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农民创业致富典型事迹(精选)

农民创业致富典型事迹(精选)

农民创业致富典型事迹第一篇:农民创业致富典型事迹典型农民创业事迹记龙河镇康庄村农民------孙长青孙长青,男,35岁,小学文化,龙河镇康庄村2组,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康庄村地处偏僻,交通条件不好,但土地肥沃。长期以来,全村以传统农业为主。

农民创业致富典型事迹

第一篇:农民创业致富典型事迹

典型农民创业事迹

记龙河镇康庄村农民------孙长青

孙长青,男,35岁,小学文化,龙河镇康庄村2组,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康庄村地处偏僻,交通条件不好,但土地肥沃。长期以来,全村以传统农业为主,,技术落后,观念陈旧,效益低下。多年的农村生活使人们养成了“几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闲散生活,决心改变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他说:“要改变他人,先要改变自己”。

2009年初,针对康庄村缺少大型机械的情况,又逢国家补贴政策,购买了1204型约翰迪尔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先后为农民春耕,秋整地大开方便之门,提高了耕种技术,为农民丰收夯实了基础,同时也安排了年轻劳力3人,自己也增加了收入。几年后自己有了一点点积蓄,又在2012年,购置了W210约翰迪尔联合收割机一台,为农民秋收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014年看到村里的大型拖拉机逐渐多了,在种地时拖拉机有了闲余的时间,考虑了几天后决定走出康庄村,在部队农场承包大面积土地,发动十几人合伙组建了自己的合作社,2014年实施特色金谷种植,多年来农民种植杂粮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谷子种植面积逐年下降到零。为了改变全村的印象,他发起组织5户农民成立了谷类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此带动全村农户发展优质谷子产业。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项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只能在实践中规范、提高中发展,生产经营上坚持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带动农民致富为宗旨,建设优质谷子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绿色农业和品牌农业,秋后自己制米,小包装打入市场,经济效益几乎翻倍。

看到了希望后,在2015年改种玉米,组织社员“走出去学习”,激发合作社社员的创新力,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不断接受了现代农业的理念和知识,提升合作社的凝聚力,从品种、技术、农资及产品储存销售等环节上,对贫困社员进行系列化服务,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巧的是这两年风调雨顺,获得了大丰收,收益可观。

2016年和2017年紧跟省里土地种植的要求改种大豆,现在庄稼长势喜人,有望再创丰收,他经常和乡亲说:“一切事情都是自己想和做才能发生的。”

虽然小试成功,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我想在他的带动和辐射下,康庄村会有一个个的农机大户组建自己的合作社,发家致富。

第二篇:失地农民返乡创业致富典型先进事迹

“回乡创业照样能致富!”这是**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今年40岁,家住**县经济开发区**村三组,原来承包耕地面积10亩,近年来由于**县城区不断地扩大,为了支援城镇建设他拿出了耕地,成了失地农民中的一员。没有了土地怎么办?各种各样的工作他都尝试过,先是在本地开拖拉机、做小生意、做电焊工,后来相邻们介绍到重庆做快捷菜生意。在重庆**以诚待人,边打工边学习技术,很会迎合当地顾客的口味,几年来他迅速积累了资金,在重庆买了房和车。20xx年春节,回到家乡过年,他觉得这几年家乡的变化非常大,他认为打工不是长久之计,回家照常能创业致富,想回到家乡发展。春节过完后,他毅然离开了繁华的大都市,携着妻子回到了家乡创业。 **要在家乡发展养猪业的消息传开后,许多好心人都来劝阻:我们祖祖辈辈养猪有

乡亲们的话提醒了**,他认为一定要全面掌握科学养猪技术,虽说自己以前也养过猪多少有一些养殖经验,但自己技术离办场开展规模化养猪还远远不够。为此,**加强了学习,买来大量的养猪技术书籍,初学不容易弄懂,他就两遍三遍地学,反复地读,边读边做笔记。此外,他到处打听,积极参加县内各个乡镇的各种培训活动。他先后参加了畜牧局组织的新型农民培训和劳动局组织的农民创业培训、饲料经销商组织的饲料推介会等活动。得知**回乡创业的消息,**村村委会和所在社区非常支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导和重点扶持。几经选择,他投入60万元,在新市镇**村租地60亩,办起了年出栏3000头规模的养猪场。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以前村里人养猪失败,主要是因为养殖方法单一,全部关在一起饲养,而且猪栏简陋。他得知150养猪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科学的养猪模式,他率先就做了2栋,让猪住进了冬天可以生火增温、夏天可以水帘降温的“空调屋”。在不断地摸索养猪经验之后,他用上了 “五良”养殖方法,即采取“良舍、良种、良医、良饲、良法”办法,把猪分类管理,将母猪、仔猪、肉猪分栏饲养,又专门设置母猪产房、肉猪定位栏、仔猪保温房。他定期清理猪圈、打疫苗、出入猪场都要进行消毒。

