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精选)

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精选)

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第一篇: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我市纺织服装产业以棉纺、丝绸、化纤、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等行业为主,在丝绸、女装、化纤、针织、印染、家纺等领域已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竞争力,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

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

第一篇: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

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我市纺织服装产业以棉纺、丝绸、化纤、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等行业为主,在丝绸、女装、化纤、针织、印染、家纺等领域已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竞争力,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民生工业。2009年,我市纺织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16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688.2亿元,同比增长3.64%。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复苏,以及国家对纺织服装行业扶持政策累积效应的逐步显现,我市纺织服装出口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阶段,但依然面临不少问题。当前,破解纺织服装产业困局的有效途径是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步伐,不断开拓新的市场。

一、对我市纺织服装产业进行SWOT分析

(一)内部优势(Strengths)

1.产业体系完备。目前,云州市已经形成了从上游的茧丝、化纤制造,到中游的织造、染整,再到下游的服装等行业以及相配套的纺织机械、染料化工、电子商务、专业销售市场和专业特色街区、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组成的极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如武林路、丝绸城、四季青市场以及位于云州九堡的集服装研发、信息发布、展销展示等新型功能为一体的中国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等,中国纺织网、丝绸网、中国女装网以及云州丝绸与女装网等专业纺织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云州市服装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中国116时尚设计创意园等纺织行业平台,以及全国丝绸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也为云州纺织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2.行业龙头竞争优势明显。随着行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云州服装企业竞争实力不断提升,行业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更为明显,同时还涌现出一批“隐形冠军”。丝绸企业万事利集团注重技术创新,将纳米技术、数码印花、提花等新技术应用到产品的开发研制当中,目前已获得53项专利,是全国乃至全球著名的丝绸企业。浙江恒逸集团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08年公布的中国企业500强中位居化纤行业排名第一,在国内同行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三元控股集团生产的导电布是国内EMC材料的第一品牌,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3.产业集群效应凸显。经过多年的发展,云州纺织行业先后出现了余杭家纺产业集群、萧山化纤集群、桐庐针织产业群等大型产业集群,其中萧山党山镇和衙前镇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化纤织造名城”和“中国化纤名镇”,萧山化纤集群成为中国乃至国际最重要的化纤产业基地之一;桐庐横村镇也被授予“中国针织名镇”。在集群效应的辐射下,萧山女装产业园、余杭女装产业集群、江干女装产业园也纷纷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女装产业集聚区,知名度不断提升。

(二)内部劣势(Weaknesses) 1.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以来,我市纺织服装企业出口产品以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为主,设计力量薄弱,研发投入少,产品功能和质量创新、技术创新、时尚创新等相对滞后,缺乏新技术推广培训机制,行政引导力度不大,质量监督和知识产权保障措施不具体,因此产品附加值优势不明显。

2.管理水平落后。从总体上看,我市纺织服装企业管理水平依然比较落后。部分中小企业存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不明晰,决策机制和管理制度不健全,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产供销衔接不够合理等问题。企业管理水平已成为制约提高企业竞争力、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节能减排的压力。纺织服装业尤其是化纤与印染行业,污染排放较多,对生产发展形成很大的制约。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纺织工业总耗能占全国工业总耗能的4.3%,规模以上企业用水量占全国工业企业的8.51%;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0%,其中80%为印染废水,平均回用率仅为10%左右。总体来看,我市多数纺织服装企业节能减排投入不足,先进工艺装备采用率较低,纺织服装行业的节能减排整体工作依然不能松懈。

(三)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

1.内需市场的扩大。内需状况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稳定提高和消费需求的逐步恢复。收入方面,今年上半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13元,增长13.0%。农村居民收入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消费方面,上半年,我市监测的12家定点百货商场中服装类和鞋类等耐用消费品增幅较稳定,分别实现同比增长33.3%和10.7%;四季青服装市场、中国丝绸城、武林路女装街等专业市场和特色街区销售额同比增长分别为21.8%、1.8%、47%,其中中国丝绸城抢抓上海世博会契机,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推进商业和旅游互动,销售额实现了大幅增长。

2.美国、欧盟市场对低端产品的刚性需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美国、欧盟市场的出口一直保持增长态势,没有出现特别大的波动,而其他一些供货国起伏非常大,特别是印度、巴基斯坦等。占世界纺织品服装进口60%以上的欧美日市场,已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建立了一种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不会由于金融危机轻易改变。金融危机使得美国、欧盟地区的消费习惯和购买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削减娱乐开销,消费结构向低端产品转变,廉价产品供应商在销售额增长方面成为赢家,分得更大市场份额,这对质优、价廉、物美的中国纺织服装产品是一个发展机会。

3.配额取消。2005年,美国和欧盟在全球纺织品配额体制结束时,继续对从中国出口的部分类别纺织品和服装产品实行配额限制。2008年1月1号以后,中国出口至欧盟的纺织品与服装就不再有配额限制。2009年以后,中国出口至美国的纺织品与服装也一样不再会有配额限制,这是一大利好消息,而对于我国的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让自己的企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四)外部威胁(threats)

