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精选)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精选)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第一篇: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研究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社会上出现了农民工这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能否真正融入他们为之工作的城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

第一篇: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

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研究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社会上出现了农民工这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能否真正融入他们为之工作的城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农民工融入城市仍面临很多的问题。笔者针对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社会问题已被提上了日程,我国的农民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亦工亦农”、“非工非农”的特殊群体。 “农民工”是指农民中进城务工的那部分人。“农民工”就是“农民工人”,其“农民”已不表示职业,而是从政策或制度意义上代表一种身份,“工人”才是现实的职业。所以“农民工”更确切地说就是“农民身份的工人”,[1]刘向红.城市化进程与“农民工”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4).农民工向城市的融入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是促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之一。“十一五”时期,农民工将成为城市化的主角。然而,当前我国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速度缓慢,成为城市“边缘人”。使农民工更好的融入现代城市,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将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的发展产生重大意义。

一、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意义

(一)农民工融入城市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

胡锦涛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个方面的创造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农民工在城市里辛勤劳动,不畏惧劳动环境的脏、乱、差,为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如果能采取有力措施,将极大地激发农民工创造活力和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实现地区的协调发展。农民工融入城市和农业产业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农民工融入城市将为农民的非农转移创造就业机会,能够很好的带动农村的发展,城市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地向农村扩散和渗透,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有利于城镇化的发展。统筹了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关系和谐,而区域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会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

(二)农民工融入城市能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认识农村劳动力融入城市的重要性,必须站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高,内需严重不足,国内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靠外需带动。2008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导致出口下降,国内经济发展严重受挫。因此,必须通过扩大内需来实现供需平衡,保持经济持续发展。中高收入人群消费弹性较小,启动消费、扩大国内需求的潜力应是实现农民工的城市化。1.耿雁冰.扩内需突破口:1.4亿农民工城市化[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7-8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促进了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共同发展,从而增加了城乡人民的收入, 扩大了消费储备能量,改变农民工的生活方式、消费心理和行相应的会刺激城乡消费,必然拉动经济增长。

(三)农民工融入城市有助于推进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主要是指人口由分散的农村逐渐向城市集中,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城市人口比例上升,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渗透和扩散的过程。刘家强.中国人口城市化———道路、模式与战略选择

[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随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这一经济战略的实施,大批农民涌向城市,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的动力。关于中国的城市化道路选择,上个世纪,费孝通先生曾经提出过“小城镇”理论,主张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的城市化模式。从现在城市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农民工已经成为一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导力量,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与对策研究于荣春 孙玉国(山东德州学院经管教研室,山东德州253015)从我国当前经济结构的现状看,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大批的农民走出农村,走向城市,从而形成对第三产业的规模需求,同时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从另一个方面看农村人口的转移,促进城乡经济的良性发展,农民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社会分工和社会角色的转变,最终会完成市民化,推进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二、 农民工融入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农民工融入城市受到旧的户籍制度的制约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是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我国城乡关系的显著特征。户籍管理制度,通过这一制度,把整个社会一分为二:农村人和城市人分别具有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且不能随意转换。刘应杰.中国城乡关系与中国农民工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140,33,156. 因而城市和农村陷入了相对孤立的状态,造成我国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巨大差别,犹如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农村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而进城务工,成为“农民工”, 他们仍然是农村户口,以城市户口为基础的城市劳动就业把他们排斥在外,至于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就更是天方夜谭。这种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使进城农民工难以获得与城镇市民平等的权利,例如就业机会、居住权利,受教育权利、医疗保障、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等的权利。笔者认为,农民工的身份不合法化,他们的权益就得不到真正的保证,就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取消户籍身份制度,与公民基本权利相关的政治权利、就业权利才有了实现的可能性;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障碍才能真正消除;农民工融入城市后社会地位获得才能得到根本性保障。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与对策研究于荣春 孙玉国(山东德州学院经管教研室,山东德州253015) 2010年第16期

(二) 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遭受歧视和偏见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已经在城市生活了近30年,他们虽然为城市的发展建设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但依旧改变不了他们在城里生存的卑微的身份,和受到歧视的社会现实。偏见是一种基于某种信念上的认识态度,歧视则是一种基于偏见上的外显的行为,不能说有偏见的人必定有歧视行为,但一般情况下两者相连。这种思想意识的存在,必然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个别农民工的不良行为,会使城里居民以偏概全,从心理上把农民工孤立起来,从而,使农民工成为整个社会组成部分的弱势群体,他们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边缘,生活状况实在是令人担忧,却又不断地受到来自城市的各种歧视。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江海学刊.2002,06. 虽然农民工从事的是非农产业,但是他们的身份是农民。因此,无论一个人干什么事,只要他(她)是一个农民,就免不了要受歧视。“我国城市农民工歧视”问题的研究管志慧,彭兆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2004.2无论是城市的居民还是城市的管理者都存在对农民工的偏见,他们认为农民工的融入,加重了交通堵塞,房屋紧缺,教育资源缺少,卫生状况每况愈下以及社会的诸多不稳定因素都与农民工有关。城市和市民对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在心理上是农民工饱受自卑感,因而从心理上形成了无形的屏障,使农民工和城市之间形成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他们无法形成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 农民工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由于农民工不能改变他们农业户口的现实,所以他们在城市工作却享受不到城市市民同等的权益。农民工收人低下。据调查,农民工的月工资大多在300~500元之间,在400元以下的占45.7%。农民工与城市工人相比,工资待遇相差悬殊,城市工人的工资收人相当于农民工的1~3倍。马广海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田.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农民工的收入普遍较低,而且工作环境都比较恶略,他们享受不到城市工人应得的福利待遇,甚至存在同工不同酬的不公平待遇。近些年,农民工年末得不到工资的现象屡见不鲜,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劳动法》规定,在工厂上班的工人每周最长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但很多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的使用都超过规定,有些单位无限制延长工时,农民工每天的工作时间多在10小时左右,有的达13—14小时,且每周工作多为6~7天。青平.农民工的苦楚川乡镇论坛,1997,

