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存在的问题
第一篇:企业所得税存在的问题
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特点之一是实力较弱,竞争力不强。所以在推行绩效管
理时,不可能象大企业那样,可以请专业的咨询公司设计方案,也不可能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制定方案。中小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关注那些在短期内能为企业带来有效价值的东西,经常把一些比较先进的考评手段实行“拿来主义”,但没有注意到它的针对性如何。特点之二是人员较少,组织结构简单,人力资源组织机构设置不完善,管理人员更是匮乏,相对的管理辖区就宽,只能让少量管理人员去执行绩效管理,导致效率低下,不能充分发挥绩效管理各个环节的功能。随之而来的就是职业化的经理人加速流失,形成恶性循环。特点之三是规模较小,产权结构独特和缺乏系统化的管理,导致在绩效管理中存在简单化、非程序化和专断化现象,如何利用考评结果制定“员工个人发展计划”、“培训计划”、“薪酬计划”等深层次的问题也难获得关注,导致绩效管理的效果不好。
1、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象透析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以家庭作坊式、粗放式、家族式经营模式起家,在我国发展只有二十几年的历程,正因为它发展的时间比较短、经验少,同时又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起来的大企业相比,无论是在管理上、规模上,还是企业文化上,都有相当的距离。在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传承下来的“百年老店”,还是初具规模的新生企业,它们都是在一种十分系统的、成熟的整体企业管理文化氛围中经营运作的,而我们缺乏的就是这种成熟的企业管理文化氛围。这是历史给民营企业发展造成的先天不足,要想弥补这种不足,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不懈努力。
近一时期来,有部分民营企业发展老板已经意识到了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开始外聘职业经理,进行企业内部改革。在改革浪潮中,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改革,在经历改革阵痛之后生存下来,但受传统的管理思想的影响,这些企业内部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管理上,说是重视人才,可是人才“公寓”见不到人才;说是科学化管理,可是在管理上见不到科学,只是停留在各种各样的形式上,科学的、实质性的内容太少,大部分是虚设。而另有一些民营企业发展,他们不思改革,仍在旧磨坊打转转,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缺乏活力。这些企业面临着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否则,这些民营企业发展将会面临无法生存的局面。从以上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发展在管理上确实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淡泊、没有创新的经营理念、传统管理意识严重、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企业文化。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民营企业发展的真实现状令人喜忧参半,喜的是一部分企业老板已认识到了科学管理的重要性,高薪聘请职业经理,想对企业内部进行改革。但是,职业经理的处境却令人担忧。环境影响人,如果没有适宜的环境,职业经理的作用就不可能正常发挥。而这时他正处在血缘相连、环环相扣的家族网中,被排挤,甚至受敌视,才能得不到发挥,使企业只能靠家人、朋友出谋划策去发展,那就造成:
第一,企业高层或中层领导岗位多数是由老板亲属把持着,而这部分人又大都是老板绝对信任的门外汉,缺乏科学管理思想,这注定使民营企业发展难以走上正轨;
第二,这些人大多数文化水平偏低,不懂管理和技术,他们虽然对企业贡献不大,但因
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地位而相互争权夺利,为了牟取利益,置企业利益于不顾,造成外聘人员受排挤,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这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第三,家族人员带着天然的特殊性,滋生天然的优越感,工作中我行我素,规章制度对于他们来说形同虚设。
在工作发生失误时,又往往因裙带关系而逃避责任。企业制度是用来约束管理者和员工行为的,没有制度的约束就没有秩序,没有秩序就没有责任,没有责任就没有力量,没有力量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
第四,家族成员在企业中占据了各个要职,在其他员工的眼中,这些人干与不干、干好干坏都是一样有特权,而自己干的再好也没有晋职的希望,这严重地挫伤了外聘管理者和员工的上进心和自信心,抑制了他们的工作才能,使他们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只好另谋出路,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这样,就造成了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这极大地抑制了企业的发展;
第五,有的民营企业发展表面上已经走上科学管理的轨道,但内部仍有股暗流,在阻止着改革浪潮的推进,出现小农意识和小市民意识的传统文化和改革大潮中的职业经理现代管理思想带来的新文化,这两种文化的冲突、排斥和矛盾,使企业文化在纠缠中糊涂。企业的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如果灵魂出现问题,那企业就成了毫无生机的行尸走肉。
二、民营企业运行中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民营企业数量、规模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与其他市县比较,在数量、规模、效益、创品牌能力等方面差距依然较大。
1、规模企业偏少,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不强。
我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36家,仅占全部民营企业的8%,小规模企业偏多,且多数以家族式组织管理形式存在,在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上存在较大缺陷。虽然家族制组织形式在创业初期具有一定优势,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较高层次后,就存在一些管理上的缺陷,如用人唯亲,唯亲必用现象,导致企业在用人方面能者上不去,庸者下不来,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企业拓展空间的难度加大。
2、 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目前,我市大部分企业在培育拳头产品、创名牌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在大多数产业领域,产品结构水平依然较低,缺少具有较高附加值、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市场占有率、能够带动整个产品结构升级的名牌产品群。由于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门槛较低,造成一般加工工业发展过快,许多企业陷入低水平过度竞争状态。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生产能力严重短缺,致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难以发展壮大。
3、企业家素质还不高,企业人才匮乏。
经济学家吴稼祥曾说过“有多大的人格,就能办多大的企业”。这是他对企业家素质的最好诠
释,我市民营企业家的整体素质还不高,缺乏知识型、技术型、专业型的人才,大多数民营企业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中、高等教育,在市场经济的历练中土生土长。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小农经济思想比较普遍。而且,面广量大的从业人员来自广大农村,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年龄结构和文化层次参差不齐,难以适应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作,更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4、统计网络难以健全。