1.国际市场复苏尚有困难。发达国家就业形势仍然严峻,欧元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失业率依然居高不下,这将成为制约经济复苏的最大障碍,世界市场需求全面回升还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纺织服装出口将因此受到一定影响。我国纺织商会对200家大型纺织出口企业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这些企业出口订单均下降20%—30%。从我市看,1—5月对欧、美、日三大出口市场增幅分别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0、15.1和8.8个百分比,三大市场占全市出口比重同比下降4.8个百分点,其中占出口份额较多的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和服装及衣着附件等商品仍将面临外部需求不足的严峻挑战。 2.纺织业产能过剩突出。这轮全球经济危机迫使许多外向型纺织企业“由外转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纺织业产能过剩的压力。纺织服装产业是典型的需求拉动型产业,对市场的依赖性很大,是历次经济调整中产能过剩问题比较严重的行业,而本轮的产能过剩更多表现为结构性过剩(如低档产品过剩,中高档产品缺乏)。产能过剩的根源在于纺织服装产业高投入、高产出、投资见效快,地方政府往往出于做大GDP的动机为低水平扩张大开绿灯。由于产能过剩的根源很难消除,而解决产能过剩的方法在体制机制上还不完善,今后几年,纺织服装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将日益突出。

3.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由于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等问题仍未有效解决,各国政府为保护本国产业,通过提高安全、卫生、环保标准和采取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等构筑贸易壁垒,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的贸易摩擦日趋严重。数据显示,2009年在WTO的贸易救济框架之下,国外对中国出口纺织类产品进行调查的立项和初裁就已超过30项,其中涉及化纤长丝、化纤短纤、窗帘、织带、电热毯、帘子布、棉纱、床单、亚麻、窄幅织机等自原料至终端的一系列产品。云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纺织品检验处处长陈燕表示,近年来,随着欧美对童装安全要求不断提高,我国部分童装在欧美市场被频频召回,主要原因是物理安全和化学安全不合格。其中多数是由于小部件和绳带不符合,存在容易造成儿童窒息等问题和隐患。

4.出口企业利润压缩。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都将进一步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一方面,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接连创出新高,抑制了我市纺织服装品出口,一些以接出口订单为主的纺织服装企业销售将受影响。另一方面,原材料价格上涨使企业负担加重。2009年以来,随着棉纱、棉布市场运行情况好转,国内棉花需求出现回升,价格持续上涨。截至7月底,328级棉花均价为18230元/吨,比年初的14879元/吨上涨了22.52个百分点。

二、国内外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经验借鉴

(一)意大利、美国、印度等国家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举措 1.采取有效措施刺激国内消费并调整出口方向。意大利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衣物以旧换新享有折扣;对旅馆业重新装修所购买的纺织产品采取税收刺激;公共采购如军队制服等鼓励采购方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而不是过去主要以成本为目标;对那些符合欧洲生态毒理学法令及社会标准的健康面料产品和劳动安全产品提供税收便利化。印度政府调整出口方向,减少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度,转向中东、非洲和海湾国家。

2.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开发多元化产品。意大利政府规定企业在研究创新方面的投入可以申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贷款,除此之外,纺织服装企业制作样品和新服装系列的过程也是企业创新的过程,其投入参照研究创新投入优惠政策,可获得政策优惠贷款的支持。印度政府则鼓励生产棉涤混纺产品,因为这些产品很容易打理,成本相对棉产品低,世界市场对棉涤混纺产品的需求巨大,产品多元化有利于印度纺织工业的发展。

3.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美国的纺织和服装产业转型路径中都提到了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纺织企业通过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敏捷生产来实现;服装企业通过优化设计、组装、加工、市场营销等环节管理来实现,市场营销商主要通过控制设计与市场营销,进行跨国采购和生产外包来实现,本土制造企业则主要集中在细分市场产品上。

(二)国内广东、宁波、无锡等省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 1.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广东省加大对装备更新换代的投入,尤其是自动化程度高,节能降耗效果好的新型装备,来缓解产品结构调整和用工成本上升的压力。宁波市通过强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纺机装置、整机的开发,提升宁波在全国纺织装备制造业中的地位。无锡市加速结构调整,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粗放经营的纺织企业先后被淘汰、转移或关停,原先处于价值链最低端的中小型纺织加工贸易企业中已有80%的企业逐步退出,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电子产品或新兴产业的企业。

2.加强研发能力开展技术创新。广东省江门市企业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改善产品设计和制造水平,针对提高产品质量和新产品开发。新会美达先后与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纺织研究院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成立博士后工作站,建设了七个高水平实验室,多项新产品得到市场认可。宁波市纺织服装行业成立首个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整合了来自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四方的优质资源,有助于为优质的纺织服装企业投资高端的研发项目提供技术与资金的支持,也为引导宁波市高端研发项目落户宁波起到了积极作用。增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竞争力,扩大化纤在该领域的开发与应用;增加产业用布、装饰用布的比重,改善宁波纺织行业的产业结构。无锡市的江苏阳光集团研制成功全球首创的可喷洗西服,吸引大量订单。

3.推进品牌建设。广东省许多集群和企业已经意识到自有品牌的重要性,进行不同形式的品牌培育和推广。通过“政企联动”,全市共获得广东省名牌、名标13项。集群对自身的区域品牌增强了保护意识,积极注册相关集体商标,开展品牌宣传,扩大影响,形成品牌战略联盟,对一些抢注行为积极交涉,甚至采取法律手段。无锡市纺织企业品牌建设不断加强与推进,如江苏红豆集团继针织服装推出男装、女装之后,去年力推HODOHOME·红豆居家产品,旗下轩帝尼男装又转型向平价连锁进军。