(8).可见农民工的劳动时间有多长,劳动强度有多大,有几人能设身处地的为农民工兄弟想想,只见他们坚实的臂膀,却不见他们背后背负着多么沉重的责任,超人体负荷的劳动压力,是他们身心疲惫。至于人身保险、医疗保险和福利待遇更是没有相应的政策加以保障。

(四) 农民工融入城市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一方面农民工的自身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与城市居民相比较低。曾经有研究表明,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与城市人口的工资差别有60%可以用人力资本等个人禀赋特征来解释,其余的40%可以认为是歧视造成的,即归因于户籍身份的差异。纪韶,《我国西部农民工流动就业现状的实证研究——对2004年12月—2005年7月我国西部地区调研数据的分析》,2006年第二届国际社会政策论坛会议论文。计划经济时代的残留物,至今影响着农民工的就业与工资,有调查显示,75%进城打工的农民工都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有10%左右。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张乐2007年5月19日。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好坏、收入的高低,都与他们受教育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此同时农民工的专业技能也影响着他们的就业,随着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加剧,愈发的显示出适者生存的理念,所以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技能使他们很艰难的融入城市生活,同时影响着他们融入城市的进程。另一方面农民工心理障碍和社会关系匮乏。农民工在城市生存的亚生态环境,大大地降低了他们对城市的适应与认同程度,也降低了城市化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对他们的影响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海学刊, 2002,(6):82-88农民这一角色在农民工的心里根深蒂固,且他们的状态时生活在城市的边缘,这使得他们对城市缺少安全感和认知度,他们一心想着进城务工是为了增加家庭收入,等挣够了钱再回到农村种地生活,他们无形中成了城市的匆匆过客。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人类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迈向现代化的综合反映”。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343,411. 大多数农民工都利用过社会上的亲戚朋友关系来帮助就业,由于农民工几乎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关系很有限,多集中于血缘、地缘等初级群体,社会资源关系质量较低、异质性较差,很难以为农民工提供较好的工作机会。

三、 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基本对策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整治背景下,促进地区和谐,统筹城乡发展势必不可少的,这就要要创造适于农民工生活生存的环境,使农民工成为为城市建设有贡献的人,而不是破坏的力量。从而要是农民工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平稳的完成农民工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减少农民进城的障碍。

改革不合理的户籍制度,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形态;扫清农民工在城市生存的制度性阻挡,彻底消除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身份障碍;贯彻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户籍制度把我国农民在城镇落户条件限制在拥有自有住房的范围内,规定农民工只有在城镇购买住房,拥有住房的产权才能在城镇落户。农民工城市化的意义和路径选择罗正月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州350108)中图分类号:C912.8文献标识码:A现在多数城市要在买房首付超过15万元的情况下,才可以办理落户,这一落户政策把大部分的农民拒之门外,可见门槛过高阻碍了他们的迁移,是不利于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因此我国是时推行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这样我国公民在户口身份上完全平等,需要我国权力部门应下大力度推行户籍制度改革, 剥离因附在户口上的不同的权益,从而使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服务和权益 ,与此同时应注意制度改革的循序渐渐,防止“蜂窝效应”。所谓“蜂窝效应”,就是一旦政策缺口打开而没有限制的话,大批农民工及其子女势必蜂拥到城市中来使户口仅有标志居住地的意义,以此降低农民工进城的成本,还要疏通公共信息渠道,为农民工进城提供就业服务.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与对策研究于荣春孙玉国(山东德州学院经管教研室,山东德州253015)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082-02。使农民逐步脱离户口的限制,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团结。

(二) 消除清对农民工的歧视和偏见,改善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的外部环境

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氛围,能够使农民工更容易接近他们所在的城市,会很容易从心理上接受他们为之工作的城市,使他们有归属感,能更好地为城市工作。所以城市的管理部门应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职业工种限制,取消专为农民工设置的登记项目,解决农民工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对进城就业的农民要和城市居民同等对待,消除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的歧视,建立劳动者权利平等的就业机制。在政府的支持下,农民工可组织成立合法的农民工组织,用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政府劳动管理部门和户政

管理部门应统筹考虑城乡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将企业的用人自主权真正还给企业,禁止以任何形式歧视农民工。刘尔择改革我国户籍制度,实现城乡统一劳动市场[j]+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2。(2)。6城市居民要在心理上认同、接纳农民工,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包容,真正的实现城乡合家欢的局面。

(三) 充分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0]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I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城市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只有切实维护农民工的权益,才能充分发挥农民工建设城市经济的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民工平稳融入城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保障农民工的权益。

(1)加大对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的宣传力度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各级政府应通过各类传媒及舆论工具,开展对城市市民和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尊重农民工、理解农民工、平等对待农民工的思想,使他们认识到农民工对城市的发展和所作的贡献,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