由于科学养殖管理,猪肉品质好,肉质鲜美,**养的猪在市场上供不应求。20xx年6月份,**的旺源养猪场生猪开始出栏,正赶上生猪价格上涨,首批150模式中喂养的150头猪,就赢利6万多元。20xx年底,**又投入13万元资金将养猪场扩建600多平方米,购回二元杂交母猪50头,专门饲养能繁母猪。 现在他的猪场建起了自己的饲料加工车间,存栏能繁母猪65头,肉猪120头,仔猪156头。

20xx年,**的养猪场被县里分别挂上了“**县生猪新模式基地”、农家课堂培训户等牌子,成了新市镇养殖示范基地。回乡创业是艰难的,但他信心十足。对养猪场的未来,**满怀信心,今年他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在猪场配套建设20亩鱼池,实现猪—鱼配套生态养殖模式,转化猪粪,治理养猪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明年还计划增加投资20万元扩建两层楼房式猪舍,能繁母猪数量达到160头,实行年出栏肉猪3000头这个目标。

**在不断发展壮大猪场的同时,还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将养猪技术及猪病防治知识传授给其他乡亲,帮助周边农户走科学、绿色养殖模式,带动农户发展生猪养殖,不断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他的创业轨迹是:一个失地农民靠外出打工完成积累又回乡创业致富的循环。他是失地农民中的 “领头雁”。他的事迹值得我们推广和赞同。

第三篇:创业之路——农民成功创业典型案例

通海县劳转办 2010年8月10日

一个农民的创业之路:巾帼不让须眉

1973年1月出生在云南省通海县九街镇碧溪村三组的农民女孩普绩,于1991—2001年在通海兴德糖果厂做临时工,历经10年的摸爬滚打,2001年白手起家创办了云南省通海斯贝佳食品有限公司,任董事长,9年时间,经过她的艰苦创业和辛勤工作,公司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公司已成为同行业中品种、质量、品种形象、生产规模、销售规模首屈一指的企业,现有国家专利19项,主产品有六大系列五十余个品种,产品远销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地,拥有豆末世家、斯贝佳、土风三个品牌。

提起普绩的创业之路,要从她攻克豆末糖的层数,解决一个“酥”字说起。豆末糖最好者,莫过于香甜酥脆,入口即化。口感好坏,由酥的程度决定,酥的程度由层数决定。层数少,不酥、不易化、口感欠佳;由于工艺上的缺陷,容易受潮结块。做好豆末糖必须从改进工艺、提高层数入手。传统的豆末糖只18层,有的甚至不到18层。这个传统能不能破?如果能,可以到多少层?普绩锁定了一个目标:把豆末糖做到最好!

要做前人没做成的事,就要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普绩走出去拜访做过豆末糖的师傅,一个乡镇一个乡镇地去寻,一位师傅一位师傅地去求。一个无名小辈、一个陌生人、一个女孩子,想得到信任,还要学人家的秘传绝技,天方夜谭。难!释疑解惑非他

1 们不可,要有突破性进展,少了他们不行。这条路再难也要走到底。

普绩找到一位老人,家人知道来意后就撵她走,不走就骂。她被气哭了,流着泪走了。她强打笑脸,硬着头皮,再次走进了家门,又被骂哭了。去了骂,骂了哭,哭了走,走了又回来。第四次,老人被深深地感动了,给她约了一个子女不在家的时间。她去了,老人说:我这身本事,自己做不动了,家里又没人做,难得你真心实意地想学,我也不想把它带走。一个教得真诚,一个学得认真,功夫不负有心人,普绩尽得了真传。“没有做不成的事,只有做不成事的人。”她最爱说的一句话再次被验证了。

两年时间、二十九位师傅、上千次试验,泪水、汗水,多层豆末糖做出来了,传统被打破了。普绩没笑,她哭了,所有参加试验的人都哭了。她以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工艺,优选出最佳配方、最新工艺,做出了129层豆末糖,口感不好,保质期短的百年难题被破解了。多层豆末糖现已获国家专利。她把上市的第一批多层豆末糖定为29层,不忘师恩,以示纪念。

多层豆末糖是酥了,可易碎,不宜长途运输。上不了货架就不是商品,成不了商机。18层做成了129层是创新,把易碎的做成不易碎的,还可不可以再创新?没有做不成的事!普绩开始了再创新。她想到了香甜的巧克力,把巧克力作为豆末糖的外衣,豆末糖作为巧克力的内馅。硬化了的巧克力使豆末糖不易碎,细腻的巧克力隔绝了空气,使豆末糖不易吸湿,大大延长了保质期。