4.开拓国内外市场。广东省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在寻找新的出路,提高内销比例,开拓欧盟及新兴经济体市场,降低风险;加强与国外纺织产业集群的合作,组团赴瑞典,并利用外经贸部门的优惠政策,对出访企业给予补贴。宁波市以宁波服装节、服装博览会为平台,推进品牌建设、拓展国内外市场、谋求产业转型升级。

5.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产业配套。广东省盐步与纺织工业协会合作建立南方内衣创新中心,以“南方纺织内衣网”为基础,实施“盐步内衣”的数字化升级,建立产品展示、信息发布、网上商城一体化的服务平台,延伸电子商务业务;大朗镇着力建设了“六大服务平台”,包括毛织品质量检验站、毛织贸易中心和物流中心、毛纺织产品研究中心、大朗毛织网站和相关数据库、研究生创新基金和教育培训中心。

三、我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面对当前更加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我市纺织服装企业应积极抓住经济进一步回暖的有利时机,统一发展思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加强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加快技术改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创新能力是纺织服装行业的重要任务。纺织服装企业要注重把创新与市场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着力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上下功夫,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要把创新与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理念相结合,形成具有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主打产品。一是引进先进设备,淘汰落后产能。目前,我市印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繁重,据浙江省经信委发布印染行业在云州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是5亿米,其中萧山就占了3.9亿米(共有7家印染企业)。我市应根据有关规划和产业发展趋势,区分化纤、棉纺、印染等行业,有序淘汰禁止发展类产能,限期改造和淘汰限制类装备,鼓励各种资本向先进产能聚集。有关部门要采取系列严厉措施确保任务完成,对过去经合法批准、手续完备的企业、项目,根据目前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实际需要淘汰的,建立相关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二是加快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市纺织协会和有关部门要重视对新材料新工艺研究,引导企业选择更加环保的大麻纤维制成的布料,加强以环保纺织品、车用纺织品和与新能源相关的复合材料为重点领域的产业用纺织品研究,加快推进产业用纺织品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满足我市水利、交通、建筑、新能源、农业、环保和医疗等新领域的要求。三是促进产学研结合。实践证明,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建立合作联盟关系,不仅有利于发挥科研院所和企业自身的优势,提高科技转化的成功率,也有利于纺织工业整体增加国际竞争力。建议企业与科研院所创新合作方式,除了进行联合研究与开发之外,还可采用以纺织企业为主,联合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来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此外,可委托科研院所和专业的咨询服务公司为企业提供咨询与智力服务,帮助企业总结生产中的经验教训。

(二)统筹国际国内市场,积极扩大内需 在出口已不太可能强劲拉动纺织服装行业增长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成为纺织服装行业新的强劲增长点。一是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纺织服装企业在国内外开设品牌专卖店以及在知名市场(商场)开设专柜,政府应该在展位、形象制作、品牌宣传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财政资助;在“出口转内销”共识下,政府应积极组织自主创新企业参加各种展会和对接会,为企业提供更广泛的扩展内需市场平台;组织企业向对口扶持地区(如青川)捐赠和输出纺织服装产品,既可以起到扶贫作用也可以帮助我市企业走向四川、走向全国。二是促进农村衣着消费,组织“纺织品下乡”。

挑选一批符合农村市场需求与特点的纺织服装企业加入到“下乡”队伍,鼓励企业在我市富裕乡镇设立专卖店,调低产品价位。三是支持“走出去”,挖掘新兴经济体市场。充分利用我国与有关国家的自由贸易区谈判成果,开展加工贸易,组织企业赴南美、非洲、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参展和交流,外经贸部门对出访企业可以适当补贴。四是采取有效办法应对贸易壁垒。运用各种资源和平台及时掌握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动态,帮助企业及早应对可能出现的贸易摩擦。加大法律培训力度,加强相关宣传,提高企业的公平贸易应对能力。推动企业重视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管理,提高企业对出口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支持企业积极利用出口信用保险降低出口风险。

(三)推进自主品牌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力

自主品牌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推进纺织服装企业自主品牌建设是我市纺织服装工业实现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创建自主品牌的主体是企业,政府部门在推进自主品牌建设中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提升云州纺织服装品牌影响力。以“云州丝绸女装产品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布”活动为主要载体,提升云州丝绸女装产品在国内的流行趋势中的引领地位;积极承办“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等大型赛事,提升云州纺织服装品牌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力。二是鼓励和支持创建自主品牌。鼓励在杭设计人才到赛博创业园、各类大学生创业园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创业,享受租金和税收方面优惠。在我市特色街区和专业市场划出一定的区域作为设计产品展销场所,通过媒体加大新闻宣传,吸引市民购买自主品牌的产品,从而实现产销一体化经营。鼓励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的服装展会,参展费用实行补贴。三是“内联外引”提高品牌档次。鼓励企业运用资本运作的方式,通过各种途径融资,购地建房,扩大再生产,增强企业实力。引导企业通过在境外注册或购买品牌,再到国内经营的模式创造国际高端品牌。四是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要把打击抢注商标、侵犯专利、剽窃核心技术作为保护知识产权的重点,要建立健全品牌保护体系,加大对服装自主品牌的依法保护力度。

