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初中信息技术方法探究(全文)

初中信息技术方法探究(全文)

初中信息技术方法探究第一篇:初中信息技术方法探究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究摘 要:当今社会处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操作能力为主的基础课程,在初中阶段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初中信息技术。

初中信息技术方法探究

第一篇:初中信息技术方法探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摘 要:当今社会处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操作能力为主的基础课程,在初中阶段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广大教师必须做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从新的角度出发,研究出适合当代学生的一套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理念;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1 引言。

当前,各行各业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也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和互联网。在这种背景下,信息技术走进了学校,成为了一门必修课。初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还能学会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更有利于拓宽视野,提升信息素养。因此,要重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然而,长期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低效化的情况严重,阻碍了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鉴于此,有必要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改革,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

2 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着主体地位,完全控制着课堂,根本没有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是要转变角色,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直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扮演着知识传授和灌输的角色,这种单一的角色不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角色,变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启发和引导者,与学生共同学习,一起进步。二是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互动过程,尤其是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师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过程,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以平等的身份、真诚的态度面对学生,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以学生为主体,确保学生的自主空间和时间充足。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为学生留出充足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的空间与时间。四是要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操作体验。尊重是师生之间平等交往的必要条件之一。

3 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倡导愉快式教学,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初中信息技术的内容更新快、实践操作性强,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学生的兴趣仅仅围绕在玩电脑这方面,并未对信息技术知识产生深层次兴趣。那么,如何挖掘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趣味因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是巧妙利用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否成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新颖的导入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相反,平淡的开场白根本不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更别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导入方式,如悬念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二是组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好胜心是学生的一大特点,教师不妨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组织一些竞赛活动,如指法输入比赛、绘图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你追我赶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三是适当安排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信息技术课中一些基本技能的操作需要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来掌握,为了避免因枯燥的操作练习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结合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利用电脑上自带的游戏软件,开展一些操作训练,让学生在愉快的玩乐中轻松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4 围绕新课程改革,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先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然后由教师机控制学生机为学生演示操作步骤,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练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主动发展的空间,他们的积极性不高,主体作用无从发挥,根本不可能很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鉴于此,教师要围绕新课程改革,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精神,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下面简单介绍两种教学方法。一是要精讲多练。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多动手操作,才能真正做到熟能生巧,灵活运用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分配讲解、演示和学生操作练习的时间,变多讲为精讲,将节省出来的时间交给学生自由利用,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二是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通过不同途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从而使自己的各方面都获得一定发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尽可能地设计一些有趣、实用的任务,并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与时间,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都得到一定的锻炼和熏陶。

总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只要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开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 马静 .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初探 [J]. 学周刊,2014(21).

[2] 蒋昌才 .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思路 [J]. 科学咨询 ( 教育科研 ),2009(08).

[3] 王春济 .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J]. 新课程 ( 中学 ),2010(03).

[4] 刘妮娜 .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J]. 时代教育,2014(04)。

第二篇:让探究性学习方法融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戴立松

摘要: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当前所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笔者主要就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实施探究性课堂教学作了一些阐述。主要通过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确定学生探究的目标、提供学生探究的“秘方”、创设学生探究的空间、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这五个方面去阐述初中信息技术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课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并适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信息技术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向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机会,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的伙伴。

一、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让学生自主学习,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学习状态。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探究的动机来自于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本身探究的欲望,探究欲望越强,探究兴趣就越浓。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调控课堂气氛,善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学习兴趣。

(一)情景诱导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情景的创设,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对新知识的探索才会主动。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兴趣,那么,他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例如:在Word软件的教学中,教师先出示一些非常漂亮的获奖小报作品,并告诉学生掌握Word软件后也能制作如此漂亮的小报。这样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又如在Excel创建图表教学中,可以创设对班级学习上网行为统计、分析的情境,让学生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进行在线投票。这样的调查活动使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学习积极性高涨,而且又与本班学生联系密切,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也乐于参与其中。

(二)任务诱导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首先要明确学习任务。学生如果对所学知识没有目的,就算激情万分,也势必造成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因此,课堂教学要有任务驱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后,教师应向学生提出了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例如在教学七年级《浙江旅游》这一课时,教师提出在上虞旅游需要学生当向导,同学们在网上查找值得旅游 1