2 豆末糖穿了巧克力外衣,一个豆末糖的新品种诞生了。巧克力夹了豆末糖的馅,一个新口味的夹馅巧克力也同时诞生了。国内一位较权威的巧克力专家,对普绩的创新思维和勇气大加赞赏。巧克力以其文化品位、健康、营养和美味,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巧克力引入了豆末糖,以创新的口感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生产角度说,这是一次产品创新;从市场角度说,则是一次营销理念的创新:借巧克力这件华丽外衣,美化产品,提升价值,改善风味;挟巧克力的名气和市场号召力,顺利进入高端市场,获得闯荡大市场的好机会。

有了多层豆末糖、巧克力豆末糖,就有了敲开省外、国外高端市场大门的资本,却没有站稳脚跟,做大做强的实力。早在2001年,斯贝佳豆末糖就曾进入香港、马来西来、新加坡;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市场,深受欢迎。因为规模小,供不了货,不得不放弃。规模制约实力,决定发展,大发展要有大市场、大规模。斯贝佳的发展需要规模,行业的产业化发展需要规模,需要二个、三个、四个斯贝佳。斯贝佳要做第一个实现规模化的企业。

为进一步缓解厂房狭小、生产能力严重不足的实际,公司把省内的营销中心设在昆明,把国内的营销中心设在深圳。在管理上,引入“六元要素”,新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优化了企业发展环境。产品遍布昆明各大超市,并通过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家乐福销往全国各地。省内有商家要求买断某省经营权,省外多个经销商要求作总代理,省外常有消费者前来邮购、有消费者提出应

3 在当地销售……市场扩张对产品的需求,超过了公司扩大生产能力的速度。

斯贝佳有对传统的继承,有不断推出新品、精品的新技术、有在市场上具备强大号召力的精品,有极大的国际、国内潜在市场。但由于生产工艺瓶颈阻制及生产规模有限,国内外市场严重供不应求。2007年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区第一届政府推委委员会委员、香港繁荣集团董事长陈玉书先生主动与斯贝佳合作,计划投资4965万元,筹建斯贝佳新工业园,斯贝佳成为中外合资企业。斯贝佳工业园项目选址于通海县曲陀关八组,占地面积1274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750平方米,项目于2006年1月破土动工,于2009年5月20日竣工、投产使用。项目正式投产后,巧克力豆末糖年产量达10000吨。

新工业园项目实施后,公司生产装备水平会更专业化、更适合规模化,产业化的要求;技术人员和工人的水平会更专业;产品的品质、品种会更上层楼,将成为通海的、云南的、中国的、世界的一张名片。

第四篇:农民创业典型材料宋希兰(推荐)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记浑江区农民创业学员宋希兰 七道江镇旱沟村位于白山市浑江区的西北部。这里山林

茂密,民风淳朴,沟沟岔岔大约居住着200多户人家,宋希兰就是这个村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村妇女。

提起宋希兰的吃苦耐劳劲儿,七道江镇旱沟村的乡亲们

都会竖起大姆指。在这片边远小村的土地上,她与许多的同龄人一样经历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的磨练后,逐渐成长为有想法、能吃苦耐劳和对生活充满热情的80后农民。

宋希兰是个性格泼辣说话爽快的人,成家后更是忙里忙外勤俭地经营着自己的家。几年来,她尝试经营过种植业和养殖业,可种了十亩地,产量一直不高;养殖了十几头牛,一直没有形成规模,自己和丈夫拼命干一年的收入也没有明显增加。经过反复琢磨,她觉得由于受村里山坡地势的影响,不利于进行现代化规模生产,大面积发展种植业生产空间很有限。想脱贫致富,必须独辟蹊径选准发展项目,依靠科学的经营方法,才能提高家里经济收入。宋希兰想到自己曾有种植食用菌的经验并且也热爱这一行,发展食用菌生产符合自身条件。

