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护理(集锦)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护理(集锦)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护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简称多动症ADHD) 是最常见的儿童精神障碍之一[1],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有攻击性行为, 即儿童行为持续表现出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方面的障碍。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护理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简称多动症ADHD) 是最常见的儿童精神障碍之一[1],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有攻击性行为, 即儿童行为持续表现出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方面的障碍。其智力基本正常, 但学习有困难, 运动功能不协调及心理异常。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目前有1880万名ADHD患儿, 在学龄儿童中公认的发病率达3%~5%。由于诊断治疗不对应, 70%~80%会持续到成人期[2]。

1 发病原因

多动症病因尚未明确。近年来, 国内外专家一直致力于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去研究多动症的成因, 目前还未发现单一的原因, 学者们普遍认为儿童多动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1.1 遗传因素

遗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临床观察认为, 它是一个具有高度遗传性的疾病, 并发现它是一个多基因遗传病。对患儿及其家庭的调查研究发现, 不少患儿的父母在年幼时也有多动症状。

1.2 铅中毒

铅进入人体后会通过血液侵入到人体的神经组织, 导致营养与氧气供给不足, 从而破坏掉儿童大脑的神经中枢, 是兴奋或抑制调节功能出现问题, 造成儿童的活动过度或智力行为障碍。临床症状为多动或精神不集中。

1.3 疾病或脑损伤

在一定的条件下, 疾病导致多动症的出现。在针对特定病症的治疗中, 一些药物会明显的使患儿出现多动症症状, 出现认知问题。与此同时, 脑组织的器质性损伤也是导致儿童多动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 某些患儿婴儿时期曾遭受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颅外损伤, 中毒等。或者孕期, 母亲过度饮酒、吸烟、营养不良、患病服药、贫血、精神上遭受过强烈刺激;分娩过程中难产或婴儿窒息等诸多因素, 都会导致儿童多动症的发病。

1.4 发育延迟

临床观察发现多动症的儿童往往存在精细协作动作笨拙, 左右辨别不能, 视听转换困难、空间位置感觉异常等神经系统软体征。

1.5 环境心理因素

研究显示多动症患儿的家庭中有60%以上存在家庭管教过严, 父母经常干涉孩子的活动, 过多的批评指责甚至体罚造成孩子的心理阴影[3]。众所周知,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长期缺乏安全感或情感得不到满足又或者严厉的家庭教育方式都会对孩子造成直接的影响, 诱发儿童多动症。

2 临床特征

2.1 注意缺陷

2.1.1 注意力短暂

注意力不集中是多动症患儿的一个最持久的表现。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 易受周边环境影响, 注意对象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好象是因为注意到新的事物而对原来的事物失去兴趣。

2.1.2 注意力涣散

完成作业不理想, 做功课时也不能全神贯注, 边做边玩, 不断以喝水、吃东西等理由中断作业, 粗心大意, 随意涂改, 错误百出, 作业时间明显延长。

2.2 活动过度

所谓儿童多动症, 活动过度是其最明显最突出的一个表现。在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中, 活动量和活动内容比预期的明显增多;在需要自我约束或秩序井然的场合显得尤为突出。表现为过分不安宁和 (或) 小动作多, 跑来跑去。上课坐不住, 小动作繁多, 在座位上扭来扭去, 左顾右盼, 东张西望, 摇桌转椅, 招惹别人, 离开座位走动。话多、喧闹、故意闹出声音以引起别人注意。喜欢危险的游戏, 爬高下低, 喜欢恶作剧。

2.3 冲动性

多动症患儿往往情绪不稳, 起伏较大。表现为冲动、任性和克制力差, 做事没有耐心, 想到一件事就要马上达成, 做事顾前不顾后。受外界刺激而兴奋。行为唐突、冒失;事前缺乏缜密考虑, 行为不顾后果, 出现危险举动或破坏行为;事后不会吸取教训。

2.4 学习困难及认知障碍

通常情况下, 多动症儿童的智力是正常的, 但是由于他们注意力不集中, 学习缺乏耐性等, 经常导致患儿学习方面存在困难, 学得慢或成绩不理想, 使他们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另外, 据临床分析, 有些多动症儿童的学习困难, 还与他们存在认知功能缺陷有关, 如视觉一空间位置障碍, 如难以辨别字母b、d, p、q, 和数字6、9, 或是分不清图形与背景的关系等[4]。

2.5 不良行为

几乎有80%的患儿有各种各样不良的行为表现, 如好打架、好顶嘴、不服从命令、掘犟、横行霸道、恃强凌弱、好发脾气, 纪律性差等。这些不良行为的出现很多时候不是出于品行不良, 而是他们实在不能控制自己, 但如果不注意教育, 可能会发展为品行问题。