《统计法》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统计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部分企业领导法制观念淡薄,只关注企业经济效益和工商税务执法,但对于统计工作漠不关心,甚至阻挠。除较大规模企业的财务、统计相对正规外,一人兼数职,财务人员兼任数家单位财务,甚至无财务报表的现象在一些小企业较为普遍。尽管每年都开展统计监审和检查,仍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统计资料收集渠道不畅问题,统计网络难以健全。
5、企业发展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单一,自我发展能力还不强。
从调研情况看,所有民营企业都面临资金短缺的难题。加之银信部门利息过高、手续过严,不敢冒风险,企业能贷到款的很少。基本是有钱建厂没钱生产,有钱生产没钱周转。致使很多企业白白错过了发展良机。同时,很多企业在融资上,还不能运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融资找政府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给政府工作带来了沉重负担。因此说,资金瓶颈问题,成了制约民企发展大问题。
第二篇:企业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买方市场的形成和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经营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由以往的“以企业自身为中心”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市场为中心是完全必要和应该的,因为这是任何一个企业生存的根本.但就目前的情形来看,企业经营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企业不重视市场,恰恰相反,是“过分”重视市场了.绝大多数企业都将其主要的物力、财力和精力等投入到了市场管理当中,以至于忽视了对生产现场的管理.诚然,企业利润的实现在于产品能够顺利地销售出去,但是,所有的产品都是在企业现场生产的,如果现场管理混乱不堪,就很难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因此,现场管理和市场管理同样重要.与市场管理不同,现场管理要求企业加强对日常生产经营的调节和监督,管理的重心在企业内部,其重要作用在于降低成本和减少无效劳动,而市场管理的作用却在于提高销售量和减少交易成本.虽然两个管理的机理和侧重点不同,但都是企业利润的源泉.西方经济学家科斯在阐述《企业的性质》时曾经指出,企业之所以存在,关键就在于交易成本的节约.在企业生产的现场,产品和原材料要经过一系列不同的加工环节,需要众多员工之间的协调配合,这种员工之间的相互协作本身就是一种交易关系,中间要产生一定的交易成本.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如何优化人、财、物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配置,将成为企业增收降耗的关键.从管理学的发展历程来看,现场管理最早可以追溯到泰勒的科学管理时代,正是由于泰勒推行了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方法,才加速了企业生产自动化、标准化和社会化的进程.因此,在市场经济尤其是买方经济条件下,将现场管理与市场管理结合起来,变现场为市场,对于提高企业绩效将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 现场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相对较短,而且,现在进行的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转变过来的.因此,就国内某些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来说,在生产方式和经营观念上,难免带有计划经济的影子,这是由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造成的.在现场管理中,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生产无计划。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从属于政府,缺乏自主权,所有的生产计划都是由政府部门制定的,企业的职责只是奉命行事,按指令生产.但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之后,国
有企业的自主权扩大了,政府不再对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进行全面干预,一般的生产计划可以由国有企业自主决定,至于民营企业和私人企业等其他经济成分的经营单位,生产计划更是完全由自己制定.自主权的扩大使企业有了更大的经营空间,使企业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决策者,但这种角色的转变也引发了许多企业的不适应,突出的表现就是生产处于一种无计划状态,因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自身并没有培养起制定计划的能力和意识.大多数企业只是随波逐流,对企业生产缺乏长远稳定的规划,许多企业不是产品积压严重,就是经常断货,再加上产品生产把关不严,员工的职责分工不明等缺陷,使得企业的经营效果难以有较大的提高.
1.2 浪费严重。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是现场管理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在某些国有企业中尤为严重.生产现场中的浪费主要是物料的浪费,这种浪费可以是人为造成的,如一些员工将物料乱丢乱弃,将之视为垃圾处理.几年前,国内的一家大型施工单位就是因为在施工现场乱丢钉子而被国外业主处以“极刑”,白给别人干活不说,还要给予别人巨额赔付,消除这种浪费的办法是要提高员工的思想认识.物料的浪费还可以是由于生产技术低下造成的,如生产加工过程中的一些下角料,技术水平较高的一些企业完全可以继续使用,而生产水平较低的一些企业只能将其作为垃圾进行处理.这样不但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增加了企业进行垃圾处理的成本.另外,生产技术水平的低下还会造成物料投入的增加,从而抑制了企业资源使用效率的发挥.对企业来说,如何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物料利用率将是企业减少浪费的主要途径.
1.3 无效劳动普遍存在。无效劳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无效劳动属于生产积压产品的劳动.这种产品积压可能是由于产量过多导致供过于求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适销对路导致滞销造成的,但两者的后果,都是“劳而无功”;另一种无效劳动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窝工.由于物料和生产工具供应不及时或摆放不到位,员工往往需要等待或到处寻找这些生产要素.另外,员工在实际作业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着大量多余的动作.从表面上看,这些员工往往在车间内跑来跑去,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但实际上生产效率有可能极为低下.无效劳动是人力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而且还会提高员工的劳动强度.
1.4 现场环境较差。目前,大多数企业都比较关注市场形象的塑造,希望给社会公众留下良好的印象.但在有些企业中,不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走进这些企业的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往往是物料、半成品乱堆乱放,地面脏乱不堪,杂物堆积,通道堵塞,作业面狭窄,“脏、乱、差”的情况比较严重.这种现场环境根本难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对于一些食品企业和精细化工企业更是如此.
