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二次选择艰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的再思考(通用)

二次选择艰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的再思考(通用)

二次选择艰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的再思考《二次选择艰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这一项目于2008年开始申报, 2009年10月经江西省教育厅组织有关专家评审正式立项, 列为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江西理工大学这一。

二次选择艰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的再思考

《二次选择艰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这一项目于2008年开始申报, 2009年10月经江西省教育厅组织有关专家评审正式立项, 列为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江西理工大学这一改革是从2007年开始, 到2009年6月已有第一批毕业生走向社会, 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下一步面临的是如何进一步推进和加以完善的问题。笔者曾发表了《对二次选择艰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二次选择艰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论文, 对“二次选择艰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 就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再思考。

1 关于“二次选择艰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为什么要实行“二次选择艰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是一些人在改革之初不太清楚的。随着改革进程的逐步深人及其效果的显现, 再也没有人对改革的动机提出疑问了。但是, 要深刻认识这一问题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关于“二次选择艰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句话:学生经过一年的基础课程学习 (第一批、第二批改革的是经过二年的基础课程学习) 之后, 学生自愿转入到艰苦专业学习, 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 满足学生需求, 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加强艰苦专业建设, 强化学生竞争意识, 推进学风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满意度。

1.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中心。要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实效, 就必须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满足学生需求, 服从服务于学生, 让学生真正受益。

首先必须确定以人才培养为本的观念。以人才培养为本, 是指要以学生的成长、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 学校的办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1]。“以人为本”是当代的主题, 高等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充分理解和尊重人的基础上, 将这一理念贯彻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充分发挥大学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2]。高等教育、高校工作以人为本, 从根本上讲, 就是以学生为本, 以培养人才为本, 围绕学生这个教育的主体, 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他们的个性和创新精神。这些说起来并不难, 但真正付诸实施需要倍加努力。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广阔、自由的空间, 促进人才的个性发展, 使他们成长为具有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超越性的个体[3]。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目标, 正确定位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 适应社会和区域经济建设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教育观念, 要体现“求真、务实、更好、更快”的办学思想[4]。正是由于学生了解到:学校部分艰苦专业就业容易。推出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之后, 学生的个性张扬有机会了。然而, 转出学生的学院在理解这个问题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偏差, 要改观需要一些时间的。

1.2 人才模式改革有利于促进专业优势与特色的凝练

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既是改革, 又是导向。作为改革, 它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尝试, 并促使专业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导向, 它向社会、学校提供专业教育质量的风向标, 引导并促进高校学科专业的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

在5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 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秉承了毕业生以其专业适应性广, “为人诚实, 基础扎实, 工作踏实”的特点而广受社会欢迎, 逐渐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 凝聚自己的专业特色与优势。

江西理工大学地处享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之美誉的江西省赣州市, 创办于1958年, 原名江西冶金学院, 1988年更名为南方冶金学院, 2004年更名为江西理工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于国家冶金工业部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 1998年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西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是一所具有鲜明矿业和冶金行业特色的理工科大学。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在学校创办之时就已开设。专业设置紧扣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两个专业在5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完备的实践教育体系, 能让学生在“真刀真枪”的实践教育环境中夯实工程技术基础、增长才干。长期坚持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 等实践教学环节。学生还有很多机会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深刻体会当代大学生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经过努力, 采矿工程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矿物加工工程成为江西省重点学科的“重中之重”建设学科, 矿业工程教学团队成为江西省高校教学团队, 矿业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成为江西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此外依托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专业, 批准设立了“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1.3 人才模式改革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学风建设

(1) 新转入同学倍加珍惜机会, 大学学习生活格外阳光。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 适应了市场需求的变化, 体现了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 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的潜力是巨大的;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 给重新选择专业同学提供了新的机会, 他们为之倍加珍惜, 人生充满阳光, 态度端正、刻苦认真地投入学习。

(2) 同学们接受就业意识教育, 增强学习动力与自觉性。一方面, 该两专业的原有同学中有强劲学习动力者为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深感自豪, 进一步增强了热爱专业的自觉性。他们深知, 这无疑增加了就业压力, 为之建立一套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动态机制, 自觉地继续成为学风建设的领头羊;另一方面, 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大大震动了该两专业的迷茫学生, 让他们从中接受就业意识教育, 帮助他们了解社会需求。提醒他们思考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确定目标后, 及时弥补自身在知识、技能或综合素质上的不足, 为自己未来想从事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与知识做好准备[5]。从更深层次上思索“为谁学”和“怎样学”的问题,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有效促进学风建设。

2 关于“二次选择艰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点和创新点

二次选择艰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是有赖于学生主动配合、教师积极参与和管理引导支持;“二次选择艰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难点是针对性教学和管理;“二次选择艰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是探索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缓解了招生就业问题。

2.1 二次选择艰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点

(1) 学生主动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以学生为中心, 要适应学生认知方式, 努力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适合学生的特点, 不提大而空的口号和做不到的要求, 要的是实实在在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着重考虑的是大学生的发展, 致力于培养国家建设和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 认真分析学生的需求, 有助于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前途把握。只有真正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才能取得很好的成效。