的景点并且下载下来。通过这个情节引导后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这时教师马上向学生提出任务。告诉学生想当好导游可不容易,得先完成好下面的一些任务。一是学会如何保存网页,理解“.FILES”的文件夹的含义以及保存文件中的三要素:保存位置、保存类型和文件名;二是如何保存网页上的图片,理解图片的格式:.BMP文件、.JPG文件和.GIF文件,准确快速地下载景点资料向老师推荐。学生听到教师所提出的学习目标正好是他们想跃跃欲试的有趣活动,从而稳住了他们的激情,同时也充分地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为下一步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指明了方向。

(三)情感诱导

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作用非常重要,教师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创设良好欢快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建立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和谐关系,才能使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才能营造出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例如在课前几分种讲解一些计算机比较前沿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这期间学生会提问插话进行评论,这样就达到了互动的效果,还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安全感。对于学生来讲,课堂自主探究一定存在不少的困难,在情绪上缺乏安全感,此时教师要努力创建有安全感的课堂,让学生有足够的自信。例如个别学生,对于上机操作比较胆怯,不能放开去操作,生怕搞坏电脑。遇到这种情况,就要鼓励他大胆操作,只有上机操作才能加深记忆,才能真正去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对学生多进行鼓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尽快的接受新知,更好的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二、确定学生探究的目标

学生的学习,学生是主体,教师不是学习的主宰者,而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角。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目标,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从而围绕目标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问题,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例如为让七年级学生掌握表格的绘制,可以布置班级课程表制作任务,规定课程表的具体式样、表格的行数与列数、表格的边框和底纹的颜色等等,让学生上机操作练习。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往往会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从而使教师的指导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鼓励学生主动去学习探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对课堂教学内容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三、提供学生探究的“秘方”

所谓的“秘方”是指教师为方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的手段和方法。在多年的教学中,主要有如下几条“秘方”可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自主探究。

(一)“秘方之一”——教材

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都要注意指导学生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直接从课本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独立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如在七年级《生物圈二号》一课的教学中,要求学生首先仔细阅读课本,

复习网页和图片的保存方法,同时要搞清楚下载网页上的文字以及利用记事本保存文字的步骤。在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几乎不用教师做任何讲授,学生基本上都能理解上述内容,为下载网页上的文字以及如何保存文字的实际操作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二)“秘方之二”——课件

利用书本获取知识去指导操作学习,固然是一种好的学习手段,但是学生群体中总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有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不强,不爱看书或不一定能看懂书里的内容,这时教师就要变通,可以利用生动有趣的学习小助手——课件,很好的去帮助这些学生。如在七年级《浙江旅游》一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如何保存网页及网页上的图片,就可借用屏幕录制专家为学生们制作动画课件,并传送到学生机的桌面上。课件的内容主要是演示了如何保存网页及网页上的图片过程,当中还附有声音的解说,用起来很方便,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三)“秘方之三”——F1帮助

在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碰到多多少少的问题和无法解决的困难,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同时,更需要培养学生在碰到问题时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碰到问题时比其他课程更多了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那就是寻求软件本身的帮助系统。基本上每一种软件,都带有本身的帮助系统,并且该帮助系统是非常的详细,一个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完全可以通过该帮助系统来学会操作该软件。所以,学生在碰到困难时除了能向课本,老师寻求帮助,还可以寻求计算机本身所带的帮助,这也是这门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慢慢养成一碰到问题就习惯的按下F1帮助键的习惯,逐步培养具有自我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能力,这样才具有独立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才不会被新知识所难到。

(四)“秘方之四”——网络资源和同伴资源

多媒体网络使教育资源全球化,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带来许多便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碰到问题可以及时通过网络查询,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学生熟悉的“百度”网站,有什么问题学生通过“百度”查询基本都能解决问题。同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中,也不能忘了“同伴资源”的运用――通过学生帮学生,协作性学习,不仅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如在学习如何设置桌面墙及屏幕保护程序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看书,还建议大家互帮互助,自由组合成小组一起探索。这种协作性学习就是“同伴资源”的很好运用。

四、创设学生探究的空间

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这样学生就会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更好的获取知识,提高技能,保证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真正做到让学生全面有效的参与。例如在教学网页文字下载的菜单操作和快捷键操作时,有些教师习惯于先让学生跟着教师操作,沿着教师的操作步骤,一步一个脚印来学习操作方法。这种教学表面上看似乎全体参与,全体动手,实质上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步子一步一步走到终点的。这种流于表面的浅层参与,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如