2 提高现场管理的方法
在企业生产的现场,只有做好人、财、物的合理配置,才能提高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基本的要求包括“物流有序、劳动有效、生产均衡、信息充分、物料节约、环境整洁”.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企业加强对现场的管理,推行精益生产的方法,力求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生产现场的每一个角落都要做到精细、精简和精密管理.企业的精益生产可以划分为几种不同的方法,具体到现场管理方面,目前广为企业采用的主要有三种,即“5S”活动、定置管理和目视管理.它们虽然名称不同,但基本思路和宗旨却是一样的,目的都在于通过优化现场环境的配置,达到为企业节能减耗、增收扩产的效果.这三种方法的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物料本身的管理。不同的物料在性质上和使用价值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必须进行分类管理.对生产现场上一切易燃、易爆、有毒、容易造成污染和引起安全事故的物料要实行隔离和特殊定置,划分警戒区并派专人严格管制,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同时,对留置在现场上的其他物料要进行科学界定,将其划分为“有用之物”和“无用之物”.有用之物是即将参与生产过程、其使用价值有待转移的物料,这些物料是生产必需的,但也并非多多益善,要实行“零留置”管理.所谓“零留置”管理并非一点都不留置,而是物料的多少要以满足生产的需要为限,多了就可能造成闲置,而少了则会影响生产的进度.无用之物也并非一无是处,这些物料还有可能通过回收再利用而发挥潜能,因此,不可一律将其作为废物处理.在这方面,东风公司车身厂驾三车间的“驾三做法”值得借鉴.这个车间通过对制造现场各种物料的分类置放和严格登记,使每一笔物料的流向都清楚造册,从而杜绝了物料的浪费,也大大降低了各种事故的发生.2.2 对物与场所之间的管理。物料与生产工具要做到“物尽其用”,其中不仅包括使用价值的完全转移和发挥,更重要的在于使用价值转移和发挥的效率,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时间价值”和“时间成本”的概念.如果物料的使用价值转移较慢,生产工具的作用迟迟难以发挥,就必然会延长生产的时间,从而提高了生产的“时间成本”或降低了产品的“时间价值”,这对于迅速把握市场是极为不利的.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做好物与场所的管理.置于生产现场的物料和生产工具必须要进行科学的布置和摆放,并且有固定的地点和区域,对于常用的物料和生产工具要尽量做到“过目可见,触手可及”,至于不常用的物料和生产工具要到何处寻找则要做到员工“心中有数”.这样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获取所需之物,从而减少了寻找的时间,提高了生产的效率.辽宁铁法煤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对车间生产现场深入地整顿,针对生产场地狭小拥挤、物料摆放不科学的现状,采取了定置技法,重点抓了空间的合理利用和物料的灵活布置,保持了生产现场的整齐有序,从而进一步强化了生产秩序,为提高生产和劳动效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 对人与物之间的管理。人、物料和机器设备等都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而人更是其中最主要的、并且最具有能动性的第一要素,但是其他的生产要素也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必须利用人的能动性做好对物料和机器设备的管理.一方面,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和垃圾要及时处理,避免它们与有用的物料混合而降低后者的使用效果.同时,完工之后要对现场进行系统清理,创造一个最佳的生产环境,使员工能在这种生产环境中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另一方面,要定期做好对生产设备的维护和点检工作,及时发现设备异常和隐患,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排除,避免因设备突发故障而影响生产和造成产品质量下降,这是维持企业稳定生产的必要手段.四川川橡集团是一家大型橡胶生产企业,为强化设备管理,层层落实责任,集团要求更换备件或维修设备必须有标记并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采购人、更换人、焊接人、使用时间要有详细的显示台账,使每项工作有人做、有人查、有人考核,从而为企业在200x年实现新增利润6000万元提供了保障.2.4 对人与人之间的管理。社会化大生产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协作,这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人际关系.在生产现场,员工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将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的高低,因为一个满腹牢骚、心情郁闷的员工是难以生产出大量合格的产品的.处理好人际关系首先要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目前较为流行的方法是构建企业文化和实行人本管理.通过企业文化和人本管理,可以增强人际间的沟通和亲和力,从而在整个生产现场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另外,员工之间相互推诿和扯皮的现象在现代企业中也普遍存在,这就需要界定清楚员工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并使之标准化和制度化,一旦发现问题,企业可以及时准确地找到问题的责任人,这对督促员工提高生产率、增强责任感是极其有利的.作为具有50年历史的国有零售商业企业,南京“新百”在加强员工沟通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每年年初,“新百公司”都会开展各种员工交流活动,树立模范形象,化解各种矛盾,这不但降低了公司内耗,而且密切了员工之间的感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2.5 对人自身的管理。采用严格的制度和一系列惩罚措施可以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但同时也会导致员工的逆反心理,依靠制度和规范的硬性管理在今天越来越暴露出它的缺陷,员工在外力的影响下压力骤增.也许最有效的管理就是员工的自我管理,这意味着企业要少管理或不管理,是一种有选择的管理而非全面管理.做到这一点需要企业进行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而不是单纯地采用“大棒政策”.只有通过思想教育,使员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才能使员工真正做到“爱厂如家”,从而才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业务培训则是提高员工自主作业的必要手段.通过业务培训,员工的技能将会得到显著的提高,可以独立从事一些比较复杂的工作,此时,企业也可以腾出手来专心做好战略规划方面的事情.日本企业就非常重视业务培训.许多在日本企业工作多年的普通员工对所从事工作的掌握程度会使你惊讶,你简直不敢相信他们只有初中文化水平,这为日本经济得以跻身世界前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可以实现员工的自我管理,只有做到这一点,企业才能真正达到“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2.6 对人与信息之间的管理自福特首创流水线作业以后,几乎所有企业的生产都分解为一系列相互衔接的工序,产品的生产需要不同的工序、不同的员工相互配合来完成,而生产过程中的衔接和配合则需要基本的信息媒介.通过信息媒介,工序间和员工间才能互通有无,知道下
一步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特别是在如今方兴未艾的定制生产过程中,由于订单具有偶发性和特殊性,生产现场或某一个特定工序不可能绝对拥有生产定制产品的所有物料和技术人员,这就要求各工序间重新组织物料和人员的配置,而需要什么以及需要多少则完全由信息决定.在生产现场的信息传递方法中,用得最多、效果最好的当数风靡日本企业界的看板管理.随着看板在不同工序间自下而上的移动,拥有更大物料处置权的上游工序依据看板显示的信息将所需的物料划拨到下游工序,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的持续和均衡.现在,国内很多企业都已实现了类似看板管理的信息沟通,如家电知名企业海尔,在其定制生产方面,快速有效的信息沟通保证了海尔能够及时地将顾客所需的产品生产出来,这为海尔实现全球营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生产现场和销售市场同是企业利润的源泉,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偏废.许多经济学家认为,21世纪的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是世界产品的制造现场,因此,全面做好企业的生产将是振兴民族经济的出路.为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现场管理的重视和研究,提高现场管理的水平.