(四)注重人才培养,提升企业竞争力

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是创新,而创新的主体是人,因此,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人才本土化成为了当今纺织服装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重视引进与培养高端纺织服装类人才。要重点吸引产品设计开发、品牌销售管理、高级技术人员等类型人才集聚;加大人才选拔力度,继续推进“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发现计划”等相关活动。二是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为纺织服装企业输送和培训人才。一方面,借鉴“达利女装学院”办学模式,开动“校企直通车”,将产学研一体化教育理念贯穿于办学全过程中,创建“量体裁衣”的人才培养机制模式。另一方面,帮助企业建立培训机构和培训体系,对一些很难到位的如印染配色等紧缺人才实施针对性培养。三是积极出台和落实各项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包括提高职工福利待遇,明确落户、子女入学、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评聘职称、评先评优、提拔使用、激励机制等各方面的政策。

(五)整合各项要素,打造公共服务平台

对企业科技文化、自主创新、加工生产等各方面要素进行整合对接,满足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对信息交流、技术创新、产品加工、销售网络的需求。一是积极打造综合性网络服务平台。加强与“中国纺织服装信息商务中心”的合作交流,整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设计公司、知识产权机构等多方面力量,为纺织服装企业提供公共技术咨询、产品监测、知识产权、人才培训、时尚设计和企业孵化等一系列服务。如上海市就打造了“上海中小企业纺织服装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综合服务。二是建立纺织服装产业联盟平台。整合包括云州市丝绸行业协会、云州市服装行业协会、云州市服装设计师协会、云州杭派女装商会以及云州中国丝绸城、云州武林路时尚女装街、云州四季青服装特色街区等优势资源,鼓励各协会组织和特色街区加强各界互动,强化品牌推动意识,形成独具云州文化特色的品牌集群。三是构筑“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的营销网络平台。鼓励企业借助电子商务手段实现营销变革,如选择中国纺织服装网等行业网站开展网络营销合作,此外,在云州市政府大力实施“百镇联网”之际,还应积极鼓励一些规模以上经济效益好、信誉度高企业可以加入“百镇联网”平台,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提供信用保障。我市的传统专业服装市场应顺应产业升级潮流开始转型,大力提倡“一站式”采购模式。这种模式把纺织服装产业链条上所有环节的产品都集中在一起,以方便采购者采购。如中国轻纺城云州瑞纺联合市场打造的“一站式”采购模式吸引了国际上顶级的纺织服装组织来杭采购。

(六)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转移

当前,企业价值链、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成为关键。随着环保,资源,土地等制约因素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企业把价值最低端的部分转移,而把高附加值的品牌创意、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商品运输、产品零售等环节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是重点发展纺织服装高端制造业。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今年7月发布的《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将东部定位纺织服装高端制造业,因此我市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应保留设计研发、品牌营销和市场推广等环节,转移生产加工环节;二是选择产业基础较好,劳动力充裕,消费潜力大的地区作为产业承接地。如温州服装大多选择在郑州建设生产基地,一方面是由于郑州产业基础相对较好、交通便利等,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河南消费市场的考虑,一旦这部分市场被打开,潜力将是巨大的。三是创新产业转移新思路。产业转移并不仅仅意味着传统纺织服装企业的搬离,品牌、服务和商户也是转移。如浙江义乌市场向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全国标有义乌的市场已近20个,另外,广州白马服装市场、云州四季青服装市场等也都向别的地区进行转移。另一方面,还可以转移市场建设。比如广东华南城集团在广东建设华南城工业原材料专业市场之后,又在辽宁的铁岭投资建设超百万米的东北物流城。在北京、在天津、在安徽等地区,这类的专业市场已经成为市场转移的领跑者。

第二篇:襄阳纺织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论坛召开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襄阳纺织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论坛召开 作者: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2013年第18期

5月16日,湖北省襄阳市政府召开纺织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论坛,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杨峻、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出席论坛,襄阳地区15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上,姚穆做了题为“中国纺织产业的机遇与对策及棉纺织新技术”的报告,杨峻做了题为“转型升级中的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主旨讲演。会后,他们共同考察了襄阳伙牌纺织工业园。襄阳是中国纺织织造重要基地之一,拥有棉纺绽230万,布机4万多台,已形成从棉加工到纺纱织布、化纤服装完整的产业链;2012年实现产值367亿元,同比增长24.3%;出口创汇

1.75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吸纳20多万劳动力就业。襄阳市围绕纺织产业升级强化规划服务和指导工作,促进纺织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和集约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谢立仁)

第三篇:新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

6月8日,第九届新疆国际煤炭工业博览会以签约50亿元、专业观众达12000余名的成绩完美收官。无论是成果的展示,还是参展规模,在展现我区煤炭开发热潮广度和深度的同时,展会更多凸显的是我区煤炭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黑色煤炭、绿色开采、金色收获”,这是对煤炭绿色发展的要求,更是煤炭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在本届煤博会上,新疆的煤炭产业发展已步入绿色发展之路,这一特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在新疆国际会展中心,50000平方米的展场被来自国内外的1000多家参展企业占据。博地能源、山东能源新矿集团、华润集团、河南煤化、中煤科工集团、塔克拉夫、住友减速机、SEW、葆德电气、卡特彼勒、神华等国内外煤炭行业的领军企业齐聚乌鲁木齐,连续九届煤博会的积淀使新疆跻身全球著名煤炭展之列。