(2)建立和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

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社会,法律是维护自己权益的最好武器。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法治手段必不可少,只有建立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农民工的权益。相关部门应尽快修改《工会法》,允许农民工建立自治性的合法工会组织,切实保护农民工应有的权益。有关农民工法律援助的制度也应尽快的建立起来,这样农民工可以踏踏实实的生活在城市、工作在城市。加强对《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和《最低工资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使农民工在维护自己的权益时有法可依。

(3)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农民工权益

各级政府和关部门要把农民工的权益保护问题放在一定的高度上加以重视,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并采取具体的措施付诸行动。强化执法和司法的工作人员始终要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记在心间,严惩那些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人或企业,真正做到立法为公,执政为民。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0]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I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使农民工平等享有参与政治权利、和受教育权利,以此来提高农民工的政治地位。

(4)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劳动用工制度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制度,根据不同的城市确定不同的工资最低标准,在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和调整的时候,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督和指导,是制定的制度符合实际。其次对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要坚决杜绝发生,城市劳动保障部门要时时监督和检查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的工资支付情况,严惩那些拖欠甚至不给农民工工资的单位和个人,建立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有效机制。最后要为每位农民工享有完整的保险制度保护,其中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疾病医疗保险制度,孩子教育保险制度,有了这些社会保险制度的保障,农民工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中都可以安安心心,可以没有后顾之忧了,增加对城市生活的认同度。

(四)农民工应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好的融入城市

农民工大多文化程度较低,而且缺少劳动技能,这使得农民工在求职和工作的工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这就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创新培训途径,建立农民工学校或增加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多渠道的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与此同时虑到农民有限教育支出,相关部门应重新定位,从学历教育转向培训服务,为农民工的再教育提供财政和物质支持,建立终身的培训制度和特殊人才的培训制度,是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向红.城市化进程与“农民工”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4).

[2]刘家强.中国人口城市化——道路、模式与战略选择[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3]于荣春,孙玉国.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

[4]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5.

[5]耿雁冰.扩内需突破口:1.4亿农民工城市化[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7).

[6]刘应杰.中国城乡关系与中国农民工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40,33,156.

[7]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江海学刊.2002,(6).

[8]管志慧,彭兆祺“我国城市农民工歧视”问题的研究[J]. 科技与管理, 2004,(2).

[9]马广海.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田.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

[10]青平.农民工的苦楚川乡镇论坛,1997,(8).

[11]纪韶,《我国西部农民工流动就业现状的实证研究—对2004年12月—2005年7月我国西部地区调研

数据的分析》,2006年第二届国际社会政策论坛会议论文.

[12]张乐.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M]2007 (5).

[13]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海学刊, 2002,(6):82-88.

[1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343,411.

[15]罗正月农民工城市化的意义和路径选择.商业时代[J].2009(6).

[17]刘尔择.改革我国户籍制度 实现城乡统一劳动市场.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J].2002.(2)

[18]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第二篇: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 2010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同时也凸显了农民工问题的新特征以及探讨和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迫切性。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它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相呼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农民工出现后所产生的诸多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建议及对策 正文:

1、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性

1.1新生代农民工界定及特点

1.1.1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

1.1.2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界定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是指农民工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如居留权、选举权、受教育权、劳动和社会保障权利等,进而实现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城市市民转化的过程。因此,农民工城市融入不仅包括从农村到城市的地域转变、从农民到工人的职业转变以及户籍转变这些外部特征,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与城市融为一体,最终成为符合城市文明要求的、具有现代市民素质的城市居民。

1.2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性

1.2.1有利于提升城镇化水平,加快现代化建设

城镇化不是单纯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有关设施的建设,而是要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不是只给农民工办个城市户口,而是要让他们与城里人一样享有同等的教育、社保、就业权利。也就是说,推进城镇化的核心是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有序地融入城镇,成为真正的市民。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不仅能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

二、三产业,实现从农村流向城市的目标,也能够合理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2.2新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内需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最重要制约因素,当前,城市人口消费已接近饱和,农民工确实最大的潜在消费群体。但目前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消费水平还相当有限,较低的收入使他们不敢也无力扩大消费,再加上其家属多数在农村,其消费水平自然不高。全国有1.5亿农民工,加上其家属约有3亿人,如果能让更多的农民工成为市民,在城市稳定就业、买房定居下来,同时,其主要赡养人口也能够进程安居,使他们具有城市居民的收入和消费能力,则将有助于把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落到实处。据推算,如果每年有1000万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融入城市,完整享受城镇居民的公共服务,将使我国经济增长率提高1%。

1.2.3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目前,“三农”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而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为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了突破口。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土地承载力过重。如果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就可以减少农民数量,降低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劳动人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现在,在劳动力外流较多的地方,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调整,已使耕地逐步向种田大户集中,不仅扩大了其土地经营规模,而且提高了农业劳动力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农业收益。农民工市民化不但能为城市创造财富,而且能为农民增收和城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改变城乡二元机构、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一条新路。

1.2.4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能够有效弥补城乡差距,更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一方面,农民工市民化能够进一步促进城市的繁荣发展,使自身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从而为流出地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民素质提高和权力意识的生成,进而推动农村政治发展。同时,能够加快城市先进文化向农村地区辐射,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文化差异。