第三篇:现代钢铁企业存在的问题
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绝大多数尚未经历世界金融危机的考验,本来经过这次危机可望通过优胜劣汰,解决一些困扰行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但如今这些问题再次被掩盖起来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下发了《关于遏制钢铁行业产量过快增长的紧急通报》,提出对不顾市场需求盲目扩大生产的钢铁企业,要商请商业银行减少或停止贷款。
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以来,钢铁价格再次大幅上涨。5月初,国内钢材价格指数达到148.51点,较3月末上涨4.36%。与此同时,市场上出现几大主流钢厂即将提价的传闻。价格上涨的结果,一是使得中国在铁矿石谈判中再次处于不利地位,二是带动钢企盲目扩大产能,但国内外需求其实并未增加。国内,下游产业尚无实质性回暖,国外,出口还在下降。海关最新统计显示,4月份出口钢材141万吨,较3月份下降26万吨,同比下降70.5%;1-4月累计出口655万吨,同比下降59.5%。据工信部判断,“产能与国内消费和出口的实际需求相比过剩约25%-30%”。难怪,工信部坐不住了,不得不出台有史以来最严厉的整肃行动。
钢铁业的疯狂使得我们有机会来重新审视一下已经出台的产业振兴政策。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出台相应的政策是必要的。但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问题,有些是行业自身的问题,有些与宏观调控
有关,有些则是金融危机所赐。但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开始吃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有色金属等又出台了振兴规划。如果某个行业确实受到危机影响,或者某个行业不振兴会影响其他行业振兴,这当然应该出台振兴规划。但难道所有的行业都需要振兴?有些振兴规划是否有搭车的嫌疑?有些行业是否需要的并不是振兴而是整肃?如果大家都搞振兴会不会削弱那些确实需要振兴的行业?
在振兴规划出台之前,房地产业确实出现了部分城市房价下降的事情,也有很多城市房价事到如今其实仍无明显下降,房价下降的动因主要来自于房价和空置量的居高不下,与国际金融危机几乎没有关系。但房地产行业虽然没有出台振兴规划,却最早享受了大力度的救市政策,结果高房价被保护下来。尽管有识之士已经呼吁,开发商当自重,不要搞自杀性涨价,但仍有开发商明里暗里开始涨价。这样的“振兴”,岂不适得其反!
还有一些很好的振兴政策要么没有落到实处,要么没有受到预期的效果。纺织业是受金融危机最早也最明显的行业,特别是出口纺织企业,因此,为了鼓励出口,提高了出口退税率,但好处实际都被国外厂商拿走了,而国外市场需求并未增加,出口依然艰难。汽车行业减征了小排量车辆购置税,推广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推进汽车下乡,完善了企业重组政策等,对国产自主品牌来说,无疑是利好政策,结果前4个月销量创了历史新高,但利润下降了将近一半。与房地产业一样,汽车业的去库存化非常明显。另一方面,国外汽车厂商开始
瞄准小排量和新能源汽车,而国内自主品牌厂商却开始做高端产品,国内车企在开发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上各自为战,却都乐于与国外厂商合作。
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绝大多数尚未经历世界金融危机的考验,本来经过这次危机可望通过优胜劣汰,解决一些困扰行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但如今这些问题再次被掩盖起来。这几年,国内钢价产量不断上升,国外铁矿石价格也不断攀升,两者之间就像地价与房价,你追我赶,轮番上涨,可谓炙手可热。钢铁业和房地产业两个行业存在的问题也基本相同。一是产品结构不合理。房地产市场都是高价房,而且只有商品房,没有保障房,钢铁行业正相反,热轧板、冷轧板、中厚板等低端产品产能严重过剩,特种钢等高端产品依然靠进口。二是企业结构不合理。房地产业的集中度恐怕是各行业最低的,钢铁企业虽然有不少大型企业,但也有很多500万吨以下的企业。三是消耗资源惊人。不合理的产品结构使得房地产消耗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也消耗了更多的能源,钢铁业更是耗能和污染大户。四是产能过剩。房地产空置量有1.64亿平方米,因此,目前最忙的还不是振兴,而是去库存,钢铁业是旧库存未去新库存又增。五是虚高的价格刚有所停滞,又开始掉头向上。已经有人担心,经济刺激计划实施中会不会扰乱经济周期自身的调节功能,使市场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的信号被截断,现在看来这并非杞人忧天。
转变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喊了几十年了,但进展甚微,根本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更多地依靠看得见的手,这次限产也是一样,
其初衷是要矫正振兴规划带来的副作用,但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可想而知。
二、近年来我国钢铁企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1年至2008年上半年,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钢铁工业处于黄金发展期,可谓是“有规模、有产量就有效益;产量有多大,效益就有多大”。尽管这期间,我国钢铁企业管理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未能再出现受到行业内外广为关注的、广为借鉴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企业管理先进经验。我国钢铁企业的管理目前还存在四个滞后:即企业管理滞后于先进技术装备的快速发展,滞后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滞后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滞后于发达国家先进钢铁企业的管理。因此,企业管理已成为我国钢铁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软肋。由于国内各钢铁企业的管理水平差异较大,从总体上看,差距和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企业战略管理不完整