全球第一大私营煤炭公司博地能源和全球第一大科技集团蒂森克虏伯更是占据了有利地形,现场展示的全球最新科研装备和技术吸引了不少前来咨询和洽谈的客商。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所副会长、振威展览集团总经理张学山告诉记者,展会全球化是本届煤博会最显著的特点。此次参展企业中,世界500强企业就有13家。“目前,新疆煤博会在全国仅次于北京煤炭展,其规模和影响力为中国第二大煤炭展,也是亚洲第二大煤炭展。”

作为首家赴新疆参与煤炭资源开发的大型外资企业,博地能源非常看好新疆煤炭开发潜力。据了解,博地能源计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采煤机、输送机、挖掘机、支护设备„„参展的大型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和设备,其促进新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理念、产业发展模式,都将成为促进新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杠杆。“国内外的煤炭巨头带来了最好的技术装备,比如郑煤机(601717,股吧)带来的装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甚至世界先进水平,他们与我区煤炭企业签约将提升我区煤炭产业的技术水平,促进我区煤炭产业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转型。”张学山说。

此次展会映入眼帘的都是蓝绿色,而这恰恰是煤炭产业发展方式由传统粗放式向绿色低碳式转型的体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从开掘黑金到发展绿色煤炭,参展企业的发展理念正悄然发生变化,这也意味着新疆煤炭产业的发展更加注重资源开发可持续和生态环境可持续。

冀中能源(000937,股吧)集团副董事长张汝海说,近年来,冀中能源集团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解决了采空区导致地面塌陷的难题,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煤炭开采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希望这些技术能在新疆得到广泛应用,将冀中能源的绿色开采理念融入新疆的煤炭开采。

山东能源新矿伊犁公司总经理王贯东说:“我们把煤炭转换成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都是煤的洁净生产和转化,而且转化效率也非常高。”

河南煤化集团被誉为煤化“航母”,如今这艘“航母”开进新疆已近四年。河南煤化集团新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贾修启说:近两年,“ 央企和大型能源集团在疆战略布局明显加快,新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

有关数据显示,各煤企和电企“十二五”在新疆的煤炭项目建设遍地开花 “新疆丰富而优质的煤炭资源,非常适合发展煤电和煤化工产业,冀中能源目前在新疆有多个项目,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张汝海说。

山东能源集团也不甘示弱,王贯东告诉记者,“到"十二五"末,山东能源集团将在伊犁投资一千个亿,建设4个矿井以及配套的煤制天然气项目,还有煤质烯烃项目。”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煤炭作为继石油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予以扶持。自治区提出,要全力推进煤炭资源转化,把煤制气、煤制烯烃等项目作为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制高点,及早动手,加快推进,形成长远竞争力。2015年,新疆煤炭年产量将达到4亿吨,煤制天然气135亿立方米/年,市场装机容量将达2825万千瓦。2020年,煤炭年产量将达到10亿吨,煤制天然气515亿立方米/年,市场装机容量将达4500万千瓦。

贾修启说,河南煤化旗下的新疆龙宇能源准东煤制气40亿立方米/年、众泰煤焦化130万吨/年改扩建循环一体化循环项目、哈密大南湖2×1000MW(兆瓦)煤电一体化项目正在加快推进,盈利能力和职工收入都在新疆同行业处于前列,十二五”“ 期间河南煤化计划在新疆投资500亿元。划在新疆建设一座首期年产5000万吨,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现代化露天煤矿。

博地能源中亚区总裁史震春雄心勃勃地说:“我们将用最先进的理念、管理、技术,将这座露天煤矿打造成全世界煤炭行业的样板。”

和博地能源一样,吸引无数煤炭巨头“竞折腰”的正是新疆丰富的煤炭资源。正如第九届新疆煤博会组委会项目总监孙伟所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大家都奔着你来,无非就是说明一点,你这里有"货"。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三次全国援疆工作会议的召开,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优惠政策,这也是吸引众多煤炭企业到新疆发展的优势所在。多方合力使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推进,磁场效应”“ 再度升温。

与此同时,随着“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将困扰新疆煤炭外运的瓶颈逐步打破,新疆的新型工业化正逐步由“石化独秀”向“油煤双驱”转型。投资将超过1万亿

元。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投资额更是达到数百亿元、上千亿元,必将引发了疆内煤炭行业的重新洗牌,也给新疆煤炭开发带来新的活力。

从“黑、大、粗”的煤炭开采到大规模、现代化的煤炭开发,从单一的煤炭开采到煤电、煤化工产业链的延伸,从传统粗放式到绿色低碳的发展,新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正在加快前行。

从重庆专程赶来参加展会的重庆大江信达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勇斌向记者介绍了公司在新疆的发展规划。“随着中央加快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深入实施,必然催生出一个新兴的能源装备制造市场。谁先占领新疆市场,谁就赢得先机。目前,公司已开始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把新疆市场作为重中之重,由原来的单纯经销发展转为在新疆投资、合作、建厂,把公司装备制造的基地建在新疆。”王勇斌说。

自治区经信委副主任朱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进入新疆的能源企业,都比较重视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把原来简单的资源开采变成资源的深加工。新疆煤炭产业正处于一个提量提质的过程中,而且速度还在不断地加快。

在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资金推动下,新疆40%的国内煤炭占有率和巨大潜力正成为各大能源集团争相投资开发的聚宝盆和产业延伸的助推器,目前,国内五大发电集团和煤炭20强企业已全部落户新疆,正带动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投资步伐提速。到“十二五”末,自治区力争形成10个千万吨级、5个3000万吨级、2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产能超过4亿吨。

山西今年或新增煤炭产能1亿吨

秦皇岛煤炭网2012.5.