果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网页文字下载如何操作,就给全体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他们会用不同方法得去操作,有的利用菜单,有的利用快捷键,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扶得过多,这样只会增加学生的惰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培养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教师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学习。要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要让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平时的课堂中“学困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教师平时要对这些学生多一些关注,要加强指导,要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能行。例如,课堂提问时,重点提问学困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够大胆回答问题;上机实践时要多指导学困生的操作方法等等;对他们的每次进步及时进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一字不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一个不会学习的人必将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因此,教师在教会学生的同时,必须让学生会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主动学习,真正的喜欢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通过观察及看书,使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途径之一,所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明白书上的信息技术表达方式,抓住重点,依据学习内容,寻找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在七年级《无线技术》一课教学中,先尝试让学生美化文本框,但学生在Word里一下子还不知道如何去美化。于是让学生翻开书本仔细阅读,学生就能明白用鼠标右击文本框边缘,从快捷菜单中点击“设置文本框格式”命令。但是这个命令项中又有很多选项,哪个是才是所需的选项呢?根据书本的步骤学生就能很快就找到所需的“颜色和线条”选项,理解“填充色”和“线条色”的区别,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就可进行美化,完成相应的任务。

(二)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逐步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此时,教师在一边可以通过几个巧妙的提问,使学生思路开拓,立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众家之言》一课中,学生利用自选图形美化幻灯片时,发现有的自选图形的内容被另外的图形遮盖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好。这时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各个自选图形的叠放次序?学生鼠标一操作,马上就明白了,只要把叠放次序调整一下就行了。这样的提问,不仅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中学到了一些有用的思考方法。

(三)运用类推和迁移,使学生掌握自我建构的学习方法。

类推和迁移是学生在很多学科中经常会采用的学习方法,信息技术学科也不例外,特别是学习那些与旧知识联系比较紧密的新知识更是离不开类推和顺向迁移。类推是指学生借鉴过去所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去推出对新知识和技能的认识,它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如学习了文字的“复制”和“粘贴”就可以类推到图片、自选图形等对象的“复制”和“粘贴”,也可以类推到文件和文件夹的“复制”和“粘贴”。顺向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作用尤为重要。例如学生在记事本中学会了文字工具的应用,在Word中虽然软件

不一样,但是对于字体、字号、字形的设置方法是完全可以通过迁移而获得的。同样在Office套装中掌握了Word软件的使用,那其他几个软件学起来就相对轻松多了,因为Office套装中各个软件的界面都是类同的,也可以通过迁移而获得操作方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又是一门飞速发展的学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信息技术教师的责任。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教学民主,让学生真正的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洪亮.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M].山东: 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9.4.

作者简介:

戴立松: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学。

第三篇:浅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教学方法探究论文

1.新课程内容课程改革,把信息技术列入八大学习领域,课程从原来一门课到现在六个模块;教材从原来的两本书到现在六本书;课时从原来基本上只限高一开课到现在每个学生每个学年在每个领域都要获取学分;考核方式从原来的毕业会考到现在的基础会考,有些省份还将会考成绩按比例计入高考总分。改革确实带来了很多变化,透过这些变化,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在不断提升”。

作为一名学科老师,课程地位得到提升意味着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应该是件好事。但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真正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不多,有能力并能积极主动开展教学研究的就更少。面对新课程改革,一接触到庞大的课程体系、繁杂的教学内容、多元的评价机制,很多老师就犯傻了,畏难、观望、消极等待、激进,什么样的情况都有可能出现,最具代表性的表现有以下两种。

1.1认为新课程“换汤不换药”,所以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笔者通读了“广东教育出版社”和“教育科学出版社”等不同版本的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教材,这些教材尽管版本不同,但编写的体系和依据应该是一致的,简单一点说,这些教材都突破了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学科体系,以“认识、技术、社会”三位一体的基本理念来构建教材的体系结构,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主线,首先阐述“信息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概念,接着介绍“如何获取、加工、管理、交流互联网信息”,最后还专题涉及到信息的安全。其中“信息的加工”是必修课程的重点,分“文本和表格信息的加工、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两章,占据了教材大部分篇幅,这部分内容和以往课程比较接近,只不过过去的教材是直截了当地学习Office软件里的Word、Excel、PowerPoint或金山WPS等等。对课改认识不够深刻,对新课程研究不够深入的一部分老师就此认为新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没有变,是“换汤不换药”,因而对新课程的教学和研究都缺乏应有的热情,其实这些想法是非常错误的。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教会学生看到树木,新课程的教学更要让学生看到森林。课程内容只是教学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才是教学的内涵。我们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质量。