战略是企业长期追求的目标和共同行动纲领,企业战略不仅包括发展理念、战略使命(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举措),还要体现出企业的定位与发展特色、企业发展的全局和未来、企业所属行业的特征和所在区域的特征,也要充分考虑执行战略的能力和差异性(人力资源状况、管理水平、技术基础、市场资源等)。一个合理的战略必须能够切实反映三个问题:即得到企业内部广泛认同的目标、对行业竞争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对资源的客观评价。调研发现,部分企业在战略管理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部分企业的战略没有反映出钢铁行业的特征。如某钢铁企业的战略是“求实创新,稳健发展,超越自我,服务社会”。这样的战略不仅放在钢铁行业合适,放在化工行业、食品行业等其他任何行业也都合适,即这种战略没有体现出行业特征,更没有体现出企业自身的特色。
二是过分追求具体的经营目标。许多钢铁企业在描述自己的战略时,常常强调销售额、市场占有率、产量、利税指标,乃至能否进入世界500强等。这体现出企业过分追求具体经营指标而缺乏长远规划,只看重数字而忽略其具体的支撑条件,提升企业内在价值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三是规模扩张的惯性仍然较大。钢铁工业是规模经济明显的行业,但仅仅拥有规模并不代表拥有竞争优势。事实上,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企业的无形资产,也即企业的内在经营管理能力,如企业的核心知识和技术、管理能力、对未来的洞察力、客户关系、运作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别的企业难以用钱从市场上直接购买的,它们才是真正的为客户创造独特价值的源泉。回首我国钢铁企业前几年在特殊背景下的规模扩张,基本上是有形资产的扩张,这对企业内在竞争力的提升上是非常有限的。但从调研情况看,只有少数企业明确提出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上来。而国际上成功的钢铁企业很少有将自己的战略概括成几个数量指标,尤其是将规模视为头等大事。
(二)管控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对子公司的控制和考核不够全面。调研结果表明,对公司业绩的认定方式和领导班子的考核标准,有70%以上的企业主要是依据安全生产、利润率或利润额和目标成本或成本降低率;将“环境保护”列入考核内容的仅占50%;将“产品合格率或合同履约率”和“资金周转情况”列入考核内容的都仅占24%。尽管多数子公司是作为生产单元存在的,其基本不涉及公司层面的资本运作,下游业务量也有相关营销部门负责,环境保护也是集团公司层面面对的问题。但是,任何总体都是由个体组成的,如果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考核中疏忽了上述因素,势必影响集团公司相关战略的执行效果。
二是重大决策依据来源应更充分、准确、完整。企业做出重大决策时已经非常重视内部智囊机构的建议,但对外部咨询机构(外部智囊机构)建议的重视度还不够高。在调研企业中,钢产量列前10位的企业,只有4家会参考外部咨询机构的建议。兼听则明,内外部智囊机构建议并举,是企业科学决策的良策。
三是工序间矛盾的解决方式值得改进。良好的事件解决机制是企业健康运行的重要基础,调研结果显示,钢铁企业基本上都建立了自身的事件解决机制,但是当企业各工序或部门间出现问题时,不足48%的企业选择依据本企业制定的相关制度去解决;有17%的企业选择依靠事件双方协商解决;有10%的企业选择通过上级来解决争端。另外有26%的企业采取了两种以上的方式来解决事件双方的矛盾。钢铁的生产是流程型、连续型、一体化的过程,当工序间出现矛盾时需要当机立断。而调研企业中选择依据企业制定的相关制度去解
决的不足一半,其他无论是协商解决还是经过上级来解决争端,均可能延误时机,甚至出现沟通和执行的偏差。这说明基层管理和基础管理方面的制度规范设定及执行有待加强。
四是扁平化管理有待继续推广。在调研企业中,还有部分企业的层数为5层,有待于继续推进扁平化管理。已经实施扁平化管理的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系列的新问题,如何真正发挥扁平化的优势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
(三)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
调研结果显示,职工培训投入较低和长效激励机制不足是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无形资源。企业接纳新员工时,固然可以要求员工的学历层次,也可以要求员工学习各种手册或说明书之类的规范要求,但是工作是具有成长性的,人的能力也应相应地提高,如何才能使员工长期地、动态地适应工作的要求,这就需要企业通过持续的教育、培训和开发等活动提高人力资源的品质。企业对员工教育、培训和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重视水平。
在调研企业中,多数企业的这一比例在0.1%以内,超过1%的仅有首钢、济钢、莱钢、昆钢、新余和杭钢等企业。这组数据表明,多数企业仅注重职工的现有价值,对职工长期发展缺乏合理的规划。
目前钢铁企业的薪酬体系中有两点应引起关注:第一是对中层干部的长期激励问题;第二是薪酬设计时应考虑竞争对手的因素。调
研结果显示,调研企业中约四分之一的企业对各级人员都没有长效激励机制,对高管层有长效激励的也仅占三分之一。从今后我国钢铁产业的竞争格局看,只有工艺与技术装备先进、管理水平较高、能够留住和吸引优秀员工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得到发展。因此,研究设计有竞争力的对员工特别是对中高层的长效激励机制将变得非常重要。
(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效果有待提高
ERP实施效果不尽理想。ERP对企业的要求很高,是企业原有管理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调研结果显示,在已实施ERP的企业中,仅有不足40%的企业废除了原有的人工填报数据的落后统计方式,其他企业仍在过渡当中。
信息化过程中系统的完整性和整体协调性有待提高。MES(制造执行系统)处于企业信息系统ERP/SCM和过程控制系统PCS/PLC的中间位置。ERP作为业务管理系统,PCS/PLC作为生产设备控制系统,而MES则作为生产执行系统。国外一些先进的钢铁企业都采用了以MES为核心基于ERP/MES/PCS架构的整体信息化方案(MES与上层的ERP系统和底层PCS系统一起构成了企业的神经系统)。调研结果表明,一些企业的ERP系统已经建成,而MES系统正在建设甚至还没有建设,影响了ERP功能的发挥。
(五)技术创新管理体系有待加强
缺乏高素质技术人才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在调研企业中,有71.8%的企业认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最大的内部因素