2、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

2.1经济层面

良好的经济条件是新生代农民工有效城市化最核心的因素,时下,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方面主要面临着就业困惑以及劳动投入和收益报酬不均衡等问题。

2.1.1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造成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显性失业

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也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面临的一大困惑,这直接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效用和目标函数与老一代农民工的巨大差别,导致他们的劳动供给函数与用工单位的需求函数成反相关,据调查,“2009年在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2816万人,比上年减少238万人,减少7. 8%,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3282万人,比上年减少954万人,减少22. 5%。”到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减少,是2009年下半年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见,人口红利对于我国有些“一线城市”来说不再是廉价资源。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在自身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比老一代农民工要高,但是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就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的积累的速率不能有效地匹配城市化过程中产业升级的要求,使得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显性的失业工人,这样会造成了城市管理成本的增加。

2.1.2劳动投入和收益报酬的不均衡性

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投入和收益的非均等性,造成“付出”和“回报”价值不等的剪刀差现象,调查显示“2009年,以受雇形式从业的外出农民工平均每个月工作26天,每周工作58. 4小时。其中,每周工作时间多于《劳动法》规定的44小时的占89. 8%。”但是他们的“月平均收入为1417元”。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创造经济社会增长的比率与收益分享增速的非均衡性,即新生代农民工在为城市创造财富的同时,却未能实际的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实惠。这与“由人民创建,由人民共享”的新型城市发展观背道而驰。收入收益的低值和待遇不平等与城市生活成本的高昂的落差,进一步挤压了他们的物质精神追求,易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2.2社会层面

作为一个经济要素流入到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在飞经济领域遇到了各种社会壁垒,出现“经济接纳,社会拒入”得现象。

2.2.1 城乡二元分割体制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工造成“社会隔离”,制度的屏障使得他们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在宏观的社会结构中扮演着“半工半农,亦工亦农”的双重角色。因此,只有消除制度隔阂,才能实现其身份和职业的双重置换。

2.2.2应享有的合法社会保障权益的缺失

由于我国现代社会福利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体制的不健全以及农民工身份和地位的特殊性,导致新生代农民工拥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比例仍比较低,为数不少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甚至还处在“真空”状态。2009年,从全国范围来看,“雇主或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为7. 6%、21. 8%、12.2%、3. 9%和2. 3%。

2.2.2.1社会保险方面的缺失。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包括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生育保险。从总体上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意识增强了,他们普遍年轻且部分人拥有一技之长,也有一定文化,他们满意的工作即是能够享有与城镇企业职工一样的社会保险待遇,合理的工资,工作时间8小时。很显然,这些都是他们应享有的合法权益,但用人单位看来成了额外需求。其次是他们普遍从事的行业性质是有风险的行业,而这些行业存在着严重工伤事故隐患,缺乏工伤保险;失业风险严重,缺少失业保险;在医疗保障、养老保险方面仍然是保障水平较低的新农合与新农保,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现实生活的需要,而更高档次的保险又没有纳入他们。女性农民工的生育保险更是严重缺失。

2.2.2.2社会福利的缺失

在社会福利待遇方面,新生代农民工是无法与城镇职工相比的,虽然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也在从事与城镇职工同样的工作,城镇职工除工资收入外,还享有大量的实物性福利。而农民工社会福利缺失主要表现在住房福利或补贴、在职培训或进修、各种劳动保护及保健费、子女教育、入托、社区服务等方面与城镇职工存在明显差别。

2.2.2.3社会救助的缺失

我国的社会救助依据救助内容分为生活救助、灾害救助、失业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和法律援助,扶贫开发。在生活救助、失业救助方面,城市己为城市居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但生活在城市的他们并不能被覆盖到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当中。

当前,我国城市农民工市民化处在边缘化状态。应当认识到,城市化过程,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农民职业的非农业化、生活质量城市化、社会身份市民化。

2.2.3部分城市居民对新生代农民工歧视和行为上的排斥

对于城市市民来说,由于户籍制度而附着在其身份上的各种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致使他们在社会资源的占有上拥有一定的“先天”优势,从而使得为数不少的城市居民持有一种天然的心理优越感,在心理与行动上歧视和排斥新生代农民工。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认为进城务工的农民扰乱了城市的社会治安,破坏了城市的生活环境,分占他们的资源。新生代农民工应该说是农民工群体中综合素质较高的人,也渴望得到社会尊重、认可与接纳,也有着与城市人交往的强烈意愿,这种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包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性偏见”甚至“歧视”,实质是一种社会或群体不信任。这一道无形无影的心理沟壑,加深了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两大群体之间的疏离感,产生“马赛克”般的群体分割,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居民也难以产生认同。

2.3自我层面

2.3.1新生代农民工技能素质欠缺

在当下,不断整合、升级的社会产业需要匹配有高素质、高技能、强体力、有思想的新生代农民工,但是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在市场投放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虽然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老一代农民工而言,具有一定的知识与技能素质,但还欠缺,从2009年外出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的情况看“51. 1%的外出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劳动素养培育深度不够,不能有效的适应市场的需求。这也是新生代农民工有效城市化的障碍之一。

2.3.2新生代农民工多元化的价值观,掺杂着不良的价值取向

与老一代农民工明显不同的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意识、权利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大大增强。但是由于在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以及社会亚文化的驱动使得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滋生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的价值观,这种不健康的价值取向会产生消极的导向作用。