1.2认为新课程充满生机和活力,思想上下决心要好好教,但又苦于找不到有效的教学方法,一旦上起课来就力不从心。

如果寻找新课程的教学方法还存有疑虑,还苦于无从下手,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新课程标准,听听专家们的解读。

2.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中小学教学的指导文件,代表国家意志,反映国家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审议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专家们普遍认为,计算机教育时代将技能训练作为主要内容,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此进行了非常成功的超越。课程标准将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为这门课程注入了应有的教育内涵。信息素养包括技术能力、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规则,形成社会责任感等。这些素养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专家们对课程标准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意见。

一是强调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以其他课程的任务来驱动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实践;二是将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融化到其他各门学科活动中,以强调其工具性 和实践性。因此,在课程标准中应注意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的服务功能以及二者的有机结合。

3.课程整合

不论是专家们的真知灼见,还是先进技术本该发挥的作用,亦或是教育发展、课程改革的必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都显得十分必要、十分有意义。但是,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存在两种片面的认识:①认为“整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②认为“整合”是其他学科的事情。这两种认识都会制约“整合”的进程和效果,应该努力摒弃。

3.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由来已久、随着教育的出现而出现、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课题。综观教育史,无论教与学的过程,对学习者来说都是获取、辨别和加工信息,不同时期的课程设置与内容有所不同,但都属于某类信息的集合。无论教与学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只不过每个时期使用的都是当时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生产所能够提供的“信息技术”而已,所以,信息技术不是到各学科的课堂上展示自己,它总是为课程服务,当然就不能让信息技术与课程分离、脱节,也就是需要与课程“整合”了。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课程整合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整合到各学科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既然明白了“整合”不是“新生事物”,我们就不能排斥它,而是要和用手中的粉笔写字、用我们的嘴巴讲课一样,适时、自然而然、毫不刻意地在教学中实施课程整合。

3.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只是其他学科老师的事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多年来,只要提及课程整合通常都是关注其他学科如何做、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而很少关注信息技术学科。其实高中《信息技术》承担着培养学生信息技能、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任务,是学生接触信息技术最直接、最前沿的学科。实施课程整合就不能撇开《信息技术》只讨论其他学科,相反信息技术学科老师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起重任,大胆创新,为整合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中的尝试,体会、感受到整合的魅力和甜头,也为其他学科老师开展整合树立信心、做出表率。

真正的改革都是双刃剑,改革有风险,还可能失败,但是不改革就没有创新。人类已走过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进入如今信息社会,我们的教育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我们的综合国力还不是十分强大,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积极探究、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成功的做法要宣传、推广,改革的风险要规避、化解,只有这样新一轮课程改革才能不负众望,起到真正实效。

有位学者说过:如果通过老师的教学研究,能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那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且让我们为教育、为民族、为国家多做一些善事吧。

第四篇: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政治探究性教学变革研究

摘要: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学生深入探究,积极整合信息技术,必将为初中政治探究性教学开创崭新的局面。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政治;研究性教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行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探究性教学即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教学形式,是初中政治教学改革的重点。探究性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地按照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判断知识类别,明确学习目标,采用科学合理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形成探究性教学模式。21世纪的今天,信息对学习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现代信息技术是政治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对于初中政治教学方式的改变尤为深刻。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的结合已经成为了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探究性教学整合的主要形式 (一)自选主题式探究

这种形式与微型网络探究模式有很多相同之处,其是将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热点、难点、激动点等问题,以很多主题形式及任务在课前予以公布,要求学生自由组队(一般4人),并按照小组陈艳(化名)的特长、爱好选取一个探究主题,尽量避免小组主题选择重复。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互联网上查询相关资料,并要求各个小组将自己的探究成果制作成ppt网页。在课堂上涉及到某个小组研究的有关问题时,该主题小组的组长作为该节课的主讲人,使用制作好的ppt课件讲解课堂内容,引导同学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探究课题,自由组队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掌握网上查询、分析、整理、制作课件、网页等各项技能,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给定专题式探究