就是缺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这与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体系密切相关,即企业为人才成长创造的环境是影响企业创新的最根本的原因。企业只有为技术人员创造有吸引力的长效激励机制,只有让员工有归属感、成就感、认同感,才能更大程度地激发技术人才的创新热情。 部分企业技术研发投入仍偏低。调研结果显示,有33%的企业认为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也是影响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有的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甚至不足0.5%。
首先,钢铁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档次低。一方面国内钢铁企业的主导产品螺纹钢、小型材、中型材、线材等钢材产品(长线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利润空间较小;另一方面高附加值和高技术难度的产品(如不锈钢板、硅钢片、热轧薄板、冷轧薄板等)生产能力不足,需要大量进口。
目前中国长线钢铁产品的自给率已超过100%,但钢板只有七成左右,热轧及其他表面处理的薄板等产品进口占了中国钢材进口的2/3,冷轧、镀锌、硅钢板的进口依赖度一直在50%左右。
其次,钢铁生产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从生产布局来看,目前我国除西藏外,都有钢铁企业。近年来,全国钢铁生产企业从十年前大约600家,迅速扩张到目前1000多家,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装备水平低,设备老化,国际上许多淘汰的工艺和装备在这些企业中大量存在,这就必然导致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特别是钢铁业物
流是大进大出的,我国又不重视海河运,过分依赖铁路更造成运力紧张。
再次,中国钢铁产业较低的集中度加剧了钢铁业的波动性。
钢铁业的波动性在钢铁行业内普遍存在。为了与上游形成市场垄断的原材料供应商和下游强大的钢材用户在力量上形成抗衡,国际钢铁行业不得不通过全球范围内的超大规模合并来建立大型钢铁集团,从而形成比较稳定的钢铁行业发展态势,减少钢铁业的波动。
以铁矿石为例,目前全球75%的铁矿石生产量和贸易量都集中在世界前三家铁矿石供应商那里,使得铁矿石供应商的谈判砝码较重,话语权较大。相比较,我国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却非常低,这样就导致我国钢铁公司或进口商在进口铁矿石时不考虑行业的整体利益,进口市场无序化,甚至国内各进口方之间的相互竞价,这样在国际市场上很难用一个声音说话,从而导致铁矿石价格的提高。
另外,由于中国钢铁业集中度比较低,受各种影响就比较大,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引起钢铁价格的大幅波动,例如2004年四五月份中国钢铁价格的大幅下跌。可以说,中国钢铁业“忽冷忽热”“暴涨暴跌”,与产业分散有最直接的关系,其最终结果就是产业的整体竞
争力不足,进而影响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
最后,由于没有设置产业准入标准的法律法规,致使结构调整不利,是导致市场无序竞争的政策原因。尽管我国钢铁工业在总量上是世界第一,但高端品种的生产还很欠缺。钢铁工业是能源、水、资源高消耗的行业,如不对小钢铁进行淘汰,将对我国原材料、水资源、能源、交通运输、港口造成巨大压力,降低社会经济的总体效率,导致我国未来环境压力增大,治理成本提高,钢铁工业的社会效益降低,最后使全国人民来为这种无序扩张买单。
第四篇:当前企业所得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百有论文网()
当前企业所得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百有免费在线资料库() 收集
摘要: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生效,对我们的所得税管理工作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企业所得税法,我们应如何加强企业所得税的管理,是一个全系统都关注的课题,笔者在此抛砖引玉。
一、当前企业所得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国地税争夺管理权。一是2006年出台的二个有关企业所得税管理权限文件及中西部延伸政策,其留给了企业对所得税管理权限进行选择的操作空间,企业会随意变动注册资本中货币资金的比例,选择所得税管理的部门,人为造成国、地税二家的矛盾。二是国地税二家的企业所得税管理程度不同,势必会造成同类纳税人因归属不同的税务机关管辖而出现税负“倚重倚轻”的问题。这一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将给纳税人以可乘之机,从而滋生蔓延“人往高处走,税往低处流”的不良倾向。
2、企业纳税申报质量不高。一是企业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财务人员编制不成现金流量表,二是企业与税务机关税收政策相关信息不对称,客观上造成企业不能按税收政策的要求去办理涉税事宜。三是企业财务核算科目与企业纳税申报表项目的对应性差,加上税务机关管理人员能正确辅导或审核填报申报表及财务报表的人员相对缺乏,部分企业财务人员在填报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时,更是凑都凑不成,只得填个总数交差。
3、纳税评估流于形式。纳税评估粗糙,基本是就(财务报)表到(纳税申报)表,走过场,比日常受理申报的审核好不了多少,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五:一是纳税评估对财务会计与税收政策水平的要求较高,而县级以下的税收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相对较低,据笔者调查发现能真正承担起这个纳税评估职责的人数不到2%;二是纳税评估体系本身有待完善,其可操作性亟待提高;三是纳税评估相关的参考指标、宏观数据、评价模型缺乏科学性;四是税务人员的工作不够深入,对企业财务信息掌握不清;五是纳税评估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设立专职的纳税评估岗位。
4、分类管理没有得到具体落实。在许多地方,对企业纳税人尽管按其经营规模、财务核算水平、经营行业、信誉等级、纳税方式、存续年限等不同标准进行了分类,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纳税人与非重点纳税人、查帐征收与核定征收企业、汇总纳税与就地纳税企业等等,但实际管理却并未按各类别相应的管理要求到位。
5、企业所得税管理手段落后。其表现在所得税征收、管理的各个环节:一是对纳税人申报表的审核手段落后。多年来,对所得税申报表的审核全部依靠人工进行;二是管理环节中对所得税检查方式落后,没有针对性。检查对象的选择也主要依靠人工,没有科学的方法甄别纳税人当年或以前所得税申报的真实性。