3、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建议和对策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与之相伴的农民工群体在可预见的将来还将长期存在,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有效城市化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这不仅直接关系到从本质上解决“三农”问题,也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和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从政府、社会、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等几个方面统筹考虑

3.1坚持城镇化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原则,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而且据《2009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2001年至2007年, 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平均增长70.1%, 但是市辖区中人口增长只有30%。也就是说, 人口的城镇化速度远远低于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大量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说明现有的城镇化是不完全的、是有缺陷的。我们的城镇化缺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因此,今后应坚持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原则,把城镇化快速推进与质量提升有机结合起来, 使土地城镇化的速度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与规模相协调, 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要把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特别是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以更多、更快、更好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他们与城市居民一样在城里安居乐业。

3.2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扫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藩篱

“制度是一个群体获取资源,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农民工并非盲流,他们是否到城市就业生活,是否愿意在城市定居成为市民,基于现存制度能不能为他们提供较大利益的理性考虑。”在与农民工利益相关的社会制度设计上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这个群体的利益诉求的变化而不断完善和创新,逐步消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和制度性障碍。在现行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户籍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实行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化管理;二是我国的户籍制度下的城市户口被人为的赋予了太多的“附加值”,其常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权利挂钩。鉴于此,政府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弱化,剥离,剔除粘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功能,逐步形成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身份统

一、权利一致、地位平等的制度体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可根据我国的国情“先试点,再推行”,同时完善城镇、城市的基础设施,有步骤的取消户籍制度,以逐步达到将新生代农民工深度城市化的目标。

3.3政府应强化社会管理,健全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的建设者,理应得到和享受城市公共服务,政府应强化社会管理,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多数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推崇经济指数的增长的“GDP崇拜”。而忽视了公共利益和社会福利的均等化。政府应转变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积极采取政策措施消除就业与用工制度上的差异,实行同工同酬,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特别是子女教育问题。另外,政府应当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发挥主体作用,充分考虑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特点和现实需要,以劳动关系为参照标准,采取分类分步的保障办法,优先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目前最迫切的需要和最突出的问题,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问题纳入当地的城市经济发展规划中,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安居和就业问题,逐步有序地构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的效度。

3.4.营造一个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和谐宽容的社会心理环境

新生代农民工至今并没有被城市真正接纳,作为城市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他们心态严重失衡,虽然身体是健康的,但人格是残损的,社会心理是不健全的。相当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相对剥夺感、社会差异感、社会距离感、身份认同危机和对社会的不满情绪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城市的心理认同,阻碍着他们实现城市化的和谐推进。因此,必须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避免因为心理问题积重难返而引发社会矛盾。首先,政府和社会要转变观念,平等对待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创造了巨额财富,政府理应对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作出的贡献进行大力宣传和表彰,充分肯定他们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和主人翁地位。社会要引导城市市民平等地对待、接纳新生代农民工,摒弃歧视、排斥新生代农民工的心态,主动地与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社会交往和人际互动,给新生代农民工以更多的精神关怀和人文关怀。大众传媒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纠正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妖魔化的偏差等等。从而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营造一个公平、合理、自由和尊重的社会环境。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开通心理咨询热线、举办心理讲座等方式,为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心理门诊、心理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正确分析问题,提高认知能力,缓解消极、自卑、压抑、孤独等不良情绪,保持轻松、平和的心境,成为心理健康的人,最终适应城市生活的需要。

3.5新生代农民工要加强自我主动学习,提高技能和综合素质

新生代农民工不仅要关心自己的“钱途”,更要着重关注自己的“前途”。新生代农民工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自我主动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充电”,根据工作的状况自我心理调试,积极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满腔热情对待生活,要学法、懂法、增强自己的维权意识,能够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通过正常的渠道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4、小结

总而言之,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群体中最容易城镇化的,它的出现是社会进 步的体现,有助于加快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推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转型。“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迄今来自政府对农民工最精确的定位。但“非城非乡”的身份让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十分尴尬的处境,新生代农民工是我们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中的一支生力军,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对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都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 2010 年 1 号文件的要求,认真研究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课题,通过完善政策法规推进制度机制创新,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宽松的进城环境,在大量减少农民的前提下,通过广泛提升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和服务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产业化水平,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城乡收入水平差距过大的问题,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邢克鑫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若干思考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5 [2]杨箴立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及其人文综合素质的培训 社保之窗 社保论坛2010 5 [3]费杰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困境及对对策—以吉林省为例 行政与法 2010 9 [4]向会斌 新生代农民工有效城市化问题浅析 枣庄学院学报 2010年8月第四期 [5]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 2001, 3 [6]国家统计局. 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10-03-19. [7]王 宏 康彩霞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现代商贸工业 2010年第9期 [8]李 昱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探析 求索 2010.10 [9]林凤章 新生代农民工的困境分析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四期 [10]李红见 王文博 新生代农民工融城之困与对策分析 社保之窗 社保论坛 2010 11

第三篇: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不断的进入城市,那么对于他们如何让融入到这个城市就引起了各界学者的重点重视。如何妥善的解决农民工问题1,对于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至关重要。2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孩子随着父母进入城市,那么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受到了政府以及社会的关注。有关户籍制度3,家庭文化背景4,生活状态与教育状态5等等这一些因素都给留守儿童的融入产生了影响,在融合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矛盾冲突6,甚至是歧视等等,让孩子成为了城市边缘人7。因此,对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我们应该要建立公平的教育体制8,消除歧视9。