31山西省煤炭厅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山西计划建成投产100座重组整合保留技改矿井,新增煤炭产能1亿吨。

到今年4月底,山西开工建设各类矿井694座,其中重组整合矿井663座。全省累计综合竣工验收矿井59座,新增生产能力7650万吨/年。今年全省计划建成投产重组整合保留技改矿井100座,新增煤炭产能1亿吨。

目前,山西已投产和在建的千万吨级特大型矿井有10个以上,全国为37个。山西同煤塔山、晋煤寺河、平朔井工一矿等千万吨级现代化矿井成为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建设的排头兵。201

1年,山西煤炭产量8.72亿吨,其中出省销量5.81亿吨。今后4年内,山西煤炭总产量将控制在10亿吨。

此外,为提高办矿水平,今后山西将对煤矿办矿主体企业实施“等级管理”,企业经过整改后仍达不到最低等级将被取消办矿资格。今后山西新建矿井规模原则上不得低于120万吨/年。山西完成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后,矿井数量由2600座压减到1053座,办矿企业由2200多家减少到130家。为了进一步提高煤矿管理水平,山西将依照办矿企业规模、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百万吨死亡率等10多项条件,按照特级、甲级、乙级、丙级、丁级5个级别对其进行管理。

从5月底开始,山西将在3个月内对办矿企业进行等级评定。管理级别较高的办矿企业在配置接替资源等方面将获得优先支持。级别实施动态管理,行业管理部门依据企业管理水平对其实行升级或降级。首次被评定为无等级的企业,如果整改后下仍达不到丁级标准,将被取消办矿资格,其所属煤矿的生产、建设、经营活动将被停止。

新开办煤矿企业必须符合等级管理的丁级标准,否则企业所属煤矿不得开工建设。今后,山西新建矿井规模原则上不得低于120万吨/年。煤矿建设项目投产后5年内不得申请改扩建,严禁随意增大矿井生产能力。

第四篇:产业转型升级十大原理

2014-11-20 徐苏涛 长城战略咨询

原理一:从发展结构来看,增量改革与存量调整的有机衔接,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及做强做大的成败关键

受原有体制机制、发展模式、经营业态、产业环境以及市场替代等方面的影响,从单纯的传统产业升级入手推进一个经济体整体的产业升级存在较大的障碍和困境。而通过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带动各类创新资源及产业发展要素加快流向新兴企业和新兴业态,不仅有利于培育新兴模块和新兴产业集群,还通过新兴产业的整体辐射带动作用、市场竞争作用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这其中,以“培育发展增量为主线,带动存量转型升级,实现整体突破发展”的产业发展方针,不仅注重增量改革与存量调整的有机衔接,也是一个经济体能否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及做强做大的决定性因素。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将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作为产业发展的重心,为新兴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的服务模式,加速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并在产品技术的市场竞争中促进落后产能。

原理二:从战略位势来看,围绕产业主导权以展开战略设计,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及做强做大的根本抉择

产业主导权是指产业主体对产业发展和运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应变力,集中体现为产业前端的市场主导权、产业中端的资本主导权和产业后端的技术主导权三类。这其中,产业主导权不仅表现为产业内企业能够参与的基础价格形成定价、影响基准价格变化,也表现为产业内企业能够主动地、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获得企业的稳定发展。

基于市场、技术和资本三要素的产业主导权,既是全球经济发展史上关于主导产业变迁、主导国家和地区及主导企业更替规律体现,也是当前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形成与不断演化的深层原因。这需要从战略层面强化对产业主导权的角逐。重点是通过对产业投资和资本市场投资两种资本运作途径控制,实现资本主导权的控制;从战略高度设计知识产业经营、技术转移两方面的技术路线图,推动技术主导权的实现;从商品价格定价权、制成品品牌影响力、渠道控制力等方面赢得市场主导权。 原理三:从发展视角来看,着眼全球创新版图加强产业研究,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及做强做大的前提基础

随着制造业全球化、服务业全球化走向创新全球化,世界经济从相对封闭的工业经济逐步向以网络为核心的新经济转变带来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全球创新版图的变迁。这其中,新的世界分工不再以国家为划分单位,而是按照区域或机构的竞争力来进行,全球创新的要素、资源和产业分工在不同层次上迅速变化着,并越来越向有个性的地区集聚。全球创新版图就是指针对某个产业或领域,将全球相应资源最为集中、竞争力最强的区域标记在世界版图上,集中体现为知识创新版图和新经济创新版图。

着眼全球创新版图加强产业研究,了解全球各类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资源的最新分布,掌握全球有关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图及时间表,有助于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有利于与全球创新尖峰建立链接,实现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资源的有效对接。

原理四:从根本要素来看,引进培育一批领军创新创业人才,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及做强做大的战略基石