6、汇算清缴主体转移,就县级以下基层税务人员的管理水平及纳税人的汇缴水平及观念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按总局汇缴主体转移的路子,纳税人是汇缴的主体,而纳税人的财务水平不高、税收政策水平较低或纳税意识不强,并且在不少地区尤其是县级以下的地区税务代理并没被纳税人接纳,这些决定了纳税人的自行汇缴在目前阶段只是一个愿望,尽管它是尊重纳税人权益的一种合理模式,但其不可能有一定的质量保证。同时由于我们的纳税评估还处于低级水平,能及时发现问题的很少,这样要么税务机关放弃一些小户的检查,听之任之;要么最终只会增加稽查的工作量、缩短其检查时间、人为降低了检查的质量。
二、面对新企业所得税法,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基本思路及对策
1、加强税法宣传,不断降低纳税遵从的成本。企业所得税与其它税种相比,纳税遵从
百有论文网()
度尤为重要。为此,我们要有先进的宣传理念:税收优惠政策及办税程序宣传不到位,也是行政不作为的一种表现,要建立税收宣传长效机制,深入持久地宣传。
2、强化纳税服务,提高纳税遵从度。转变服务理念,在平等服务上下功夫。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牢固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公正执法是最佳服务的理念、纳税人正当需求应予满足的理念,做到依法、公正、文明服务,促进纳税人自觉主动依法纳税,不断提高税法遵从度。以科学的发展观来统领所得税的管理工作,以人为本,把人文关怀体现在纳税服务的各个环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服务手段;充分把握合作信赖的原则,充分相信纳税人,尊重纳税人;利用查前约谈,多给纳税人自我纠错的机会,多涵养一部分税源,唤起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因此,对企业所得税分享体制改革后的企业所得税管辖权要正确对待,只要纳税人的做法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都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及信任。
3、加强培训工作,建立对县级以下基层税收管理人员的定期业务培训制度,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企业所得税管理队伍。培训要有计划、有目标,每次培训要进行考核,严格培训的组织管理,检验培训的效果。每次学习完都要严格进行测试,对未达标的要补课或停岗学习,待达标后再上岗,如果多次测试,一年内未达标的,要考虑停职学习,三年内还未达标的,则应考虑调离税收管理岗位。
4、强化纳税评估来提高所得税申报质量。设立纳税评估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完善纳税评估集体评析制度,提高评估工作的科学性。评估人员对当期评估情况应及时作出科学评定并提出征管建议,对征管建议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对纳税评估工作中发现的偷税案件应及时移送稽查,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威慑力。
5、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当前,各地税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都相继开发了一些所得税管理软件,这些软件各有所长,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为此,上级税务部门应及时对这些软件进行甄别,取长补短,做好整合完善工作。此外,进一步扩展征管系统的功能,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在所得税规范管理中的效能,提升企业所得税管理水平。
6、分类管理要落到实处。加强日常管理,全面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资金周转、财务核算状况、涉税指标(包括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额)等动态变化情况,采集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基本信息及其能耗、物耗变动区间的管理信息,掌握其所属行业的市场情况、利润率情况,建立健全财务和税收指标参数体系;强化税源监控的相关措施,充分依托信息化手段,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强化对企业所得税的重点纳税人管理,以税源监控和日常管理为重点,以税源分析和预测、纳税评估为手段,在各个环节实行全面精细化管理。对一般查帐纳税人实行以管事为主,以行业管理为重点,规范纳税评估,强化税源监控。对实行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主要围绕督促纳税人正常纳税申报,以科学合理核定为重点,强化户籍管理和调查核实,不断提高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逐步引导其向查账征收方式转变。
7、汇算清缴主体转移,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策略,不能搞一刀切。对征管基础较好、税务人员管理及业务水平较高、纳税人纳税意识较强、办税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可充分发挥纳税评估的作用,汇缴主体的转移一步到位;对纳税意识较强但办税水平不高的,可采取引导其自愿寻求税务代理的策略;对日常管理税务人员及纳税人的办税水平都不高而税源相对重要的情形,可实行税务检查为主、纳税人自行汇缴为辅的管理方式。
第五篇:中国酒店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中国酒店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1.对企业文化认识不足
我做过一些调查,发现很多人对企业文化认识不足,包括一些酒店的总经理。比如,有位酒店员工说,他们酒店的企业文化不太好。我就问为什么。他说,以前酒店有一个乒乓球室,在那还可以打打球,可现在比较忙,大家时间分散,酒店领导也不组织,活动机会少了。酒店有宣传栏,总有一些照片在那里放着,很长时间也不换,一点新意也没有。公司很多年轻人,喜欢出去旅游,公司也不组织,所以文化不好。
某经理说他们酒店的文化还可以。我就问为什么。他说酒店自己有店刊店报,还为员工提供文化生活园地,而且很注重企业形象,请了很多高人给企业做企业识别系统。
某总经理说,他们在做企业文化,经常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设立各种奖励,同时树立标兵,等等。