3 护理措施

3.1 心理护理

多动症儿童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或情绪障碍存在, 他们自控力差, 注意力无集中, 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 惹是生非, 与同伴关系差, 自尊心不足。因此, 加强多动症儿童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1) 我们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参与治疗护理过程, 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 加强自制力。 (2) 在护理过程中, 采用疏泄、解释、鼓励、安慰、暗示等多种方法, 帮助患儿解决问题和困难, 以积极心理学疗法发现其潜能[5], 建立其自信, 为进一步的教育与辅导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增进多动症儿童的正面行为

在日常的生活中, 要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干预, 对多动症患儿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比如训练其集中注意力, 减少小动作, 达成要求给予一定奖励的方式进行。同时对父母进行指导, 让父母亲们在生活中更加科学的引导和管理自己的孩子。对儿童的行为要及时给予反应。不应该忽视学校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请老师配合观察孩子在校的行为, 有所记录, 依次赏罚没帮助儿童明确自己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 各方面要加强沟通,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开展适当的文体活动

进行正面引导, 合理安排各种有益健康的体育运动、趣味性活动, 如爬上、游泳;帮助家长或老师做事等方式释放其过剩的精力。同时培养了患儿的耐性, 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减少冲动破坏行为的发生。

3.4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多动症患儿做事没有头绪, 我们主动为他们合理安排休息、活动及学习的时间,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这样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是他们逐渐养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习惯有条不紊的生活。培养他们的自尊心, 自信心, 消除紧张惶恐的心理,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控制力, 帮助孩子摆脱多动症的困扰。

3.5 社会技能和躯体训练项目

多动症患儿多有人际关系问题, 要鼓励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 有目的, 有计划地让患儿做一些有助培养主动注意能力的训练。通过这些训练, 使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协调运动, 主动注意能力增强。

3.6 饮食的护理

治疗多动症的同时应注意患儿的饮食习惯, 合理改观, 增进患儿食欲, 增强体质, 改善睡眠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忌食含铅高的食物, 避免使用含铅食具, 忌偏食[6]。

3.7 药物治疗的护理

目前治疗多动症最常用的药物为中枢兴奋剂一哌甲酯 (利他林) 。利他林不仅可改善多动症的核心症状: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 而且可改善与多动症相关的功能:如学习成绩、与人交际能力、与同伴关系、与父母关系等。在服药时应注意: (1) 常见的副作用。 (2) 指导患儿遵医嘱服药, 白天早餐后服, 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不学习时应停药。 (3) 15:00以后不应服药, 以免影响睡眠。用药过程中定期监测患儿症状是否改善, 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4) 有癫痫, 高血压, 心脏病儿童宜慎用或禁用[7]。

3.8 注重对老师和家长的健康教育

通过宣传, 消除对多动症儿童的误解和疑虑, 避免歧视、辱骂及体罚患儿, 以接纳的态度面对多动症儿童的行为, 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多动症儿童, 要真心的给予重视和关注, 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身边的关爱。此外, 家长老师要和医护人员密切配合, 注意纠正不良的教养态度, 共同讨论并共同实施应采取的对策。

4 护理方向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病率近年有增加的趋势, 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及家庭社会影响较大。今后的护理方向也随着健康理论的改变, 要充分体现“早预防、早治疗、早期干预”。开展婚前健康教育;加强围产期保健, 做好孕妇的保健和管理, 加强产时的护理评估, 早期发现高危因素及时处理;加强孕产妇的健康教育, 开展孕妇课堂, 介绍有关儿童多动症的相关知识, 做到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降低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

摘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DHD, 简称多动症) 是最常见的儿童精神障碍之一,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有攻击性行为。多动症多见于学龄期儿童, 在成长过程中不仅有注意缺陷或多动、冲动障碍, 而且由此引起一系列学习、情趣、行为及适应问题。基于总结经验, 在以后的护理工作中具有极强针对性的护理, 并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 提出应从药物、行为、心理、饮食、社会教育与身体机能等方面综合进行护理, 同时提出如何减少多动症发生的诱因, 做到早预防、早发现, 以期更好的防治儿童多动症。

关键词:注意缺陷,多动症,护理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报, 2007 (7) :66~70.

[2] 赵光珍, 张秀杰, 周会臻, 等.儿童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临床护理及心理干预[J].中外医疗, 2009 (9) :131.

[3] 郑雪.幼儿心理教育手册[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4] 周晓芳.儿童多动症及治疗探析[J].松辽学刊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1) :23.

[5] 何侃.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 2008:221~233.

[6] 王玉凤.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J].全国儿科及儿童精神医生心理健康讲习班, 2001.

[7] 童秀珍.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18.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