这个形式与拾荒者模式差不多。这种模式是老师按照以前的教学经验和学生近段时间的表现等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容易出现的疑问和感兴趣的问题来制定探究课题内容。然后教师需要将选取的问题制作成各种课题,也需要将其制作成网络课件,课件的内容需要包括“提出问题假设、“引导分析问题的素材”和“解决问题的资料”三个部分[1]。引导学生按照提供给他们任务的三部分内容的资料、数据进行深入探究分析,使得学生依靠老师提供的无结论材料且不限于材料而进行不同方法和不同程度的探究过程及总结出不同的特征的结论等形

式。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同一问题不同角度的分析、探究、推测及不同的研究过程不一样的立场和结论的产生。

(三)由由主题式探究

这种形式与网络探究模式具有相通指出。它是学生按照初中政治课学习过程中自己尤为感兴趣的问题与初中政治内容有关的社会高度重视的政治、经济等社会热点问题,按照自愿自由的原则选取课题,充分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在网络上查询有关资料和社会调查等等多种形式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的疑点和问题可以通过微信、QQ、短信等形式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课题探究的结论可以通过演示、参赛、交流等形式对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评定。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性及探究能力的提高,并使得学生切身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自由选题块式探究

这种形式与Big6模式有类似之处[2]。这一形式是按照初中政治教学内容或社会热点问题选取一个主题,比如“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的作用”,再将这个主题划分为互相独立又互相紧密联系的各个模块问题,例如最近几年来房地产行业发展动向?人力走向?技术创新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综合竞争实力较强的企业原因何在?破产、倒闭企业的深入分析?然后再将全班划分为各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不同的模块内容进行探究,要求学生必须在一两个星期完成任务,并将模块内容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在班级中互相比赛和交流,相互提问作答。老师进行适当的点评,并指导各个模块对主题的论证活动。这样探究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资料查询、制作等技能,还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胆量。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政治探究性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造问题情境,引发问题

使用信息技术对文本、图片、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的融合和再现功能,充分使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一步深化问题情况的表现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对情境中包含内容的探究与思考[3]。初中政治课程相比于其他学科,最大的特征在于紧密联系实际,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大多数都来自于现实生活中。怎样把灵活的生活情境再现于课堂,信息技术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比如可以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某种现实情景,也可以通过音乐、文字,创造出多种意境,使得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也可以通过播放一段视频,将生活中的故事再现。

例如在讲到“祖国养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内容时,向学生展示了绚丽多彩的大地图,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秀美山川、名胜古迹,栩栩生动,引导学生切实感知祖国的魅力。又例如在一国两制的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展示香港、澳门、台湾的地利位置、环境

和历史的变更,让学生明白香港、澳门、台湾自古以来都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后再向学生展示出当前香港、澳门、台湾现状,让学生深入领悟一国两制是解决香港、澳门、台湾的最佳方式,恶意分裂祖国的行为必然会失败的。

(二)借助网络环境,开拓自主学习新时空

探究性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查询、收集并整理信息资料,这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重要途径。材料收集是否详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研究结论。

在以前信息技术较为缺乏的时期,有关学习资料的收集都是由老师完成。对于特定的篇目,若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有效的资料,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如今,我们已经步入了网络信息时代,网络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也缩短了人们与知识的距离。因为,互联网是一个拥有丰富资源的信息库。在网络资源库中,学生面临的不再是资源的匮乏的困难,而是由于资源过于丰富而无法取舍的困难。信息技术为老师开展探究性政治教学提供了及时、多向取得信息的可能性,使得学生不再依靠老师提供的信息,而是自身主动地去收集、整理信息。

(三)搭建信息平台,创新交流形式

传统教学中,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都是使用问答的形式,其优势在于学生与老师能够面对面进行交流,能够及时捕捉到表情的变化,引发思维的交锋。缺点在于形式尤为简单,交流形式重复率较高造成学生探究兴趣的渐渐丧失。然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可以合理、有效整合课堂教学优势与网络优势,构建全新的信息交流平台,改变交流形式,进而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合作交流的探究性课堂中。