第一位,酒店的员工,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打打球旅旅游,大家在一起搞些活动。这代表了很多人的观念。第二位,酒店的经理,他基本上入了门,知道找专业公司设计企业识别系统,但是不清楚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什么。第三位,酒店的总经理,认为树标兵就是搞文化,认为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和奖励就是搞文化。
这三位都没有说到点子上。请专业公司帮酒店起店名、做LOGO,没有错。可是员工知道酒店店名什么意思吗?知道LOGO为什么要做成这样吗?如果不知道,那做这些有什么意义?更别提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理念了。 2.企业文化缺乏个性
据不完全统计,把团结作为企业文化的有45%,把创新当成企业文化的有38%。但是,哪个企业不求团结,哪个企业不求创新呢?关键是要抓住企业文化的核心,抓住企业文化的个性。
比如华为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字“狼”。为什么是“狼”?狼有三个特点:第一,嗅觉灵敏,这就要求每个员工都有发现商机的能力。第二,狼寒天出洞,这是因为市场竞争很激烈,关键时候要能真正去拼搏,真正去抓住商机。华为的老板任正非也说“没有不景气的市场,只有不争气的人”,关键是有没有这种寒天出洞的精神。第三,狼是成群结队进行活动的,这体现了一种团队精神,体现了一种包容的精神。
在中国,酒店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随着消费者的成熟,个性化要求越来越突出。在众多的酒店信息中,鲜明的个性特征成为酒店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所以,越来越多的酒店也正在打造自己的个性化企业文化,众多主题文化酒店应运而生。
比如广州有一家马桶餐厅,这家餐厅的主题就是按照卫生间的“马桶”来设计的:顾客坐在“马桶”上用餐,以浴池、浴缸作为餐桌。台北有一家主题餐厅,是以医院为背景,服务员都穿着护士服,脖子上挂着听诊器,餐桌上有提供饮料的点滴。客人进入餐厅,甚至可以要求服务员用轮椅把他们推进去。餐厅的墙上挂着一些医院和相关疾病的情况介绍,菜品有很多都是根据药品名称命名的。 3.认为企业文化是万能的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文化也是一样的道理。企业文化不是万能的,不是说建设了企业文化,企业就一定能成功。企业文化对企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不是唯一作用。如果没有把企业的文化灌输到员工心中,它就不是万能的,而只是口号。 4.领导不能以身作则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只向员工灌输理念,领导者却没有起到表率作用,没有以身作则,企业文化照样是空谈。比如,规定早上9点上班,不准迟到,总经理却天天10点才到。比如,提倡节约,总经理办公室的空调却开得呼呼响。比如,要求团结,领导层却天天钩心斗角,总经理猜忌店长,店长防范总经理„„ 5.认为企业文化是喊口号
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观,但如果太把它当成一种价值观,就会成为口号。很多酒店还会提炼一系列口号张贴在墙上,比如“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比如“客人永远是对的”,等等。如果没有将其灌输到员工心中,那就真的只是口号,每天喊喊罢了。 6.员工是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主动的参与者
在做企业文化的过程中,领导者只对员工说“客人是对的,客人是上帝”,却从不解释为什么这样说,员工也琢磨不透。这样一来,员工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接受。如果让员工都参与到编写行动纲领的行动中,他就会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因为这里面融入了他自己的思想。比如下文所说的某餐厅服务人员的10项信条,就是餐厅员工合力编制的,员工参与进去,知道如何服务才是正确的,服务客人的时候就更得心应手。 某餐厅服务人员的10项信条
第一,在我们的餐厅里,客人最为重要。 第二,客人不需要我们,但我们需要客人。
第三,客人并不会干扰我们的工作,他是我们工作的目的。
第四,客人的光临是我们的荣幸,我们为客人服务并给予额外之帮助。 第五,客人并不是一个局外人,是我们生意的一部分,是我们的贵宾。
第六,客人并不是一个冷漠的统计数字,而是有血有肉,和我们一样有感情、有脾气的人。 第七,客人并非我们争论或竞争的对手。
第八,客人告诉我们他的需求,我们的责任就是满足他。 第九,客人应享受到我们所能给予的最礼貌及最贴心的招待。 第十,客人有权希望我们的员工有着整齐清洁的仪表。 7.企业文化是管理者的短期行为
什么是短期行为?今天倡导客人是对的,明天倡导要用托盘,一天一个样,没有抓反复、反复抓,没有抓重点、抓提高。比如,很多服务员一忙起来,就认为菜能送到客人桌子上就行了,不用托盘是理所当然的。很多前厅经理也对此视而不见,这样怎么能把规范思想灌输下去呢? 8. 没有把品牌战略实施与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有机结合
海南航空的企业文化是:竞争的关键是品牌,品牌的核心是特色,特色的保障是文化,文化的源泉是历史。说到品牌,我个人觉得,很多酒店餐饮行业的总经理不注重品牌建设。为什么这么说?不妨看看客人是不是能时刻在心里挂着您餐厅或者酒店的品牌。比如说火锅,一想到吃火锅,很多人就会想到东来顺、小肥羊,一说吃烤鸭,就会想起全聚德„„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些餐厅的品牌给他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些餐厅具有强势的品牌意识。 即使有些酒店已经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了,但是在传播方面,没有与企业文化结合在一起,推广效果并不理想。比如某酒店不断在产品和环境的宣传推广方面加大投入,耗费大量资金,但是最终被客人评价为名不符实。因为该酒店只注重造势,宣传的都是酒店客房多么豪华,环境多么优美,高薪聘请国际知名酒店大厨等,没有对外宣传自己企业的价值观,或者是因为该酒店根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观,导致客人第一次登门之后,感到失望,再不光顾。
缺乏强大的企业文化的支持,品牌战略的实施只会停留在简单的宣传上,不会形成持续的传播效果。其实,品牌是消费者辨别企业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是品牌力量的源泉,而实施品牌战略的工作实质是对自身企业文化形象的一种传播。所以,酒店在实施品牌战略时,一定不要忽视与企业文化的相互兼容和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