二、农民工就业问题

就业是维持生活的重要生存来源,但是近年来农民工在就业问题上屡遭难关。许多学者对此做了深入研究。在社会转型时期10,农民工无法适应而导致失业,此外,歧视也是导致工资低一个主要因素,学者郭继强也进行了探讨11。就业与社会保障12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会保障是农民工平等就业的一个重要保证13。因此,学者田青松把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放在国家宏观政策中,对就业变迁做了深入研究14。而另外有学者则从社会工作角度去论述农民工就业问题15。浙江省农民工流入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也有学者针对其农民工做了研究,从就业状况,就业渠道,就业限制与稳定性,雇佣关系等方面写出浙江农名工就业状况,这就为我们建立公平的劳动力市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参考价值。16

三、住房问题

在农民工的住房地都存在着过度拥挤,公共设施差,空间分割等等问题,不利于农民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必定会产生影响。17 我们需要对城镇住房制度进行研究18,全面改善农民工的住房条件。19

四、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12毛哲山.我国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问题研究述评[A].宁夏社会科学,2011年

郑功成,黄黎若莲.中国农民工问题: 理论判断与政策思路[A].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 3周佳:《教育政策执行研究:以进城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为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4林宇:《家庭文化资本与农民工子女成就动机内驱力》,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 5王开玉:《不一样的童年——中国农民工子女调查报告》,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 6汤林春:《 冲突•建构•融合:农民工子女就读城市公办学校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7史柏年:《城市边缘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8项继权: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选择与制度保障——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及政策建议[A].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 9黄祖辉,许昆鹏: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对策[A].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 10李长安:《转型时期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11郭继强:《工资、就业与劳动供给:对中国农民工低收入处境的理论分析》,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8年 12杨佳宏:《农民工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 13赵曼:《农民工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 14田松青:《农民进城就业政策变迁:兼论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地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2010年 15戴均良:《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农民工问题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 16葛正鹏:《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基于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视角》,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年 17郑思齐、曹洋:农民工的住房问题:从经济增长与社会融合角度的研究[A].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 18郭玉坤:《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设计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

19吴立群.:半城市化中的农民工住房问题与对策思考——以江苏省为例[B]. 现代城市研究,2011年 农民工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社会保障意识比较低,经常发生工资拖欠,工伤无法报销的事件,这些问题政府监管不到位,自主意识不强,增加了农民工权利保障的难度,20 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21 对于农民工权利的研究,很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探讨。从社会学与法学角度,学者谢建社就农民工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教育权利和消费权利等方面的现状、问题、原因及其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对策展开研究。22 而学者刘小年则把中国农民工政策本土化,更具有现实意义。2

3农民工的医保问题是最突出的,其关系到农民工的身心健康,但现在医保覆盖率低,区域利益也使得医保无法持续转移24,对农民工来说是一大难。所以,解决好农民工社会问题就要处理农民工的医保,养老保险25,工资拖欠,社会参与权等问题26,这才是关键。

五、农民工城市融合问题

工业化、城市化的大发展,中国处于一个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也进入一个新阶段。27农民工是有效地融入城市,还是被城市边缘化,是当前政府部门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28农民工融入城市,实际上是一个市民化问题29,这涉及到许多方面。首先,就业是否稳定30,是农民工能否在城市站稳脚跟的前提。其次是户籍制度改革。31再次是农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等需要。32然后是中国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33最后是农民工公民权发展。34另外,农民工文化活动场所少35,业余精神文化生活匮乏36。对于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我们还要特别关注“80后”这个第二代农民工群体。37许多学者通过田野调查和记载农民工口述的方式38来研究这一问题。学者季文从社会资本视角来分析经济理性、个人理性之间对农民工城市融合的影响。39

六、农民工返乡

笔者瑞雪·墨菲通过集中观察江西省内的三个村庄,研究农民工返乡40的影响。

2021佟丽华:《谁动了他们的权利——中国农民工权益保护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8年 李中元:《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农民工权益保护》,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22谢建社:《中国农民工权利保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23刘小年:《中国农民工政策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24熊吉峰:《农民工医保关系转移接续问题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252627王汝志: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供给的问题与反思[A].浙江金融,2011年

赵立航: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五大矛盾探析[A].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

钱文荣:《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民工——长江三角洲十六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调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28熊贵彬:《国家权力与社会结构视野下的农民工城市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 29王竹林:《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0徐建玲:《中国农民工就业问题——基于农民工市民化视角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 31扈立家:《中国户籍制度创新与农村城市化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 32邹新树:《中国城市农民工问题》,群言出版社,2007年 33江立华:《中国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4王小章:《走向承认——浙江省城市农民工公民权发展的社会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 35马纯红:《农民工闲暇生活与城市社区建设研究》,湘潭大学出版社,2010年 36黄进:《价值冲突与精神皈依——社会转型期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37黄传会:《中国新生代农民工》,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 38吕国光:《农民工口述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39季文:《社会资本视角的农民工城市融合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40瑞雪·墨菲:《农民工改变中国农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

第四篇: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现状:政府有政策鲜见知

晓者

2012-08-14 10:09:00 作者: 李杨 来源: 半岛都市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农民工 半岛网 中央一号文件 新生代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提要] 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环境非常枯燥,渴望通过培训学习融入城市,但又苦于不了解政策 。而对于这些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更愿意相信一些公益组织,经常会参加公益组织组织的关于劳资关系的培训讲座 、经常去公益组织开设的图书室看书等活动。