在工业经济时代,批量化生产及供给是主要的生产消费模式。这其中,从市场供给的源头抓投资项目就是抓住了产业发展的关键。但是进入新经济时代以后,生产消费模式越来越转向个性化、定制化和人性化,以产定销的模式难以为继,引进一个项目的产能及效益具有明显的边界。在这个阶段,创意创新创业人才作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思想创新的核心载体,成为新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具有创造力和革命性的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本质就是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化的过程,也是以项目为主导向以人才为核心转变的过程。而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就是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水平产业人才,尤其是一批具有“改变世界”梦想、能够将先进技术转化为成熟商业模式并带领一个经济体抢占国际产业价值链高端的领军创新创业人才。

原理五:从政策设计来看,围绕技术生命周期展开政策布局,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及做强做大的根本保障

产业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依赖于产业技术生命周期不同环节的制度需求。产业技术生命周期主要由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商业应用研究、商品开发、工艺开发、规模生产等环节组成。一般而言,基础研究环节主要是财政经费投入的需求;共性技术研究环节,除财政经费投入外,主要是破解原有体制机制的障碍、优化组织模式的需求;商业应用研究环节主要是建立适合专利成果应用的投入机制、约束机制及保障政策的需求;商品开发环节主要是优化专利技术收益权及处置权、搭建各类各类孵化机构、完善创新创业政策税收体系的需求;工艺开发环节主要是对生产条件、专利技术标准发展环境的需求;规模生产阶段主要是培育市场的需求等。

基于对技术生命周期各环节以及全链条等方面的制度需求的分析,需要从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市场培育三方面建立覆盖技术创新全链条及关键节点的的政策体系。其中,研发类政策方面重点应加大基础研究及共性技术的财政科技投入、完善科研经费使用、改革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及运作机制、完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完善知识产权环境等;技术转移类政策方面应重点建立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机制、约束机制及激励机制、建立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及中试孵化的条件平台建设、合理安排市场准入门槛及企业创建政策、保障企业在知识产权及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发展环境等;市场培育类政策方面应重点建立完善促进科技型企业做强做大的税制及资本市场;通过政府采购及公共财政支持等营造产业发展环境;为企业品牌建设、国际化发展提供支撑。

原理六:从平台载体来看,着眼产业集群构造展开空间布局,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及做强做大的成长生态

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产业集群作为由产业、人口、城镇、信息、基础设施等要素构成的非平衡态、非线形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通过内部要素的相互融合以及与外部系统物质、能量、信息的频繁交换维系着自身的存在。在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中,不断体现出对区域经济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即不断体现内部各要素的整合功能,并实现自身结构的自组织及有序化发展。一旦一个集群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会促进它的成长,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区域经济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自组织的演化过程。

着眼产业集群构造展开空间布局,就是发挥发挥产业集群的作为一个特殊创新系统的网络效应。通过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以产业集群为基础、按照一定的制度安排组成的创新网络与机构,可构成次一级的区域创新体系,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和关键节点。并通过其辐射带动效应,引领区域经济环境优化。 原理七:从发展阶段来看,从跟随创新向原始创新范式转变,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及做强做大的基本过程

不同的经济体需要有不同的创新范式,而不同的范式则取决于这一经济体特定的发展阶段及战略需求。就技术层面、需求层面、竞争层面而言,发达经济体往往需要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和引领性创新,而欠发达经济体更多的需要集成性创新、适应性创新和跟随式创新。相对于转轨经济体,需要从模仿创新、跟随式创新的创新范式向集成创新、适应性创新同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和引领性创新并重的创新范式转变。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我国需要从模仿创新、跟随式创新的创新范式逐步向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和引领性创新的创新范式转变,支持一批企业、产业在技术、产品、商业模式等方面转换创新范式。这其中,创新范式的转换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要弥补与发达经济体几百年的差距,还要破除历史遗留的思想文化包袱,更要扫清长期以来累积下体制机制障碍。

原理八:从组织模式来看,着眼企业竞合加速产业组织创新,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及做强做大的有力抓手

单纯的产业比例关系的调整难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产业结构优化必须是宏观和微观、表面和深层的结合,必须围绕具有不同特点、地位、作用的大中小企业展开全方面、多主体、多形式、开拓性的产业组织创新,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及企业做强做大。这其中,围绕小微初企业、“瞪羚企业”(高成长企业)及龙头企业构建分工明确、结构合理、竞合发展的企业梯队,是实现区域企业群体性突破的抓手。

具体内容包括如下方面:一是发挥小微初企业产业发展的源头作用。全面提高创业层级及创业成活率,加速各类资源快速流向新兴产业、新型模块和新型业态,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有生力量。二是发挥具有“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特点“瞪羚企业”创新创业生力军的作用。通过个体的技术(产品)试错促进产业价值链的分解及融合,通过群体的企业试错促进细分产业模块及区域新兴产业集群的出现。三是发挥具有“技术水平高、市场规模大、组织能力强、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特点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依托其对技术、资本或市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以终端产品创新为牵引、以技术集成创新为契机或以资本联合为纽带,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动发展。 原理九:从发展机制来看,强化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及做强做大的战略支撑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核心是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并具有如下作用:一是优化投融资发展环境。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投资或融资支持,不仅能解决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还拓宽了资本(金)的出口。二是实现规模经济。虚实结合或产融结合促使成本的提高速度远低于业务规模的扩张,在产品开发、系统维护、营销网络运营等方面存在规模经济优势。三是降低交易费用。产融双方在经济交往过程中,相关的谈判、履约等费用不同程度的降低。

