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发展盱眙乡土文化论文
文化的“乡土性”, 也称“地方性或地域性”, 鲁迅先生曾说过:“越是地方的东西, 越具有世界性。”乡土文化扎根在人类古老悠远的精神底层中, 真正蕴藏着传统文化的血肉。可以这样说, 乡土文化是文化之根, 是一切文化之母, 是思想者的精神家园。传统的乡土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 又往往通过自身传承或创造的独特艺术形式, 以最贴近生活的方式感染着身边的乡民, 潜移默化, 绵延流长。
历史上, 曾建都, 并先后有郡、军、州在盱眙设治。经调查, 县境内遍布古遗址、古墓葬有近百处, 新中国成立后, 盱眙地区已陆续出土一大批重要文物, 如西周铜鼎、战国圆壶、秦始皇诏铜权、汉代博山炉、东汉神兽镜和铜灯等等, 这些实物, 都有力地向人们证明, 盱眙人民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过灿烂的社会文明。盱眙人民在创造这些灿烂的物质文化的同时, 也创造了丰富多采的非物质文化, 有口头传承的民间传说, 有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 有内容丰富斑斓多彩的民俗活动和各种礼仪, 也有诗文歌谣、传统美食, 还有大量的传统手工艺技能。给人们留下宝贵的乡土文化财富。
但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乡村文化的流失, 盱眙乡土文化曾一度遭受危机, 甚至部分临近破碎、消逝境地。所幸, 近年来盱眙乡土文化得到当地政府及有识之士的重视, 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做法引发我对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一、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应坚持政府主导, 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
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离不开政府的重视, 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近年来, 盱眙地方政府重视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县文广新局协同相关部门积极制定如《第一山题刻保护规划》、《泗州城遗址保护规划》等一系列文化保护规划。在新农村建设和老城区改造中, 制定和实施改造规划, 如盱眙县城北社区 (棚户) 改造即将开始, 据史料记载, 城北社区散落着一定数量的古建筑, 如不注意保护, 一旦被损毁, 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盱眙将失去不可再生的物质文化载体。为此, 盱眙县文广新局成立了“城北棚改区文化遗产保护调查工作组”, 局长任组长, 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组织包括文博人员、古建筑专家、地方文史专家、测绘人员在内的十多人, 先期投入38万, 通过走访、勘探、查阅史料、测绘等手段, 弄清楚历史街区、巷道、古建筑、古遗址的数量、分布、年代、保存状况、历史价值等情况。形成完整详实的文化遗产图像、图纸和文字资料, 提出保护利用建议, 为项目规划、设计、拆迁、建设提供文保依据。并对零散文物及民俗用品进行了征集。目前, 已完成第一阶段工作, 走访、调查了包括2840户居户在内的城北全域, 拍摄了3000多张资料照片, 绘制了全域范围内的文化遗产分布图。
二、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应认真梳理文化资源
传统意义上的乡土概念日渐模糊, 应由政府部门牵头, 组织乡土文化人才认真发掘整理, 加强对濒危乡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近年来, 盱眙县文广新局在梳理文化资源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 成立盱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建立了一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 对文化资源进行细密调查, 不留死角, 《盱眙馆藏文物精品》、《盱眙文物古迹通览》编辑出版。
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应坚持以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为中心, 以人才培养为抓手, 着力于基层文化活动“日常化”。
盱眙252个行政村, 20个乡镇文广站, 阵地遍及城乡, 村级文化室建设基本覆盖, 完善的设施配置, 为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夯实了基础。与此同时, 各乡镇还着力抓好文艺骨干的培养工作, 并借助“群文舞蹈培训班”、“排舞培训班”“非遗保护培训班”等系列培训, 积极培养农村基层业余文艺人才及非遗传承人。这些举措都成为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重要保障。
盱眙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应坚持以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为平台, 活化传承才能得以弘扬。
根据各地的特点和优势, 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 深度挖掘特色鲜明的乡土文化, 积极培育“一乡一特”、“一镇一品”的品牌文化活动, 着力打造属于农民群众自己的文化大餐。
乡土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而我们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必须覆盖物质的、非物质的各个领域。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普通民众都应关注乡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 积极参与、注重实践, 促进乡土文化现代化, 使传统乡土文化在活化传承中不断有新的发展。
摘要:盱眙历史文化悠久, 在广袤的乡村社会遗留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如民间工艺、能工巧匠、竞技游艺、民俗风情等, 形成独特的乡土文化, 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 但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乡村文化的流失, 盱眙乡土文化曾一度遭受危机, 甚至部分临近破碎、消逝境地。所幸, 近年来盱眙乡土文化得到当地政府及有识之士的重视, 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做法引发我对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乡土文化传承,发展做法思考