(2) 教师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 取决于教师的积极性和专业素养。遵循“用好现有人才, 留住关键人才, 引进优秀人才, 培养未来人才”的方针加大学科带头人与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的力度, 打造一支愿做、能做、会做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采取有力措施改善教风, 提升教学水平。在学生中和社会上树立起大学教师敬业精神、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热爱学生的仁慈情怀和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的良好形象[1]。真正引导教师的长远发展并以教师的创新带动学生的创新, 真正满足师生的旨趣, 把这些问题都进行认真的规划设计。

(3) 管理引导支持。推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 需要得到相关管理部门的积极引导和支持。一方面接收学院必须苦练内功, 做大做强艰苦专业学科, 更多地宣传艰苦专业在就业等方面的优势所在, 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配合, 努力把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做出品牌;另一方面, 需要得到转出学生学院的支持和理解, 希望他们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 真正为学生发展服务, 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2 二次选择艰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难点

为了确保二次选择艰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取得成功, 除了应得到转出学生学院的理解, 还应针对性教学和管理。

(1) 安排针对性教学。根据“二次选择艰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培养方案 (教学计划) , 选派部分优势资源教师, 利用双休日特为这批学生单独开设部分必修课。单独开课虽然给教师带来额外的工作和不便, 冲掉了学生的休息时间, 但是真正做到了夯实基础[6], 还是值得!要求任课教师安排好他们的学习内容并单独辅导, 在业务学习上真诚地帮助他们,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培养他们的自我发展信心和能力。

(2) 教育管理紧跟上。要求辅导员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学习生活的不便, 如落实教材、调整宿舍, 使他们尽快融入到新的班级集体。要求班主任进行必要的专业引导, 真情真心的教导他们, 努力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与他们共同探讨“选择新专业后应该怎样学习生活?”等问题, 鼓励他们不断地增强信心、充实和完善专业。要求导师一方面对学习优秀学生在学习上进行特殊指导, 如参加一定的科研工作, 为考研、保研作好各项准备工作, 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另一方面, 应放在学习较差学生的指导、监督上, 以确保其能正常毕业, 如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计划的制定、专业课的预习、每门课程的学习特点、学习过程的检查、考前复习的监督、请专业课教师特殊辅导等工作。

2.3 二次选择艰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点

(1) 探索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次选择艰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探索了一种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 已经颠覆了人们从前的思维——艰苦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专业思想严重的现象, 艰苦专业学生想转学别的专业, 根本不敢想象如今的学生自愿转入到艰苦专业学习。

(2) 部分缓解了招生就业问题。二次选择艰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破解了较长时间存在的难题——好就业难招生的艰苦专业建设与发展问题。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 满足部分学生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转出学生所在专业的就业压力, 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就业率, 提高了人才培养的社会满意度, 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对国家、学校、学生都有利。

3 关于“二次选择艰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成效与展望

3.1 实践成效

探索新形式下高校的教育模式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既要注重理论探索, 更要注重社会实践, 教育模式理论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深化。二次选择艰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有利于促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该模式在江西理工大学经过近三年的实践, 已取得以下成效。

第一批40名同学 (2009届毕业生) 全部如期完成学业予以毕业, 25%升学就读研究生, 另75%已就业, 在毕业生人数之多前所未有、金融危机对毕业生就业影响之大前所未有、社会各界对毕业生就业的关注程度之高前所未有的大环境下, 常规就业率为100%。该两专业2009届毕业生升学率为33.3%, 常规就业率为95.2%。

第二批26名同学 (2010届毕业生) 预计全部能够如期完成学业予以毕业, 46%已考研初试上线, 另42%已签订就业协议, 常规就业率为88%。

历经近三年的改革和探索, 二次选择艰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初步确立, 正在向着规范化、常态化的方向稳步迈进, 从而也推动了该校相关管理制度的出台。

倘若要总结其经验, 主要表现在以人为本的办学思路的转变和提升。选择这一改革的学生专业能力提升, 就业率好。社会反响大, 各方面均持肯定态度。部分学生从不理解到理解, 从观望到投人, 最终成为这一改革的推动者, 也成为受益者。

3.2 未来展望

展望这一改革实践的未来走向, 主要寄望于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加大改革的力度, 勇于探索创新。在高教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关键环节里摸索道路、推波助澜。二是实现常规化, 稳步推进, 健康发展。进行必要的理论总结, 概括、提升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 既指导自身的健康发展, 又提供若干可以推广的经验。

摘要:江西理工大学推行的二次选择艰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专业优势与特色的凝练、推进学风建设;改革实践的关键点是有赖于学生主动配合、教师积极参与、管理引导支持;改革实践的难点是安排针对性教学和强化教育管理;改革实践的创新点是探索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部分缓解了招生就业问题;总结了改革实践的成效并予以展望。

关键词:二次选择艰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再思考

参考文献

[1] 王成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科学发展观[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 2008 (3) .

[2] 侯自新.在改革实践中寻求人才培养模式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22) .

[3] 程光旭.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1) .

[4] 吴兴华.实践科学发展观,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1) .

[5] 廖满媛, 等.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7) .

[6] 王永生, 等.着力模式改革, 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5) .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