强化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就是在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结合,以及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的过程中,为产业发展提供创业资本或间接融资,为产业整合提供产业资本或金融支持,为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造血功能,为企业做强做大提供必要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渠道。

原理十:从发展路径来看,大力推进产业融合以及产业整合,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及做强做大的战略手段

产业融合往往包括三个层面:一个是在产品技术层面上的融合,主要是通过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及技术应用(含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形成新产品新技术;一个是企业产权层面上的融合,主要是企业通过打通关联产业(行业)间的产权纽带实现各次产业在纵向上的融合发展;一个是各次产业层面上的融合,主要是业态创新促进

一、

二、三产产业价值链条在分解中融合。推进产业融合就是借助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等,为新兴产业发展拓展空间、为传统产业发展提供契机。

这其中,具有产业组织功能的企业组织通过不断地兼并重组(兼并、合并、控股)或绿地投资等而发育成世界级的企业集团,是企业做强做大、也是产业做强做大的重要途径。而在其展开产业纵向整合或横向产业整合的过程中,以资本原始积累为基础,以金融资本为后盾,以产业资本为杠杆,通过一定的产业资本主导权打通国内外优质技术性、资源性、品牌性资产的产权关系,进而掌握相关领域的产业技术主导权及产业市场主导权,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手段

第五篇:提高产业集聚效应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松门镇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做法 松门镇是浙江省首批中心镇,也是温岭市“一个中心,五个区块”格局中的东南区块中心。近年来,松门以全市“东西并进、整体跃升”的战略部署以及东部大开发为机遇,积极发挥区域产业的引领和集聚作用,形成了船舶修造、水产加工、机械制造、塑胶化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凭借坚实的基础和投入的后发优势,全面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现代产业集聚中心。

一、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引领产业集聚

认真落实规划,积极实施“东扩南进西移北连”发展策略。统筹考虑产业集聚区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的关系,抓好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搞好功能区块划分,清晰地确定松门东南工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优先安排产业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与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生态环保等规划衔接配套,并充分考虑城市基础设施与产业集聚区的共享和相互衔接。以产业发展程度和潜力来规划产业集聚区发展,做到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

二、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拓展产业集聚

松门镇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经济效益好、对区域经济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进驻东南工业集聚区。该集聚区现已供地3200多亩,引进企业47家,34家已投产,2010年实现工业产值11.5亿元,入库税收4360万元。其中富岭塑胶、风驰机械、鑫欧机电、飞利浦等上亿元企业为整个集聚区的发展

提档升次。下阶段,该镇将采取有效措施,督促未投产企业早开工、早投产、早出效益,积极培育规模企业,形成集群优势,使之成为松门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三、以临港经济为重点,增强产业集聚

松门镇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船舶修造业,现已初步形成了造船、修船、船用配件制造以及船舶交易等门类较为齐全、体系较为完整的产业。该镇现有造船企业20家,生产能力达60万吨,所造船只品种涉及钢质渔轮、集装箱船、散货船、成品油船、运沙船、特种工程船等。其中浙江金港船业股份有限公司船舶业务遍及瑞典、挪威、英国等多个国家,成为浙江领先、台州第一的出口船舶制造企业。另外,浙江合兴、浙江振兴、台州腾龙、松门先锋等船舶修造厂对产业的拉动作用也十分明显。2010年船舶行业实现产值42.72亿元,增幅40.24%,占全镇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53.6%。

四、以资源特色为依托,优化产业集聚

松门镇所处海域海洋资源丰富,海洋捕捞、养殖业十分发达,拥有钢质渔轮390只,浅海滩涂养殖面积达3.4万亩。松门白鲞、虾仁、泥蛏、墨鱼干畅销中外,该镇被命名为中国“白鲞之乡”,“泥蛏之乡”;2009年,松门白鲞还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松门鱼鲞专业合作社的创立,带动了加工农户5000多户,同时形成了鱼鲞生产、加工、包装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该镇也成为全国鱼鲞加工集中度最高的地区,2010年松门鱼鲞产值突破7亿元,占松门水产品总产值的26%,占全省水产干腌制品的30%左右。全镇现有水产冷冻企业68家,2010年水产冷冻企业产值13.22亿元,增幅29.05%。为了促

成城区鱼粉加工企业的整体搬迁和鱼鲞加工的行业集聚,水产加工园区已顺利完成选址。同时,积极引进资金开发洞下、龙门、沙镬岛的休闲旅游业,推进洞下海滨浴场的旅游景区配套附属设施建设,引导转产转业渔民发展休闲观光渔业。

五、以创新机制为保障,提升产业集聚

一是创新发展机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路子,政府发挥好指导和引导作用,创造条件,研究确定主导产业,实行政策引导、扶持;在此基础上,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招商引资平台,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吸引各类资金参与产业集聚区建设。

二是创新人才机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活动;积极开展与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加大人才引进和科研项目协作力度,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知识人才援助。

三是创新环境机制。充分发挥发展空间相对较大的优势,全面落实水、电、路等功能配套设施;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特种设备的监察和管理;建立面向集聚区的产业企业和项目服务的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精选) 论文资料 第1张
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精选).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精选) 论文资料 第2张 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精选) 论文资料 第2张 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精选) 论文资料 第2张 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精选) 论文资料 第2张 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精选) 论文资料 第2张
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精选) 论文资料 第7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