方法之一,老师可以建立计算机教学网络,使用网络教学系统,随意组织、引导学生依靠网络论据进行探究性学习。网络教学系统能够协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课堂教学需求精心设置思考问题,并以不同的形式展示在计算机上,在教学过程中又按照需求调出,帮助学生完成。在这个系统控制范围内,务必要求每个学生参与其中,经过系统内部的合作与交流,总结分析出问题答案,进而调动学生开动大脑的积极性。

方法之二,善于使用微信等交流工具,在课余时间,学生与老师能够在网上进行交流。很多学生,由于学习方式、性格等因素,害怕在公开场合与老师或同学进行交流。然而网络聊天则有效解决了这些学生的困惑。在虚拟的空间里,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这样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自觉进行思考。

新课程改革积极宣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探究性教学是重要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形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探究性、积极性和过程性等特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翠萍,薛二伟.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07):214—216. [2]张祺.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赵龙.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整合的教学模式及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第五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探究

福建省诏安第一中学

吴志强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深化与发展,网络不仅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与网络技术有紧密联系,同时信息技术课程的应用性又对课程实践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师如果借助网络便利化的优势创新教学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则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能获得进一步强化。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网络环境;教学策略;探究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学阶段的教育工作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小学和高中的过渡阶段,初中正是青少年开始广泛深入的接触和使用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时期。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将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 1网络技术发展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积极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工作重点。新课程标准的开放性和综合性,要求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必须收集和占有丰富的教学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网络技术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世界更小了,学生生活中网络普及之后,一方面,学生能够借助于网络进行远程学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更为便捷,另一方面,学生在初中信息技术学习中所学也有了用武之地。网络不仅改变着学生的生活,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对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发挥着影响,让教学更加互动、便捷,也有助于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改变,对于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成效,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网络环境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

在从计算机教育走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我国中小学在教学方面也经历了从“文化论”走向“工具论”的转变过程。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我们认为网络环境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2.1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

传统的教学采用以教师作为中心,利用粉笔、黑板来进行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通俗的效果,优化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网络作为软件的传送和共享,作为收集各种教学素材的环境而存在,是常规教学的一种辅助和延伸。对于某一主题,网络中存在大量教学方面的多媒体资料,学生可以在局域网内或是在互联网上,收集到相关的资料(包括文本、图片与视音频等),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去探求知识,对于原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也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网络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工具,实现了学习个别化和教学最优化,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注意教学方法的转变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交互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探索创新的过程,面对网络和计算机,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心理障碍的情况下提出问题,这种可参与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大胆、自主、诚实、执着的精神,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知识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或者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

来掌握。但是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或模棱两可的问题,学生将这些问题提交给教师,同时,网络系统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测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弥补随时可能出现的漏洞。例如:留言板、BBS、电子邮件、QQ等都可实现在线跨时空的信息交流。我在讲“电子邮件的申请、收发”这部分内容时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用自己申请到的电子邮箱给老师发电子邮件,这样既掌握了知识点的学习,又促进了师生交流,同时对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在留言板发贴子,老师实时进行点评,大大节省了时间又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

2.3分层教学可以充分发挥

常规教学中我们必须照顾大多数学生,一节课下来,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又消化不良。所以老师为了使所有学生都有提高,课后对两头的学生都开小灶。而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备课时可以对不同的学生备不同的内容,并将所有的内容放在一起。上课时教师只讲知识的基本点和重点,学生学习后,可以从网络上找到自己合适的内容进行训练,大部分学生可以从易到难,逐步深入;基础不好的学生只训练容易的;好学生则可以跳过容易的内容,直接做些有难度的训练,这样,一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必定有所提高。

另外,我们还可以请名师给学生上课,只要将名师的教案、课件、练习等,甚至他的上课录像放到网络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时就可以直接找名师解答。学习网站也在当今教学过程中被广泛应用,每个知识点都可以设计相应的帮助网页,帮助网页的内容可以简单到教材的知识要点,也可以扩充到相关的天文、地理、历史、德育甚至国外的相关内容,这样所有的学生就能非常愉快的学习。随着QQ、BBS等网络即时通讯软件的广泛应用,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同时对老师提出问题,而老师也可以同时回答遇到相同问题的多个学生。 总结: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不仅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走向。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现在乃至将来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信息技术》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钱卫民.信息技术环境下拓展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方式的途径与研究[J].内蒙古教育:b,2016(10):4. [2]唐娟.探析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策略[J].未来英才,2014(10):105. [3]王菁.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有效备课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3):123-125.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