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环境非常枯燥,渴望通过培训学习融入城市,但又苦于不了解政策 。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青岛市目前有外来务工人员近210万,其中新生代工人占 78%。与自我定位就是“城市过客”的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诉求更多,更注重自身权益的保护。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帮助他们维护自己的权益,积极融入城市。

由8名青岛农业大学学生组成的调研团队利用暑期期间对这些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43.22%的新生代农民工对政府的政策不了解。例如,在女工防性骚扰适用范围包含女民工的规定出台后,女性农民工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如何使政府出台的政策在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得到落实,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案例:一只手被锯的教训

23岁的张杰(化名)从菏泽到青岛打工已经5年了,但直到现在他仍没有固定下来,仍是一个没有固定工作的临时工。“因为我比较喜欢自由,不想被束缚着。”生于80后尾巴的张杰看上去跟90后没有区别,对工资看得不是很重,但比较注重工作的氛围和权益保护。

不过,这个小伙子依旧跟这个城市格格不入。“临时工特别难,现在做临时工的人太多了,外地人、本地人甚至还有学生,太多人抢着干,中介拼命压价,一天赚的钱除去吃饭所剩无几。”张杰在自己的出租屋里抱怨道。他自己租的房子,是一间很小的平房单间,夏天特别闷热,冬天很冷,只有一张床和一个桌子。

让记者感到惊讶的是,这个一直口口声声注重工作氛围和权益保护的小伙子,却对很多关于农民工的政策知之甚少,对于农民工培训补贴政策、兼职也须缴纳工伤保险、青岛将为农民工提供保障性住房等政策几乎都没有听说过。

“从来都没有涉及到这些政策性的东西,自己不关注,也没有人告诉我。”张杰听到这些政策时显得很高兴,好像一下子看到了前途的曙光,“从来没想到一个农民工还可以住进青岛的房子,这说明要是我好好干,也能在这个城市有自己的家。还有,那个培训补贴政策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一直想学一门手艺,但不是担心学费太贵,就是怕上当受骗,所以一直也没去学。如果有了手艺,找工作工资肯定会高很多。”

张杰在青岛默默地生活了5年依然不了解任何政策,但马兵(化名)却在来青岛打工的第一天就因为血的教训,认识到这些政策的重要性。

青岛市南区新市民之家负责人陈铭钰告诉记者,他帮马兵打过一个官司,起因就是因为企业在没有和马兵签订任何劳动合同的情况下让马兵匆忙上岗,而马兵也不了解签订劳动合同法的重要性。

“当时一家小企业的老板因为急事雇了马兵做刨床木工。按理说,应该先签订劳动合同,而且这种职业是要先经过培训才能上岗的。结果这个老板心急,急匆匆地就让马兵开始工作了,刚上班就因为操作不当把整个左手都给锯掉了。最终我帮助马兵打了两年官司,这个老板赔了18万元,这家公司平时一年也就赚个十万到二十万,因为这场官司破产了。”陈铭钰告诉记者,像这样的事,如果严格按照政策来,应该先签订劳动合同,经过上岗培训,就算出了事,也会有工伤保险来赔偿,不会打了两年官司才有结果。

调查:需求越来越高,政策知之甚少

据了解,青岛市目前有外来务工人员近210万,其中新生代工人占78%。根据国家统计局惠州调查队抽样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呈现出与上代农民工截然不同的特点——以前的农民工,只想多赚点钱回家;现在他们往往在工作中强调地位平等、尊重人权 、追求体面劳动,对企业的文化建设、用工环境都很注重。而在青岛,新生代农民工对于精神文化需求和自己身份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另一方面,调研结果显示,43.22%的人对政府的政策不了解。

渴望身份认同

青岛市南区新市民之家曾经对新生代农民工做过一项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对200名跳槽三次以上的工人,87%的工人认为工作期间“烦闷、没有让自己心情愉悦的活动地方”是跳槽的主因,他们很少从事休闲、娱乐、体育等活动,形成了“白天忙于生计,晚上无所事事”的状况。新生代工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近86.4%的工人希望在社区、工厂或者工业区有自己能参与的、与自己收入相匹配的文化消费场所。

“目前可供新生代工人消费的文化生活场所按使用频率排列是:网吧76%、歌厅18%、溜冰场4% 、电影院2%。只有43%的用人单位建立了文化生活阵地,但仅有14%的阵地能够常态化地开展工作。”新市民之家负责人陈铭钰告诉记者。

“现在的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里同龄的孩子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比如小时候都是喝可乐玩游戏长大的,所以当他们来到城市里,自然也渴望得到相应的娱乐活动,渴望融入城市里。”陈铭钰介绍道。

渴望融入城市不仅表现在娱乐活动上,还体现在身份认同上。

今年暑假期间,青岛农业大学8名学生花费了半个月的时间一起走访了位于青岛、潍坊和济南的几个新生代农民工比较密集的区域,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最终形成了一份调研报告,在走访中,这群大学生意识到了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身份认同的渴望。

该团队负责人衣学凤告诉记者,“调研过程中,我们一直用外来务工人员或者工友来称呼他们,但是他们在看到我们的问卷中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时候就表现出一些不情愿。

