玻璃纤维与

有机树脂复合得到的玻璃钢问世以来,碳纤维、陶瓷纤维以及硼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相继研制成功,而且性能不断得到改进,使复合材料领域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碳纤维复合材料与铝合金、钛合金、合金钢一起成为飞机机体的四大先进结构材料。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空领域的具体应用 碳纤维复合材料因其独特、卓越的性能,在航空领越特别是飞机制造业中应用广泛。统计显示,目前,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小型商务飞机和直升飞机上的使用量已占70%~80%,在军用飞机上占30%~40%,在大型客机上占15%~50%。

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具有质量轻等一系列突出的性能,在对重量、刚度、疲劳特性等有严格要求的领域以及要求高温、化学稳定性高的场合,碳纤维复合材料都具有很大优势。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已成为生产武器装备的重要材料。AV—8B 改型“鹞”式飞机是美国军用飞机中使用复合材料最多的机种,其机翼、前机身都用了石墨环氧大型部件,全机所用碳纤维的重量约占飞机结构总重量的26%, 使整机减重9%,有效载荷比AV—8A飞机增加了一倍。数据显示采用复合材料结构的前机身段,可比金属结构减轻质量32.24%。用军机战术技术性能的重要指标——结构重量系数来衡量, 国外第四代军机的结构重量系数已达到27~28%。未来以F-22 为目标的背景机复合材料用量比例需求为35%左右,其中碳纤维复合材料将成为主体材料。国外一些轻型飞机和无人驾驶飞机,已实现了结构的复合材料化。

直升飞机上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用量更是与日俱增。武装了驻港部队并参加了2007 年上海合作组织在俄罗斯反恐军演的直-9 型直升飞机,是我国先进的直升飞机。该机复合材料用量已占到60%左右,主要是CFRP。此外,日本生产的OH-1 “忍者” 直升飞机,机身的40%是用CFRP,桨叶等也用CFRP 制造。 在民用领域,世界最大的飞机A380 由于CFRP 的大量使用, 创造了飞行史上的奇迹。这种飞机25%重量的部件由复合材料制造, 其中22%为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由于CFRP 的明显减重以及在使用中不会因疲劳或腐蚀受损,从而大大减少了油耗和排放。燃油的经济性比其直接竞争机型要低13%左右,并降低了运营成本, 座英里成本比目前效率最高飞机的低15%~20%成为第一个每乘客每百公里耗油少于三升的远程客机。

纳米材料在航空中的应用

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1-100nm)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这大约相当于10~100个原子紧密排列在一起的尺度。

纳米材料由于具有独特的小尺寸效应而表现出不同于传统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利用纳米材料这些独特的性质。可对传统材料进行改性,进而开发出更高性能的材料.开辟出新的材料生产途径.以满足传统材料所不能达到的要求.尤其是满足航天航空领域对材料性能的特殊要求。应用纳米材料可减小航天器电子元器件的体积和质量.并提高其可靠性。纳米材料的发展方向主要有功能纳米材料及结构纳米材料纳米材料在航天器结构材料上的应用 1.金属及金属基复合材料晶粒细化是提高金属材料强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利用添加纳米陶瓷来增强金属合金基材料的方法,就是把纳米陶瓷粉体均匀分散于合金中.以提高合金的成核速率.同时抑制晶粒长大.从而起到晶粒细化的作用。抑制材料使用过程中微裂纹的扩展.提高产品的强度。例如,将纳米碳化硅、纳米氮化硅、纳米氮化钛、纳米硅粉添加到金属基体(铝、铜、银、钢、铁等合金)中。可制造出质量轻、强度高、耐热性好的新型合金材料。

(1)纳米氮化钛应用于合金钢、铁纳米氮化钛具有硬度和热稳定性高、粒度小,以及分散性好的特点。在钢水冷却结晶过程中.纳米氮化钛成为晶核相.可大大增加成核数量,减小晶粒尺寸.达到细化合金晶粒的效果.使合金的综合性能大大改善。

(2)纳米碳化硅应用于银基复合材料通过向基体中加入均匀、细J.J,具有良好稳定性的颗粒.达到弥散强化合金的目的.是制备高强高导合金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纳米碳化硅对于银合金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增强相.当纳米碳化硅的质量百分含量为l%时.强化效果佳.材料的抗拉强度可达39IMPa.相对电导率为60.2% ,强度和耐磨性均有所提高。 (3)纳米碳化硅弥散强化铜基复合材料高强高导铜基复合材料在集成电路的引线框架 各类点焊、滚焊机的电极、触头材料,电枢、电动工具的换相器等电子设备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但铜合金的高强度和高导电性一直是一对互相矛盾的特性.一般只能在牺牲电导率和热导率的前提下改善铜的力学性能,以获得高强度。采用纳米碳化硅稳定弥散强化铜基材料是解决 这一矛盾的较好方法 通过向基体中加入均匀、细小,具有良好稳定性的纳米碳化硅颗粒以达到弥散强化铜合金的目的.已成为制备高强高导铜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热点。

(4)纳米碳化锆应用于硬质合金纳米碳化锆是一种重要的高熔点、高强度和耐腐

蚀的高温结构材料 纳米碳化锆用于硬质合金材料中.可提高材料的强度和耐腐蚀性等性能。

纳米材料用作涂层可提高工件的耐磨性、抗剥蚀性和抗氧化性。研究表明,用纳米碳化硅、碳化锆、碳化钛、氮化钛、碳化硼等粉体作为金属表面的复合涂层.可获得超强耐磨性和润滑性.其耐磨性比轴承钢高100倍.摩擦系数为0.06~0.1.同时还具有高温稳定性和耐腐蚀性。在液体火箭发动机关键零部件中应用纳米技术.可大大延长这些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4.特种密封材料发动机出现故障最多的是各种密封面的失效.密封面的表面质量是决定密封性能好坏的主要因素.和用纳米材料改性密封零件基体或在密封表面覆盖一层纳米粉末极大地改善其密 性能。目前。密封橡胶所用的增强剂多为纳米级炭黑.若改用纳米氮化硅使其拉伸强度提高1 4倍.并改善其耐磨性和密封性。

将纳米金属粉添加到固体火箭推进剂中.可显著改善固体推进剂的燃烧性能。例如,在固体火箭推进剂中添加纳米级铝粉或镍粉.推进剂燃烧效率可得到较大提高、燃速显著增大。含有纳米金属铝粉的固体推进剂燃速比含有常规铝粉的固体推进剂的燃速高5 20倍。

总而言之, 材料的不断发展可以极大的促进航天事业的发展。航空材料也变得多种多样,例如现在的智能材料。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随着高技术群的兴起,又把新材料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列作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现代社会,材料已成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