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导”是培养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关键(集锦)

“导”是培养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关键(集锦)

“导”是培养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关键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他们的独立性逐渐增强, 依赖性已渐次减弱。因此, 中学生呈现出来的学习状态是要求加强自学, 要求方法技巧的不断完善, 他们非常渴望得到学习方法论的指点和启发。因此, 在语文教学过程。

“导”是培养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关键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他们的独立性逐渐增强, 依赖性已渐次减弱。因此, 中学生呈现出来的学习状态是要求加强自学, 要求方法技巧的不断完善, 他们非常渴望得到学习方法论的指点和启发。因此,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依靠教师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 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是行不通的, 是会压抑学生的积极性的。然而, 根据目前情况来看, 满堂灌的现象已经是极少数。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兴起, 许多老师都在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加以引导, 甚至认为只要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就达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而忽视了应根据不同文体的教学目标, 不同课文的重难点来进行方法技巧的指导。

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导”是非常关键的。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文体的教学目标, 不同课文的重难点, 层层设疑, 启发、诱导学生, 教师在“导”的过程中,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求知欲被激发后, 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并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 提高自身的能力。因此, 语文教师都应清醒地认识到, 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教师的启发、诱导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结合具体的课文教学实践, 在导读和导写两个方面谈谈应如何“导”。

1 如何导读

首先, 要针对不同体裁的教学目标来加以引导, 即目标导读法。在每个单元教学之前, 不要急于教课文, 先让学生明确不同文体的教学目标, 两再把本单元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及文体常识传授给学生, 做到理论先行, 然后, 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 根据课文的学习重点设计导读题, 让学生按照导读题纲自读课文, 并作读书笔记,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导读题展开学习讨论。如教《苏州园林》一文, 可设计如下的导读提纲: (1) 本文的说明对象。 (2) 说明对象的特征。 (3) 文章的结构。 (4) 具体从哪些方面去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5)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6) 举例说明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目标”导读法, 不仅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 还可以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

其次, 要根据每篇课文的重难点来加以引导, 可以通过对每篇课文的关键词、句子、关键问题逐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展开分析理解, 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的重点, 突破难点。如:

(1) “抓主要词语, 把握文章脉落”导读法, 即是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词语学习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从而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 这一导读法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综合能力。

如教《死海不死》一文, 抓住以下主要词语:死海的死→死海不死→死海不死的原因→死海的成因→死海真的死。围绕以下词语设计一系列问题:死海的“死”、“不死”, 两个“死”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此奇特的“海”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死海真的死了”句中加点“死”字含义是什么?等等。引导学生读课文, 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内容分析解决上述问题, 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重点内容, 还理解了本文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说明顺序这个比较难懂的问题, 在整篇课文的导读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阅读训练为主线, 通过读读议议、议议读读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效果非常好。

(2) “抓文眼, 把握作者思路”导读法。“文眼”顾名思义是文章的眼睛, 从它可以揣摩到作者的思路, 就能迅速理解课文内容, 掌握文章的主题。

如教《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 课文的题目很有深意, 非常值得研究揣摩, 按照课文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就是“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 题目是一个介词短语, 作者用此意图是强调主人公祥子拉车环境的恶劣, 从而反映了旧中国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按题目的启示, 文章可分为两大部分, 一写祥子在烈日下拉车, 二写祥子在暴雨下拉车, 在分析第一部分时, 就可以抓住文眼“天热得发了狂”来展开分析, 一个“狂”字生动地写出了烈日之“烈”, 由于烈日之“烈”, 天气热得异乎寻常, 而祥子正是在这环境下拉车, 围绕这一文眼, 可设计如下几个问题: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描写出天气之狂热?为突出天气的狂热还恰当地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作者浓墨重笔渲染“天气的狂热”而祥子拉车活动写得比较精, 为什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 从而把握作者行文的思路:作者着力渲染天气的“狂热”, 目的是突出祥子拉车环境的恶劣, 衬托祥子拉车的艰难痛苦, 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本文的重点内容也就迎刃而解。

(3) “抓关键问题设疑”导读法。也就是抓住关键问题精心设计一个个、一组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学习, 这一导读法归纳起来就是:教师设疑引读→学生辨疑导读→师生释疑反馈, 自始至终, 教师只起引路作用, 通过“导”让学生“辨疑”、“释疑”, 从而达到“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如教《分马》一文, 根据本文的学习目标, 可设计几组问题让学生分不同阶段阅读, 第一组问题《分马》一文主要情节是什么, 写了哪些人物, 重点写谁, 谁是主要人物?第二组问题:郭全海排号第二, 实际第一, 他完全有条件挑一匹称心如意的牲口, 可是, 他有没有这样做呢?老王太太分到热毛子马不高兴, 郭全海又是如何处理?第三组问题:老孙头如何挑马、夸马?他真的同意换马吗?从他的言行中可看出怎样的思想性格?文中刻划较详细的人物除了郭全海, 那就是老孙头了, 为什么要详写他的言行?作者如此行文目的何在?最后一组问题:本文描写元茂屯的百来户农民分牲口的这件事, 既能写分马场面的壮观、气氛之热烈、人数之众多, 又能突出郭全生活经验这个主要人物, 这样的场面描写有什么特点?如此层层设疑, 步步诱导, 不仅准确把握住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这一重点, 而且学生学起来又有劲头, 实践证明, 这种导读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导读法, 贵在教师层层设疑, 启发、诱导学生。当问题提出后, 就会引导学生求知的需要。一般来说, 只有当学生面临问题、困境, 渴求新知识和寻找答案, 并获得突破时, 学生都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 教学效果也就越好。同时, 学生在析疑、解疑的过程中, 逐渐提高自学语文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贵在注意学生的“自力锻炼”, 使之疑难能自决, 是非能自辨, 斗争能自奋。高粗能自探。所以学贵有疑, 疑而能自解, 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2 如何导写