记者注意到,在调查问卷中关于“现在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有17.09% 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了“工友身份歧视”。

新市民之家的工作人员也表示 ,称呼他们为农民工本身就是一种歧视。

“对于这一问题,青岛市充分展示出了对于这些城市新人口的尊重,他们称呼这些为城市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为新市民,希望这些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最先在心中融入这个城市,也让城市市民从根本上接受这些新市民。”衣学凤告诉记者,希望新市民的称呼能在平常生活中取代“农民工”。

43.22% 的人不了解政策

根据青岛农业大学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43.22%的人对政府的政策都不了解,平常也不会主动关心政府方面的信息,只有在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才会想解决办法。

“而企业是不会主动向他们宣传政府的新政策的,在他们看来,向新生代农民工宣传政府政策无疑是给自己的企业自找麻烦,因此多数企业不会给工厂里的员工进行政府的政策宣传的。而这些员工本身并没有太多渠道来了解政府政策,所以很多人都不了解政府政策。对政策的不了解直接导致了他们无法使得自己的利益得到合理合法保障。有些工厂就是利用这一点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压榨。”衣学凤和她的团队在报告里分析道。

据了解,今年4月28日起施行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将女工防性骚扰的适用范围扩大,在原有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外,增加了个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单位和个人,覆盖了所有用人单位及女职工,包括女农民工。

但在青岛农业大学学生的调研过程中,女性农民工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

“当我们问及她们目前是否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时,许多女性朋友都表示,这些地区农民工比较集中,人比较杂,且一般都居住在简单的平房单间里,安保措施较差,特别是夏天到了,身边存在许多不安定的因素。这些女性农民工一般还不好意思直接说明,但她们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说经常会受到骚扰。”衣学凤告诉记者,特别是一些单身的小女孩,她们都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天一黑就锁门,不敢外出。她们希望自己的基本安全能够得到保障,这样她们才能安心工作。

就算是遇到性骚扰后,这些年轻的女性农民工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她们不知道该向哪个部门举报,该怎么保留证据举报,这些问题也没有人教她们。”衣学凤称。

出路:公益组织充当沟通桥梁

在陈铭钰看来,这些学生的调研报告的确反映了当前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现实问题,特别是企业在传达政策这方面发挥的作用太少了。

陈铭钰说,“很多企业根本就不明白这个道理,都是耍小聪明,我去过 300多家企业,都会讲和谐劳资关系的重要性,你把职工该享有的权益都说明白了,不会吃什么亏。有一家企业的老板因为没有给员工上工伤保险,结果十几个员工一夜之间全部走光了。这十几个人就是一条生产线,他们一走,一条生产线就停工了,一天的损失就是十几万。如果上工伤保险,一个人一个月十块钱,一年二十个人才2400块钱。”

更让陈铭钰哭笑不得的是,有些企业为了不给员工上工伤保险,但为了应付上级检查,采取请客吃饭的方式,光吃饭就要花掉好几千,“真不知道这些企业是怎么想的。”

而对于这些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更愿意相信一些公益组织,经常会参加公益组织组织的关于劳资关系的培训讲座 、经常去公益组织开设的图书室看书等活动。

“在邱家女姑和棘洪滩社区 ,这些新生代农民工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配合调研,积极向调研队员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他们对政府的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另外,他们的业余生活相对比较丰富,可以在新市民之家参加集体娱乐活动,结识更多朋友,还有的人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但在百埠庄社区,更多人对我们表示质疑,他们不愿意跟我们说话,也不愿向我们透露更多信息。队员们需要一点点的和他们交流,取得他们的信任。”衣学凤在调研过程中能够明显感觉到不同地区新生代农民工之间的差距,这与新市民之家的存在有很大关系,相比百埠庄没有这种公益性组织的区域,经常参加活动的新生代农民工性格开朗,眼界更开阔,思想也会得到提升,她总结道,“公益性的组织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陈铭钰看来,这些公益组织应该是政府、企业和员工之间沟通的纽带。

“企业不愿意向农民工介绍政策,而新生代农民工渴望了解,再加上他们对政府和企业出于本能地不信任。而通过公益组织,他们可以了解很多的政策,懂得对于一些权益的保护,这对于企业和员工来说都是个好事。”陈铭钰告诉记者,要想使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融入这个城市,单靠出台政策还不行,还必须要让他们了解这些政策。

此外,政府在制定政策法规时也应该向农民工群体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的过程就是普及的过程,这可以让很多新生代农民工了解到这项政策。”陈铭钰说,这可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参与意识,更有利于他们积极融入到城市中来。

■小链接新生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中占到60% ,大约1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融入城市社会,而城市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文/图 记者 李杨

第五篇: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

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比第一代更充满着自我矛盾的群体,关注这个群体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当对策解决其社会归属问题,对于我国城市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顺利进行,“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早日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主体,成为我国产业工人中活跃的生力军,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何去何从,已经成了一个非常重要和敏感的社会问题。关注他们的社会归属问题,建构一种合理制度并采取适当对策使他们顺利实现城市化和非农化的转移,对于我国城市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顺利进行,以及“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早日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生代农民工的薪酬待遇、文化生活需求、医疗保障、就业创业政策、子女入学、住房困难、公共医疗卫生等问题是他们融入社会的主要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如何有效融入城市生活,关键在于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培训,提高职业技能,让农民工在城市中能找到工作、按时拿到工资、有保险,有地方住,子女有学上。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