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巴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关于对“县域经济”概念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和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双倍增的发展目标。这个目标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如果我们略微调整一下计算方法, 把党的十八大召开作为起点, 2012年我国人均GDP是5400美元, 未来十年, 我们人均GDP再翻一番, 5400美元就可以达到10800美元。如果再努把力, 提高到12000美元, 这是什么概念呢?意味着我们跨入了高收入国家行列。我从网上查了一下, 世界银行的标准, 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的分界线是人均GDP12000美元, 也就是说5400美元再增长1.2倍, 就能够跨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在未来十年或者是十二年的时间内, 要想跨入高收入国家, 我们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现在居住在农村的近七亿人口, 怎么样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率, 怎么增加他们的收入。现在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二、三产业劳动生产力的28%, 农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31%, 我州的差距是6244元, 也就是说还有近40%的差距。凡是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 一般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就是城市化率达到70%左右;第二, 农业劳动生产率要接近和超过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第三, 农民的人均收入要接近和超过城镇居民的收入。如果没有这三个条件, 就掉在中等收入的陷阱, 达不到12000美元。所以, 未来十年, 最大的难题就是解决好“三农”问题, 发展县域经济。
二、关于巴州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经济总量相对较小
根据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显示, 2012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市) 的平均规模:人口87.93万人, 地区生产总值578.34亿元, 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39.36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69390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511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约12320元。从我州县域生产总值看, 2012年, 全州8县 (除库尔勒市, 下同) 完成GDP318.42亿元, 仅占全州GDP总量的35%。从发展规模看, 我州县域经济平均规模小, 市场竞争力弱。2012年, 全州县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9.8亿元, 相当于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市) 的平均规模的6.88%,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亿元的仅有3个 (和静县65亿元, 若羌县60.01亿元、轮台县51.5亿元) , 地区生产总值在20亿元以下的有3个 (博湖县18.01亿元、和硕县18.8亿元、且末县18.2亿元) 。县均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3.49亿元, 相当于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市) 平均规模的8.87%,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5亿元的县仅有3个, 最少的博湖县不到1亿元。
(二) 经济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 我州县域经济总体趋好, 但受经济发展基础、区位、资源、交通等因素的影响, 各县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比较突出。2012年末统计数据显示, 县域主要经济指标相差幅度较大, 如工业增值增速最高为且末县106.4%, 最低为焉耆县在2011年的基础上还下降了7.4%, 高低相差11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最高为轮台县8.8亿元, 最低为博湖县1.26亿元, 高低相差近6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最高为若羌县21700元, 最低为博湖县10071元, 高低相差11630元。
(三)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总体看, 县域经济结构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 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工业规模小, 高新技术产业数量少, 科技含量较低, 工业基础薄弱, 是产业结构中的薄弱环节。2012年巴州三次产业结构为16.9∶64.6∶18.5, 而8县除和静县、若羌县、轮台县外, 则基本呈现一、三、二分布状, 一产偏高, 二产偏低。一产比重最高的和硕县高出全州38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最低的和硕县比全州低47个百分点。与2012年新疆二产比重 (47.3) 比较, 只有若羌县 (66) 超过, 和静县 (45) 接近全疆水平。数据显示, 我州大部分县域经济仍是以农业为主的农业经济性结构, 工业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还需走很长的路, 依旧是县域经济的“短腿”。
(四) 经济发展活力不足
县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然相对较小, 2012年, 全州完成地方固定资产投资额556.72亿元, 增长36.3%。仅库尔勒市、开发区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7亿元和58亿元, 占全州的60.58%, 其他8县共完成地方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19.3亿元, 平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仅为27.41亿元。与区内先进地区比, 无论从规模上, 还是发展势头上, 都处于落后水平。主要表现在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不够协调, 第一产业投资少, 比重低, 第二产业投资多, 比重高, 主要集中在电力交通、钢铁冶炼、石油石化、矿产资源等行业, 资源输出产业多, 高科技项目少。第三产业投资不足, 带动能力弱。后续储备项目不足, 对县域经济增长拉动力不强。
(五) 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制约
在我州县域中, 大部分依靠能源、资源产业支撑, 随着资源的逐渐减少, 经济发展压力日益增大, 而且这些产业提高当地居民收入的传导带动作用有限。从发展现状及趋势看, 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发展要素将按其优化配置更多的流向发展较快的区域和县市, 特别是大中专学生回乡率很低, 由于产品科技含量低, 产品附加值少, 缺乏市场上的竞争, 难以适应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难以实现先进适用技术和产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 经济落后区域很难形成资金、人才和技术的“洼地”。这将促使我州县域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
三、关于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几项对策
(一) 抓重大项目, 扩张县域经济
按照“谋大、谋深、谋远”和“突出产业发展、突出项目储备、突出项目报批、突出项目招商、突出项目进度、突出项目服务”的总体要求, 坚持不懈地抓上三到五年, 力争在石油石化、特种钢材、天然气开发、有色金属选冶等重大项目上有所突破;围绕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 筹划一批农业开发重大项目;围绕景区建设, 筹划一批旅游开发特色项目;围绕拉开城镇框架、增强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形象, 筹划一批城市建设项目;围绕构建大交通、大网通、大流通, 筹划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大项目;围绕科技、教育、体育、卫生等事业, 筹划一批社会事业发展重点项目。
(二) 抓市场主体, 驱动县域经济
巴州县域经济发展不够, 产业规模不大, 经济总量不大, 主要问题是市场主体发展不够。全州注册登记的各类市场主体共有65420户, 其中私营企业只有11314户 (注册资金在1亿元以上的21户, 1000万元以上的449户)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185户 (包括二师) , 个体工商户也只有5.1万多户, 私营企业仅占全部市场主体的17.29%。2012年新增市场主体与2011年相比减少61.21%。这些企业主体还不够大、不够强。各县市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强化措施, 放手发展一批市场主体;抓大扶小, 扶持发展一批市场主体。
(三) 抓基础平台, 支撑县域经济
一是抓城镇建设。城市是先进生产要素的集合体, 要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建设, 把城镇建成县域经济的“桥头堡”,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县域经济新格局。二是抓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要制定鼓励政策, 支持引进的工业项目进入园区, 销售收入、税收由相关县市受益, 真正把园区打造成生产要素的积聚区、经济发展的先行区。
(四) 抓对外开放, 激活县域经济
将招商引资工作放在加快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 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方式和方法。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 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抓到底”的要求, 确保主要领导、用主要精力、抓主导项目。要改进招商引资方式, 推进专业招商、项目招商、园区招商, 把企业推向招商引资的主战场。把企业扩能升级、矿产资源开发、农产品深加工、旅游资源开发等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 争取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较高、带动能力较强的企业来巴州落户, 形成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