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表达。读是写的基础, 写是读的提高, 读得好与坏又得靠写来表达。因此, 指导学生学会写作技巧, 提高写作能力也是非同小可至关重要的问题。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导写。

(1) 引导仿写。就是引导学生仿照课文或范文写作方法, 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写作, 模仿他人写作方法写自己熟悉的人或事, 也就是说, 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练什么, 学什么就写什么, 讲练对口, 读写结合, 学以致用, 这种方法对于初中学生, 特别是农村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是最管用的。如学了《白杨礼赞》一文后, 可布置写作练习, 以“赞”为题, 依照本文象征手法、谋篇布局方法写一篇抒情散文, 由于有范文参照, 学生这次写作得心应手, 写出了一篇篇热情洋溢的抒情散文, 如《蜡烛赞》、《粉笔赞》、《春蚕赞》等, 有的学生还写出了有新意的《雨衣赞》、《落叶赞》等文章。如为了写好《我这个人》这道题目, 提示学生复习初一《自我介绍》一文, 写《XX老师二三事》和《我的同桌》这两道题目, 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魏巍的《我的老师》和张之路的《羚羊木雕》, 这次作文, 学生普遍觉得有文可依, 有事可写, 有路可循, 大多数学生不会为布局谋篇而苦思冥想, 也不至于“下笔千里, 离题万里”, 而且写出的作文也观点鲜明、内容充实, 语句通顺。在学生的作文中, 写到了班中许多鲜为人知的好人好事, 其中尤为突出的一件事, 便是写几个男生在一个星期天上街把父母给买衣服的钱全部捐给了扶贫工程, 文中写到的这几位男生, 平时贪玩, 不爱学习, 成绩差, 为此, 经常挨批评, 是班上典型“差生”, 可自从同学从文章中披露了这感人的事情, 挖掘了他们的内在闪光点之后, 老师和同学们却改变了对他们的看法, 可见, 导写得好, 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写作技巧, 还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引导联想。要想写出好文章, 除了掌握写作基础知识外, 还要放开思想, 活跃思维, 因而在写作训练时, 要引导学生积极“联想”和“想象”, 以丰富写作内容, “联想”就是启发学生由以前的人、事、物引导与这些人、事、物有关的思维活动, 由“此”及“彼”的思维展开过程, “想象”就是引导学生对没有见过或没有出现的人或事的形象构思, 使其具体化形象化, 如教《变色龙》一文后,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和思想性格以及社会意义, 便启发学生, 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自拟题目, 续写《变色龙》, 学生对这项写作训练活动兴致勃勃, 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提高,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文拟出相应的题目, 只要多练, 学生就会多思, 写作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3) 引导以读促写。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 得益于课外看书”, 这话一点不假,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增广他们的见识, 光靠学习课本中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 何况当今是科技飞速发展、观念不断更新、知识日趋爆炸的时代, 许多新科技、新知识、新观念、新信息都要靠阅读报刊、杂志才能获得。因此, 要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写出好文章, 务必要多读书, 读好书, 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修改特点, 尽量多读些课外书籍和报刊杂志, 以扩大视野, 增广见识, 吸收营养,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只有多读, 认真读, 通过“读”这一途径悟出文理, 掌握写作方法技巧, 才能写出好文章, 至于课外读物, 一方面可以有目的, 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推荐一些思想健康、艺术性强的课外读物, 一方面又有意识地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期达到课内带课外, 以课外促课内的相辅相成的目的。如教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莫泊桑的《项链》和《羊脂球》等。读后还要写简单的读书笔记, 以作读书记录。如可摘录优美语句, 可谈自己的感想, 写心得, 也可续写等。做到阅读, 练笔结合起来, 经过这样的努力, 学生掌握的写作材料必然大大增加, 视野必然开阔起来, 思路也自然畅通了。

须知语文写作能力的获得非经亲身实践、反复磨练不可, 但练而不得法, 一味“蛮练”、“盲练”也不行。方式方法是很重要的。而以上三种导写的方法, 使学生掌握了写作的技巧, 增强写作的信心, 信心越足, 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越高, 从而提高写作的效率和效果。这样, 写作能力就会逐渐得到提高。

毋庸置疑, 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关键在于教师的“导”。然而, “导”的价值不仅仅是理解某一篇课文, 写好某一篇文章, 这些都是近期效应, 它还有着培养学生主体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作用, 授之与鱼, 不如授之与渔。因此, 在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的训练中, 教师要积极启发、诱导学生, 努力探索改革的新途径, 只要在“导”的过程中给予了学生“钥匙”, 教就可以为将来的不教服务了。

摘要:阅读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 阅读指导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一种途径, 而读又是与写相辅相成的, 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应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并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活动逐渐训练出来的。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教师应在“导”字上下功夫, “导”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关键。在“导”的过程中, 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钥匙, 教就可以为将来的不教服务了。

关键词:“导”,导读,导写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5.

[2] 陈安福.中学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12.

[3] 叶苍岑.中学语文教学法通论[M].北海教育出版社, 1984.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