有了想法但缺少经营实践经验,心里总像是没有谱儿。正在踌躇中,2010年春,浑江区农广校到旱沟村招收有创业意识和种、养殖经验的农民学员进行农民创业培训。宋希兰

知道后积极报名要求参加学习,她希望借这次国家的惠农契

机实现自己的创业梦。经村委会考核推荐,宋希兰成为浑江

区农民创业培训《食用菌栽培与经营》专业班的一名学员。

宋希兰十分珍惜这次的学习机会,在接受农民创业理念

培训期间,她专心听老师讲授科学种植食用菌技术,培训老

师讲的关键点,她都用笔记本工工整整地记着,还把平时在

培育黑木耳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向老师请教。课堂上积极

发表想法,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是一位思维比较活跃的好

学员。

经过7天的集中培训,宋希兰在逐步树立创业理念的同

时也掌握了市场上收益较高品种的食用菌栽培的技能与营

销技巧,她的创业知识得到了丰富,创业技能也得到提高。

去南戴河外出考察期间,她认真听取食用菌种植基地负

责人介绍经营经验及市场发展动态,细心观察他们合理规划

食用菌的种植布局,边看边记,生怕落下每个技术环节。考

察后,宋希兰的视野更开阔了、增长了不少见识,也坚定了她

创业的信心。

就这样,宋希兰凭着那股子认真劲,掌握了食用菌种植

方面的技术及市场行情经营分析预测。在创业培训两个月

后,急性子的宋希兰就在家人的支持下,筹集钱款购回了

8000袋香菇菌和2000袋二级冬蘑菌。凭着她勤劳的双手和

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

为创造一个更适宜食用菌发展的空间,宋希兰说服丈夫把家搬到远离围子居住区的沟里;为让菌棒安全过冬,在没有盖好菌棚期间,她和全家人把1000多袋菌棒搬到家里一起过冬;为节省家里的开支,能干的宋希兰与丈夫亲自装卸菌棒,在一次装卸的过程中,她不小心摔倒竟折断了三根肋骨。突如其来的意外并没有浇灭宋希兰一颗创业的心,她硬是咬着牙挺了过来。经过短暂的休养,性急的她就支撑着伤病的身体亲临食用菌棚,在丈夫的帮助下,完成了食用菌种植的前期工作。宋希兰充分利用学到的食用菌种植技术采用1363菜茹三组连体地栽方法,一边实践一边继续学习观察准备以后大规模种植经营。

在我们3月中旬回访期间,宋希兰热情接待了我们并带领我们参观了她的菌棒和简易菌棚,她边介绍自己的经营过程边谈了今后的打算。希望自己创业成功后,也能带动乡亲们一起创业致富,将来能联合村里更多农户种植食用菌,在旱沟村形成一个食用菌种植基地。

她的快人快语和对生活的热情,一点没因创业的艰辛而受到丝毫影响。经风雨过后的她更神气。看着她热情开朗的笑脸好象胸中有许多豪情故事要讲,不禁让我想起杨万里的那首诗:“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现在她种植的食用菌长势良好,5月份就将全部移进菌棚。

成功的女神并不垂青所有的人,即使不成功,也不至于成为空白。我喜欢这句话,也在心里衷心祝愿:宋希兰,希望你得到成功女神的垂青!

浑江区农广校

李杨

2011年4月25日

第五篇:果园乡技能农民工返乡创业典型

技能型农民工返乡创业典型

刘永飞,果园乡果园沟村三组村民,一个普通的汽车修理工。六年来,他硬是凭借着自己毫不动摇的决心和不服输的性格走出了一条汽车修理的精彩之路。目前,刘永飞所经营的鑫海汽车修理服务部拥有员工4人、占地面积150平方米,集汽车修理、汽车维护、汽车配件经销一体化的综合汽车服务部。

爱好让他当上汽车修理工

刘永飞从小就非常聪明,总喜欢在各类机器上敲敲打打的,独自琢磨着、思索着……为什么汽车会转动?为什么人做进去就能跑呢?为什么拖拉机加的是柴油而汽车则加汽油。曾有几次,刘永飞趁父亲不在家的时候一个人就把父亲的" 心肝宝贝" 拖拉机拆成了几大坨。父亲一怒之下,当场就对刘永飞下了最后通牒,命令刘永飞必须把拖拉机的零件全部装好,不然就要" 黄荆条子出好人".,可令父亲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小小年纪的刘永飞竟然在两个小时内将拖拉机原封不动的全部装好了。至此,父亲便发现了刘永飞对机器修理的一种天赋,就决定送刘永飞去学习汽车修理。

上中专学技术成创业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15岁的刘永飞初中毕业了。父亲就把刘永飞送到酒泉职业中专学校学习汽车修理专业,学期2年。2003年刘永飞中专毕业。为了更好的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曾先后到兰州、嘉峪关等地的修理厂当学徒,跟着一个个有经验修理师傅学汽车修理。想起那段学修理的日子,刘永飞说,那是他一生中最充实、最

艰难的日子,饿了,啃几个冷馒头;累了,躺在车间里靠一会儿……就这样,刘永飞学会了大中小各种车型的维修技术。

2008年12月28日,22岁的刘永飞投资4.5万元,创办了自己的汽车修理部,真刀真枪的干了起来。为了提升自己的业务技术,刘永飞还买了各种汽车资料积极自学,不断的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发展成为汽配销售、汽车维修为一体的综合服务部。服务

" 人只要有决心、有恒心、有毅力,理想就能成真!" 这是刘永飞常常提及的一句话,就是在这句话的影响下,刘永飞实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这只是开始,时间会见证他的进步和成功。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